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基本素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6 15:18: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师的基本素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老师的基本素质

篇1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的形象、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涵养的总和,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还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艺术,综合的音乐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

广博的知识对音乐教学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着其他艺术学科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开发智力并提高能力。因而,一名音乐教师仅有精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学生中才能具有威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本领,同时还要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爱,对业务要精益求精。教师对知识渴求的广度和深度,对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都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复合的音乐技能作用: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弹、唱、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备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对多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

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

篇2

作者简介:王俊杰(1975-),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课题“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现状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编号:SZ201145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2-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理论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理解这些理论是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基础。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只有从劳动及其作用出发,才能揭示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奥秘,解开人类历史之谜”[2]。“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3]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可以更好的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服务的。由此可以自然想到,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构成应是由人本身的成长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大学生的要求决定的。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其身体、思维、知识等方面实际上都一直处于积累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到16岁时,这几方面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能满足人参加社会劳动的需要,但总的来说,在这几方面尤其是社会分工中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上,还是处在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状态,这就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来弥补。但高等教育不是人参加未来社会劳动生活的必要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一个人更好的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生活提供了可能。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具有初步劳动能力后的一种人力资本再投资活动。从人成长的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人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并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对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使其更加容易忽略其他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一套基本素质的培养体制,增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能素质之外身心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素质都是着眼于更好的使大学生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而提出的、着眼于学生未来在职业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基本素质的这个构成在内容上不是随意的,不是某个教育者随心所欲提出的,而是由大学生未来能更好参加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长达几十年,如果其某项基本素质缺乏,会使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如心理素质缺乏,会使其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的协作方面遭遇障碍。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在其身体、思维、知识积蓄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要开始其人生全新发展的时期,打牢基本素质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现状

经过实际的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办学历史的延长,大部分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一是树立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地位;二是健全了基本素质教育的机构和管理制度,使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有人负责、有章可循;三是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找出这些问题和不足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关键。

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理念但理念未全面、有效传达给学生。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都普遍重视如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也不愿意使学校落得个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这样的名声,另外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领导者也深知基本素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开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等基本素质的课程缺少认识。因为大学分专业的缘故,许多学生对开设这样的基本素质课程不理解,虽然有人专门向学生介绍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但很少有人向谈及其制定的理论依据,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些基本素质课程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基本素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按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走,学习课程仅仅是获取学分,没有着眼于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产生轻视。笔者认为,受教育者也需要知道教育本身的理论知识。经过笔者在数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些到教育理论没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健全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又基本上无事可做。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社科部、基础部、人文教研室等管理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因为不象学校的各系一样有自己的学生,所以它们的日常事务也仅仅是管理老师上课,传达一些上级的文件通知,基本上和学生脱离了关系。除全校运动会外它们如果自主想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一些创意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了,这些机构中有些机构往往成了无事可做的机构。笔者曾经调查了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文教研室,大都是这个样子。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老师课程授课压力较大。除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必修课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丰富基本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较大,所以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多,所以任课老师组织管理学生的难度大。而教务处往往把对课堂的管理如考勤全部交给了老师,增大了老师课堂的授课压力。

三、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笔者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围绕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构建和优化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管理格局和课程设置格局。二是整合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扩大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赋予其一定的组织教育活动自、学生管理评定权。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机构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评定,使任课老师摆脱对学生管理的压力。三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制度中增加内容,让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承担起对学生介绍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和选修课中基本素质课程开设的依据及意义,进行教育理论的教育。这样既解决了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无事可做的局面,又可以把基本素质教育理念和理论传达给了学生。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学生人数多、以就业为导向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决定其教育理论、管理体制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创新。本文在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考察,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篇3

一、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理论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理解这些理论是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基础。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只有从劳动及其作用出发,才能揭示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奥秘,解开人类历史之谜”。“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可以更好的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服务的。由此可以自然想到,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构成应是由人本身的成长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大学生的要求决定的。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其身体、思维、知识等方面实际上都一直处于积累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到16岁时,这几方面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能满足人参加社会劳动的需要,但总的来说,在这几方面尤其是社会分工中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上,还是处在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状态,这就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来弥补。但高等教育不是人参加未来社会劳动生活的必要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一个人更好的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生活提供了可能。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具有初步劳动能力后的一种人力资本再投资活动。从人成长的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人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并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对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使其更加容易忽略其他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一套基本素质的培养体制,增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能素质之外身心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素质都是着眼于更好的使大学生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而提出的、着眼于学生未来在职业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基本素质的这个构成在内容上不是随意的,不是某个教育者随心所欲提出的,而是由大学生未来能更好参加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长达几十年,如果其某项基本素质缺乏,会使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如心理素质缺乏,会使其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的协作方面遭遇障碍。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在其身体、思维、知识积蓄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要开始其人生全新发展的时期,打牢基本素质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现状

经过实际的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办学历史的延长,大部分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一是树立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地位;二是健全了基本素质教育的机构和管理制度,使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有人负责、有章可循;三是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找出这些问题和不足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关键。

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理念但理念未全面、有效传达给学生。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都普遍重视如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也不愿意使学校落得个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这样的名声,另外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领导者也深知基本素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开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等基本素质的课程缺少认识。因为大学分专业的缘故,许多学生对开设这样的基本素质课程不理解,虽然有人专门向学生介绍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但很少有人向谈及其制定的理论依据,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些基本素质课程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基本素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按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走,学习课程仅仅是获取学分,没有着眼于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产生轻视。笔者认为,受教育者也需要知道教育本身的理论知识。经过笔者在数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些到教育理论没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健全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又基本上无事可做。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社科部、基础部、人文教研室等管理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因为不象学校的各系一样有自己的学生,所以它们的日常事务也仅仅是管理老师上课,传达一些上级的文件通知,基本上和学生脱离了关系。除全校运动会外它们如果自主想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一些创意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了,这些机构中有些机构往往成了无事可做的机构。笔者曾经调查了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文教研室,大都是这个样子。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老师课程授课压力较大。除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必修课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丰富基本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较大,所以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多,所以任课老师组织管理学生的难度大。而教务处往往把对课堂的管理如考勤全部交给了老师,增大了老师课堂的授课压力。

篇4

0 引言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组合形成的系统。学界针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这一系统是由多方面综合而成的整体,其内在要素和层次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功能联系,并且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对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1]。在众多研究中,学者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为逻辑推理能力[1-2]和心理健康水平[3]等。但因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设置及培养的特殊性,其基本素质不局限于以上的普通能力素质系统,还应针对其具体情况将相关的能力素质元素包含在内。目前针对工科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模式探讨较少,因此文章将对此进行细致化的探讨。

1 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型

1.1 工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应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通过逻辑推理过程,学生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未曾预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学习能力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应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目前我国的工程硕士考试已经将逻辑推理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在美国的SAT等系列考试中,逻辑推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的学习能力子模块中,主要包含专业能力和推理能力两个方面。对于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而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及专门针对推理能力的训练,都构成了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1.2 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是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素质水平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4]。因此,工科类大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是其基本素质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工程实训往往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仅依靠工程实训的培养,大学生还难以获得在社会环境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因此,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在此环境中获得的能力,就构成了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工程实训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工科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把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合作教育方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依托地方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带教老师的指导,不断习得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习得新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产学合作中获得的能力可以细化为业务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与此相对的培养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师生互动的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体系和包括实训仪器、师资、管理理念、教学技术、研发水平在内的实训中心软硬件建设等方面。

1.3 工科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上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工作的节奏加速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压力与日俱增,能否在此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身处于良好的状态,勇于面对挑战,对于工科类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工程项目中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工科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另一因素。可以通过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了解其团队意识。具体来说,个人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卡特尔16PF和UPI进行测定。通过测量,可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的数据和人格因素的相关信息,这就为教师指导学生(如个人辅导和团体咨询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同时,对于社会态度主要是通过社会态度的相关测试来进行测量的。工科类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及其社会态度的相关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以及对大学生后续的指导有关。因此,在大学生的培养模型中,大学生心理辅导及成长督导体系的构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 结束语

与探讨普通大学生基本素质并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许多传统研究不同,本研究以工科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能力、个人心理特征及其社会态度等纳入到学生基本素质结构及其培养体系模型中。这一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明确工科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将针对基本素质体系中的子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得到相应的权重并进行排序,从而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耿俊茂.大学生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6,(8):96-97.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9-01

1.当前小学保育员基本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学保育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保育员身心素质差,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素质水平低,情绪调控能力差;事业心淡薄;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保教观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质差。造成保育员基本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对小学保育员的入职要求过低;小学聘用的现岗保育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班额大,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缺乏系统的职前和在职培训,现有培训形式化;保育员观念存在"观念保持现象";保育科研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小学缺乏合理的保育员奖惩激励机制。

这些原因和结果是综合性的,也是复杂交错的,有的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如:保育员的事业心淡薄,是由于她们来源差,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共同造成的。而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又造成了难以招聘到学历水平高,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保育员,从而致使当前小学保育员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原因又造成了多个结果。如;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保育员的上岗要求较低,导致在职保育员身体普遍存在亚健康症状以及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间接的导致保育员保教观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质不高。因此,我们应将原因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系统的看待。

2.提高小学保育员基本素质的具体措施

2.1 树立科学的保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小学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无论是教师还是保育员都要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小学的保育工作,树立科学的保育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保育不仅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更要反映下一世纪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

2.2 认真履行保育职责,保护孩子的生命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①卫生、保健工作。小学必须把保护孩子的生命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作为保育员,首先要搞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孩子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其次要正确为孩子服药,这是保证孩子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之一,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是保证孩子健康的重要工作。最后,要定期通知家长晾晒、清洗被褥。要为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晾晒、拆洗被褥,减轻带养人的负担,让孩子体会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保证孩子的良好睡眠。

②配班工作。配班工作是保育员老师协助主班教师、配合引导孩子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要在组织活动前主动问主班教师是否需要帮助制作玩教具、布置环境、特殊摆放桌椅等,并积极配合教师示范设计的游戏。

2.3 在保育工作中渗透教育,在生活点滴中促进孩子成长。①让生活环境与孩子对话,促进其发展。小学环境,是教育者根据小学教育的要求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孩子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境,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孩子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②在生活中与孩子互动,促进其发展。现代教育强调小学教育的生活性,要求。贴近孩子的生活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强调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其实在保育环节有许多的教育契机,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动手实践。实践证明,以孩子生活为中心开展活动和教育,成效十分明显。

2.4 特殊结构下的三位一体。一个班组就是一个集体,每个班都有保育员、老师,保育员和老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工作不同。为了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必须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合一,互相协调。因此,班里的三人要互相尊重,尽量体贴、理解她人。

2.5 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形成教育合力。现代教育标准倡导,家庭是小学重要的合作伙伴,小学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保育员老师要以多种形式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可以制定每日向家长反馈的表格。有位学者曾说:世界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老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无论是孩子教师还是保育员,这之间的角色如何转换,我们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都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保育观,成为孩子的好老师,同事的好帮手,家长教养的指导者,共同完成教育责任。

2.6 设置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小学对保育员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而且保育员和教师之间的奖励待遇差距悬殊。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所作的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和承认时,就很难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持久的热情。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无疑使得保育员对职业重要性的认识下降,降低了保育员的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她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有的保育员最终放弃了这一职业。因此对于小学校方而言,应认识到保育工作是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重新定位保育员在小学教育中的存在价值,在福利和待遇上做到一视同仁,设置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激发保育员对于教育工作的热情。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保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进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培养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保育工作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日后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小学教师和保育员是实施小学保育工作的主要人员,也是影响保育工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小学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对于小学教育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有幸参加“教师发展在线”网络培训学习,首先我感到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网络条件,让学员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多种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木工程概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宏观知识面的要求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工程类别很多,诸如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飞机场工程、水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勘察和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等,自然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非常宽广的知识面,比如教师除了应该从宏观上懂得各类工程的技术特点,还应该懂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新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即把学生引进土木工程领域的大门里,使学生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在尚未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就使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专业荣誉感,并初步尝试今后有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土木工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为一种科普性的概论课程,在大土木这个学科领域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还应懂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土木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关系。教师还应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与相关专业技术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的创造性与学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处理和学会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关系、知识能力与技能素质的关系、严谨求实的态度与灵活运用的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2.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五个基本素质,概括地说就是:①本学科的基本素质;②相关学科的基本素质;③教育理论的基本素质;④科技人文的基本素质;⑤教学方法的基本素质。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应当掌握的五种方法是:①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②学科与工程结合的方法;③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④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方法;⑤一专与多能兼顾的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留(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是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以上所述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是空洞的罗列,课程教学的效果还与教学管理机制紧密相关。比如:“土木工程概论”的理论课讲授最好是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结合起来,宏观的概论讲解最好是与工程技术的专题讲座结合起来,纯理论的文字图片最好是与周围的工程实物结合起来,单调的工程建造技术最好是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一种好奇心驱动下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往往有一种喜欢、愉快和满意的情感体验。兴趣可以使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兴趣无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1】教师在讲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除了诙谐的语言、风趣的语句以外,在讲课时引入著名的工程案例或近期影响较大的工程事故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比如: 通过展开对比萨斜塔现象(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陷导致塔体不断倾斜) 、杭州地铁施工时发生的塌陷事故( 私自修改地铁路线,导致沉陷的发生) 、上海一商住楼的突然倒塌的事故( 施工方法不当导致) 等工程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基沉陷及其造成后果严重性的认识。在讲解抗震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回顾“5·12”汶川大地震,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抗震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讲解高层建筑章节时,可以结合2010 年上海高层大火工程案例让学生意识高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其严谨的工程观念。【2】

本次学了叶志明老师、姚文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外,还有范钦珊老师、蔡克勇老师、龚绍文老师、卢德馨老师、赵洪老师等所作的长篇讲座【3】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这些老教师的示范使我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思维方式方面,他们超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许多充满哲理的话语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教师职业与能力的内涵

篇7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健全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以培养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和智能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的,而不是单纯地以培养少数尖子淘汰绝大多数为最终目的的“精英教育”。解决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从长远利益看,把一个学困生转变成才的社会意义远超过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时,转化学困生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安宁和秩序,促进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也功不可没。可见,学困生转化有它潜在的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那么,对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来说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办法来转化学困生呢?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一试。

一、分析成因,明确转化方法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学困生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一定的原因所致。要教育转化学困生,就要了解和研究学困生。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学困生,才能把握其思想脉搏和行为倾向,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在做此项工作时,应先多方了解这些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背景、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教育、小学或初中阶段的情况及当前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思想状况,不仅要听取家长的介绍,而且要倾听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反映,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表现,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冷静地分析每一个学困生成因,并将他们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其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解决。

二、充满爱心,营造转化氛围

爱是教育的前提,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具体一点来说,教师可以在与学困生的真诚相待中把爱的信息通过诸如备课、讲课、辅导、批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采用赞许、表扬、信任、奖励、委托等措施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激励”的效应。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了“亲师”和“信道”,转化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转化何以不成?

三、不吝尊信,成就转化关键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

根据学困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充分信任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在如此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激励他们去完善和超越自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树立牢固的心理基础。此外,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简单说教,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接触、讨论中将转化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形成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这样,他们就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信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44-02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来为人们所肯定。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新课改时期,因此转变教育模式是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未来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此外,相关数据显示,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未达标。基于这个背景,产生了《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调查》这个课题。本课题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探讨以下四个侧面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中所承载的功能和比重:1,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历;2,教师教学情况;3,教师科研技能;4,教师职业道德。

一、文献综述

近几年内,不少学者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邓百钧从加强职称考核这方面探讨了用外在驱动力促使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素质提升(2009);周雪从课堂管理方面,教学观念陈旧,以教师为中心方面探讨用内在驱动力促使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2004);常夏丽从五年制高职院校进行研究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素质(2010)。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从学历和专业知识、科研技能、教学情况、职业道德四个方面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和侧重点。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查阅有关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方面的书籍和文献,编制问卷。问卷框架包括四个侧面:学历和专业知识,科研技能,教学情况,职业道德,共27个问题。并采用该问卷对南阳市六所公立中小学和四所私立教育机构分别展开问卷调查,采集样本180份,包括利用社会实践法对本校的应届毕业实习生进行采访并亲自投身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从这些不同的方法入手,获得各方资料,然后加以总结概括。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在2016年6-7月期间对南阳的公立中小学和私立教育机构以及南阳师院英语师范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涉及公立学校6所,教育机构4所,以及在校大学生。本次问卷共发放180份,有效问卷为155份。

(一)学历和专业知识

调查结果如图1:

在图1的调查中,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所占比例大于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所占比例。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语音语调,文化背景,语法篇章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如下:在非英语专业老师的调查问卷中,仅有20%的教师能达到语音语调准确、吐字清晰、语法词汇储存量达到标准、文化背景知识丰富等。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担任英语教学的启蒙者。

(二)教学手段和课堂效果

调查结果如下图2:

图2调查结果显示10%的英语教师能经常运用歌曲和游戏、多媒体设备以及课堂创设情境;50%的老师有时做到;17%的老师极少做到;23%的老师从不。通过这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少数老师可以很好地运用歌曲和游戏、多媒体设备以及创设情境来丰富课堂,大多数老师还达不到要求。而在这三项课堂教学方法中,大多数老师选用歌曲和游戏来进行教学,而运用多媒体和创设情境的很少。因此,通过转变教育模式从而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名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锻炼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变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英语教学目标。可见,转变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一名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国际时事与新闻媒体

调查结果如图3:

图3调查结果显示,16%的老师经常关注国际时事和网上浏览新闻;47%的老师极少;17%的老师从不。我们都知道,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国内事件,还要对国际事件非常关注,只有时时关注国际新闻,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孩子们传授最新鲜的知识。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我们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二,更多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撰写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三,平时多关注新闻国际事件,了解国际动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四,培养文化意识,营造语言环境。一门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因此,培养文化意识、营造语言环境是一名合格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要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成为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此外,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采用有效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科研技能等。

参考文献:

[1]鞠郭存,鞠文彪.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对课堂教学的要求[J].时代青年・教育,2011.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5.

篇9

引言

基础化学实验是针对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共72个学时。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仪器的洗涤和干燥,基本度量仪器的使用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加热与冷却,分析天平、pH计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术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实验部分涉及操作练习和制备实验、化学常数的测定、性质与定性分析实验、物质的定量分析、林业化学基础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提供基础。但学生在参与上课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比如:(1)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吵闹喧哗,看手机,或者离开实验台找其他同学聊天。(2)做完的实验很快就会忘记,下次实验需要结合上次的实验内容时,一片茫然。(3)实验安全意识不强。这些问题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前都有强调但收效甚微。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本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指定了方案加以运用,并在教学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再次加以修正,最终获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加强实验基本素质考核

基础化学实验一般以班级形式开展,每班35人左右。跟课堂授课不一样,教师在讲解完实验原理、内容及注意事项后,整个实验过程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纠正操作错误。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说话,很多人在一起说话就造成了喧哗。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互相间说话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对实验的预习不充分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因而对老师刚刚讲解的过程没有理解,或者是虽然预习了,但还是有些问题没明白或者需要跟同学确认一下。另一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加热时间或者反应时间较长或需要静置等待的情况下。学生感觉长时间都只是观察就很无聊就会互相讨论或者看手机上网。

在找出原因之后,我们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学生的平时成绩入手,明确告诉学生,其在实验过程中的基本素质计入平时成绩,占10%的比例。共包含三部分。一是实验前要预习,对实验的基本原理有大概认识,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进行提问并计入成绩。二是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老师,但不能互相讨论。有大声喧哗者将扣掉平时成绩。三是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例如是否获得了较高产率,并给定相应分数。

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方式,学生在试验过程中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不但避免了喧哗,而且学生对正在做的实验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开始思考实验的意义和在专业上的应用方式。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也更多了,看着学生将之前吵闹的时间用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教师心里更欣慰。

2.应用案例讲解加强印象

学生对于做过的实验缺乏深刻印象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课题组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原因在于多数学生都是一直在被动接受,而缺乏对所接受知识的具体应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当知识被用于实践的时候,印象会更深刻。但学生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就是踏上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了,那时候再学就太晚了。为了减少这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一种应对方案:对于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查阅资料,找出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具体应用。在上课讲解时,教师在讲解完实验原理和内容后,再花5分钟左右时间,挑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实例加以讲解。通过应用发现,每次在讲解实例的时候,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再联系他们在预习时所了解的实例,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知不觉间就对本次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带着兴趣做实验,实验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3.危险案例加强安全意识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单薄是较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在实验正在加热的过程中离开,有的学生会徒手取用浓硫酸,有的学生会将冰醋酸在敞开环境中操作。尽管课本对于一些特殊化学品的取用有相关规定,而且对于误操作也有相应措施。教师也会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由于拥挤和嘈杂,再加上学生做实验心切,往往会忘记。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老师提出了相应方案。在每次实验讲解时,专门针对所用到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药品和试剂的操作方式加以讲解,并在学生实验操作时反复强调。对于学生在加热时离开等现象,坚决杜绝并提出严厉批评,并说明此种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尽管教师只是将课本中已经说明的问题加以强调和实施,但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作用却很显著。学生的实验基本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20-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新课改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然而新课改是一个逐步探索创新、慢慢实践完善的过程,怎样在探索中进行科学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以下八个方面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主动学习、按时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四是大胆探索、敢说真话的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多思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循序渐进、强化训练,点滴到位、形成定势。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就要从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笔画顺序、正确的字体结构等入手,悉心指导,慢慢训练,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字要有一定速度、规范、整洁。习惯是具有综合迁移性的,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他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迁移促进作用。如学生把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等良好习惯也会逐渐强化。

二、积极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文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离开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好的。因此通过祖国语言文字的长远历史、文化功用、艺术魅力等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情生趣。

2.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文内容分析解读、课文情景表演再现、课后问题讨论探究等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二是要科学设置课后作业,多安排开放性、启发性作业,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拓展思维的学习机会,严禁安排机械抄写、重复记忆等带惩罚性质的课外作业。三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合作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尤其是要多给后进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位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四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普通话演讲、规范字书写大赛、古诗文诵读大赛、主题作文竞赛等,展示并检验语文学习的成效,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也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用“真爱”关心每一个学生。老师对学生给予的每一份关爱和教导,学生都能感受的到,爱是信任、是温暖、是激励,当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感受到老师润物无声般的爱时,才能将心与老师靠近,才能听老师的话、学老师的课,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二是用文雅、亲切、激情的语言教学并交流。语言是艺术,语文老师更应该讲求这一点,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语言魅力,这就可以被深深吸引,并向老师学习。切忌不可讽刺、挖苦学生,这既有损老师的伟大形象,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尽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互相进步的氛围。教师且不可以传统的“师威”而压制学生,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辩证对待学生的大胆设想和观点,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进步、平等交流、坚持真理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切不可对学差生、后进生有偏见或“一棒子打死”,而是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激励、肯定和机会;也不要给目前学习较好的学生“吃偏食”,啥好事啥机会都赋予他们,让其产生优越感和傲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