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51: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档案管理的优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什么是流动人员档案?流动人员档案是指脱离国家干部队伍,自行流动到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员档案,这是改革开放和干部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所以在当今社会,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它作为一种载体,记载的对象是工作单位不固定、流动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需要。
当今的档案流动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推动了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日趋社会化、多样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以及在档案管理基础上产生的人事制都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一体化的干部身份管理模式。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发端是人才流动的发端,若没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流动的“身份”瓶颈问题。人事档案它改革了计划经济下的干部身份管理方式,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形成了新的人才流动态势,所以它目前是人才中心的基石,它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始终是各地人才中心的最主要业务,无论从服务结构还是收入结构上看都是首屈一指的。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发展是人才市场发展的平台,从目前正在实践的以档案管理为依托的“一条龙式”人事服务,到方兴未艾的人才派遣等新业务,都是站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这个根基上对人事工作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可以大胆预想,下步人才市场业务的发展将会更多地衍生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之上。
纵观整个趋势,人事档案接收是呈跳跃式增加,人事档案的利用日益丰富和不可替代,为人才双向、多向的流动解决了后顾之忧,使流动人员档案有人管,关系有处挂,户籍有处报,职称有处评,人才流动千变万化离不开档案其稳固的不变基石,使各种人才有底可寻,有据可用。据相关调查表统计,目前社会接收流动人员档案出现了四大热点:一是围绕落实当地政府政策推进形成的热点,如近几年的事业单位改制企业,主要集中在2002年至2003年事改企档案;二是2000年至今的大中专毕业生档案大量增加形成的热点,如因为本地人员在外地工作,外地户口迁不进的户口全部回原籍的人事档案、在本地工作的人事档案、外地人员在本市工作等,以上这些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集中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占总数70%;三是为落实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卫生、学校等干部、科技人员下海创业,辞职的较多,接收的人事档案也明显上升,辞职创业的人事档案占总数10%;四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多渠道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村官的人事档案占总数5%。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同时还拓展了人事管理与服务的空间。从档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将传统的人事工作服务对象从机关、事业单位、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拓展到了外省及本市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所有人才,进行双向流动,选择了适应改革需要自愿接受服务的其他单位,可以看出,人事档案流动强、调动频繁,服务空间大大提高。
然而,从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看,人事档案不存在弱化的问题,而更应该将关注力放在讨论如何强化它的手段。因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在上述内容也提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它作为一种载体,记载的对象是工作单位不固定、流动性很强的特殊群体,自2000年以来,各行各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查档率逐年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已有单纯的人事关系托管发展为一系列社会化的人事服务,查档内容涵盖了流动人员的转正定级、档案工资核算、工龄计算、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手续等多项业务,服务对象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是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新产物,也必定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目前看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实现手段更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需求者提供动态真实的原始资料,更为需求者提供科学信用的评价分析,实现人事档案利用上的飞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必须要改革才能焕发它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勃勃生机,必须要拓宽视野,开辟新领域才能提升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寻求服务方式的创新并需要有关上级部门的明确支持和统一指导。一是以法定方式明确人才中心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专营性职责;二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重新定义档案材料类别;三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原则加强职业分类和岗位分类形成规范的职业管理制度。
总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而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课题,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实质是人事管理关系的实现,所以它牵涉到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随着时展,我们回顾近十年社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我深深感觉到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它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现代社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不但要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且还要想办法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明.妥善处理流动人员档案的滞留[J].档案管理,2011,4.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20-01
引言: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对数字化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档案管理的准确性。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
在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中,了解到这种档案管理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档案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成信息化档案,不仅仅能够提升管理的便利性,还能保证档案安全性和严密性,减少档案泄密现象,维护单位整体利益。而且现在各个行业实施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还具备分散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能够将档案以数据的方式储存在互联网中,保证资源共享的实施,有效提升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传统档案大多数是纸质档案,这种档案不仅保管困难,其自身安全性也比较低。而且不同档案在储存过程中还要进行档案立卷处理,很多行业在进行档案立卷时,自身具备的档案材料较为零散,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零散的材料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些情况会使得档案立卷质量下降,影响单位档案立卷制度的全面落实。
而目前各个行业实施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档案数字化管理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能够降低档案查阅时间。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来说,在进行档案查询时,可以按照档案编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档案,在节省档案查询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对于机密性档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档案进行加密处理,在没有密码前提下,无关人员不能对加密档案进行查阅,这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档案文件的安全性和严密性。
另外传统档案还会受到保存期的限制,如果需要查询时间较长的档案,需要经过很多程序才能查询相应档案。而信息化档案并不会受到保存期的限制,查询相关历史性档案只需要利用计算机检索功能,其能够有效减少档案查询消耗的时间,提升档案查询的便利性。在查询档案时,计算机回到档案进行深化处理,有效提升档案质量和全面性。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弊端
(一)电子文件的不安全因素,影响对他的长期保存电子文件具有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等突出性优点,但在利用安全方面,电子文件利用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更加难以控制,电子文件采用电子编码技术,可以编辑修改而不留痕迹,载体无法固定,有些鉴别文件原始凭证性的关键信息也可以更改,这些都使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辨别变得更困难。
(二)档案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由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电子化档案以及数字化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且在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这些管理员仍然使用原有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的搜索与使用工作没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仍然依靠人工,很多管理者只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一部分可见的档案管理上,并没有意识到网络中众多档案资源所存在的价值,致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管理人员只是使用计算机对档案文字进行录入和编辑,并没有将数字化管理的功能全部开发出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三)档案存储的载体存在一定的束缚性。使用数字化模式对档案进行管理,就需要将所有纸质档案电子化,并会将电子档案存放在固定的硬件储存器之中,这就直接增加了硬件设备的重要性,但硬件的储存容量毕竟有限,且升级换代速度极高,一旦需要对存储的载体进行更换时,原有的一些文件很容易会出现读取限制、软件不兼容等问题的出现,造成管理部门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对原有的设备与软件进行保存。而且电子档案的数据一旦受到病毒的入侵,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等后果,对档案中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系统不兼容。目前部分城市各部门应用的管理软件都不相同,如人事部应用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部门财务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机关部室使用OA办公平台等,各自为政,按照自己部门的特点开发及使用。档案部门使用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则是按照档案现代化管理标准设计的。由于这些管理系统设计单位不同,软件环境差异较大,形成的数据难以转换,无法进行各科室形成的电子档案文件直接归档。归档文件、数据的收集和录入还停留在原始管理水平上。
四、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与多部门进行联合,保证信息共享的有效实施档
案管理部门要与相关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联合,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要对档案管理进行总体设计和档案整理以及光盘备份等一系列的工作,并要统一各部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避免出现档案无法读取的情况发生。而且,各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每天的重要信息都要进行文字录入,并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之中,系统可以使用双服务器与光盘双备份等等,提升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安全性,并要对档案查看的权限进行密码设置,提升资源共享的安全水平。
(二)建立横向通道,衔接办公系统
针对企事业单位中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充分衔接的问题,建议在查询接口程序中增加查询档案资料功能,实现现有的财务系统、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等系统的无缝集成。针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双套制”保存的而问题,建议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之间建立一个“通道”,即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以文本方式和映像方式共存。以及根据数字档案的特点,制定特定的、完善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规章制度。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档案作一种特殊的文字资料,有的可以完全公开,有的则需要保密,特别是档案数字化之后,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他既包括硬件的安全管理也包括软件的安全管理。硬件方面应严把信息存储载体质量关,提高电子文件载体的保存寿命,为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打下基础。对于存储电子文档的设备和磁介质要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电子档案不会因为温度、湿度等一些人为灾害导致文件丢失。软件方面,就是要通过多级权限和密码管理,多层结构,加密通讯、防火墙等各种安全控制方法,有效地保证系统的保密性,使系统以及系统内数据不被非法访问、修改和破坏。
(三)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实施高效管理
数字化档案管理并不是单一对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同时还要建立自动立卷等快捷管理系统,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能够准确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同时还要掌握较好的计算机使用技术,使其能够灵活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相关部门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数字化管理的意识与信息保密意识,并提升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使其能够为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助益。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道路上仍然处于技术开发阶段,在不断摸索的道路中,如何解决电子文件安全问题,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完整的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仍然是行I发展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现代医院的管理中,病历档案的管理十分重要。我国对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的配置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三级以上医院要具备100张床位,3名病案管理人员,并且每增加50张床位就要增加1名病案管理人员。可是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中的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往年仍不是很理想,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比如对病历档案的管理工作经常会被分配为后勤管理,原因是没有对病历档案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的管理中,仅仅只有不到10人的档案管理人员,这种编制不足而又人员短缺的状况,就使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及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要求医院的领导能够充分认识到病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在医院的管理制度中增加此项内容,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医院的重点位置。医院可以采取成立病历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的方法,成立有主管领导带头、医务科和护士部、信息科等部门参加的形式,这样可以总体提高病案管理的水平。根据相关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要求医院要联系实际,在医院的岗位设置中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并完善病历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借阅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各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加快病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
2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强化病历档案内涵
病历档案主要是由医护人员编制的医疗记录,医疗记录应该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根据病人的客观病情进行演变而来的决策过程,同时这也反映了医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医务人员思想态度不端正或是没有工作责任心的问题,同时病历也存在对病情记录不详细、对病人的体格检查不全面的现象,严重时还出现病历内容不符合事实的情况。那么,面对这些情况的发生,医院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病历质量教育活动,将医院的病历质量体制进行完善和健全,充分发挥医疗机制小组的作用,能把病历质量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从而让整体质量得到加强。医务人员在病历的书写过程中,要用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做到规范使用医学术语,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语句通顺,在记录后还要进行认真合理的检查,按照真实的检查结果整理;其次是对法律意识进行强化,病历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文书形式,在书写过程中一定要拒绝涂改和伪造,或是销毁的现象,确保病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证,从而提升医疗质量,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医务人员要树立标准化的意识,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病例书写规范》的要求,将书写要点完全掌握,提高病历书写的质量,促进病案的建设,使医疗服务占据更高效的优势。
3重视人员素质建设
病历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病案的管理水平。病案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对文案的整理,也是将医院的管理和档案的管理进行计算统计的复杂性工作。当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机构中的病案管理工作开展仍然不尽人意,病案管理人员的编制技术不专业,录入等工作没有进行档案的编研,没有进行相应的信息开发与利用。并且病案管理队伍梯队有不合理性的特征,年龄偏大很难适应信息建设的步伐。所以,为了使病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就要对病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养,并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增加人员编制,对病案的日常工作进行认真管理,用科学和系统的手法进行开发和利用,从本质上避免“重藏轻用”的现象,从而使医院的病案管理人才结构得到改善。这种加强人员培养的方式,融入了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对在职病案管理人员得到专业的深造和学习,如果能够让学员有更多外出培训的机会,开拓知识面,能够使知识不断创新,能够加强对病案管理人员的医德教育,不断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就能够成功有效地抵制医疗行业不良风气。
4强化病案管理硬件建设
纸质病案的问题一直很严重,虽然可以将病历的首页输入到电脑当中进行保存,但是他本身所占的库存和归档的工作程序还是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大量的病案随着医疗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产生,造成了库房拥挤或是安全性差的困难。想要实现病案管理的科学化,就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使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能够更新,从而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HIS系统的应用和电子病历的推广,推动了病案电子储备配置和一些必备软件设施的顺利实施。所以,完善病历档案的挂历系统,使防盗监控设置和温湿度自动条调控系统等的寿命得到延长,才能够使病案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5结语
在医院的病历档案中,只有将档案管理体系进行逐步的完善,才能够发挥医院病例信息枢纽的作用,病历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病历档案的开发和传播、创新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使医院的服务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二、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之所以强调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和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的: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重视度不断提升的现象是与世界经济发展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阶段这一社会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在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下,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于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便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种资源类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人事档案这一承载基本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材料便成为管理者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二)实现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生产和经营这些看得见的价值创造部门。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自由化,员工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一方面,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的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员流动的频繁也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弃档”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因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实现企业全面管理也是有利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有针对性聘任、培养满足自己发展目标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总体质量。
(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那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便是人才的管理。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需要的人才,并深入了解员工的背景信息,为企业员工和人才的管理建立其一个制度化的体系都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方面。因而,做好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个原则
在分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具体路径之前,应当首先明确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本文认为,改革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为导向的原则
档案资料是记载个人基本信息、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履历的重要资料。既是个人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人单位认识和了解求职者,更好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从整个档案的归入、管理、移出以及保管都要体现为用人单位和个人服务的原则。保证为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档案信息,也为个人提供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素材,同时注意保护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不被泄露和不当使用。
(二)保证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的原则
考虑到人事档案在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性,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否则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便值得怀疑。完整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必须能够反映个人的全部基本信息,并且全面反映一个人履历变化的过程,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准确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内容准确无误、不存在模糊不清、无法确认的信息。只有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之后,人事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保证。
(三)实行统一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原则
因为人员流动的频繁,档案资料会在多个单位之间流转,为了更加便利有效的管理,便需要有一个统一和标准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在改革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出发,具体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优化目标,包括:
首先,须从总体观念和法律制度上明确用人单位是员工人事档案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摆脱已有的认为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才是个人人事档案保存和管理的唯一主体的错误观念。毫无疑问,相比较各个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政府人事部门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利害关系程度存在不足。将档案的建立和保管的权限交给企业自身,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人员的管理,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其次,建立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更好地服务相关主体、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以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统一标准化的原则,在人事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都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目标要求,并且明确岗位职责,以此保证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序化和科学性。再次,重视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不仅要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文化知识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也要注重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其对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不能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电脑录入和输出,应当结合企业的不同管理目标,对人事档案进行全面的处理和利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事档案管理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档案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把精力和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上,而对档案基础工作的投入不够,甚至片面地认为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人事档案管理上。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利用率低,且仍有很多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还停留在经营管理和手工阶段,制约着人事档案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内容陈旧、简单。目前,有不少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材料仅记录了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档案记载的个人历史材料较多,现实材料不全。这种人事档案不能为选人、用人提供参考,会影响到国企员工的正常晋升与轮换。人事组织部门主要掌握个人履历、政治面貌、学历、职务评聘、工资等方面的材料,而反映员工工作业绩的材料却没有收集进来,使人事档案在使用中缺少员工工作能力评估这方面的相关信息。这种状况不但造成管理成本增加,而且破坏了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统一,使之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员工的真实面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完善,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更加灵活,短期招聘、劳务用工的情况纷纷出现,国有企业往往忽视这些人员的档案材料管理。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共享的社会中,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明显落后,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一是手工操作使档案不易于检索利用,易被人为破坏,使档案材料丧失了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未来人力资源的供求缺乏有效依据。二是有的档案转递不及时,操作程序不规范。例如,有的人早已跳槽,但其人事档案还未按规定转递到新单位。有的企业违反规定,把人事档案当成普通邮件寄送,不通过机要交通转递,容易造成档案丢失。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工作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一)对国有企业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人事档案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促进档案信息的开发,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和工作效率。将国有企业的职工的档案信息输入电脑分类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的电子网络以及优秀人才库,利用计算机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储存,对于正式职工、短期聘用人员、劳务人员等分别进行编号并且管理,从而方便查找。
(二)对国有企业人事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在人事档案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人事档案的鉴别上必须遵循“去伪存真”的原则;人事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人事档案的借阅应注意人事档案的安全;人事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全面,尤其应注意对人事档案的新内容进行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建立企业的优秀人才库,对于各类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及资质的职工,分类录入到优秀人才库中,这样使国有企业在选拔和任用员工的时候,更高效便捷,从而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三)电子文件的整理与归档工作
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是提供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电子文件的出现,特别是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影响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变化,更是一次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也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效用的极好机遇。电子文件的运用,将冲破档案工作与文件处理工作的界限,使文档一体化管理进程加快。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均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对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工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有序地管理好建筑工程档案既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档案部门的要求。
1.思想上要重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太重视的情况,到工程完工即将交工验收时,才开始应付整理,这给档案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建筑工程档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料整理琐碎,不产生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现场又非常繁忙,施工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如果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到最后内业很有可能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大量的缺资料,所以内业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比,引起各方面重视,避免大量的工作堆积。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与计量支付挂钩,为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建筑企业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工作。
2.建立健全档案打理制度是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立项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完整的先期文件很重要,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依据、凭证作用。
3.严格把好竣工验收档案资料质量关,使工程竣工验收档案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要会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建筑工程档案归档范围的要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全部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缺补漏,务必使得竣工材料做到真实、完备、及时,归档范围符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有关条文,把好竣工验收关,把竣工档案的验收、移交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做到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验收同步。移交合格工程档案的,由建设单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不按规定移交档案或移交的档案不符合要求的,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建设单位不结清尾款,以确保下程建设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4.加强对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
5.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档案材料编制工作。按照标准编制工程档案材料,是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一个施工队不会编制工程内业材料,就不具备承包工程的资格。工程档案材料的质量,关键在于编制形成过程。施工单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档案材料的训练,不断提高编制工程档案材料的业务水平。开发公司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检查工程档案材料编制情况,按照标准形成档案材料,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6.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开发建筑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信息统计工作。大力推行对缩微档案、磁介质档案、电子文件档案在工程档案中运用。当前,美国、德国、荷兰对缩微、多媒体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已趋于成熟,近几年在工程档案管理中采用C A D光盘技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管理方法,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走弯路。由于目前光盘的刻录技术已相当普遍,国家又制定《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使得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中利用光盘塔或光盘库载体进行档案管理成为可能,也就成为项目档案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几年,上海水利投资建设公司也开始对照片档案、录像档案、纸质档案制成多媒体和进行光盘刻录,对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作了有益探索。
各部门还应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本部门的档案检索系统。提高各部门(公司)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工作能力,方便各部门(单位)对档案利用,藉以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档案的性质和类型,收集整理的部门的档案资料,内部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形成部门和类别进行分类与编号;对外来文件记录与公司的模板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来源、性质不同分类,编号采用其自然形成(特定)的编号。(如工程资料管理系统规定了基建文件、监理文件、设计文件的分类方法和编号原则,公司不应再另行规定。公司经营管理手册规定的公司模板文件的编号也不得变更)。
7.及时做好传递和变更记录。在管理过程中,频繁传递和变更,容易使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发生变化,各部门只有及时的对档案的增减变动及传递情况做出相关记录(如传递情况记录、变更情况记录、修改情况记录、作废情况记录等),才可能有效地了解档案的来龙去脉,防止其丢失、损毁、失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部门获取及时,有效档案资料或信息。
总之,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管理体制必将渐进改革,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也会涌现新情况,同时也存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应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经验的态度,充分发扬我们已有的优势,重视加强建筑工程档案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不断总结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经验,使建筑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不仅为用户了解和使用其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也加强了对档案的保存,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详细分析其具体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档案信息中的传递量和服务对象大大增加。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档案管理,因为数字信息使用的空间小,传递过程中不会受空间的限制,再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的支持,用于存储和管理数字信息的服务器的数量会明显增加,服务对象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其次,信息化管理的使用充分延续了使用时间,能让档案信息全天候为用户服务,并且通过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每个用户提供其个性化档案信息的了解和查询。
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输送和传递优势更明显,查阅者不仅可以自己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查阅,还可以把电子档案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不用反复往返档案室进行查阅,这就让用户和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节约了大量时间,还能方便异地查询,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2 利用信息化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2.1 实施信息化进行管理的过程存在安全威胁
档案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以后,实现了信息的网络查询和网络传递,这就为信息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机密的档案信息,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伪造、窃取或篡改,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影响,致使一些档案信息在网络上被病毒侵袭,致使档案信息中的资料容易被外泄。另外,保存档案信息的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再加上软件平台的一些因素,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妥,都容易导致电子信息档案受到损失。
2.2 档案信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都是纸质档案,这些纸质档案上边都有领导的签字和单位的盖章,很容易鉴别档案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自从实施信息化进行管理以后,这些电子数字档案很容易被复制和修改,这些都会对档案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使档案信息的安全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2.3 人为的操作失误造成安全隐患
在电子信息进行生成和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安全意识缺乏以及工作时的粗心大意,都会引起操作失误,直接导致电子档案信息遗漏和丢失;另外,由于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对操作口令的选择缺乏谨慎认真,或者与别人“共享”自己档案信息的账号和密码,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使档案信息存在被盗窃或者被泄露的隐患。
3 采用有效措施解决对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子档案的产生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为了避免这些安全隐患,使电子档案呈现出更多积极的影响,我们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改进。
3.1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及安全意识
在对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应注意的就是人为的因素,这也是最容易防范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他们对档案有关保密法规的学习,让他们能时刻具有安全忧患意识,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要加强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有一个制约。同时,还要在这些管理部门经常开展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的科技知识的培训,引入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参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在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Q问题,机智的应对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安全威胁,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3.2 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
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是提高档案服务素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我们应该让管理信息的有关程序更优化,聘请专业水平高的科技人员编订专用的管理程序,以确保管理程序的安全性;其次,在这些管理系统中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避免系统遭受病毒感染;第三,不能忽视对纸质档案的管理,纸质档案是最基本、最可靠、最原始的档案信息的记录,这是电子档案所不能替代的,两者必须要互相依存。
3.3 采取专业的技术措施保障各环节的安全
专业的技术防范手段是保障电子档案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采取的科技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对档案信息采取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使电子档案信息变成密文,这样档案信息只有输入密钥以后才可打开,显示信息的内容,这样的信息相对来说不容易被非法窃取和阅读。
其次,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实施签署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包括证书式的签名和手写式的签名,采取这种技术以后,不仅能证明文件确实出自作者之手,而且文件内容也不容易被被人改动。
档案的形成需依据两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即某人参与社会活动且同时伴有原始记录的生成。无论是对于我国国家机构、单位或社会团体,还是对于个人,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社会活动,与自己活动相关的语言、图像甚至声音作为原始记录成为个人档案形成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档案工作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了办学,为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从而为有效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探讨出相适应的方法。
1.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文献指出,高校的教学、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均为档案形成的条件,这三项活动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尤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此三项活动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其影响之下,高校的教学研究有数据可依,且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依据,因此,高校档案的形成离不开教学、管理及科学研究。
基于高校档案管理能为编史修志提供符合实际的材料,为教学评估与评价提供原始数据,为教职员工宣传教学教育提供有力素材,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的正常运作是高校教学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促进作用。回顾性分析,随着我国进入法治社会后,社会制度得意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及观念得到加强,人们为解决问题不再使用随意且无科学依据的处理手段,渐渐养成依据规章制度办事、解决社会问题的良好观念。对于高校而言,档案真实反映高校教学研究与依法治理学校,为教职员工定期商讨办学治理提供依据,对工作的进行具有查看并考究的价值,意义十分巨大。档案就好比如会计凭证,具有权威性、真实性,为高校教学建设、科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与评价、师生管理等各个管理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数据。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否得以正常运转,需同时满足:高校所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有关文件需符合实际,文件的建立需规范,内容需真实,这是档案形成的最基本要求。高质量的高校管理工作是高成效档案管理质量的主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能加快高校管理工作进程,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学生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提供原始数据信息,是最言简意赅的自我介绍,能在短时间内让面试单位抓住个人信息的要点,为尽快做出择员奠定基础。
2.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进而获取了卓有成效的效益。展望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因其接受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冲击,发展进程日新月异,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充分体现了自己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限制发展的问题。经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者多年来的探讨,总结出几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即:高校没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手段缺乏创新且应用信息利用率有碍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与水平仍有待于提高、档案缺乏宣传与开放力度。
2.1高校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
因各高校办学目标、办学历程、办学理念等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全国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全面形成统一,部分高校没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管理缺乏科学的理念与实践行动,因长期持有档案管理不属于经济效益类的工作、形式上好坏对学校的经济指标没有任何影响的错误管理理念,管理者并没有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管理意识。因高校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意识,导致高校的教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编史修志难以发展,其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管理者管理档案工作较为懒散、档案数据流失严重致使信息不全、收集的材料过于片面、统计数据缺乏必要的精准度。
2.2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及信息残缺
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高校办学构建的能力,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方法与技术呈现多元化,且不断进步。目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作业,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工作强度,进而提高效率。虽然我国早已实现了人机一体化档案管理的工作局面,但因我国利用网络技术档案管理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比较,仍有待于完善并提高。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落后的境况之中,工作运作机理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分析、采用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对档案文件进行编制,但用于档案数据管理的文库多以条目数据管理库为主,缺少照片、光盘、缩微及录音等全文数据库。此外,多媒体数据库仅仅占应用文库中的较小使用空间,使高校档案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声像档案,为高校处理并利用档案加大了难度[1]。新世纪下,我国的现代技术尚且落后于西方国家,难以实现高校档案管理者工作的诸多需求,因而制约了高校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2.3档案管理者专业素质低下
因档案管理属于专业层次、技术层次都相对于较高的政策性工作,对管理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为使管理者能掌控这项工作,首先要求管理者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专业素质。因大部分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关注力度,致使其没有重视管理者的培训、再教育等项目活动,所以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往往不高,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质量[2]。尤其是我国处于新世纪阶段时,因高校普遍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作业,档案管理者习惯于人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致使其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与人交流,从而影响了档案潜在作用的发挥。
3.有效管理措施
3.1档案信息化建设
我国早已步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数字化拓宽了上升空间,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高效率完成作业奠定了基础,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与推广,管理者应用于工作中的方法得到了改进,不断与国际接轨[3]。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带动社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高校应充分利用我国信息化高端技术的优势对档案进行有效且科学、合理的管理,借助信息化时代为档案管理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技术全面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现阶段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技术呈现多元化,例如,为完善档案管理储存工作,高校可加大设备的投入力度,利用网络与监控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化技术对已整理好的档案进行保管;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光线技术提高档案的传播速度。
基于高校档案管理具有整体统一的特性,要求高校档案管理者首先是单机单一管理,其后是连贯管理,利用网络覆盖面宽广的特点对单机管理进行整合,依次对档案卷宗、档案文件目录、档案全文信息进行整合管理,统一采用网络进行管理。
3.2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经档案管理研究人员总结,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需满足于以下两点:(1)档案信息资源是否完整能决定能否为高校各管理项目的开发与投入使用奠定基础,因而,档案管理者应着重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合理的控制开展力度与进程,为高校上层阶级利用档案材料提供有力保障。研究证实,档案存放馆与档案立卷部门应相互协调工作,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并坚守职责,杜绝一切对档案立卷与储存造成影响的因素,降低档案信息资源出现不完整的机率,从而为确保档案的完整性提供保障,为高校实施各项管理项目提供依据[4]。例如,高校定期进行教学教育评估与评价工作离不开对档案信息的查阅,学校上层决策者利用档案分析即将实施的管理项目是否与档案中记载的相类似的项目存在共同点,以便于及时进行修整,研讨出具有创新性的管理项目。(2)为实现档案管理面向可持续方向进行发展,档案管理者采用编写与每一期、每一届档案相对应的参考资料进行划分类别,为使用者带来便捷,避免重复查阅,从而提高上层阶级的查阅速率。
4.结语
以上论述,高校档案管理作为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应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预期将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对策。充分利用目前高新信息化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波.浅谈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科技信息,2010,03(11):105-106.
中图分类码: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引言
图书馆档案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档案的作用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档案管理的新思路,要从增强档 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更好发展。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问题分析
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有着较好的资源基础,在随着信息化的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也逐渐的凸显出其不足之处,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下面就对于这些问题纷纷进行阐述:
(一)档案数字化进程缓慢。在档案整体的结构上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缓慢,对于图书馆的馆藏文书档案相对的重大,尤其是一些业务档案,在这方面较为的丰富,档案的形 式基本都是纸质为主,在当今的信息化日趋成熟的今天,从量以及载体上就可以明显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与当前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整体的结构上的优势愈 来愈小。
(二)档案管理上操作不规范。在管理上操作不规范,在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的设施以及条件等都要比其它的一些部门滞后,这也是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足 够的重视造成的,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方面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这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也不能够有效的对于图书 馆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参考的作用。
(三)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许多图书馆都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主观认为图书管理就是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针对图书进行简单的文件分类,建立索引就可以了。更 糟糕的是一些领导经常在会议重点讨论了档案管理考核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实行有效贯彻执行,甚至放弃档案管理。
(四)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目前的档案管理现状表明,从正规术语文件管理,没有完整的分类法可循,图书馆档案管理大多是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如数字法,子母法进行排序放置,而这 种管理方法绝大多数是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相对分类查找。由于档案管理机构水平不高,岗位职责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清,再加上一些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不固 定,服务质量不均衡,造成了档案工作发展滞后。有的图书馆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及其专职人员,最终导致图书馆管理水平偏低。
二、图书馆档案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优化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档案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图书馆工作的原始记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经验,对图书馆人员编制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通过档案信息反映 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情况及其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图书馆发展的跟踪记录,图书馆的管理和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的真正目标。
(二)档案管理是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自身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另外,对于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过程,能够进行详细记录工作,都是为未来图书馆进一步提升读者服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图书馆档案优化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科学规划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优化图书馆档案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图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是几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单独做的很好 的,有很多档案材料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多方工作进行系统优化服务才行,在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保管期限表,文件和资料归档范围,明确保管 期限表制,分保管期间,评估文件,文件规范的符合法律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建设。
(二)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所谓图书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指的是图书档案信息的接收,传输,存储,以实现共享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文件。在今天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数据库管 理系统也使得文件管理从传统到纸质载体转变为电子载体,档案管理员能够针对图书信息进行存档数据处理,有效开展图书业务管理,共同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的协调 处理。
(三)提升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图书馆应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注重员工的档案管理及其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尽量选择有着较高教育水平和业务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于档案管理人 员,应尽量保持其工作的稳定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精通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要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 馆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转变其工作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也应提高工作的严肃 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及时的准确地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慢慢的开始退出了市场,这就要求要有着新的管理模式来更好的促进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于组织机构 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着最为基础的保障,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发展能够对于自身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其中的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得到创新 加强,从而把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更现代化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271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的内容
1.综合性文件资料。主要包括上级批准文件;计划任务书;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文件资料;征地、拆迁安置等文件资料;项目的方案及初步设计文件资料;规划、消防、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的审批文件资料;工程施工、监理中标文件及有关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鉴定文件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工程有关的照片、录像、录音、光盘等。
2.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及材料代用单等文件材料;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或试验资料;混凝土、砂浆等配合比及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沉降位移、变形等观测记录;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文件材料;工程质量事故记录及处理的文件材料;施工技术总结等。
3.竣工图等。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竣工图;室外各种管线竣工图;建筑工程竣工图;装饰工程竣工图;结构工程竣工图;给水、排水工程竣工图;强电弱电工程竣工图;通风、空调工程竣工图以及其他特殊专业工程竣工图。
二、建筑工程档案的特点
1.单一独立性。即一个单项工程竣工档案的整体性。这是工程档案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
2.真实性。工程档案是该项工程实体的一面镜子似的真实写照。因为工程档案材料是与该工程建设同步形成的,是该工程报批、施工、竣工过程的原始记录,与工程实体完全一致,单从档案材料就可以求和工程质量标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3.实用性。工程档案是该工程最原始的记录,所以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即实际性。通过档案,可以全面考核工程建设工作,检查工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1 综合性文件资料。主要包括上级批准文件;计划任务书;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文件资料;征地、拆迁安置等文件资料;项目的方案及初步设计文件资料;规划、消防、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的审批文件资料;工程施工、监理中标文件及有关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鉴定文件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工程有关的照片、录像、录音、光盘等。
3.2 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及材料代用单等文件材料;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或试验资料;混凝土、砂浆等配合比及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沉降拉移、变形等观测记录;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文件材料;工程质量事故记录及处理的文件材料;施工技术总结等。
3.3 竣工图等。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竣工图;室外各种管线竣工图;建筑工程竣工图;装饰工程竣工图;结构工程竣工图;给水、排水工程竣工图;强电弱电工程竣工图;通风、空调工程竣工图以及其他特殊专业工程竣工图。
三、建筑工程档案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档案材料不完整。档案材料不完整是建筑工程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项目归档率较好的单位能达到80%左右,较差的单位情况就不同了。很多工程项目竣工后没有档案材料,或只有工程主体档案,没有配套工程档案,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档案材料寥寥无几。
2.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档案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工程档案管理较好。有的单位则不然,工程档案由其他业务部门代管或由文书档案员兼管,形成的档案材料五花八门。
3.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既缺乏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四、建筑工程档案有效管理的措施
1.思想上要重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太重视的情况,到工程完工即将交工验收时,才开始应付整理,这给档案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建筑工程档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料整理琐碎,不产生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现场又非常繁忙,施工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如果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到最后内业很有可能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大量的缺资料,所以内业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比,引起各方面重视,避免大量的工作堆积。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与计量支付挂钩,为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建筑企业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工作。
2.建立健全档案打理制度是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立项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完整的先期文件很重要,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依据、凭证作用。
3.严格把好竣工验收档案资料质量关,使工程竣工验收档案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要会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建筑工程档案归档范围的要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全部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缺补漏,务必使得竣工材料做到真实、完备、及时,归档范围符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有关条文,把好竣工验收关,把竣工档案的验收、移交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做到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验收同步。移交合格工程档案的,由建设单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不按规定移交档案或移交的档案不符合要求的,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建设单位不结清尾款,以确保下程建设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4.加强对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
5.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档案材料编制工作。按照标准编制工程档案材料,是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一个施工队不会编制工程内业材料,就不具备承包工程的资格。工程档案材料的质量,关键在于编制形成过程。施工单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档案材料的训练,不断提高编制工程档案材料的业务水平。开发公司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检查工程档案材料编制情况,按照标准形成档案材料,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6.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开发建筑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信息统计工作。大力推行对缩微档案、磁介质档案、电子文件档案在工程档案中运用。当前,美国、德国、荷兰对缩微、多媒体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已趋于成熟,近几年在工程档案管理中采用C A D光盘技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管理方法,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走弯路。由于目前光盘的刻录技术已相当普遍,国家又制定《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使得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中利用光盘塔或光盘库载体进行档案管理成为可能,也就成为项目档案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几年,上海水利投资建设公司也开始对照片档案、录像档案、纸质档案制成多媒体和进行光盘刻录,对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作了有益探索。
各部门还应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本部门的档案检索系统。提高各部门(公司)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工作能力,方便各部门(单位)对档案利用,藉以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档案的性质和类型,收集整理的部门的档案资料,内部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形成部门和类别进行分类与编号;对外来文件记录与公司的模板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来源、性质不同分类,编号采用其自然形成(特定)的编号。(如工程资料管理系统规定了基建文件、监理文件、设计文件的分类方法和编号原则,公司不应再另行规定。公司经营管理手册规定的公司模板文件的编号也不得变更)。
7.及时做好传递和变更记录。在管理过程中,频繁传递和变更,容易使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发生变化,各部门只有及时的对档案的增减变动及传递情况做出相关记录(如传递情况记录、变更情况记录、修改情况记录、作废情况记录等),才可能有效地了解档案的来龙去脉,防止其丢失、损毁、失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部门获取及时,有效档案资料或信息。
结 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管理体制必将渐进改革,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也会涌现新情况,同时也存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应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经验的态度,充分发扬我们已有的优势,重视加强建筑工程档案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不断总结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经验,使建筑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