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篇1

1.人际沟通能力与语文教学

Sarah Trenholm(2000)在他的《人际沟通》中把人际沟通能力(深层处理能力)的维度划分为:解释能力、目标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

1.1解释能力:标定、组织和解释沟通环境的能力。

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者必须对所处背景的性质及他人达成一致意见,还必须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误解所处环境或交谈对象的意思,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都会使沟通陷入严重的困境。

1.2目标能力:设定目标,预期可能结果,选择有效行为路线的能力。

大量的沟通都包括策略性的语言选择。为了作出恰当的选择,沟通者必须了解自己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道路上存在的障碍,并且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行动路线。目标能帮助人们设定目标,想象别人将如何反应,选择对个人最有效的信息。

1.3角色能力:进行适当的角色行为的能力。

由于沟通是双方参与的活动,因此不能适应别人的人不会成为有效的沟通者。个人不仅必须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目标,而且必须学习以文化认可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各种文化都有各自对沟通能力的定义方式,文化不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也各异。拥有角色能力的人知道在任意情况下自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超越了界限的。当出现相互抵触时,他们知道如何从中作出选择。具备角色能力的个人会力争保持社会形象。他们还知道如何关心和照顾别人以保持别人的形象。

1.4自我能力:选择并表现一个欲求自我形象,并能将自我形象展示给别人。

有能力的沟通不仅仅是要遵守社会规则而已,人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交往风格。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自尊度高,将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充满信心地参与沟通。

1.5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将一般的行为路线转化为别人能够理解并且作出反应的具体信息选择。

代码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用来让人熟悉交换有意义信息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支配至少两种代码:言语代码和非言语代码。为了有效和恰当地沟通,沟通者必须掌握这两者。沟通者必须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按照恰当的方式说恰如其分的话,同时必须知道如何恰当地行为。

语文,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不仅包括字词句篇、修辞逻辑,而且包括恰当的思想表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其人际沟通的能力。

2.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本研究对江苏省某中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调查,共调查73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6人。年级情况为初一23人,初二25人,初三25人。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在六个维度上的特征变化趋势见下图1。

图1 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各维度性别差异

中学生沟通能力在目标能力和角色能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讲,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平均值较为均衡,波动很小。在六种能力维度中,两性中学生在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上都比较欠缺,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显著偏低;在恰当地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能力方面,男生较女生显著偏高;在言语和非言语传递信息的能力方面,男女学生都比较高,比较起来,这方面能力女生较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中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恰当自我表露的能力,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能力,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和策略的建立沟通目标的能力。而中学生普遍在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自我感觉表现较优。

言语理解表达能力与非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而这可能跟我们的教育重点有关系。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在沟通能力的子维度中,只有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被视为智力的范畴而重点加以培养。与言语表达的信息相比,非言语信息主要适合于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状态等言语信息通常不能胜任的任务,在传递与接受情感信息的能力方面,中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感到比较困难。在这个方面虽然城乡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强的非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城市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理解表达能力仍然比他们的其他能力要弱。

3.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认知风格、心理品质、情感体验等。这一提法,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种种争论,又阐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即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重任,既要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即注重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48-02

人际沟通能力与礼仪素养是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日益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职校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与礼仪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此形势下,许多职校开设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主要传授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社会交际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医药商贸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需要有高技能医药营销专业技术和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自身的礼仪修养。本文试探讨医学商贸系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学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不拘泥于常规,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本质需求,使学生产生内在动力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其中“人际关系智力”的开发和学习在我国9年义务教育中一直被忽视。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相处中,都是凭借本能自发摸索沟通的技巧。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如:“为什么别人有很多朋友,而自己却总是觉得孤独?”“如何聪明地解决人际冲突?”“你想知道如何结交更多的朋友吗?”“为什么我今天又和同宿舍的舍友吵架了,真后悔!”等等。老师把这些鲜活的案例结合理论进行展示、剖析,就会激发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本质需求,继而产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宽松―鼓励式的班级学习氛围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课堂内容和互动方式,在不同班级参与度和效果迥异。这和各班的班级学习氛围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可和班主任一起,努力营造宽松―鼓励式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于那些平时比较拘谨、缺乏自信的学生,只要他们敢展示自我,就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在一次“药品说明”的沟通实训中,需要“顾客”咨询和销售人员的大胆介绍来完成。这当中,其实很多同学想参与,可是又怕别人会认为自己表达太简单而不敢主动参加训练。这时教师应大力肯定,表扬愿意参与沟通学习的同学,表扬该同学为全班达成沟通目标作出了贡献,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易于在全班形成开放―宽松的沟通氛围。

二、不拘泥于课本,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确立“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观念

学生对人际沟通与礼仪课产生兴趣后,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运用多种手段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必拘泥于教科书,要确立起“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观念。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是成套化的系列,具有广义性和多样性,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所以,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教学的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以外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利用、加工和改造以及补充、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中更为鲜活的案例为补充。如热门影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原著小说里有大量的职场人接人待物的礼仪内容,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的法则和技巧以及与客户谈判的技巧的例子,是学习的好教材。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些提升职场生存技能的材料往往会大受医药商贸系学生欢迎。

(二)通过案例教学来加强综合训练

基础训练铺垫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实训则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起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作用。再则,人际沟通与礼仪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应设置综合实训来保证课程目标顺利实施。我在教学别注重通过案例教学来加强综合训练。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习者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习者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习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它能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相对深刻,对学生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例如,《人际沟通与礼仪》教科书第二、第三、第四章分别是“塑造有效地沟通风格”(本章主要包含善于提问、认真倾听、用心说话和巧用肢体语言等内容)、“举止得体让你更具风采”(本章包括礼仪概述、仪表礼仪、体姿礼仪和生活礼仪等内容)、“成就沟通的素养”(本章包括积累知识、锤炼语言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内容),每章节都是分别进行举例和开展实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支离破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仅仅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上。如果能把这几章节内容整合在一起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实施综合实训教学,设置职业情景案例导入――案例讨论分析――案例纠偏(教师引导和精讲点拨)――总结规律、掌握方法――拓展运用与升华的教学流程来实施实践教学就会收到更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比如模拟药品退换货现场。这个实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教师扮演顾客,先打电话来咨询药品退换货事项,然后到药店退换货,情绪上表现得较为激动,表达上也不够清楚,问一些刁难学生的问题。学生先讨论作为营业员应该怎么样面对。教师引导和点拨及总结规律:态度要亲切友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现场语言要规范,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和用“是的”、“我理解”等表示认同和肯定的语言,同时对顾客真诚地道歉,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谈话时切忌左顾右盼,交谈时注意要有意识地了解顾客的兴趣及关心的问题,询问顾客“您怎么看?”以观察和了解对方的反应,通过顾客感兴趣的话题引导顾客,使其产生认同感。还可以适时插入轻松的俏皮话以缓和紧张的情绪;在顾客叙述结束时,客观地将事件的全貌及发生的背景详细地描述出来,能在了解顾客退换货的情况后核查是否符合退换的原则,然后及时给予处理等等。再次组织练习时案例的训练目的也达到了。

(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牢记知识,得到“实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作为一门训练口才的课程,相对而言理论较为通俗,学生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渗透,教师适时地讲解即可。应该把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一定的提升。比如在“非言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跟老师学习并亲身体验各种肢体语言的妙趣;在“交谈艺术与实践”中,学生可以分组自由交谈;在“倾听是一种沟通艺术”中,学生可以互动地体验倾听的重要意义等等。本课程共七章内容,72学时,理论内容汇总为48学时,实践课为24学时。每四个学时理论后穿行两个学时的实践课,有时先理论后实践,有时先实践后理论。如果理论好理解,则先讲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如果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或者内容较多不易记忆,可以先实践。比如在说话的向思维训练中,同样都是关于返利的表述,甲同学这么说:“我们老总只批了的返利, 我也没有办法,您就将就一下,下次我再给您申请多一些。”而乙同学说:“我们老总只批了0.5%的返利,我千方百计给您说好话,反复强调您是我们的重要客户,最后老总特批了比别人多半个点的返利。您这回可得多进一些货,要不下次就没法享受优惠待遇了。”甲、乙两同学的思维迥异,一个从左到右,一个从右到左, 其效果截然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实践或游戏中,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出一些理性的东西,然后上升到理论,从而悟出课程内容的真谛。

三、不拘泥于理论考试,追求考核的多元化

过去在教学中,学生只要背书背得好,考试分数就会高,但在实际生活中的沟通表现不太让人满意。笔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学科期评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中(属成绩优秀)人际关系不良、沟通能力差的学生为数不少;有学生考试期评分为92 分,但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显得拘谨,紧张,不善言词。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笔者认为,人际沟通的教学重点在于实践性,教会学生沟通的技能,教学要学以致用。假如我们教的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用,教学脱离了实际,就成了“读死书或死读书”了,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使学生重视对人际沟通的学习并提高沟通能力必须要改革教学考试评估形式。学生重视的是考试成绩,如果考试形式改变了,学生必然会围绕考试来学习,因此,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来评估学生的成绩。按学校教学的要求,学生的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5%(包括作业、小测验等)+最后考试占50%(笔试,按传统考试,最后考试是综合性的理论考试)+学习态度5%,由老师掌握)组成。成绩评定方案如下:成绩评估按所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A模块(即沟通模块)3学分,该模块采用闭卷考试,段考、期考分别各占40%、60%。B模块(即礼仪模块)1学分,主要考查平时与老师、同学相处的礼仪等日常礼仪表现,采用平时考核方式,分老师打分和学生互相打分形式,分别各占70%、30%。笔者认为,这样更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际沟通的实际水平。笔者希望通过考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角色意识,学会从多角度理解不同的人,通过实践活动规范沟通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死记硬背、读死书),明确学习人际沟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豪习.人际沟通教学考试评估改革的尝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6)

[2]张少华,郑泽宏.职业口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篇4

关键词:护患关系 沟通 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沟通的概念

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二、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三、沟通的方法

1.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4.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5.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6.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7.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8.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四、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因此,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今天,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将自己的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和责任心为每一位患者铺设一条健康之路,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使病人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这必将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为此,临床护士应该为人性化护理这一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动而继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篇5

体验式教学是学习者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反思、讨论、总结、分享,从所学知识中获得新感知,产生新情感及行为,并将其应用在实践活动中,以指导后续行为的过程,它包括体验实施、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4个环节。目前,医院教学培训多集中在专科实践训练中,关于人文关怀、人文执业培训的报道鲜见。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是护士在人文知识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区别于临床治疗护理技能,是护士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1]。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患者多处于卧床不能言语状态,沟通能力低,护士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关怀效能偏低,人文执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2]。研究显示,ICU护士需要通过培训来增强护理技能与关怀技巧[3]。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层级培训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立体验式学习方案,运用在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培训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0月~12月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19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急诊ICU和综合ICU为试验组(98人),内科ICU、外科ICU、新生儿科ICU为对照组(93人)。纳入标准: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岗在业;在ICU连续工作6个月及以上;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在院进修人员;病事假超过1个月的护士;其他不能全程参与的人员。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习周期3个月,学习主题5个,按院内培训计划,参加层级培训和院内人文关怀相关课程及活动。试验组以“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概念框架[4]作为理论模型,学习心理调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实践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5个维度主题,设定各学习主题的重点内容,引导其在特定情境中识别患者所需的关怀内容,促使其在工作中理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人文执业的理解能力。培训周期为3个月,培训形式分为理论学习和情境体验学习两部分。每次时间40分钟~60分钟,授课者采用问题引导或案例引导两种方式,授课者在课程前会将问题或案例发放在微信群中,让学习者预习,授课者在课堂中会引导大家思考,并解答大家的疑问。见表1。授课者以各理论主题为基础,按照学习重点,以ICU的真实案例为脚本,设计情境。护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8人~10人,护士通过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思考问题及处理方式。情境模拟时,授课者会在旁观察、记录,结束时予以点评。见表2。在理论学习和情境体验过程时,建立微信群,将学习方案提前,护士可以提前预习并思考相关内容,设网上咨询答疑环节,护士可以随时在微信群中交流所得经验。每个主题结束,研究者会以问卷星形式发放学习质量报告表让每位学习者填写。

1.3评价工具

1.3.1护士人文执业能力量表由颜海萍[1]以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为理论基础编制,适用于临床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评价,包括人文关怀实践能力(10个条目)、心理调适能力(4个条目)、人际沟通能力(6个条目)、自我管理能力(3个条目)、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3个条目)5个维度,共2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量表总分26分~13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人文执业能力越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Alpha为0.913,效度指数为0.908。本研究利用此量表来评价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1.3.2学习质量报告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4个方面,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适用、不适用、一般、比较适用、非常适用。

1.4资料收集与统计学方法

采用《护士人文执业能力量表》测评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每个主题后发放学习质量报告表,监测学习质量。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频数和率描述,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量表得分、学习质量报告表计分等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描述

本研究纳入191人全程参与研究,对照组93人,试验组98人。参与培训的护士年龄在18岁~49岁,平均年龄为(28.02±6.1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2.2护士人文执业能力得分比较

学习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测评,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总均分及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学习质量评价情况

2.3.1总体情况不同学习主题下,试验组护士学习质量总分优于对照组,且学习各环节得分均优于对照组。见表5~表6。2.3.2护士反应体验式学习效果较好第一,人文执业概念及行为更清晰。护士在报告表中提到:人文执业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具象化分解为常见的核心能力,目标更明确,能体会到其内涵。第二,更能引发共情心理。护士在报告表中提到:“每一个主题都会设置引导式问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受此启发,更能发现临床问题,引发共情心理。之前工作中知道要实行人文关怀,但是不知如何下手,通过体验式培训,能够找到突破点。”

3讨论

3.1体验式教学能提升ICU护士人文执业能力

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是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除治疗性护理服务外,还需为患者提供精神和情感照护服务。研究显示,医护人员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能提升患者医从性与满意度,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执业幸福感[4]。人文关怀是ICU护理教育和管理的必要元素,必须加入同理心、人文关怀等教学内容,以培养护士的关怀能力。学习者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角色进入、观点采择、换位思考、反思评价等过程实现角色转换,达到认知与情感上的共情,最终促使自身形成相应的实践行为。护士对患者产生共情行为,就能真切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与悲伤,从而产生符合患者需求的关怀行为[5-6]。ICU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护士主要精力集中在治疗和护理操作上,缺乏与患者或家属的有效沟通[7]。本次学习将抽象的人文概念分解为5个具体的学习项目,根据每个主题的特征性,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人文理念在临床护理行为中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便于护士理解人文执业内涵,也促使护士有目的地去思考如何体现人文执业内涵。国外研究显示,ICU在开展人文关怀疗法时,需要对护士进行特定情境的护理培训,以达到执业过程中的精准关怀[8]。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抽象性学习内容是可以提升学习效果的。

3.2体验式教学能提升护士关怀素养

研究显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自身的素质和意识问题,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自身在沟通、情绪管理等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会加速患者愤怒情绪的产生。本研究中,护士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均有所提升,分析如下:(1)人文关怀实践能力倾向于临床工作中关怀行为的体验和表达,护士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感知患者的情绪及舒适程度,有效的感知能影响护理行为的表达。(2)沟通能力是指护士采取合适的方式有效表达观点并使对方准确理解的能力。ICU的特殊环境要求护士经常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护士主动放慢速度,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3)心理调适能力是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保证自身和患者健康心理状态的能力。ICU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同理心,感受患者的不舒适,并不断缓解患者的焦虑,这对自身的精力也是一种消耗。何种工作模式能增加ICU护士的心理弹性,也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倡导的“组团式合作”模式受到大家的认可。综上,在体验式教学中,护士亲身经历并不断反思,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的。

4结语

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概念抽象,护士在理解学习过程中相对困难。本研究将概念分解成不同主题,并且在情境模拟中予以思考提示,能促进护士深入理解其内涵,同时也引导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求人文关怀行为的表达方式。在本研究中,两组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如下:(1)自我管理能力强调了工作之余的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缺乏对自身的长期规划;(2)伦理与法律是医院一直重点强调的职业规范,耳熟能详,学习过程中体会不深刻。此外,部分护士反映此次学习内容可操作性强,但是内涵深度不足,因此下一步将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及评价方法中做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颜海萍.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2]杨宝义,汪蓉,李亚玲,等.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资本和人文执业能力及其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6):1-4.

[3]LIMBUS,KONGSUWANW,YODCHAIK.Livedexperiencesofintensivecarenursesincaringforcriticallyillpatients[J].NursCritCare,2019,24(1):9-14.

[4]张静,朱琳.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7,30(8):44-46.

[5]刘蔚,付瑶,罗樱樱,等.情境模拟训练在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1,42(3):56-59.

[6]邓文华,胡蓉.心灵哲学的医学人文关怀:共情说的回归[J].医学与哲学,2017,38(11A):36-40.

篇6

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时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面临许多社会化的问题。由于职校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这类群体容易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其次,中职学生三年学校学习完成后将直接输出到社会,成为工厂工人的主力军,所以他们在校学习目的与普通高中生不一样,有着承担“社会生产制造”任务的独特性,因此社会对其的价值期望和能力要求已经与普通高中生区分开来。而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小事情引发一系列的殴打老师、污辱甚至杀害同学、离家出走等恶性社会事件发生;近两年网络暴出各地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如重庆、永新、庆元等地校园暴力事件)之恶劣影响令人深思,究其结果无不与人际沟通有关。中职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着他的认知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应对能力,良好的沟通模式、沟通认知对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起推力作用。

一、中职生的人际沟通现状

研究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现状,主要包括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师生沟通以及与社会信息对接之沟通。基于在武汉市某职业中学的社会工作服务之需求评估显示,探讨当前中职学生在人际沟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维度:

1、同辈群体沟通缺乏尊重

同辈群体,又叫同龄群体,它是指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青少年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在北京13―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证明,被调查者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往往是同性的同龄伙伴,母亲被排在其后。无独有偶,在该职业中学的需求评估结果显示:“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愿意分享对象”比例分别是“朋友”占62%、“家人”占12%、“老师”占8%、“谁都不说”占10%、“其他”占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朋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同辈群体的份量及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他们不仅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而且在同龄人中也存在自卑感或不安全感。近些年社会频发青少年打架斗殴现象,分析背后原因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对方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说话、对方占了自己自行车停车位、打开水时无意溅到别人……在该职业中学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也发现,即使有老师在场,开展活动时经常会因为各类琐事引发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而冲突的解决往往是建立在“到操场打一架”“弄死你”“要你好看”等充满暴力的言辞与行为之上。即使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取笑某些同学的缺陷、孤立同学、朝表现不好同学扔笔扔书并伴有语言讽刺等现象是数不胜数。

2、亲子沟通有待深入

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亲子沟通状况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以及成人后的行为思考方式。

由于人生规划与入学目的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中职学生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可能不如普通高中家庭,通过对入学态度了解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主流动机:打发时间、混个文凭、学门技术等;因此,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被家庭重视的感受。在该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父母多为普通工人,并且有60%以上的同学是住校生。因此,客观原因就决定了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不在子女身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沟通,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他们并不了解我”。服务过程中所接触的服务对象中,亲子沟通情况出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单亲家庭为数不少;第二,亲子沟通频率不高;第三,亲子沟通渠道单一。除此之外,“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们有代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懒得理”等短语成了形容他们眼中亲子关系的高频词汇,甚至在与工作者聊天中直接用“他”或“她”来指代自己的父母。

3、师长沟通方式单一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国内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学生缺少自主性;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传统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一方面是待解放的学生的天性,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在事务型教学高压之下,自然而然忽视了学校与学生的沟通。

学校管理人员口中的中职学生是“让人头痛”、“拉帮结派”的代名词;学生口中的学校是“监狱”,被请去办公室“受教育”的次数成了其炫耀的资本,与管理人员“对着干”也被渲染成“偶像”。学生与老师仍然处于教育的两端,先赋的层级将两者的沟通位置自然地划分开来,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对服务对象“对老师的做法有看法应采取什么方式”的调查中,我们看到:采取直接或间接与老师沟通的只有26%的同学,其他人都选择不说或者在背后与同学讨论,当有看法或者误会发生时采取“不说”“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只会将本来微小的事情影响扩大,可想而知,“不说”“在背后讨论”的结果是更拉大师生沟通的鸿沟。

4、职场沟通信息匮乏

随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职场沟通的涵义也宽泛起来,本文职场沟通概念包括正常获取工作机会的方式、与上下级工作内容形式交流、与客户关系维持、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诉求、劳动关系的处理、对合同文件的操作能力、职业形象的维护等方面内容。

中职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开设、讲座都是抱以敷衍的态度,无论上课讲的是什么,都当成是完成任务,真正听课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将讲述的职场内容消化吸收的更是屈指可数。中职学校在学生职场沟通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第一,职场沟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第二,职场教育普及力度不深。第三,职场沟通教育形式单一。职场沟通教育是一系列的教育,并非开设一两节《法规》、《礼仪》等课程就能解决的。职场沟通更多的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光靠老师讲、学生听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老师讲与练结合起来,多引用社会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才是真正教育的力量所在。而学生们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例如职业规划的专业讲解、各类测试问卷、一对一辅导规划、相关培训、有用的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教学。

二、社工课堂进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

现在的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据本文所在学校服务对象口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与学校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在学校被各种秩序规则所束缚,对于教师也是一味“服从”。加之各年级、专业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应急情况、在学校秩序与学生之间徘徊、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与专业化服务之间穿梭,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

2、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支持

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在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有一系列的理念和价值观;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便是 “助人自助”,不仅改变案主的生活状态、解决案主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案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同类或更广泛的生活问题,最终能够适应社会互动;倡导的是一种公平、正义,将社会和谐作为服务的目标。秉承了“接纳”、“尊重”、“不批评”等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课堂时将中职学生的“社会标签”去掉,将其定义为服务对象;因此,可以在一个平等、理解的环境下开展服务,这样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消除他们对“等级”的排斥与抗拒。

3、社工课堂的本土化需要

中职学生的需求跟普通高中生不一样,他们直接面临的是社会与工厂,因此,他们在获得专业技能的时候,还需要一系列的与工作配套的技巧,例如:沟通交往技巧、职场礼仪、面试技巧、防性骚扰技巧、劳工权益、合同法常识等;而学校教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社工课堂利用室内或室外场地、多媒体与相关道具,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内容与社会工作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团体游戏结合起来,既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又能避免说教式的传授方式。

三、社工课堂介入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策略

1、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服务设计

对于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社工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内;在自然课时内,它可以以讲述、游戏、观影、讲座等形式分别在室内、室外或者多媒体教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化地对不同维度开展社工服务。

根据中职生人际沟通的四个主要维度,在专业服务介入设计时,根据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第一,“听说伙伴”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同辈群体而设计的,活动内容有团队游戏、分工策划赛事等;服务目的旨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倾听、协作、表达等方式改善与同辈群体沟通现状。第二,“听说父母”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开展着重于亲子沟通,所以服务不仅仅是针对服务对象,有些活动更是需要服务对象的家庭配合完成;本阶段的服务预期效果旨在理解的基础上,使亲子沟通更加深入、和谐;活动形式有游戏、摄影、书信分享等。第三,“听说师生”之服务设计。本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针对师生沟通所设计的,服务目的是在增加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提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效果,使服务对象在校生活更加健康与丰富。第四,“听说职场”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职场内容设计的,围绕面试、入职准备、选择适合的职业、合同法与劳动法等项目开展服务,服务目的是在“讲+练”的基础上,了解尽可能多的职场内容,树立职业信心,避免因职场知识匮乏造成入职困扰。

2、服务效果评估

第一,导学案评估。导学案是工作者根据社工课堂服务特点及校方的课程安排所设计出来的一种辅工具,这也是社工课堂的评估方法比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手法的评估方法要独特的地方。一份导学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总结与反思”“活动反馈”“知识链接”等内容。导学案的设计既有活动内容又兼顾趣味及生活常识;一般由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特殊情况不会当场回收。不但可以从导学案上交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对活动满意度,也能从填答内容直观地看到活动的直接效果,亦可用作服务过程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问卷评估。问卷评估是在整体服务结束后针对一学期服务内容的检测,全部由服务对象完成。问卷问题涉及“与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与师长沟通”“职场知识”“对活动建议”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需求评估时的原问题,目的是起到一个后测作用,与需求评估时数据对比,检测服务对象在服务结束后的状态改变。

第三,访谈评估。访谈法也是工作者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工作者带有一定目的性地通过面对面交谈来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访谈的对象有三类:中职学生(介于前期需求评估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同群体基本上为在校的同学,故不专设同辈群体访谈对象)、学校老师、服务对象家长。访谈的类型一般采取个人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或两者结合并行。

四、对社工课堂在服务中运用的进一步思考

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服务过程中从发展的角度,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以社工课堂之服务手法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层层递进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采用访谈、导学案和问卷等评估方式,对服务效果做出分析比较。

社工课堂是众多研究者在探索中从小组工作中衍生出的一种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法。新的事物发展总是坎坷的,社工课堂对于提升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优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与服务过程中,社工课堂在介入时仍会面临如下困境:第一,课堂上强调秩序还是强调服务对象意愿,即如何面对服务对象“自由”意愿与服务秩序之间的张力;第二,服务效果易受班级内非正式组织影响,如何正确面对非正式组织;第三,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检测服务效果时如何排除其他影响因子,例如前测或者后测时因周围其他影响服务对象心情而产生的评估偏差;第四,社工课堂对传统课堂发起的挑战该如何平衡。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韩明锋.浅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J].教育新观察,2008(11)4-5.

[2] 吴亚荣.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青少年心理研究,2009.18(1)33-36.

[3] 包兴敏.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13.

[4] 孙悦.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6-04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 role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 role)的认知。性别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展历程。性别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按一定顺序掌握性别刻板化知识倾向以及性别恒定性(即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增长、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性别灵活性不断增长,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行为的性别规则去理解两性角色。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 Lipsitz 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

性别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两性从外界得到的反馈显然有所不同,社会要求他们表现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行为模式,包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举止。这种性别社会化渗透于个体生活的整个空间与历程,逐步由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干预行为。

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对正确评价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体育教学中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当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阳市东门小学、东南营小学、第十中学、第三十二中学、第一高级中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各系的学生共2398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594人(男313人,女281人),初中一年级学生509人(男266人,女243人),高中一年级学生662人(男345人,女317人),大学生633人(男196人,女437人)。

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教案和问卷的制订:各年级实验所用教案分别由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和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

调查问卷中将以上每一年级的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3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5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4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评价该体育教师。

(2)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6名测试者随机抽取各个年级的6个班中的一个班进行测试。

(3)实验过程: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min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4)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由于4个年级采用了4种不同的教案进行测试,为了对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各个年级学生给出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的原始分之和的标准分。最后,采用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4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

2.1 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结果

方差检验表明,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在专业知识(F(1,2397)=0.028,JP>0.05)和教学能力(F(1,2397)=0.574,P>0.05),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而在语言表达(F(1,2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397)=4.601,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男女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认为女教师优于男教师,而在对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男女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见表1)。

2.2学生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男女体育教师时的结果

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性别的主效应在语言表达能力(F(1,2 397)=5.850,P<0.05)和人际沟通(F(1,2 397)=4.601,<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教师等级的主效应在4项能力及其总体评价方面都极其显著:语言表达能力(F2,2 397)=36.020,p<0.001)、教学能力(F(2,2 397)=18.714,P<0.001)、专业知识(F(2,2397)=11.445,P<0.001)、人际沟通能力(F(2,2 397)=21.053,P

教师性别与教师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语言表达(F(2,2 397)=9.669,P<0.001)、教学能力(F(2,2397)=7.603,JP<0.001)、专业知识(F2,2 397)=5.857,P

3 讨 论

研究表明,学生根据同一教案评价假设性别不同的体育教师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则不存在差异,这与假设的学生会认为男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女体育教师不同,说明女体育教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传统的认为男性更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的思想有所改变,而学生认为女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比男教师更有优势。

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1)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中男女学生分班上课非常普遍,男教师在具有男性优势的项目(如足球等)中表现优秀,而女教师在女性优势的项目(如健美操等)中表现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成分的评价;2)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为女性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优于男性体育教师。这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必须获得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与性别相关的个人、不同追求的行为的可能的社会结果的预见性知识,才能对他人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教学获得对结果的预见性的知识。在性别领域,大多数与性别相关的结果是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价值。它包括社会基本的结果,如对传统性别行为表扬、赞成、奖励,以及对其他性别行为的反对甚至是惩罚。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评价社会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的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一是结果传递了社会标准和与性别相关的行为的认可体系的信息,二是期望的结果作为一种诱因或非诱因起作用。考虑到为当前的行为活动者传递可预见的结果,人们经常追求那些相信能带来有价值的结果的行为,而抑制那些令人厌恶的结果的行为。诱因动机的社会认知的概念把社会认可的信息和动机功能联系在一起,与性别图式理论不同,性别图式理论只关心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和性别认同,关于性别发展的全面理论不仅应考虑什么是两性可接受的知识,而且应该考虑按这种知识行动的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对老师做出评价并且根据评价对不同的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对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重视所喜欢教师的评价,而对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研究表明,假设的教师等级(优良、中等和差)对学生评价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产生了交互影响,说明学生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对那些自己认为或者听说的表现较差的男体育教师的偏见更加强烈。

偏见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某种方式开始想到其态度对象,情感性过滤掉或忽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态度对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或相反的。个体的信念及他对某个特殊团体的期望成为偏见态度的认知成分,当偏见者与其特殊的偏见团体相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否定感情,偏见的情感成份即在这时发生作用。偏见的一些主要特征是:(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3)有过度化的倾向,强调共性忽视个别差异。(4)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渗透个人感情成分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个别现象就过早地下定论,并且在真实的信息输入之后仍不愿意改变原来的态度。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认为的男性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减弱,而女体育教师的优势在不断增强。社会认知理论承认人类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但拒绝环境主义认为的社会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社会认知理论对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认为符号化的能力提供了理论环境、创造和管理的有力用具;观察学习的能力,使人能通过榜样传递的信息很快地扩大知识和技能,无需通过冗长乏味的和冒险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的能力根植于内在的标准和自我反应性影响(self-reactive influence),为自我导向的经验提供了另一个显著特征。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除生物偏见外,其他事情是容易习得的,因为事件的特征可通过注意、表征、生产、动机等过程促进或阻碍。

篇8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

Key words: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college student cadre;leadership;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194-04

0 引言

高校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过渡的准备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管理者,是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提高其领导力可以提高工作有效性;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提高会带动提升全体大学生的领导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学生干部

朱文欣(2008)[1]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在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黄宏强(2009)[2]研究认为,学生干部主要指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学生社团副部长以上的学生干部,课题组、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等的组长等。刘东海[3](2011)认为,学生干部是高校的教育职责、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等在学生队伍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具有身份双重性、工作高效性、义务性和榜样性、任期时限性等特点。

本文采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中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义,即“高校学生干部主要是指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

1.2 领导力

“领导力”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中期,关于领导力的概念有四种:领导力是一种能力:领导力是领导者向被追随者阐明其意图,使被领导者服从、尊重并对领导者忠诚,以及与之协作的能力(Moore[4]);领导力是一种关系过程: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影响和引导特定群体或个人,进而达成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俞文钊[5]);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力,帮助他人认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寻找生活的真谛,进而为社会做贡献(史蒂芬・柯维[6]);领导力是一种力的集合: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黄颖[7])。

综合对领导力和学生干部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学生干部领导力是“学生干部所拥有的,能够吸引和影响普通学生为实现班级、社团、学生会或其他相关组织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理论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1979)在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机构、社区等)看成一种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社会性的整体。根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不同,布朗芬布伦纳将该行为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4个层次[8]。

微观系统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特征的小环境,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系统[9]。对学生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10]。中观系统一般由多个微观系统组成,由多个发展中的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融入其中的情境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11]。对学生群体而言,家庭、学校和朋辈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观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虽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此类场所内发生的事情却无形中影响到其发展的情境[12]。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所在的社区、学校的管理部门、学生能够浏览的网站是外系统种主要类型[13]。宏观系统指的是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层面[14],包括以正式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以非正式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形态两种类型。

3 研究假设

3.1 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关系型领导理论强调学生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学习,还应面向社会,从关怀社会中获得学习。徐晓林等(2004)[15]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通过社团实践,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自身特长都得以提高和施展。Justine Cassell等(2006)[16]研究指出,青少年通过参与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社会信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何春梅(2008)[17]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王萌萌(2011)[18]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在自己的职位上进行锻炼,他们在忧患意识、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方面比普通学生更具榜样性和示范性。李彦等(2012)[19]认为,社会参与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意识的主观评价,观察和了解社会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发言欲望,使他们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社会参与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2 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由生态系统理论可知,家庭是所有微观系统里对人们影响最直接的,是个体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的重要场所。Hartzell HE(1984)[20]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不仅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有关,而且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将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苏建文等(1992)[21]研究发现,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亲戚朋友间的关系以及优良的教育背景,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芳(2013)[22]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领导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杨玉刚(2013)[23]认为,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家庭功能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3 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能够提高作为领导者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Benjamin等(1999)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兴趣、领导动机与领导力之间显著相关。Kickul (2000)、Bartone & Snook (2002)发现,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陈静(2012)[24]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会对其领导力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3:个人禀性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4 学校培养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Dobosz&Beaty(1999)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参与竞技运动的青少年比未参加任何竞技运动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强的领导力。Ricketts&Rudd认为,在学生的正规教育中融入开发青年学生领导力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领导力的认知和行为。Certo(2011)[25]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开展由同学领导、教师支持的小组阅读讨论会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技能和领导能力。王斌等(2011)[26]研究认为,将领导力培训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有效和必要的。王芳(2013)认为,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4:学校培养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实证分析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修改编制《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因素测量问卷》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测量问卷》,向南京地区多所高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率为82%,并对问卷信度和效度加以验证。

相关分析是探究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研究方法,用相关系数定量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因素与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和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强,若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1,表示在0.01水平下关系显著,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5,表示在0.05水平下关系显著。

4.1 社会参与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1可知,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6。其中,参加会议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维度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维度以及领导力本身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校园活动参与维度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维度和领导力本身及其各维度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见表达维度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参加组织除与认知思维能力在0.05水平显著外,与其他维度均在0.01水平显著。

4.2 家庭功能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2可知,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其中,情感联系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情感冲突与领导力本身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互动协调维度与领导力本身及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情感冲突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负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3 个人禀性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3可知,个人禀性及其个人特质、个人魅力维度与领导力及其各维度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相关系数为0.652。

4.4 学校培养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4可知,学校培养及学校培养制度维度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学校培养实践维度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5 结果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家庭功能、个人禀性和学校培养的部分维度对学生干部领导力部分维度具有显著预测力。社会参与方面:社会活动参与对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校园活动参与对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意见表达对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参加会议、参加组织对人际沟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家庭功能方面:仅情感联系维度对领导力有显著的预测力;个人禀性方面:个人特质维度对领导力6个维度均具有显著预测力,个人魅力对于对于感召进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方面:学校培养实践对于组织管理能力和感召进取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制度对学生干部认知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力。

6 对策建议

6.1 国家层面

应在全社会营造领导力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负责学生干部培养课程教授工作,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队伍保障。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覆盖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功能突出的学生干部培养基地;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组织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阵地保障。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维护学生培养相关网站,指导各地各校共青团、学联组织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学生干部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

6.2 高校层面

6.2.1 重视学生干部领导力教育

学生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升级转向,以身作则,为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制定和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制度,开展座谈交流,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与能力。

6.2.2 开设领导力培养理论课程

开设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学等专业的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开设领导科学相关课程。没有类似专业的高校,可在对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穿插领导力相关内容课程,把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就业技能结合起来。

6.2.3 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交流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和工矿企业,走进社会基层,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造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6.2.4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挂职锻炼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提高学生干部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挂职锻炼,学生干部可获得更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2.5 搭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通过组织研究辩论、策划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科技下乡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6.2.6 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组织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竞选制度,通过自我展示、竞岗演说、民主投票等方式,全面考察竞选同学的语言表达力、组织动员力、临场应变力等。

6.3 家庭层面

家长应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鼓励子女多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应主动帮助子女树立自信心,在子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领导动机与领导意识。

6.4 个人层面

首先,增强自身的领导意愿与动机,强烈的动机能够激励自我上进和发展,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提升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学习中多总结提升,多为集体做贡献。最后,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科研比赛和学术会议等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宏观引导与平台支撑相结合,环境影响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全面关注,重点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欣.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

[2]黄宏强,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 2009.

[3]刘东海.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Moore, B.V. The May conference on leadership[J].Personnel journal, 1972.

[5]俞文钊.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1993.

[6]Sharon Lund O’neil , Elwood N. chapman. Your Attitude Is Showing [M]. Prentice Hall, 2007.

[7]黄颖.和谐城市与城市领导力建设[J].领导科学,2006.

[8]Harden KP, Turkheimer E, Loehlin JC.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adolescents' cognitive aptitude. Behav Genet, 2007,37(2):273-283.

[9]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

[10]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Treuer T,Fabian Z,Furedi J.Internet addiction associated with features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is it a real psychiatric? [J].Affect disorder,2001.

[12]King JL,Kraemer K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ational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cy,1995.

[13]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5]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J].湖北民族学报,2004.

[16]Cassell J, Huffaker D, Tversky D, et al. The language of online leadership: gender and youth engagement on the interne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17]何春梅.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8.

[18]王萌萌.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9]李彦,等.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

[20]Hartzell HE, Compton C. Learning disability: 10-year follow-up [J].Pediatrics,1984.

[21]苏建文,等.家庭环境与婴儿认知与动作能力发展的关系[J].教育心理学报,1992.

[22]王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3]杨玉刚.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篇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沟通方式大为扩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特别是如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人际沟通能力,在此时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沟通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意义符号进行信息、想法、意见和情间的倾向交流,以达到彼此了解和求得协作的过程。

一、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现在具有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进行论述。

(一)社会角度。首先,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途径,对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化解矛盾有着重要作用。经过沟通人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化解误会,增进双方感情。其次,沟通寻求支持与机会。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人们要更好地存在这个社会,沟通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沟通可以使别人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想法等等,在面临抉择的时候给予我们应有的支持。另外,良好的沟通技巧还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为自己寻找机会。最后,沟通可以帮我们建立联系。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人际间的沟通行为,人际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发展。

(二)个人角度。首先,沟通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心理学史著名的“感觉剥夺”用极端的环境条件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而在现实环境中,人际沟通所提供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信息,与一般的物理性刺激相比更为重要。其实,沟通是智慧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沟通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像早先被发现的狼孩,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被母狼抚养,缺乏和人类沟通,以至于七八岁的她只有6个月婴儿大的智商。由此可见,沟通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前提。不仅如此,即便处于人类社会中,沟通也会对人类时刻都在进行的只会活动产生影响。最后,正常的沟通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即它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人际沟通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沟通,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如果沟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二、沟通出现的障碍

在沟通的定义中,提到沟通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和理解两个主要成分。在实际的沟通中,并不是都能达到信息传递和理解这两大目标。各种障碍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沟通,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沟通存在障碍进行介绍。

(一)物理环境障碍。物理沟通障碍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沟通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会采取措施予以补偿。物理沟通障碍要转换为积极的因素,可以通过生态控制,发送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比如说,整洁的环境、开放式的办公环境等都会影响来访者的知觉。

(二)个人障碍。个人沟通障碍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听习惯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如个体的修养、气质、态度、情绪、见解、记忆等差别,都会成为在信息过滤传递中不同程度地影响沟通效果。

(三)语义障碍。语义沟通障碍主要指因对语义的不同理解引起的障碍。它是由我们沟通所使用的符号自身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语义障碍主要源于人们用于沟通的符号。信息沟通的符号多种多样,如语言、文字(包括图像)、体态语言等,这些符号通常有多种含义。

(四)反馈过程的障碍。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哲学问题:树木倒地时会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一个人在树林里,这样的声音是否依然存在?它证明了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一面。从沟通的角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人知觉到,所以,只有声波而没有声音。人际沟通过程必须包括发送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在反馈过程中, 由于反馈本身渠道的设置和使用, 以及反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等, 都可能给沟通带来障碍。

三、化解沟通障碍的方法

了解如何消除化解沟通中的障碍,改善沟通的品质,对于个人效能的发挥、主管自我生存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选择沟通的地点和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沟通物理环境是沟通实现的前提。沟通地点和沟通方式的选择,对于沟通目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之前,最好根据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对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沟通的地点,这样可以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和沟通的实现。另外,对于沟通方式的选择,特别要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如今沟通的方式日益网络化、即时化和便利化,最好根据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二)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制定沟通改善计划。一切问题的解决和改善,都是以对问题的意识为前提的。对问题意识记得越清晰,改变的努力就会越有效。因此,要想改善个人的沟通,必须先系统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沟通状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根据得出的结果来制定改善计划。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沟通状况的改善是整体的,但又必须通过细节的、具体的步骤来实现。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存在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沟通的结果是误解,那发生沟通比不发生沟通更糟糕。不发生沟通,意味着建立良好的沟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已经产生了误解,那重建良好沟通的过程往往十分困。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首先要提高自己你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其次要对一切沟通方式都要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信息表达报纸清楚地认识。

(四)加强反馈。我们在进行沟通时往往过多的注意到了信息的传递者,而会减少信息接受者的关注。但是,在沟通中,作为与信息传递者地位平等的受者的反应,也同样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信息沟通的语言交流阶段就可以看出,聆听的技巧可以影响的信息传递者信息的传递。聆听的同时就在反馈,这一时期信息传递者将受到我们的直接影响。沟通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沟通的一面体现在它的思想性、目的性且注重结果、质量和效率, 其另一面贯穿于与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这些无不透视着人性的关怀和理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好好把握沟通的实质, 摆正沟通的心态, 掌握沟通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 同时也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4-01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人文本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实习是护士学生( 护生) 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一个平台[1]。实习前护士在护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及理解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他们需要强化训练来促进更好的向临床实习的顺利过渡。由于护理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她们需要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为以后步入护理岗位打下基础。

1 实习前护生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1 人文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中职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学习成绩偏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校学习不能安心,甚至有些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缺乏护理职业所必备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

1.2 缺乏有效沟通,心理素质差

有些学生面对陌生人不知如何与之交流,不会选择交流的切人点、找不到话题可谈。不能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将直接影响护生的实习效果。

1.3 法律意识薄弱,安全意识缺乏

护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病人少,缺乏实践,普遍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明确自己工作职责的法律范围,进入实习阶段,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专业知识不强,操作技术不娴熟更容易引起纠纷。

2 对策与方法

2.1 对策

2.1.1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严格来说要从一入校就开始,要与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要浸润到每个课程的知识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2 加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忙而不慌是对护士最基本的要求;富有责任心,对病人关心爱护,是护士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要强化法律法规培养,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实习任务。

2.1.3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技能的培养[3]

工作中护士将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病情,这要求护士能迅速全面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以及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这些对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对护生进行全方位、多项能力的培养。

2.1.4 加强有效沟通[4],尽快转换角色

充分了解实习前护生心理状况,帮助护生了解实习医院、制度和工作职责,尽快转换角色。同时传授一些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2.2 方法与实施过程

2.2.1 教学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2.2.2 研究对象 2010级护理实习生中随机选取10个班530名同学为对照组,实习前强化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另选取10个班540名同学为实验组实习前强化采取多元的教学法。离校前护生统一进行理论和操作能力考试,还要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过程中医院的综合评价并进行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总体评价。

2.2.3 案例与情景教学法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适当、典型的案例,从典型的临床案例入手,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让他们充当医生或护士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对该疾病提出处理原则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教师对处理过程进行点评,不妥之处进行修改、整理和分析、总结,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4 同伴辅导教学法[5]

同伴辅导,也称为同伴教学。关于同伴辅导,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同伴教学或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有能力的学生经过适当的培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帮助一个或多个同龄的学生去学习一种技能或习得一个概念.同伴辅导是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教授、相互监督、相互评估、相互鼓励.”。同伴辅导过程中社会化的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辅导双方都从中受益。“最好的学习就是让他去教别人”,从教他人中来强化自己所学。

2.2.4 点拨性教学[5]: 操作点拨性教学 操作前讲解操作要点、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操作。老师操作两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个学生演示一遍,让护生思考、领会。最好老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点评与纠正。最后,给学生点出整个过程的关键点,让护生思考、领会。

3 结果

3.1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实验组在理论和操作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1。

2.2 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对两组护生反馈的评价比较,从患者评价护生的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分多方面进行评价,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实习是为护生过渡到护理岗位搭建的一个平台,是护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体现,而实习前的强化[6]则是护生安全着陆的导航,通过短期的多元化教育,为实习软着陆提供指导和保障。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多元化教育,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及提前做入院前宣教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情景模拟法、点拨法教育,让护生更快、更牢的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术,顺利平稳的过渡到实习护士的角色且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实用型护士。因此应用多元化教育、点拨教学、同伴辅导教学,是强化训练护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祝涛. 浅谈我院护理带教的管理现状和对策[J]. 全科护理2011,9( 1) : 157 - 158.

[2] 李彩侠. 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 8A) : 1487.

[3] 王艳娟. 肾内科护生学生带教体会[J]. 护理教学研究,2010,5( 13)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