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18: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规划解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项目概况
顺驰第一国际位于郑东新区cbd外环和第三城市中心轴线的交,占地面积4394.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开工,预计2006年10月公开发售,是顺驰集团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出的首个5A级智能化甲级写字楼。整体规划建筑沿地块边缘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观的营造。地块地势平缓,有利于营造简洁现代的景观空间层次。但由于地块被分三块,中间连接地块狭长,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观界限和衔接。
2.凝炼“仕家”的景观主题――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仕”:学也;其“学”:觉悟也。表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方能觉悟生命,而“仕者”,是觉悟了生命意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根基,“家”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仕家”界定了消费者家庭的觉悟品质,也就界定了“仕家”环境与生命意义的联想方向――去狭隘以向开敞,远混杂而近秩序,避喧嚣以取宁静,逆潮流而顺自然。
3.景观特征与文化特征
3.1以经典之美规划场所
古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构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几何园林的形式开扬场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
3.2 以线性之美串联场所
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区域的主题景观串联起来,以线性的交通组织带动景观组团。简约的线性几何布局,结合空间变化与环境,创造出道路系统及场地空间感,使整个场所具有统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观提升场所
几何形式的文化景墙,思想者的主题雕塑的设计等,以达到“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标。主设计格调优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气息,入口两处林荫大道引人入胜,业主可以感受得到这里是一种画境、一种文境、一种宁静。
3.4 以立体绿化改造场所
园林建筑、地坪紧密结合地形,随行就势,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工程量,在挡墙处设置了多级高差,舒缓了一级高差的垂直坚硬感,并且增加绿色廊架停车位,对硬质挡墙进行了一定的空间遮挡,使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更加的丰富,围墙的设计?很好的与周边环境和谐。采用立体式绿化围墙,利用景观生态护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边增设特色景观小品,增加了整个挡墙的趣味性和绿化的层次,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以水景营造宁静场所
设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静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树池,显得简洁大方。水池的周边设置了亲水平台,是小区业主休闲的好去处,以“流、跌、涌”等形式,互为点缀,交相辉映,人们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灵性和水的魅力,给新贵一种高雅惬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观元素丰富场所
在本案中绿化设计以“花园、生态、保健”为设计定位,营造“仕者”宜居的绿化环境。以“简洁融洽、精致完美、独树一帜”为绿化设计目标,实现了创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组织整合场所
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环状道路通行,人车分流,并严格控制车辆进入小区,为业主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简约的几何布局,结合景观空间变化与环境感受,道路系统融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合理的交通组织令社区有序而安宁。
4.景观设计与文化的结合
本案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诉求,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景观串联起来,各主题空间中布置景观构筑物与景观小品,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愿景,以几何形式的景墙开扬场地;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几何状的景墙、几何状的景观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选择为思想者,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含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与整个园区的“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题紧密贴切,沿袭了Art Deco现代建筑的风雅气韵和低调的奢华风格,显得有亲和力和高贵典雅的气质。
4.2听香水榭
听香水榭其寓意为环境清雅宜人,安静闲适的地方。域中设置了镜水廊桥、琴韵广场、咖啡茶座等,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这里听水声、畅谈人生、促膝品茗。镜水廊桥的水景让环境更加的妩媚,亲水平台满足人与水亲密接触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隐约可见,涌泉的形式活泼可爱,使整个小区具有勃勃的生机。水边的琴韵广场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气势,以几何纯粹装饰线条彰显无限景观魅力,与高耸流畅挺拔的Art Deco现代建筑相呼应,以倾泻而下的流水彰显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水声、笑声、畅谈声与新贵名士追求的高贵感不谋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观街区
独具特色的“景观街区”思想,打造现代感强烈的商业街景区,主要考虑到与与CBD的衔接关系和人流问题,其空间设计是从半开敞到开敞,从小区向外渐次过渡到宽敞林荫大道的路面。整齐的林荫大道、的格调小店、悠扬的笛声、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丰富的夜景灯光,给街区带来一丝别致的情趣。商业街植物设计主要采用规则式种植的方式,构成该空间的高层框架,同时在乔木间点缀造型现代感强烈的灯具丰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离设置线条简洁的草坪灯,和谐中蕴含着变化。营造出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具有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的街道环境。
5.结语
经历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记忆和经历不断浮现叠加的小区,才会成为城市的永恒。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空间,只有充分正确地考虑了“人”因素,才能使设计的场所焕发生命力,成功的景观设计正是在承受住社会洗礼考验后自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从2011年――乌鲁木齐的“民生改善年”开始,“幸福”一词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市民所提起,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民生工程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可以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者从国家的角度指明了新疆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后者则为如何实现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的策略。作为民生改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路网目前处于“放射状、环状、方格状”相结合的“混搭式”布局,受历史与地形因素的影响,路网布局不合理等现象长期存在,拥堵现象极易发生,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还会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2 乌鲁木齐城市道路拥堵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路网问题
首先是路网容量不足。虽然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城市道路设施规模迅速提升,但是受城市飞速扩张的影响,路网密度反而较以往有所下降。其次是路网布局不合理。受历史沿革及地形因素的影响,以河滩快速路为分界的东西向两块区域的整体连通性不足,传统中心区又形成了改造难度极高的不规则路网,在高峰期极易发生拥堵现象。第三,在路网级配方面,乌鲁木齐市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之比为1:1.6:1.5:5.2,次干道的比例明显低于最优级配,支路也未能达到这一标准。最后是道路功能的层次划分混乱。乌鲁木齐市的新城区普遍重视主干道建设,路网密度不足;旧城区则因历史沿革等问题无法发挥支路的使用功能。同时,过境快速路相对缺乏,过境交通的压力无法得到疏散,降低了河滩路、外环路等快速路为市区中长距交通提供服务的能力。
2.2 公共交通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得到有效构建,公交网络层次相对模糊,接驳公交、普通干线、大站快车相对匮乏,仅凭单一的公共汽车很难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同时,市区公交线路未能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不少线路的重复系数过高,优化工作却进展缓慢,公交枢纽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立,但是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还相去甚远。最后,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不仅车型陈旧,而且数量明显不足,不仅无法有效满足人们对于公共交通的使用需要,而且不利于乘客获得更为方便、快捷、舒适的外出体验。
2.3 静态交通问题
首先,乌鲁木齐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为1:0.22,存在着近20万个缺口,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停车管理与运行问题。其次,受配建停车位不足的影响,公共停车场就承担了巨大的分流任务,但是市区公共停车场的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对社会开放的配建车位根本无法满足市区车辆的停放需求。最后,在前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市民被迫选择了路边违章停车的做法,这样既不方便管理,又会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运行,尤其是城市慢行交通产生不良影响。
2.4 交通管理问题
首先,乌鲁木齐市的交通标志线与交通语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规范设置的问题较为突出,信号控制与A类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次,交通流的管理与组织水平不足,干道上不同的交通流相互交织,极易发生拥堵。即便是在单行道非常集中的老城区,也因为单行带规模与系统性不足的影响而经常发生拥堵现象。而且,市区的公交专用车道名存实亡,很多社会车辆无视相关规定混入其中,极大的制约了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输效率功能的发挥。最后,市区的交通智能化管理刚刚得到发展,但是系统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不足,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较为落后。
3 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规划和建议
3.1 提高城市路网建设速度
乌鲁木齐市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经济、车辆的增长潜力巨大,所以交通网络的建设应采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并在规划阶段解决目前存在的支路、次干道、快速路缺乏问题,使路网系统的衔接更为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同时,市区内不同区域在交通增长趋势、路网成熟度、用地空间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道路建设应有所侧重。在城区,应以对外通道建设、路网密度提升以及交通引导功能发挥为中心,中心区域则应以道路的改造和优化为中心。另外在进行路网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兼顾步行、非机动车对于慢行交通的实际需求。
3.2 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乌鲁木齐市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交通拥堵现象最为突出,所以不宜再对其进行过度的开发,而北部平原地区则属于城市用地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主管部门应当对市区南部进行严格管控,以优化和整治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市区东、西部可在确保地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扩展。作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市应当尽快构建高效、便捷、科学、合理的城市立体化交通体系,为本市最终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商贸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明确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在不同类型的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在乌鲁木齐市占据着30%的份额,略少于步行。预计到2020年,公共交通、步行等对慢行交通要求较高的出行方式仍然会牢牢的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无论在政策、规划、建设、资金等方面,主管部门都应当继续加大对于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在尽快构建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出租车为辅的良好格局,并通过高效运作、功能健全、层次合理的公共客运体系的构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3.4 做好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在城市交通中,静态交通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性指标。结合乌鲁木齐市的现状,本文建议首先应明确现有的停车管理办法的法律地位,使执法单位能够有法可依;其次应通过法律规章的构建,要求全市的新建住宅、商业街区以及大中型公共建筑必须配建或增建设停车场;第三,可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到停车场建设领域。最后,提高全市停车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做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结语
乌鲁木齐市不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同时也是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成为连接我国与中亚和西亚国际商贸中心。为了使这一目标能够得到早日实现,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坚持“东延、西进、南控、北扩”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城市交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尽快完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现代化、立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为城市的发展与市民出行提供更多的保障。
多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因此存在许多难解之题。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研究城南地区长远、综合发展的规划布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首先,北京南城规划发展应考虑协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积的两倍;总人口规模8500万,远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区域GDP已经近万亿元,达到9159亿元,但全区域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们应该从宏观、长远、区域等角度,启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3079平方公里的总体综合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的总体思路,将南部各区规划和正在规划的各个大型项目统一整合,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适当分离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是解决城市压力的现实“药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项功能与首都功能紧密叠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首都功能区要么被迫搬迁,要么保留矛盾,继续维持城市痛苦。通过调整北京城市结构,迁出可能和最终可能迁出的部分城市职能,北京可能实现高效、长期的合理发展。
北京三环以内的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能继续发展,保留了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功能。外迁北京市企事业等单位于南部地区,结合长远规划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绿色”等为主题,整合永定河,大、小龙河,三海子及其他绿色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低碳、宜居的崭新城区,构筑针对日益拥挤的中心城区的“反引力城市区”,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研发、居住、现代服务业、信息及医药产业集群等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庄,更加有利于引领京津冀区域均衡发展。届时,北京将呈现沿北京中轴线延长的首都区和北京南新城区双核共荣、各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结构。
最后,真正落实古城保护战略,预留国家行政区搬迁或设施增建的空间。北京各版总体规划虽然都将古城确定为整体保护的对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绝。如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显然,北京古城保护的“旧调”还将重唱!
关键词:社会运转效率 交通拥堵 城市规划 界定 布局 路网结构 城市公交系统 国民交通素养人口分布 流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似乎是一个极其经常的状态。吃饭要等,打水要等,洗衣服要等,即使出门远行,也会时不时地遇到堵车,一等就是个把小时。人们的焦虑在膨胀,民众的怨言也在不断地增长,其对于快节奏的大城市而言,这种拥堵造成的社会运转效率下降,很多时候都会导致极其糟糕的后果。拥堵,已成为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却时不时地遭遇的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城市景观。
从城市规划的层面找寻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案,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城市规划层面欠缺对交通规划的考虑和限制
城市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规划是以规划什么为核心?规划土地。而在规划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规模的过程中,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交通的配置,然而现今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中没有加入应有的交通分析规划的成分,尤其在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一些基本的城市规划指标中也并没有包含对交通的相应规划指标,从最基本的层面没有考虑一个对交通的规划限制,从而反映了规划过程中对交通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是城市规划不当所导致交通拥堵最本质的因素。
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加入更多应有的交通分析规划的成分,从最初的总体规划,一步步落实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只有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做到二者综合、仔细地考虑,才能逐渐改善城市的交通秩序,使城市的运转向一个良好高效的方向发展。
当然,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都不是一次性达到完成状态的,二者在不停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从规划到实施,也需要将这种影响不停地反馈给双方,从而使二者达到很好的结合。
二.步行地段和通行要道的界定不明确,两种道路系统混杂
究竟什么是交通拥堵?仅仅是机动车停滞不前造成的道路堵塞,或者是行人的无法疏散吗?不,我认为所有因外界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行人行车穿行不便都可以叫做交通拥堵。注意,是“穿行”。一个人,如果是漫无目的地行走的人和急切地去赶着上班的人,遇到交通堵塞时,反应是绝对不同的。游憩的行人可以在“等”的过程中玩手机刷微博,甚至拿出一本书来看都不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可急切想要上班的人却会陷入极度焦虑的状态中,这类人需要的,就是一种直达性强的,与外界联系弱化的道路。这点在我们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做的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加明确地界定步行地段和交通要道,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的分隔,是一个不同状态人群的分隔,他们的连接,也是两种性质交通的连接,是最易造成交通混乱的城市节点。这样的界面越发清晰明了,各自区域的运转越迅速。
三.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路网结构不合理
我国很多城市中,路网密度低,瓶颈路、断头路、畸形交叉口多。不少城市热衷于修主干道,不注重次干道、支路的建设,道路密度低,交通流量过于集中,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主/次干道过渡或衔接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低。因道路维修、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引发的交通堵塞时有发生[ 选自武汉理工大学 杨育凤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大中型城市城市交通建设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从城市规划的层面来看,整个城市布局不合理是导致路网结构不合理,人们无法自主地选择居住地点,购物、上学、上班不能就近解决;我们这学期所做的居住区设计前期进行了对基地的调研,发现居住区地块范围内很多配套设施都没有实现,人们不得不走很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就增加了交通堵塞发生的几率。
同时,路网结构的不合理性还在于高速路与低速路的衔接处缺乏有效的过渡和分流。在高速路上行驶的车在进入城市之后,经常会迅速陷入一种阻塞的状态。我的家乡在甘肃平凉,高中在兰州上学,因此每学期开学或放假后去兰州基本都会遇到交通阻塞情况。除了山体塌方造成路不通畅以及偶发的车祸导致的交通堵塞等客观因素以外,很频繁的一个现象就是在进入兰州市区之后,由于路网一下变得密集却缺乏秩序,使得整个车流的速度变慢,从而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
究其原因,首先是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城市和的衔接没有达到很好的过渡,经常是围城建城,其实现在的城市是有向外扩散的趋势的,这种趋势导致城市边缘本质上不是清晰的一道界限,然而人们总喜欢用各种手段达到区域的划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合理的隔离性。没有足够范围的过渡段,导致两种状态的空间生硬地相撞,在这个撞击带内,必然会产生交通堵塞。因此我们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就从道路的角度考虑城市与城郊的衔接关系,
四.规划导致城市公交系统的不完善,二者没有很好结合
我国城市公交系统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这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关性。城市规划用道路分割了土地,公交系统是覆盖有道路的地方,也一个携带人群渗透进入城市土地的载体,那么城市规划如何规划城市道路,尤其从公交专线这方面考虑,二者结合得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形式。以兰州为例,该城市就是一个交通极其不便的城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周末回姨妈家时遇到交通堵塞是鲜少有例外的经历。然而大二暑假回兰州时,快速公交已经投入运营,我发现快速公交很好地舒缓了交通拥堵的问题,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这种交通方式是值得推广的,尤其在地形变化比较大的区域,地下交通并不是很容易做,可以考虑在上开辟BRT专线。而如何规划快速公交线路,除了相关道路建设人员以外,就是我们规划人员和所应该投入关注的。我们在规划土地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将公交线路,也许在结合了公交线路后,我们在规划过程中也会发现如今公交规划的不合理之处,从目前很多城市的公交线路混乱、以及公交换乘点的混乱,都反应了这是城市规划和公交系统二者没有很好结合所导致的交通问题。
除此之外,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2.34亿人,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许多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汽车保有量于2011年10月底首次超过摩托车保有量,标志着中国机动车结构由摩托车为主体向汽车为主体转变。以个人名义注册登记的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748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4.17%,成为汽车构成主体[ 摘自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张蔚然)》
]。这标志着国家的进步,同时也启发我们城市规划人员为不同类型的车规划不同的道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就像分类的垃圾回收,分类分批不同应用不同的策略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五.国民的整体交通素养不高,政府管理水平不高
交警素质不高,朝令夕改、有令不行或者随意行令时有发生,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主要靠公安部门,其他各方力量都没有完全联合起来,合理不够。民众的交通意识和时展不相称。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违章并不等于违法,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十分普遍。交通秩序随着交通治理行动而变化很大,治理严了,就好一些;治理松了,就乱一些。
即使这样,我们国民对基本的交通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可是对城市规划却知之甚少。在我和非本专业的人说起自己的专业时,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总会有很多人茫然地问:“城市规划是什么?是将来当城管吗?”(笑)我的很多同学也有诸如此类的经历。增加国民对城市规划的了解,也必然会对交通规划和交通秩序有一个综合层面的感知和,这对提高国民在交通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必须基于我们两个专业本身很好地结合渗透,才能从上至下由小及广地普及交通法规,激发国民主观能动性才改善交通秩序。
六.人口分布和流动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老城区的搬迁改造,造成了人口分布不均衡,每天都有大量市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往返于老城区和新城之间,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这就是城市规划所导致的交通不合理之处。因此如何真正使老城与新城融合,这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是这些联系二者的因素,体现了他们之间本质的关系。如果连城市的主体――人,都要克服二者之间的隔离性才能正常生活工作,那何谈融合呢?因此在规划一个新地块时,就应该综合考虑和老地块的关系,如何使人方便快捷地在这两个地块内穿梭移动,如何分割地块规划线路和交通要道,使市民的效率最大化。市民生活的效率搞高了,城市运转自然就有了秩序。而这个因素所造成的城市拥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
同时,在我平时的观察思考中,也从规划角度和空间角度提出了一些改善交通的想法:
1.在相应堵塞的节点处减少驻留空间,从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寻找别的道路
从空间角度看,人流、车流就像水流一样,哪里堵塞必然有相应的驻留空间,从很小范围的人群聚集,到大面积的阻塞,必然有一个节点,是人流车流最密集的区域。这个节点在空间上的表现可能是一个小广场,也可能只是一个小地块。其实“无论多小的地块,在一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广场”。这是近日上海暴雨时我在去教室途中突然感悟到的。
因此在重要干道保持沿街建筑立面的延续性,减少一些参差不齐的建筑边界,从而减少人们在退界建筑驻留的可能性,也对解决这一地块的交通拥堵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强制性措施。同时确实需要开辟更多的路径,尤其是步行道路,对缓解堵塞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同理扩展到城市,就是要加强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消除道路平交路口瓶颈、调整道路出入口设置、清理城区电线杆占路等。
在平日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也发现,一般进深很大的空间往往会排很长的队,而进深小的空间,人们排出门就有可能被晒,被淋,因此不会排很长,这虽然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现象,但同样应用于空间规划对交通的影响。在拥堵的地方我们尽量减少人能驻留的空间,这样人们自然会去选择别的道路或空间,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候拥堵不全是因为客观性因素,人的主观性――“懒”――宁愿多等,也不愿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也是有关系的。
2.减少街坊的尺度,即减少街道的长度,给分流提供更多的可能
XX县政府起草完成《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的请示》,并连同规划文本上报至市规划局,由市规划局转报市人民政府,待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可实施《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
二、城镇综合提升工作
2015年完成了环城北路、二环北路东延线、达丙路南延段市政道路建设;完成福惠路北段、南段东侧人行道砖铺设工程;完成福惠路与右甸路交叉口道路、宝丰路、会堂路等多条道路路面修复工作;同时配合质监站完成南门河、文昌河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3.6公里新增雨污管网建设工程。文昌路东延线、环城东路(二环北路—形象佳阳小区)、客运站北侧道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正有序推进,预计来年3月底可全面完工投入使用。目前,城镇面积达23.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约达9.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3.6万人,城镇化率约达38.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6.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7%。
三、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年内启动了《县道路网专业规划》、《县右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同时配合13乡镇启动编制了4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划,目前已完成田园镇德老本、翁堵镇明山水库、漭水镇坝尾、寨子、许家寨、鸡飞镇鸡飞村等安置区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其他安置区规划编制稳步推进。
四、规划管理和规划验收工作。
严格管控规划成果,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的理念,强化各类建设规划审批,严控绿地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注重建筑风格、配套设施、景观营造等审查,确保规划成果得到落实。严格按照总规、道路网专业规划等控制城市红线、绿线、黄线,共完成放线工作80余次,较好的将规划落实到实处。认真遵照办事流程和有关规定,核发“两证一书”,年内共核发“一书两证”194份,其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7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5份。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53.2万元。完成福慧华庭、隆祥花园一期、中医院、茶韵公园等13个建设项目规划验收,共核发《规划验收合格通知书》13份,确保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规划,较好的维护了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开展“四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开展“四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5〕18号)文件要求,将在全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试点工作。为实现我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同时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高效行政提供重要参考,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提供重要支撑的目标,年内已开展“四规合一”前期工作,同时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力争将我县纳入“四规合一”试点县,进一步推动我县特色城镇化建设。
六、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为解决县城道路反复开挖、各种管线错综复杂,进一步提升县城品质和城市形象,2015年11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邀请了三家作业单位参加竞争性谈判,综合资质、实力及二次报价等条件最终确定广州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县地下管线普查作业单位,并与12月1日进驻开始普查工作,截止目前以完成兴宁街、文昌路、右甸路等道路65公里的管线物探及数据整理工作,整个项目应于2016年1月31日前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完成将为县城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七、其他工作。
配合“十三五”编制办进一步梳理“十三五”建设项目和各项发展指标预计,做到既有前瞻性,又符合发展实际。配合做好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申报各项工作,积极准确提供各项所需材料和图纸等文件。根据领导工作安排,我股室相关人员配合完XX县城宅基地审批工作,依据城市规划,共完成宅基地审查420宗;完成隆祥花园二期建设规划、大酒店规划方案、棚改安置区建设等规划审查;完XX县城水体景观改造、南片区安置区规划、昌一中西侧挂牌土地规划、恩红道路西侧挂牌土地规划等方案编制工作;配合我局各股室完成其他工作。
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首先要谢谢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在融入单位这个大家庭中成长和进步。我们知道,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如今新的一年又将开始,我们股室会将更加努力做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的鞭策自己,以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为城乡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住建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股年度工作总结(2)2015年以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管股在局党组和局机关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团结一致,以深化房地产业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的好评。现将2015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年度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建立了房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规范房地产权属登记系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人员已熟练掌握系统各项技术程序。新建商品房购销合同备案及房地产产权登记系统已在使用中。截止2015年12月30日,共办理房屋权属登记485宗189183.02平方米,其中:初始登记265宗74625平方米;二手房交易72宗12240平方米;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共计267436.58元。商品购销合同登记备案733宗108300.2平方米、注销合同备案104宗,办理房屋抵押登记件数1112件、抵押建筑面积555010.84平方米、抵押金额83657.85万元、债权数额134200.35万元。历年房产档案的信息录入及档案入库已经全部完成,录入总件数14985件、证书数14672本、总建筑面积5341658.049平方米,2015年7月13日—17日县档案局对所录入的房产档案进行了验收。
(二)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商品房预警机制,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和登记备案制度,落实动态巡查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市场销售透明度。2015年共办理了14家预售许可证,预售面积235511.98平方米。二是协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服务工作,进一步净化房地产市场,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共对县内7处、0.52万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
(三)加强小区物业监管。不断对物业小区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培育和引导物业管理市场规范发展,积极协调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纠纷,进一步促进物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同时,以“省级文明县城”验收为载体,积极开展小区环境整治活动,抽调专人进行督查,优化小区环境,共建文明和谐的居住小区。截止目前,我县共有6家物业管理公司。
(四)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5年上级下达我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数为151户(勐统镇62户、卡斯镇89户),均为拆除重建。下达补助资金169.8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13.2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56.63万元。
(五)强化效能建设,房管形象逐步提升
严明的机关效能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机关形象的重要保障。今年,我们从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考核入手,强化了科室效能建设,提升了房管形象,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推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特事特办制、双向沟通制六项制度。同时将工作目标予以量化,年终实行严格的百分制考核。
二、下步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履行房管股职能,提高工作标准,促进各项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1.继续规范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处理好房屋权属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权属登记管理,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完善房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同时,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塑造服务品牌,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营造“优质高效、公开公正、清正廉洁”的服务环境。
2、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搞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工作。扎实开展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暨市场监督检查,做好商品房登记备案及预售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楼盘品位,提升城市档次。
3、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的物业监管工作。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我县物业管理水平,开展物业服务企业监督检查工作,促进我县物业管理服务上台阶。
4、随着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的增加,入住小区数量的增多,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势在必行,建议成立物业管理股,专职负责各个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相关业务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和风险防范工作,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股室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对股室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7、做好房地产投资统计,确保投资任务完成;完成好上级领导交给的临时任务。
抗震防震人防股2015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以来抗震防震人防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规范,参加了国家人防信息化培训班,提高了股室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
(二)加强对警报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对八台警报器进行了定期巡查,警报设备运行正常。做好9.18警报试鸣工作,音响覆盖率达100%。
(三)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军区关于增加省级人民防空重点城市的通知》(云政发〔2015〕9号)文件精神,我县以定为省级人民防空重点城市,为进一步做好我县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管理工作,依法推进人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城市建设融合式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和《云南省物价局、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调整我省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云价综合〔2014〕4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完成了《XX县防空地下室建设管理办法》初稿。
(四)积极自动服务好重大项目的人防工程审批工作。完成了天和医院新建项目和云南省2013-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四期)-保山XX县片区东、西地块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审批。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草过程
2005年,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多断增加,加之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石油和化工交工技术资料的归档过程中,不适应新要求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用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使得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对交工资料归档的规范和明确,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往往不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写组,通过总结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项目、亿利化学PVC项目等工程交工技术资料整理的经验,参照HG20237-94《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了大量的编写修改完善和补充编写,考虑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点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资料归档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的归档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化学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意见。按照反馈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详细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审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标准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填补了自治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交工资料管理的空白,统一了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资料的管理。”该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自治区地方标准,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标准号DB15/T489-2011在全区执行。
二、编制的意义
1、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程施工、验收、管理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实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和档案文件的整理归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项目为主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不能满足其安装工程较多、施工验收规范各异的要求;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编制对象的原有化工项目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也不适应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的现实。为了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总结内蒙古多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编写标准以规范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行为。
2、促进工程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内蒙古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上一直没有全区统一的管理规程,过去各参建单位都是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内容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但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差异比较大,在以往全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全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安装开工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终止的顺序进行编排,规范和完善全区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规定了工程资料的分类、编号原则,完善了资料的整理顺序,统一了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施工用表,明确了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工程报验的原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编制与管理水平,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编制的依据
标准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参考了《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等行业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过去内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
四、编制的原则
标准的编制原则是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过程控制、简便易行、适应信息化管理。
落实责任:参建各方应将各自的质量责任落实在各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审核中。
规范行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过程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检查、验收,融入工程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简便易行:资料的管理应直观、便于操作。
适应信息化管理:资料的管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工程档案电子化。
五、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关于内蒙古石油化学工业安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地方标准,标准要素设置及构成主要是按照规范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立。标准由十一个一级要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
要素一:范围
本要素意在阐明标准总的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使用本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素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给出了本标准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本标准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术语和定义
本要素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术语的要求,给出了20个术语,术语和定义是为了满足标准在表达上的需要,帮助使用者准确地理解规程。这些术语均在有关章节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标准使用。
要素四: 总则;
本要素由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反映了本规程制定的目标、统一性、规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规定
本要素由二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的填写和整理作出了规定,提出了交工技术文件的整理应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体要求。第二方面是对安装工程的划分进行规定,包括单位工程的划分依据和构成、分部工程的划分依据以及分项工程的划分依据等。
要素六:管理与职责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明确了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各个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工程技术资料形成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本规程的纲领。同时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和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对施工现场资料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装工程技术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四个二级要素为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基本内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明确了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包括的内容。
“施工质量控制资料”一方面对工序质量控制表格进行了说明,并阐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进行了分类,为了方便组卷,按照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分为六类并给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阐明了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包括的内容,即包括:进场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厂家提供的性能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材料的商检报告、材料复检报告等。本要素还对质量证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表实施规定”,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满足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设置。本要素阐明了工序质量控制表分等级的规定,即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对工序质量控制表在填写和使用、实施过程中作出了规定。
要素八:安装工程交工验收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十三个二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规定工程交接时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交付的施工技术文件的内容,即包括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及所附设计变更以及质量验收等技术文件。
规定施工技术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即包括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管道(件)及各种电仪器件等的质量合格证及相关复验报告等。
规定了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包括的内容及使用的表格。
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相关报告及其内容要求,包括“勘察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通知书及附件(验收组成员名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规定了工程交接时向建设单位交付的其它技术文件,包括各职能部门的批复文件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书、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所需文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的“重大事故报告”等。
要素九: 竣工图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给出了竣工图的概念、内容、整理、保管、绘制和图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还对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规定。
要素十:安装工程资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工程资料的立卷,给出了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案卷编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给出了归档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归档的程序,给出了归档的范围等。
另外,标准还列出了规范性附录,对工程中使用的记录表格进行了规定,包括:
附录A:共用类交工技术格式文件目录,从A.01至A.50共50个表格供安装工程共用项目使用;
附录B:设备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B.01至B.67共67个表格供设备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C:管道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C.01至C.19共19个表格供管道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D:电气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D.01至D.58共58个表格供电气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E:自动化仪表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E.01至E.33共33个表格供自动化仪表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F:智能化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F.01至F.12共12个表格供智能化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G: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格目录,从G.01至G.05共5个表格供工业安装工程验收使用。
六.标准应用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设计理念
再筑凤栖台
该城市古称泽州又称‘凤凰城’,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地“凤来栖”的美丽传说给城市带来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深厚人文底韵。作为承载国际会展,会议,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会展中心,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设计应能反映城市的气质,方案本着“凤来栖”的这个美好愿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国际会展中心。
活力核心带
本项目主要由商业服务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两功能块组成,我们主张从整体区域出发进行功能布局:商业、办公、酒店及其宿舍配套靠北侧布置,与基地北侧商业金融用地形成呼应,适合城市生长的脉络。会议、会展中心沿基地南侧布置,与南侧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相对集中的公共区域,并在南侧依次形成会展室外扩展广场、入口广场,礼仪广场,并与城市公共广场形成很好的序列。各功能块结合室外地势高差由一条由北至南的‘活力核心带’紧密联系在一起,方便各功能体相互交融,让各种事件发生共生互补的联系,同时提供富有趣味的户外扩展空间。
绿色轴线
设计中东西向绿色轴线的置入,把公共绿带向基地内侧进行延伸,是‘活力核心带’的绿色扩展空间。
建筑设计
设计中会议中心,会展中心通过共享大厅联合在一起,组成大体量的城市公共建筑,椭圆形建筑界面为城市各个方向提供良好的界面,共享大厅为会展形象主入口会议中心辅助入口,并通过活力核心带联系酒店和商业,有效带动商业配套功能,同时形成会展北侧的人行入口,让各方向人流能方便进入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形象出入口设置在基地东侧,面向城市绿轴,景观视野开阔,靠近酒店及宴会厅,方便使用。酒店配套和商业动线统一考虑,联系紧密,这样各功能块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避免重复。康乐中心设在5-6楼连接体内,酒店和宿舍匀可方便到达。主塔楼高148M,共36层,20-36层为酒店客房,8-18层为办公用房,标准层设计方正实用,合适的进深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
交通组织
我们主张通过一条串联基地南北广场的“活力核心带”组织人行交通,通过一条贯穿基地东西的“绿色交通枢纽”组织场地车行交通,两大流线立体设置,简化处理基地南北10米高差,形成人车分流、互不干扰的动线体系,建筑利用场地高差形成多层级的进入形式,商业可实现双首层进入,形成丰富的商业动线。双环路的绿色枢纽有效的组织各建筑车行交通,在入口处分别设置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公共落客区,绿色枢纽的上环路组织办公、商业、宿舍及宴会落客接送流线,下环路组织会展、会议的地面停车区和货运流线。酒店和商业后勤流线就近下地下车库,通过垂直交通到达各区域,与办公、商业、宿舍的落客区互不干扰。酒店沿晓庄路设单独车行出入口。集中化的环形路网解放出大量人行空间,各人流均可方便进入各建筑群体,通过‘活力核心带’组织起有效的联系(如图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47-020 引言
在《规划》中根据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进行城市规模认定。小城市人口认定从20万以下提升至50万以下,中等城市从20至50万上升至50至100万,大城市从之前50至100万上升至100至500万。
根据《张家界・永定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2013年底常住人口约22.66万,因此属于小城市。
1 上位规划解读
《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编制完成并经评审已获得通过。该规划将张家界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城市规划区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为极化中心城区,完善旅游服务职能,优化旅游服务基地格局,加强遗产地保护,促进城市与旅游协调发展,为张家界市旅游的提升建构良好的空间载体。
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区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和空间地理特征,确定未来城市规划区整体空间结构为:“一心三翼、两轴四带”,并作为张家界市远景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
“一心”指中心城区,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湘西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三翼”指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天门山和茅岩河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地域形成三个旅游职能片区,作为张家界旅游城市的三向发展翼。“两轴”指作为张家界城市空间发展主轴线的澧水城市发展轴,以及连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心城区和天门山风景区的旅游发展轴。“四带”包括了沙堤旅游发展带、茅溪河旅游发展带、澧水旅游发展带和澧水城市职能拓展带。
2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概况及照明现状分析
2.1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概况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前身是湖南省大庸县,1988年因旅游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确定的六大中心城市之一,辖永定和武陵源两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是张家界市政府和永定区政府驻地,位于张家界市南部,总面积约为262平方公里,空间主要沿澧水两岸向东西两方向延伸。
2.2 中心城区主要景观资源分布
2.2.1 自然景观资源分布
自然景观包括江河水体、自然山体和部分公园等。张家界市中心城区及延绵区的主要自然景观资源有:澧水河及其支流(茅溪河、太极溪、仙人溪、西门溪、东门溪、陈家溪和麝溪)、自然山体(月斧山、汤加山、大栗山、子午坡、五组坡、白羊坡和豆川坡)和自然公园(烈士陵园、卧虎山公园)。
2.2.2 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分布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有:大庸府城、江南名刹普光禅寺、土家风情园、老院子、苏维埃革命纪念馆、烈士塔、基督教堂等。
2.3 景观照明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踏勘以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张家界市城市景观照明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除个别地方照明效果较好,能够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外,大部分地区照明分布不均匀,主次不明显,效果不突出;道路、广场以及公园的景观照明与建筑景观照明未有机融合,各建筑物实体的景观照明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具体如下:
(1)崇文路与官黎坪组团内景观节点多采用外照光、内透光、轮廓照明、动感灯光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时通过冷暖色调的搭配来彰显其本地文化特色或现代风格,少光污染;
(2)中心城区澧水沿岸景观照明设施分布零星散乱,景观照明断断续续,风格迥异,不成系统,且大部分地段无景观照明;
(3)永定组团、南庄坪组团和西溪坪组团等区域景观照明主要体现在行政办公大楼和大型酒店等少数建筑上面,效果突兀,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4)火车站、汽车站周边景观照明严重缺乏,与其作为张家界城市门户及客厅区的定位不相符;
(5)部分商业建筑景观照明过分追求“新、奇、特”,盲目追求亮度、光色炫目等效果。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照明则明显不足,无主题,无特色。
2.4 景观照明问题分析
在分析上述照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总体规划与设计,景观照明建设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随意性较强;
(2)未将城市中的山、水自然资源与城市人工环境有机融合,城市整体景观照明难以体现城市总体风貌;
(3)城市照明营造的夜景观较少,创造的夜空间较少。景观照明各子系统间缺少相互配合,与周边环境缺少相互协调,地域文化内涵凸显不足;
(4)景观照明的科学技术性不高,新方法、新技术应用较少。“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法显现;
(5)城市重点“际线”未能通过城市照明刻画出来,未能清晰地展现出城市的夜景观主脉络。
3 特色景观照明规划
3.1 规划目标与定位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特色景观照明规划以建设具有民族特征的生态型、人文型空间环境为目标,从基本功能的完善、历史人文的彰显和休闲生活的塑造三方面,打造集现代与传统、宜居与自然为一体的国际现代旅游滨水城市夜景观,以体现张家界“青山环绕水中央”的特色。
3.2 特色景观照明规划
根据《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确定的“旅游西优、城市东拓、轴带发展、组团布局”的空间发展战略合理谋划,构建“中心城区九大组团――澧水城市综合发展轴――沙堤旅游片区”一体化的景观照明规划空间体系。
3.3 景观照明规划布局
综合分析张家界中心城区现状空间结构、景观资源分布和张家界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该特色景观照明规划布局可概括为“外环内核、一水两岸、天际水际、四区多点”。
3.3.1 外环内核
“外环”是指永定组团内由迎宾路、子午路和大庸路围合而成的环状风貌带,景观照明规划要素包括道路、绿地、沿街商铺和橱窗店招等。
“内核”是指永定组团内的老城区核心亮化片区,该区域包含老城景观风貌提升区和历史景观风貌提升区,是集中展示永定城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所。
3.3.2 一水两岸
即澧水景观风貌带。分为水体景观带和岸线景观带,其中岸线景观带包括滨水历史风貌带、滨水城市景观带和滨水自然岸线带。同时适当考虑市区澧水支流滨水廊道的景观照明。
3.3.3 天际水际
“天际水际”是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的竖向层次划分,可概括为由“澧水―道路―建筑―山体”构建成的竖向层次景观照明体系。
澧水水际线是整个城市夜间景观的基座,与道路线、山际线及城市建筑天际线相互交叉构成了竖向层次上丰富的城市整体夜景观。分析天际线、水际线的夜间景观元素,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山水城市夜间特色,展现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空间格局,从而形成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所特有的夜间整体景观。
3.3.4 四区多点
(1)四区。
分别指城市客厅景观区、现代文体景观区、旅游服务景观区和沙堤旅游片区。城市客厅景观区包括机场路、回龙公园―火车站站前广场;现代文体景观区包括南庄坪、西溪坪文体行政区;旅游服务景观区包括且住岗、枫香岗、荷花组团以及沙堤旅游服务片区;科技产业景观区包括长岭、阳湖坪组团。
(2)多点。
“多点”包括由重要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及代表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其中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园和广场等尺度较大的开敞性公共空间,主要有体育公园、大溶溪公园、公园、荷花中心公园、荷花广场、且住岗中心公园、卧虎山公园等;景观节点是指城市中能吸引大量人流、景观塑造良好的小尺度公共空间,主要有步行街、市政府、永定区政府广场、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紫舞公园、大庸桥公园、人民广场、大庸府城等;代表性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指具有保护意义的历史建筑或较为现代化、功能重要的大体量建筑物、主要桥梁和纪念碑等,主要有火车站、中心汽车站、邮政大厦、影视城、荷花机场、鹭鸶湾大桥、观音大桥、大庸桥、澧水大桥、烈士陵园等。
3.4 元宵节庆照明规划
张家界市元宵灯会是张家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充分体现张家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特色景观照明中应当予以重点考虑。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特色照明规划依据张家界市总体规划,结合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照明专项规划关于功能照明、景观照明的布局安排,综合考虑城市人文特色、历史文脉等因素,从点、线和面层次来规划,构成张家界市永定城区元宵灯会蓝图,确定张家界永定区元宵灯会规划的理念为:“闹宵古庸城,五彩相交映”。
规划结构为“一心一轴、一点一带”,将回龙路和迎宾路作为规划重点路段,北正街、南正街和教场路作为灯规划次重点路段,在道路交汇处布置灯会展示点,解放路两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灯会舞台。
具体如下:一心指人民广场,人民广场是元宵节文艺节目表演中心,是元宵灯会布局的中心;一轴指解放路,规划在此设置张家界地方戏曲、风俗展示轴;一点指烈士陵园,元宵灯会最佳观景点,可俯瞰中心城区元宵盛景和中心城区风貌;一带指滨河路,滨河路承接澧水风貌带,结合地域传统习俗,规划在此设置万人迎春“灯谜”活动。此外大庸府城和十字街作为两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区也被纳入特色照明规划中的重要片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信息网[EB/OL].http:///default.htm.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家界市总体规划(2007~2030)[R].2009,(09).
[3]荣浩磊.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方法探索[J].城市环境设计,2008,(03).
[4]杨璐,严永红.低中山地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探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21(05).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一、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
1、“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慢行交通的主体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2、“慢行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相对于一般空间而言,慢行空间更加强调的是相对于机动车的人性化的尺度空间。
3、“慢行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步行系统、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及其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总称。
4、“慢行城市”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在当前城市交通现状下,“慢行城市”应当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慢行城市”并不苛求城市的规模和城市中慢行的比例,而是关注一个城市是否能够适宜慢行系统的发展,是否能把慢行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之中,是否能将慢行的理念融于城市文化,从而彰显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1],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二、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以后,西方的政府官员、建筑师、规划师和交通工程师们为保护步行者安全及慢行交通免受干扰,釆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如雷伯恩(Radbum)模式、安宁交通(Traffic Calming)政策、街道共享理论等,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人和居民免受机动车干扰,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环境的政策和措施[2][3]。
我国的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于对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和当今城市交通发展的失衡,对慢行交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慢行交通体系的政策和制度[4]。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上海市,2007年开展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课题[5],并于同年推出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6];武汉市在创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推出了《武汉市城区免费自行车租赁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汉市快速交通换乘不足问题,减少了汽车的出行量,减低了城市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慢行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重视力度不够,发展力度不足,发展模式欠合理等依然是制约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瓶颈[7]。
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系统框架
1、规划系统框架的核心理念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核心理念如下:
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尺度,考察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环境、安全等因素与人的关系,制定出符合人性化原则和目标的规划内容。
空间和谐
慢行交通需要扩展到整个道路交通空间层面。从点(具体的慢行设施)到线(步行或自行车专用道路)再到面(区域范围的慢行系统)乃至到整个城市交通空间(点、线、面慢行系统的集合),整个城市空间成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体。从空间的层面,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慢行空间系统。
特色凸显
针对各个城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宁静化
交通宁静化是通过街道改造控制机动车的流量与车速,通过提高公交易达性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时积极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的发展,最终使街道作为公共空间得到更加公平的利用。交通宁静化应用在交通领域,主要体现在构建城市宁静化慢行系统,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宁静和谐的步行环境。
2、规划目标
慢行交通规划通过形成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为自行车及步行交通客流服务。慢行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在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为慢行者提供公平、优先、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3、慢行交通规划系统框架
(1)慢行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依据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及慢行系统现状,明确城市慢行系统的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同时,慢行系统的战略规划还应反馈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并指导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设施建设。
(2)慢行系统结构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范围内经济社会的物质实体在空间形成的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依据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慢行区域进行结构划分,鉴于城市规划及城市交通特性,从城市结构及组团形成的角度,形成不同定位功能的慢行交通发展轴,如形成由慢行社区发展轴、景观休闲发展轴、慢行廊道发展轴构成的综合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3)慢行系统空间布局规划
城市布局有同心圆布局、扇形布局、多核心布局、棋盘形布局和现代城市布局等。慢行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即明确城市各慢行空间的规模及功能,引导城市未来交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战略规划由节点到通道再到网络的逐步落实,同时布局规划也与居民的各项慢行活动密切相关,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场所的空间体现。从慢行节点、慢行圈、慢性廊道的空间层次,合理布局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结构。
(4)慢行交通发展策略规划
慢行交通发展从中观策略的角度出发,要体现慢行优先、快慢衔接、快慢分行的理念,同时分别对应于慢行节点、慢行圈、慢行廊道的慢行策略。
(5)慢行交通网络规划
慢行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包括自行车网络规划和步行空间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慢行交通规划理念和城市路网发展目标,对城市主要道路慢行空间的实现形式进行规划。
(6)慢行交通设施规划
慢行交通设施规划是针对布局规划中慢行交通的各类节点设施、道路设施进行详细规划,可以从慢行节点规划、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换乘设施规划三个层面着手。慢行节点规划主要针对人流集散处的行人过街设施而言。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自行车停车设置是实现快慢衔接的重要载体。通过存车换乘能够较好的满足门到门的出行需求,从而实现慢行交通的短距离出行与公共交通的长距离出行之间的有效衔接。
(7)慢行交通设计
人性化的慢行交通设计为慢行空间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宁静化交通的实现、无障碍设施设计,以及慢行导向的交通设计,都为打造城市慢行交通空间提供技术支持。
四、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并不能孤立存在,它与城市各系统间有着紧密联系,如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社区等之间的联系。其中,城市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委托相关单位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做统筹规划,以达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二)改进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慢行系统应当具有完善的体系,且具有与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网络体系和配套设施。但在目前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般很难设置慢行交通专用道。即使有相关设施,也呈现零星散点式的布局状态,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因此,在未来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配套设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实施有利于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慢行交通系统有序发展
慢行交通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慢行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通过界定自行车使用者以及行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将慢行道路设置标准纳入新道路设计标准内,完善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自行车支路系统以及人行道等措施,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发展。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对慢行交通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在短距离内点对点的出行优势。
做好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
非机动车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层次范围内具有公共交通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适应性。非机动车交通应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补充,而不是替代品。所以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使之与公共交通等其它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应着力发展“自行车+公交”及“步行+公交”的换乘模式[8],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优化道路网络配置,建立慢行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慢行交通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行人与自行车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容易受到伤害。根据安全和平等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专用网络,保证慢行交通系统在道路系统中拥有合理的比例和空间,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非机动车交通应不断加强支路网建设,提高支路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吸引非机动车交通流,缓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针对步行交通,应从保护行人步行空间着手,减少各种形式的非法占用,同时提高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和舒适性。
加强停车管理,改善停车条件
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一直是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在商业中心、大型公交站点和公交枢纽等乘客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置专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引导市民自觉规范停车。
与未来城市交通宁静化措施相结合
交通宁静化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慢行交通系统是交通宁静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其与未来城市宁静化战略实施的关系,真正做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慢行交通系统的作用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体现。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慢行主体这类弱势群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老人、小孩以及残障人士,保障他们出行的安全性与畅通性。同时要确保慢行设施的无障碍及慢行空间的连续性。
(四)营造适合慢行交通的环境
1、宣传与引导
大力宣传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出行理念,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出行采用慢行交通或“慢行交通+公交出行”方式。将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与健身休闲和城市旅游发展联系起来,使人们明白,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不仅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2、资金支持
划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市场主体的资金投入,进行多渠道资金筹集。
参考文献:
[1] 张航, 万军.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134-142.
[2] 卢柯, 潘海啸. 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一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措施[J]. 国外城市规划. 2001(6): 39-43.
[3] 佴丽军. 德国城市步行区建设一维护城市中心区繁荣的重要手段[J]. 国外城市规划. 1998(3): 44-45.
[4] 余伟, 钱科烽. 杭州市慢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
[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Z].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