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18: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精细化服务具体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该院康复科所面对的患者,存在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给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该院康复科45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一般资料如下:年龄最低的为20岁,年龄最高的为42岁,平均年龄为(28.56±5.13)岁;主管护师5名,护师12名,护士28名;15名工龄在5年以下,23名工龄在5~10年之间,8名工龄在10年以上;12名为中专学历,16名为大专学历,17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应用问卷调查法对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遵循自愿原则,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分别选择50例患者参与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基础病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该院康复科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人员精细化管理、风险精细化管理、绩效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旨在全方位、全面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人员精细化管理。实行分层负责制,即护士长对责任组长负责,同时全方位地控制护理质量控制[1];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负责,同时指导、督促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精细化、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对助理护士负责,同时承担着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的任务;助理护士则负责对患者实施陪同检查、标本送检以及生活护理等任务。②风险精细化管理。将加强对年轻护士的风险教育培训当作一项重点来抓,全面提高全体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与责任心;结合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患者存在的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制定“精细化管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各项制度,如规范文明用语以及各层级护士的培训计划、考核目标、护理职责、工作标准等,并制定符合康复科特征及实际要求的服务规范、工作指引、应急预案等,如采用约束带、床拦等对患者加以约束,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跌倒,在易滑倒地点放置警示标示等。③绩效精细化管理。对科室中的护理工作,护士长负责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考评,量化考评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入院评估符合情况、护理文件的规范程度与书写质量评分、护理措施落实程度、护理差错时间发生率、健康指导覆盖程度以及压疮发生率等[2];每两周对护士进行1次素质测评,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护士的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得到素质测评结果之后,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并对量化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划分[3];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之间为良好,60分、79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最后,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在入院接待服务流程上,精细化划分责任护士与主班护士的具体职责,在输液服务流程上以及亲情回访流程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到位。
1.3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人们也提高了对医疗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现阶段,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治好病”,而是已经拓展到了为患者提供高效、个性化、精细化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以及优化的就医流程等多个环节[4]。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精细化操作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高效利用,强化协作,加强组织执行力,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该研究旨在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观察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该院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根据该研究结果: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康复科的护理管理质量,也有利于减少康复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对康复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珊珊 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马玲,郑跃,张晓晓.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7):36-37,118.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效率
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危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其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因此,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保证手术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1]。精细化管理即使用精细化的分工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通过一定的标准和制度规范,来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手术效果,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工作中。我院手术室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手术效率方面有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
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进行手术的140例普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8.9岁,排除:(1)有严重心、肝、肾器官疾病的患者;(2)有严重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3)恶性肿瘤的患者;(4)有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普外科手术的患者,其手术类型:胆道手术33例、胃肠手术34例、腹股沟疝手术14例、乳腺手术4例、甲状腺手术3例、微创手术20例、传统手术3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医护人员、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室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手术室管理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工作环境从细节之处抓规范
建立合理的手术室环境管理制度,做好手术室环境地面的消毒清洁工作,合理的手术室物品运转流程,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间物品、设施的摆放合理有序,利于操作。
1.2.2细节护理从细节之处抓质量
规范护士言行礼仪,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变被动需求为主动服务,关爱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微笑服务患者及家属,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的进行[2]。
1.2.3物品管理从细节之处抓落实
专科仪器、设备专人检查维护,无菌间物品有醒目的标识,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对过期、污染、变质的物品,做好登记和管理,重点物品、药品做好班班交接工作,做好物品的管理工作。
1.2.4考核管理从细节之处抓实效
为手术室医护人员建立相关的考核标准,检验精细化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临床效果,监督并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慎独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使护士主动充分的照顾患者的需求,利于反馈相关的管理结果。
1.2.5人员管理从细节之处抓高效
精细化的管理相关的护理人员,建立标准化的手术流程,合理的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不仅能够使护理工作安全连续的进行,而且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休息,在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减少发生医疗差错,从而实现整体工作能力的提高[3]。护士长主动关心护理人员情况,加强手术室防护措施的教育,保证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手术室自制的评分表进行护理质量的考评,包含5个方面:物品管理、无菌情况、知识考核、护理记录、健康宣教,每项细分成若干小项,均为百分制,得分越高,则效果越好;手术效率从术前准备时间、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满意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满意度分为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得分≥8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方面的影响
观察组在物品管理、无菌情况、知识考核、护理记录、健康宣教等方面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精细化管理对手术效率的影响
观察组手术效率在术前准备时间、术中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拥有各项设备和较高的建设成本,是对患者进行诊疗救治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的管理质量对患者的生命及人身安全有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规范管理工作会导致分工不清,工作混乱,造成手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影响患者手术的进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引起医疗纠纷[4]。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成效显著,能够使护士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提供服务,营造和谐环境,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真正贯穿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病人对医院的信赖度,降低其焦虑情绪[5]。手术室精细化管理,对护士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更高,促进了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提升了整体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有效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服务质量。通过本次观察发现,实施精细化手术室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手术效率,并且在医生、护士、患者三方面对手术的满意度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改善了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为推动医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值得手术室推广应用。
作者:王君娣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陈芋玉,吴应虬,黄爱丽,等.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手术效率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3):41-43.
[2]许巧玲,冯娟,王日星.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2-144.
关键词:
医院管理;精细化管理;措施;降低医疗成本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模式,将每一项工作或活动标准化、数据化和系统化,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组织目标高效运转。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俨然成为医院管理的突出问题。因此,精细化管理将是新医改下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院正在向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变,服务意识、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行业相比,我们大部分医院的实际管理能力与医院目前发展规模,医疗卫生改革目标以及社会期望仍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医院运行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二是运营经费不足与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并存;三是人员短缺与人员闲置并存;四是医疗技术创新发展与管理理念粗放并存。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运用精、准、细、严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努力降低医疗成本,以提高医院自身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医疗行业的差距。
二、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于医院的成立时间、发展规模、人员构成等不同,实施精细化管理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总的来说,医院需有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实施计划,有条不紊推进。本文以S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与借鉴。
(一)细分临床科室,引入竞争机制
S医院是一所以国际尖端放射治疗技术——质子重离子(以下简称:PT)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肿瘤专科医院,放射治疗科是主要临床科室。为确保治疗目标顺利实现,医院将原有的科主任这一垂直管理模式改向扁平化管理,完善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负责制。医院根据病种,将原有科室进行分组,采用相关选拔竞聘程序产生主诊医生。通过“双选”机制,由主诊医生、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组成一个诊疗组,从患者入院、治疗、出院全过程实施独立运作。医院从医疗质量效率、收治患者数、每疗程治疗次数、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动态绩效考核。
(二)推广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是制定一种大家认同的治疗模式,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依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S医院从实际出发,首先制订粒子放疗技术规范,并根据PT治疗特点,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和确定实施病种,同时完善物理师工作流程、放射治疗技师工作流程、MDT讨论流程,护理流程等SOP共50项,让临床路径工作有依可循,在实施过程中,制定入院等待天数、平均治疗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目前,已在5个优势病种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分别是:鼻咽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腺样囊性癌。院级层面针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召开专题会议,指导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小组成员由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组成,共同合作。多数科室也已认识到临床路径的重大作用,参与度热情高涨,在科主任带领下,组织讨论、制定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
(三)构建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体系
面对后勤保障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的成熟市场条件,S医院实施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即社会化,这也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外包的服务项目包括:废弃物处理、被服洗涤、绿化养护、设备仪器维护、物业、食堂、保安、室内外保洁等。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明确服务要求及质量标准,并将服务质量进行量化,每季度让患者、员工参与评价反馈,考核结果与服务费直接挂钩。社会化企业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如开通24小时电话统一服务热线“一号通”,提供院内自然灾害、火灾、停水、停电、医疗设备故障、辐射泄露、网络故障、食品安全等后勤服务报修;根据大家口味不同,提供在线订餐贴心服务;根据能耗较高的情况,对院内变电站、地下车库、电源机房区域的照明系统进行改造;对锅炉加装烟气冷凝回收装置,将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再利用等精细化管理措施。
(四)推进JCI评审工作
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动医疗质量和水平的改进,创建国际一流肿瘤治疗中心,S医院积极推进JCI评审认证工作。在2015年3月召开首次JCI认证大会,成立JCI工作认证小组,由院长担任认证小组组长,常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小组成员,从组织架构上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进。确保医院安全是JCI核心标准,S医院根据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原则,建立健全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思路: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医务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了解;二是运用先进医院管理方法、技术对S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三是开展内部模拟评审活动,推动质量管理的实施和改进。共建立院级优先级质量指标2项,院级指标5项,科级质量指标20项,并构建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临床护理、设施设备、信息安全等管理体系。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对降低医疗成本的影响
S医院自开展精细化管理以来,在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后勤保障、医疗质量等多个方面有提升,降低医疗成本取得初步成效。
(一)科室细分改革后,缩短治疗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对业务科室细分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优化,打破原有“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体现“多做多得”、“难易有分”,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据统计,2016年下半年收治患者数量同比增长15%,平均每疗程治疗次数由40下降至35天,同比缩短5天,几个优势病种的治疗次数下降明显,如:前列腺恶性肿瘤由原来的23-24次/疗程下降至16次/疗程,鼻咽、鼻窦及腺样囊性癌由原来的28-33次/疗程下降至17-24次/疗程,由于治疗天数的下降,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也随之下降。改革后,科室主任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科室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大大提升科室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室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也有力推进整个医院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临床路径的实施,确保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临床路径要求医务人员依据预先制定的最佳诊疗模式开展工作,有效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而且高质量的医疗行为缩短了患者入院等待天数和平均治疗次数。S医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试点以来,患者入院等待天数由21天下降至18天,降幅为14%;5个重点病种入选病例的平均治疗次数由23次下降为17次,降幅为35%;平均住院日天数由37天下降为30天,降幅为23%;住院费用下降10,428元,下降幅度为3%;与全院平均水平相比,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患者治疗费用随之下降。根据随访资料显示,医疗质量即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随着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已完成46项粒子治疗SOP的修订工作。事实证明,临床路径这一医疗模式的成功实施既可确保医疗质量,又可降低医疗成本,还能增进医患间的信任。
(三)实施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后,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据S医院2年来对外包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总体满意度超过90%。满意度最高的是室内外保洁和物业维修服务项目,连续两年超过93%。食堂用餐满意度低于总体满意度8%左右。2年来后勤保障实际费用较预算金额节约5%。其中,完成LED照明节能改造项目,实现照明电费同比降低11%;2016年8-11月,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改造项目节约天然气13,547m3,预计全年节约18万元。实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2016年,S医院分别荣获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颁发的《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以及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颁发的《2016年度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项目》等荣誉称号,这得益于医院将后勤保障服务推向社会,通过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服务流程进行科学管理,使各项社会化服务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后勤保障利用社会资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医院可专注于自己的主业,集中优势开展PT这一高精尖医疗技术,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JCI的评审推进工作,降低医疗质量成本
经过1年多JCI的评审准备,对医院的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安全的理念和意识得到强化,各项流程制度的制定、梳理、改造打通科室间的隔膜,科室间的业务联系更加畅通。员工遵循和执行制度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也培养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服务氛围。“住院患者满意度”和“接触患者前洗手率”2项院级优先级质量指标的制定,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接触患者前洗手率”方面,共观察1260人次手卫生的情况,发现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洗手率由48%增至60%,医院感染率由11%下降至6%,说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率呈负相关。“住院患者满意度”方面,通过收集2016年第四季度的66份有效满意度表分析,总体满意度达95%,患者普遍感受到尊重和关爱。通过JCI评审准备,科室发现院感、安全、应急等问题100项,共理顺工作流程26项,优化规章制度52项,硬件改造完成64项,并通过PDCA方法持续改进中。JCI评审工作的推进降低医院的质量成本,使S医院的管理水平使向科学化、现代化国际水准迈进一大步。
四、结论与展望
S医院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运营成本这一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做精、做实、做深各项工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精益求精,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医院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努力降低医疗成本。这是目前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新医改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促进医疗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时代要求。
作者:徐丹 单位: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明,周斌.医院要努力降低质量成本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04).
[2]赵阳,易利华,胡敏敏,郝爱民.公立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11(09).
在医院当中推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凭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成效。通过采取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使医院可以抓住医疗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适应医疗制度改革,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将管理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做到准确化、精细化、数据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各部门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其本质主要是对工作目标以及工作战略的落实与分解,使与医院工作相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效的得到落实和贯彻。与此同时,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也是使医院执行能力得以提升的主要途径。在医院当中,一旦确立了这种管理模式之后,就必须要结合医院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找出医院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对医院进行管理。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将管理的创新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体现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2.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2.1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将面临着配套改革的选择,包括选好定点医院、保证基本医疗、规范医疗行为、合理分流病人、降低医疗成本等等,如何适应医改要求,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医院唯有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除此之外,在医院当中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还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现今多数医院还是采取粗犷型管理,医院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也未有明显地提升,若要进一步控制药品以及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现象,管理者须更加关注医疗事业当中的成本问题与能耗问题;其二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均来自临床、医技和护理人员改行到医院的行政管理队伍,不是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培训,只能边干边摸索,这种“专家型”管理模式淡化了管理规则,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违背了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科学本质。综合上述,医院的管理人员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才会提高效率、提高质量,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2.2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
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细化考核。“精确定位”指对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进行规范且有机地结合;“精益求精”指对待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细化目标”指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量化考核”则要求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分明、及时兑现。精细化的管理主要利用了标准化、数据化以及程序化的手段,使医院当中的各个组织单位可以高效、精准、持续的运行医院当中的各项事物,真正做到医院内部的各个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有序、精细、自觉的工作。
(2)从行动上体现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精细化管理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体现这种管理理念当中所倡导的“准、精、严、细”。准,主要是要求医院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准确掌握医院管理的相关信息并且做出精准的决策。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是在掌握科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准确决策的管理模式,因此要求管理者能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准确收集、整理医院管理数据和医疗质量控制资料以及各项相关统计报表,使医院管理信息具有科学化,为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精,则是要求在管理上要精益求精,不仅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在将医疗技术产品打造成为品牌的同时,还要把医院的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工作做到最好;严,是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偏差,认真履行医院当中的各项制度和标准;细,是指针对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要尽量做到管理的精细化、操作的精细化以及执行的精细化。医院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控制好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性和匹配性,从基础上处理好各个环节当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3)计算机应用是精细化管理的支撑
计算机技术应用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标准化、数据化、程序化管理手段的前提条件。在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核算、质量管理和日常监管中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规范日常管理、评价和动态监测,通过对医院基本运营数据、质量安全管理统计数据、疾病诊治能力信息评估评价等,使医院管理者能在科学、标准、规范、系统的管理下,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地进行管理。
(4)施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步骤
①医疗安全精细化:比如对各项医疗核心制度以及患者安全目标的落实做到细化,逐项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要点。
②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精细化:比如医疗质量目标的制订与分解、医疗护理过程管理细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细化等。
③医院经营精细化:比如建立医学装备论证、决策、购置、验收、使用、保养、维修、应用分析和更新、处置的相关制度和监测,确保医学装备能发挥最大效能。
④医院基础管理精细化:比如行政构架设计、行政职能分解细化、严格成本核算管理等。
⑤医务人员日常行为管理精细化:比如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精益求精的文化培育等。
(5)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医疗事业当中,人是唯一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医院管理人员有意识的推行、引导医护人员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日常工作重视对自身工作的管理细节,完成好本质工作,并逐渐将这种意识转变为医护人员自身的潜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医院中,形成培养人、尊重人的氛围,最终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3.精细化管理的考评标准
考核标准是衡量在医院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成效的关键性因素。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流程和程序都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系统、严格的考核体系基础之上的,针对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只有这样,才会让精细化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医院当中,管理者必须要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指标、工作人员的责任、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因此,确定考核内容、考核周期,制定考核标准或者指标,进行考核的沟通与反馈,对考核结果的应用等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精细化系统管理中。此外,要针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分析,制定相关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制度,完善管理体系,通过具体的精细化管理标准对评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进而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进程。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医院当中推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医院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对于医院来说,面对这种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要想稳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以往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积极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用细节来打造自身的高品质、体现自身的高水平、高技术。
参考文献:
[1]边金敏.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河北医药,2007(12)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风险、减少成本,实现增收节支的目标。具体来说,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如下:第一,成本核算,通过节约开支、避免浪费,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常用方法如定额成本、作业成本法等,关键和难点是要求全体医护人员树立成本意识。第二,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不论投资项目的大小,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投资,防止投资失败。一般来说,投资方案是否可行,应该考虑到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是否能带动相关业务增长。第三,财务预测与计划,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应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及时预测收支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以弹性较大的开支为例,虽然有预算计划作为支撑,但是预算计划以年度为单位,不仅距离时间长,而且具有主观性,因此存在一定缺陷。预算执行时,应该结合财务预测和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整,保证收支平衡。
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种管理手段,指的是规范医院的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和科室之间的业务流程处理,都应该树立精细化的指导思想;并通过考核优化医护人员结构,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推动医院健康发展。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流程更加细化,有利于开展数据统计工作,同时也为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医院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做好财务管理是保证效益的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管理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管理范围问题
医院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因此对管理工作不参与、不关注,没有充分体现出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多数医院将管理重点放在了医疗服务、日常运营上,而没有看到医院的价值管理。实际上,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还包括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个方面。
(二)管理手段问题
针对一些医院的调查发现,财务管理局限于算账、报账,出现机关化的作风。在管理理念上,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没有树立整体观和大局观。另外,针对医院内的经济活动,财务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导致活动决策的程序、机制不规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少管理手段,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例,没有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作为支撑,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员配置问题
一方面存在人员缺编现象,尤其是在中小型医院,财务人员严重不足,面对繁重的工作量,只能完成日常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高校毕业生有能力、没经验,老员工有经验、没学历,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属于微观经济体之一,如果缺少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就会限制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跟不上财务管理工作快速增长的步伐,最终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
(四)考核机制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医院不仅规模扩大,而且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因此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和精细化管理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当前,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尚且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财务流程、业务规范为对象,对执行情况、岗位职责的履行及运营管理效果等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器械药品问题
新医改在实施期间,医院内的器械药品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例如药品管理不规范、器械设备养护不到位等,均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甚至带来医疗风险。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是对医院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HIS系统对设备的最初投资、运行费用、折旧、收益等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形成大型设备单机效益分析报表以及报告,保证设备管理与使用正常进行,为设备管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医院改革趋势。在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中提出,医院应该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通过补偿机制的推进,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同时要将重点放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上,严格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加强财务和运行监督。对于公立医院而言,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药品收入,三是财政补贴;药品加成取消后,收入来源变成了两个,即医疗服务费用和财政补贴。在这种背景下,医院要想提高效益、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各项成本,在管理和服务上收获效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医院在财务管理上,从粗放式模式转变为精细化模式。
第二,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实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会逐渐解决,以就医等待时间缩短为例,从侧面反映出医院服务向高效快捷的方向转变。当然,这种改变对于医院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问题,医疗收入的减少,要求医院在管理上必须精打细算,严格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和业务实现一体化,有利于整合医疗、护理、科研、教学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无纸化查房、医嘱系统、科研预算和成果等。临床路径的应用,有利于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发生,从而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为项目成本核算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促进医院长远发展。首先,医院在发展的同时,各种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其中主营业务是核算医疗服务,但同时也要对科学试验、临床教学等有所反映,再加上特需医疗服务,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核算内容更加复杂,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收付情况,还要核算业务收支的收益或损失;既要关注内部科室的成本核算工作,又要考虑到外部核算工作,例如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等。最后,在历史原因的影响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具有粗放性,财政部在2008年提出财政精细化管理,象征着预算管理提出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其宗旨是追求效率、杜绝浪费。具体到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精确定位、细化目标,制定合适的考核评价制度。
四、构建医院财务管理精细化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简化就医流程
采用门诊挂号智能导医系统,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诊断进度,明确诊断流程,实现有序就诊的目标。该系统的应用,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并将财务精细化管理贯穿其中,在智能化运算逻辑的支持下,以自助语音、视觉画面的形式完成导医行为。另外,该系统和各个科室的医生相关联,患者挂号之后,个人信息会传输到科室医生的系统中,科室系统会对指令进行发出和接收,促使患者进入一次等候诊断系统。不仅如此,该系统应用在其他检查科室也是可行的,能促使医护人员将更多时间用在患者咨询上,一方面对繁琐的就医流程进行了优化和简化,提高了诊断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数量,节约了人力成本。
(二)構建信息平台
新医改下,医院基本信息系统的构建,应该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第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将患者作为管理中心,在满足管理需求和卫生决策的前提下,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档案设计应该首先分析业务内容,财务管理不能采用简单的模拟工艺流程,而是分析财务流程、日常作业的深层含义,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管理方案,保证信息系统的简略性。第三,在整体架构上,应该包括临床数据处理中心、各种临床信息、医护人员绩效考评、成本核算模式、地方医保系统等,财务信息化并建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第四,采用多家医院联合模式,解决单个医院不能处理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还能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仓储管理等集中管控,促使医院中的各个单元协同高效运行。
(三)强化财务部门职能
在医院中,所有的经营活动最终都是以经济业务的形式,反映在会计记录中,因此属于经济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应该打开视野、转变观念,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积极参与各项经营活动,并在决策上提供意见和建议。单独看会计核算具有盲目性,在核算的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规范性,逐步实现细化管理的目标。站在医院领导的角度,应该认识到财务部门的重要性,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建设,发挥积极带头作用,促进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四)制定考核奖罚制度
针对财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的问题,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促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其次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树立高度责任心,明确岗位责、权、利,在精细化管理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可以采用管理质量责任制,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追踪,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追究个人责任。最后,应该制定科学的考核奖罚制度,将薪酬待遇和管理成果相挂钩,激发工作热情,形成互相协作、互相竞争的工作氛围。
(五)经济业务全程控制
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在具体工作时不仅要事前预测财务风险、事后收集财务信息,还应该在事中加强监管、给予激励,实现全程动态控制的目标。医院在一定时间段内,经营、财务、资本的总体计划是全面预算,能够将医院的关键问题融为一体。有研究指出,全面预算是对医院发展规划、经营目标的细化,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促使经营战略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相比于事后控制的单一性,全程控制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六)加强药品器械管理
我院自2014年1月以来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贯穿于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通过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等多种手段,使患者身心达到良好的手术状态,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降低对手术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效果。该种护理模式,得到医生、护士的普遍认可,具有高效、安全的优势,患者临床满意度较高。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取原则,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12月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42.18±3.25)岁,其中普外科31例,骨科23例,妇科19例,泌尿科7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2护理方法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服务方案 结合各个科室的手术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首先,开展术前访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内心的忧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①手术前护士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室环境、术前准备、术前注意事项、手术一般流程等,正确引导患者,耐心答疑解惑;②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基本情况,核对检查结果及指标,做好术前评估工作,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③与患者谈心,帮助患者缓解消极情绪,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咐患者家属开导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其次,通过术后回访,了解患者手术后的情况。①术后使用生理盐水擦拭患者皮肤上遗留的血迹,为患者盖好被单,将患者送回病房;②术后24h内增加回访的频率,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与病房护士和患者家属沟通;③叮嘱患者术后尽量卧床休息,遵照医嘱加强营养,病情逐渐恢复后,配合医生进行简单的创伤恢复练习;④做好出院前健康教育工作,教会患者家属家庭护理方法,建立患者档案,便于出院后随访。
1.2.2实施精细化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除了单纯的配合手术开展护理工作以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实施精细化护理。①在接送患者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为患者准备轻薄保暖的棉被,注意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使用规范的文明用语,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减少顾虑,配合手术;②为手术患者设置术前等候室,实行集中化管理,温馨布置,为患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心理疏导,缓解紧张的情绪;③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应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于手术患者实施麻醉、输液等,长时间暴露体腔,导致身体温度偏低,应为患者提供保温毛毯并加温输血输液,注意保暖;④为患者安放舒适的,在手术部位放置凝胶垫,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手术损伤问题,确保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性;⑤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按摩非手术部位,避免发生水肿,及时处理手术中的异常情况;⑥由于患者术前服用药物,再加上手术时间较长,可能造成口渴或嘴唇干裂,护士应使用湿润的棉纱放置患者嘴唇上,保持湿润;⑦护士在手术中协助医生监视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注意防范器械碰撞,减少对患者的感官刺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医院做好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针对优质护理服务设立专科护理小组,选聘组长配合护士长共同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由组长负责本组的疑难手术配合、教学、科研及业务指导等工作,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减少护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②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年限、技术水平等,划分护士能力级别,不同级别护士参与不同难度的手术,合理调用人力资源;③完善手术室护士的考核标准,考核指标包括手术室护理质量、参与手术的数量、手术的难度及患者满意度等,结合护士的临床表现与工作业绩,将考核结果与护士个人的薪资待遇、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挂钩;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定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表、手术数量统计表、护理质量考核表等,综合手术医师、护士长、组长的考评结果,落实奖惩措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④针对护理不良事件及时召开会议并进行质量分析,积极探寻发生原因与解决对策,由护士长下达改进措施并监督执行情况,提高手术配合质量。
1.3评价方法 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发放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满分为100份,其中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
2结果
根据患者对护士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来看,患者非常满意42例,满意33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率为93.8%,患者对满意度评价良好。
3结论
总之,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与依赖感,通过对患者术前探访、术中精细护理及术后回访等多重护理手段结合,围绕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营造充满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系统化、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医患纠纷,同时也督促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改进护理技能水平与护理服务态度,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1-02
手术室护理具有技术性强、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在具体护理过程中会出现较多安全隐患[1]。手术室护理缺陷会对护理服务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在细节护理中护理人员围绕患者核心利益开展护理工作,并通过精细化手术室内工作进行护理风险的规避,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对细节护理管理的成效进行明确,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90例手术治疗患者,其中包括36例女、54例男;有10例患者为妇产科手术、10例患者为泌尿外科手术、30例患者为普外科手术、40例患者为骨科手术;手术时间范围1.5~4.5小时,平均时间为(2.9±0.2)小时。90例患者中已经排除术前严重营养不良、神经系统存在疾病、存在严重免疫系统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大于300毫升者。全部患者依据住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组织手术室护士长、护士建立手术室细节护理小组,并通过细节护理管理会议进行管理方案的制定。②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接受技能培训,并通过开展经验座谈会进行手术室细节护理经验和技巧的传授、交流,使得护理人员的细节护理专项技能获得有效提升,为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③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构建,护士长组织护士在手术前进行手术器械、用药的检查,避免差错的出现。④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并对最近护理工作中出现错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促进护理安全性的提升。
1.3疗效评价指标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指标内容有消毒隔离、护士配合、器械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对应分数分别为20分、30分、20分、30分,总分合计为100分,护理质量越高获得分数越高。运用自行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护理满意度,主要内容有护理舒适度、护患沟通、护理技术、手术室前准备、护理服务等,总分合计为100分。高于85分为满意,60~85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安全得分为(97.4±16.2)分、消毒隔离得分为(19.4±3.6)分、护士配合得分为(28.7±4.3)分、仪器设备管理得分为(29.4±4.3)分,对照组护理质量安全得分为(88.1±14.2)分、消毒隔离得分为(17.3±2.7)分、护士配合得分为(25.4±4.1)分、仪器设备管理得分为(26.2±3.6)分,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5例患者中2例不满意、3例满意、40例满意,满意度为95.6;对照组45例患者中8例不满意、5例满意、32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2.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相关研究认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能够促进手术成功率的提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3]。细节护理中开展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不仅仅追求手术的有序完成,还关注患者术后恢复[4]。护理期间对手术中出现应激反应进行有效控制,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5]。细节护理需以护理管理为依托,对于手术室护理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质量安全得分、消毒隔离得分、护士配合得分、仪器设备管理得分均比对照组高,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杨会仙.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102-103.
[2]朱学玲,常俊.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246-247.
[3]于琼.浅析手术室优质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5):235-236.
[4]秦洁.PDCA循环在眼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18):389-38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01-01 我院是云南省中医医院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病床500余张,老年病科日均门诊量为200~ 300人次,病人诊疗多集中在上午,因此早晨老年病科门诊候诊区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患者密集,再加上老年病科身体检查相当繁琐,患者感到不便。从2006年4月起,我院开展了专门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专科老年科门诊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优化了护理服务的过程,受到病人一致好评。我们将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1 “一站式”服务的含义
实施“一站式”服务以前,老年人做各种检查、交费、取药等需要到不同楼层,在“一站式”服务试验的基础上,一楼门诊大厅的老人挂号后可以乘电梯到三楼,通过导诊引导到后台排号,等待轮到该病人时导诊会引导该病人见医生。其间老年病人可以在图书馆大厅沙发上看书,听轻音,电视广播和一些健康教育节目,可适用于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如果你想做B超检查,和其他各种检查可在同一层楼。导诊台有一个专业的护士解答老人问题,发现有老年人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老年人的安全。候诊厅,图书馆,一天2次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一站式”服务的工作内容
2.1 提供老年人“一站式”服务内容
2.1.1 挂号环节:在医院官网设有科室及科室专家详细介绍,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选择专家并进行网上预约挂号。
2.1.2 门诊“一站式”服务项目:门诊导医服务、方便门诊、便民服务、预约服务。在全院内科系统唯一设立门诊护理岗位,对老年患者进行首诊护理评估,分诊,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对行动不便等特殊需求患者进行全程门诊陪同诊疗、检查、取药、办理住院等。为病人及时介绍疾病知识。病人进入老年病科门诊后,责任护士负担“一站式”服务的落实完善。责任护士热情迎接病人,为病人及家属介绍主诊医生、疾病相关知识。
2.1.3 病区“一站区”服务内容:为老年患者提供住院手续办理服务。提供聘用护工、寻租车辆、简单购物、非规定时间供餐。
2.1.4 检查环节:为老年患者进行所有检查的预约服务,并陪同患者检查。科室免费提供轮椅及平车,必要时携出诊箱陪同检查保障患者外出检查的安全。
2.1.5 治疗环节:根据老年患者病情及生活习惯需要,合理安排制定护理治疗时间表,护士床旁治疗无需患者到治疗室。
2.1.6 收费环节:床尾设置每日治疗卡,方便患者核对每日治疗项目及治疗情况。每日发放日住院清单。
2.1.7 餐饮环节:科室联系后勤保障人员每日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床旁订餐并按时送餐到病房。
2.1.8陪护环节:若患者有需求,科室联系后勤陪护站为患者提供专业人员陪护服务。
2.1.9 出院环节: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2.2 “一站式”服务的形式和宣教: 病区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病房设有中心供氧,电动床,沙发,冰箱,电视,浴室,独立卫生间,提供24小时热水、微波炉、针线包、老花镜等。病区张贴有就诊流程,收费明细,各种安全提示和温馨提示及中医养生保健宣传资料和健康教育宣传栏。
2.3 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护理服务
2.3.1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并关注患者满意度 每月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进行总结,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2.3.2 绩效考核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相结合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周对相关质控项目进行检查并结合绩效管理进行考扣。
2.3.3 投诉管理: 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意见渠道”、“医疗流程”、“服务态度”是。为了避免患者“投诉无门”现象,我院于今年初率先设立“患者诉求中心”,从“龙多四靠不下雨”受理投诉到“一站式”投诉接待医患关系办公室,变被动应对到主动接受管理投诉,由专业人员日常接待患者对医疗过程中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投诉,实现“零距离”的医患沟通。
2.3.4 患者安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正确、准确,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提供相应护理措施。对高危患者实时监测,杜绝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
2.3.5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1)抓人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开展护理急救技能大练兵活动;重视新护士队伍建设。(2)抓创新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开展“品管圈”和“护理流程改造”工作;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创新暨评比活动。(3)抓文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内在修养。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医院文化建设;也努力提高护士科研意识,提供护士论文学习和发表的平台。
3 结果
本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1265份,收回1260份,满意1197份,一般43份,无所谓20份。
4 讨论
4.1 “一站式”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方便: 在理论上,对“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实质,可以是服务流程和内容的整合。 “一站式”服务可以更多的显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方便患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又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4.2 信息技术管理为“一站式”的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发展: 我们的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扩大医疗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医务人员可以对门诊患者的全过程在视野范围内监测,以确保诊断及治疗过程安全,使医院人、物流、运营管理体现了全新的服务理念,显示出服务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消除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瓶颈部分,这样护士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服务,体现优质的护理服务。
4.3 “一站式”服务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 实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实行“一站式”服务后,避免了因为服务不到位,给患者造成的“自助式”服务的现象。优化患者的就诊过程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有效就诊率,还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有效缓解门诊拥挤现象,使门诊资源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体现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精神,无论是在患者利益的需要,还是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都在医疗市场的发展需求下,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成本管理内涵认识不够,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按新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医院基本上都开展了成本核算。但是大多数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分配医务人员奖金提供数据支持(程林,2014),很大程度上属于“事后记账”,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环节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总体功能。另外,医院的成本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院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辅科室以及行政后勤科室,但是绝大多数医院职工认为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形成“厉行节约、人人有责”的成本意识和文化氛围。对医院成本管理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医院在成本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上都明显不足。
(二)成本管理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
医院成本管理框架主要包括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分析体系及成本控制运行体系。目前,医院成本管理框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成本核算不够全面和彻底,无法满足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求(汪丹梅等,2014)。一是核算对象不全面。医院现行的成本核算主要核算医院总成本及科室成本,大部分医院没有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床日和诊次成本进行核算。二是临床科室成本核算精确度不够。受成本核算资料采集、传输,统计未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质量低下,导致科室成本的归集与分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及片面性,无法为医疗服务项目和病种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
2.成本分析弱化,无法发挥其效用。医院成本分析是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成本核算的质量直接决定成本分析工作的开展。因此,受现有成本核算诸多问题的限制,医院存在成本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甚至分析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的情况。此外,医院缺乏事前成本预测,无法提出科学、详细的目标成本,导致成本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再者,医院成本相关指标衡量标准尚未出台,对于成本的构成项目、成本的合理水平没有统一规范,导致无法对成本核算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最终的结果就是成本分析数据不能让人信服,不能充分参与绩效考核。
3.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第一,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未形成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的氛围。第二,成本控制制度建设不到位,而且有些制度缺乏可行性。第三,成本控制方法单一。目前,医院主要采用财务审批控制方法,通过成本费用审核及资金授权审批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而预算控制、可行性论证控制、网络化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仍在探索过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第四,缺乏对成本控制措施的跟踪及落实,很多管控措施无疾而终。
(三)成本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医院的专业特性,其成本管理涉及大量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获取途径繁琐,而且成本核算过程繁多,仅靠手工操作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因此,要想抓好成本管理,其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巨大进步,但就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医院成本核算软件还未全面普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更加注重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及医务管理,对于财务管理系列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导致很多医院都缺乏相应的成本核算软件。
2.“信息孤岛”现象仍然严重。很多医院的物资材料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奖金核算等财务管理系统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导致财务管理信息使用效益低下。
3.信息系统功能设置上不够精细,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科室之间的内部结算和划转未实现系统自动操作,仍需进行人工录入和调整,不仅使得成本管理效率低,而且人为调节因素比较高,不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另外,在物资管理上,信息系统只反映各科室在医院物资库房领用的物资,而这些被领用的物资的最终流向则无法在信息系统中直接获取数据。
4.医院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紧缺,对医院信息化系统开发商的依赖程度过高。目前大多数医院都缺少既熟悉医院业务和管理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导致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信息化系统开发,往往都是出巨资请专门的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往往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系统维护及升级也得依赖软件开发单位。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医院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支付高昂的系统维护及升级费用,而且还经常出现医院的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的现象。
(四)成本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院成本管理发展对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工作中,医院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期望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医院财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这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医院成本管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成本核算阶段,只是记录过去所耗费的费用、定期提供成本数据表,无法进行专业的成本分析(梁桂凤,2014),更不用说对成本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我国的医院成本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改进措施
(一)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流程建设,营造医院成本管理文化氛围
1.建立健全医院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医院一般应成立专门的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应包括财务、信息、人事、总务、设备、医务、护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医院应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量的大小,在财务部门设立专职成本核算员负责医院成本核算、分析及成本报表编制等日常工作。此外,为保证成本核算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医院还应在其他相关部门设立兼职成本核算员。
2.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优化医院成本管理流程。首先,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医院成本管理工作小组、成本核算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保证权责清晰。其次,应根据医院、科室和成本项目的特定情况,建立健全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成本定额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等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建立健全招标采购制度实现质优价廉的物资供应及服务;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筹集、投放与使用管理,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效果;建立健全员工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打破医院人员结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以达到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将成本管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且给予一定的权重,让医院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在每一个成本控制关键环节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将员工利益与医院管理效益挂钩,调动全院职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成本管理;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整改跟踪及落实报告制度,保证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二)丰富成本管理内涵,拓宽成本管理外延
1.开展全成本核算。从核算对象上看,医院应在开展医院总成本、临床科室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及床日和诊次成本的核算;从纳入核算的成本要素来看,应对医院全成本、临床科室全成本及医疗全成本进行核算,以分别反映包含不同资金消耗情况的单位成本及差异。
2.强化医院成本分析,加大对成本分析结果的运用。第一,建立医院成本管理预测分析体系。编制收入预算,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成本核算体系确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通过下达成本计划对各类成本消耗实施控制。第二,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对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及汇报。第三,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及量本利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掌握有关成本数据的变动趋势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医院成本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合理性,确定医院的盈亏平衡点和有关因素变动对其的影响,真实反映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水平。第四,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正确计算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及产生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公正的评价与考核。第五,提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便于医院及科室对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3.实行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综合运用各种成本控制方法,提高成本控制绩效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医院应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及全员参与原则,通过事前成本计划、事中成本差异揭示和事后成本信息反馈对成本发生全过程实施控制。(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医院应以成本数据为依据,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做好营运成本分析与预测,将全部成本纳入管理范围,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控制。(3)对重大经济行为进行可行性论证以指导经济管理决策,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对成本控制关键点进行检查、评价,对成本控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以确定成本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医院成本管理活动的开展也应满足其为医院带来的效益高于其所耗费的资源,而成本管理信息化无疑是提高成本管理绩效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医院信息系统中有关成本核算的功能模块,使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及时归集、处理成本资料,对成本核算基础数据归集和各种指标的计算、分析、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减少人工汇总、分析、汇报的工作量和产生的误差。(2)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网络,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技术,整合与成本核算相关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四)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医院要想发展就必须把人才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指医务及护理人才,也包括各种管理人才。医院应积极推动成本管理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成本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成本管理人员结构,实现人才结构增量性、存量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年龄结构、专业技术结构和业务水平结构的平衡;(2)完善成本管理从业人员选拔、业绩考核、激励制度,定期对其开展业绩考核;(3)定期加强成本管理从业人员在医院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
分级诊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我国医改进入新阶段。在服务模式转型的情况下,我国的社区卫生组织医保支付应该如何运作?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给出解答。
据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后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我国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82个,服务站25 380个,乡镇卫生院37 707个。而国际上社区卫生组织支付方式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按绩效支付为主的复合式支付,以德国为代表的总额预算下的按点数付费,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灵活支付,新加坡为代表的按市场价格全额自付等。
面对国际上对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的经验,王虎峰指出,国外社区卫生组织门诊支付相对独立,医保支付方式更加注重对全科医生的激励,积极探索后付制向预付制发展,更为聚焦总额控制下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支付模式。
对于我国来讲,未来社区卫生组织医保支付改革路在何方?王虎峰给出了四大“处方”。
首先,强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建立复合式支付方式。
目前,社区卫生组织的医保支付方式多种形式并存,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按病种、人头付费等形式纷纷在各地开展,而未来要在强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医疗服务的变化,特别是分级诊疗后就诊需求的变化,对社区卫生组织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式支付方式。
“长期来看,随着健康信息系统的完善及社会办社区卫生组织的健全,支付方式应逐步向基于患病率的按病种加权的人头费方式转变,同时附加部分按项目付费的方式。”王虎峰表示。
其次,鼓励社区卫生组织通过签约服务将慢性病纳入管理。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的建立是落实社区卫生组织职能的具体措施,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需要规范签约服务收费,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
再者,从医保实际出发开展门诊统筹。即立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推行门诊统筹,合理确定门诊统筹支付比例、起付额和最高支付限额,并随着基金承受能力的增强逐步提高,通过差异化的偿付比例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吸引患者到基层就诊。
最后,需要完善人事薪酬等相关配套措施。“全科医生是海、陆、空部队的军总,应该是和大医生并列的,具有相同报酬体系。”面对当下基层“守门人”全科医生待遇低下的问题,王虎峰表示,在创新医保支付方式的同时,应切实完善基层人员编制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完善绩效激励措施。与此同时,要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生多点执业等方式提高社区卫生组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状况积极拓展服务项目。
医院需在“总额预付时代”做好内控
2012年《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出台,各地纷纷探索其可实施路径。北京地区于2013年在二、三级医院实施城镇职工医保费用总额预付,核心内容为以收定支、科学分配、公开透明、激励约束,强化管理。
对此,作为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航天中心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院长杜继臣结合医院实际与参会者分享了在总额预付制度下医院的控费心得。
航天中心医院于1958年建院,现为北京市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拥有介入诊疗、微创外科、再生医学、急危重症救治等四大技术优势。
杜继臣表示,付费方式改革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参与医疗费用管理的积极性,将医疗行为主动权还给医生;能够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然而,随着参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医保基金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实行总额预付以后医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医院提出以提升内涵发展为抓手应对医保付费方式的变革。
对此,医院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制定可行的指标管理体系,并将体系于绩效管理挂钩,约束到人。
为了降低各项成本支出、增加医院收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推出管理“组合拳”:将门诊药占比、住院药品加耗材比、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定期对门诊住院药品进行排名,定期进行处方和医嘱点评;对违规、超量用药的医生加大处罚力度;将高值耗材进行条码管理杜绝以领代耗;针对低值收费耗材,对科室请领进行动态趋势分析,与工作量对标,控制异常请领。
“医疗费用中30%?40%都是药品,因此要把合理用药作为长期的管理制度。”杜继臣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不将医保基金简单地分解到科室,以免造成科室推诿患者、危重患者得不到就医的情况,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近年来医保总额预付的实施,杜继臣感受到医院管理有了很大转变:从“卖药品、耗材”变为“卖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医疗行为;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扩大医院辐射面,努力拓展非医保市场;从眼中有“病”到“心”中有患者,更加注重患者感受;促进医疗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更加注重医疗内涵的提升;更加注重医疗费用的构成,降低医院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加注重医院内部人、财、物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DRGs引导医院精细化管理
2011年,北京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四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按病种分组(DRGs)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根据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病情 (合并症)等因素,将资源消耗近似、病情近似的病例分类组合为若干诊断组。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以此为手段进行医保支付。
北医三院医保办主任胡牧介绍,试点以来,医院住院服务绩效在综合产能、效率、安全三个维度的指标值一直保持较好状态。“外部补偿依靠制度设计,内部挖潜依靠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他指出,成绩的取得与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有着巨大关系,医院不仅开展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内部管控,同时设定科学考核指标、加强临床路径使用。
谈及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时,胡牧指出,应该将“平均住院日”与“病例综合指数”指标进行更好地利用。其中,平均住院日可以作为管理的核心指标,以全市、全国、国际最好水平为目标,将提高绩效作为长期战略;病例综合指数(CMI)反映医院收治患者的病情复杂程度,用它作为控制指标,保证了重病患者及时收住院。
对于北医三院来讲,医院采取标杆法,选取了澳大利亚2003年的平均住院日和北京市2004年的平均住院日为参考值进行对比,设定自身的目标值。与此同时,医院将平均住院日的纵向值与横向值进行比较,反映学科服务效率的改变;对于各科室来讲,医院还将每一个DRGs组的每年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与同行中最好学科的差距。以此类推,医院还运用DRGs对学科收治患者的疑难程度、中低风险死亡率等质量指标进行比较,对学科进行精确指导。
谈及临床路径时,胡牧分享道,根据北京市实施的DRGs付费108组,医院按照医疗服务流程近似的原则,设计研发出能够照顾多个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的病组临床路径共计275个,从而使52%的病例能够入组并完成,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的同时使管理部门能够有效监管。
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他也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面对资源结构严重扭曲的挑战,若将医务人员的奖励与直接利益指标挂钩,容易出现改诊断、高编码假象,可以采用加台阶式方法来激励医生创新,采用时间度量方法确保护服务质量,采用时间节点法提高服务满意度。
“再好的绩效激励方法都不如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文化氛围。”胡牧强调,竞争价值构架(CVF)在帮助管理和解释各种组织现象时非常有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组织文化的诊断和变革中。
竞争价值构架把组织文化的指标按照内部外部导向和控制授权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形成四个基本的价值模式―四种文化类型:合作式文化、创新式文化、市场式文化和等级式文化。对此,胡牧表示,中庸之道使我国文化的结晶,如何将其更好运用是管理者的责任。
医保管理需“四分合一”
作为医保试点改革的样板,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医保处处长刘军帅分享了青岛市医保支付改革“从疾病费用财务技术管理到健康服务保障管理”的创新实践。
他表示,在以往的观念中,医保的关键与核心在于支付,基金支付的本质是财务管理,其主要做法是基于医疗机构的支付,注重基金支付的空飞价值,即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在刘军帅看来,医保支付本质上是医保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未来医保支付将会更加关注基于支付的质量价值。
近年来,青岛医保在支付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实现了从简单支付到支付与共付并举,从关注基金支付到强化资源配置,从旧常态转型结合慢性病管理、长期护理、社商合作的新常态,从局部创新到全面改革基础上的创新,从疾病费用财务技术管理到健康服务保障管理的转型。
在医疗机构端,政府对住院费用采取总量控制与复合式付费相结合的方式;在门诊,主要以按人头付费的方式,门诊大病采取按项目限额付费,慢性病管理采取按人头付费与服务包付费相结合的方式;长期护理保按项目限额付费。
“任何一种支付方式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基础条件及配套措施是否具备对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效果影响巨大。”刘军帅强调,支付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其深层内涵是实现资源配置前提下的有价值购买,重要任务在于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否合适。
面对目前状况下支付方式改革单兵突击的局面,他指出,总量控制本质上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可能间接影响患者福利,也会对医院发展以及医疗、医药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支付方式的改革“出路”在何方?
刘军帅强调医保到了做资源的时代,而不是做基金的时代,需要开源、节流、系统改革。他指出,应当开展“以选择性适应为基本、技术性创新为导向的支付方式系统改革,并且将定价体系、共付模式、风控机制、业务拓展等配套推进。”
“功夫还在诗外。”刘军帅表示,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改革的最终症结在于政府与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谈及如何定义改革成功,刘军帅给出了“四分一合”对策,医疗分流、医生分解、医药分开、管办分离与三医联动。
“仅仅凭借支付方式改革就能做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认为做不出来。它的价值更多需要通过外在事物体现,所以我说它是‘功夫在诗外’。没有这些改革,支付方式改革不可能成功,你再要求医保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控费,那也只能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刘军帅强调。
医保管理应“整合资源”
“最优秀的医保制,或者最先进的医保支付制度不等于是最好的支付制度,这点各方要有共鸣,很关键的一点是干活的人是不是适合这种方式。”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林枫如是认为。
镇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先行军,始终在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至于收获如何,林枫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管理型医疗。他强调要通过医疗费用支付的方式,激励和引导供方能动整合资源,转变医疗模式,删除不必要的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取得保方、需方、供方共赢的局面。
“管理型医疗并不是医保机构深入到医院心脏内部手把手地教。”林枫指出,在美国,医疗管理机构更多地介入医疗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在办医院,但是在中国,此种方法行不通。
“在我国,我们要用支付制度改革推动公立医院能动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对此,林枫强调医疗资源的整合。
“第一,需要整合医院与基层。”林枫指出,在进行医保支付改革前,首先要进行体系的调整,建立医院与基层融为一体的健康服务联合体。与此同时,也要整合全科与专科,整合预防与治疗,整合康复与医养,整合医疗与药品,整合线上与线下,整合医保与公卫,整合医保与医疗。
在谈及医保与公共卫生整合时,他表示,需要进行资金的整合。“长期以来应该叫做全面健康保险,应该是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经费能够整合使用,从而发挥健保作用。”林枫举例表示,一件事情应该交由一个人做,如果一定要两个人做,两个人一定要系统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