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产业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好乡村产业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

篇1

二、工作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四、实施内容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五、保障措施

篇2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 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发展——以临泉县陈集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9日

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接壤,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20个自然村。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树立集镇大起来、市场活起来和人口多起来的理念。走科学规划、强力推进、精心实施、完善功能的路子。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为改变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依照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活动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美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

1、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2008年陈集镇党委、政府通盘考虑,决定在陈集镇朝阳行政村选址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朝阳行政村紧邻陈集镇政府,其目的是发挥集镇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在具体的选址问题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后决定利用原来的荒废地和通过土地复垦,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彻底解决人口过于分散的安居问题,逐步实现朝阳行政村的整体搬迁,为实现集约式发展奠定基础。

2、新房建设让老百姓满意。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搬迁,更好地发展小城镇,陈集镇党委政府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聘请阜阳市规划设计院为小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从道路、桥梁、房屋、公园等基础设施全方位的高标准规划、高要求建设,使得整个布局结构合理,井井有条。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当地村民,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将近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售价为16万元,仅仅收取成本费,由于价格低廉,村民们争相购买,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建造房屋16,000多平方米,80多户居民已经入住和进行商品贸易。由于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路灯、公园、敬老院、学校、道路、集贸市场、娱乐设施、工业园区等一应俱全,为下一步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朝阳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服务功能。由于第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陈集镇开始进行第二期24,000平方米100多套的住房建设和第三期72,000多平方米360多套的工程建设,目前总投入已超过3,000多万元,修建商贸交易区、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村正在形成。通过连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生态镇正在迅速崛起,朝阳行政村开发模式已拉动周边数个村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

(二)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陈集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路。陈集镇根据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朝阳行政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预计到2011年底投资将达4,000万元,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美好乡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5,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二、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陈集镇通过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陈集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美好乡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业、创业空间显现。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陈集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陈集镇利用人口集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良好的就业渠道。

(二)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陈集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以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农业正在形成。中心村的建设为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朝阳新村商业一条街100多间商铺已各有其主,为当地的村民就业,增加收入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陈集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依托本地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该镇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张(张新)-新(新蔡县)公路、韦(韦寨)-艾(艾亭)公路穿镇而过、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镇树立正确的小城镇定位。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市场建设,以市场建设带动商贸流通,以商贸流通促进美好乡村生产发展、群众增收。

三、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几点启示

(一)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朝阳新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效,与陈集镇党委、政府和朝阳行政村走群众路线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朝阳新村的初期建设中,由于存在个别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一些消极抵抗的情绪,陈集镇党委政府、朝阳行政村以开明的心态,接受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得整个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众所周知,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思想领导方法的精髓,是科学领导方法的思想基础。将群众路线作为基本领导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因此坚持说服教育的领导方式,而不是以野蛮粗暴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护美好乡村建设,才能有效地顺利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二)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镇村有机结合的理念。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通过镇村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带动周边村庄的美好乡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美好乡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借鉴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临泉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幸福指数”的内涵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词在社会上被广泛运用。指数,本是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其最初含义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逐渐演变为一个大众词汇。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美好的生活;另一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由于每个个体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这种幸福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幸福指数所针对的幸福,显然接近于人们对幸福的后一种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幸福感。 

美好乡村建设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指数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两层意思: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精神层面的建设,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占领农村市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一)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

(二)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应把加快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的幸福指数,就要正视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

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二)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而现实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三)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置换、流转调控手段。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在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每年都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即使这样,对于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投入。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好乡村,多为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集资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这种先借钱建设,后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普遍存在。

建设美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一)因地制宜,重视群众利益

乡村的建设和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乡村的建设必然遵循一点,它应该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的发展不能够分离开来,它们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分割成两个部分,那么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

展。由此可以看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让乡村逐步的向城镇靠近,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让农村的人口集中在一起。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农村的土地经营更加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造福与乡村人民,换句话说,它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创造一个高水平的生活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在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好整体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实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以安徽省为例。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安徽省首先按照当地情况制定好了整个项目的规划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分步骤的实施,这样就让整个项目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方面的建设统筹的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整体之上把握全局。特别是要将当地的旅游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让建设的规模扩大。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少不了政府财务的支持,因此要想顺利的推动乡村建设,必须加强财务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让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处。

(三)注重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的政府应该重视产业的发展,向外引入一些产业项目,推动乡镇产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需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在乡村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乡村人民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是符合他们的切实利益的。并且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乡村人民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够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结语

综上,美好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解决困难,这样才能够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创新、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的幸福感量表即幸福指数,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

篇4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篇5

Abstract: Rural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Chaohu City and the next period of work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general guid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Rural building measures recommended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该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自2011年8月22日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委、市政府将巢湖定位为合肥市“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当前,巢湖的建设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责任并重。面对新目标、新要求,巢湖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未雨绸缪,积极推出新举措,开创了新局面。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已将近两年。在此期间,我市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了新的想法及思路。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市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人口呈现向外转移趋势

从近年统计数据中发现,巢湖市域户籍人口总量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年均综合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同期,巢湖市域常住人口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应是市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缓慢,导致部分人口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其二,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由地级市变成县级市,大量原地级市的职能部门人员携家属转移到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市;其三,中心城市和乡镇发展建设仍然相对缓慢,导致自身聚集能力不强,这种自身原因与前面分析的原因共同作用,又进一步强化了外部吸引能力不强的后果。显然,上述这些方面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初始阶段地域人口的持续外流。

但随着巢湖市融入大合肥,作为合肥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行政区划调整的磨合期后,巢湖市对内发展建设进程将加快,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对外吸引能力逐渐增强,由此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进程。

(二)村庄过散、布局零乱

各行政村的自然村落过多、村庄规模小且过于分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虽然这几年我市创建了一些示范村,但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特色村不多,其很大一个原因在客观上是村庄布局零乱,同时历年来重视不够,乡村建设推进力度不够。

(三)基础设施状况落后

1、道路交通

市域公路网缺乏整体布局,尚未形成完善的公路网结构。公路网密度低,等级结构不合理,对外交通衔接不通畅。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的对接不完善,需要对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县乡公路按照同技术等级进行改造,特别是对合肥、芜湖、马鞍山、南京的连接通道需要加强建设;同时过境道路在区域内的出口相对较少,没有起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巢湖市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2、卫生环境

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矿产开发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3、社会事业公共设施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加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4、文化产业

我市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深入挖掘和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加强保护和利用,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各地的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5、其它基础设施

其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农村饮用水的普及与安全问题、排水、供电等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因各乡镇、各村的情况不一,但总体水平较差。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

注重村庄布点规划与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村庄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配套,做到布局合理,相互支撑。通过论证和引导产业定位是保证农民宜业的重要规划内容。我市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结合村庄特色对各村庄进行了明确定位。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村庄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最大程度的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突出村庄的个性美。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的现状及特点采用不同建设模式,主要有改造提升型村庄、拆迁新建型村庄、旧村整治型村庄、特色保护型村庄等。

(二)充分整合土地建设项目

1、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为载体,与城镇、农村新社区、农业园区建设结合,统筹安排,推动农地重整、要素重组。一方面,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及住宅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集中居民点。

2、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把土地流转作为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和服务平台,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设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由乡镇统一流转农民承包地,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农业规模经营。以引入产业化企业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速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3、创新农村新型产权制度

深化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本化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盘活农村资源,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法

在施工前,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美好乡村建设不等同于简单的房屋建设,要做到先清后建、先基础设施后房屋立面、先整治后提升顺序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围绕“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四个方面,做好“五整治、三提升、一保护”重点工作,即“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村庄道路、整治乱堆乱放、整治河道沟塘,提升设施配套、提升饮水安全、提升农房风貌,保护历史文化”,本着“因地制宜、节约成本、整合资源、细化操作”的原则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我市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四)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

美好乡村建设的施工不同于一个单项工程的建设,它是一项综合性提升工程,是涉及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时既要运用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技术知识,更应因地制宜地组织适应各个村庄自身的特征的施工方法。下面仅从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作些简要介绍。

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资金保障与运用

1、资金保障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树立改革、开放的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要素、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市场经营的思路,吸引城市金融资本、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中来,以保证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源源不断。

2、资金的运用

资金的运用应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完善相应程序,建立项目资金申报和拨付制度。为保证资金整合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对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形成一定的督查制度与考核制度,以保证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有效发挥。

(二)宣传发动、群众参与

1、宣传发动

农民群众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动离不开群众参与。通过各种路径与方式,大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责任主体、建设方式等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中来,发挥群众智慧建设美好乡村。

2建立督查机制

除各级政府严格督查外,建立群众督查与管理组织。目前我市各中心村在建设过程均成立了群众理事会,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与施工督查起到很大作用。

(三)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概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皖、浙三省交界处,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古代有“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之誉;近代有“宁芜之屏壁,徽杭之项背”之评;当代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宣城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泾县、郎溪县和旌德县。共有27个乡、57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宣州区9个)、897个村(社居委)。

二、现状特征

宣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北到南包含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这在国内的城市中也是少有的。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以及交通条件的不同,就使得村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村庄的集聚程度、规模大小、形态以及风貌等都不尽相同。

北部为平原和丘陵地区,村庄规模较大(约560人/村庄)、密度较高(0.58个村庄/平方公里),呈成片式布局,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圩区较多,雨水频繁,建筑大多建设在圩埂上或台地上,形成带状的村落布局,建筑基地较深。鼓励发展坡屋顶,建筑色彩基调色以浅色调和淡雅的色调为主。

中部村庄规模适中(约520人/村庄)、密度适中(0.42个村庄/平方公里),距离较远,为避开地质灾害、发展特色产业,村庄基本沿重要交通廊道和河流轴向生长,因丘陵较多,用地少,部分村庄沿缓坡及地势低平地区分布,传统民居形成了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紧凑的村落。

南部以山区为主,人均耕地较少、交通通达性较差、地形复杂,村庄规模较小(约370人/村庄)、密度较小(0.35个村庄/平方公里),村庄零星布局。南部片区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显著,建筑的粉墙黛瓦与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相融合,其马头墙有特殊的防火功能。

三、空间布局

1.空间体系

综合考虑宣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将宣城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规划为“七点、十带、三片”的空间格局,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点轴带动效应和分片分类指导。

于城市主要门户节点规划“七点”

宣城主节点、面对太湖方向的主门户广德郎溪节点、面对杭州方向的主门户宁国节点、面对黄山太平湖方向的泾县节点、面对徽州区、歙县、婺源方向的绩溪旌德节点。

沿主要交通沿线规划“十带”

宣州区狸桥至水东示范带、洪林至文昌示范带,郎溪县214省道示范带,广德县东卢山水画廊示范带,宁国市215省道示范带、港口至千秋关示范带,泾县322省道琴溪至云岭至桃花潭示范带,绩溪县登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215省道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带,旌德县205国道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

依据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划分“三片”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即南漪湖周边片区,包括宣州区(除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外乡镇)、郎溪县(除姚村乡)、广德县(除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以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为重点;突出土地整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包括宣州区(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泾县、广德县(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宁国市、郎溪县(姚村乡)。以优化人居环境,突出风貌为重点。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包括旌德县和绩溪县,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突出山村空间肌理,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村庄布点

统筹乡村人口分布

为优化宣城市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16年,全市建设中心村70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430个,建设自然村约3000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68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630个,建设自然村约2300个;到203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560个左右,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设自然村约1250个。

分区村庄规模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5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

3.分类引导

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村庄按照区位与交通条件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城郊型村庄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乡村型村庄注重自身各项设施的配套。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四、建设要求

1.总体原则

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2.选址与布局

村庄选址应遵循安全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对原村庄用地要及时进行复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然条件,提倡相对集中。符合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并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避开国家、省、市在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各类应当避让的区域。

村庄布局一是要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产业调整。二是要基于现状,避免大拆大建;三是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四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布局模式;五是要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防止对农村传统文化、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破坏;六是不得随意砍伐古树名木,不得随意破坏林地、湿地和水面等自然地形地貌;七是根据丘陵山地、丘陵、水网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3.建筑风貌

尊重村庄现有建筑风貌,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形体及风格改造,对圩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环境所形成的地方建筑特色进行梳理整治,建筑色彩不得使用红、黄、蓝等三原色,鼓励引导徽文化元素的应用,体现乡土气息,新建建筑不宜超过三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新建建筑结合当地水系环境布局,强调与原有建筑轮廓线组合的流动性及柔美曲线的形态塑造,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改造,并不强调对原有建筑形式整合统一。

中部片区(丘陵为主):居住较密集,为现代与传统相对有序并存的建筑风格,新增建筑结合当地自然地势与原有村庄分形发展。现代建筑风貌区的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区的现代建筑保持色彩协调且运用攀援植物造景的形态空间设计。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居住相对分散,为传统建筑风格,新增建筑与原有村庄的风貌及尺度相协调,原有现代建筑改造在空间尺度、建筑形式、色彩肌理与历史建筑协调。

4.景观风貌

村口景观

村口景观应注重传统水口文化的打造,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标志性景观效果。

水系景观

加强坑塘河道水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结合村庄布局,通过梳理、整理水系,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开辟滨水活动场所、局部设置亲水平台及修正岸边植物等内容。水体护坡宜采用自然护坡、适度采用护砌,营建村庄特色水系景观。

村庄景观

村庄景观营造以自然淳朴风格为主,充分尊重原有村庄空间肌理及历史文脉,利用现状要素有选择地赋予村庄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运用保护与再生设计理念创作地域特色景观,延续村庄地域文脉。完整传统空间结构并能长期健康发展的地方特色聚落,注意保护和利用。加强保护古树名木,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种植经济果林。

公共活动空间

从村落布局结构、功能流向出发,适应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劳作习惯,结合村庄土地利用格局,选择自然集聚、可达性强的场地作为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活动场地景观与功能相协调,充分利用地方物种和材料塑造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

庭院景观

庭院景观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需求,满足农用车辆暂停、谷物晾晒和家禽家畜活动的空间需求。绿化植物选择应以实用性的瓜果蔬菜为主,欣赏性的花木为辅,建设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美化空间双重功效的经济庭院。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鼓励村民利用地方特产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景观效果。庭院景观可综合考虑沼气池、雨水回收利用等统筹考虑。

5.产业发展

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鼓励工业进入工业园区,依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观光农业、苗圃蔬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以水产养殖、加工为主的渔业及其观光渔业及农家乐为附加产业,代表地区主要是水阳镇、狸桥镇等水资源丰富的圩区。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以茶叶、毛竹、林木、板栗、苗木花卉和蔬菜种植为主导的林业及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加工为附加产业的田园经济,代表地区为宁国、广德等低山丘陵地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代表地区为泾县的茂林镇。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以古村落和古建筑为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地方产业,代表地区为旌德县江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冯村、石家。

五、结语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建立长效机制,做好规划引领和资金保障措施,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民间资本、村级资金等,分期实施,制定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好乡村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2012

篇7

——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掠影

01、[画面]徽山,徽水,名城绩溪代表性景观;

[解说]这是一幅画卷,画出百里花园的水墨村庄;这是一首诗篇,吟醉文化名城的乡村梦幻;这是一曲飞歌,唱响千年绩溪最美的乐章。

[推出片名]最美绩溪

02、[概览][画面]孔灵村、仁里村、宅坦村、草节湾村,独特而美丽的乡村风貌

[解说]绩溪,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76各村,5个社区,532个自然村,总人口18万。一直以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个统筹”,文明创建、群众工作、扶贫攻坚“三个结合”,使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生态、文化、特色产业的优势推动,催生出一批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和传统文化村。倡导发展“一村一品”的临溪镇孔灵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旅游兴村、项目带村和文化活村的新路,蚕桑业优势进一步突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而有着千年古村美誉的瀛洲镇仁里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多头并进,通过创建3A景区实现旅游业的新突破,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村;闻名遐迩的举人村上庄镇宅坦村彰显文化特色,倡导保护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物陈列馆,荣膺“中国特色村”称号,成为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金沙镇草节湾村,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打造着宜居的天堂。而“六个中心、六大员”的创新实践,覆盖城乡的群众工作“三级网络”,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下联动、“三帮”到村的帮扶效应,成为绩溪美好乡村建设的无尽动力,美好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字幕]6年来,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3.7亿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全省文明县城,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下降70.7%,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03、[行动篇] [画面]千人动员会现场,乡镇动员若干场景、图片,专题文件,登源河景观,215省道项目现场图片资料,建设中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解说]。8月3日,建设美好乡村千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全面部署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一年一变化,四年大变样”行动计划。确定了建设安徽省最美乡村、打造“三江”最美源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三大目标,向全社会发出了“干,快干,拼命干,干成一流”的行动号召,吹响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标志着绩溪迎来了新一轮新乡村建设的热潮。领导帮扶创建制度和县直单位创建结对制度的建立,持续助力美好事业,在重点突破和资金保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共建的喜人局面。美好乡村建设投入的稳定机制逐步建立。县财政投入14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 215省道沿线改徽、河道整治工程和投资1119万元的太阳能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正建设实施中。

(县长同期声)

[画面]农村清洁工程点,有序的保洁工作场面,洁净的村道村巷,各乡镇工作场景,其它

[解说]清洁工程垃圾处理,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是难事,能坚持下去就是本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各村为实施主体、农户为参与主体,多形式的处理机制,超常规的处理手段,各乡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可谓亮点纷呈。荆州乡通过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瀛洲镇通过划分卫生责任区、任命干部路段长、确定重点区域党员先锋岗,形成立体化管理;上庄镇依托镇保洁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长效运作;华阳镇实行“五员一体”管理和明确的奖惩考核,收到显著成效;金沙镇开展星级美好家庭评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伏岭镇通过旅游、生态、文化的“三结合”和民兵、妇联、团委的“三联动”,使“民间艺术之乡”再展新貌。

[字幕]目前,全县共建设垃圾焚烧炉28座,中转站6座,垃圾池694个,配备垃圾桶4940只,垃圾车503辆,超配垃圾处理人员535名,用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保洁的经费投入达2030万元。农村清洁工程由垃圾处理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延伸,建成农户分散式、人工湿地集中式、太阳能微动力、地埋式无动力四种污水处理设施67处,覆盖登源河流域60%的建制村。全县18%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04、[展望篇] [画面]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建设,民俗活动,动员会场景回放,规划图,等

[解说]徽山脚下,徽水之畔,农村生活环境日改日新,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已经点燃,美好乡村的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下一步,因地制宜彰显绩溪特色,整合资源突出产业支撑,把农村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把农户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抓点、建线、带面,把“一个个盆景”打造成“一路路风景”,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产业协调发展。全县上下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深入实施“工程”,到2012年底,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全覆盖,全面完成19个建制村美好乡村创建和建设任务。到2015年,80%以上的建制村将达到美好乡村标准。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篇8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篇9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需求逐步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获取某种高质量的体验。这一变化正是从产品和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化的体现。旅游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促进体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乡村旅游以其“无忧无虑”的特质,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之一(杨阿莉,2011),他们期望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田园风光中体验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体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就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我国乡村旅游业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振兴国内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的有效途径(丁培卫,2011)。如今,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形态。

从旅游主题角度可以分为农业游、民俗游、文化游;从旅游客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从旅游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观光型、教育型、参与型、康乐型。从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和需求角度,立足于对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与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体验农村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村镇度假型、科技教育型、特色餐饮品尝型和综合体验型。

以体验农村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通常是依托村镇特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置和特色文化产品购销,让游客欣赏、体验当地优秀文化。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则是充分利用村镇优秀的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观和特色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到乡村来休闲度假、疗养身体、缓解心里压力。特色村镇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以历史悠久或民族韵味浓郁的村镇为载体,利用村镇建筑、村民的生活方式、特色的文化资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是在保持乡村古朴、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对村镇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旅游者创新一个愉悦心情、康健身体、返璞归真的环境。

科技教育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在城市郊区,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建立农、林、牧生产示范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观光旅游服务,让游客观看、品尝各类新奇特农产品,增长农业知识。特色餐饮品尝型乡村旅游项目则以本地特有的菜肴、农产品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品尝、体验需求。综合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乡村优美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会议、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是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科技、设施、服务等人为因素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项目。不同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功能与特征,如表1所示。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

旅游者离开其惯常的居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过程,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王兴斌,2003)。随着消费者旅游支付能力与时间的增多,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观光,而是越来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里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一)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本质

随着旅游者收入增长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些简单的体验,他们期望能够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中,更深入地参与旅游活动,感知乡村悠久的文化与民俗、感受农家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体验中得以缓解心理压力、康复身体,在体验中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感觉。

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旅游者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种活动时,其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在他们的意识中所产生的感觉,并且当离开乡村后,这种感觉仍将弥留或延续在旅游者的意识中(袁志超等,2004)。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围绕旅游者需求,通过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者内心深处产生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印象、感受和领悟(刘敏等,2003;李经龙等,2005)。

(二) 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典型表现

旅游者走出自己生活空间,为寻求某种乐趣来到乡村,他们希望在乡村里能够获得一些在自己日常生活空间中无法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在旅游者对乡村景观、乡村美食、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参与。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全新的环境中去释放日常工作压力。当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厌倦了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这种厌倦感驱动他们“逃避”到乡村,在乡村游览中去忘却那些“像机器一样工作”所带来的烦恼,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安慰”与解脱。这种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需求是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基本需求。

2.追求乡村特色娱乐,享受乡村特有乐趣。到乡村这个陌生的空间里追求在原有生活空间中无法找到的娱乐也是现代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基本体验需求之一。旅游者去乡村观看当地的民族表演、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去参观乡村的博物馆和庙宇,去品味乡村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和工艺品,通过这种特定的娱乐项目使自己得以放松和享受,获得一种新的乐趣。

3.感受乡村生活方式满足内在好奇心。旅游者由于长期“沉溺”于原来的生活,对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心,他们期望住在农民家里、吃农家饭菜、跟随农民生产、参加乡村节庆活动,在乡村中获得自己日常生活空间内所无法获得的感觉。乡村里异样的风景、独特生活方式和特有文化所带来的纯粹的陌生感成为游客到乡村旅体验最大吸引力。

4.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促进身心健康。旅游者到森林中自由呼吸、到草原牧场中骑马奔驰、到温泉中疗养身体,或者参加乡村探险、野营、垂钓、慢跑等活动,在休闲和运动中去纾解日常工作生活所造成的心里压力,去恢复身体的健康。这种利用乡村美丽环境、清新空气、特色资源来调节身心健康也成为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主要需求之一。

体验需求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趋势

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变化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导向。从体验经济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发更具有差异化、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和服务,让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全方位的美好感觉。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体验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旅游者日常居住地的休闲项目形成竞争

乡村旅游通常距离消费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消费者)居住地较近,易于抵达和往来方便,无形中乡村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空间的娱乐项目形成竞争。因此,乡村旅游产业必须依靠独特的环境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旅游者寻求宁静、放松,对乡村文化、乡村养生、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

(二)科学设置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不同类型游客出于自身需求与条件差异,参与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不同。对于年轻的乡村旅游者,设置具有独特吸引力、活跃性较强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滑雪、野外跋涉、乡村探险、乡村健身,更能满足其需求。对于那些独自出行的旅游者,最好能够设置一些符合其个人兴趣与偏好的项目,如特殊兴趣型、生活体验型、节庆体验型、文化体验型和保健养生型项目则更具有吸引力。对于以家庭或团队形式出游的旅游者,除设置通常观光项目外,设置特色餐饮体验型、特色度假型项目则更为适宜。

(三)在各乡村旅游项目中构建完善的“体验链”

从现有的研究看,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不是来自于某一项活动带来的满足,而是一次旅游经历中各环节体验所带来的总和,这些体验形成一条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链”。在这种“链式”体验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必须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式的发展模式,在围绕核心项目下,构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项目群,确保从一个旅游环节到另一个旅游环节之间的连贯与统一,为旅游者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体验。

(四)需要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项目进行协调

由于旅游者对一次乡村中全程“体验链”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需要在目的地构建涵盖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等多层面的体验价值体系(黄志红,2009;黄志红等,2011),并围绕体验价值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合作机构等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与服务进行协调、优化,保证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化和匹配性,从而保证旅游者完整的“体验链”需求得到满足。

结论

在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的驱动下,乡村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变得愈加多元化、复杂化、深入化,他们愿意为获得所期待的体验而付出时间和金钱。为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利用或引进多种关联资源,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营造独特而美妙的旅游体验环境,让旅游者在参与中深切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和愉悦,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7)

3.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体验经济》读书札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

4.袁志超,马瑞.验经济与内蒙古裁员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

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品牌战略与管理研究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4

6.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1)

7.黄志红.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3)

篇10

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经验被写入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报告并在全市推广,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荣获全市第一名,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作获全市第二名,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同步推进,实现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建立了“分级创建、分类管理、分级考核”的工作方法,加强中心村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参照省级标准建设11个县级重点村,以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建设23个乡镇自主创建村,实现了全县63个村和社区(县城5个除外)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同时,强力推进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进行绿化、美化、洁化、亮化,示范效果明显,成为我县对外展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是着力拓展增点,全面提速风情小镇建设。实施了三溪、庙首、白地、兴隆4个第二批风情小镇建设工作。重点开展集镇街道、过境公路沿线建筑墙体立面改造,打造示范段,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打造,较好实现了集镇面貌的迅速改变和整体功能的快速提升。

三是着力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3月底前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全覆盖,其中农村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一体化运行比例占市场化的87%。在所有中心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推广农户生活垃圾“两桶分类法”,实现中心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全覆盖。结合“三线四边”环境整治,集中对村旁屋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村庄环境明显改观。

总的来看,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的肯定。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美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村庄规划相对粗糙、精品村数量偏少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建设秀美、加快绿色崛起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务必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造福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作为事关秀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在建设目标上,要将美好乡村建设融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在建设主体上,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联建机制;在推进手段上,注重机制、管理创新,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工作重点上,要坚持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今年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思路,以秀美提升年为抓手,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心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重点任务是:建设5个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打造10个县级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推动“三线四边”提质。面对新目标、新挑战,我们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取得美好乡村建设新成效。

第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中心村规划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中心村规划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建设重点,着重抓好一批有特色、过得硬、可借鉴、能推广的示范样板。

一要抓住关键,做实中心村规划。规划是引领中心村建设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村庄发展的蓝图。我们要将今年5个省级中心村、10个县级特色村建设规划编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龙头统筹推进,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理性务实,多点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各地要及时高质量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差异性规划建设,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基础,导入乡村旅游元素,促进美好乡村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二要立足实际,突出建设重点。省级中心村建设,要融入旅游元素,充分挖掘特色农业、山水生态、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年要突出打造1—2个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县级中心村建设,重点开展主题创建,建设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力争实现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巩固“分级创建”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成果,重点是将一批县级创建村提升为备选省级中心村,将一批乡镇自主创建村提升为备选县级创建村;其他自主创建村重点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总的要求是,建设内容要切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优化,要把中心村建设重点放在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庄道路、危房改造、村庄拆破改旧、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方面。要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充分保留古迹、文物、古树,不允许搞大拆大建;要加强森林村庄建设,增加村庄绿化覆盖;要参照省级标准中心村“11+4”指导性配置要求确定公共服务建设内容。有条件的村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和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条件不具备的村,在硬件标准上不盲目攀比,杜绝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不能化解的村级债务。

第二,进一步落实工作举措,在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上务求新突破。要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沿205国道打造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品线路沿线所有中心村要以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突出旅游元素,打造节点景观,提升村庄品味,将沿线中心村打造成精品线路上的亮点。精品线路沿线自然村要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拆破改旧等工作,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旅游线路整体景观效果水平。要加大精品线路沿线风情小镇的发展扶持力度,重点开展以“硬化、绿化、亮化、洁化、美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开展集镇秩序整治、建筑墙体立面控制,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建设,着力将集镇打造成旅游节点。

第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三线四边”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化。有关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总结提炼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处理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瓶颈,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要通过建立乡镇、村、组三级监管体系,完善乡镇干部联系、村干部包片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和分类减量处理工作的宣传、引导、监督和管理。要严格实行季度明查暗访和年度考核,体现奖惩激励。要加强经费保障,执行分级筹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制度,在保证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乡镇按不低于10元标准筹集的同时,按农户人均每年12元的保洁费标准由村承担或向农户收取,这方面各乡镇、村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继续抓好1个市级、5个县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推广“两桶分类法”,抓好一批叫得响、做到位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典型村,不断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由中心村向周边自然村延伸。这里提醒大家,国家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5年治理行动计划,省里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动计划及治理验收标准也即将制定下发,我县将积极争取上半年向省级申报验收,市美好办在农村垃圾处理考核工作中也引入了第三方开展季度暗访检查,并进行年度考核,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务必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在落实措施上下功夫,在实绩实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垃圾处理的常态化,经得住检查,经得起考核。

二要巩固提升“三线四边”整治成果。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整治,强化管理,开展“三线四边”提质行动,对全部中心村、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三线四边”沿线村庄的村房屋边环境进行整治,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加大拆破改旧、卫生改厕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实现所有中心村和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庄“两无两化”全覆盖目标。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新热潮

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年度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早谋划,快行动,合力推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强大声势,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最终是落实在乡镇和村一级,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首问之事,常抓之事,提高认识,加大力度,重大事项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抓好,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实行美好乡村项目化管理和问题导向管理,省、县级中心村均要及时研究制定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时序进度,向县美好办备案,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保证工作领导有力、持续和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