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7:1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31-01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针对社区护士如何做好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从促进老年临终病人舒适,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尸体护理,以及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等方面展开阐述。
1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病人的心理通常会经历一下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抑郁和接纳。当然这五个阶段也会因人而异,不一定都会出现,也不一定都按着这个顺序出现。临终病人常见的心理有[2]:(1)对生活亲人的留念。即使已知自己病不能医仍然对治疗抱有希望。(2)否认自己处于癌症晚期,甚至讳疾忌医。(3)对周围的人或事抱着敌视态度,脾气暴躁。(4)忧郁与轻生。(5)通情达理、接受事实,能平静的面对“另一世界”。(6)希望满足最后的愿望。
2 临终病人对护理的需求
由于临终病人的特殊心理,他们对护理工作有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1)希望医务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治疗,渴望治愈疾病。(2)希望延长寿命。(3)希望得到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4)希望减轻肉体痛苦。(5)希望家属陪伴。(6)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7)采用医学手段加速死亡。
3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具体措施
3.1 促进舒适
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和护理服务。老年临终者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明显降低,一般以流食为主。可根据其口味定做平时喜爱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4]。加强对老人的口腔护理,并且提供清洁的就餐环境,能够很好的提高老人的食欲。此外,衣服和被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尽量给老人选择透气、柔软的棉质衣被。在给老人做基础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及时给老人更换衣被,做好个人卫生。适时给老人翻身叩背,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提供良好的临终环境。对于临终老人应设立专门的临终病房,房间内布置要符合老人的心理特点,简单大方切勿繁琐。房间内可摆放新鲜的绿色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处于病痛中的老人带来了勃勃生机。房间的墙壁上可挂上老人的全家福,字画等等,增添一种温馨的气氛。此外,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人的睡眠质量。在这样一个安静、典雅、温馨又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的缓解病痛对老人身心上的折磨,减少老人对死亡的恐惧。
3.2 做好基础护理
针对临终老人所出现的常见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谵妄、大出血、尿失禁、腹泻、便秘等,护士应积极地做好相应的护理操作。临终病人由于缺少活动、使用药物以及食物纤维的摄入减少,常常有便秘的现象,一般可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便秘,如使用大便软化剂一天2次和轻度刺激的中药,如番泻叶等[5]。肿瘤病人在晚期往往疼痛难忍,应合理运用镇痛药以有效缓解疼痛。而有些家属对镇痛药存在着某些误解,这时需要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在整个过程中,护士都要加强病情观察,和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3 临终老人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临终关怀的整个过程,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临终病人所经历的五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护士可以这样做[6]:对否认期的病人像亲人一样重视和问候,用发自内心的关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惧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对愤怒期的病人心理支持应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使其宣泄情感。同时给予积极地关爱。将老人平日最喜欢的人或最喜欢看的相册找出来,使其情感转移,在此基础上因势利诱,使其逐步面对事实。在协议期,应抓紧时机,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机护理。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的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最想见的人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3.4 做好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工作
家属的心理活动和临终老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护士应提前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让家属接受现实,并且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对老人的临终关怀,使老人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不知所措,尤其是对老年丧偶的人,长时间的抑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原有的疾病。此时,对家属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离去的事实,安慰支持家属,使其认识到并非独自在承担这份痛苦。然后,分担患者家属的痛苦,耐心倾听,使其情绪得到宣泄。最后,鼓励其开始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
3.5 尸体护理
患者确认死亡,有医生下达死亡鉴定后,按照程序对尸体进行护理。注意动作轻柔地撤除所有的医疗设备,如输液管、吸氧管、引流管等。仔细为患者擦洗身体,换好清洁衣物。有的人,应尊重其信仰。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不同,因为它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是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同时能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4.
[2] 张秋霞.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5):104.
[3] 秦小华.做好临终关怀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5.
[4] 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9-50.
资料与方法
12例均经上级医院确定为治疗不再有任何意义、生命即将结束的各种疾病末期的老年患者,符合临终病人的定义。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76岁。癌症晚期7例,肺心病1例,脑血栓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尿毒症1例。
完善医疗法律手续:社区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要签订家庭病床临终护理协议书。这种护理协议书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预后、发展、恶化和近远期健康问题向患者或家属做实事求是的交代,并征得其配合,共同合作完成家庭护理中各项护理活动的协议。签订协议书就是意味着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此为依据。护理协议书1式3份,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病人及护士各1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首先要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护理人员首次进入患者家里时,要做到衣着整洁,举止得当,同时要有扎实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取得老年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其次,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老年临终患者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孤独和恐惧,要视病情因人施护,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适当讲一些小笑话和身边发生的新闻趣事,引导患者开心,以分散其注意力,尽量驱散围绕患者脑海中的死亡阴影。在沟通过程中,多运用非语言动作回馈老人,例如在静脉或肌肉注射等各种治疗操作之前,轻柔地抚摸老人的前额,轻轻握着老人聊聊家常,以驱散老人孤独之心,忌讳谈论患者家庭矛盾,以避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给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临终患者的居住环境:在家庭中,应尽力为临终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患者最后停留的地方,应具有温暖、舒适、安静、整洁的特点,面积不宜太大或太小。还可以在室内摆放几盆鲜花或者绿色植物,在墙上粘贴患者喜欢的字画、像片等,使周围充满勃勃生机。这样,临终患者在舒适典雅的环境中可以心平气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在临终患者床边可放置便于取用的生活必须品,以适应患者和家属日常生活习惯的需要。可播放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戏曲、歌曲、电视剧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帮助临终患者面对现实,做好死亡教育:对于临终患者,死亡即将来临,必然给他们带来恐惧和失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老人避免谈论死亡,他们认为谈论死亡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不详,家属对临终关怀的意义缺乏认识,他们不愿正视现实,讳言疾病。国外学者认为,隐瞒和欺骗会使病人长期处于疑问和焦虑之中,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护理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推心置腹的讨论,使患者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2]。然而,对于心胸狭窄和有抑郁倾向的老年临终患者,本人认为不适合做死亡教育。
落实常规护理:在家庭进行临终患者护理,虽受到有关条件限制,但应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本护理。
指导家属护理:主动向患者家属传授有关的护理工作要点并使之掌握,保证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离开的情况下,仍能做好有关护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情感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如患者从前的同事、朋友及亲人共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通过对患者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到安慰;另一方面也要使家属尽早对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使患者“善终”,使亲属欣慰。
结 果
12例临终患者中,11例去世时表情安详,1例去世时表情痛苦。家属均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患者的死亡。
讨 论
在我国临终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81%[1],老年人占比例很大。临终患者在什么地方度过他的临终阶段,究竟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更好一些,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开展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在家里护理临终患者,费用较低,亲属、朋友、同事探望方便,每日三餐由家里照顾饮食,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失衡和经济负担问题。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因临终患者住院时间长,病床周转慢而拒绝临终患者入院,使大批临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护理,在家庭病床中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让老人在家中辞世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孩子反而会有较好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允许孩子留在家中接受死亡的冲击,同时让他们参与谈论死亡和恐惧,会使他们感到在家庭的悲痛中,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使他们感到替大人们分担责任和分担悲痛是份内的事情。这会有助于使孩子们把死亡看做是生命一部分,这是帮助孩子们长大成熟的一种阅历[3]。
总之,根据现阶段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医疗制度、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在家庭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类型,既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又为家庭节约开支。患者家属参与、医护共用协商治疗护理方案,本着仁爱的原则,对临终老年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照护。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33-02
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特殊性护理,其主要受众为老年人和一些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死亡痛苦[1]。而有关资料显示,结合人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则更高显著提高临终关怀护理的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临终关怀护理的老年人42例,对其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以此评价人性化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2例老年临终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66-83岁,其中癌症患者28例,其他疾病14例,其中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疼痛、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呼吸障碍、下肢水肿、褥疮便秘等。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签署同意书后开展本次探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终关怀护理,予以患者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对症疾病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我院提出的人性化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并且在日常护理中,不时的予以患者鼓励,促使患者克服病痛,同时增加患者与家属的沟通时间,以家庭的温暖,来减少病痛对患者的折磨,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从容的面对死亡[2]。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1-6个月的临终护理,首先记录护理中出现的急救次数和结果,其次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其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最后统计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后,两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其中对照组急救9例,2例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急救1例,无死亡。而且综合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的评分(85.8±8.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1.2±4.3)分,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其相关服务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更加体现了人性化的改革理念[4]。而且根据近些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其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基于这一理念,我院认为应该在临终关怀护理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心理干预,而且根据本组探究结果显示,它能够完善临终关怀护理效果,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我院所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是以人性化心理干预为主要护理理念,将其贯穿到每一个护理环节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护理,来增强患者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并通过常规护理,来减轻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在患者入院后,首先会建立详细的临终关怀护理档案,之后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其次会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其建立正确的死亡观,而且还可以采取心理引导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再者还要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尽量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后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临终愿望,使患者可以安心面对死亡。在对观察组的护理中,笔者发现经由人性化心理干预后,患者对一些常规护理的配合性显著提高,而且可以乐观面对自身情况,毫无畏惧的直视死亡,并且根据本组资料也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心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以此提高临终生活效率,并且还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
综上,人性化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20):82-84.
[2] 吴俊亚.浅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4(11):157-158.
[3] 石玉玲.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员报.2010,(04):39-42.
[4] 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24):3085-3087.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92-01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人工植入晶片的方法,在术后的围术期采取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的眼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其中男150例,女50例,年龄60~80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的视力光感的范围处于0.1~0.2。患者中,除了一般的视力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5例,糖尿病56例,慢性支气管炎50例。并且在进行植入人工晶体之前,患者的慢性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2 方法
均由经验娴熟的医师行人工的晶片植入,并且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来完成。在围手术期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且照顾其各种生理和心理情绪,尊重患者,努力鼓励其与病魔做斗争,从而不断地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早日的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疗效指标
根据术后患者进行视力的光感分析,光感的范围在0.3以上的就算是恢复正常视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中,手术之后1周之内,患者的视力光感度不断地提高,光感的能力超过0.5的眼睛数有145只,视力处于0.3~0.4的眼睛60只,视力在0.3以下的眼睛数为15只。两周内视力的光感能力处于0.5以上的150只,0.3~0.4的65只,视力在0.3以下的只有5只。在手术的整个期间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详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白内障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并且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是我国第一位使眼睛残疾或致盲的眼部疾病。运用人工晶体植入的方式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方法。该方法时间短、疗效好、切口小并且无缝合[1]。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后期护理的时候,要根据老年人的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在医院营造比较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气氛,手术前做好开导和指导工作,提高患者治愈信心,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术后应用各种关爱的行为加强对术后的各种眼部健康检查和记录的同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医院治疗期间深入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对患者术后进行科学的饮食和起居指导。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议是每日检测血糖含量,合理的服用胰岛素,努力地改善代谢的紊乱状况,从而减少疾病并发的风险。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每日进行血压的测量工作,多吃些可以降低血压的食物。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防止着凉,并且合理地控制饮食,少吃辛辣的食物[2]。
表1 不同时间段患者感光情况 只
时间 0.5
1周内(n=220) 15 60 145
两周内(n=220) 5 65 150
患有白内障的老年患者一般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焦虑、固执、理解力减弱、反应迟钝和易于激动等,并且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围手术期,对老年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需要针对每一例患者的特殊心理情绪以及性格特点[3]。医院采用围术期对老年人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并且照顾到老年人的身心,对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以及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杞仲美.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36-37.
老年人群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总数达1.56亿[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临终关怀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终关怀,是指为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照顾,包括给予其医疗、护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使患者在临终前的生命受到尊重,痛苦减轻,生命质量提高[2],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心理的照顾。我科室是一个病养结合的科室,主要是为罹患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随着疾病的发展,许多的病养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的终点,为让他们在没有痛苦、更有尊严的状态中平静离开人世,同时也抚慰老人家属,我科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实施临终关怀后49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76~93岁之间,平均(83.28±4.22)岁。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其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75~93岁之间,平均(83.21±4.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临终关怀,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痛苦程度、面对死亡的反应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3 临终关怀
1.3.1 科室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室内安静,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布局以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为需求,并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室内给予简单的布置。
1.3.2 为老年人给予生活的照顾,维护其尊严。护士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帮助患者洗头、擦身,给予口腔护理。饮食方面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老人的嗜好,协助患者进食。给予肌肉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和干燥,以防止压疮的发生。总的目标是使患者清洁舒适。
1.3.3 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生存质量。因大部分老人均是各类慢性疾病后期或癌症晚期,治疗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不再采取各种使老人痛苦的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姑息支持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在止痛治疗上按需给药,不再强调三步止痛,同时结合各种非药物方法,如放松训练、按摩、冷敷等等,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的疼痛感,减轻病人痛苦。
1.3.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使用语言交流、非语言抚触等方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其本身并不可怕,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根据其信仰类别,满足其信仰需求,使患者能够在临终前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
1.3.5 此外,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抚慰也是临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让家属能够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并提供其保存精力、自我疏导的方法。当患者的死亡真正来临时,护士用高度的同情心,去安慰患者家属,帮助其宣泄内心的恐惧,指导家属正确地面对哀伤。因病养群体的特殊性,家属不能长期守护在身边,当病情突然加重危及生命时,有的家属一时无法赶到,我们一方面立即联系家属,同时尽最大努力维持老人的生命体征,让家属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确实无法赶到的家属,完善保存老人的遗物,在避免法律纠纷的前提下善意表达老人遗愿,给家属以心理抚慰。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临终关怀后,减轻了患者痛苦,其中28例患者在死亡前表现得舒适、安详且有尊严,患者家属均得到了抚慰,与对照阶段比较,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人进入老年后,其生理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不祥的,其多会造成内心的恐惧等。老年人讳疾忌医,在临终前有严重的恐惧和绝望,会抱着强烈的遗憾离开人世[4、5]。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姑息性的和支持性的医疗和护理,其以生活为焦点,强调帮助患者了解死亡、接纳死亡,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各种问题。我科室在工作中,不但有护士对患者给予临终的照顾,还有青年志愿者定期来我科室陪伴老年人,使其感受到关怀、照顾和尊重,并能够在生命最终阶段,有丰富的生活。
经过我院的临终关怀,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死亡,在谈论死亡时,面部表情较为自然平和,而患者家属经过我院的心理支持,也得到了更好的抚慰。说明对老年患者给予临终关怀,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敏惠,孟海波,李卓义等.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248-249.
[2] 王雪梅.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67-168.
(Yin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lderly problem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hospice care has been paid grad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ospice car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situation, concepts, roles, service contents, inadequa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when people die, relie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and provide the reasonable nursing.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8/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38-0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增加,使得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以及临终关怀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最新数据表明[1]: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数量达到1 432.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7.1%。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预计在2025年左右,本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户籍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将超过600万。在我国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服务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但是目前国内的各类临终关怀机构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不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终末生命质量,还能为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提供科学的护理方法和参考。
临终关怀及其相关概念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临终关怀的定义[3]:为那些罹患无法治愈疾病的患者提供积极的整体护理,主要通过预防、评估和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处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国际研究显示[4-6],如果给予足够的支持,大多数患者宁愿临终在家。40.0%~80.0%的患者愿意选择在家中度过临终阶段,因为家庭比医院更熟悉、更温馨,能使患者更安详地离开人世[7]。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出现,为患者能在舒适、熟知的环境中,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创造了条件。一般认为社区临终关怀是以临终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由专业的医护团队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理疗师、心理师等)或志愿者上门,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在有限的生存期内(预期生存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临终护理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8]。在新的医疗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显示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养老临终需求、顺应人性化的临终服务内涵,是社区卫生发展的必经之路。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贯彻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精神,也符合人口老龄化、卫生资源合理分配的客观要求[9]。钟宁等[10]研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备,全科及家庭医生制完善,收费低廉,医务人员培训意愿较高。居民对临终关怀有一定认识,政府支持,国外已有成功经验和成果,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都明显有利于临终关怀工作。推行社区内临终关怀护理,既可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也可让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更好的照顾[11]。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内容
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的基本尊重,护理中应尽量帮助患者完成基本的生理需求,促进其舒适。①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好“七洁”(口腔、脸面、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清洁),“六防”(防压疮、防呼吸道感染、防泌尿系统感染、防交叉感染、防坠床、防烫伤)[12]。②由于患者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进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可要求家属根据其口味,做平时喜爱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以提高食欲[2],保证营养及液体的充分摄入。有条件的家庭,家属可与患者共同进食,保持进餐时心情愉悦。③督促家属为患者准备透气性好的棉质衣被和柔软适中的床垫,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总之,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面色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护理方向,或向专业的医护团队人员进行咨询。
疼痛护理
疼痛是终末期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可使患者出现恐惧和绝望情绪,因此缓解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任务[13]。护理人员需观察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了解疼痛加重和缓解的因素,以及目前的治疗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评估疼痛强度应以患者的主诉为依据。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都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拒绝注射安慰剂等[14]。
药物治疗
WHO在1990年推出的三阶梯治疗方案,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上升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是目前公认的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癌症疼痛治疗方案。第一阶梯用非阿片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第二阶梯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阶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此外,WHO推荐了止痛药应用的5个要点: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注意细节[15]。目前,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针对晚期癌症(卡氏评分≤50)且有镇痛要求的患者,免费提供部分镇痛口服药物,以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非药物治疗
①音乐疗法 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疗法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邓若云等[16]认为,音乐疗法有利于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和减少恶性肿瘤疼痛患者吗啡的用量。Bradt等[17]搜集了30例癌症患者进行音乐干预的评价,结果显示音乐干预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改善效果。Huang等[18]对癌症患者在音乐干预前后的疼痛分析表明,不同的音乐对疼痛缓解均有效。
②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促进人脑分泌内阿片肽而产生镇痛效果,可减轻疼痛强度,却不足以引起。人体不会对针灸产生成瘾依赖[19]。
③社会心理干预 采用认知和行为技术,帮助患者得到疼痛被控制的感觉。
④其他 按摩,放松疗法,气功,或看电视、种植花草等,可转移患者的注意。
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机能远不如前,且饱受病痛折磨,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并记录晚期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了解心理需求,并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以增进其心理舒适[20]。辛喜萍[12]研究发现,要认真观察患者眼神、表情、行为动作,倾听患者语言,理解患者的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及时发现患者抑郁自杀倾向,防止患者自杀行为。患者情绪低落或无交谈意愿时,不勉强与患者交流,尊重患者权利。交谈时,态度诚恳、言语温和,让患者将其内心不满的情绪尽量发泄,对其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示理解与同情。鼓励患者讲出临终前未了的心愿或特殊要求,有条件时家属可尽量满足,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其无痛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提供患者喜欢的娱乐活动,如聆听音乐,调节患者情绪,使其拥有快乐。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分享过去的美好时光、外出散步、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死亡恐惧感等,使患者以平和心态面对死亡[21]。
对患者和家属的死亡教育
实施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其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2]。护理人员作为社区临终关怀的主力军、实施者和教育者,应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死亡,明确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以解除其对死亡的种种顾虑和不安,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增强心理承受死亡的能力,进而达到安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实[23]。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不足
临终关怀的准入标准
世界各国对临终关怀的准入标准不一致,但主要归为3类[24]。①以预后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美国。②以需求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英国、加拿大、日本。③以人群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以上国家的准入过程较相似,通常由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与临终关怀机构联系,然后由临终关怀团队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家属需求等,确定患者准入的服务类型,并制定照护计划。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临终关怀准入标准,各地通常以家属的意愿为主要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要素。
专业护理人才的匮乏
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护理中,需专业护士与社区护士、疼痛护士以及全科医生等多专业人员合作。区别于社区护士,专业护士大多为临床护理专家,任职于临终关怀机构,且更多地负责癌症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护理,并给予患者和社区护士在临终方面专业咨询意见或建议,而在患者治疗护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上则由社区护士完成,分工相对明确[25]。肖丽等[26]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社区护士仍以疾病护理为主,很少涉及临终关怀,且缺乏专业技能,停留在较初级阶段,不能完全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全部内容。
传统观念的束缚
死亡对很多人而言是相对避忌的词,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所象征的不幸忌讳莫深。人们采取消极、回避的负面态度,无法平静地接受死亡、善待死亡。同时,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为尽孝道,对康复无望的亲人还积极救治,苦心编织生还的希望。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由此而言,要转变大众对死亡的观念和认识,尚有很长的路。
未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近年来,较为公认的临终关怀模式包括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的全面模式[27]和着眼于乡村的模式[28],两者的核心都是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2005年陈春燕等[29]吸取了前两者的优点,提出建立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新模式,主张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同时由社区志愿者参与照料,缓解医疗资源的配备不足。随着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不仅能满足临终患者的舒适需求,也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整合。
资金的限制和专业临终机构的滞后
欧美等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均列入各自的医疗保健范围。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患者可免费享受各项临终关怀服务。在美国,需自费承担用于服务对象的药物金额不超过5%[30]。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部分为政府投资,大部分主要为各级医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政府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当前卫生保健的需要。临终关怀机构尚不属于慈善范畴,政府无专门的资金,国内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也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严重影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对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建议与思考
尽快建立统一的临终关怀准入系统
参考各国的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周玲君[24]主张建立以预后为基础的准入标准。标准主要针对预计生存期小于3~6个月,同时对临床根治治疗无法获益的癌症患者,结合以需求为基础的准入。补充在患者存在特殊需求时,也可获得专业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议或支持。此外,应以患者与专业临终关怀人员的相互关系为核心,临床医护人员为准入的主要负责人员。
提高专业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孙晓等[31]调查发现,社区护士队伍较为年轻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大部分社区护士工作年限都在5年以上。另一方面,社区护士整体素质偏低,初级职称占84.0%,中、高级职称严重缺乏。此外,我国社区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虽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充分,欠缺对哲理和原则的掌握,疼痛控制知识的掌握不充分[32]。然而,社区护理人员对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居家护理,提供了比家庭成员等更加全面和有用的护理,显示了社区护士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有着独到之处。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加强临终关怀项目的培训,明确在临终关怀过程中的角色,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精湛的医护技能,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满足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宋莉娟[33]认为,应尝试社区护士的分级使用,培养社区全科护理团队,通过不同岗位设置,让护士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发挥,培养一支适应时展的社区全科护理团队,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上升空间。
开展死亡教育,提高认知程度
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环节,不仅需医护人员和社区医院的参与,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缺乏了解[34]。因此,开展死亡教育,让民众认识死亡、走近死亡、了解死亡,会增加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死亡教育能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有利于促进医学多学科和死亡科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发展迅速以及希望在家中死亡等现实,以社区为中心,以全科团队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建设社区――全科团队――家庭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可解放综合医院的床位周转问题,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当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l―2015年)》[35]及《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36]指出:我国的护理服务领域应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2012年,上海市卫计委制定了《临终关怀基本标准(试行)》和《临终关怀工作规范》,初步建立社区居家、机构病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联动”机制,形成了社区肿瘤门诊、临终关怀门诊和病房医生、家庭医生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综合医院与试点机构上下联动正逐步开展[37]。
1 开展临终关怀的意义
1.1 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预计2025年,≥60岁的老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4%,占亚洲老年人口的36%。也就是说到那时地球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的〔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潜在的临终服务需求,在中国大力推广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改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老年病人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而现代社会1对夫妻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愈来愈多,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1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临终老年患者“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
1.2 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 “人道”指关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等的思潮和理论。在以孝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下,“善终”既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道德选择,更是孝子的道德义务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中国古代的父权家长制下,老年人处于霸权地位,他们在家族中的权威是不容侵犯、不可动摇的。当家族的年长者生病或至临终阶段时,全力救治、给予其伦理关怀不仅是孝道,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道德方式。作为最普遍、最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当今社会老年伦理关怀的底线。给予老年临终者全面的伦理关怀、使之完满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临终关怀不仅体现了一种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1.3 节约了卫生资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扭转。所以,卫生资源的分配要坚持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坚持最有效、最合理的原则,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关注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对生命个体的生物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进行判断,据此来决定卫生资源的投向和分配。如果将卫生资源大量运用于不治之症、生命质量十分低下、不可逆转死亡的生命个体上,不仅降低了卫生资源的效益,而且对病人、家庭和社会均无法体现道德价值。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少数人的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多数人有结果的治疗上,医疗保险费用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2 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在发达国家,已经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而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
2.1 传统的死亡观和“孝道”观 中国由于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死亡采取否认、蒙蔽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死亡。即使护士也和他人一样,缺乏正确的死亡观。据调查,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4〕。中国人重视生,致使对死亡的真实意义缺少理解和认识。而临终关怀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人们的传统死亡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汉代以来,“孝”被提到与天等同的高度,百行孝为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作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中国的传统的孝道,忽视了濒死者的自身的需求,或者说道德诉求。对于濒死者是否有什么未了的愿望,或者对提高死亡的质量没有进行关注。临终关怀其就是要从濒死者出发,围绕提高死亡质量的一种护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孝道下,往往被忽视。
2.2 缺乏专业队伍 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5〕。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社会文化趋向于农业文化,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而且很多医护人员的观念中只重视治疗而轻视病人的自身需求与感受。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6〕目前临床上接受过临终关怀系统理论学习者为数甚少,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老年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7〕。
2.3 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机构少 自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我国的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后,全国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创办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目前已有100多家。但对于我们有13亿人口,尤其是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的大国,无疑是杯水车薪。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制约着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目前除了李嘉诚先生捐助的20所宁养院外,其余的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这大大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据1998年4月美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其65%的临终关怀医院为非赢利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而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机构还不属于慈善范围,政府没有专门的资金,绝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当中。医院为维持运转需向患者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无疑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望而却步,也影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2.4 医疗体制束缚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生对治疗无望的患者没有决定放弃治疗,实行临终关怀的权力。只要家属或患者坚持医治,医生将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美国兰德中心临终关怀计划主任乔安娜·林认为,我们必须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以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等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而采取舒舒服服地过上几天开心日子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8〕。因为医学技术进步的本意应该是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仅在于设法机械地延长个体在世的时间,面对必然的死亡和临终抢救的痛苦,更为人性化的选择应该是改善临终生命的质量,使其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正是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人道主义的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
3.1 开展“优死”教育,重塑“孝道”观和医学观 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打破死亡话题的禁忌,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死亡恐惧,使每个人从观念上能接受死亡,对待“优死”像对待“优生”、“优活”一样,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所以实施临终关怀教育,对医护员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首要环节,对患者及其亲友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关键环节,对群众进行临终关怀教育是基础环节〔9〕。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的性格、职业、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开展死亡教育,让老年临终患者在临终时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帮助他们度过死亡阶段。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庭伦理观,衍生出了家属如果把癌症病患者或者濒死者送进临终关怀医院,就等于宣布他们死亡,放弃治疗,病人家属在情感道德上无法接受。医院或者医护人员同时也迎合家属的伦理要求,对濒死者的病情知情权漠视,忽略了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伦理观念,要考虑濒死者的伦理价值诉求,以“善终”为价值,以“善终”行孝道,这样更能符合濒死者的意愿。病人家属把病人送进临终关怀医院之后,家属和医务人员都应当围绕病人在最后阶段的伦理要求,围绕如何提高死者的尊严和生命意义,积极帮助和鼓励濒死者参与临终关怀。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3.2 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 经验表明,优良的服务质量是临终关怀事业得以克服成见,赢得社会支持的关键。而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由于起步较晚,且受资金不足的限制,许多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椐调查,临终关怀的参加人员大部分为内科医生、护士及家属,其他如法律顾问、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较少加入到临终关怀中。医生、护士仅有一半参加了初级临终关怀专业培训,仅有70%人员学习了心理学,对临终关怀的知识、意义尚待全面学习。因此,要加强临终关怀团队建设。从学校开始,就应当把临终关怀作为护理教学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和考核的内容;对需要进入临终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不仅从理论中加深对临终关怀的理解,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指导;也可以采取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在职医护人员通过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临终关怀专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学习欧美国家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3.3 多渠道扩大和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利性质,其经费来源大多为社会赞助与捐赠。而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由于国家对此没有固定投入,社会募集基金的渠道有限。造成我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才有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临终关怀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依托,根据我国的实际,临终关怀机构的建立,不能光靠政府的资助,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基金资助、企业参与、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发展临终关怀,同时注重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福利性,注意医院施救、指导与家庭护理相结合,充分的利用了社会资源。我们也可以参照外国经验,考虑根据国情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改善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的医疗设施,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使病人在舒适的、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3.4 建立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慢性病的增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将越来越重视临终关怀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与法规,以保证临终关怀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得到迅速发展〔7〕。政府可以将临终关怀列为医保的范围,免去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病人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获益,又完全从我国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同时,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除了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认可,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资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把对患者实行临终关怀的决定权、实行临终关怀的方式、临终患者的权力等问题纳入法制化的程序,为临终关怀的开展提供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李 伟,刘 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 杨建兵.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6):256.
3 茅竟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30.
4 杨 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57.
5 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26.
6 孙建萍,占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中心建筑面积7 616 m2,占地面积10 253 m2,核定床位50张(涵盖舒缓疗护床位10张),下设2个医疗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中心坐落于三林世博家园东北角,紧邻北蔡镇,服务范围为5 km2,肩负着辖区内5.2万居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中医科、口腔防治室、预防保健科、临终关怀科、临床心理科及5个医技科室。
近年来,中心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健康促进示范单位”、“上海市关爱生命奉献爱心先进集体”和全国“关爱生命奉献爱心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殊荣的获得离不开医务人员的辛劳付出,中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工作者们,他们是愿做患者“人生最后一公里拐杖”的全国舒缓疗护工作先进个人、新区十佳杰出青年蒋申贞;以“平凡的脚步”走着医改“伟大行程”的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徐高洁;为社区护理,尤其是老年护理、舒缓疗护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二届“左英护理”提名奖刘颖颜以及2016年上海市舒缓疗护先进个人,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主任医师刘荣辉等。
中心秉承“以人为本、关爱为怀、精中融西、兴院惠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仁者爱人、和谐共谦、精研医术、诚实守信”的医院文化,希望更好地守卫社区居民健康的“大门”。
2 中心临终关怀工作开展情况介绍
为落实《2012年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沪府办发(2012)6号]和《关于做好2012年市政府实事临终关怀项目的通知》[沪卫基层(2012)10号]的文件精神,作为全市18家临终关怀试点单位之一的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6月注册临终关怀科,2012年10月科室正式运行。
中心的临终关怀科建筑面积350 O,设有临终关怀科门诊及临终关怀病区,临终关怀科门诊共30 O,临终关怀病区设3个功能区,分别为生活辅助区、服务区和管理区。病室3间共10张病床,关怀室1间共1张病床,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活动室、谈心室(评估室)、关怀室、家属陪伴室、医务人员办公室、配膳室和沐浴室各1间。
2 . 1 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临终关怀科在装修装饰上充分体现了临终关怀的特色。科室布局紧凑,合理设置临终关怀三大功能分区,室内采光、色彩设计符合临终关怀的温馨特点和卫生要求。
病房装饰注重环境建设,通过内部装饰和宣传传播临终关怀知识,介绍临终关怀方法,体现朴素、温馨、幽静的服务特点,营造良好的临终关怀教育氛围。
科学设计人流和物流通道,合理确定进口和出口路线,走廊宽畅;病区设置电梯,病房走道符合消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有扶手、栏杆;楼梯、走道及浴厕使用防滑地板,并有防滑措施。
2 . 2 就诊流程合理,隐私保护措施完善
就诊时临终关怀科医生会介绍临终关怀的内容和服务方式,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是否符合收治标准。有床位时临终关怀科工作人员会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联系,约定办理住院手续。中心的居家舒缓服务对象榫幼诒鞠角内、具有上海户籍或上海居住证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依据中心预防保健科肿瘤防治网提供的患者名单,居家舒缓人员还会上门征求家属意见(家属知情同意书),了解患者病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及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评分。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为符合居家临终关怀条件的癌症晚期患者上门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包括上门查房、了解病情、进行疼痛评分、调整治疗方案和提供镇痛药物,并对家属的护理进行指导和心理支持。
2 . 3 转介制度完善,实现全程无缝管理
中心与上级医院之间建立了临终关怀转介制度,对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全程无缝管理,通过肿瘤卡和卡式评分法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转介、居家和住院临终关怀双向转介制度。
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及时为契约家庭成员提供转诊网络内医学专科各级专家的转介、转诊服务,让契约家庭享受到快捷、方便、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
2 . 4 团队人员配置合理,照护能力出众
临终关怀科配备科主任1名、护士长1名、获得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6名和执业护士5名。临终关怀科由不同学科相互整合,团队人员由临终关怀科医生、临终关怀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心理护理师、营养师、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临终关怀科护理员等组成。
2 . 5 试点示范效应突出,特色工作赢得各方好评
中心先后选派7名医生和8名护士参加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并选派业务骨干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芬兰、加拿大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培训;2014―2016年,中心作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培训临床实习基地开展了实习培训;2014―2015年参与对浦东新区第二批临终关怀13家单位医护人员的培训;同期对上海交大护理学院见习生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志愿者进行了临终关怀知识培训,并与社会组织合作培训临终关怀社会志愿者60名。
通过连续3年参加上海市临终关怀岗位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带教老师,蒋申贞被聘为浦东新区临终关怀质控组成员;总护士长刘颖颜受邀分别在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上海市医院协会、上海市护理学会等主办的国家级一类继续教育“社区老年护理新进展研修班”、“社区护理科研能力建设学习班”上进行了“社区临终关怀的进展与实践”授课,并受邀在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中国社区健康联盟护理中心主办的“医养结合与护理适宜技术”培训班上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授课;主任医师刘荣辉参加国家级一类继续教育项目―社区临终关怀新进展和适宜技术并进行“癌症疼痛与护理”授课,同时受邀担任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第一届姑息治疗年会大会顾问。
2 . 6 科研常抓不懈,创新驱动发展前进
癌症患者多数处于疼痛的折磨之中,患者生活质量很低。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在心理、生物、社会医学等内容的支持下,提倡人文精神的一种护理模式[1-3]。不但符合人类追求高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对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不但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舒适性,还能维持患者临终前的尊严。本文对25例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1年05月至2013年05月期间,50例癌症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关怀组。普通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3-87岁,中位年龄(59.76±8.87)岁;关怀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4-88岁,中位年龄(59.36±8.43)岁。普通组和关怀组在性别、年龄、患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相互比较。
1.2护理方法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关怀组在普通组基础上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疼痛、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1.3评价标准对患者疼痛、心理、护理满意度参照文献[4]评价。
1.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结果采取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护理治疗,疼痛评价中,普通组1例完全缓解(4.00%),6例基本缓解(24.00%),9例好转(36.00%),9例无效(36.00%);关怀组4例完全缓解(16.00%),8例基本缓解(32.00%),11例好转(44.00%),2例无效(8.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状态中,普通组9例较好(36.00%),11例一般(44.00%),5例较差(20.00%);关怀组17例较好(68.00%),6例一般(24.00%),2例较差(8.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满意情况中,普通组11例满意(44.00%),10例一般(40.00%),4例不满意(16.00%);关怀组19例满意(76.00%),5例一般(20.00%),只有1例不满意(4.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癌症患者在临终前多数在生理上处于疾病的折磨以及疼痛之中,在心理上处于严重的失落阶段,感觉孤身一人处于人世。患者与家属都需要精心护理,帮助他们共同走过人生的困难期。本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包括:①皮肤护理:晚期癌症患者多数需要长期卧床,因此患者容易发生褥疮,对于已经患有褥疮的患者,Ⅰ级褥疮患者帮助其定期改变身位,对骨突部位进行按摩,对于Ⅱ级褥疮患者使用八湿膏治疗,在换药之前,对患者使用红外线照射,照射时间维持约半小时;②口腔护理:患者使用NS或朵贝氏溶液进行漱口,以此预防口腔溃疡以及口腔炎的出现;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制作时注意颜色等的搭配,促使患者产生食欲,食物的种类要主动多元化,营养均衡分配;④疼痛护理:多数患者长期处于疼痛之中,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按摩、热敷等,疼痛剧烈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服药等措施缓解疼痛。
临终关怀是对人生观以及死亡意义的深层次探讨与护理服务[6-7],一方面帮助患者对自己的以往生活以及现在的状态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变了心理状态,建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临终关怀包括:
3.1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由于患者多数处于愤怒、忧郁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交流,倾听他们的感受,在身边支持理解他们,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平时要保持微笑,说话语气注意亲切和蔼[8],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平时和患者多多相处,鼓励和家属多相处,避免患者出现孤独的感觉。
3.2患者治疗环境要营造成温馨的氛围,病房适当的摆放花草,拉开窗帘,阳光洒在病床上,播放一些舒缓或者患者喜欢的音乐,病房里温度和湿度都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尽量让患者感觉到有家的味道。
3.3一方面家属要对患者多多爱护,另一方面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也要多沟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正在面对以及即将面对的现实,使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都得到抚慰。对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属心理也有很大的抚慰作用。实施临终关怀需要医护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在心理沟通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都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更好的服务病人。
本文对25例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价无效例数只有2例,17例患者达到心理状态良好,19例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各项内容明显优于普通组,临床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群,张孟喜,付桂香,等.临终关怀对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4):539-539.
[2]鲁英,吕翔.试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2):141.
[3]于秋红,栾玉杰.临终关怀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7(5):3-4.
[4]斗罗玲,王利娜.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6):162-163.
[5]王艳慧,吕雪丽,韩名娟.对癌症晚期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80-181.
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工作实务
(一)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一个临终的老人,在即将辞别人世的最后岁月中,身体通常已饱受病痛折磨,不仅身体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活动能力,疾病与死亡的预期,也给临终的老人带来了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次他们通常久卧病床,久违了朋友交往等社会活动。因此,临终老人需要他人给予身体、心理情绪、精神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关爱与满足。
临终老人的家属在照顾老人,陪伴临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在长期照料生病的老人的艰辛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劳累,另一方面,面对老人死亡的过程与现实,均能引发家属悲伤的情绪,带来精神上的震动。因此,临床终老人家属也需要被支持和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帮助其舒缓因照料临终老人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和负担,需要获知临终关怀的理念、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知识。
(二)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承担着案主情感支持及组织与协调作用,其次还承担部分资源整合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临终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心理情绪上的困扰。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帮助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认识死亡,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和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同时,对于临终老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感,及老人家属的悲伤情绪等,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建立于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之上。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担负协调者的角色,是临终老人与其他老人之间、与家人、与照料机构之间的协调者。因为,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临终关怀,本质是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建立一个社会性的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相互联系和协调。这种协调能带来尽善尽美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老人尊严、自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其在最后的岁月中生活得更好。如在制定临终关怀服务计划时,多方探讨与考虑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为临终老人提供最需要、最合适的关怀服务。
再者,是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也是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保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濒死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思想准备,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痛苦。死亡教育不仅针对临终老人和其家属,也涉及其它的专业工作者。
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关怀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临终老人在世时,使家属尽早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形成正确认识,做好心理准备,并指导家属参与对临终者的护理,使其得到安慰,减少将来的遗憾和内疚。二是老人去世后,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老人家属接受现实、尽快回到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去。
(三)临终关怀实践案例简析。某位患重病,即将离世的老人,我们对其开展了临终关怀。过程如下:
首先对其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老人的需要主要在个人与家庭方面。临终关怀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临终关怀初期,主要是说服老人积极的接受治疗,工作方法采用怀旧法,就是引导老人回顾过往生活中重要、难忘的时刻和事件,从回忆中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快乐、尊严和成就等,帮助老人找回荣耀,以调节老人不佳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有意识地谈起老人过去的骄傲事迹,但起初老人一直沉浸在病痛的阴影中,少有回应。经过几天时间里与老人多次的聊天,当一次提及老人退休前工作的成就时,引发了老人的自豪与成就感,慢慢使其找回信心和勇气,开始勇敢面对现实,积极的配合治疗。
临终关怀中期,观察临终老人的感受与变化。老人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主要是当心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为自己患病给家人和朋友偿带来负担,而充满内疚和羞愧式的自责。老人期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像正常人那样活着。这时,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和协调家属、老人朋友、医生和护工等。给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提供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的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