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过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项目过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项目过程

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80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投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要想利用有限的投入创造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就必须管理好科研项目的经费,避免因监管不善而产生损失。

1 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整体性

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立项审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的总结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科研项目有三大控制目标,即质量、进度和成本,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时,也必须重视对这三个目标的控制。但是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往往是对其中某一个阶段的管理,忽略了对整体目标的关注,导致成本控制不理想。科研项目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对它的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控制目标,应该重视每一个阶段,重视每一个控制目标,从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分析和监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

1.2 有效性不高

一个科研项目,无论它的规模大或者小,都应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思路或流程,项目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值,有什么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哪里,怎样更好地完成下一个阶段,怎样做好与下一阶段的衔接等问题,在这个项目实施之前就应该明确。成本控制人员给科研项目制定好一个适合它的、属于它的执行方法,才能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提高科研项目的有效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节点设置和节点控制,突破重点、分步落实、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思路、解决问题,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项目顺利完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1.3 缺少团队意识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更需要共同协作。在一个科研项目中,会有不同的分工,或大或小的项目,它的成功都会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若干个个体、若干个部分共同构成了项目整体,一个个体仅做好自己这一部分是远远不够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需要合作与交流的,团队间、部门间的协作、分工、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合理分工、协作攻关、互帮互助、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就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还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作用,更好地提高科研项目的效益。

1.4 监管不严格

财务人员对费用的监管、质保人员对质量的监管、科研人员对项目进度的监管,这三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协作、互相配合地完成三大控制目标的监管。科研项目的按期、按预算完成,不仅要依靠项目负责人的监管,而且需要财务、质保、科研管理的人员一同参与监管,在必要的情况下,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分管该项目的领导或者直接领导,甚至是公司领导也应该一同参与监管,大家共同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在每个节点都实施合理的、有效的监管,使项目按照规定的日期完成。

1.5 奖惩机制缺失

在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奖”和“惩”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它们只是一种外在的动力,但还是能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适当地避免拖沓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促进科研团队更好地、有序地、有效地开展科研项目。对参与者而言,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参与者做的多或者少,办事效率高或者低,都有明确的奖惩划分,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调节压力和动力。奖惩机制可以让参与者不会因为能力有限或者精力有限还继续承接新的项目工作,他们会高质量地完成现有的工作,甚至会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主动学习参加培训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项目,还可以不断地提升

自我。

2 科研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实施

2.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又分为工作分解结构、建立项目进度计划图(甘特图)以及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图和项目执行责任分配矩阵三个方面。

工作分解结构是进行范围规划时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和技术之一,它以按预期或者合同规定的成果为前提,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分组。项目组在执行期间,要完成WBS的各级工作包,这里面有详细定义每项活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所有工作包的完成构成了整个项目的工作范围,每个阶段性目标需要通过几个节点来控制使其按计划去完成。这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可以以项目合同为依据,把项目分解为较细的、更容易管理的工作包,以提高成本管理、时间估算以及资源配置的准确性。

建立项目进度计划图,也在前期准备中充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需要在项目存续期间内,将项目中对人工、材料等资源的需求或占用情况通过图形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资源优化程度,又可以将已经存在的、或者未来将会存在的对项目的不利影响,进行及时总结和调整,对比项目实际情况,寻找出可能存在的偏差,来改正计划。

组织分解结构是项目组织结构图的一种形式,这需要将工作包与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分层次、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阶段会用到责任分配矩阵,它将明确项目每个人在组织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关系、职责分工。

2.2 项目启动阶段

项目的启动阶段应该有合理的成本控制,其中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两方面。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在成本管理中起着基础作用,它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基本特征。成本控制是为保证项目所花费的经费在预算之中,在发现问题之前或发生问题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及时解决和补救。启动阶段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明确成本管理的范围;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成本;重视加强成本审核。一个项目是否启动与需求分析密切相关,这也关系到下一阶段是否有必要进行。

2.3 项目规划阶段

立项审批阶段是项目规划阶段重要的一部分。在成本管理上,要根据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合同书等做好项目成本的预算工作,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预算这两方面。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细化目标,将按计划和要求完成项目作为必要条件,把项目执行的方案进行规划和确定,编制要解决的问题范畴。项目计划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规划的详细程度和复杂程度与项目的规模和类型有关,这也造就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特点――独特性。

2.4 项目执行阶段

项目执行阶段需要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员按照项目管理的计划来开展工作,这是项目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检查项目执行的情况,审查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及时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整,控制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在确保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为促进项目得到更好的执行,应对项目进行详细分工,并培养2~3名项目带头人,负责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与此同时,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经费支出及使用的监督工作,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来监督和管理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对项目进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预警,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及时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汇报,通过两个部门的协作监督和管理,确保经费支出与项目执行进度保持同步。此外,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根据科研项目节点完成情况对不同人员进行奖惩,合理拉开奖金差距,从而对项目进展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2.5 项目结束阶段

项目的结束阶段是正式验收产品、服务和成果的环节,也是成本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项目结束即意味着成本管理的结束,而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理解。项目结束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反映在决算活动中,也就是确保决算能够准确反映项目的真实投入情况,然后在财务工作中对项目收入与支出数据进行结转,全面、细致地分析其中的纰漏,决不放过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任何一点差异,从而实现决算成本的有效控制。项目完成后,有关部门和专家还须进行验收并且给出评价意见。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对项目的评价,尽量采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考评。宏观评价侧重于科研项目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工作计划以及综合指标,得出项目的总分,从而进行判断;而微观评价侧重于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在项目结束阶段是相辅相成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成本管理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成本管理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先辈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构成以及成本管理的现状,列举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合理的建议,将质量、进度和成本三个控制目标关联起来,对科研项目成本管理进行了诠释,希望能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使科研项目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秋吉,李南.基于挣值管理的成本控制指标和进度控制指标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6).

[2] 阿儒涵,李晓轩.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

篇2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0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79

国防军工计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国防军工计量的发展,需要不断研究开发,不断创新发展,而科研在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为了加强核心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障国防军工计量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推动计量科研项目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和基础院的指导下,计量所的“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几年来,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周密安排,提出“追赶、创新、超越”的战略口号,以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项目开拓创新、科研水平创新、生产能力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核心,按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制定了《中航工业计量所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计量所实行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1 知识产权融入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主流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包含评审和论证资料,如立项阶段会有立项评审和论证报告、实施阶段会有实施方案评审和实施方案报告、验收阶段会有验收评审和验收报告等,但是这些阶段均未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导致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注重设计、开发、质量、成本等的管理,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因此将上述知识产权的管理融合到整个研究所的核心业务――科研项目管理中,而不是单纯、孤立的成果管理,这不仅是国家、中航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更是研究所“技术上有提高、经济上有效益”的需要。

2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2.1 概念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是指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即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发明创造登记、有效保护方式的选择、专利布局分析等内容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等各环节充分融合,促进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和利用率。

2.2 基本原则

2.2.1 全面结合:即要把知识产权管理全面纳入计量科研项目全过程,从项目构思、立项到项目实施,从项目完成到结题,从科研成果产生到成果应用,都要使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2.2.2 上引下拉:所谓“上引”是指将知识产权管理向立项前引伸,围绕研究所知识产权战略目标,进行知识产权检索和情报分析与预测,提出项目可行性建议和知识产权布局建议。“下拉”是指将知识产权管理向计量产业发展需求识别延伸,科研项目瞄准产业发展需求。考虑标准制定、专利池构建、知识产权实施许

可等。

2.3 计量科研项目各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重点

2.3.1 项目策划阶段:进行知识产权情报检索与分析,通过查新来评估计量科研项目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保障科技资源投向的正确性。

2.3.2 项目立项阶段: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科研人员通过调研、专利检索和分析,形成《计量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检索分析报告》。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本单位的技术发展规划和本专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分布情况、主要竞争对手等信息,从而掌握该项目研究的发展趋势、提高研究起点。如通过专利分析获知主要专利权人的排名,然后通过市场信息确认各专利权人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大、专利数量多的一定是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2.3.3 项目实施阶段:知识产权工作内容要写入项目实施方案中,通过检索、分析掌握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技术,开阔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或模仿或另辟蹊径,进一步缩短研究周期。及时总结核心技术,凝练知识产权要素,对产生的新的技术创新点或发明创造等阶段性创新成果及时总结,这个阶段要选择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定方案,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2.3.4 验收鉴定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挖掘专利,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比;验收时,在验收报告中增加知识产权工作的总结,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在技术资料完整归档的情况下,可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充分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来支撑创新点,为获得高评价、进而申报各类科技奖营造良好的环境。

2.3.5 成果应用阶段:计量科研项目的最终完成形式多是建立标准装置,开展量值溯源与传递,应积极宣传推广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寻求转移应用机会,集成利用他人知识产权,自主实施或许可他人实施,与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结合,保障获取知识产权收益和形成竞争优势。

2.4 具体措施

在研究所的统一部署下,各科研室结合自身定位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这一具体环节依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实施。可以以所级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实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最终辐射到研究所承担的其他项目。

2.4.1 建立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体系。成立所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及知识产权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讨论,制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主要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室领导的考核任务,强化领导

责任。

2.4.2 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采用知识产权分析员制度,为科研项目配备知识产权分析员,并在项目每个阶段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专利申请制度,不得早于专利发表,防止知识产权成果白白浪费;建立项目策划前的专利分析检索制度,避免人、财、物的浪费等。

2.4.3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在每年的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对于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专利申请、版权登记、商标申请、科研人员的奖励等。按集团公司要求年度知识产权经费不低于所年度产值的0.05%。

2.4.4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与培训。落实集团公司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工程,派员参加知识产权培训;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研究所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高全所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交流,分享各自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

2.4.5 建立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奖励机制。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对专利申请、授权、转让、许可等过程中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应充分尊重个人和团队的劳动,个人和团队按照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和署名,由知识产权分析员和项目负责人确认。

3 结语

实施计量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是计量所落实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通过知识产权各阶段工作的逐步落实,计量所的知识产权战略必将落到实处,从而促进计量所自主创新能力、核心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6-01

农业科研项目主要是指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对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突破,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1]。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支持也逐渐增多,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精细化、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是指课题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本文仅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结项之前,即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讨论。

1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1.1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无法保证研究质量

管理方面存在“重立项,轻执行”的模式,即只重视项目申报和立项,合同签订后,项目执行与管理脱节,对于项目如何执行没有任何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项目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

1.1.1 沟通不畅,加大过程管理难度。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等各个方面。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课题组相互之间沟通不及时,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2]的现象,主管和管理部门不能准确地掌握研究动态,无法了解具体执行过程,评估和预防出现的风险,加重了过程管理的难度。

1.1.2 项目预算缺乏监管,影响过程管理。在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很多单位和部门未能充分开展财务监管,难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由于项目负责人不重视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往往出现“支出随意、滥用经费、中饱私囊、用票据滥竽充数”甚至“监管真空”等现象[3]。

1.1.3 影响因素多,重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难。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尤为关键。由于是多个单位联合攻关、共同协作,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影响因素较多,难以预测每个子项目的结果。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出现技术路线存在差异、人员流动、信息资源不平衡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执行[4-6]。

1.2 管理模式和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随着国家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管理多是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方便快捷,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过程管理多是采取固定时间段内填报执行进展或者中期研究报告等方式开展。笔者认为目前的模式还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预期水平。其一是科研项目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因此此种单一模式无法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和真实的进展情况,使得项目中期检查成为“表面文章”而流于形式,最终导致项目完成时,只能凭借项目产出来评估项目完成情况。其二是不同的科研项目研究节点不同。基础研究项目重在探索和创新,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或进展。应用项目则是对基础研究的扩展,有特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同一时间节点内,开展项目过程评估,必然会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此外,目前项目的评估方式和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开展项目全过程评估,使项目始终在可控范围内进行[7]。

因此,综上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化管理,选取适合的节点,提高项目的过程管理水平,及时鉴别和评估项目执行中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2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建议

2.1 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

全方位的过程管理除了监督项目执行进度外,还应包括控制执行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支撑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管理。笔者建议在管理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是指管理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项目常规管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测,确保项目支撑条件,协调各方的关系;开展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项目执行实际信息,监控项目执行进度;掌握项目进度动态,及时对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做出评估和预防。“静”是指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阶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检查汇报,由课题组主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总结项目执行,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项目情况,必要时可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或评审机构开展经费检查或执行情况评估。“动静”结合共同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

2.2 项目过程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让项目组及时反映项目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管理者及时处理反馈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信息滞纳时间和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8]。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是设计业务流程,完善管理系统,彻底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让科研人员逐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二是“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辅助工作,找到信息化手段与管理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如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等项目管理制度,及时预防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监管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保障项目顺利执行。加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三者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3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郑健,侯佳贤,等.浅析农业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34(12):244-255.

[2] 钟卫.过程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4):62-63.

[3] 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59-62.

[4] 朱彩青,瞿雯婕,陈克樱.高校二级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5(3):21-22.

[5] 杨熙.大型科研项目模块化过程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7):84.

篇4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贯穿于项目全过程的资金和财务管理本身也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并不是平行孤立的。因此,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财务通常会以主办和协办的双重身份交替出现。

在现代会计理论下,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已不简单的局限于算账、报账、记账,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参与到经济活动的分析控制和支持决策。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全过程动态管理,是近些年科研单位比较重视的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践,我认为,加强项目经费全过程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入手:

一、构建良好财务平台,做好事前控制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近年来财政部、科技部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等。

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综合考虑经营机制以及不同管理层的管理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和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基础工作,为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

2.做好人员保障。要搞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参与项目管理的能力。科研单位应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能够将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到科研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

3.转变意识,提前介入,加强预算审核。长期以来,财务与项目人员沟通不畅,财务人员不懂项目,项目人员不懂财务术语。财务人员主动参与到项目申请、预算、实施、验收决算等各个环节,加强与科研项目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阶段,财务人员应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与科研项目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任务书、预算书的编写。必要时,科研单位应设置专门的预算审核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核,防止预算编制的随意性。

4.按项目设定岗位分工,对项目经费实施归口管理。为明确责任归属,财务部门对各个科研项目开支情况、资金使用程度进行归口管理、跟踪,按经费类别设置项目主管会计,如基建会计、预研经费会计等,为项目的及时有效管理提供保证,防止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人人参与、无人负责等局面。

二、不断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事中控制

1.进一步完善财务的建帐工作,保证科研项目单独建帐,单独管理。通过ERP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在帐务处理上保证科研项目独立成帐,专款专用,以利于项目管理和项目验收。

2.提高财务审核把关能力,保证项目开支合法、合规、合理。对不同合同内容下取得发票的类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范发票抬头、发票内容的填写以及发票专用章的加盖。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课题任务书开支预算,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和挪用。

3.定期考评,及时跟进并做出反馈。财务部门应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帮助项目组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进度,保证经费开支进度与项目开展进度的合理一致性。做到实时核对,将项目实际开支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定期清理及时反馈给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调整。

4.完善成本核算方法。财务部门应坚持一贯性原则,统一核算口径,尽量确保管理费用在各个科研项目之间,尤其是纵向与横向课题之间的费用归集和成本划分,合理分摊间接费用。

三、完善项目后续管理规范,做好事后管理工作

1.积极参与项目验收,及时做好课题的结账和报表决算工作,并根据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组织项目的专项审计工作。

2.充分发挥内审部门作用,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的运行质量,推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3.总结经验,指导工作。通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自我总结、内部审计自查、结合项目验收过程中的项目主管单位的验收意见、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对项目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篇5

1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1.1 设计原则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必须遵守统一的软件开发过程,并用UML (统一建模语言)严格控制实施。除此之外,本平台的设计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平台安全性原则。在基于C/S的数据库平台中,管理员能够很好地规定数据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当数据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上而不是存放在每个客户时,平台管理员应保证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并提供存取控制机制,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1]。

(2)数据的可靠性原则要求数据必须保存在能够运行备份程序的平台上,这样用户就不必担心由于断电或硬件故障灯原因所造成的数据破坏[1]。

(3)平台的使用简洁、易用等原则。客户机可支持图形化用户界面,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4)可扩展性原则。平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扩展性原则。

此外,平台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处理速度,将平台任务分布在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服务器复制处理WEB应用操作及数据库,客户机负责有关计算及其人机对话,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任务分工提高了平台的处理速度,减少了数据流量,从而充分利用了平台资源[1]。

1.2 技术架构设计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采用分层设计式架构设计,通过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共同实现平台的运行[1]。

1.2.1 视图层

视图层在平台中主要指的是表现层。Web界面是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供服务的主要页面,直接面向用户,比如项目申报界面、项目的审批界面等都属于表现层,它直接面向用户[1]。视图层中控制文件中放置的是Javascript、.cs和Aspx文件。其他文件夹放置的是每个模块的界面文件,即Aspx文件。

1.2.2 控制层

控制层是平台的中枢层,可接收视图层传来的参数,另外控制层可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具体方法来完成平台的转向功能[1]。控制层中的功能包有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审批管理、成果展示、资金监管项目验收,这些功能分别存放在业务功能*.cso文件中,控制功能由.cs文件处理完成。

1.2.3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平台数据的操作处理。该层提供了具体的业务操作,还包括了业务逻辑的有效性检查和安全检查[1]。

1.2.4 数据层

数据层将数据以实体类的形式封装起来,封装了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体现了OOP(面向对象编程)的继承性、封装性和重载的三大特性。

1.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本平台的核心。按照项目的要求,我们对数据库做了详细的需求分析,为了满足平台的数据处理需求,选用了 SQL SERVER2005作为中心数据库的管理工具[1]。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表主要有:项目单位信息表、项目类型信息表、项目单位用户登录表、管理员登录信息表、下载文件信息表、单位授权表、项目分组表、立项项目归档记录表、项目信息表、立项项目进度记录表、)项目经费使用记录表、申报项目分组记录表、项目通知公告记录表、项目评审专家分组记录表、专家用户登录表、项目评审专家信息表、项目评审专家打分记录表。本平台的数据库设计参考详细设计中的实体类设计,本平台数据库的ER图如图1所示。

2 平台关键技术

2.1 ASP.NET与Visual Studio 2008

Visual Studio 2008 (简称VS2008)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开发平台,包括Web集成程序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相关的数据库应用处理、设备应用程序开发等,使用VS2008基本上可以完成所有的开发任务。此外,VS2008还提供了各种应用程序的与安装。支持ASP.NET是VS2008开发平台的一部分,ASP.NET是一项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应用灵活的新技术,主要用于创建Web动态页面,可以用任何与ASP.NET兼容的语言(包括C#、Visual Basic.NET和JavaScript) 来创建Web应用程序[2]。

2.2 ASP.NET与ADO.NET

ADO是一种比较新的数据访问技术,是微软为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一种新接口,它被用来同OLEDB Provider(数据访问层)一起协同工作,以提供通用数据访问。ASP.NET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是ADO.NET,它是对ADO对象模型的扩充,主要用于访问关系型数据库平台及其他类型的数据源,能够组合多个不同数据源的通用数据表示形式[2]。

2.3 SQL SERVER2005数据库

SQL Serv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数据库管理工具,其数据库的编程语言为Transact-SQL。SQL Server 2005是基于SQL Server 技术的一款操作简便、易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使用SQL Server2005可以开发出功能强大、安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并可以针对其目标情况进行快速部署和运行管理。SQL Server 2005还达到了支持大型企业进行联机事务处理、高复杂度的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平台和网站所需的性能水平,能够满足复杂的管理需要 。

2.4 B/S模式与分层式架构设计

2.4.1 B/S模式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是基于B/S设计模式的,其基本思想是提供基于Web的网上交互功能。该平台的实现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和申报农业科技项目。B/S指的是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相结合的模式,它是随着Intemet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对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一种改进。在B/S模式下,用户对平台的操作是通过操作浏览器来实现的,其中主要的事务逻辑是在服务器端(Server) 实现的,部分事务逻辑在浏览器端(Browser)实现,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客户端电脑的负荷,从而减少平台维护与升级的成本。

2.4.2 分层式架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与单层体系架构设计相比,分层式架构设计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此,农业科技项目综合信息平台采用分层式架构设计,整个架构分表示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这样可使得开发人员只需关注整个架构中的其中某一层,使他们的分工更加明确,同时还降低了层与层之间的依赖[3]。另外,分层式架构设计在一定的标准化基础上使得平台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替换性[3]。

3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

根据平台分析和平台总体设计的结论,依据面向对象编程和分层架构的设计方法将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按角色从功能上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最后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分为3类,由管理员、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评审专家组成。管理员的平台功能主要由用户管理、基础数据管理、项目申报管理、项目评审管理、项目归档管理、项目进度经费管理、下载管理、通知公告管理等模块组成;项目申报单位的平台功能包括单位项目管理、浏览通知公告、下载文档、申报项目、已申报项目编辑、立项项目管理、修改登录密码;项目评审专家的平台功能主要包括项目的评审管理、专家网评项目管理、修改登录密码。

3.1 用户登录模块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用户登录模块是基于口令的、分角色的用户认证模式,用户要访问本平台就必须登录本平台才能访问平台数据,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本平台所拥有的权限是不一样的。当用户输入登录的账号信息时,平台会对用户的账号信息进行判断,如果输入正确则允许用户在其范围内访问数据;但是如果输入的账号信息不正确,平台将阻止用户登录。

3.2 管理员功能模块

3.2.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了对平台中不同类型的用户(评审专家、项目申报单位、农业科技项目综合信息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分角色、分权限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员用户管理、项目申报单位用户管理、评审专家用户管理等模块。

3.2.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申报单位、专家库、项目类型等信息进行维护(添加、修改、删除、检索),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管理、项目类别管理、专家库管理、数据导入管理等模块。

3.2.3 项目申报模块

管理员在项目申报模块中可以为申报单位授权、审阅申报项目、对评审专家和项目类进行分组等,项目申报模块主要包括项目大类申报单位授权、审阅申报项目、项目类评审分组、项目评审专家分组、申报项目评审分组等子模块。

3.2.4 项目评审管理模块

项目评审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查看专家打分、统计项目排名和审定立项项目等3个子模块。

3.2.5 项目进度经费管理模块

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查看立项项目进度、查看立项项目经费明细表。

3.2.6 项目归档管理模块

项目归档管理模块中,管理员可以把已经结题的项目进行归档并可查阅归档项目,主要归档结题项目、查阅归档项目等。

3.2.7 通知公告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通知公告。

3.2.8 下载管理模块

下载管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下载文档进行上传与管理。

3.3 项目申报单位功能模块

3.3.1 浏览通知公告模块

浏览通知公告模块中项目申报单位可以浏览、检索、下载本平台的通知。

3.3.2 下载文档模块

下载文档模块主要是提供给项目申报单位下载项目的相关文档使用。

3.3.3 申报项目模块

项目申报单位可以检索并浏览项目信息、阅读项目申报指南、下载项目申报书、上传项目申报材料。

3.3.4 已申报项目编辑模块

本模块为项目申报单位提供检索、编辑以及删除已申报项目。

3.3.5 立项项目管理模块

项目申报单位可检索并浏览已经立项的项目、上传已立项项目的经费使用明细表和项目进度表。

3.3.6 修改登录密码模块

项目申报单位用户可修改自己的用户密码。

3.4 项目评审专家功能模块

3.4.1 项目评审管理模块

项目评审专家可查看本人作为评审专家的相关项目信息、阅读项目评审方法和为需要评审的项目进行打分。

3.4.2 修改登录密码模块

项目评审专家用户可修改自己的用户密码。

篇6

目前,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依靠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体现是各个高校依据《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相关认证机构审核,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接受相关机构的认证审核。笔者近日通过学习在建筑、飞行、金融以及行政等各行业掀起的清单革命,了解其概念及四大原则以及操作方法后,认为可以在国防科研管理中将其借鉴并利用,以完善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质量。

一、提升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1.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大多挂靠在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下,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还沿袭着传统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作者,还是国防管理者都注重项目立项与结题验收,忽视了对项目过程的细节管理。

其次,高校科研基础决定了国防科研主要集中于预先研究、认证、基础科研攻关,较少有实体产品产出。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并参考了军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据此实施质量管理及评定。这一点导致了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中对产品及产品过程的理解不够充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设计、实施过程以及顾客要求的沟通。

加之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完成授课工作量及其他科研任务,因此管理中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对过程管理的实施执行无法到位。

2.加强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国防科技产出的是国家第一战斗力,国防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高校国防科研不仅要落实和体现GJB9001B-2009质量体系要求,更需要做实、做稳每一个过程,包括科研与生产。

其次,国防科研项目落实过程管理有助于项目平稳安全地运行,提高项目质量。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同时,厘清项目过程,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举一反三,为今后的项目执行与实施提供参考建议,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大项目成果实现。

二、清单革命

清单革命是白宫健康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医疗、行政、保险等行业掀起的一场革命。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这是清单革命的精神,它所提倡的是一种体制的建立与执行。

清单革命提倡的四大原则是:权利下放,简单至上,人为根本,持续改善。

1.权利下放

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容易减弱执行力,导致二级或三级管理部门的思维僵化。将决策权分解后分散到,让各个分支机构和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个是清单革命奏效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的管理一般是集中在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提倡权力下放原则能有效调动各个部门及实施者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成为清单的制定者与参与者。同时督促大家积极进行讨论,结合各自的专业与分工执行清单。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繁琐复杂的过程管理程序集中到一个或几个部门,又能调动各部门和项目组各成员的积极性。

2. 简单至上

清单看起来是一连串需要快速、准确执行的条令,但选择清单要素的首要原则却和那些冗长、复杂的清单条目不同,那就是简单至上。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上,各高校在此基础上纷纷编写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各个阶段的原则和要求有详细解读。笔者建议在简单至上的基础上,对这些要求和原则进行简化,根据各个高校国防科研现状和具体方向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清单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3.人为根本

清单革命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制定与执行的人。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危急情况或是复杂情况下,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清单革命倡导的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根本,调动人类主观积极性的有效全面的体制,因此清单的制定与执行,最为根本的原则与落脚点还在于人。

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是对单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实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管理调配,其中包括职能部门管理者与项目执行者。将各种人力进行最佳的匹配与安排,同时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制定以人为本的清单,这才是有效的清单制定的根本。

4.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即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这一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更是如此。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需要我们在制定清单后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思想,必须在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清单,同时将合理有效的清单进行推广,就是一种最大的改进。

三、结论

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取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繁复凌乱,其实抓住重点和中心,将清单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和各个部门中,不断持续的进行改善,并以人为制定与执行之根本,方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序、生态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蒋兴华.高校国防科研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2]李国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3]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创新探索,2011(12)

[4]贾子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5]王. 如何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3(8)

篇7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可信度;决策阈值;遴选评估;改进型TOPSI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credibility;decision threshold;selection and evaluation;improved TOPSIS

中图分类号:G311;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73-04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 (technology transfer)是使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过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较低,据相关文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约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主要由市场导向不足,政策激励机制欠缺,转化模式和保障体系不成熟,知识产权划分较为复杂等原因导致[2],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有各种风险,转化资金有限,对转化项目的遴选缺乏科学性论证和评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民航属于技术高端、安全性强的行业,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民航高新技术装备能否实现国产化和建设民航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更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张勇[3]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检索的文献看,针对科研机构的转化能力或转化风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普遍[4-7],而对转化项目的遴选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少。禹慧明[8]通过4种视角定义了科技成果转化度的概念,通过转化度的大小分析转化项目顺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量化研究更深了一步,但其计算模式比较简单,颗粒度较大。

传统的成果转化项目遴选评价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分值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得出的评价结论也不客观。当然,基于主观或客观赋权的比较成熟的排序模型也比较多,比如TOPSIS法、灰关联法和模糊数学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核心均是实现评价项目排序,不能解决评价指标分值的可信性问题,也不能解决最终结果确定问题,因此需要改进。TOPSIS方法是一种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确定正、负理想解,其中,正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大评分值构成的向量,负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小评分值构成的向量[9],通过计算各个评价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获得各评价方案与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进行排序。但该方法只是解决了评价对象的排序问题。本文尝试在使用TOPSIS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进行改进,建立民航科技转化项目遴选模型,解决评价指标分值可信度的问题,实现项目可行性遴选排序和项目确定。

1 定义及相关问题描述

定义1可信度(Credibility):用于做出正确和准确判断的数据、信息、依据的真实可信程度或基于该信息和依据做出的判断结论的可信程度。

定义2决策阈值(Decision threshold):通过分析判断数据、信息和依据,为得到科学的决策结论而设置的临界值。

定义3正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4负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劣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5相对贴近度指数C:某评价方案相对正理想解的贴近程度。

4 结语

本文在构建民航科技成果转化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AHP法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创新性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改进型的TOPSIS评价模型,对民航5个科研项目的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判断数据的可信度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排序,而且可以通过决策阈值的大小筛选掉劣等项目,克服了主观决策的缺陷,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更有操作性,也为民航科研项目转化的遴选和确定提供了参考。该模型具有通用性,可以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通过调整可信度赋值和决策阈值的大小实现排序优选决策。

致谢:感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科研基金(J2013-46和J2014-53)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静,杨友文,李钢.基于AHP-FCE的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48-52.

[2]刘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1996(3):3-8.

[3]张勇.中国民航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浅析[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6):18-21.

[4]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2):1-4.

[5]胡炎,周红,白振宇.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321-325.

[6]王立英,宋平,刘宗彬.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4):38-40.

[7]袁博,王瑛,汪送.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航空装备预研项目技术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34-37.

篇8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二、进行企业调研,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

使学生“愿意学”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其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基于实际岗位的岗位职责,因此,整体教学设计的一大重要步骤在于企业调研,了解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具体的岗位职责。为了解市场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负责人利用互联网,登录智联招聘网对2010年8月6日至2010年9月6日全国26个城市公布的外贸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由于高职毕业生去向多为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故本次调查局限于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跟单员三个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从招聘的岗位来看,全国26个城市中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数最多,其次是跟单员(前两项中包含单证员),最后是报关员。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学校以外贸业务员岗位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更充分地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责和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要求,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智联网企业招聘信息调研等,发现外贸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1.收集市场信息,拓展海外市场,开发、维护国外客户;2.主导进行出口订单的洽谈与签约;3.进出口订单处理,保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4.制作相应的单据,完成货款收付;5.负责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工作,迅速处理客户投诉,维护、跟踪和管理现有客户。除了上述相关的岗位职责以外,应聘企业还对外贸业务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任职要求,调查发现,企业对于员工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分别占调研企业的60%和43.3%,同时,有26.7%的企业关注抗压能力,25%的企业要求责任心强,20%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16.7%的企业则要求员工能服从公司的安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三、以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之前除了要明确岗位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是否所有的岗位职责都必须在本门课程目标中体现,还是本门课程只需承担岗位职责中的部分内容,其余的岗位职责由其他课程承担。基于此,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发现,本门课程只需承担:熟悉外贸流程,合同的磋商与签约这一主要岗位职责。因此确定本门课程的目标如下:

1.总目标

总目标是课程的第一层目标,须与课程标准中相关表述一致,对于尚未制定课程标准的课程,由指定教师写出初稿,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商定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总目标要求用完整的、精练的语言对总体目标进行描述,但形式上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描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总目标是:以温州诚美贸易有限公司对美国立博德男式皮鞋出口为贯穿项目,通过贸易准备、制定标准合同、交易磋商与签约、履行合同等具体项目,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就业上岗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用清晰、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用…做…”。能力目标是教师对学校和学生的承诺,表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因此,能力目标一定是可以检验的。本门课程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的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能运用外贸理论和政策知识阅读相关外贸类分析文章,查阅相关外贸统计资料并做统计分析;

(2)能运用外贸统计指标和外贸政策作用机制对当前外贸政策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分析,撰写相关分析报告;

(3)能根据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管理相关规定熟悉外贸企业的注册流程,并能模拟注册成立外贸公司,完成各项注册登记;

(4)能利用各种渠道寻找交易客户,并撰写建立业务联系信函;

(5)能初步运用外贸英语与客户就合同条件进行交易磋商;

(6)能根据往来函电规范、合理地拟订进出口合同的主要交易条件;

(7)能运用合同条款相关知识看懂不同版本的进出口合同;

(8)能依据单据或合同相关条款合理安排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各环节具体工作。

3.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对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以“了解…”“掌握…”等形式进行表述。教师在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我们的设计是一体化设计,理论和实际不能偏颇,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我们的知识目标应作为能力目标的载体,与能力目标配套表述。如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为:

(1)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

(2)掌握外贸政策对进出口的作用机制;

(3)熟悉外贸公司设立的注册登记程序及提交的文件;

(4)掌握获取业务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了解开发客户的途径与方法;

(5)掌握制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6)掌握交易磋商的途径与方法;

(7)掌握履行进出口合同的程序;

(8)熟悉外贸业务流程。

4.素质目标

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素质目标是以通过阐明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以“通过…培养…”或“通过…使学生具有…”等形式等对培养学生的某种素质的表述,对素质目标进行表述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在本课程设计中,素质目标体现为职业岗位对任职人员任职要求的具体体现。本课程的素质目标如下:

(1)通过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进出口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意识;

(2)通过学生分组角色模拟完成公司业务注册和与对手进行交易磋商全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通过签订一份完整、准确的销售合同并履行该合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和执行力。

四、根据课程目标选取项目,设计情境

1.项目设计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这是能力目标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原则。项目有三层含义:第一,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因此一个好的项目必须是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之下,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要求,并能根据企业相关标准对工作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好的项目是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当中去,但若有些课程由于资源的限制或课程性质,无法参与真实项目,则可以选用高度仿真的项目。此外,在项目设计上可以设计课内项目与课外项目双线并行的方式,通过课上项目演练到课下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给学生独立判断、决策和行动的空间。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完整的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必定打破课程原有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与安排必须要做一定的调整,有些与项目无关的教学内容就会舍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线并行项目,课内项目为温州城美贸易有限公司与美国立博德公司的皮鞋进出口业务;课外项目为学生与北京二元通泰贸易有限公司不同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2.情境设计

正如上文所说,项目实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所以,对于项目的执行应根据项目进程设计相应的情境。情境的主要作用是引出任务,情境设计尽可能全面,可以运用常规情景、技术情境、管理情境、正常情境、意外情境、违规情境等。此外,情境尽可能引用企业实际情境。

五、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根据选定的项目,结合项目进行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依据教学计划对课程教学进度做一个合理的安排,确定课程的教学进度图。教师在确定教学进度时,一是按照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二是要根据总学时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六、教学方法设计

篇10

项目学习有多种模式,其中以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研制的“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最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其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切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研究的范畴应当包含课程、教材、教学、学校教育与管理以及理论探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侧重;只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同步并重,共同实施,共同作用,项目学习的效果、效率、效益才能更好地得以彰显。

一、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

1.关于课程方案中领域、学科的研究。

关于国家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的研究,旨在对国家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试行十余年之后进行反思与研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1)均衡设置课程;(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但从十余年的实践来看,后两条基本没有实现。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实验的结果是,这些课程基本上形同虚设,课程设计的目标远没有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与社会”与“科学”课程的设置在我国教育土壤的不适应性也暴露无遗。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和性质,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项目,真实地、适当地、适度地将学科知识综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关于立德树人,三维目标共同达成的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至今日,立德树人,特别是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整合还远没有达成,各学科仍然是固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学科壁垒,使得立德树人、文理相融、成人成材等教育只能处于可有可无、贴标签、形似神不似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利用来自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项目学习,将立德树人、生命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内容与各学科知识天然融合,使三维目标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血肉相连,一气呵成。知识学习,特别是侧重知识结果性的学习是不可能承载三维目标的,只有让学生在做那些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项目(或称之为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亲历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天然相融,共同达成。

3.关于学科学习时间的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以及学习空间的重构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以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如何统筹课前、课上和课后,如何用“学时”代替“课时”,如何打通教室、校园、社区、社会等学习空间,只有将以上问题在课程层面加以深入研究,才能为课程全面实施以及新教材设计奠定可行的基础。

二、基于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其内涵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解决问题的原理和规律,知识技能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等为主题和目标,并把这一主题置于真实而有意义的项目中,通过学生做项目而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它是以精心确立的主题为中心,以驱动问题为动力,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成果共享,且能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习得相关知识。

这里需要研究和突破的是:

(1)如何将记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做事情、做项目的学习,充分体现“做中学”。如何选择项目,使项目既源于现实生活,又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又可行,还能蕴含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实现项目学习的过程就是融价值、能力、知识为一体的素养形成的过程。

(2)如何用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思想、学科素养来统整、统领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形成项目并成为项目的灵魂和目标。

(3)如何设计和选择项目,使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价值判断、公共关怀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意义领悟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自主自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科的喜爱,对科学美的感受,对规律美、平衡美、对称美、结构美的感受,对不同思维风格美的感受等。

(4)如何将以知识体系为逻辑的设计转变为以做项目的步骤程序为逻辑的设计。

(5)如何将陈述式、告知式、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究式、生成式的学习。如何处理既让学生发现探究又作为教材需给出完整结论的矛盾。

(6)如何将项目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相融合,用项目学习的教材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将教材做成融“活动、内容、规则、程序、方法”为一体的学生学习指南。

(7)如何设计和选择驱动问题、项目成果,把学生的学习变为以意义领悟和成就体验为驱动的学习,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评价下的学习,让学生在做项目中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达成全部的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

(8)教材设计如何凸显读中学(让学生不仅读教材,且要读自然、读社会、读相关的书籍、读报刊),说中学(说方法、说思想、说原理、说事实、说质疑等),写中学(学生不仅仅做题,而且要写学习报告、科普小文章、小论文、实验报告、设计报告等微写作)。

(9)如何将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融通在教材中。这里主要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对逻辑、事实、数据的信赖(超越经验、印象、估计)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尊重知识首创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形成态度、发表看法的习惯和能力等。

(10)在教材中如何设计本学科系列的学科文化典藏,除在项目中渗透外,让学生结合项目学习,不断地读到有关本学科的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传记、逸闻趣事、发明故事等。

(11)如何把良构的封闭的验证的活动和实验设计为劣构的开放的探究的活动和实验。

(12)在项目实施的设计中,如何实现从现实问题到学科问题的水平学科化和从学科问题到学科概念、学科规律、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的垂直学科化。项目实施的过程即是学科化的过程。

(13)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说明,如何使用。

(14)在教材中如何设计评价测试题,探索对素养评价的办法和途径,厘清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

(15)教材如何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与别人协作学习、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数据、创建模型、制作多媒体作品,如何应用网络技术工具作为强有力的学习支架。

(16)关于教材“六个统一”的研究:教材、学案、练习册相统一,不仅有学什么,而且有怎样学;课前、课上、课后相统一,课时转化为学时;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教育部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相统一;听中学、说中学、写中学、做中学、练中学相统一;21世纪核心学习主题“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目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三者相统一。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项目学习的教材始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呼唤,新的教材反过来引领新的教学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也是迫在眉睫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有:

(1)在学习组织上,如何从班级授课制切实转变为小组探究制。小组这一新型的学习组织成为学校基本的学习单位和管理单位。项目学习与实施依附小组进行。

(2)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如何由讲授者、作业布置者转换为项目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从讲师变为导师。

(3)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如何实现从教师讲坛到学生论坛的转变,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4)教师如何高效地组织项目活动,特别是室外活动、校外活动如何组织和实施。

(5)教师如何统筹和合理安排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全部学习时间,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包括对自主学习的控制,自主学习内容的布置与要求,自主学习效果的监控与反馈等)。

(6)学生如何进行整体化学习展示,在展示中教师如何引导质疑、辨析。学生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形成观点、发表看法。

(7)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如何把只针对个人的评价转化为对团队和个人兼顾的评价,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何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共同评价。

(8)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使用,如何体现成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使学生更充分地享受意义领悟和成就体验。

(9)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项目学习,如何设计阶段性测试题和终结性测试题,为中高考改革探路、铺垫、引导。

四、项目学习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

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新教材的使用,必定导致学校管理、制度、文化、学生的社团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习场所设施设备的配置等一整套学校管理机制和操作办法的变革和创新,学校需要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需要各方联动,全面推进。需要研究的问题广而深,诸如:

(1)学校如何建设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彻底理解新模式、新教材理念并且完全认同新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的强有力的工作团队。

(2)如何做好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以及各种不同职责组员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模式、新教材的使用与学习。

(3)如何搞好项目学习的校内教研和区域校际教研。

(4)新模式、新教材所需要的新的教室配备标准的研究。教室要有利于小组活动、展示活动、相关实验、课本剧表演等,黑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相关的教具、学具、制作工具等的配置,教师图书角的设置及图书、报刊的配置,教室电路及有线、无线上网的配置等。

(5)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仪器室、信息技术教室等如何尽量靠近学生,方便学生项目学习使用,生物、地理等标本、教具如何方便学习小组和个体的观察使用。

(6)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化生实验外,设计、制作类的活动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那么,相关的工具、材料等耗材如何解决。

(7)学校的课程表如何编制,学时如何统筹安排。

(8)教师新的工作量标准如何确定。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需要教师的统筹、引导、组织、评价等工作,如何计算工作量。

(9)随着新教育模式的建设,新的项目学习教材的使用,如何开发与管理大量地存在于学区、社区、自然、社会的学习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活动发生在教室以外、校园以外的社会和自然中。

(10)各门课程如何逐步建立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校外学习基地,教师要像研究教材一样研究校外学习基地,从而保障对学生体验、考察、调研、采访的有效指导。

(11)针对校外学习的种种疑虑(如组织问题、效率问题、安全问题等),如何建立校外学习管理制度。如何组织家长、社区成员等组成学校理事会,保障家长、社区对学生项目学习的支持。

(12)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用好新的教材的教师队伍。新模式、新教材非常强调教师的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设计和制作能力等,如何引进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实现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如何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制度,如何研制合格或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本标准和评价标准。

(13)学校的社团活动如何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学校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如何与项目学习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