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18: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员工管理有效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管理工作的整体来看,人事管理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人事管理的效率对组织的运行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公立医院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具有规模大、人员流动性强以及组织机构分类多等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强,对医院的发展也就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为此,医院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特别是人事管理的能力,如何在医院的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显得极其重要。对医院来说,要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查找问题,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进一步深化自身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
一、人事管理工作的概念
人事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般而言,所谓的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整个组织机构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以及与人力相关的各项工作。人事管理工作的内容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人来展开工作,是与人事有关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为此,人事管理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特征。在人事管理中,需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合理的用人原则以及有关的管理制度,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最大强度的发挥出工作人员的心力、体力与智力,为组织谋求利益的同时还需要保护有关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
二、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医院工作人员在医学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
对医院来说,根据需要划分有多个不同的科室,而每个科室内部人员的专业多种多样。如果能够根据专业的区别,加强知识的融通,就有利于促进对人员的定向培养。进一步提升人员的知识水平。对医院行政人员来说,如果自身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接受过较为专业的训练,充分掌握医院运营的规律与流程,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大大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其有效性。倘若医院的管理人员能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的掌握临床的情况,并且善于分析与总结经验,能够了解到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就能够促进管理决策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如果不是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想要在短时间内就适应管理工作,全面的补充相关的医学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如果医院管理人员的医学系统知识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二)临床工作人员的配合度有待加强
对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于一线的临床医护人员。而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会借助于网上通告等单方面的信息传达的方式,管理工作的信息就会存在反馈渠道狭小、信息交流不全面等问题,由于信息的单方面传送,更有可能会因为临床工作人员在处于休假或者是工作繁忙等原因,而无法及时的配合开展有关的管理工作,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容易发生反馈信息不正确、不及时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事部门对基础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所以说,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临床工作人员的配合度的加强、提升管理有效性的一大重点。
(三)医院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不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数据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大提升数据的处理水平。对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来说,需要面临大量的、复杂的数据,数据处理的效率就会大大影响着管理的有效性。而就当前来说,部分医院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与Office办公软件来处理有关的数据,采用这种方式会加大员工的工作量,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在工作时,会存在许多重复性的手工输入以及计算工作,虽然最终还是能够完成工作的要求,但是会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资源,降低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是数据量很大的工作时,往往就需要工作人员延长上班时间,抽调出大量的人手来满足工作量的要求,而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与其准确性。
三、提升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办法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观念,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在人事制度方面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深入。这就要求医院的人事管理的观念需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能够不断的变革,根据医院实际的发展情况来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医院人事管理人员应该要提高对人事管理理念的认识程度,认识到管理观念对工作的_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重视人事管理理念对管理变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养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并且,还要将理念付诸于实践,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人员对自身工作范围的认识程度,同时也需要采取各项合理的措施,来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利。比如要创建合理的奖惩机制、劳动保护机制,进而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在完善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时候,有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重视每一个员工的权利,坚守自身的工作职责,来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享有自身应有的权利,履行义务,进而激发出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与提高每个科室之间的沟通力度,提高其配合度
针对于人事部门与医院内部科室存在着配合度不高的问题,就需要人事部门能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这些原因出发来寻找解决的办法。一方面,人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组织本部门与其他科室之间举行座谈会,将单方面的信息传送转换为双方的信息传送,来提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并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其他科室工作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减轻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善于倾听其他科室员工的意见,并能够根据这些意见,来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该要向其他科室的员工讲述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与工作流程,提高他们对人事管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并针对于双方之间的配合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高医院人事部门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
伴随着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相应提高,同时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以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园林绿化能提高城市生态水平和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大量吸收城市的废气和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调节城市小气候方面能够起到保持水土、防止噪声等作用,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居民居住的生活质量。大量植被的地下根系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高大树木的树冠以及枝干能够阻挡部分噪音对居民的干扰。这些都为人们创造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改善城市容貌
绿植被添加到城市的园林绿化之中,这样能够改变城市中建筑物的单调性,让城市变得有层次感,逐渐让城市慢慢变得更加多彩生动,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城市容貌更加美丽,人们生活更加舒适。
二、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项目规划及施工的前瞻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要认真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后,要及时与设计单位、业主等进行沟通,避免出现因设计问题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方案,并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同时要对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保证园林施工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2、 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包括:土壤处理工作、定点放线处理、植物种植穴与槽的挖掘深度、植物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整个施工方案,重视土壤处理工作。在进行植物种植与布局设计时,注意检查栽植前各种苗木的根系、树冠剪修得是否符合施工设计理念。对于其中的浇定根水苗木,必须要在24h内浇透根部,尽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处理好定点放线与植物种植穴挖掘深度的问题,对施工现场的植物进行精心选择,确保植物的高度、根系发达程度、种植效果符合施工方案的设计理念。
3、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而工程施工材料质量也会对工程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做好园林绿化材料质量管理,保证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土方、苗木、管线、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达到施工质量要求。首先,在采购环节项目部采购专员应该对绿化材料,从订货到采购等环节加以控制,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其次,材料采购以后还必须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取样和实验等工作,层层把关、强化控住、明确责任,做到从源头到使用整个过程当中质量控制,保证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从而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储存及使用之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同供货商及生产厂家联系,更换材料产品,提出赔偿,从现有的材料中挑选合格的材料使用,避免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
4、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把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紧密的关系。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这与建筑材料等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绿化苗木因其生长规律、栽种季节、栽种时间、栽种条件等有较大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栽种时间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详细了解每一种苗木的生长特性、栽种季节及时间的要求,确定其最佳的栽种时间,同时栽种时间能够满足工程绿化施工的工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基础上,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同时保证施工工期。
5、 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坚实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的日趋完善,使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成为现实。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准则出发,促使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能够兼顾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科学、公正地验收绿化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成果,针对个别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此外,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6、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顺利完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施工工作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施工工作的第一位,才能有效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相关建筑施工的各项标准。
7、协调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土建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施工中的2 大部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施工是最为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比如在进行植物栽植前要将护框内的碎石清除掉,并且植物护框通常具有50cm 的高度,为了保证植物的种植深度不会过深,要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顺序进行栽植。在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工作,是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比如在安排种植植物时,要提前安排好人员,并明确职责,这些具体的人员调配工作都需要事先考虑好,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8、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因为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治疗苗木质量、规格不达标等导致的,而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完全是可以预防、控制和避免的。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人为因素,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包括园林绿化单位施工人员以及临时聘用的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质量管理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明确质量管理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总之,园林绿化工程是国家、政府关注民生的表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园林绿化企业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可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培仙,沈嘉钬,张福军.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2] 李孝济. 园林工程施工要点及措施[J]. 北京农业. 2014(36)
伴随着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相应提高,同时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以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园林绿化能提高城市生态水平和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大量吸收城市的废气和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调节城市小气候方面能够起到保持水土、防止噪声等作用,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居民居住的生活质量。大量植被的地下根系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高大树木的树冠以及枝干能够阻挡部分噪音对居民的干扰。这些都为人们创造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改善城市容貌
绿植被添加到城市的园林绿化之中,这样能够改变城市中建筑物的单调性,让城市变得有层次感,逐渐让城市慢慢变得更加多彩生动,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城市容貌更加美丽,人们生活更加舒适。
二、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项目规划及施工的前瞻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要认真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后,要及时与设计单位、业主等进行沟通,避免出现因设计问题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方案,并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同时要对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保证园林施工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2、 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包括:土壤处理工作、定点放线处理、植物种植穴与槽的挖掘深度、植物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整个施工方案,重视土壤处理工作。在进行植物种植与布局设计时,注意检查栽植前各种苗木的根系、树冠剪修得是否符合施工设计理念。对于其中的浇定根水苗木,必须要在24h内浇透根部,尽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3、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而工程施工材料质量也会对工程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做好园林绿化材料质量管理,保证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土方、苗木、管线、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达到施工质量要求。首先,在采购环节项目部采购专员应该对绿化材料,从订货到采购等环节加以控制,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其次,材料采购以后还必须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取样和实验等工作,层层把关、强化控住、明确责任,做到从源头到使用整个过程当中质量控制,保证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从而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储存及使用之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同供货商及生产厂家联系,更换材料产品,提出赔偿,从现有的材料中挑选合格的材料使用,避免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
4、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把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紧密的关系。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这与建筑材料等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绿化苗木因其生长规律、栽种季节、栽种时间、栽种条件等有较大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栽种时间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详细了解每一种苗木的生长特性、栽种季节及时间的要求,确定其最佳的栽种时间,同时栽种时间能够满足工程绿化施工的工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基础上,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同时保证施工工期。
5、 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坚实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的日趋完善,使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成为现实。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准则出发,促使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能够兼顾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科学、公正地验收绿化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成果,针对个别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此外,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6、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顺利完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施工工作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施工工作的第一位,才能有效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相关建筑施工的各项标准。
7、协调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土建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施工中的2 大部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施工是最为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比如在进行植物栽植前要将护框内的碎石清除掉,并且植物护框通常具有50cm 的高度,为了保证植物的种植深度不会过深,要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顺序进行栽植。在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工作,是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比如在安排种植植物时,要提前安排好人员,并明确职责,这些具体的人员调配工作都需要事先考虑好,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8、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因为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治疗苗木质量、规格不达标等导致的,而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完全是可以预防、控制和避免的。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人为因素,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包括园林绿化单位施工人员以及临时聘用的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质量管理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明确质量管理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总之,园林绿化工程是国家、政府关注民生的表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园林绿化企业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可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培仙,沈嘉钬,张福军.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2] 李孝济. 园林工程施工要点及措施[J]. 北京农业. 2014(36)
军队院校从学历教育为主逐步转向任职培训教育为主,是面向军事斗争准备、面向部队建设、面向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是军队院校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任职培训与以往的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存在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这给任职教育院校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思考。
1 任职培训管理的特点及难点
一是管理对象成分素质不同。学员在职务、军衔上差别大,一个学员队往往由下到少尉排职,上至上校团职的人员构成;学员在来自方向上差别大,有驻繁华大都市的,有驻艰苦边疆地区的,有野战部队的,有预备役部队的等等;学员在文化基础上差别大,下到中专,上至研究生的学员都可能在一起学习,学员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也有所区别。二是学员入学心态复杂。学员参加培训的心态有很大区别,大部分学员抱着学有所得的心态来院校参加培训,期望能将所学知识指导工作,提升业务能力。但部分学员学习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考虑个人问题和家庭困难较多,学习动力不足;个别学员甚至把学习培训当成是旅游度假,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遵章守纪的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学员还存在临时性心理,对院校的管理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等等。三是管理制度难于落实,任职培训周期一般较短,有的甚至只有几天时间,有时管理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学员就准备结业,管理评估机制难制定和实施,对管理对象的奖惩很难科学有效的实施。任职培训学员脱离所在部队,院校与部队沟通比较困难,导致院校和部队管理环节脱节,管理容易出现死角。
2 任职培训管理的对策与工作方法
一要抓住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这个根本。在学员入学之初要求其认真填写学员登记表,作为任职培训的档案保存。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和院规校纪制定学员守则来规范学员的行为,如请假制度、考勤制度和作息制度等等,使学员对学习培训期间的角色、任务以及要求有明确的认知。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违纪学员,不管其在部队担任什么职务、是哪一级领导,都要一视同仁,作出严肃处理。对学员酗酒滋事、夜不归宿、考试作弊等严重违纪行为,该处分的要处分,该退学的要退学,绝不能姑息迁就。要重点抓好业余时间的管控。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空档,引发学员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所以针对这些节点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坚持好请销假、集合点名、查铺查哨和检查讲评等制度,全面加强管理,做到纵不断线、横不漏项,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要做到严而有度、宽严相济。要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培训学员自我约束力强、管理教育潜能深的特点,做到统放结合、张驰有度,努力营造严格正规、和谐舒心的管理育人环境。
二要扭住管理干部能力素质这个关键。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如思想作风、管理能力和军事素质等直接决定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为管理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倡终身学习,打牢理论功底,要加强对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研究探索任职教育条件下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讲究管理方法、管理艺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管理工作,善于从讲政治的角度、从大局出发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自己先做理论上的明白人,才能当好学员政治上的引路人。要强化敬业精神,做到尽职尽责。任职教育培训时间短、流动波次快。这就要求管理干部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员,对学员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难度较大,学员队干部在工作中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当好学员的“全程教员”,正课时间跟班听课、查课,与学员一同参加学习训练,不能当“甩手掌柜”,把学员正课时间交给教员,课余时间交给学员骨干。要树立良好形象,发挥好标杆作用。有道是:“正人先正己”。如果管理者带头执行条令条例,带头落实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学员,时时、处处给学员树好标杆、做好表率,就会赢得学员的尊敬和信赖,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畅通干部交流渠道,加强部队代职锻炼,学习部队管理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三要打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这个基础。只有“约其心”,才能“束其行”。即通过思想领先、教育疏导,提高学员服从管理、遵章守纪、努力学习的自觉性。要从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员的入学态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强对学员的教育引导,讲清通过任职教育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性,当好普通学员的必要性。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聚精会神抓学习,一心一意强素质。发挥好学员骨干作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参加任职教育的干部学员,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选好配强各级骨干,使其成为队干部的得力助手。队干部既要虚心向学员骨干学习,还要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员参与管理。充分尊重学员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建立起畅通的民主渠道,营造一种团结进取、奋发向上、严格自律、互相监督的良好风气。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求真务实,搞好服务,为学员学习成才创造条件。院校各级管理干部要积极为学员排忧解难,当好学员的良师益友。要突出管理工作中的服务育人意识,学员衣、食、住、行、医等遇到什么困难,机关业务部门和各级管理干部都要千方百计帮助协调解决。要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愉悦学员的身心,凝聚学员的人心,满足学员求知成才的需要。
四要建立联动管理机制这个举措。要把好干部培训送学关。学员所在部队,要本着对部队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总部的调学要求选派参训对象,确实把那些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送到学院来深造,坚决杜绝不负责任、应付差事的现象。对不符合调学要求的,院校有权不予接收。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关于严格按标准选送任职培训学员的硬性规定,便于部队和院校共同把好送学关。要建立学员全程跟踪机制,合力管人育人。学员入校后,其所在部队主管部门可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方式,定期向本人了解思想、学习情况,传达单位和部队领导的指示要求,保证思想、管理不断线。对到同所院校参加培训的干部学员,也可从中指定一名负责人,协助院校抓好对本单位人员的管理。院校也要主动与学员所在部队取得联系,搞好信息反馈,便于部队掌握学员的在校表现。要以关心促安心。参加任职教育的干部学员,远离部队、远离亲人去上学,家庭、生活上的困难难免会分散其学习精力。作为学员的部队领导,要树“学习也是工作”的观念,干部去院校培训后,组织上要帮助解决其家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定期上门走访,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院校管理干部也要强化服务保障意识,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需、办学员之所盼,积极为学员的学习成才创造条件。要搞好院校培养干部与部队使用干部之间的结合,也就是要坚持培训与选拔任用相一致。学员毕业时,院校要对学员在校德才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填写好《学员毕业鉴定表》,并向学员所在部队的政治部门提出任职使用意见。学员毕业返回部队后,部队有关领导要听取学员在校思想、学习情况汇报,考察培训学习效果,对在校学习期间被评为“学习之星”或“优秀学员”的,给予表彰奖励,择优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许劲松,后勤指挥和管理干部任职培训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6):583—584.
现代企业的竞争,虽然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旅游饭店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活动。现在多数大型旅游饭店的高层管理者对培训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培训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培训效果差异很大。培训属于一种投资,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培训效果远远超过支出;另一方面,某些培训的成功率很低,甚至会出现半数培训费被浪费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设计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培训方案。
有效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培训目标的确立
有效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对人员的要求,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分析、确定相应人员培训目标与发展要求。不同的旅游饭店经营标准不同,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也不同。培训前,饭店管理者应将饭店的经营策略与人才需求联系起来,然后确定培训方向、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只有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培训才会成为有效的培训,才能最终提高饭店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训范围的划定
必须把握两个层次的培训。
管理层的培训旅游饭店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只有当饭店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品质、知识素质和决策与管理能力时,员工才能被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经营观念所吸引,酒店的整体运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提高其智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可以使酒店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知识型管理、创新型管理。
员工的培训找出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与酒店需要的差距,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比如分析员工出现的问题究竟是由于其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环境问题或是工作设计问题而引起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他们是否做好了接受培训的准备等。
(三)培训理念的树立
旅游饭店培训应该重视理念。所谓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心的信念和追求。旅游饭店的理念,是指由旅游饭店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基本意识和观念。主要包括职业理念、服务理念、道德理念和竞争理念。
职业理念有些刚进入旅游饭店工作的新员工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只把饭店作为一个过渡、跳板。培训时,如果只向他们讲授如何铺床、摆台是不够的,还应向他们讲述旅游饭店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员工热爱饭店,愿意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用事业吸引人,用前途留住人。
服务理念旅游饭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要通过多种方式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只要客人的要求合理,就不能对客人说“不”,应主动帮助客人解决困难。
道德理念旅游饭店的员工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旅游饭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培养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感,全心全意为客人服务,加强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义务感,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竞争理念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理念。旅游饭店员工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员工只有树立了竞争理念,才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培训方法的选择
要使培训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据饭店自身的特点、各部门及岗位的特点,因时、因岗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有效满足旅游饭店及个人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达到培训目标为基础。
(一)旅游饭店通常采用的培训方法
授课式培训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低成本培训方法,虽然许多培训专家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认为授课式培训法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却不能完全抛弃这种方法,如对于以获取酒店管理理论为目的的培训,这种方法就很实用。但更多的时候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否则就会显得枯燥。
工作分解培训法所谓分解,就是把某项工作分解开来,分步骤列出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每一步骤的分解点和与之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形成一套一目了然的工作程序。这种方法比较有效,适合酒店中操作程序相对固定的岗位,例如摆台程序、做床程序、PA清洁程序等。这种培训方法见效快,受训者有大量实践机会。
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要求受训者分析现实工作中的案例。培训者通过列举经典案例,学会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指导技术,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人际互动,要求受训者模仿实际工作行为,表演这种互动关系。这种方法适合于教授人际技能和服务技能,使受训者进一步熟悉掌握工作程序等。
在岗培训法几乎所有的新员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在岗培训。酒店中很多岗位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培训。但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该方法要求受训者观察熟练员工的操作,很难使员工获得完整的工作技能。
室外培训法这种培训旨在建设员工的团队精神,通过室外活动,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使员工理解团队精神和协作的意义,以及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必要性。
(二)有效培训方法的选择
旅游饭店在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时,应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若干种培训方法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表针对酒店主要部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有效培训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采用交叉培训的方法,例如让中餐厅的员工到西餐厅、客房进行几周的交叉培训,学习西餐或客房的管理、服务知识,这样,有助于员工找到更适自己的岗位,获得更多知识,同时也增强了部门间的理解与合作。但交叉培训法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员工学好本部门的业务后,才可以进行交叉培训。
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检验了培训的可行性,又为下一次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培训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员工的反映进行评估通过员工的反应进行评估,即通过受训者的意见反馈进行评估。培训的效果可以从员工的面部表情反映出来,每次培训结束之后员工都会表现出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程度。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表格、面谈等方式得到评估结果。
通过考查进行评估主要应用考试、演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这种评估会给学员造成压力,有利于督促其更好的学习,更富有责任心。
通过工作与行为考核进行评估即以培训后员工的工作、行为、技能的变化作为评估指标。
通过绩效进行评估实施对个人部门和整个旅游饭店的绩效影响,可用效率、成本、质量、出勤率为指标评估,确定培训方案是否对酒店的经营运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培训质量的保证
(一)影响旅游饭店培训效果的因素
培训认识上重表面轻实际,使培训流于形式。例如在对旅游饭店产品知识培训中,培训者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受训者在下面小声聊天,完全没有达到培训效果,受训者对饭店产品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使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组织上重视饭店,轻视员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培训内容上重业务技能提高,轻素质培训,不利于员工发挥个人才能。
培训过程中重组织实施,轻运用管理,使培训难收实效。
(二)提高旅游饭店培训质量的途径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员工培训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建立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员工培训档案,并使之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为旅游饭店的发展规划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也有利于为员工个人的发展赢得安全稳定的心理空间。
多层面的员工培训需求评价,以保证旅游饭店培训需求与员工培训需求的一致性员工培训需求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旅游饭店整体发展层面分析,指的是确定整个旅游饭店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旅游饭店的整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从工作层面分析,分析员工达到理想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其中包括各种技术技能、管理技能以及各种营销技能等培训需求。
3.从个人层面分析,即将员工目前的工作绩效与旅游饭店的员工绩效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差距,针对差距进行培训。
注重素质培训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内酒店往往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培训上,素质培训仅处于初级阶段。然而,素质培训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培训阶段,对旅游饭店尤其如此。旅游饭店的服务是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的结合。有形服务部分可以通过服务质量加以检查,是可控制和易提高的部分。无形服务部分却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只有通过素质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热情友好、诚实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表现出高超的个性化服务技能。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行人本管理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思想,切实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创造能力,培养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对旅游饭店的忠诚,将自己的理想与饭店的发展壮大紧密融合起来。
总而言之,有效培训是旅游饭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谁就能为饭店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娟.现代旅游饭店有效培训系统的设计与运用[J].旅游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3,(1).
现代企业的竞争,虽然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旅游饭店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活动。现在多数大型旅游饭店的高层管理者对培训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培训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培训效果差异很大。培训属于一种投资,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培训效果远远超过支出;另一方面,某些培训的成功率很低,甚至会出现半数培训费被浪费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设计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培训方案。
有效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培训目标的确立
有效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旅游饭店的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对人员的要求,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分析、确定相应人员培训目标与发展要求。不同的旅游饭店经营标准不同,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也不同。培训前,饭店管理者应将饭店的经营策略与人才需求联系起来,然后确定培训方向、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只有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培训才会成为有效的培训,才能最终提高饭店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训范围的划定
必须把握两个层次的培训。
管理层的培训旅游饭店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只有当饭店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品质、知识素质和决策与管理能力时,员工才能被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经营观念所吸引,酒店的整体运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提高其智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可以使酒店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知识型管理、创新型管理。
员工的培训找出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与酒店需要的差距,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比如分析员工出现的问题究竟是由于其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环境问题或是工作设计问题而引起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他们是否做好了接受培训的准备等。
(三)培训理念的树立
旅游饭店培训应该重视理念。所谓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心的信念和追求。旅游饭店的理念,是指由旅游饭店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基本意识和观念。主要包括职业理念、服务理念、道德理念和竞争理念。
职业理念有些刚进入旅游饭店工作的新员工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只把饭店作为一个过渡、跳板。培训时,如果只向他们讲授如何铺床、摆台是不够的,还应向他们讲述旅游饭店的历史、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员工热爱饭店,愿意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用事业吸引人,用前途留住人。
服务理念旅游饭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要通过多种方式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只要客人的要求合理,就不能对客人说“不”,应主动帮助客人解决困难。
道德理念旅游饭店的员工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旅游饭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培养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感,全心全意为客人服务,加强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义务感,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竞争理念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理念。旅游饭店员工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员工只有树立了竞争理念,才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培训方法的选择
要使培训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据饭店自身的特点、各部门及岗位的特点,因时、因岗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有效满足旅游饭店及个人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达到培训目标为基础。
(一)旅游饭店通常采用的培训方法
授课式培训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低成本培训方法,虽然许多培训专家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认为授课式培训法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却不能完全抛弃这种方法,如对于以获取酒店管理理论为目的的培训,这种方法就很实用。但更多的时候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否则就会显得枯燥。
工作分解培训法所谓分解,就是把某项工作分解开来,分步骤列出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每一步骤的分解点和与之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形成一套一目了然的工作程序。这种方法比较有效,适合酒店中操作程序相对固定的岗位,例如摆台程序、做床程序、pa清洁程序等。这种培训方法见效快,受训者有大量实践机会。
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要求受训者分析现实工作中的案例。培训者通过列举经典案例,学会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指导技术,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人际互动,要求受训者模仿实际工作行为,表演这种互动关系。这种方法适合于教授人际技能和服务技能,使受训者进一步熟悉掌握工作程序等。
在岗培训法几乎所有的新员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在岗培训。酒店中很多岗位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培训。但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该方法要求受训者观察熟练员工的操作,很难使员工获得完整的工作技能。
室外培训法这种培训旨在建设员工的团队精神,通过室外活动,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使员工理解团队精神和协作的意义,以及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必要性。
(二)有效培训方法的选择
旅游饭店在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时,应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若干种培训方法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表针对酒店主要部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有效培训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采用交叉培训的方法,例如让中餐厅的员工到西餐厅、客房进行几周的交叉培训,学习西餐或客房的管理、服务知识,这样,有助于员工找到更适自己的岗位,获得更多知识,同时也增强了部门间的理解与合作。但交叉培训法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员工学好本部门的业务后,才可以进行交叉培训。
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检验了培训的可行性,又为下一次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培训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员工的反映进行评估通过员工的反应进行评估,即通过受训者的意见反馈进行评估。培训的效果可以从员工的面部表情反映出来,每次培训结束之后员工都会表现出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程度。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表格、面谈等方式得到评估结果。
通过考查进行评估主要应用考试、演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这种评估会给学员造成压力,有利于督促其更好的学习,更富有责任心。
通过工作与行为考核进行评估即以培训后员工的工作、行为、技能的变化作为评估指标。
通过绩效进行评估实施对个人部门和整个旅游饭店的绩效影响,可用效率、成本、质量、出勤率为指标评估,确定培训方案是否对酒店的经营运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培训质量的保证
(一)影响旅游饭店培训效果的因素
培训认识上重表面轻实际,使培训流于形式。例如在对旅游饭店产品知识培训中,培训者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受训者在下面小声聊天,完全没有达到培训效果,受训者对饭店产品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使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组织上重视饭店,轻视员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培训内容上重业务技能提高,轻素质培训,不利于员工发挥个人才能。
培训过程中重组织实施,轻运用管理,使培训难收实效。
(二)提高旅游饭店培训质量的途径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员工培训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建立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员工培训档案,并使之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为旅游饭店的发展规划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也有利于为员工个人的发展赢得安全稳定的心理空间。
多层面的员工培训需求评价,以保证旅游饭店培训需求与员工培训需求的一致性员工培训需求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旅游饭店整体发展层面分析,指的是确定整个旅游饭店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旅游饭店的整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从工作层面分析,分析员工达到理想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其中包括各种技术技能、管理技能以及各种营销技能等培训需求。
3.从个人层面分析,即将员工目前的工作绩效与旅游饭店的员工绩效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差距,针对差距进行培训。
注重素质培训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内酒店往往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培训上,素质培训仅处于初级阶段。然而,素质培训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培训阶段,对旅游饭店尤其如此。旅游饭店的服务是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的结合。有形服务部分可以通过服务质量加以检查,是可控制和易提高的部分。无形服务部分却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只有通过素质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热情友好、诚实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表现出高超的个性化服务技能。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行人本管理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思想,切实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创造能力,培养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对旅游饭店的忠诚,将自己的理想与饭店的发展壮大紧密融合起来。
总而言之,有效培训是旅游饭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谁就能为饭店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娟.现代旅游饭店有效培训系统的设计与运用[j].旅游科学,2003,(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二、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一)激励。激励定义为:“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某种内部和外部的需要,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朝着所期望目标发展的过程”。激励包括激发、鼓励和斥责、批评两方面含义。
(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定义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影响某种内部或外部的需要,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包括了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
二、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组织对员工的贡献,也包括员工的态度、行为和业绩等做各种回报。现代大部分企业以职务高低确定薪酬、奖金高低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容易使企业资源错置,浪费人工成本,不能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潜力。
企业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未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企业在发放薪酬时,没有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评定手段,没有按行为导向性、效果导向性、品质导向性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一味的以职位高低为薪酬标准,将使企业薪酬失去激励作用。虽然对员工进行奖励是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最后一部分,但员工想要得到这种奖励的希望,成为一个主要的激励因素,以考核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可以避免企业资源错置,浪费人工成本,对员工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激励的方式单一,缺乏物质与精神结合。激励下属对于经理们来说挑战性很大,因为激励对象的不同要求经理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员工激励的当代方法主要由三种类型的理论组成。第一种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它强调对潜在的人的需求进行分析,该理论提供了对组织内人们的需求进行观察并帮助经理们理解怎样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第二种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它主要关心影响人们行为的思维程序,强调员工们怎样在工作场所中寻求奖励。第三种是加强理论,它关注员工们怎样学习感兴趣的工作。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应当是互相联系,不能单独存在,然而在工作中很多企业对员工最佳需求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粗略估计上,没有以真实的调查和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只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忽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
(三)激励的时机、强度、广度不当。激励从其定义看,激励应该是一个过程,激励应该随时贯穿于管理的各种环节,所以在进行激励时应注重激励是时机、强度、广度。有些企业想通过奖惩来激励员工,而它们习惯性的在年底进行重奖或重罚,忽视了激励的及时性,也造成了部分员工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导致平时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激励时机把握不准,选择不当而坐失良机,这样会削弱奖惩的功效,使激励效果下降,就像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没有及时对员工的培训结果做出肯定,将会使员工感到培训的内容没有用,从而使培训失去意义,一些企业把资金看作一项年终奖励,不但没有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反而制约员工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人员的流失。
(四)盲目借鉴西方的管理激励理论。西方的激励理论要求管理者先去研究员工的需要,然后根据优势需要进行激励干预,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中国的管理一般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然而西方的激励理论一般以事为本,把事情的完成,当作激励的目标。围绕着员工怎样才能卖力的工作展开。西方研究人的需要不是为了尊重人的需要,而是利用员工的这些需要为企业服务。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获得利益的手段。而我国企业把激励看作人的发展,从而吸收、留住人才。这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所以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管理激励理论时,应该首先让其与中国文化结合,学习、升华出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管理激励理论,避免企业忽视现状对西方激励手段和方式的完全照搬。
三、企业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有效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
1、有效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又是激励员工的最佳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时,要应用有效的评价系统,科学应用考核方法,准确、公平、公正的对员工做出考核和评定。避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对他人进行考核,使考核制度规范化。
一般来说,由于员工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在建立有效绩效考核制度和考评方法时,可以根据考评对象进行全面考评。如:从事管理性、事务性工作的员工可采用行为主导型考评方法;从事生产的员工可采用效果主导型考评方法;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以职位高低作为薪酬标准,为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
2、有效薪酬制度的建立。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给予员工的报酬是否让员工满意①。不仅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将直接影响对员工的激励力度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建立有效薪酬制度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到底如何建立呢?
建立有效薪酬制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企业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薪酬管理原则的制定以企业战略为转移。第二,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和供给需求关系。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可考虑薪酬水平点75%或90%点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50%点处的薪酬水平。充分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和劳动力供给需求关系,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吸收人才和留住人才。第三,进行岗位分析与评价。以岗位分析与评价作为薪酬的基本依据。岗位分析明确了岗位要达到的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有效的刺激员工。第四,工资奖金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其工资奖金制度进行调整,如工龄工资调整、特殊调整等。
(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员工在物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等基本要求得到较好满足后,必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的需要,一旦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它的重要性就会降低,若紧靠物质激励来激励员工,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后,物质激励将失去激励作用。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在企业中进行激励时,我们应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理解员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员工,需求都各不相同。不能一味的都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也是很重要的,应该把二者精密的联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能。
(三)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方法,把握时机。为了避免激励时机、强度、广度不当,使激励能发挥其本质意义,就要求企业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方法,把握时机。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可先对员工的需要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员工什么的需要是主要的需要,从这个需要进行激励,从而达到激励的目标。对于不同的人不能采用相同的激励方法。如:对年轻的员工来说,爱情和友谊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应从归属层次出发对其进行激励。对知识型人才来说受到重视和尊重及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主管人员来说,了解这种情况十分重要,在进行激励时应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人员进行激励,避免激励的广度不当。对于激励强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进行正激励、负激励时,其份量都要逐步增加,以增加激励效应的持久性。对于一些较难重大的事情,如果完成到一定的步骤,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果在继续完成将得到更多的奖励。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作用,保持激励的持久性。对于负激励更应该加大其份量和处罚的力度。
(四)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升华西方先进激励机制。西方现代管理激励机制无非以提倡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为目标,挖掘人性潜能。人们研究这些行为学说,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的动机和行为,向目标发展。而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盲目的借鉴西方激励机制,会使其与中国古圣贤文化矛盾,使激励不能长期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明确,然后学习西方先进激励机制,升华出适应我国文化的激励方式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强调的就是仁德之说,一个人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德行,以德行为身之本,从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一家仁,一国兴仁”,无论是家、企业还是国家,强调的基本元素是人,人的修为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中国古代文化“以德立人”,更本质地给出了人类健康成长最好的发展方式。如果人的需要全靠外界去满足,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实现的。一些无法满足的需要将会导致激励作用的下降,但是如果我们在借鉴西方激励机制时,可以先让员工接收一些圣贤教育,使员工从“考虑个人需要怎么满足”转为“别人的需要自己能够满足多少,自己能为他人,为企业做出多少贡献”。这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距。在大多数员工有了这种观念后,管理者在通过满足员工这种为“别人的需要自己能做多少”的需要,来实现员工的成就感,更加有利于企业中个人身心的成长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西方这种层次的激励对象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为他们实现自我而激励,而中国文化激励的是全体员工,效果更好。但是这也是要建立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低层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借鉴西方管理机制时,明确中西文化的差距,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升华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五版),2008,11。
[2]张德.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11。
[3]王子宽,徐君,罗长城.基于创新主体集成的企业员工激励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180-182。
[4]王阳.基于员工需求的非货币激励策略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5):94-96。
中图分类号 C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23-1
企业管理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日趋多元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是千差万别。要提高员工管理效益,管理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企业管理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沟通对管理对象的思想、心理、情绪全面了解,对思想变化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管理教育方法,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沟通的含义
所谓沟通,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并理解信息、知识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的途径。沟通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全过程,是指信息发送者将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编码后,通过信息通信渠道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将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处理并反馈给信息发送者的过程。沟通过程模型如下图所示,它包括信息发送者、信息、编码、通道、接收者、解码、反馈等七个要素。
二、沟通在基层人员管理中的重要性。
沟通在基层人员管理举足轻重,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言:“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管理内、外部环境信息的交流,全面掌握环境及人员思想动态,才能为人员管理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管理效益。
(一)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益
沟通是企业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企业管理者面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计划、决策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正确判断。而决策判断是否正确,关键在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信息需要沟通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传递的信息全面、关键、及时,做出的决策和计划就能切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够,掌握的信息不全甚至不准确,就不能保证在管理中做出正确判断,制定出正确计划,即使是制定出计划来,这种计划也是不符合实际,将影响到管理效益。
(二)有效沟通有助于化解管理矛盾
企业员工关系是否融洽,管理矛盾能否得到有效化解,主要由员工之间沟通的水平、渠道和方法来决定。通过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员工间相互了解。沟通不仅能传递出有关知识的信息,还能传递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促进员工之间情感的交融,使心情舒畅,减少人际关系矛盾和冲突。特别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的优化更离不开沟通,没有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就可能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误会、隔阂、矛盾和纠纷,从而影响到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有效沟通有助于激励员工斗志
沟通具有心理保健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组织内部激励。企业管理者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能满足员工了解和情感的需要,而且员工也会因情绪得到表达而感到心情舒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激发员工的战斗力。此外,有效沟通还可以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企业管理者面对性格各异的管理对象,要保证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协调一致的开展,没有互相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是不可能的。
三、实施有效沟通应重点把握的环节
有效沟通应该是及时的、准确的、经济的和完整的。沟通的过程,不仅包括发送与接受,还包括其他为改善沟通所采用的方法。目前,基层在实施人员管理中,管理者对沟通的认识不够,管理工作中沟通作用发挥的不好。要提高企业员工沟通的有效性,必须重点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注重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紧密协同,激励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给员工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在双向沟通中,特别要注意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处于上级地位的人,要有意识的平易近人,提高对方的形象,创造一种和谐随便点的气氛,使下级大胆直言。如果上级随便干扰人、指责人、批评人、讥笑人,就会使双向沟通不能畅通。管理者要建立双向沟通,首先对下级的意见要真诚的欢迎和关切,给人以充分讲话的机会,多倾听,少评价,以利于提高人员沟通的有效性。
(二)把握沟通时机
基层员工组成复杂,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学历和社会经历,这就可能使他们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理解。而企业管理者往往注意不到这种差别,从而形成了沟通的障碍。不同性质的沟通需要有不同的沟通环境和方式,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及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三)学会积极倾听
倾听是沟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管理者要在沟通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首先必须学会真心倾听。当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时,管理者应当认真地倾听 同时,管理者要把自己置于下属的角色上,懂得换位思考,以便于正确理解他们的意图。再者,倾听的时候应当客观地听取下属的意见而不应中途插话或立即做出判断。当下属意见比较尖锐,影响到管理者情绪时,应该尽量保持理性和克制,如果情绪失控,则应当暂停进一步沟通,直至恢复平静。此外,在倾听他人的发言时,要注意通过非语言信号来表示你对对方的关注。
(四)完善沟通系统
当前员工管理中存在的沟通问题并非全是管理者的个人问题,也有沟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层过多,组织架构比较复杂,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点,这往往会导致信息的丢失、变质。因此,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应当尽量减少沟通层级。越是高层的管理者越要经常与员工直接沟通。应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改善沟通结构,合理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信息传递程序,以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各级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另外,要加强横向和斜向的沟通。可开通单位局域网和部门信箱,通过网络将信息公开化,快速宣传政策,倾听员工心声,解决员工疑难,使信息传递速度最大化,矛盾解决到最小化,减少地位差别引起的信息沟通不畅。同时,管理者还要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员工之间互相交流、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通道,激发智慧,释放能量。培养集体荣誉感,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进言献策,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和管理者的科学决策能力。
煤炭装运企业概述
煤炭装运企业属物流运输企业的一种,是煤炭流转中的重要一环。其广泛存在于煤炭开发、煤炭生产及煤炭销售的过程中,具体由供应装运、生产装运、销售装运及回收装运、废弃物装运等构成。
我国煤炭装运行业发达,这与我国煤炭的自然分布情r及煤炭使用经济情况存在一定关系。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为: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且主要煤炭资源集中于山西省、内蒙古、陕西省、新疆省、贵州省及宁夏地区,其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吨。而我国的煤炭消耗大省,如:北京、天津、辽宁、山东、苏州、上海、浙江、福建及台湾等14个地区的煤炭资源总量仅为0.27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约5%左右,其煤炭资源含量可被评价为匮乏。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提出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装运建构体系,将煤炭含量丰富地区的煤炭运输至煤炭含量匮乏且煤炭需求大的地区。目前,我国北部与西部地区年均煤炭调配量达到1700万吨。
目前,我国煤炭装运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流通成本高、资金占用量大、配送系统不健全等,而提高煤炭装运企业的运输效率可从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政策人手。
煤炭装运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装运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对绩效考核存在认识偏差,无法进行准确定位。煤炭装运企业建立绩效考的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准确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员工能力与企业绩的同步提升。但目前煤炭装运企业对绩效考评的理解却存在偏差:管理层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一种考核手段,并没有认识到其本身的管理目的,往往将绩效考评定位为薪酬分制度的子项目,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业绩等同起来,而这种考核制度也使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部分员工认为绩效考核仅为“走过场”,不具有实际意义。因而导致企业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指标是指通过明确绩效考核目标的单位或方法,对承担企业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业绩的价值创造的判断过程,包括对企业员工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检查和评定,其设定必须符合明确、可量化,可实现,具有现实性和时限性的原则。而煤炭装运企业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为指标设置未充分尊重实际差异。如前文所述,我国煤炭分布地域差异大,煤炭装运企业在规模、技术装备先进性等方面差异较大,但在具体建立绩效考核指标时却未能有效区分各个企业的不同特点,因而导致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第二为指标设置缺乏可操作性或可达性。部分企业在设置指标是时往往只仅有文字说明,但没有具体与客观的标准,也没有具体评判的指标。因而,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员工缺乏具体指引,管理难度增加。
在具体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煤炭装运企业往往采用封闭式管理的管理方法,因而在具体考核过程中,管理者与一线工作人员缺乏有效沟通。部分企业甚至将绩效考核视为机密,使员工仅知道考核结果,而在不了解考核过程,不清楚扣分项目的情况下,员工不知道工作不足之处,也无法进行改进;这种不透明的考核,使员工不信任考核制度,并加剧了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此外,多数企业选择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福利相联系,加之考核过程的不透明,进一步引发了员工之间的矛盾,最终使考核机制丧失应有作用。
考核结果未被有效运用。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为促进企业提升管理质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但目前煤炭企业却未能实现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具体表现为:忽视对考核信息结果的分析;忽视利用考核信息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忽视利用考核信息对部门和员工的不当工作行为进行纠偏,未能将考核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很好的衔接。因而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考核制度丧失了优化企业管理的能力。
煤炭装运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分配不合理与“平均主义”的问题。分配不均问题主要体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与企业基层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差异巨大,使企业一线员工产生不满,甚至丧失了归属感,从而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我国煤炭装运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较多,而由于改革不彻底,企业依然遗留了“平均主义”与“大锅饭”问题,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丧失了分配激励的效率作用,不仅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降低了企业效率。
激励机制偏重于短期激励而忽略长期激励。激励机制可分为长效激励与短期激励。目前,煤炭装运企业主要的采用物质奖励与通告表扬的方式进行激励。但由于物质奖励单一,通告表扬流于形式,因而这些激励方式仅能视为短期激励方式,无法起到长效激励作用。而煤炭装运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技术单一且具有通用性,因而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多数煤炭企业未能建立的长效激励机制,不仅导致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员工流动性加剧,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信息传达单一。进入信息时代后,通讯工具与通讯手段呈便捷化与简单化特征,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便捷传递。但在目前的煤炭企业激励机制管理中往往只注重自上而下的传达命令,而忽视了命令传达后,执行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多方的有效沟通,从而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员工的心理状态与思想状态,进而无法制定契合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而在企业未能建立高度的透明机制时,这种缺乏效率的激励机制便会成为企业负担。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盲目激畹那榭觥C禾孔霸似笠凳羧力集中型企业,主要管理人员与决策层掌握企业主要资源,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企业改革,企业负责人权利集中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导致了部分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较为随意,且没有规律性与长效性。企业负责人甚至依据自我心情变化而制定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在制定激励政策与激励机制时存在盲目性,这就使员工不得不质疑企业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一旦员工发现激励机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其危害将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激励机制的失调乃至失效,正是导致企业衰败的根本原因。
激励机制中缺乏精神激励方法。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机制的两种形式,具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精神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激励则必须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能够提升物质激励的效用。目前煤炭装运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仍是物质激励机制,多数未能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部分存有精神激励机制的企业在精神激励方面也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如开会表彰、组建学习班等形式,而在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归属感都会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下降,人才流失严重。在长期缺乏精神激励的情况下,煤炭装运企业往往难以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法。
完善煤炭装运企业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策略
完善煤炭装运企业绩效考核的策略
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建立在企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充分认识考核重要性与充分理解考核意义的基础上;在建立考核制度过程中,做到考核原则、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及权重等方面的针对性、相关性、可比性与延续性,杜绝走过场,杜绝为考核而考核,杜绝将绩效考核简单等同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应将绩效考核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同时将企业绩效考核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是通过考核提高每个个体的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指标应根据企业各阶段发展的需要,不断梳理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同时建立岗位分析评价,全面综合地进行岗位分析,便于设置各个岗位的职责、岗位工作内容及具体的工作评价标准。而在具体设置考核指标时应以定性、定量为方法进行分类考核与考核指标细化,从而增加绩效考核的操作性。此外,应分别整理员工个人业绩与部门业绩,并实现二者有效结合。以员工业绩为基础,以部分业绩调整依据,当部门业绩下降时,也应给予个人业绩上升的员工以奖励。同时注重绩效管理平台与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结合,及时公示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便于员工反馈与监督,同时为员工学习提供榜样。从而突破煤炭装运企业长期存有的重视定性,轻视定量与权重、指标的做法,进而提高员工的管理积极性、引导企业实现管理目标。
建立管理层与一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健全的沟通反馈机制有助于消除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障碍。绩效考核为系统性工程,为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沟通需首先实现全体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具体应保证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保持有效联系,既要建立员工的反馈机制,也要建立管理者的自主机制。而且考评结果要及时公布,并提高管理透明度,使员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沟通。同时,企业需保证企业存有有效的监督方案,使员工有制衡管理层的手段或途径,从而实现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做到管理层切实掌握绩效开展情况,员工大幅提升满足感与归属感。
重视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结果载有重要的信息,不仅能体现员工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能体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可利用结果完善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对考核结果中不良部分企业应加以调整,从而改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依据各项指标数据,能够获取企业部门与企业员工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意见,便于企业改革。第二、可利用考核结果提升员工素质,并将其与薪酬福利、评先评优等制度联系在一起,并作为为职务升迁、学习培训的重要依据,给予优秀员工以高薪,并在员工达到一定绩效标准时,给予精神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完善煤炭装运企业激励机制的策略
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煤炭装运企业应建立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可将员工成绩与员工业绩相结合,在保障员工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绩效提成,保证生理性需求和安全需求。而在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精神激励方面应建立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当员工在认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时就能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既提升员工素质,又提升企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