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17: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不舒适形式,也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癌性疼痛一般是指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侵犯脑和脊髓;侵犯骨膜或骨骼;侵犯实质性脏器及空腔性脏器;侵犯或堵塞脉管系统;肿瘤引起局部坏死,溃疡,炎症等,在上述情况下均可产生严重的疼痛,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被认为是癌性疼痛,鉴于未缓解的疼痛会给患者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Pain as the 5th Sign,P5v5)。
我科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在临床肿瘤癌痛患者中加以观察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入住我科,意识清楚、能明确表达其疼痛的肿瘤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其中肝癌17例,肺癌14例,胃癌11例,直肠癌13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4例。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2011年版)》[1],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癌性疼痛的定义、疼痛的类型、疼痛评估方法、三阶梯止痛原则、止痛药物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疼痛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的认知,选用疼痛评估工具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观察、治疗及护理。
2 实施
2.1 疼痛评估工具 对癌性疼痛患者,我科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与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Face pain Scale,FPS)相结合的原则[2],因数字评分法(NRS)简明准确,但不能用于无数字概念的患儿;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直观真实,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对于小儿、老年患者及表达困难者较为适用。每位肿瘤科护士随身携带一把疼痛评估量尺,量尺可用来数字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定(量尺上有0~10数据及有无疼痛的各种脸谱6个),方便疼痛患者指出其疼痛程度,并制成表格附病历,做为医疗文书存档。
2.2 疼痛的观察 对癌性疼痛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强度及发生的部位,如疼痛是否可以忍受、睡眠有无干扰,以及受干扰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等疼痛的强度观察;疼痛为全身疼痛还是特定部位的疼痛,如胸部、肝区、胃部等等;疼痛的性质:闷胀痛、酸胀痛、刀割痛、烧灼痛或绞痛等,疼痛发生时是否伴随有如:恶心、呕吐、眩晕、口干、焦虑、抑郁等其它症状。
2.3 用药后的观察 通过观察,癌性疼痛评分≥4分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处理,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口服1h、皮下注射30min、静脉输注15min一次,直到疼痛评分≤3分。
2.4 护理
2.4.1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及真实的心理需求,实施疼痛相关知识介绍,用药知识指导,相应的语言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让患者真心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并鼓励患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有效缓解疼痛,
2.4.2 体温单的绘制 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我国目前基础护理学教科书虽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也单列在“疼痛患者的护理”章节重点讲授,但并未列入“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章节[2],故传统体温单上并无疼痛一项。我科征求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在肿瘤科常规体温单上增加疼痛一项,遵循“常规、量化、动态、全面”评估的原则。绘制方法与呼吸相似,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不纳入疼痛评估,体温单上不绘制,在疼痛≥4分,纳入疼痛评估情况下,常规入院前三天测绘每天3次,时间为06:00、12:00、14:00;以后每天2次,时间为06:00、14:00;如有特殊根据医嘱绘制,最多每天可测绘6次。
2.4.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不用书写;在≥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上就需详细记录患者NRS/FPS得分、疼痛性质及部位、所用止痛药物;实施止痛治疗30分钟后再次书写患者疼痛评分、疼痛性质及部位、伴随症状(如口干、恶心、呕吐等等),判断疼痛是否缓解,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 结果
通过NRS/FPS疼痛评估,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癌性疼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1]。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疼痛自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研究会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以来,如何将疼痛评估信息简明、准确地记录下来,引起了国内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从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3]到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第五生命体征监测[4]及改良式生命体征观测单用于疼痛记录的效果观察[5]等多方探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总结,通过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多次培训,掌握评估技巧、疼痛绘制、护理记录书写,加强了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使肿瘤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达到无痛生存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2011-16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S].
[2]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6-448.
夜班护士工作的特点:夜班工作对于每个护士来讲并不陌生,从工作时间上看,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夜班占有16个小时,2个班次,而白班仅占8个小时。从主观方面看,大脑皮层在夜间一般处于拟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故护士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疲乏等现象。从工作量看,夜班护士一个人要护理40例左右位病人,既无护士长指导,又无同事间的协助,工作独立性相对加强;加之夜间病情变化快、急症多、病情变化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而护士经常轮夜班,精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得不到充分睡眠及休息,夜间护理观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对夜班护士的要求:鉴于上述特点,就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广泛的医学知识,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及充沛的体力和连续工作、顽强作战的精神和毅力。
夜间护理观察的内容极其特殊规律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其规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力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当肌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所以,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变化,为挽救病人争取时间。夜间生命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夜间人们都处于睡眠状态,不论健康人还是病人,大脑皮层、中枢神经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不易发现某些病情变化。而睡眠有时也掩盖一些病情变化,如意识朦胧、昏迷、甚至脑疝都容易和睡眠相混淆。如不按时观察生命体征,只观察表面现象往往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按时观察生命体征,才能为医生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科一位护士,凌晨2点给一位高颅压的病人测生命体征,当时病人很清醒,能与她简单对话,无任何不适,但测量结果是血压75/50mmHg,比2小时前的血压低了很多(2小时前为120/80 mmHg),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这个护士立刻意识到病人有形成脑疝的可能。她立刻通知了医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医生赶到时,病人出现了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放大,血压为50/0 mmHg,此时护士已经给病人吸上了氧气,并为病人静脉加压输入了20%的甘露醇。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夜间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夜间护理观察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先做急需的事情。观察病情还需有重点,选择好重点观察对象,更细致、认真地观察。如全科有40例左右病人,对于轻症患者,2~3小时巡视1次即可,而对于病危、病重患者需严密观察,定时、定向观察。例如,一位夜班护士,接班时认真察看了一遍病人,未发现什么特殊变化。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过了一会儿,她仍不放心,正好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到了,她来到病人床旁,这次她发现,病人面色有些苍白,呼吸浅快,触摸四肢末梢有些发凉,且甲床青紫,测血压为70/0mmHg,脉搏微弱,是否是临终前的征兆?她马上叫来医生一起进行了抢救,虽然抢救失败,但家属对她的工作作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夜间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
夜间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夜间观察的一项主要内容。观察药物疗效及毒性反应是协助医生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的主要参考。某些病人病情重,需长时间用药维持,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往往夜间也需用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注意其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对一些药物疗效观察也非常必要。例如,医生给一位病人用了某种安眠药物,病人服用后是否见效,是否达到催眠目的,是否影响第二天起床及精神状态,都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配合医生制定医疗计划,合理用药。
质量,对提高治愈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肾损伤; 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22-01
闭合性肾损伤是常见的泌尿系损伤,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血尿、腰腹部体征、生命体征、有效循环血量的监测是闭合性肾损伤的观察重点[1],故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科从1997年7月―2009年4月共收治98例肾外伤患者,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在8―72岁,平均40岁。所有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均有明显的伤侧腰痛和叩击痛,肾挫伤73例,肾裂伤22例,肾蒂损伤5例,其中合并肋骨骨折2例,四肢骨折5例,不同程度休克7例。
1.2 方法: 闭合性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1)积极治疗休克。(2)生命体征监测。(3)应用抗生素。(4)联合应用止血药。(5)绝对卧床休息3―4周。(6)应用止痛药物。(7)保持大小便通畅。手术治疗包括:肾切除术,肾修补术。
2 结果
本组非手术治疗91例,保肾成功,非手术治疗失败7例,转为手术治疗,其中肾切除3例,肾修补术4例,无死亡病例。本组患者平均住院37天,随访3―24个月,未见远期并发症。
3 病情观察与护理
3.1 一般情况的观查:精神状态、面色、面部表情、有无口渴四肢发凉等情况,严密观察病人每个细小反映,尽早识别休克及其严重程度[2]。
3.2 生命体征观察:腹部外伤易致肝、肾等脏器损伤,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用心电监护仪连续检测血压 、心率及呼吸及生命体征,认真详细记录、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医生。
3.3 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腹膜刺激征, 腹膜刺激征是肾挫伤后渗血、渗尿刺激腹膜所致,因此腹膜刺激征的观察也有助于对渗血、渗尿的判断。
3.4 血尿后的观察:血尿是肾损伤最明显的和常见的状况之一,也是最敏感的临床表现。本组68例均全部出现血尿,血尿程度与肾损伤程度呈正比,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血尿变化初步判断病情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们分别留取患者血尿进行动态观察,若血尿颜色逐渐加重说明出血加重,反之病情好转。
4 护理措施
4.1 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保证输液顺利进行,防止休克发生。
4.2 为了便于观察血尿情况,应留置导尿,确保 留置尿管通畅,如发现少尿或无尿,或血尿程度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
4.3 防止尿路感染 ,除用抗生素外,应每日做尿管护理,定期更换集尿袋。
4.4 病人绝对 卧床休息3―4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得到病人的主动配合,做好病人生活护理,防止压疮发生。病恢复后2―3个月,不参加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以免再度出血,定期复查肾功[3]。对于一侧肾脏切除者,指导病人尽量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出院后如果出现血尿应及时就医。
5 讨论
绝大多数闭合性肾损伤的病人经过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治愈。但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血尿不缓解、以及损伤范围较大、肾功能减低时,经治疗观察不见好转又有反复者,应当机立断行手术治疗[4]。在整个治疗观察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全面仔细的观察病人、耐心细致关心体贴病人,如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这是提高闭合性肾损伤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贾文敏.闭合性肾损伤196例观察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Vo111 N0.9B.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163-02
宫颈妊娠系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子宫颈组织内口以下的子宫颈黏膜,宫颈妊娠的发病率为1/(8600~12400)妊娠.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这一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宫颈妊娠独有的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史,约占所有患者的70%[1]。宫颈妊娠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子宫颈的解剖和组织都与子宫体不一样,常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休克,而危及生命,现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8月12日收治的1例宫颈妊娠大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未婚。因清宫术后阴道持续性流血半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5 d/30 d,LMP:2013年7月1日,尿妊娠试验(+),未婚有性生活史,不避孕。8月11日下午同房后出现下腹部疼痛,晚间就诊途中突发大量阴道流血,伴血块。急诊B超示:子宫体积增大,宫腔线分离2.4 cm,内见混杂性回声,范围约6.3 cm×2.3 cm。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红蛋白110 g/L,血β-hCG:985 mIU/ml,当时考虑不全流产,阴道大量流血,晚间急诊行清宫术。术前、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止血,促进子宫收缩等对症处理,观察一夜阴道流血减少,但仍有持续性出血,故以阴道流血待查、子宫复旧不良于2013年8月12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6.2 ℃,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5 mm Hg,病程中患者自觉头晕,无心慌及晕厥,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止血,促宫缩等对症处理。但止血效果不明显,患者8月12日上午一直有少许阴道流血,中午时给予阴道探查术,查看宫颈口有血凝块堵塞,予以清出血块约100 g,同时予以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宫颈2、11点注射,1 h后,仍有阴道间断性流血,色红,伴有大血块,患者面色苍白,自觉乏力、头晕、出冷汗。予以心电监护示:血压 103/68 mm Hg,心率 112次/min,血氧饱和度99%;急诊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9 g/L,考虑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急诊输细胞悬液2 U,根据病史及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为1000~1500 ml,急诊送手术室抢救,行阴道探查术。急诊床边B超示:宫颈管内有8 cm大小混杂性回声,有明显的包膜,子宫内膜线正常,考虑宫颈下段活动性出血,宫颈妊娠破裂,予以行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双侧宫颈膀胱交界处方约0.5 cm,距宫颈外缘1 cm处纵行缝合宫颈前后唇,继之行缝合处稍上方再分别缝合,纱条填塞宫颈管,术后转入监护室,阴道流血少,血色素上升明显,予以抗感染、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后复查B超宫颈管内4.1 cm×3.0 cm的混杂性回声,局部与宫颈肌层分界不清,考虑宫颈妊娠。予以MTX 20 mg肌注行化学治疗,以杀死滋养细胞共5 d,后复查血hCG逐渐下降至132.5 mIU/ml,术后予以精心治疗,护理,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病情恢复良好,住院10 d,患者要求签字出院,嘱院外定期门诊复查。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及急救配合
患者入院后因阴道持续性流血伴有大血块,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出冷汗,遵医嘱立即用16~18号粗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保证各种药物及时的使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快速补充血容量,准确快速执行医嘱,同时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抢救处理,如交叉配血、备血、血常规、急诊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血标本的抽取,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予以氧气吸入,留置尿管,正确估计阴道流血量、性质、颜色并记录,记录24 h出入量,及时更换潮湿的一次性成人尿垫及卫生垫,以保持会的清洁。
2.2 术前的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因突发大出血,担心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思想压力较大,家属表现出极度紧张、焦虑和恐惧,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以及观察阴道流血的重要性,时刻给予人文关怀,清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戒备的心理,使患者和家属有安全感。
2.3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09-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病急、起病快,且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急救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笔者回顾总结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临床资料,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为本观察对象。68例患者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5~84岁,平均为(56.7±3.2)岁。68例患者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43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0例。68例患者治疗期间经急救治疗并加强护理。
2 急救观察
2.1 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作后24小时内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故必须对患者24小时进行心电监护。如发现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RonT现象等,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电除颤仪、利多卡因、临时起搏器等紧急设备和药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尿量变化且做好记录。
2.2 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情况
本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中有6例患者应用了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该类药物能激活纤溶酶原,水解纤维蛋白,进而将血栓溶解[2],应用过程中必须尤其注意有无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律、血压等变化,发现出血及时治疗。
2.3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包括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疼痛及疼痛部位等。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患者急救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因为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转为急性心肌梗死[3]。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仅诉上腹疼痛而复查心电图发现有急性的下壁心肌梗死。另有1例患者主诉咽喉部疼痛而后确诊有广泛性的前臂心肌梗死。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立刻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并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进行扩冠、抗凝等治疗;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做好除颤、抗心律失常等器械及药品准备;动态性监测患者心电图,以掌握患者心梗进展过程;必要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等治疗,以解除患者疼痛、焦虑。
3.2 溶栓治疗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死发生的前6小时内即可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用药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低血压、荨麻疹、发热、皮肤潮红、脉管炎等过敏反应[4]。同时溶栓治疗中可能伴有其他出血,故应当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血常规、血凝等检测。对患者胸痛缓解而后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则可能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应该及时做好电复律准备。
3.3 介入治疗护理
本研究中46例患者选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讲解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各项术前检查、备皮、术前禁食水、床上大小便训练等。术后应继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对穿刺肢体进行12小时制动,以防过早运动影响手术疗效。对穿刺部位应密切观察有无渗血、出血等,仔细观察有无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还当遵医嘱进行严格抗凝治疗及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
3.4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有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而加重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故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患者倾诉,并安慰患者使其情绪放松、焦虑减轻、疼痛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当技术纯熟、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感,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4结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并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68例患者中3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发生堵塞转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余64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
5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技术如微创介入手术等发展较快,对临床护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和护理当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是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进展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应用各种抢救药物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以防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加强对患者疼痛治疗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心肌梗死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急救过程中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也是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的关键。总之,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等对患者抢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13.
【中图分类号】65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65-0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手术和护理至关重要。我们于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对我院外科治愈的急性阑尾炎患者78例,制定护理程序,完善护理措施,为医师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30例,女48例,年龄24-68岁,平均46岁。致病原因:梗阻60例,感染15例,其他3例。
1.2 护理方法 制定护理程序,完善护理措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保证病人呼吸、循环稳定,对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包括基础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防治等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和护理指导。
1.3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和护理指导,康复出院78例,有效率达 100%。
2 护理干预体会
2.1 建立规范化的护理程序 有计划地做好协调工作,配合默契,边治疗边通知,缩短辅助检查时间。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心率、心律、血压及脉象的变化,观察腹部症状及体征。
2.3 术前术后护理干预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练习,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正确连接各导管并固定妥善,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
2.4 心理护理干预 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之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手术的术式和预后效果,解除家属心中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慎起居,避风寒,畅情志。饮食有节,饭后勿剧烈运动,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嘱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停止排便、排气时及时就医。
3 小结
急性阑尾炎多由梗阻造成,护理人员应忙而不乱,技术熟练,采取有效措施,以整体护理为指导,熟练的护理技能为基础,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精心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结论:LC术后需重点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体征,以做到早期发现胆漏,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以此改善临床预后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5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2-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普外科临床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因患者个人差异,或手术操作不当,可易引起胆漏等并发症,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往往影响预后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1]。为此,本文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加强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8.5±2.3)岁;所有患者均为为首次行LC术,且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急性炎症1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例,胆囊结石伴萎缩性胆囊炎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体征、引流胆汁总量及B超检查确诊,B超检查可见腹腔及肝下间隙积液;临床体征表现为术后不同程度发热、腹痛、黄疸、腹膜炎体征,且经腹穿抽出胆汁;术毕当日及术后第1d引流胆汁总量≥100ml,其中24h内引流胆汁100~400ml者8例,400~800ml者24例;胆总管漏15例,肝总管漏3例,迷走胆管漏2例,胆囊管漏8例,胆囊床漏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腹部体征观察。由于LC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无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LC术后需严密观察腹部有无剧烈疼痛、腹胀、肌紧张、反跳痛等异常体征,若有上述体征,且患者的生命体征较平稳,则需警惕胆漏发生,需及时上报医生,必要时经BUS扫描确诊,与此同时,待患者全麻清醒后,主动询问患者腹部有无异常体征,并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出现腹膜炎体征,应首先考虑胆漏的可能,另外,部分患者因个人体质差异,未发生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需要在观察腹部异常体征时,需全面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其他体征。如本文研究中,有1例出现反复腹泻,经止泻药治疗仍未改善,考虑为因胆漏引起少量胆汁刺激肠道而引起的腹泻,经BU检查确诊;另有1例无明显腹痛,但腹胀明显,且术后未排气,经灌肠治疗仍未缓解腹胀,考虑为胆漏而行BUS检查可见腹腔内有积液而确诊。
1.2.2 生命体征监测。术毕,加强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并加强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若出现恶心、呕吐、低热、继发感染、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改变,需考虑为胆漏,应及时BUS检查确诊。
1.2.3 腹腔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部分患者因胆囊炎症较重或腹腔粘连等因素而于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因腹腔引流管可引出炎性渗出液,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状,以准确诊断有无胆漏,若引流管内有胆汁样液体,24h内引流量≥100ml,则需考虑有胆漏发生;与此同时,做好引流管标记,并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逆流,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敷料,若术后24h内,患者主诉右上腹局部有腹膜炎体征,且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则考虑为引流管堵塞,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管腔。若术后24h引流量在30~50ml之间,且引流液呈棕红色,与血性液相混,常与LC术后正常带有血性引流液相似,而被忽视,但实验室检测引流液,其胆红素明显升高,则可提示有胆漏发生。拔管时,需观察引流管内无胆汁后方可拔除,且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若仍有胆漏,则需重新置管引流。
1.2.4 胆漏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护理。若临床确诊为胆漏,需立即遵医嘱给予负压吸引装置,加强有效引流,预防胆汁对腹膜的持续性刺激,以此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在胆漏负压引流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24h内引流量有无异常变化,并根据引流量适当调整负压,负压引流需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待腹部异常体征明显改善,且经BUS检查无腹腔积液,待形成引流管周围瘘道后,方可停用负压引流而改为普通腹腔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治疗,
1.2.5 创口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手术创口有无出血、渗出液,并观察记录渗出液的色、量,同时,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1.2.6 心理护理。患者经LC术式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后,常深感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但若合并胆漏,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对LC手术治疗失望的情绪,而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同时部分患者因腹腔安置引流管而产生疼痛不适,常想拔出引流管。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胆漏发生的病因,并肯定LC的疗效,以此消除患者的心中的疑虑,减轻心理负担,以此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叮嘱患者切不可因疼痛不适而自行拔管,护理人员可在心理安抚下,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以此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心理焦虑。
2 结果
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经腹腔引流后,胆汁由第一天180ml逐渐减少,未发生腹膜炎体征,于7~9d引流管无胆汁流出,且拔管后未发生再次胆漏;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行再次腹腔镜探查,并放置持续负压引流,8例患者行开腹探查并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留置支撑管引流,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而均得以治愈。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00-0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国内开展较多的是在显微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使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防止和减少出血机会,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了11颅内动脉的有效护理,效果较好,现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动脉瘤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33-6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或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1例,未破裂10例,
1.2 方法。本组10例均在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均康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镇静,严格控制血压,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的变化,烦操患者使用适量镇静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重要措施。
2.1.2 心理护理。护士1小时到病房巡视,了解病史及患者心理情况,主动向家属及患者详细介绍有效的手术案例,消除或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瞩其安静休息,心情放松,避免情绪激动,使其以积极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1.3 术前常规准备。术区皮肤准备,卧床休息,完成各项检查及检验,术前1小时作抗生素药物皮试,配血,导尿,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术日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1.4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切记情绪激动,选择清淡的流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一切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因素。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区护理。术后患者留置无菌贴膜保护,及时巡视,防治躁动患者抓脱并保持制动,必要时行肢体约束,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出。
2.2.2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1小时观察并记录1次,应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mm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发生,可表现剧烈头痛,嗜睡,烦躁和多语等。本组10例术前CT证实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所有病例均有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以期望缓解脑血管痉挛。(2)脑梗死: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瘫痪及昏迷等,术后除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和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及时发现有无并发脑梗死。(3)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偏瘫的患者加强翻身护理及肢体的被动运动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我科对收治的10例动脉瘤行夹闭术患者术前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应急处理,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术前术后护理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5-02
在社会发展步伐的推动下,医疗领域的护理工作及模式也随之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各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中[1]。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整体性、有效性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上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2]。本院于2012年3月――2013年5月对110例手术室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10例。性别:男128例,女9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7.8±6.7)岁。行普外科手术者111例,妇产科手术者28例,骨科手术者81例。所选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0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行人性化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及内容主要为:①手术前,将手术室环境、手术主刀医师、手术设备、术前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等详细告知患者。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流程,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心理。②手术中,在不影响手术的提前下让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手术内安排人数需科学合理,维持还秩序。③手术过程中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得到满足,及时将手术进程及状况告知患者,如患者手中出现局部不适感,需对患者相应不适部位进行按摩,尽量保证患者拥有较为舒适的感觉。④手术结束后,做好引流管的固定,保证其稳固性,并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⑤将手术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及陪同家属。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术中焦虑率、满意度、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使用汉密尔顿焦虑测定法将患者术中出现焦虑情况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无焦虑、疑似焦虑、焦虑、明显焦虑、严重焦虑[3]。总焦虑率=[(严重焦虑+明显焦虑+焦虑)/患者总数]×100%。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手术中总焦虑率 观察组总焦虑率(13.6%)明显低于对照组(76.3%),见表1。
2.2 组间护理服务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1%),见表2。
2.3 护理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各项生命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8.1±19.9)、(81.1±7.3)毫米汞柱,心率为(80.5±6.8)次/min。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3.7±21.8)、(86.8±9.2)毫米汞柱,心率为(86.6±7.4)次/min。接受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程度较为显著。
3 讨 论
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手术室中,可提高手术室综合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人性化护理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4]。该护理模式遵循的护理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将护理人员的爱心、关心及责任心渗透到护理工作各环节中,让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情感和温暖。人性化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进而提高患者康复率。
在本次护理研究中,在手术室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前及术中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得到明显缓解,并使患者树立起积极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工作,医患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氛围,有效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本次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施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术中总焦虑率13.6%,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88%。接受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程度较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中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焦虑程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改善程度显著。因此,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娟.运用人性化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2,11(25):128-129.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为化学感受器肿瘤。化学感受器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通过对血液中PO2、PCO2和pH值变化的感应,对调节人体的血压、呼吸和血管阻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发病率较高,认为是长期慢性缺氧刺激了颈动脉体的不断代偿增生,进而导致了颈动脉体瘤的发生。颈动脉体瘤既来源于颈动脉体。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观察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烦躁不安、焦虑的心理。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解释,稳定病人情绪,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现肿块的时间、部位、开始时的大小及生长速度,局部有无疼痛,有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时舌尖有无向患侧移位,观察病人有无晕厥,耳鸣,视物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并详细记录。
3.术前准备 因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手术中常常需阻断颈总动脉,为了促使患侧脑的侧支循环建立,术前常规做Matas训练。余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或颈丛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 血管移植后去枕平卧,头部勿旋转至患侧,以免颈部移植血管扭曲,有利于增加脑部供血。
3.病情观察 心电监护,持续吸氧,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意识及肢体运动情况,了解有无脑细胞损伤及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高热者给予降温处理,以降低脑代谢。观察呼吸发音及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损伤。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4.药物护理 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若行血管移植,还需抗凝治疗6周左右,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5.引流管护理 术后颈动脉切口处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神经损伤:由于术中过度牵拉血管鞘及周围组织,容易损伤喉返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病人可出现呛咳、声音嘶哑、伸舌偏斜等症状。一般单侧神经损伤后,术后3~6个月经对侧代偿,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床边常规备气管切开盘。了解病人的发音及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声音嘶哑或者声调降低、误咽呛咳等表现。及时发现切口敷料潮湿情况,并予以更换。
(2)脑细胞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多数由于术中阻断颈内动脉血流时间过长而引起脑细胞缺氧所致。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意识的变化,若病人持续昏迷不醒,肢体运动障碍则提示脑细胞损害严重,应遵医嘱给予脱水治疗20%甘露醇250ml,呋塞米20~60mg每4~6小时交替使用,同时给予冰帽、降温、血管扩张药物和脑细胞营养药物综合措施,有条件应行高压氧治疗。
(3)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术中阻断颈动脉使脑血管血流减慢,脑血管痉挛易致脑血管继发血栓形成。病人可发生昏迷、偏瘫甚至瘫痪,也是术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观察病人的意识的改变,以及肢体运动情况,遵医嘱正确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