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7:11: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层医生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进修的208名医生,其中来自县医院的115人,乡镇卫生院的25人,厂矿医院49人,个体诊所19人。男139人,女69人;年龄17~42岁。
1.2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208名基层进修生的年龄、从事口腔专业工作的时间、学历及所学专业。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2。结果显示,基层口腔医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口腔专业知识明显不足。
3讨论
3.1口腔医学教育和基层口腔医疗市场的现状
口腔医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相关医务人员处于接受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较多,年龄也相对较小,38岁以下者约占36.3%。一些医院的口腔科医务人员,其知识层次不能与其职业需求相适应,且乡村与城市差异明显。高学历的口腔医生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和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不仅人才匮乏,而且口腔科医生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自学出身。从事口腔医疗后,医院缺乏专门培训,进而导致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偏低。加之观念落后,对口腔疾病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牙痛不是病”,从而对基层口腔医疗不够重视。基层医院的口腔护理人员同样存在层次低、技术不过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医院的口腔医疗质量。
3.2加强基层口腔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
提高口腔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基层医生继续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加强考核力度,设置专业性强的考试,选拔合格的基层口腔医护人员。多设成人大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在校生的专业素质训练,增加更多的适合广大基层医生学习的有针对性的各类教材:利用书本教材、视听教材、病案讨论和病例示教等因材施教,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医学要求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因人施教、分阶段施教、实例施教和模拟诊疗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和巩固“三基”训练,提高进修医师的综合素质,使进修医师努力掌握和运用循证医学知识。医德和医风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进修医师的自身修养,多用实践案例以及法律道德来提高进修医师们的专业素养及自身品质,完善他们的综合素质建设。基层口腔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要求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更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手术培训,多安排有临床经验的口腔医师进行技术、理论指导,使基层口腔医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与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并通过实践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基层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理想目标,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3]。
关键词: 实践教学;基层医疗;综合素质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primary care;the overal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3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1]。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合格基层医生的关键环节。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社会适应能力强、实践技能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总体要求。
而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临床专业课的学习,然后再到临床实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未能尽早接触临床真实病例,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也使学生在长期填鸭式的枯燥理论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协和学院医学院在医学生的培养上着重培养适应社会基层医疗卫生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医学院大力改革实践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三结合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校内医护实训中心为基础、校外附属医院为依托、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为支线”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制订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出 “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医学院创新提出了“三结合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即“中医西医结合、治疗康复结合、医疗护理结合”。“四经历”即“基层调研经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经历、县级医院实习经历、三甲医院见习进修经历”。在此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
1.1 对中医、康复、护理技能的训练 随着当今基层社区、农村对中医中药治疗的逐渐推崇、社区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基层医生对护理知识的缺乏和护理技能的不规范操作等问题的暴露,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工作、“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医疗人才势在必行[3]。因此,基于基层岗位需求,医学院建立了专业的中医诊治实验实训室、康复实验室及基础护理实验区及模拟病区,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中突出了“先进性、适用性、职业性”特点,加大实验实训课比例,培养学生中医诊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技能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1.2 早期接触临床,提前进入角色 学院利用第一学年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使学生早接触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基层群众的预防保健意识,切实体会农村人民看病难的问题,了解农村医疗卫生急需高级医学人才的现状,并学习国家对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相关政策。通过调研,增强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作为医生的责任,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就业意识,坚定学生扎根农村基层的决心。
1.3 增加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实习 学院利用在校理论学习周末及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床旁教学,围绕典型病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枯燥理论知识与见习中的病人和常见疾病融合贯通,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1.4 大型三甲医院见习进修,提高专业技能 利用第三学年实习阶段最后两月,组织学生到三甲医院,通过进修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学习更先进的诊疗技术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并能对疑难杂症做出初步诊断且指导推荐患者到相应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在“三结合、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指导要求下,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构建了以校内医护实训中心为基础、校外附属医院为依托、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为支线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单项向综合能力发展为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合理序化实践教学进程,通过调研、见习、实习、进修的系列阶段,学校、医院、社区交叉融合,让学生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工作过程中培养沟通技巧、锻炼操作技能、形成临床思维,真正实现全程接触临床、走进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时少,学生动手机会少,或者以单项的实验及技能操作训练为主,缺乏整体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际情况脱离的现象。
医学院认真学习、深入分析了专家学者的观点,借鉴众多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学院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践行了实践教学“1234”内容体系,即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模块。
一个中心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
两个平台即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和人文素质训练平台。专业实践训练平台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的环节获得的本专业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技能;人文素质训练平台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实践锻炼获取的能力或技能,如军训、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月、技能大赛等。
三个层次是指根据“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按其所对应的能力、技能分为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本实践包含专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必要的一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和外语应用技能等);专业实践包含专业技能与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全身体格检查、手术操作、心电图机操作、思考技能、方法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学习技能等);综合实践包含专业综合与更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交际技能、交流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
四个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临床实习及社会实践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注重学生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的系统训练并注重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调整。综合实训模块是在理论教学及基础实验的前提下,通过模拟病房、模拟门诊、模拟病例等方法,以项目的形式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强调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形成技巧。临床实习模块即包括了学生在毕业前进医院的实习,也包括前面早期接触临床,进入基层调研及社区基层医院见习及实习后的高层医院进修的过程,整个模块贯穿与医学教学始终,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注重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社会实践模块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课内课外有效结合的途径:通过抓好“四个教育”(学生入校教育、开专业课前教育、实验课前教育、实习前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全院性讲座、文体活动,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乡村免费义诊、志愿服务团队等)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
3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紧扣职业能力需求,突出实践课程比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积极推行“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融教、学、做为一体。
这一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
3.1 以临床医师岗位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校内成绩的考核方法,始终围绕基层医疗临床医师执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教学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中,校内考核与临床实践考核相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
3.2 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病例资料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到分析病情,诊断疾病和病例书写等各项工作,其工作流程与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让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3.3 教学环境的仿真性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3.3.1 模拟环境教学: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各种医疗器械,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等。
3.3.2 医学模型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医护实验中心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借助腹部触诊心肺听诊模拟人可以形象地感受心音、呼吸音,模拟临床实际进行体格检查;利用脉象模拟仪体验病脉教学。
3.3.3 标准化病人教学:培养学生建立标准化病人队伍,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接诊状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对病史采集的训练。同时使标准化病人考试过程中也得到应用。
3.4 教、学、做融为一体 我们不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融合,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或模拟病房、医院病房进行,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完成临床诊断工作,并在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医学院自2005年在省内外率先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工作,至今已举办90余期培训班,总共免费培训全省各地乡村医生2万余人。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尤其在短期的培训中加入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元素,如护理技能的训练,模拟教学的开展等,使得培训工作越来越规范,培训质量越来越高,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的普遍欢迎,为农村基层培训了大批优秀、高素质的乡村医生。随着医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普遍得到社会和各级医疗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卫生事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实践技能强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14-02
基层医疗质量的逐步提升已让大部分就诊病人感到更为舒适、满意,但伴随近些年来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病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就诊看病”,而是希望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日常保健以及自我防护知识[1]。本文抽选入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病人97例,依据基层医院实际医疗条件以及调研需求,将上述病人分成两个组(即实验组、参照组),实验组在医护管理服务中开展生育生殖方面的教育活动,参照组则仅施行基础医护操作,评比两种方法的健康干预作用,现将此次调研内容呈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研对象
抽选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入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病人97例,依据基层医院实际医疗条件以及调研需求,将上述病人分成两个组,实验组50例:年龄介于21-49岁间,平均(37.6±5.95)岁。参照组47例:年龄介于22-49岁间,平均(37.9±6.02)岁。对以上女性病人基础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突出差异(P>0.05),两组能进行同期评比。
1.2方法
参照组对就诊病人施行基础性医疗知识的普及,期间注重探查各项体/病征改变状况,适时普及必要的生殖生育类知识,但不组织系统性的健康宣讲活动。
实验组除了基础性医疗知识的普及以外,向女性病人展开系统化的生殖生育健康宣讲活动,教育内容以生殖、生育方面知识为重点,实际操作如下:
(1)持续加强基础医护方面教育。新入院病人对本院条件、环境不熟悉,医务人员带其了解各处医疗场所,并引导运用呼叫器及有关工具;医患交际、沟通的语言尽量温和、亲切,并用简洁、通俗方式解说疾病医疗及有关的教育知识。
(2)对就诊孕妇实施 “三阶段”健康教育干预。 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中,孕妇需接受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产前教育划分成早、中、晚三期,每一时期开设的宣讲课程不同,依据孕妇各个时期具体状况施行针对化的普及宣教。产中教育以宫缩疼痛引导、分娩镇痛指导、协助等方面为主,促使孕妇能顺利完成分娩。产后干预教育中强调生命指标及体征的实时监测,同时普及产后恢复、育儿经验、乳汁喂养等各方面知识。
(3)为未婚女性病人提供婚前的教育咨询。对婚前女性普及日常生殖保健知识,注重提倡“优生优育”、规避出生缺陷因素、日常避孕等方面的一系列内容。同时,还需强调男方的生殖生育规范知识,以全面优化健康宣讲的教育措施。
(4)积极强化女性病人的计划生育教育。立足计划生育层面对病人开展教育,普及终止妊娠的早期方法知识,辅助其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实施利弊;节育手术中医护人员在旁陪同,注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安抚、疏解病人不良情绪,以减轻其疼痛。终止妊娠以后,详细说明各种不适症状的出现原因,并引导自主规范平时保健行为,提升医护服务的预后成效。
1.3评比内容
运用发放调查卷的形式开展结果统计,评比两组病人在医疗教育之后的生殖生育知识掌握状况,同时探讨妇产科医护服务的质量、满意度评分情况。
1.4数据统计与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基层妇产科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
2.结果
2.1两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及医护质量评估得分比对
临床普及教育后,两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及医护质量评估分数详见表1,实验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评估得分(96±2.14)分、医护质量评估得分(92±3.58)分;参照组的分别是(84±5.17)分,(81±2.94)分。实验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及医护质量情况优越于参照组,比对差异较大(P
2.2两组医护满意程度比对
实验组总满意49例,占98.00%;参照组总满意36例,占76.60%。评比可知,实验组医护满意程度高出参照组,差异明显(P
3.讨论
现代社会女性的健康保健意识已得到大幅度提升,就基层妇产科的就诊情况而言,负责对女性病人或孕妇展开生殖生育方面的普及宣教,能辅助就诊病人更快地了解医疗以及保健类知识,并有助增强其自身的自我防护能力[2]。此外,因为产科医疗及保健工作的操作具备较强的特殊性,基层医务工作者需积极吸纳当下新型的生殖生育教育思想,注重医护宣教活动中每一环节的操作情况,进而增强生育教育实施价值[3]。接受临床宣教以及相应教育后,实验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评估得分(96±2.14)分、医护质量评估得分(92±3.58)分;参照组的分别是(84±5.17)分,(81±2.94)分。实验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及医护质量情况优越于参照组(P
另外,实验组总满意49例,占98.00%;参照组总满意36例,占76.60%。评比可知,实验组医护满意程度高出参照组,差异明显(P
综合所述,基层医院在注重强化妇产科设施建设的同时,需积极开展生育生殖方面的临床教育,以协助就诊女性增强自身防护及保健的意识,使基层妇产科医生的日常医疗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胡继宏,胡卫东,靳利梅,等.宁夏育龄妇女出生缺陷知识和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6):4341-4345.
[2]袁素华,竹艳芳,王静,等.高职高专产科实验室对幼童开放进行性及生殖健康教育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4,27(13):17-18.
理清思路,确定工作目标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在教育培训机构整合过程中,对原培训中心和“两校”的成人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中心继续教育部。继续教育部成立后,按照中心统一部署,大力开拓培训市场,以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根据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在对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和员工学历层次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确定了继续教育发展目标:服务公司人才培养,提高公司员工学历层次,提升公司员工整体素质。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举办以电力类专业为主的在职工程硕士、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员工学历教育,形成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员工继续教育体系,确定了努力打造“管理规范、质量优良、具有行业特色”的公司员工继续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
加强招生宣传,拓展培训市场
为确保稳定的办学规模,培训中心借助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公司员工学历结构分析与研究,重点分析符合工程硕士、工商硕士报考条件的员工分布情况及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结构,并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省公司所属各市、县供电公司进行员工继续教育需求调研和招生宣传。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中心继续教育工作方案,以公司员工研究生教育和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教育为重点,按照“规模适度,保证质量”原则,统筹研究生、函授和自考招生,制订了每年自学考试招生150人、函授招生150人以及在职工程硕士招生80人的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以狠抓教学全过程管理为手段,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认真落实教学任务,着力加强教学组织、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监督与检查,按照合作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认真组织开展面授、辅导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制订学员自学指导计划,规定自学内容、进度及作业,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严格执行学员考试考勤制度,认真组织课程考试工作,严肃考试纪律,树立良好教风、学风,确保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充分结合成人的年龄特点,学习理解能力相对较高、记忆力相对减退,实践经验丰富,以及行业特点的前提下,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企业和员工意见,积极与合作院校协调,适当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结合企业发展和员工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不断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充实更新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并采用在线辅导、送教上门、集中面授等多种形式,解决工学矛盾,使成人继续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受到学员欢迎。
为做到讲授内容的先进性和直观性,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积极申报省公司层面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提升培训课件开发培训项目。课件开发组已开始《变电站电气设备》和《电能计量》两门课件的开发。项目组人员深入到省电力公司所属的民勤、景泰县供电公司调度中心、计量中心、典型先进变电站及电能计量设备现场,实地拍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构成设备、接线、设备调试过程以及变电站一、二次构成设备,系统接线和操作技能,并与现场运维人员交流学习现场运维实践经验,制作培训课件,做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体现时效性和实用性。
创新培养方式,发展网络教育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成人继续教育培养方式,利用培训中心先进的设备和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成人继续教育。2014年组织完成公司员工网络教育需求调研和合作院校考察工作。2015年起,根据培训需要,与国内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合作设立高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至2020年,在中心建成2-3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克服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工学矛盾,拓展中心继续教育覆盖面。
加强高学历培养,输送合格研究生
为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合格的硕士研究生,首先从抓研究生面授培训班课堂纪律入手,严格考勤制度,做到上、下课点名,并将学员出勤情况记录到考勤登记表里,确保每位学员的学习课时数。另外通过征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与合作院校授课教授沟通,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晚上时间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拓展学员的知识面和研究课题的思路和方法。强化考场纪律,要求学员独立答题,对违反考场纪律者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全方位的加强管理,研究生学习成绩达到了合作院校的要求。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也需科学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需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1、要创新理念,增强继续教育的科学性。
1.1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教育要坚持从全院和战略的高度,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现实需求把提高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实现全科发展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医院发展建设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理论运用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1.3适度超前理念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重增强继续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要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
2.1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资金、学习时间、奖励措施等方面着手,不断激励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2完善训用结合机制落实不参加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学分不得评定、晋升相应的职称,形成培训—考核—使用的正确导向,使参训人员真正学有所用和学有所盼。
2.3完善质效评估机制把继续教育的评学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始终,对每位医务人员的学习态度、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等进行综合评定,确保学有所获。
3、要优化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3.1选准教学内容注意从医务人员的实际出发,灵活设置教育内容,让每位医务人员能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急需知识,增强吸引力。
3.2选优教学方式探求能充分激发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效果,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3选好渠道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加大必须的经费投入和物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教学效益。
3.4选强师资采取到三甲以上大医院及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聘请一批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来讲课。
4、要规范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严肃性
4.1建立培训档案为每一位医务人员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情况,切实强化培训纪律。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及出勤情况,并记入档案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7-02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大连市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明确规定全市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健康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甘井子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我们于2013年7月――10月对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资源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甘井子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1.2 方法 采用区疾控中心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登记表》,统一下发到各单位,由指定人员填报。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人力资源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相关情况,见表1。
2.1.1 专、兼职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数量共计有34人,其中专、兼职人员分别占41.18%和58.82%。
2.1.2 性别和年龄构成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9.41%,女性占70.59%。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居多,占32.35%,其次是30-39和40-49年龄组,50岁以上较少,仅占8.83%。
2.1.3 学历构成 调查对象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各占44.12%,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研究生均较少。
2.1.4 职称构成 调查对象中无职称者最多,共13人,占38.24%,其次是中级职称(32.35%)和初级职称(26.47%)。
2.1.5 专业构成 调查对象中专业为护理学和临床医学,各9人(26.47%),其次是中医学(20.59%),
非医学专业4人(11.76%)。专业为预防医学的最少,仅有2人(5.88%)。
2.1.6 月收入 调查对象月收入以2000-4000为主,占64.70%,其次为≥4000(20.59%)。
2.1.7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调查对象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2.1.8 编制 调查对象中有事业单位编制的8人,占23.53%,26人为医疗机构聘用人员,占76.47%。
2.2 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甘井子区共有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2012年度总投入健康教育经费918490元,平均每单位35326元,主要用于宣传材料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3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有76.92%的机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仅为1人,达不到《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1]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人员配备的要求。健康教育人员普遍反映由于身兼数职,工作非常忙,因此他们在进行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时也就只能应付[2-4]。
在人员结构上,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88.24%),但所学专业以大部分为非公共卫生的医学专业(82.35%),无职称为主(38.24%),30岁以下占32.35%,79.41%的人员从事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在5年以下,可见,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经验、专业化的人员,与柳艳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在本次调查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置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基本健康教育设备,照相机、打印机、电视机、DVD/VCD、办公电脑的覆盖率均为100%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拥有情况仅为31%。
80.77%单位能够设立独立的健康教育室,各机构均有2块以上的宣传栏,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宣传品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我们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规范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该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培训、下基层指导的力度和频次,全面促进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S].北京:卫生部,2010.
[2] 温泉.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21):75-76.
而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翻译技能作为英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能力的培养受到了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重视。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现状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背景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受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许多院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分层次地去开发学生潜能,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分层教学模式刚开始应用时,出于新鲜感,快班的学生觉得很有优越感,学习很积极。慢班的学生虽然很失落,但也想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进入快班。但时间一长,新鲜感一过,快班的学生就会感到竞争压力过大,而慢班的学生也会因没有榜样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效果
根据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理念,高职翻译教学的内容也与各专业紧密相连,主要涉及到商务洽谈、报价、旅游接待、宴会翻译、商务信函、公司介绍、协议、标书、商务合同等应用型文本的翻译。
本文以天津某高职院校为例,来谈谈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翻译技能培养所取得的效果。
(一)分层具体实施过程
该校根据学生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成绩及学生意愿进行显性分层,将2005、2006 级各专业学生分为两大层次:快班(A 层)和慢班(B 层)。A 层学生必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两个层次所选用的教材一致,但在教学内容深度上有所区别。A层教学班的教学进度要快些,偏重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掌握和运用;B层教学班的教学进度慢些,注重扎实学生基础英语知识。
(二)翻译技能培养的效果评价
这两个层次期末都采取统考,考试题目完全一致。阅卷完毕后分别从两个层次随机抽取50份试卷对翻译部分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A层学生的翻译水平并没有较之在全国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A级中的翻译水平有显著提高;B层学生的情况也一样,甚至有部分学生翻译水平还有所下降。
此次分层教学中,虽然教A层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取了很多新点子,也加了很多内容,但由于课时上的限制,所以分层教学的效果没有出来,学生的翻译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B层学生由于本身的词汇和英语综合技能的缺乏,对翻译技能的提高上会相当吃力,再加上慢班的心理落差等因素,造成有部分学生翻译技能上还存在退步的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该校的分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很多高职院校在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后,其效果大多不甚显著。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在进行英语分层教学时,并没有针对翻译进行专项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的翻译训练都涵盖在综合能力教学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
2.显性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影响。快班、慢班的分层教学,让快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竞争力的残酷,不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慢班的学生因缺乏榜样而容易破罐子破摔,失去学习的动力。
(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建议如下:
1.提倡采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模式,即“语言+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生学非所用,无法掌握其相关专业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所用应当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进行英语能力的培养,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
2. 采用隐性分层教学,也就是实行班级内分层教学。班级内进行分层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快班或慢班造成的心理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合作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论
本篇文章就目前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在目前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效果。分层教学在高职教学理念上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贺子琼,刘玉强.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年1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未给予及时止确的治疗措施将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1]。木文对我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接诊的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止确率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接诊的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在27~81岁,平均年龄(49.86±2.10)岁;疾病类型:胆源性胰腺炎34例(59.65%)、乙醇性胰腺炎17例(29.82%)、其他胰腺炎6例(10.53%)。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胰腺炎[2];②术前给予超声、多层CT检查;③对本次研究使用的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均顺利完成检查;④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⑤无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疾病;⑥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影像检查 指定1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超声影像检查医师完成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多层CT医学影像检查工作,所得图像经2名或2名以上影像医师确诊。记录患者彩超及多层CT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检查方法如下:①彩超: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提供的型号为ANTATES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仪器探头频率3.5 MHz,检查内容包括胰腺形态、轮廓、内部回声情况(血流、大小、位置及边缘)、周围腔隙及腹腔积液等,利用Weil切线法测量胰腺大小,正常胰腺回声应稍高于肝脏组织,且回声呈现出均匀一致的点状形态,边缘光滑[3];②多层CT:美国GE公司提供light 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3mm,层间距3mm,螺距1.0、重建间隔1.0s,分别实施平扫、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300mg1/ml,100ml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由先灵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经前臂静脉团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3.0m1/s,扫描内容同彩超检查。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彩超阳性率、多层CT阳性率及病理检查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过彩超检查(68.42%)与病理检查符合率较低,经多层CT检查(96.49%)与病理检查符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且病情复杂多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率较高,己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4]。
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应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传统方法,其特点为无创、使用方便、价格经济、安全性高(无辐射),利于患者接受检查。但诊断止确率并不理想,易出现误诊、漏诊情沉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5]。木文中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超声检查,检出率仅为68.42%,其原因分析如下:①早期急性胰腺炎患者体内胰腺形态、大小及同声并未发生明显改变;②部分患者腹壁脂肪较多,对超声检查产生一定影响;③部分患者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肠管发生扩张及积气,阻碍超声检查显示胰腺状态。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新型无创临床影像检查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利用不同能量X线对人体各组织进行照射得到不同CT值,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获得清晰图像[6]。有研究显示,CT检查可较为清晰的表现出微小病变,且不受肠腔积气及腹壁脂肪影响,有利于发现早期胰腺病变。CT检查急性胰腺炎表征:①水肿型:胰腺局部肿大或弥漫性肿大,无清晰轮廓且边缘不规则,肾前筋膜增厚,胰腺周围可伴发积液征象;②出血坏死型:无均匀密度及清晰边缘,胰腺体积增大,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影像,且夹杂斑片状高密度影像。木文研究可知,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多层CT检查后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96.49%),误诊、漏诊率较小。
综上所述,利用多层CT诊断急性胰腺炎可显著提高疾病检出率,从而有利于医生根据诊断结果选择止确方案及时治疗疾病,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朱利飞,王莲英,陈英,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与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9(1):25-28.
[2]任国秀,李忠.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彩色多普勒、CT临床诊断特点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5):113-114.
[3]祖秋菊,许雪英,王燕红,等.国内超声与CT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符合率Meta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19):1674-1678.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化学概念获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协助和同学间的合作中自主建构的过程"结合迷思概念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利用学生的自我解释策略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作用,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迷思概念实施转变。
二段式测法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转变迷思概念的自我解释学习方法,本研究在进行/化学平衡特征0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中采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策略进行教学,利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预习学案给学习者提供引导问题,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解释学习活动,其中的引导问题共分为五类:①概念厘清问题;②概念阐明问题;③步骤澄清问题;④学习监控问题;⑤深层反思问题。
教学案例一:什么是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能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例如[N2(g)+3H2(g)?2NH3(g)]
特点:(1)可逆反应用[?]之表示。
(2)必须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问题引导:
(l)想想看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分别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2)想想看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严格的界限吗?一边是反应物一边是生成物吗?
(3)你认为可逆反应在进行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怎样的状态?
(4)你认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有严格的界限还是始终处于反应混合体系?
(5)你对可逆反应的概念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案例二:怎样表示化学平衡时的v(正)=V(逆)?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v(正)=V(逆)
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任一反应物和产物都同时对应着两个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即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用同一种物质表示v(正)=V(逆)须指明是这种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用不同物质表示v(正)=V(逆),须分别表示出v(正)和V(逆),且数量关系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问题引导:
(l)想想看用同一物质的速率如何表示出v(正)=V(逆)?
(2)想想看用不同物质的速率如何能表示出v(正)=V(逆),它们在数量上是相等还是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3)你认为可逆反应中的某一物质,同时进行着正反应和逆反应,那么它有几个反应速率呢?
(4)你认为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来说,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分别对应的是v(正)还是V(逆)?
(5)你学习的新概念与你的原有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原有概念认识理解这些新概念?
教学案例三:改变浓度使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
(l)提出问题:以学案的形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设问)将0.01mol.L-1的FeCl3溶液与0.03mol.L-1KSCN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预测)将上述溶液分为等体积的3份,分别置于3个完全相同的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3mol.L的KSCN溶液,0.5mol.L-1KSCN溶液和1.0mol.L-1KSCN溶液,比较三个实验的不同点在哪?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比较结果及预测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增大或者减小反应物浓度时,化学平衡将怎么移动?并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3)寻找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将学生预测的现象与实验所得的真实现象进行比较,找到发生了哪些偏差及发生偏差的原因,揭示迷思概念,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矛盾中,引发认知冲突(偏差分析)将学生预测现象与实验观察现象比较,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偏差?发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填写在表格中。
(4)转变迷思概念,合理建构科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深信不疑,在分析讨论中产生对迷思概念的不满,激发学生主动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迷思概念,实现概念的转变,建构合理的科学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中,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更正,摒弃错误的迷思概念,形成对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的正确认识。
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感知和加工活动,化学知识的形成、整合和应用需要已有知识的参与,化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已有知识发挥作用。要使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需要使之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也包括“前科学概念”在内,他对于科学的化学概念的形成可能气促进作用,也可能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学习材料的使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知识建构和训练技能等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设计和使用能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否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曼.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探究[D].西北大学,2013.
医生职业道德建设是基层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医院和医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和谐社会视角下,不仅要求医患关系和谐,还要求医院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基础医院联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之所系。因此,把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置于和谐社会视角来探讨,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1.和谐社会视角下,基层医院医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1有利于营造基层医院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在基层医院各部门各环节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体现着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通常情况下,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高,医生和病人之间就越容易形成信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双方之间就能互相尊重,使得医患之间充满人文关怀。而同时,加强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能让医生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理清自身与患者的关系,进而改善医患关系。
1.2有利于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道德是医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加强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题中之义。以较高的职业道德为精神依托,医生能更积极主动地从职业需求出发认识保护患者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能更加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医疗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能更主动地反思自身工作得失,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虚心向同事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进而不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3有利于推动基层医院工作的和谐发展
医生是医院工作的主要群体。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院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医生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贴心服务于患者,为患者分忧解难,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医院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而相反,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基层医院医生也就失去了他们职业的根本,失去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当然也就谈不上医院工作的和谐发展了。另外,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可以从内在约束医生,减少基层医院医疗腐败的发生与蔓延,让患者形成对医院的良好形象,维护基层医院的声誉,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
2.和谐社会视角下,基层医院医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2.1以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以理论为基础,加强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育是基层医院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建基于坚实的理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不易受到市场经济不良风气的腐蚀而时刻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要通过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征文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武装医生的头脑,引领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教育,让基层医院医生深刻认识职业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案例为核心,加强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案例教育基层医院医生,让他们通过感人的实际案例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深入了解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要坚持以反面案例教育基层医院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缺乏职业道德的严重后果,让他们及时从丧失职业道德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不断警醒自己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坚持以基层医院医生身边的案例教育他们,不断加强他们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守法意识。
再次,要坚持以实践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要定期组织基层医院医生到其他大型、知名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吸取职业道德建设的先进方式方法,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不断总结工作的过程中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2.2以多种机制规范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行为
首先,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规范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行为。为了防止医生走向患者的对立面,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规范基层医院医生的行为。要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又有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机制,有效规范医生职业行为。要逐步建立与内部监督相对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对医生的职业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减少他们违背职业道德的几率,遏制不良行为。只有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约束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制止不道德行为和歪风邪气建立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推动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对基层医院医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要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基层医院医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医生的职业道德纳入考核目标,并利用好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考核结果,促进基层医院医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再次,要加强物质保障机制,对基层医院的发展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财政支持,减轻基层医院的经济负担,减轻基层医院对经营性收入的依赖,继而为打击和遏制“药品回扣”建立基础,减少腐败行为,净化基层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的土壤。.
2.3强化典型示范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要积极树立职业道德模范,以典型示范带动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一要积极发掘本地方基层医院医院的职业道德模范,二要并利用好和宣传好其他地区医院医生的典型事迹,促进医院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同时,基层医院的主要领导和骨干医生要以身作则,认真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为带出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医生队伍建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