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投资机会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投资机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50-05

一、合成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球合成橡胶消费量达到1385.8万吨,较之2009年的1194.1万吨同比增长16%,反映出全球汽车和轮胎需求的强劲复苏。2010年的生产量1400.20万吨,产略大于需,但基本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具体到国家和地区的合成橡胶产业,产需并不平衡,多数发达国家及个别新兴国家多为大进大出,进出口贸易占到生产和需求的50%~80%[1]。

(一)生产情况

2010年世界合成橡胶1400.20万吨的生产量,创造了世界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见表1)。

我国是合成橡胶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2001年生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吨,此后每年以双位数增长。我国也是唯一一个近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一直保持合成橡胶生产增长的国家。2007年超过200万吨,到2010年达313.68万吨,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历史上,技术一直领先世界、产量长期位居全球之首的美国,合成橡胶最高年产量曾达260万吨,近10年来则处于下降状态,2010年走出金融危机影响,产量也仅为232.2万吨。日本从2004年的160万吨升至2007年的165万吨,受金融危机影响,先下降后上升,至2010年产量为157.8万吨,同比增长21.09%。

俄罗斯也是世界合成橡胶生产大国,1990年之前,合成橡胶年产量曾达到250万吨,位居当时世界之首。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直线下降,至2004年才恢复到百万吨之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产量同比下降14.76%,2010年产量上升至115万吨,同比增长18.79%。德国是继金融危机后同比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同比增长25.8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国家韩国,近年来一直平稳快速发展,已由1997年的54万吨升至2010年的121.93万吨。

上述年产合成橡胶分别达40万吨以上的8大国家,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1%,其中中国313.68万吨占全球的23%,成为拉动世界合成橡胶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1]。

(二)消费情况

2010年全球合成橡胶消费量达到1385.8万吨,较2009年的1194.1万吨,同比增长16%。几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合成橡胶消费情况见表2。

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合成橡胶消费大国,远超美日等国家,约为美日俄韩德法6国总的消费量。中国合成橡胶的消费量处在不断增长的跳跃状态,2004年占全球的20%,2007年约占全球的28%,2011年已占全球的33%。

(三)进出口情况

目前,中美日俄韩5大合成橡胶百万吨生产消费国中,除中国为橡胶大进口国,其他均为大输出国。世界各国合成橡胶进出口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美国与韩国是最主要的合成橡胶贸易输出国,出口量分别占该国橡胶产量的50%、86%。

2010年中国合成橡胶总进口量为157.65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6.64%。由于近两年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石油价格连续飞涨,造成合成橡胶原材料价格也一扬再扬,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进口总金额为426815.50万美元,同比增长42.69%,进口平均价格为2726.73美元/吨,同比增长33.81%。中国在世界合成橡胶市场上处于需求方的地位,进口依存度高,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四)合成橡胶产业链

合成橡胶采用不同原材料可以合成不同的种类,其上游原材料可以追溯到丁二烯、乙烯、丙烯等烯烃以及石油、天然气。其下游产品是各种橡胶制品,包括轮胎、胶鞋、日用及医用橡胶、再生橡胶、橡胶板、橡胶管、胶带等,其中轮胎汽车工业是合成橡胶的主要消耗市场。合成橡胶产业链简易图见图1。

我国合成橡胶下游产品消耗中,52%的合成橡胶用于轮胎制造业,橡胶板、管、带制造业为13%,橡胶零件占10%,橡胶鞋、靴占9%,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占4%,再生橡胶占3%,其他橡胶制品占9%[6]。可以看出汽车轮胎制造业是合成橡胶最大的消费市场,占合成橡胶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合成橡胶制品消费结构见图2。

二、合成橡胶投资机会分析

(一)合成橡胶产量预测

合成橡胶的市场需求量和产量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经过试算,一次指数平滑系数和二次指数平滑系数均取0.95。2004-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市场产量见表4。

根据公式计算参数值,得,进而产量预测方程为:

(二)合成橡胶需求量预测

对需求量的预测,必须明确一点,从经济意义看,需求量并不是一直增长,随着市场的饱和,需求量将会出现一个峰值,故指数平滑只能作为近几年的一个粗略测算,若找寻需求量的峰值点需用其他方法进行预测,指数平滑将不再适用。2004-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市场需求量和平滑值见表6。

同理,根据公式计算参数值,并调整,得,进而需求量预测方程为:

篇2

一、背景分析

河南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其实绿色产品行业在河南省并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河南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双汇”等,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现在国家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无疑是给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来发展呢?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行业。

二、相关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分析

在资源方面,河南省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首先是食品行业的原材料丰富,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可供加工的农产品。如开封的西瓜、信阳的毛尖茶、西峡的猕猴桃,还有诸如道口烧鸡、华英鸭、桶子鸡等肉类产品。特色农业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次是人力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由劳动力待业在家,而这些闲置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省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再次是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中原五省之首,境内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的种植,且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不易产生洪涝灾害,这些也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及农副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这些都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技术条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主要通过制定并执行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开发技术、贮运和保鲜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加快绿色食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能措施

在节能方面,主要就是节水。河南省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如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丰富,因此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工程的开展。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农业方面,可以仿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灌溉水源经过地下管道输送至植物根部,从而达到既节水又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方面,可以才进先进的动物饲养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饲养牲畜的质量。

三、项目评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另外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想整个社会传达一种那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环境的保护。

另外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该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品牌效应等的发展,也会缩短农业大省贫富不均的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社会的消费增长,最终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简单的传导过程如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就业增加 河南省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上升国家经济发展。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 企业创新欠缺。河南省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近些年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给大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如新近的蒙牛奶事件、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存在于: 没有形成营销策略和促销方式;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缺乏整体宣传力度;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 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 仅仅依据《商标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远远不够的。

5.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有了一定的法律和措施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但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建议:

1.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比如引进国外在绿色食品创新方面的技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国家加强对绿色食品行业以及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牌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公众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带动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

3.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4.国家要加强绿色食品行业的法律建设。以法律来促进行业内部的将抗有序的竞争,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竞争力。

5.政府加强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给绿色产品生产厂商以价格补贴,或者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得税率,从而使绿色食品厂家可以放心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由于我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因而导致煤炭的消费量急剧增加。据统计,过去十年,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增长了4-5倍,如今已经超过了40亿吨。同时,随着近年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煤炭和石油的消费为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雾霾、酸雨、粉尘污染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每年因为治污而投入的资金数以亿计。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改变目前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过度依赖,转而寻求清洁的可代替的能源。

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现状

天然气是当前三大化石能源之一,相对石油和煤炭,其主要优势包括:污染少,环保性强。天然气是矿物燃料中最清洁的能源。

其成分主要是甲烷和乙烷,它燃烧后所产生的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与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气作燃料可以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燃气中,使用天然气取代煤制气,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5%,二氧化硫排放减少5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约40%。因而,极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所以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连续几年来消费量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44%。不过,尽管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得到了快速增加,但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低,2010年仅达到5.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1.2%的平均水平。因此,未来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空间较大。据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员介绍,“十二五”(2011-2015)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通过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鼓励以气代油,将天然气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8%,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18%。为了提高天然气供给,目前,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已相继建成,“全长7378公里,项目总投资1250亿元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业已全面开工。相信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必然会在今后带动天然气消费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从而也为该行业提供较多的投资机会。

二、天然气行业投资机会

(一)城市管道燃气业务

城市燃气管道是输送天然气的基础设施,随着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天然气供给数量的持续增加,天然气供给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未来使用天然气的用户也将越来越多,天然气管道的铺设距离将不断增加,由此必然带动城市燃气管道投资的持续增加。当然,当前我国从事天然气经营的企业较多,其中许多还是大的上市公司,如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系燃气公司等,他们不仅控制着诸如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的天然气市场,而且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天然气市场也已经被他们所控制。因此,要想在城市燃气管道项目上有所突破,立足于城市核心地区机会已经不多。一方面可以将投资眼光放置于城市规划的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区上,一方面可以选择将燃气管道的铺设范围扩大到城市周边经济实力较强的郊区或者县级市上。

(二)汽车加气(LNG)业务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连续四年超过1800万辆。由于使用天然气的成本远较汽油的低,因而当前大多数出租车和私家车都选择将燃料由“油”改成了“气”,从而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汽车加气市场。同时一些车企为了增加车型竞争力,根据市场需要也开发出了许多油气两用的车型。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的汽车数量大概占有全部汽车数量的8%左右,以此推断,仅加气业务,每年创造的利润总额都高达数千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纷纷加入。加之现在汽车加气业务不受城市天然气管网的约束,大都未包含在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范围之内,而目前,我国建成的天然气充气站数量明显偏少,市场缺口还较大,因而,未来汽车加气也前景广阔,投资价值极大。

(三)船用LNG业务

据有关研究报告指出,世界航运业每年消耗的燃油高达20亿桶,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2亿吨,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全球海事领域对有害物质排放要求日益严格,特别是一些排放控制区的设定,促使船东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于是,近年来,不少航运企业纷纷选择将液化天然气作为原油的替代燃料,不仅价格便宜经济,提升了船企的利润空间,而且较清洁、污染小,符合世界各国的环保要求。据测算,天然气燃料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之柴油机低85%,二氧化碳排放量低40%,特别是在氧化硫、氧化氮与颗粒排放物上较之汽油和柴油燃料低的多,且每年使用成本能够降低30%左右。当前,全球使用LNG作为燃料的船舶仅39艘,因而该领域发展空间广阔,投资价值较大。

我国LNG动力船发展起步较晚,目前由于近海和内河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群众对此反应比较强烈。因此,加快传统燃油动力船改进,使之使用LNG作为动力,应该是今后造船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为此,在该领域发展之初,加快该领域的投资步伐,及早抢占战略高地,应该是当前天然气企业谋划的一个重点项目所在。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涉水该业务,如江苏蓝色船舶动力有限公司、湖北西篮天然气有限公司、昆仑能源、北京中兴恒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中有的致力于对船体动力的改造,使之能够使用LNG作为燃料;有的致力于为LNG动力船提供加气业务。目前,投入运营的LNG动力船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而且由于符合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因而已经获得了国家和地方在税收、金融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并且许多高校的科研力量也加入到该行业中来,同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相关研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随着今后投入的不断加大,该行业的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四)LNG储备库业务

由于未来天然气消费规模不断增多,需求不断旺盛,增强液化天然气储备周转能力非常必要。因而未来需要建立数量较多的天然气储备库,包括LNG储备库和地下气态天然气储备库等,不仅可以增强用气高峰时的调峰能力,而且可以利用不同季节天然气的差价,获得更多的价格利润。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供应还主要靠燃气企业直接供应,尚没有企业建立起较大的燃气储备库,因而该项目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不过由于天然气存储涉及众多技术问题如密封、控温等,因而对从事该项目的企业技术能力和资质要求肯定会非常高,同时天然气存储占地面积大,存储容量多,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技术措施上稍有差池,就可能诱发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如2011年1月17日,吉林市昌邑区一栋楼发生一起天然气爆炸事件,爆炸起因在于天然气发生泄漏,由于该居民楼门窗紧闭,储存的天然气遇电器起火发生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附近十几栋居民楼的门窗震碎,事故造成3人死亡29人受伤。可想而知,仅一户居民楼漏气引发的爆炸就造成如此重大的安全后果,如果存储面积更大的天然气储备库发生爆炸,其后果将难以预料。因而,投资该项目需要十分谨慎,必须要在解决了众多安全和技术难题后,经相关部门和专家在选址和可行性方案予以充分论证后方能进行。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谋求经济发展战略转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下,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能源利用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存在了。寻求更加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共同保护我们的碧水蓝天已经成为了今后能源战略的一项共识。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庄重的承诺,要像对待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问题宣战,已经表明了今后我国能源发展的趋向。而天然气作为目前一种较清洁高效的燃料,相信在国家能源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其在今后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从而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共同发展。因而,在天然气行业尚未充分发展阶段,该行业具有极强的投资价值,尤其在汽车用气和船舶用气这两个领域,目前投资企业还不是很多,在一些细分市场方面尚存在较大空白,投资机会较大。相信随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天然气企业在诸多投资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篇4

2011年,这一领域迎来井喷式增长。据投中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统计,2010年一年,披露57起案例,投资24.15亿美元,投资数量及规模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40起案例,投资总额达5.64亿美元。2006年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的农业行业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50.19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产业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投资。

素以“短平快”著称的VC/PE为何青睐投资周期长的农业?达晨创投合伙人傅哲宽告诉《环球企业家》,农业的财务效应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不仅如此,由于新兴产业、消费服务等热门领域投资竞争的激烈、以及投资空间的饱和,资本必将流向相对冷门的领域,农业领域是一个重要方向。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农业自身投资价值的凸显以及抗周期性,也对资本形成了较大诱惑。

黑马已从细分市场里大量涌现。如国内肉鸡产业龙头企业福建圣农。2007年,达晨创投向其注资4600万元。当年底,圣农的利润就增长了3倍,净利润从5000万元增长到1.5亿元。三年半时间,达晨获得了20多倍的回报。还有一批不太被人熟知的公司如晨光生物、天峡鲟业、天运林工等,也在细分领域迅速上位。

产业资本的胃口可能更大些。联想控股、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公司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被公认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柳传志说:

“联想控股农业目前已经确定先从水果起步,逐步进入肉类、杂粮等项目,最后是粮食,是食品行业的全产业投资,涵盖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最终打造一个统一的食品品牌。”

是时候充分重视和利用资本的力量了。可以预见,资本对农业企业的不断过滤,会极大提高农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帮助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精准农业”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理想结果是,农民最终成为大规模协作中的“熟练技工”,并实现增收。

新消息是,2011年已有8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而且数量超过历年总和,总目标规模超过60亿元。显然,一场关乎中国农业转型的大幕已正式开启。

最先获益者

谁能在大幕开启时抢得先机?北京合众资本公司管理合伙人陈立辉对《环球企业家》说:“VC/PE投资本质逻辑是选美。”这个逻辑的根本在于VC/PE定会选择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或具备领导者潜力的公司。

晨光生物是潜力公司的代表企业。这家世界最大的辣椒红色素生产供应商,主要从事辣椒红色素、叶黄素、辣椒油树脂和番茄红素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2000年公司完成了改制,由集体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2009年前后,晨光分别得到了深圳创新投、海达投资、达晨创投的青睐。2010年11月5日晨光上市,投资资金相继退出,仅达晨就净赚1775万元。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晨光自己。201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增长41.07%。如今,晨光辣椒红色素年产量已占全球份额的一半,全国的三分之二。

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韩家寰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凭借某项技术领先可以很容易在细分市场让企业走入正轨而且避免了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这家台湾的农业龙头企业,在1990年收购了沈阳的一家饲料厂,从而正式进入大陆饲料市场。彼时,泰国正大集团在大陆饲料市场上独占鳌头,各地还有很多规模不等的饲料企业,市场空间并不广阔。但大成凭借自己在猪仔饲料方面的优势,很快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11年前6个月,其饲料收入20.34亿元,占大成总收入的40.2%。

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如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经营企业辉丰股份、国内最大的氨基甲酸酯农业生产企业湖南海利、国内低聚果糖产销量最大企业量子高科、国内氟磺胺草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大都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里,凭借技术的领先和投资机构的介入,让它们能够迅速上位。

冯坡表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在生物农业、农业装备、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流通这五个大领域里都存在机会。不过,就目前投资特点看,热点由产业链两端(产前及产后)向产业链中端延伸,也就是产中的种植、养殖等领域投资增多。

全线出击

尽管细分市场里的部分企业已尝到了甜头,但农业投资周期和产业链过长的特点也让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全产业链模式。“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这种模式正在被消费者所认可。”冯坡说。

好处显而易见。全产业链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历史发展来看,目前国际粮食巨头如美国阿丹米(ADM)、荷兰邦基集团(Bunge)、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都在实践全产业链发展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布局及整合。国内的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已开始全产业链的探索。

中粮集团在2009年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客户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即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一端连接着分散的小农户,另一端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在上游,中粮业务涵盖了国内绝大部分农产品种植、养殖领域,比如稻米、小麦、大豆、菜籽、玉米、葡萄等,直接惠及全国2%的农户。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

“在全产业链中,有几个关键点是一定要投的。第一是种苗,第二是饲料,第三是肉食加工。”以生猪产业链为例,新希望会在一个区域内把种猪总厂、饲料厂、养殖体系、屠宰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全部建成。养殖环节则主要依靠区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希望会把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社,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养殖技术、金融担保等服务。依靠这种模式,新希望集团已形成了生猪、禽类、奶牛三条产业链。

全产业链模式给新希望农牧板块带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最近三四年,销售额每年都有100亿元的增长,明年的增长将会超过100亿元。”刘永好透露,新希望的农牧板块在2015年要做到1000亿元的销售额,达到世界级农牧企业的中等水平。

但产业链也并非越长就越好。单靠一家企业,涵盖多个环节也不太现实。双汇集团去年被曝瘦肉精事件,引起行业人士对于产业链升级的思考。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肩挑,冗长的产业链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冯坡的看法是,专业投资者没有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的必要。而另外一种论调是上下游要有协同意识。

多重风险

当然,投资农业也有风险。傅哲宽说:“从种植、养殖到产出,到最终上市,时间比较长。比如养牛,一个周期下来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农业企业要做到上市也需要一个过程。”

种植和养殖行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风险这一块。这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前者如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减产风险,后者如冰冻天气对自然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自然风险基本上难以预测,其化解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控制带来的风险转移。而且,这两个行业有时也得讲点运气成分。

最大的难点是土地问题。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都不能拥有土地产权而只拥有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目前还未放开,因此对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此外,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尽管长期来看将持续上涨,但农产品价格受政府调控较多,农业企业并不能完全掌握定价权,政策走向对企业收入影响较大。投资机构真正投养殖业的必须有一个前提,是不是在进行企业化运营的养殖。这个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没有新概念很难再有大发展。

篇5

疫苗行业是否适合风险投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疫苗行业规模

2009年甲流疫情的全球肆虐,不仅使疫苗需求急剧上升,也逐渐开启了国内的疫苗市场,疫苗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中信证券统计2008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192亿美元,2004-200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10%,显著高于医药市场,中国疫苗市场规模6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9%,占医药市场比例仅0.73%。赛诺菲,巴斯德预计,2012年全球疫苗市场将达到180亿欧元,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流感疫苗;雷曼兄弟公司预测,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整个制药行业年增长4.4%的预期值。目前,我国为世界第三大疫苗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但我国疫苗行业拥有企业逾40家,行业集中度很弱。

未来行业增长

疫苗行业的增长预期来自新医改、计划内疫苗扩容、国家疫苗储备、总量增长等因素。

新医改方案的诞生,旨在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少生病,也就是预防为主。以预防为导向的新医改,必然给疫苗市场带来很大的机遇和市场。经初步估算,2009年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达到195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则将达到260个亿。即便按照总额的增长幅度计算,疫苗市场的扩容将达到30%以上。

受到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范围和些进入门槛。例如来自卫生部的信息表示,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暂不考虑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出于质量管控和全球疫苗产能的配置两方面考虑,中国甲型H1NI流感疫苗必须自给自足,受制于国家政策,海外厂商更愿意与国内疫苗商合作。婴儿出生率的提升的影响,整个疫苗行业的增长速度有望加快,预计到2012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接近80亿元。

行业门槛

较高的行业门槛,有助于降低竞争程度,保护现有企业的利益,生物医药行业存在很高的行业门槛。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部门、医药院校、专业研究所和生产企业。也涉及到基础、临床、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及使用各个环节。

从下图的简单描述中,可以看到疫苗行业运行周期长的特点,通常这个周期会长达3-5年以上。想进入疫苗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至少要仔细斟酌漫长的时间成本。

国家政策的倾斜,也会造成一国外药企直接进入国内竞争操作上有障碍,而国家政策正是为了帮助国内疫苗企业成长。

投资回报及退出

2009年中国股市,有一组甲流概念股,随着甲流肆虐全球,甲流概念个股的股价扶摇直上。甲流蔓延,阻击甲流最好的武器当属H1N1流感疫苗,生产H1N1流感疫苗的企业加紧生产,对市场缺口仍显力不从心。对甲流概念股的追捧,显现出普通投资者对甲流疫苗生产企业的看好,甲流概念股如华兰生物的走俏,让投资甲流疫苗企业的投资者尝到了甜头。抛开甲流疫情带来的额外价值,疫苗企业的毛利状况,是支撑其股价上涨的基本因素。

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看看疫苗类企业的基本状况。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疫苗生产企业,有着70%以上的毛利率,为什么该行业能保持如此高的毛利水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疫苗企业之前巨大的研发投入、超长的周期有关系。高毛利意味着高回报,其股价和平均市盈率水平高于其他行业,也就不奇怪了。疫苗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势必带来更多的上市、并购的机会。

爆发式增长

仔细分析一下投资者的心态,其实对疫苗行业的投资,完全符合VC们投资的偏好:市场大、高增长、高门槛、高投入、高回报等特征,这些特征像极了TMT行业,爆发式增长,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一款新疫苗的上市,往往能够带来几亿至几十亿美元的销售额,最出名的例子当属Merck公司的宫颈癌疫苗上市,2006年FDA批准Merck可预防宫颈癌的疫苗Gardasil,该疫苗能够预防70%宫颈癌病例,2007年Gardasil已被93个国家批准,2008年该产品在美国本土销售收入达14.02亿美元。在一款疫苗从实验室研发,到最终上市的若干年里,很难有人预测巨大的收益会在何时出现,更难以预测这个巨大的收益会是什么样的数量级,这就是疫苗行业的特点。

投资疫苗行业有哪些风险?

行业波动

案例:科兴生物,甲流造就的龙头企业

疫情大小年。所有医药产品,都会受到疫情波动的影响。2009年因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全球蔓延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对甲流疫苗进行收储,2009年9月8日,华兰生物和北京科兴的首批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批签发程序,获得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书,两公司首次获批签发的甲流疫苗数量共计39.78万人份。第一轮H1N1疫苗收储规模为1300万剂,金额不低于2.6亿元,预计总的收储数量将达到1.3亿剂,10余家生产企业会直接收益。然而,2009年甲流疫情带来的效益增长并不会一直持续,要保证疫苗企业利润稳定持续的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丰富产品线,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加,能够一定程度上抹平由于疫情波动而造成的未来收益巨幅波动的风险。

周期长、投入大

案例:云南沃森,高风险、高收益的阐释

作为有可能成为中国创业板上市的第一家疫苗企业,云南沃森受到了广泛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09年11月对云南沃森的报道,以及该公司网站,可以梳理出云南沃森公司的简要的发展历程。仔细品味发展历程中所列事件,可以深刻体会到从公司创立,经过数轮数千万元的投资,直到8年后的今天,才有可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对于一家研发、生产疫苗的企业来说,寂寞的时间是相当的长,风险投资能够耐受这样的寂寞,同企业长期相守,实现最后的成功么?

行业监管

我国对疫苗的管理分为计划免疫和非计划免疫,常用的卡介苗、白百破、乙肝疫苗,属于计划免疫疫苗(一类苗)并由政府买单,这些疫苗在控制传染病发病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种是非计划免疫疫苗(二类苗),是需要个人自费的,

常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都属于二类苗,二类苗是经过流通渠道进行销售的。无论是计划免疫疫苗还是非计划免疫疫苗,作为疫苗和血液制品同属于生物制品类,它们都被列为高风险品种进行监管。

对于疫苗行业,国家药监局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监管水平要高于任何一种化学药品或者其他生物制品。疫苗的批签发制度要求疫苗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所提交小样进行生产,并严格按照提交材料日程进行驻场监督,中检所监督员会随时抽查企业生产进度是否同提交材料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有可能做出停产整顿的处罚。对企业流通中的疫苗产品,也会进行频繁的抽查,如果查出某个运输记录、温度记录不完整,则某个批次的产品,就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被召回。

停产的风险

案例:金港安迪、延申生物、福生生物,狂犬疫苗的停产企业

2009年2月,据大连市大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证,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至6月,在上市的11批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故意添加成分外核酸物质,严重违反了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属于故意造假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作包括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吊销金港安迪公司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的处罚决定,公司直接责任人也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009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人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监督检查中发现,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福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10月期间生产的7个批次总计约21万人份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存在问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责令上述两家企业停止人用狂犬病疫苗等全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组织专家对问题疫苗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调查结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如涉嫌犯罪将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人才缺乏

疫苗行业属于生物技术行业,高科技的行业特点,制约着风险投资对疫苗行业的投资决策,国内有生物医药背景的投资机构非常有限,懂得生物医药投资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

采挖疫苗行业中的野山参

接下来的任务是,寻找具有上市潜质的疫苗企业,寻找具有并购潜质的疫苗企业。

首先,要区分疫苗企业生产的是何种疫苗,对于国家计划免疫的一类疫苗,它的总体市场规模由免疫规划政策所决定,二类苗的总体市场规模则由新产品推动。在免疫规划市场内,企业比拼的是质量和价格,在规划市场外则关键是看企业研发能力和在研新产品的数量。

篇6

一、引言

私募股权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6年全球私募股权筹资总额达到$432 000M。2008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 000 000M 。

近年来,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08年,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案例607个,投资金额$4 210M。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规模略有下降,投资案例数下降为477个,投资金额$2 701M 。

对于如此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外界对此了解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由于数据的缺失对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以及风险所作的定量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Vissing-Jorgensen and Moskowitz (2000)首先意识到研究私募股权市场的重要性,因为私募股权市场与公共股权市场规模相当,有时甚至比公共股权市场还要大。他们经过研究发现:私募股权市场在当时看来是高度集中,77%的私募股权被富有个人所拥有。但是,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分散性较差,因此在1989―1998年间其回报比公共市场指数的回报低2%到3%,而在1964―1998年间与市场指数持平。

Kaplan and Schoar (2003)研究了私募股权合伙企业的业绩。在所考察的样本期间,扣除费用后的基金的平均回报与S&P500的回报大至相当。经过计算,他们得到结论:样本中私募股权基金的平均内部收益率为19%。

Phalippou and Gottschalg(2006)选择1 328只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样本对其回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aplan and Schoar (2003)的结论过于乐观。的结论是:样本中基金的平均内部收益率比S&P500指数低3%,约为15%。

Ljungqvist and Richardson(2003)认为,以前的研究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数据太少、不够全面,二是所用的回报指标有缺陷。因此,他们在文章中加大了数据量,而且调整了回报指标的定义。他们用了美国某个大机构投资者1981到1993年间所投资的73只私募股权基金的数据,通过分析,他们得到结论:对于并购基金,平均内部收益率21.83%;对于风险基金,平均内部收益率只有14.08%。总体来讲,样本中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内部收益率比S&P500高出约5~8个百分点。

Cendrowski, Martin, Petro, and Wadecki(2008)应用汤姆森VentureXpert数据库中的数据考察了创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的回报。经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在1985―2007年间,创业基金、 并购基金以及市场指数的回报分别为19.9%、19.7% 和13.8%,标准差分别为41.6%、16.7%和16.3%。

总结以前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并不像人们预计的那样高。在很多时候与股市指数的回报相差无几。在有的研究中,也报告说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比市场指数的回报高出5~8个百分点。

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很大发展,那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回报如何?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应用创业板IPO数据试图研究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并与国际上的研究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非常惊人:尽管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规模还没有欧美国家大,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其投资回报却数十倍于发达国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清科研究中心《创业板VCPE支持企业投资回报分析(截止2010-02-11)》(以下简称清科报告)中的数据为基础经过整理得到本文的数据样本。在上述分析报告中,作者选取从2009-10-30到2010-02-11之间在创业板上市的64项被VC/PE机构支持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了VC/PE机构这64项投资的回报倍数。可以说,这是当前讨论中国VC/PE投资回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之一。

(二)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将利用清科报告中的数据对报告中的64项投资计算其VC/PE投资的内部收益率指标,然后对内部收益率指标做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出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值、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等指标以及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等,进而分析这些指标的特征并与欧美市场上的同类数据作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

假设对64项VC/PE投资全部在发行之初或者上市当日退出。如果按发行价退出,则计算的内部收益率称为按发行价计算的内部收益率,简称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如果按上市首日收盘价退出,则称为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简称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

接下来,考察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规模的关系,建立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的回归分析模型,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而得出相应结论。

(三)模型假设

假设1: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规模负相关。

假设2: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规模负相关。

国外很多文献曾经论及此问题。在文献中,作者通过考察欧洲收购基金和美国收购基金的具体数据,得出结论:内部收益率资本加权平均值与基金规模负相关。那么,对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否也存在或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因此提出这两个假设予以验证。

(四)模型建立

本文以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和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作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规模作为自变量,通过MATLAB统计分析工具箱进行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最后得出实证研究结论,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设。

因变量: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Y1

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Y2

自变量:初始投资额---------X

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额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如(1)式所示:

Y1 = B0 + B1*X + E1 (1)

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额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如(2)式所示:

Y2 = B'0 + B'1*X + E2 (2)

其中B0、B'0为常数项,B1、B'1是自变量系数,E1、E2为随机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内部收益率计算

在清科报告中,作者根据64项投资的上市数据计算了VC/PE的投资回报倍数。投资回报倍数是该报告中唯一用来衡量投资回报的指标。另一重要的内部收益率指标该报告没有计算。另外,该报告也没有对投资回报作任何分析,只是在Excel表中列出而已。

本文首先利用MATLAB提供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函数Xirr对所有64个样本计算了投资回报的内部收益率IRR指标。

笔者的计算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对64项VC/PE投资全部在发行之初或者上市当日退出。事实上,原报告在计算回报倍数时也采用了这一假设。这样,对每一项投资我们就计算得到了两个IRR,一个是基于发行价的内部收益率,一个是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内部收益率。当然,可以预见,一般来讲发行价内部收益率要低于收盘价内部收益率。原因是,收盘价要比发行价高,而且实际情况是收盘价要比发行价高很多。

在原数据中,有时投资时间多于一个,而且有的时间只有年月,没有日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采取了如下合理的假设。只有年月,没有日期的情况下,假设投资发生在当月的中旬,即15日。投资时间多于一个时,假设投资按总额平均分配。例如:原数据给出的投资时间和投资额分别为:2006-12、2007-02和173 770 181,则假设该投资分别发生在2006-12-15和2007-02-15,投资额分别为:173 770 181的一半,即86 885 090.5。

在所有64个样本中,有三个样本似乎是奇异样本。

这三个样本的原始数据和计算后得到的内部收益率数据如表1所示:

第一个样本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高达28 012.65%!第二、第三个样本即使是按发行价计算的IRR也高达187 112.87%。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更是达到9 021 108.05%。由于太过巨大,这样的结果太令人不可思议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投资时间和上市时间太近了。恐怕这在世界其他市场上也不大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奇异样本剔除,剩余的样本数变为61。

在61个样本中,按投资机构的类型可分为创业投资机构(VC)50个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11个。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61个样本计算了发行价内部收益率和收盘价内部收益率,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均值为385.03%和929.29%,中位数为175.45%和204.99%。这比欧美市场上两位数的相同指标至少高出20倍。上四分位和下四分位也同样高出欧美同类指标20多倍。当然,分散程度也很高,意味着风险也较大。这说明,中国作为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新兴市场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征。

如按VC和PE来划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PE投资回报整体上要比VC投资回报高,当然分散程度也大。与欧美市场相比,PE投资回报高出40~100倍,VC投资回报高出20~40倍。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高回报特征。

表5是对PE样本、VC样本和所有样本分别计算的按发行价计算的IRR和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的资本加权平均值。这些数字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具有很高的回报。

以上的计算没有扣除任何费用和附属权益,是内部的毛收益率。那么,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情况如何呢?

由于没有有关费用和附属权益的信息,因此以下讨论是在一些假设下作出的。

假设管理费用按初始投资的2%收取,收取时间与初始投资时间一致;附属权益按扣除初始投资后的余额的20%收取,时间与上市时间或变现时间相同。

在这些假设下,再重新计算IRR,然后对得到的IRR再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7、表8所示。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PE投资回报整体上还是要比VC投资回报高,当然分散程度也大。与欧美市场相比,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PE投资回报高出25~70倍,VC投资回报高出15~30倍。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高回报特征。

(三)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关系的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统计工具箱建立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关系的回归模型,以验证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模型中的内部收益率IRR为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之前的数值。

首先,建立模型(1)。以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经过整理,得出结果,如表9、表10所示。

其次,建立模型(2)。以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经过整理,得出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

由表9可知,拟合优度衡量指标R平方的值为0.0017,调整R平方值为-0.0152,表明拟合性很差。F值0.1015,对应p值为0.7511,说明回归方程在5%的水平上整体不显著。再计算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值很小,为0.041448,说明发行价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几乎无相关关系。表10说明回归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不成立。

由表11可知,拟合优度衡量指标R平方的值为0.0047,调整R平方值为-0.0122,表明拟合性很差。F值0.2756,对应p值为0.6015,说明回归方程在5%的水平上整体不显著。再计算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值很小,为0.06819,说明收盘价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也无相关关系。表12说明回归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不成立。

综上所述,根据创业板IPO数据计算的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与初始投资的规模无相关关系。

如果用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的内部收益率IRR作为因变量,用初始投资作为自变量,则可得到类似的回归参数,因此所得到的结论与上相同。

四、结论

本文应用中国创业板IPO数据,在作出一定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得出如下结论:在不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的前提下,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89%~627%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822%~2 302%之间。如果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则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27%~474%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583%~1 570%之间,分别比欧美市场的类似指标高出15~30倍和25~70倍。这一指标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私募股权投资的新兴市场其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如此之快。

尽管国外有文献论述了内部收益率与基金规模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利用本文的数据没有得出类似结论。无论是用发行价内部收益率,还是收盘价内部收益率都得出了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不相关的结论。而且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之后也得到了相同结论。

【参考文献】

[1] 清科研究中心, 创业板VCPE支持企业投资回报分析(截止2010-02-11)[Z].

[2] Harry Cendrowski, James P. Martin, Louis W. Petro, and Adam A. Wadecki, Private Equity: History, Governance and Oper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2008.

[3] Guy Fraser-Sampson, Private Equity as an Asset Class[J]. John Wiley & Sons,Inc,2007.

[4] Steven Kaplan and Antoinette Schoar, Private Equity Performance: Returns, Persistence and Capital Flows,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No. 4446-03,November,2003.

[5] Alexander Ljungqvist and Matthew Richardson,The Cash Flow, Return and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Equity,NYU,Financ Working Paper No. 03-001,

篇7

0.引言

世博会的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2003―2009年的世博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带动的。这些支出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个部分。其中,直接投资包括运营费、参展费、展馆与相关设施建设费、新增城市基础设施费 (包括世博会直接带动的市政建设投资和交通运输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即使不举办世博会也需要进行的投资,只不过因举办世博会而提前或进一步加强的投资。

1.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GDP的增长率

由于从2003年到2009年上海对世博会有一定的投资,因此我们认为这7年的上海生产总值会有一定的增加,这一部分增加可以看做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前期影响。

我们从上海统计年鉴中查得历年的上海GDP即上海生产总值。

根据1990年到2002年的上海生产总值,我们可以根据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没有世博会的情况下2003年到2009年的正常上海生产总值。

灰色模型的建立:

灰色单数列预测,与数理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预测,有本质的不同。时间序列预测是利用时间序列的几何特征和统计规律进行预测。是一种历史的和静态的研究。而灰色数列预测是一种现实的和动态的分析与预测。这是由于灰色动态模型不是利用时间序数据直接建模,而是将序列数据作一次累加生成后,再建立微分方程。

下面通过对灰色动态模型GM(1,1)进行分析与讨论,来说明这个特征。

时间序列x有n个观察值,x=x(1),x(2),•••,x(n),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

x(k)=x(i)=x(k-1)+x(k)(k=1,2,•••,n)

GM(1,1)是一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动态模型:

x(k)+az(k)=b(k=1,2,•••,n)

其中z(k)是x(k)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即

z(k+1)=0.5x(k+1)+x(k),

动态模型的白化方程为:

+ax=b(k=1,2,•••,n)

其中:a称为发展系数;b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a的有效区间是(-2,2),应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可得:

=(a,b)=(BB)BY

其中:

B=-[x(1)+x(2)] 1-[x(2)+x(3)] 1 ••••••-[x(n-1)+x(n)]1,

Yn=[x(2),x(3),•••,x(n)]

将代入微分方程式,解出时间函数为:

(k+1)=x(1)-e+(k+1)=(k+1)-(k)

没有世博会的情况下2003年到2009年的正常上海生产总值分别为6553.3亿元,7700.1亿元,8779.7亿元,10010.6亿元,11414.1亿元,13014.4亿元14038.9亿元。

由此,我们对预测的GDP与实际的GDP进行比较,可以得出2003-2009年上海生产总值在世博会的影响下的增加率分别为2.1505%,4.8406%,5.33% 5.6105%,9.4612%,8.11%,7.1768%。

可以看出,2003年开始对世博会进行前期投资之后,上海的实际生产总值比照在没有世博会的情况下的生产总值有了一定的增加,并且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上海的GDP总体一直不断增加,并且在世博会的影响下的生产总值增加率也越来越大。

我们利用1990到2002年的上海GDP预测出正常的GDP增长曲线,大致呈线性增长,根据上海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3到2010年的实际GDP增长所绘制曲线大于预测值,由此可知,投入世博资金后对上海的GDP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新增投资与新增GDP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原理,每一轮投资都会相应地增加上海生产总值。投资乘数的原理表明,首轮投资增加的收入转化为各种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人生产要素所有者,即各种经济主体手中,这些经济主体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再用于购买其他物品从而再形成GDP,如此往复,越来越小,最后趋向于零。在计算出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的首轮增加值后,还需要继续按照乘数原理计算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的引致影响。测算一项投资的直接经济效应的简单方法是“投资乘数”。假设国民收入和投资是线性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Y=a+bI

其中b为投资乘数。

根据上海数据年鉴中1990到2002年的GDP与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数据,可以得出线性回归模型为:

GDP=227+1.9I

那么新增投资I能够带来新增国民收入GDP主要决定于投资乘数b, 其关系式为:

GDP=b×I

其中投资乘数b由历史数据求得,其值为1.9。由此,利用世博直接投资与乘数值计算引致影响,进而求出世博投资的总体经济影响。

可以得出结论,世博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支出对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所有支出中最大的,为1425.59亿元,占全部影响的62.7 3%;世博展馆与相关设施建设支出的影响为423 .53亿元,占第二位,为总影响的18.64%;参展费的影响次之,为总影响的14.91%;运营费的影响最小,为总影响的3.73%。

【参考文献】

[1]陈秀生,高晓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投资及传导效应[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

篇8

以下为获悉的报告目录:

第一章 会展行业概述

1.1 会展业相关介绍

1.1.1 会展业的定义

1.1.2 现代会展业的特征

1.1.3 会展业的作用

1.1.4 会展业的产业内涵和特征

1.1.5 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2 会展的经济功能

1.2.1 联系和交易功能

1.2.2 整合营销功能

1.2.3 调节供需功能

1.2.4 技术扩散功能

1.2.5 产业联动功能

1.2.6 经济一体化功能

第二章 世界会展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会展业发展综合情况

2.1.1 世界会展业概述

2.1.2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3 世界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1.4 2007年世界国际会议数目排名情况

2.1.5 欧洲会展业竞争激烈

2.2 德国

2.2.1 德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2.2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动力

2.2.3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成就

2.2.4 德国会展业办展特点解析

2.2.5 未来德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2.3 美国

2.3.1 美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2.3.2 美国政府对会展业间接支持分析

2.3.3 美国顶级会展业排名情况

2.3.4 美国拉斯维加斯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2.4 法国

2.4.1 法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4.2 法国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2.4.3 法国会展业独有特色和发展趋势

2.5 新加坡

2.5.1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概述

2.5.2 新加坡政府会展业管理状况

2.5.3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优势分析

2.6 韩国

2.6.1 会展业成韩国经济新增长动力

2.6.2 韩国会议产业发展迅速

2.6.3 韩国会展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6.4 韩国会展业发展计划与措施

2.7 其他国家

2.7.1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2.7.2 马来西亚会展业发展概况

2.7.3 巴西会展业发展浅析

第三章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综合分析

3.1 中国会展业发展整体状况

3.1.1 中国会展业30年发展回顾

3.1.2 “十五”期间中国会展业发展成就

3.1.3 中国会展业区域分布状况

3.1.4 中国会展业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

3.1.5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3.1.6 我国加速成长为全球会展大国

3.2 经济危机环境下中国会展业发展探析

3.2.1 经济危机对中国会展业发展影响浅析

3.2.2 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2.3 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对策

3.2.4 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3.2.5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发展会展业拉动内需展望

3.3 中国会展业SWOT分析

3.3.1 S-strength(优势)

3.3.2 W-weakness(劣势)

3.3.3 O-opportunity(机会)

3.3.4 T-threat(威胁)

3.4 中国会展业存在问题分析

3.4.1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2 中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3 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3.4.4 国内会展业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3.5 会展业发展对策建议分析

3.5.1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5.2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四大建议

3.5.3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思路

3.5.4 合理定位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

第四章 中国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4.1 会展经济概述

4.1.1 会展经济的界定及其效应

4.1.2 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经验浅析

4.1.3 会展经济在中国快速崛起

4.1.4 国内会展经济发展探讨

4.1.5 中部会展经济发展综述

4.2 会展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4.2.1 会展与城市互动发展分析

4.2.2 会展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2.3 会展业对城市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

4.2.4 会展业成城市经济发展催化剂

4.3 中小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4.3.1 我国二级城市会展业发展思路

4.3.2 中等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4.3.3 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概述

4.3.4 国内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潜力解析

4.3.5 从“长尾理论”探索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之道

4.4 会展与旅游业的对接

4.4.1 会展业与旅游业关联度解释

4.4.2 会展业和旅游业对接简述

4.4.3 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优化模式构建分析

4.4.4 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整合发展剖析

4.5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对策

4.5.1 中国城市会展业非均衡性问题探讨及建议

4.5.2 我国应积极推进会展经济与产业集群对接发展

4.5.3 会展经济发展应加强城市间合作

4.5.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会展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5.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分析

5.1.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环境

5.1.2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合作趋势增强

5.1.3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建议

5.1.4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前景分析

5.1.5 泛珠三角会展业展望

5.2 广州会展业

5.2.1 广州会展展馆概况

5.2.2 广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5.2.3 2009年广州会展业面临诸多考验

5.2.4 广州多举措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5.2.5 广州会展业发展对策

5.3 深圳会展业

5.3.1 深圳会展中心简介

5.3.2 深圳会展业发展强劲

5.3.3 深圳会展业向文化要市场

5.3.4 深圳品牌会展成长迅速

5.3.5 深圳开创会展品牌新思路

5.3.6 联合办展方式开辟深圳会展业新天地

5.3.7 深圳会展业前景明朗

5.4 东莞会展业

5.4.1 会展业成东莞新经济增长点

5.4.2 东莞市政府扶持和促进会展业发展

5.4.3 东莞会展业的特色发展道路

5.4.4 东莞市重新定位会展业目标

5.4.5 东莞会展业统筹发展

5.4.6 东莞市会展业发展策略

5.5 厦门会展业

5.5.1 厦门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5.5.2 会展业带动厦门整体经济发展

5.5.3 两岸关系和缓为厦门会展业提供良机

5.5.4 厦门向国际领先会展城市迈进

5.5.5 厦门市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

5.5.6 厦门会展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

5.5.7 厦门会展业发展举措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6.1 长三角会展业综合分析

6.1.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SWOT分析

6.1.2 长三角地区组建会展业联盟

6.1.3 世博会带给长三角会展业机遇和挑战

6.1.4 长三角建设国际会展高地的前途与策略

6.1.5 长三角会展业应广泛开展互动合作

6.2 上海会展业

6.2.1 上海会展场馆概况

6.2.2 上海会展行业发展回顾

6.2.3 上海会展业区域布局

6.2.4 上海会展业国际化渐行渐近

6.2.5 上海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提升分析

6.2.6 上海会展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6.3 南京会展业

6.3.1 南京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6.3.2 南京会展业成绩斐然

6.3.3 会展业成南京战略性产业

6.3.4 2009年南京会展业发展形势向好

6.3.5 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6.3.6 南京政府发展会展业的措施

6.4 义乌会展业

6.4.1 义乌梅湖会展中心简介

6.4.2 会展业对义乌发展的作用

6.4.3 义博会与文博会引领义乌会展业发展方向

6.4.4 义乌创新会展业发展模式

6.4.5 义乌会展业与市场相互促进

6.4.6 义乌市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措施

6.5 苏州会展业

6.5.1 苏州市会展业场馆简介

6.5.2 苏州会展场馆运营发展探析

6.5.3 苏州发展会展业发展优势

6.5.4 苏州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6.5.5 苏州发展会展业的措施建议

6.6 杭州会展业

6.6.1 杭州会展场馆概况

6.6.2 杭州会展业历史及现状

6.6.3 杭州会展业的特色道路

6.6.4 杭州会展业的定位分析

6.6.5 杭州会展业接轨上海的可行性分析

6.7 宁波会展业

6.7.1 宁波会展业五大发展优势

6.7.2 宁波会展产业逆势上扬推动消费市场趋暖

6.7.3 宁波会展业的创新之路分析

6.7.4 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发展规划解析

6.7.5 宁波市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政策

第七章 环渤海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1 北京会展业

7.1.1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7.1.2 北京会展业步入空前繁荣期

7.1.3 奥运会后的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7.1.4 北京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1.5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2 天津会展业

7.2.1 会展业成天津经济增长亮点

7.2.2 天津会展业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7.2.3 天津滨海开发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2.4 滨海会展业调整战略应对金融危机

7.3 青岛会展业

7.3.1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介绍

7.3.2 青岛会展业发展优势明显

7.3.3 岛城会展业的差距及发展思路

7.3.4 青岛“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建设规划分析

7.3.5 青岛会展业的发展建议

7.4 济南会展业

7.4.1 济南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7.4.2 济南会展业品牌建设全面升级

7.4.3 2009-2010年济南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

7.4.4 济南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7.4.5 济南市加快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5 烟台会展业

7.5.1 烟台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7.5.2 烟台会展业发展历程

7.5.3 烟台展会承办能力实现飞跃

7.5.4 烟台市会展业发展条件及策略分析

第八章 东北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8.1 大连会展业

8.1.1 大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8.1.2 2006年大连会展业的特点

8.1.3 2007年度大连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1.4 大连会展业的突破自我分析

8.1.5 大连会展业跨地区办展应对行业危机

8.1.6 发展大连会展业的策略措施

8.2 沈阳会展业

8.2.1 会展业推动沈阳城市发展

8.2.2 沈阳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8.2.3 沈阳发展品牌会展业

8.2.4 沈阳会展业繁荣发展

8.2.5 沈阳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8.2.6 沈阳会展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8.3 长春会展业

8.3.1 长春会展业发展三阶段

8.3.2 长春会展业发展状况

8.3.3 长春会展业在经济舞台重要性凸显

8.3.4 长春打造特色会展名城

8.3.5 长春市进一步扩大会展业影响

8.3.6 长春会展业的商务旅游的新机遇

8.4 哈尔滨会展业

8.4.1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8.4.2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4.3 2008年哈尔滨会展业发展分析

8.4.4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5 关于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8.4.6 哈尔滨会展业市场化势在必行

8.4.7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趋势展望

第九章 中西部会展业发展分析

9.1 成都会展业

9.1.1 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1.2 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9.1.3 成都会展业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9.1.4 提升成都会展业竞争力路径分析

9.1.5 成都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9.1.6 成都市发展会展业的对策

9.2 武汉会展业

9.2.1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2.2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9.2.3 武汉打造新型会展城市

9.2.4 武汉会展业遭遇行业危机

9.2.5 武汉会展业的存在问题分析

9.2.6 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9.3 长沙会展业

9.3.1 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3.2 长沙会展业拉动巨额消费

9.3.3 2008年长沙会展收入过七亿

9.3.4 长沙成为会展十大品牌城市

9.3.5 长沙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9.4 昆明会展业

9.4.1 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4.2 昆明会展业品牌现状分析

9.4.3 “后世博”时代昆明会展经济的发展解析

9.4.4 昆明着力打造品牌会展

9.4.5 昆明打造东南亚会展之都

9.5 西安会展业

9.5.1 西安会展业领跑西部

9.5.2 西安会展业发展状况

9.5.3 西安会展业的优势与劣势

9.5.4 西安会展业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9.5.5 西安的会展经济效益分析

9.5.6 西安会展业发展对策分析

9.6 郑州

9.6.1 郑州会展业发展历程

9.6.2 2008年郑州会展业发展状况

9.6.3 郑州会展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9.6.4 郑州巨额补贴扶持会展业发展

第十章 中国会展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10.1 会展营销概述

10.1.1 会展营销的功能

10.1.2 中国会展营销研讨

10.1.3 会展业城市营销建议

10.1.4 国外会展营销经验借鉴

10.2 中国会展业创新营销策略分析

10.2.1 会展营销创新策略解释

10.2.2 营销理念创新

10.2.3 营销主体创新

10.2.4 营销手段创新

10.2.5 营销内容创新

10.3 中国会展业的整合营销分析

10.3.1 会展业主题的选择

10.3.2 展会机构的搭建

10.3.3 展会卖点的策划

10.3.4 展会的整合宣传

10.3.5 展会的综合服务

10.4 展览会各个阶段的营销策略

10.4.1 展览会四阶段概述

10.4.2 培育期展览会的营销策略

10.4.3 成长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4.4 成熟期与衰退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5 会展中的4C营销分析

10.5.1 4C营销概述

10.5.2 4C营销案例分析

10.5.3 4C营销经营建议

第十一章 会展业企业状况分析

11.1 励展博览集团

11.1.1 励展博览集团简介

11.1.2 励展优势展会行业

11.1.3 励展在中国的市场状况

11.1.4 励展加强在华礼品展业务

11.2 亚洲博闻

11.2.1 亚洲博闻简介

11.2.2 亚洲博闻优势展会行业

11.2.3 亚洲博闻的展会特色

11.2.4 亚洲博闻扩展中国市场

11.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11.3.1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简介

11.3.2 2006年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业绩斐然

11.3.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中国市场扩张概况

11.4 科隆展览公司

11.4.1 科隆展览公司简介

11.4.2 科隆展览中心概况

11.4.3 科隆展览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会展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2.1 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12.1.1 我国会展业发展前景看好

12.1.2 中国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

12.1.3 未来会展业前景预测

12.2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12.2.1 世界会展业未来发展态势

12.2.2 未来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12.2.3 未来国内会展业发展方向

12.2.4 网上会展成未来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国际展览会公约

附录二: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三: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国家排名

图表2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城市排名

图表3 2006年全美顶级会展排名前11位的城市

图表4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内涵示意图

图表5 国内会展旅游发展的外推关系模式

图表6 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7 城市会展旅游的圈层布局

图表8 城市会展业品牌的圈层模式

图表9 国内外场馆来展与自办展比例比较图

图表10 苏州博览中心运营模式

图表11 中旅国际边际利润比较

图表12 区域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13 1999-2005年深圳主要会展场馆举办展会情况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是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成立起来的、专款专用的资金。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列入预算报告,接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监督。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进入初级阶段,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了健全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2000年9月由我国政府成立,主要是管理中央财政拨入的资金,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所得资金以及其他形式筹集的资金,通过选择、委托专业性的资产管理公司对资金资产进行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由于在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写入宪法,这意味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机会。总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经历了零到初具规模、从单一投资到多品种投资、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的转变。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与投资收益基本状况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已初具规模,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14年度报告显示,直至2014年底社会保障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15356.39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占基金资产总额50.26%,金额有7718.12亿元,委托资产投资占比49.74%,有7638.27亿元。本报告期,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1424.60亿元,其中已实现收益额883.84亿元(已实现收益率7.45%),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540.76亿元,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9.43%。在2014年,社保基金会坚持立足实际,主动创新投资流程、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推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积极参与我国社保体质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社保基金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

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为了确保基金的安全,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面限制了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从最近的投资资产结构来看,绝大部分的投资都是风险较小的投资,约占总资产80%,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与我国的基金投资结构有较大的差异。简言之它体现了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目标,但间接地说明了我国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限制了投资渠道,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使资产过分集中在风险较小的投资上,从而无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快速增值,这样安全性目标也很难维持。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基金投资运营历史经验来看,在某一段时间内虽然股票的收益率低于国债的收率,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确保基金投资保值增值并稳定发展,股票与债券多种投资工具的组合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二)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监督制衡缺乏和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从2001年我国社保基金入市运营开始,社保基金的安全投资机制已经不断地建立。但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使政府社保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监控十分困难。由于先天发展不足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执行运营和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的职能属于同一个部门,从而监督似乎起不到监督制衡。由于监督的缺失,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渠道和额度的信息公开程度的监督就放松了,基金的主管者关于自己的钱用在哪里都处于盲目状态,盈利如何都是未知,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就会趁机得逞。

三、我国社保基金监管模式与监管机制

在原有社保基金管理制度的基础建立了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模式,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模式不仅存留了传统社保基金管理制度,而且还顺应了新形势下的变化。原有的社保基金的监管模式是主要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监管,但是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时又肩负基金运营的职能,这种监管体系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慢慢地,财政部门参与到基金运营的监管中来,财政部门监管的引进,进一步带动审计、银行、社会等部门对基金运营的监管,但是这种监管模式仍然还是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监管体系。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监管

作为监管的主要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必经环节进行了监管,必经环节主要是基金的征收、运营和支付,对这所有环节的监管确保了基金在市场上的安全性。还对在基金进入、运营和退出这些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是否依据预、决算来执行及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管。

(二)财政监管

财政监管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对基金的管理、经办、运营机构实施财务监管,确保基金在筹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财务部门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基金的挪用、挤占进行严格管理,对基金的预算、执行、调整等都具有监管权。

(三)审计监管

审计部门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运营和支付进行检查和审计。根据不同的险种审计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关于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审计部门主要是对其收支情况的监管;而在工伤条例中,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执行征缴和支付情况的监督,而审计部门则是对其收支和管理进行监管。

(四)社会监督系统的监管

社会监督主要是来自社会群众的监督。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最终目的是为群众谋利益,所以群众的监督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群众可以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等传播媒体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营进行监督。

四、优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合理地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来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根据我国国情,学习国际实践经验和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我国的独特的投资运营策略。

(一)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加强社保基金海外投资

应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并辅助其他投资策略来实现增加收益、抑制风险的目的。通过对国内证券和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增加来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但是拓宽投资渠道一定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固定的收益,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由于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具有多元化组合投资选择,从而选取海外资本市场投资能够实现社保基金增加收益和降低风险。因此,向境外拓展投资成为抵消内地投资市场一定风险的必然选择。值得我国学习的是,境外很多兴盛的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有较多的金融工具选择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进而达到管理降低甚至消除绝大多数的投资风险,并在特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收获较大的利益。

(二)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

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环节的监管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监管的重点和核心,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市场的准入环节、监管运行环节和监管退出环节。

首先,对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准入环节进行监管。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首要工作是选择和资格认定营运机构,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式是采取交托给专业化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在选择社保基金投资机构时应对相关机构进行充分的比较,并严格对机构进行资格认证,其资格审查应紧紧遵循法定的标准和程序。并要求受委托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管理水平和较高的社会名誉等特性。

其次,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市场的运行环节。对社保基金市场的监管是否规范和有效力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入市后,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成果和预期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与投资管理人的委托关系形成后,是否保证了基金所有者的关于基金的权益,基金投资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既是受委托机构的主要责任,也是委托机构最关心的问题。

最后,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市场的退出环节。在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呈现损失的时候,为了维持权益人的利益,通常会采取让社会保障基金从投资运营市场退出的措施,这也是恢复和维持投资市场秩序的最好的办法。以下几种情况监管机构有权采取措施并禁止受委托机构与其相关的社保基金运营的活动,也有权对受委托机构做出相应的处罚。如运营机构未能按照法律和契约来履行义务,使投资基金风险增大;没有正当的措施降低风险,甚至基金的利益受到威胁,又没有正当的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监管机构即可对运营机构采取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屏,薛飞.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8 ,(04).

[2]尹兰梅.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分析[J].消费导刊,2009, (01).

篇10

金融资产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所有权凭证,其收益来源于其所代表的生产经营资产的业绩,金融资产不构成社会的实际财富。金融资产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收益性”和“风险性”(预期回报的不确定性),在财务管理上金融资产按照其收益的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收益证券、权益证券和衍生证券。本文将通过综合案例探讨权益证券(以股票投资为例)在会计核算中的对比分析。

一、股票投资会计核算的分类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认。不准备长期持有,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属于短期获利方式的权益性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的权益性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如:股票)。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无论是否有公允价值,均应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属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例: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至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假定甲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不产生重大影响。

二、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权益证券,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1.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6 000 000

应收股利 200 000

投资收益 60 000

贷:银行存款 6 260 000

2.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3.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公允价值上升3.2×200-600=40(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00 000

4.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0.2×20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 000

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应收股利 400 000

5.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公允价值上升3.6×200-3.2×200=80(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00 000

6.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 6 300 000

投资收益 9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6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 200 000

借:投资收益 1 2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200 000

累计损益:40+80-(3.6×200-630)-6=64(万元)。

三、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权益证券,初始取得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计量,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1.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以62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200万股,另支付手续费6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6 060 000

应收股利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6 260 000

2.5月30日,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0万元。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3.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3.2元,公允价值上升3.2×200-606=34(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4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40 000

4.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元,0.2×20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 000

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应收股利 400 000

5. 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3.6元。公允价值上升3.6×200-3.2×200=80(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 000

6.2008年1月3日以630万元出售该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 6 300 000

投资收益 9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6 06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 140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140 000

贷:投资损益 1 140 000

累计损益:40-90+114=64(万元)。

四、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

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并且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该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将该股票投资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不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该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将该股票投资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