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18: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安全教育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9-02
随着基础教育的更加公平和高等教育的更加普及,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391万,其中女大学生占比为51.35%,女大学生人数已经连续四年超过男生。庞大的女大学生群体在为大学校园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很多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段时间,关于高校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报道经常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话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安全是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事关高校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前,高校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的安全教育工作也不断开展,但是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匮乏,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之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征,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仍旧较为薄弱[1]。
一、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差,女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通过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研究,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增强女大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减少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其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全盘工作,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减少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利于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效后勤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校园也越来越开放,影响高校安全发展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得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能够有效地预防非法侵害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减少校内不和谐因素,维护校园安全秩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场所,高校毕业生是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和高校与社会接触的频繁,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威胁高校安全的因素正在不断增加,尤其威胁着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2]。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对高校的基本要求。
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内容较少且形式单一
目前,有关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几个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交往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则涉及太少,而往往是在这几个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侵害。此外,安全教育的形式也极为单一。学校或通过展板、宣传单方式用图片、案例向女大学生进行宣传,或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零碎的安全教育,这些宣传教育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流程,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二)安全教育的专业性不强
安全教育覆盖面广泛,涉及的理论和技能较多,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从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是学校的保卫干部和辅导员。然而,由于并非专业出身,本身缺乏安全教育的实践经验,学校又缺乏对这些保卫干部和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加之人员配备并不充足,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专业性不强,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3]。
(三)心理安全教育力度不足
心理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核心之一,而女大学生在其心理特征方面有其特殊性:女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敏感强烈,重感情,富有同情心。但由于现在的女大学生多半是在宠爱中长大,成长中鲜有批评和挫折,这也使得女生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易悲观、集体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易产生心理疾病。目前,国外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女性研究的本科课程,有针对性、规范化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力度不足,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专门的心理指导机构及时对她们进行引导,导致心理问题恶化进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四)尚未引起高校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安全问题更是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但鲜有学校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并且学校之间的竞争、评价更多体现在成绩、科研等方面,安全教育理念虽然不断深化,但毕竟是“软指标”,多数学校对于安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注重表面,并没有深入的落实。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使各高校开始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这种应急式教育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必须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具有良好素质的师生队伍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靠具体从事或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这要求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加入到教学研究队伍中,对教育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其次,积极培养一支优秀的安全教育学生骨干队伍。一般来说,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直接,信任度也高,所以,同学之间的安全宣传时效性更大。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骨干的力量,重视他们在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
(二)丰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中,既要坚持全面教育,又要突出重点。第一,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特点制定安全教育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交往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几个方面。第二,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理论知识,调整安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讲授相关的安全知识。第三,要与时俱进地开拓安全教育的内容,区分不同教育群体和不同教育时机,有侧重地开展安全教育。
(三)创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不能仅限于某种形式。应拓宽安全教育的载体,丰富教育内容。首先,要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和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召开案件事故分析会、安全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向女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手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把一些安全提醒、典型案例不定期地发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能及时看到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着重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有利于女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应通过开展如“魅力女大学生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她们的自信,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更加珍爱自己。另一方面应注重从女性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从“女性视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女大学生认识自身和周边安全形势的水平。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女大学生群体一定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加注重生理和心理健康,争做“健康美丽”女大学生。
面对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普遍缺失、不成体系的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丰富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创新形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切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进而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够为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建设添砖加瓦,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添一抹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
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2]崔常铭,刘伟.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都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重视,有专门分管安全教育工作的学院领导,也设立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安全教育工作,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积极的探索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安全教育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媒体报道的高校安全事故只是偶然才发生,少之又少,离自己很远,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仍然抱有侥幸的心理,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面谈、安全读本、海报宣传、安全教育网站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强,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被阻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较枯燥、形式化,不符合当今“95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往往也使得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陷入“一头热。冷”的尴尬境地,老师热心组织,学生却消极应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安全教育工作受时空的局限较大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通常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比如教室、报告厅、学生宿舍、办公室等,但是这样的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不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教育的需求,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推送和受众最大化。
(四)对安全教育新阵地的建设力度不够
以微信、微博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近年来发展迅猛,新媒体也成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可忽略的新阵地。新媒体交互性强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越来越广泛且深刻。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新媒体的建设仍然重视不够,缺乏专项的资金及专门的管理人员,在信息的传递上也呈现泛娱乐化倾向,主题不突出;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安全教育的微信平台,但是推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有些还混杂着消极、庸俗的信息,这些“信息垃圾”会弱化和冲击大学生已有的意识形态。
(五)安全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相较之下高校安全教育队伍的人员就显得明显不足,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其次,安全教育专职队伍中辅导员居多,年轻人居多,缺乏既有思想理论功底,安全教育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第三,安全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适应新媒体时代安全教育工作的专业型、专家型的人才仍然很欠缺。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和建设性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采用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受众面广,而且通过网络,信息可以直接传递到用户手机上,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强制阅读。其次,微信公众平台有较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平时人际交往距离感,减少了心理防范,学生敢于反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采用这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的意识。
(二)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去中心化”、“交互性”的特点,弱化了教育者的中心地位,改变了原有单向被动的教育方式,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加强了沟通的力度和针对性,从而增强了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生活中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能够得以利用;第三,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载体形式多样,新颖、生动有趣,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向学生传递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信息,用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安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拓宽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工作受到时间空间的诸多限制,而且教学方式方法都比较单一,这样也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微信公众平台是开放式的,平台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的推送,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微信平台等,一方面可以共享高校安全稳定的政策信息和前沿的动态等,也可以组织学生的网上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安全教育的空间,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一)构建高校安全教育微信平台
高校要重视微信安全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以利用微信覆盖率高、传播快捷、学生乐于接受的特点,搭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开辟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微信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式的平台,师生都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研讨的案例。其次,在微信平台中,学生也可以从传统安全教育中纯粹被动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的角色,学生也可以成为安全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安全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安全教育的效果。第三,高校可以通过对微信平台上信息的关注、收集、梳理,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利用微信平台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以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首先,高校可以对校内的安全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或者有计划的安排进修提升,提高安全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其次,高校可以从校外引进一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队伍中来,或者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优化安全教育队伍的结构。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我国高校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还比较滞后,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认为网络媒体的使用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不会涉及到安全、法律等等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法制意识。一方面,可以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网络技术》、《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安全讲座、模拟案例实践、网络安全小品、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四)提高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一方面,要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安全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另外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熟悉新媒体时代的一些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方法,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接地气”,学生更为乐于接受,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的繁杂和传播的快捷,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中汲取有营养的信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效果。
(五)丰富微信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方面,高校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其他新媒体资源以及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的整合与利用,通过这种相互的融合与渗透,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综合体系,做到安全信息相互转载,相互影响,扩大安全教育的有效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涉及面比较广,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等,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应该注意高校自身的实际,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将案例分析、理论灌输、活动体验结合起来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进而形成从点到面、全方位、多渠道的安全教育模式。
(六)引导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微信平台建设
高校应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优势,让大学生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角。让大学生共同参与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构建安全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骨干参与到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由学生主动去收集安全教育的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公寓安全宣传周、安全教育你我他、公寓消防演练等等,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营造一个重视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扩大安全教育的影响力,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丽莉.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 新西部(理论版),2013,Z2:54+46.
[2]王瑞成.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J]. 镇江高专学报,2015(01):82-84.
[3]麻天骁.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4(36):287.
[4]李雯静.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探析[J]. 中外企业家,2015(02):184.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13-02
大学生安全教育乃是一个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其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全社会安全水平的改善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安全文化的高低也是全民族安全文化水平的标志。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当今保持高校稳定及服务于社会的有效保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是指事物的主体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对安全利益及实施途径的不同认识。
所谓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是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当今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高校与社会相互渗透融合、频繁接触,影响校园稳定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而高校重点发展教学、科研,培养专业性人才,容易忽视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多半没有受过系统安全知识教育,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做事情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易伤害别人利益和被别人伤害。再则,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尚未定型,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接触网络机会多等特点,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的侵蚀渗透,企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乃至国家的稳定安全。
当前,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对于旨在建立单级世界的国家,正在利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异同进行渗透,达到侵犯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承担着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应该将实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升到确保中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大学生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普遍采取的安全教育措施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通过加强技防、人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2.新生入校教育时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内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心理健康等。提醒大家防盗窃、防传销、放陷阱,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3.借助“消防宣传周”、“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分析等形式,通过网络、电台、报纸、展板、传单等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这是高校多年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其中,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安全观,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4.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稳定压倒一切”,各高校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不同工作范围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加强了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得各部门开展这一工作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大幅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及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制法纪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责任感等,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等教育系统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如前文所言,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在科研、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继而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也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长期的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没有形成校园安全文化。
2.安全教育的模式单一。简单的安全教育犹如隔靴搔痒,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才会当发生一些诸如财物被盗等案件时,一味埋怨学校管理不到位,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是否到位。
3.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的安全教育涉及内容面较窄,大多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而涉及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很少,部分大学生对此也不感兴趣,造成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意识非常模糊。目前大学生中的韩流热、洋节热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潜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产品放大了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元素,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认识不到这些外来文化产品并非他国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文化体现。即使大部分学生了解到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后,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缺乏理性分析的爱国热情,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安全观
随着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其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将安全教育引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趋向一致,形式基本相同,效果差强人意。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角度不同,特点鲜明,给人以教育启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进行务实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搞几次讲座,发几次传单,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技能而已,它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该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改变单一化的模式,尽早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科学内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安排到大学生课堂之中。目前,部分高校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有课时、有学分、有专业的师资,较之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明显。例如海南大学,开设了安全教育的选修课,配备专门的师资、专门的教室,涉及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讲授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争相选修这门课程,学生爆满。据笔者了解,这些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初步树立了大安全观,并能较理性的分析、对待安全事件,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亦初见成效。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发生在学校的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伤害,同时会给学校的稳定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及技能,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对待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对抗,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规化
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应选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的人员来承担。组织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熟练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将现实案例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高效出色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正确引导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从维护高校稳定安全的大局出发,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举办丰富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还未进入课堂,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要做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就需要考虑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如前文所言,海南大学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正确引导,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安全责任感、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对破坏高效稳定安全的行为有着很好的制约作用,必须正规化、常态化。这需要高校既充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实施,还要利用各种平台,创新模式,引导舆论,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形成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安全人生观,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只有正确把握方向,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 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女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女大学生特定的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她们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1],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当具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不仅要求女大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较完整的能力结构,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技能的女大学生已不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已成为其综合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贯彻教育兴国方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速转型,曾被誉为“象牙之塔”的高校也在不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2]。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极大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一些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在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而大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主要瞄准目标之一,加之女生受到性别、性格弱点、身体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致使在校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侵害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时期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社会治安稳定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创建平安和谐高校治安环境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效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上各种社会问题,校园内都有可能发生,例如,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甚至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等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各种威胁安全因素的存在警示我们,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稳定高校治安形势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必须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从而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能力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在校女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角色转换,仍然高度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指导和保护,特别是家庭教育过分溺爱“90后”女大学生。这种非常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她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3],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同时也不具备基本防范的知识和能力,这使得她们成为受侵害的主要群体。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受到各种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发的突出。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工作,不仅是贯彻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欠缺导致女大学生在面对安全事故时往往手足无措,当前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易受侵害
女大学生的人身侵害是指不法分子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危险的方法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直接实施侵害或以侵害相威胁,主要以寻衅滋事、骚扰等人身侵害的方式实施,此类侵害在实施过程中又极易转化为伤害、等极为恶劣的违法案件,对女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女大学生生理上和“性别角色”方面形成的固有柔弱特质,使得在此类案件中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处于更易受到侵害的弱势地位。此类侵害不仅对女大学生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给她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产生挥之不去的恐惧阴影,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对以后的生活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财产被骗严重
财产安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非法的侵害的状态[4]。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单纯善良、同情心强,在交友、择业等遇到问题时不能清晰明辨,易被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从而成为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不法分子对女大学生实施的诈骗财物主要是:假冒身份,流窜作案,如在大学校园里假冒老乡、同学、政府诈骗财物;投其所好,引诱上钩,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考证或出国深造等心理,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言语蛊惑,伺机作案,想办法与受害者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诈骗财物。
(三)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突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女生所在比例逐年增加。通过教育部2010―2012年普通本科高校男女人数比来看,女生占比从2010年的49.68%增加到2012年的51.35%,女生在高校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女大学生青春靓丽,不仅给校园带来活力和朝气,也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因为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比男生而言,她们成长的经历和困惑使她们心理状况更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心理安全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例如“社会复杂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精神空虚”、“心理孤独”、“防范能力差,遇到事件不会处理”、“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大”等,所以,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更应该得到高度关注和关爱的论断。
三、当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近几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引发媒体、学校、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热议和讨论,不仅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问题,而且也暴露出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困境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薄弱,亟须构建长效机制
各大高校对安全问题的教育意义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意识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其一,从学校层面看,安全教育还未正式走进课堂,高校教务部门还未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排上课表,这势必影响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二,从教育教学队伍层面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未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侧重在一般口头宣讲层面,并未深入内心。其三,从学生层面看,对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对安全问题不以为然,对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其四,从职能部门层面看,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其他相关部门“各自为战”,使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组织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强,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单一,亟待提高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偏重于注重灌输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及转换讲的少之又少,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导致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知与行”背离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对是非、善恶、安危的辨识能力仍然不强,且安全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此外高校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往往一概而论,并未根据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策略。
(三)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手段滞后,急需提升教学实效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化媒介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大大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且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依然以座谈会、宣讲会等纯理论安全教育模式为主。以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为例,不少高校仅仅通过邀请负责安全工作相关领导和经验丰富保卫处工作人员,以理论讲座的形式针对数百甚至上千新生泛泛而谈,其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四、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建设
思想上的重视对能否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墙头的标语上,要落实在行动上,逐级对这一安全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院系、专业、年级、班主任,确保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安全教育政策。同时也要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安全教育队伍。高校保卫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并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严格执行制度管理和安全教育,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把握教育重点,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
首先要抓好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女大学生在安全教育和管理中是特殊人群,其中更有一部分是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存在恋爱纠纷的、经常晚归不归的、经常外出活动及兼职的、有心理危机的等类型女大学生[5],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监控。其次要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如入学、放假前后、毕业前夕等。新生入学就要抓好安全教育,让女大学生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女大学生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最后要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比如,在火车站等人群集中的户外场所应提高警惕,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丰富教育渠道,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应对技能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微信、飞信、MSN等新兴传播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便捷性于一体,若加以利用可以直观地、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通报安全信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网络课程,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身的具体需求随时进行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将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上时空的局限,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开设相关大学生安全的教育课程。例如,采用法制讲坛、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法制道德教育,还可以采用安全课程学习及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模拟、技能演练等方式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她们意识到各种安全隐患,从主观上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学习好基本安全防范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全面步入新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应该抓住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变革、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一、微平台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信息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
微平台一般都建立在手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在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的前提下,微平台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公众和平台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即时进行、随地开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沟通的速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二)信息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微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追求高度契合,微平台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也不高,用户只需要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即可使用。
二、利用微平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普遍地使用微平台的状况使得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是一种近几年来新兴的事物,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截至到2015年末,微平台的用户累计已经达到了5亿,大学生的特性就是喜爱新鲜的事物,这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微平台的主要客户。在针对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有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了微平台,而剩余的40%大学生也准备在最近开通微平台,在和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使用微信、QQ和微博等公众平台,这些现象已经说明了大学生本身是微平台用户中最活跃和广泛的群体,这就使得运用微平台向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成为可能。
第二,传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安全教育渠道急需扩展。广大的保卫工作者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来运用各种载体来宣传安全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解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首先,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喜欢对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遭致大学生的反感,学生在生硬、呆板和枯燥的教育形式中很容易激发出一些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其次传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校内网站、广播、社区橱窗等媒介进行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狭窄,并且信息传递也极大地受到空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安全教育丧失时效性。新媒体出现之后,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以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方式开展局面,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安保工作者通过微平台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创新。
三、利用微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应措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安全教育有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安保工作者要顺应形式,积极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理念的灌输和自救的方法的指导。
微平台需要安保工作者成立一个公众号,借此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传输,它可以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沟通之间无缝切换,实现群体和群体的交流以及群体和个体的交流。浙江大学安保部在2013年就在微平台上申请了公众号,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工作,对教师和学生在安保方面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在公众号成立之初的一个月中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探索微平台进行积极的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安全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推送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安全工作需求。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中,安保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感知力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旗鼓相当地开展安全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秉承突出重点、全局把握的原则,在环境和季节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放火、防盗、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文字叙述中也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避免生硬的灌输指挥,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安全教育的开展。
其次,安保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让教育更具时效性。安保工作者需要对历年来的案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段进行重点把握,在新生开学、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前后等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安保工作者除了进行日常的安保工作,还要重视在特殊时期的安全宣传。比如说在新生报到的前几天通过微平台提醒他们注意路途上的安全,新生开学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校园周边环境,提醒新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要慎之又慎,让新生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安保工作者要通过微平台告诫学生们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再次,要注重微平台一对一即时沟通作用的发挥。微平台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安保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和学生进行文字、图片和语音的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匿名机制下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这和传统教育方法下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状态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这也满足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出谋划策的整体性格特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隐形的渗透方式也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安保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安全教育理念的传递。
最后,微平台的订阅分组功能使得针对性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微平台后台提供会员分组功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纪、年龄、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安全信息推送,安全教育针对性更强。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社会行为的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给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利用微平台开展无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鉴于微平台的迅猛发展趋势以及微平台功能上的特点,其不仅仅可应用于大学生安全管理,更应该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围,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在大安全观的框架下,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尚无被统一认可的权威定义。通常认为,相对于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外交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更关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军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存、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稳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方面,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中演化而来,只是各自的具体成因、安全主体、涵盖范围、关注重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两者研究的主要焦点和由此形成的路径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余潇枫、林国治认为,传统安全更关注“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战争—和平—不可持续安全—战争”的循环式路径。而非传统安全则更关注“非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价值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径。
(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金融经济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领域。一般认为,第一,社会公共安全指社会全体成员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内容。第二,金融经济安全指国家金融经济秩序正常,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以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转为核心内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国家科技发展、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态环境安全指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生存环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为保障一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维护能源供需渠道,规避对本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第六,文化安全指维护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其遭到外来破坏和颠覆。第七,其他安全领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见,非传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掌握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识和方法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稍显欠缺,内容也不够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基本还属于传统架构,并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对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三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显得模糊。因此,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加强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更密切地关注和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威胁和影响。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思想单纯,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这当然也包括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处置不当,给自己、学校、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供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防范各种对自己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临危不乱,逐一化解,确保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发展迅速,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在等着我们去克服。从国家安全领域来讲,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瞬息万变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轻心。从高校的安全稳定来讲,境外敌对势力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手段,加紧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宣传,散播诋毁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煽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等。可见,高校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较大。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将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强化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备有预案,深入推进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新威胁,在思想、安全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保持安全稳定。
(二)与时俱进,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
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新形势下,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得高校的非传统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的扩大,应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1)经济安全教育;(2)生态环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学文化安全教育;(6)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关注国家安全,又要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实现常态化、系统化。
(三)优化方式,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将大学作为一种生非传统教育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起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结合“两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 “两课”的教学中。第三,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图片宣传、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爱国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之中。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也是快速跟进。契合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格局逐渐形成,圣洁的校园已由过去简约的“学术圣堂”悄悄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微型社会”,而校园治安形势也因为安全教育的跟进不足更显复杂和严峻。作为一切保障的基础,安全问题是必须被重视起来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保障校园安全秩序的教育工作也是必须被严格执行的。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了重庆几所独立学院,这些学院普遍的都比较年轻,做事情的经验还有些不足,有些方面还需要借鉴兄弟院校。全国各独立学院存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教育体制对于大学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过晚,安全教育模式还太幼稚,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二)安全教育内容的不规范和缺失。安全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深层次,新型的安全领域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三)学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足。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教育方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不足,学生没有系统的自我保护和防卫知识和经验。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缺乏主动。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单线的被动宣传教育。多数安全教育内容,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自己不经意地学习的,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主动性传授还很缺乏。
二、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这些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各种安全的隐患的增加,如: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周边就是茶山竹海导致火灾隐患;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校地处农村各种社会闲杂人员较多,各种事随时会发生;还有些学校正门口是公路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学校更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一)学生的安全知识的丰富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把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危险隐患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消防安全教育。1.组织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消防观念。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学习生活,自觉遵守学校消防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2.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本领,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二)防盗窃教育。针对屡见不鲜的学生宿舍盗窃案件情况,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2.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3.建立治安通报制度。以醒目的宣传方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学生宿舍失窃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警惕心。4.要敦促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
(三)交通安全教育。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学校要采取多变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敦促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做出迅速处理,从而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四、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为安全教育形成较为积极良性的氛围。积极组织各负责部门之间进行良性协作,积极寻找模式上的突破和新型方案,规范地组织关于安全教育的活动,积极地落实到实际计划中,并监督执行。让学生能够受到学校在认真执行工作的感染并积极地参与进去,使得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优良的效果。
(二)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加强对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计划中,制订安全教育计划。统一编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并设立反馈机制,让学生积极反馈学习心得,并汇编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良好地结合学生情况,把工作做的更为契合实际,不做空谈。
(三)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独立设置安全教育分管小组,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专职负责安排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详细制定年度计划,有条理的组织专业授课和相关主题活动,积极沟通各相关部门协作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许多院校都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协助学生团体和学校安全部门开展了较为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并组织相关主题的兴趣讲座、主题班会,广泛地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范畴。例如消防运动会,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便深入了解;组织系列性讲座,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规范的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调查,大部分独立学院主要开展了的安全教育活动有:
1.对学生宿舍人员进行详细统计,并组织成立消防安全监督学生小组,对负责宿舍进行定期检查,排除消防隐患。
2.安全消防教育动员大会。辅导员在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安全消防教育动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并认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
3.消防安全班会及安全检查。各个班级积极组织召开“消防安全”主题经验交流班会,对消防安全知识学习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并在学生公寓进行详细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尽可能减少消防安全隐患。
4.扑救初期火灾演练。组织学生对初起火灾灭火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消防技能。
5.人员疏散逃生训练。在学生公寓积极组织火灾人员疏散逃生演习,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学习进行一次实战考核。
6.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小结。敦促各班积极认真地做好本学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汇总进行研究。
五、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的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学生工作部老师、团委老师作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直接面对广大青年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较强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在校内,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心理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不过,在工作中仍旧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待解决。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参与积极性不高。应该在教育模式上继续寻找突破,不断革新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尽力地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以便尽快的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切合实际的、高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六、结语
安全教育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这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与健康:《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叶长才.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探索,2007,24: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