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5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而数字化矿井以数字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将实时数据流进行集成,同时针对统一信息平台开发各种综合应用,形成集成化、网络化应用。本文旨在论述数字化矿井系统开发的背景、总体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数字化矿井的实践方案提出建议。
一、数字化矿井系统发展的背景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个大形势下,矿井开发采用数字化就显得更为紧迫,我国矿井开采明显存在粗放、低效和高风险的情形。在党和国家积极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降低能源消耗的正确决策下,发展数字化矿井开采模式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数字化矿井发展的总体规划
数字化矿井系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对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等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现场控制平台。其中,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广到井下,在矿井范围内建成一个以工业以太网加现场总线为网络平台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一个贯穿矿井上下的计算机网络,并以工业以太网加现场总线为纽带。
此外,数字化矿井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禁止任何危险品或者作业危险器材被带入矿井周边。
三、数字化矿井发展的必要性
1、数字化矿井发展的优势。数字化矿井能够明显发挥出数字信号,这是加工信号,对于有杂波和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电路条件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此外数字信号系统的传送也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快速性和高可靠性,便于必要的远距离运输;数字信号还适用于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数字化电路结构较简单,因而电路工作稳定、技术人员能够有效摆脱传统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束缚,并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2、数字化矿井发展的意义。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矿井作业中,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损耗,数字化的上述优点就可以弥补传统矿井工程的局限性,保证了施工安全,并对现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采用数字化矿井系统开展井下作业时,不必担心通信的故障问题,也不会有通信中断的隐患,数字信号本身就会为矿井施工人员提供了较顺畅、理想和清晰的通信环境,在工程建设中,即使有一个环节或步骤出现暂时故障,需要其他人员及时予以补救,也不会因过去通信不畅而引起隐患的再度进展,采用数字化技术,直接联系多方人员配合鼎力相助,很快就会把故障排除,确保矿井任务工程的安全运行;数字化矿井技术能指引施工人员科学、正确、规范、合理地完成矿井作业,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克服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给工程带来了诸多方便;数字化矿井坚持总体规划,分部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发展,利用矿井计算机有关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等现有资源,结合施工企业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发展的需要,覆盖了生产监测监控、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信息系统,并将其与实际作业任务相结合,将数字化的优势全部运用在矿井作业上。
四、数字化矿井的实践方案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数字化矿井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要聘请熟练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技术人员前来调试矿井系统,保证矿井系统安全、平稳、有效地运行。
2、制定综合信息数字化矿井管理办法,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使用管理规定、综合数字化网络监管异常情况处理程序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让整个数字化系统在运行时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使数字化系统在矿井工程中的应用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系统数字化控制中心必须配备中专以上学历、熟练计算机程序、网络操作、精通煤矿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工作认真、踏实、负责人的管理人员。监测人员既要懂得安全监测仪表的使用,又要懂得矿井通风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要做好传感器的日常维护、调校等工作。
4、施工人员在应用数字化矿井系统的同时,还需树立主人翁的安全理念。安全与每一位职工休戚相关,施工部门的负责人要定期开设数字化系统培训讲座,重点对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举行专门研讨座谈会,并由每位员工提出使用心得,全体分别讨论;搞好安全生产是每一位职工应尽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职工不能单纯仰赖数字化系统的配套使用给矿井作业带来的诸多优势,而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时刻把正确、有序、安全的操作规程记在心里,用在实际作业中,克服麻痹大意、粗枝大叶、凑合和侥幸等各种不良施工态度和心理。
结语:
数字化系统的探索、发展和实践,给矿井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收益,解除此前威胁矿井作业安全的各种后顾之忧,使矿井生产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陈旧的机器设备操作,而采用前沿技术成果——数字化系统,规避了施工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维,孙继平,王柏燕-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及移动台基站研究[J].中国矿业出版社(煤炭开采版).2011年01期.
[2]孙继平,李继生,雷淑英-煤矿井下无线通信传输信号最佳频率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从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运用的构成角度看,电子审计体系的框架包括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电子审计标准化和审计队伍信息化等方面。
一、审计业务信息化体系
审计业务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的核心部分。审计监督的目标是促进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鉴于各类经济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运行规模、业务关联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规划、建设和完善应对各类经济领域的现场审计、联网审计、跟踪审计等多类型组织实施模式和技术实现系统。
1.建设和完善政府预算执行、宏观政策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资金、金融和资源环保等重要经济行业的审计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信息化审计方式,建立审计获取各类经济领域的大集中审计数据资源和审计方法智力资源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
2.建设和完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的审计组织模式,中央地方四级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远程审计和远程办公的认证通道,形成国家审计交换中心。
3.建设和完善以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行业为对象,以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分析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模式; 以影响微观经济管理规范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团体为对象,以现场采集数据、现场分析取证、现场汇总报告为特征的现场审计模式,形成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4.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运行监控、信息安全交互、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等内容的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应用咨询服务、应用培训服务和信息资产运维服务的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形成审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二、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审计管理数字化是审计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鉴于审计管理要确保审计业务实施的项目组织和结果报告的有效开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组织管理和审计决策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构建审计计划项目的业务实施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结果信息、智力资源保障、成果信息综合利用和机关行政保障等方面的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1.建设和完善以审计项目计划决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现场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机关决策指导、审计结果报告与公告、审计成果信息利用、审计资源调配和机关事务处理等审计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建设和完善以审计计划项目编制检查、现场审计实施检查、审计信息复核和审理等质量控制全流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3.建设和完善为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提供有效支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预算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配置管理等的机关行政保障数字化。
4.建设和完善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相融合的网上培训数字化,支持电子数据和辅助工具的模拟审计培训数字化,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和特定方向的综合培训等审计人员素质培训数字化。
三、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
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角度看,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机房设施、系统部署服务和系统运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从电子审计实施的角度看,包括现场审计作业、联网审计作业、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信息交互和审计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海关、税务、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经济活动,利用电子审计方法体系对审计获取的多领域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是电子审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核心。于是,电子数据的获取、建设和利用的规范,以及电子审计方法体系规范,成为电子审计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制定电子审计获取数据的接口标准。按照国家关于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的相关规范,从数据元素入手,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企业会计、银行会计和ERP、GRP系统等会计核算软件的各类数据文件,进行文本文件输出数据格式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XML的规划,进而形成各类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等经济执法部门获取数据的需求。
2.制定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电子审计要实现对电子数据的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关联分析,必须要对审计获取的各类经济领域电子数据进行标准化。按照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从最基本的核心元数据和数据元素入手,对政府预算、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审计数据,进行基础数据表、代码数据表和分析数据表的规划,审计署系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成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遵循的数据标准。
3.制定电子审计数据库建设标准。其要求是将审计获取的电子数据按照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建成满足电子审计应用的数据库。按照元数据库、主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库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库的体系架构,构建满足审计主题模型应用的主题数据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集市的规范,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的数据库建设标准。
4.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审计方法体系是电子审计的灵魂,是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不仅可以使各级和各地审计机关之间实现审计方法的智力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审计方法的持续性扩展、扩充乃至提升为审计知识资源。从分析某一经济活动的实体和关系入手,构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和数据模型,寻找审计关注的控制点,进而规范审计方法的名称、代码、目标功能、分析步骤、流程图和方法语言等各类要素,形成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
四、审计队伍信息化体系
审计队伍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最重要的基础。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power industry system in our n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power industrial market, the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ies must accelerate their paces into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industrial power plant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are the base of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uses. The extent of broadness as well as the deepness in digital power plant has the direct effects on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 power pla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eas such as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on ‘3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Besid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future endeavors in the region of digital power plants.
Key words: Digital Power Plants, Simulation Technology, DCS, SIS, MIS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意义和可行性
1.1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意义
目前新建电厂开始建设的SIS和MIS已为火电厂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控制和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如把国内外经实践证明有实效的优化软件集成到这个平台上, 仅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每年为电厂节省上千万元是完全可能的。如考虑故障预测和诊断等提高安全性、防止重大设备损坏或不必要的非计划停运,其经济效益将更大。如果进一步实现现场设备级数字化, 推广应用现场总线及相应的现场总线智能监控没备,还可进一步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减少运行维护成本,降低工程费用,可见,火电厂数字化对电力企业优化运营具有深远意义。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可行性
目前新建电厂开始建设的SIS和MIS已为火电厂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控制和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我国数字化电厂的应用情况可以从以下事实做出说明[1]。
大唐盘山电厂的SIS率先于2004年6月通过了由陆延昌同志任主任委员的高级别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第1个电力行业的SIS标准,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已经过审批,将由国家发改委颁发。经过7年的奋斗,形成了一支SIS开发和应用队伍, 这为建设数字化已初步电厂,进一步发展SIS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内外石化行业已开始进入推广应用现场总线系统、全面进入企业数字化的阶段。国外也已有一些大中型火电机组成功应用现场总线系统。
综上所述,当前着手建设数字化电厂是完全可行的。
2.仿真技术在数字化电厂中的应用
目前,熟悉控制装置,决定控制系统结构,静态参数的匹配计算及调节器参数整定等工作,都必须在现场反复摸索和试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控制方案和控制参数往往不太理想。仿真技术是指如果能开发一个控制仿真系统,则上述工作都可在实验室完成,一方面可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预先确定控制方案和参数,大大减少现场调试次数;另一方面,由于DCS在电厂的普及,今后数字化电厂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节能增效上来,这就要求必须对目前数字化电厂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优化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控制系统的调节器参数进行凋整,而主要是研究采用新型控制结构和新型控制算法的控制系统,成功应用新型控制系统的关键之一是在实际投运前对其进行详细的仿真试验,以便使调试人员掌握新型控制系统的运行特征及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规则。
3.数字化电厂“3S”研究现状
数字化电厂即电厂厂级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它包括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SIS)和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MIS)。数字化电厂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分散控制系统(DC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3S)。三大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于支撑自身的网络系统,通过公用的统一数据平台实现三个系统的无缝集成,从而达到全厂数据的共享。
3.1 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它根据火电厂的工艺特性,将控制系统分成若干独立子系统,由相应的分布式处理单元独立完成。DCS的各子系统分工协作,并行工作,并通过系统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系统资源。DCS已成为火力发电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3.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可靠性的提高,现场总线系统(FCS)在电厂的应用已成为发展方向,而且现场总线仪表已基本齐全,在电厂中使用日益增多。现场总线仪表都为智能型仪表,它们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都可通过总线上传到DCS或PLC,增加了现场数据的信息量,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为SIS提供更加丰富的现场数据,为发挥SIS强大的数据分析、优化功能奠定基础。工程师或操作员站的显示屏(LCD)上能够容易地查看仪表工作情况,对仪表进行调校及参数修改,大大减轻了维护工作量,减少了维护人员。目前电厂使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条件已经具备。
3.3 电厂监控信息系统 (SIS)
SIS是集过程实时监测、优化控制及生产过程管理为一体的电厂自动化信息系统。SIS系统解决了电厂自动化信息系统应用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实时数据来源复杂而分散和实时数据很难长期高精度的存储, 同时SIS系统在全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它是建立在 DCS网络和MIS网络之间的一个高速、高可靠性、超大容量的全厂生产过程实时/历史信息网络系统[3]。
SIS系统与DCS系统的功能差异主要体现在:DCS系统面向机组级自动控制,有其安全性高、实时性强、相对封闭的特点。其数据库的容量、接口能力十分有限,而SIS系统在数据库的存储容量和精度、数据检索的速度和灵活性、与不同数据源的接El能力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4 数字化电厂管理信息系统 (MIS)
厂级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目标是,建设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安全可靠、数字化的传输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包括全厂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MIS根据业务情况可划分成生产业务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报价辅助决策系统(商业运营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
4. 结语
全面实现电厂数字化工作, 在国内外均处于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新建电厂普遍建立了SIS和MIS(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架构,并配置了不少故障诊断、状态检修及性能优化等监控和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尚欠成熟,现场设备级自动采集的信息太少,使一些高级应用成了派不上用场。如果依靠人工采集、录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有些也较难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SIS和MIS将不能发挥其效益。为加快电厂信息化进程,少走弯路,建议尽快建设一个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 从电厂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及管理现代化出发,解决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现场设备级数字化、厂级SIS和MIS功能要求及完善等问题。
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电厂数字化和网络化使管理和控制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几十个监控和管理系统将集成为一个大系统;全面实现电厂数字化,实现电厂的故障诊断和预测、状态检修、优化运行和控制等,采集的信号将比原DCS的I /O点增加2倍。如此多的信息,必须根据其性质,确定合理的信息流。因此,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将是数字化电厂的新课题,也是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成败的关键。
现场设备级数字化问题。目前现场设备级设备采集的信息较少,无法实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预测和现代化管理,并改变过去那种发生停机停炉后才知道该设备故障的被动局面。现场设备级数字化要研究解决各种现场智能设备的应用、现场总线规范及与DCS及其它管理系统的接口等问题。
厂级SIS和MIS的功能要求及完善问题。在现场设备级解决了数字化问题后, 厂级SIS和MIS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将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优化控制和管理软件集成到厂级SIS和MIS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电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2管理层次繁杂各级的烟草管理和业务需求不同,造成了我国烟草行业的管理层次繁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建立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综合体系。
1.3业务管理多变在我国,烟草行业的整合和重组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模式不成熟,并且集权化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适应性和弹性较强的应用系统,使其能应付多变的业务管理模式。
1.4异构的系统环境信息孤岛的形成是由于异构的系统环境造成的,从而引起信息资源无法流通,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加之以前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刚性强,投产后无法调整,因此无法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满足业务需求。
2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顺应烟草行业的整合、重组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1数据库的统一建设为适应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建设数据中心入手,并将其作为烟草行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按照国家提出的“狠抓企业集团化数据中心建设”要求,建设企业“数字烟草”的微观主体,并且进一步筛选有效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将企业的管理与数字化系统并轨,将系统集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生产经营。统筹规划,协调进行,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的要求来实现数字化烟草行业的建设,还要对企业内部特征相同的不同类别数据项进行归纳集中,使它们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但可以在各系统中关联特定业务,从而可以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点,对数字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统一。
2.2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着眼于全局、完备的总体规划。相关人员要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而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通过了解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准确规划,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以促进烟草企业信息建设目标的实现。烟草企业属于流程生产型企业,其工艺过程具有连续性,生产流程也是连续进行的,且顺序也是固定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得烟草行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十分严格。另外,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2.3行业信息标准体系的制订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标准化都是工作的基础。相比较而言,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要求更加严格,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因为经济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程,应该在全方位的层次和意见考量的基础上建立。
②代码的标准化。这一点要从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高度来制订,并要严格执行我国已的标准代码。
③接口的标准化。烟草行业内部存在着各类异构信息系统的软件接口,要加强对这些计算机软件的接口处理,就要保证信息数据的连通性。烟草行业还应该对企业间不同功能的在线智能计控设备进行考量,建立起通用的数据和硬件接口,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和计算机软件不兼容等问题,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做了题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演讲,演讲指出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全系统的数字化,重点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内数字化;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电视数字化的任务是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政策,制定完善技术标准规范:首要任务是系统转换,数字化同播现有模拟节目,确保广电公共服务,现有非国标试验系统全部转换到国标系统;逐步开展数字广播(DAB)试点工作。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会上做的报告题为《上海文广的数字新媒体实践与创新》。在其报告中,利用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说明互动能力与内容选择的特性:大量年轻用户正从传统广播电视终端前面离去,年轻人的媒介消费时间的总量并不少于中老年人,可是他们的注意力与老年人不同。其中,手机电视,下载类内容受到欢迎,周点击比例为:点播6 30%,直播14 80%,下载7890%。用一句话说就是:“无聊消费”在手机电视中得到很好体现。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介绍《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具体介绍STiMi技术和CMMB标准体系。
展场内 搭台唱戏
在本届BIRTV展览上,几乎整个7号馆,都被这些新媒体所“霸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人事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事档案的管理也不断的革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我国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各种电子版的文件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随着数字化、网络一体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也逐渐步入了数字化管理时代。为了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我国档案局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并制定了电子文件研究项目。上海市的档案多媒体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都是我国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里程碑。
由于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技术不高,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使得我国不能很好的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键盘录入和光学字符识别扫描输入是当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的方式,但是键盘录入存在低速度、低效率、高成本等缺点,而光学字符识别扫描输入则是受干扰性较强、图像质量偏低等缺点。我国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仍然不够成熟,多为理论缺乏实践推广。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更好的建设属于我国的档案数据化,我国积极举办了例如“国际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目前我国数据档案馆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问题等研究较少,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研究。
我国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进行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发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具,将文书档案转为文档,并以数字形式进行归档和存储,其中世纪科怡的档案管理系统、索易文档影像管理系统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具。鉴于目前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一般通过图像的方式将档案进行存储和归档,既可以利用现有档案,又可以为今后技?g提高时的档案文本转换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内在信息资料的数据化处理和图像利用上都比较丰富,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建筑图纸库、史志图片库等。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宏观规划一般是指由国家、省、市等完成的有关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微观规划则指的是有企业、机关等进行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两者共同组成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前国家以及一些地方遇到资金限制和人力不足等问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探讨阶段,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践中。例如我国公务员系统的人事信息化管理有着信息量不足等局限,信息化不能很好的开展到档案管理中去,总体规划的不足使得人事档案处于自流状态。
2.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执行的人事档案管理条例仍然是国家档案局20多年前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旧的条例以及无法满足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很多的省市也对人事档案信息化进行了管理,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能着眼于某一个单位或是专业心态,严重制约了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不够
我国目前人事管理部门大多采用的检索方式仍是人工检索,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偏低,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不能应对复杂的技术操作,更不要说进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发和创新了。我国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一般以业务进行划分科室的职能,每个科室负责单独的部分,这种方式可以明确责任的分工却造成了人事部门内的信息分散,不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限制了信息的流通,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4.人事档案保密和安全受到挑战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管理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随着信息化的渗入,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办公局域网、业务运行网等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建立,将人事档案的录入、整理等工作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信息化虽然为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便利,但是对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发展和壮大的阻碍,档案涉及到人的隐私,一旦泄漏后被有心人利用,就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损失和网络的瘫痪。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网络安全问题一般包含内部网络物理安全问题、内部网络结构的安全问题、内部网络系统应用安全问题三种。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随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要具备极高的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虽然档案部做了人才引进,但是计算机高技术人才仍然十分欠缺。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缺乏真正懂行的决策者、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欠缺、全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如果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
四、促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和对策
1.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新模式
档案随着人的变动而变动是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每个人的档案都是唯一的,且会伴随人的一生。虽然这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有其优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需求。当今社会上,人才不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或是单位,而是属于全社会的,人才的流动以及是大势所趋。新的人事档案制度将以个人的流动和自由为基础,实现档案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分离、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使得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完善。
2.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鉴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复杂性,人事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更加的科学、高效和先进。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前提,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档案系统数据的传输速度、有利于文字图片的录入等。其次,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不同区域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工程,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身份证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单位代码、入何组织、加入时间、工作时间、从教时间、毕业院校、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重复性操作,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再次,我们需要去建立安全保密法规,安全保密问题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重中之重,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保障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安全性。
3.形成全网络化管理
一、前言
油气集输公司轻烃回收装置投产运行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变化,进行了多次改造或扩建,地下管线多层交叉不清;同时原来从国外引进的工程设计图纸均属传统纸质蓝图形式,绘制体例与国内不同,查阅困难;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系统缺少整体资料,给生产管理、操作运行带来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所以建立“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
二、研究开发内容
1.数字化系统的技术方案
(1)总体思路
在计算机网络允许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工程的构建,最终完成整体的轻烃工程数字体系。数字化框架平台的构建主要有以下过程:
①数字化输入。把零散的数据,收集、辨别、归纳、整理、输入计算机。
②信息化处理。在计算机网络上,使用各种技术软件进行处理。
③形象再现。在计算机网络上,重现整体轻烃工程,达到智能互动化。
④组织决策。在轻烃工程数字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油气集输公司的各个部门、先后多次浏览、讨论、修改、审议,集中更多智慧。因此,数字化系为各级领导采纳,为不同层次管理人员掌握使用,受基层班组操作工人欢迎。
(2)技术原理
①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框架平台的构建,使数字系统的制作深度能够满足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达到实用可靠、操作方便、结构清晰;
②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技术支撑体系的评选,筛选合理、可行的应用软件,采纳适用、经济、方便的软件;
③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所建立的数字模型,达到漫游形象逼真、技术属性的数据完整准确、触摸物体的查询、测试、量取等功能齐全,操作方便;
④完善数据库选型方法,数据资源结构繁简合理,资料完整配套,数据齐全准确,数据的范围全面、类别层次分明清晰、格式统一。
(3)支撑体系
根据数据达到的可视化详细程度分为四个层次:
①视频图像。采用多媒体数据(音频、视频)方式,描述数字轻烃工程的概要。
②平面设计。利用平面设计的原理,形象地、具有立体感地表现出轻烃工程的厂区全貌,以及各个作业区的整体概况。重点表达数字工程的“面”。
③动画演示。采用动画演示方式,表现出流体的运动过程,并显示流体在各个流程阶段的主要参数。将声音、文字、图片及动画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④虚拟现实。本系统运用虚拟现象(VR)技术现实地形环境仿真,其基本功能有:矢量地图数据获取,三维地形建模,三维地景生成,立体显示与立体观察,目标叠加与查询等。可用于多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构,地形勘察,重大工程模拟等。
(4)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简述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回收厂的概况。
①技术专题片。以生产现场实况录像为主,配套以油气集输公司的相关技术文件,以及技术管理会议等活动纪实镜头组成视频画面。
②流程系统。采用动画形式将油气集输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的各个流程系统,分别描述,并显示主要技术参数。
③平面区域系统。采用动画形式,分别介绍了油气集输公司所属主要石油和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管线的概况,同时利用立体效果图形式表现出油气集输公司厂区内各个部分。
④3D虚拟演示系统。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时三维空间表现能力,采用人机交互式操作环境,达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把油气集输公司站内天然气集输系统形象化地展示在屏幕上。
⑤电子数据库系统。应用电子版方式存储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厂的相关文件。
⑥SCADA系统。预留备用接口可以链接外部即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SCADA),与站内的自动控制实时管理系统并网,使自动控制管理更全面、方便。
三、实施效果及达到的技术指标
1.技术特点
(1)提高效率,优化方案。为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厂、油气管道各个部门的电子应用系统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共享,加强了交换、协同作业服务。
(2)迅速及时,实时可靠。能够及时存入运行、管理、维修等工程技术动态,通过技术服务平台,由控制中心操作,提高油气集输系统管理水平。
(3)形象逼真。数字化影象不同于照相,制作模型需要简化、概括,在允许推理或想象过程中,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模型形象的神似或形似。
(4)人性化软件界面。实现人机之间交互性,互相充分交换信息。
(5)操作简便、灵活。系统软件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具有直观、简便、友好的用户界面,应用人员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轻松掌握使用。
(6)互动操作。数字化工程,在真实、可视三维环境下展示到用户面前,通过交互方式查询和操作,犹如在真实三维世界中,充分体现空间特征。
2.先进水平
数字化系统应用阶段目标的创新性,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本项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研究,从整体来说,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完全创新,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将数字化成果推广到天然气集输系统的管理、运营、维护阶段。
(1)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的框架平台结构清晰,繁简合理;
(2)站内天然气集输数字化的三维视图形象逼真,属性完整;
(3)数字化系统的电子数据库存完整准确,层次分明;
(4)地下管道探测方法先进――探测结果,可靠实用。
3.技术指标
3D虚拟现实技术平台,于2000年开发完成,并形成商品化。经测试,3D系统的性能,各项技术和效益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小区建设领域,并正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如园林设计、电力设计系统、油田地面与地下工程、天然气地下管网等。 目前3D系统的产品线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由当初时的单一产品3D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系统,发展成为多个系列的产品。
埋地管道的测试精度高:
埋地管道走向、方位的定位精度:深度地5%;
地下管道探测距离精度:管线3米±5%;探头7.5米±5%;
探测地下管道的测深范围:≤5m;
探测地下管道外防腐破损点的位置偏差:≤10cm;
检测地下管线外防腐层漏蚀点位置计量距离精度:≤测试距离的0.1%;
防腐层破损点捡漏精度:≥0.25mm2。
4.推广应用
现在轻烃数字工程系统已经在辽河油气集输公司及其轻烃回收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以一种低成本的易于实现、形象、可靠、便于操作的数字工程成果,向油气集输公司所辖其他站场推广,推向辽河油田其他工程,推向全国兄弟油田,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轻烃数字工程系统在油气集输公司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用于站内集输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
数字化系统提供了已建工程的全部技术成果数据,及管理、资源、设备等信息。在总体规划时,打开画面,查询设施各类资源数据,能够方便地进行规划构思。
(2)用于集输工程的改扩建方案设计
改建、扩建设计方案修正:虚拟现实系统应用于编制设计方案,可以很轻松地随意进行修改,改变建筑高度,改变绿化密度,改变外立面的颜色,显著加快方案设计的速度和质量。
改建、扩建设计方案审查:由于虚拟现实打破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各个部门能够通过统一的仿真环境进行交流,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思路,能够领会各方面的意见,达成共识,妥善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用于维修施工管理
数字化系统平台对于施工管理,不仅能完成记录维修施工过程信息的数据库,还能够规范数据格式与准确性,使各单位、各部门能够共享信息数据的网络平台。
(4)应用于采购管理
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获取相关属性资料数据,提出设备器材的规格、性能、以及生产厂家,很方便地编制采购计划,搜寻供应商,生产资质,合格证,厂家对比,采购统计等等。
(5)应用于操作运行
在链接了站内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SCADA)之后,能够实现油气集输全自动控制。实现整个油气集输数字化系统的监测监控,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作和优化控制。
(6)应用于经营管理
优化运行:是在系统装置的各种内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通过机泵设备运行方案的调整,通过生产塔工艺参数的合理调配,使装置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最佳,实现节能降耗。
生产运营管理系统: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分析,对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生产调度等进行管理。
(7)应用于故障维修
配套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装置系统风险进行管理,指导系统编制维修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当风险指数达到警戒线时,自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尽可能地降低装置事故发生率。
(8)用于宣传报道
虚拟现实系统所产生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不但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还能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而且更可以导出视频文件用来制作多媒体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宣传展示效果。
(9)应用于教育培训
数字化系统具有形象现实的3D全景、图形、图像化、数据表格等生动特点。非常便利于非专业人员和岗位工人识别,能够形成一个基于数据库的3D全景多媒体场景,是一套理想的专题汇报系统和技术培训系统。
1.1对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疗养工作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主要是思想观念存在偏差,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疗养工作科学发展的创新意识。
1.2硬件设备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网络架构简单,计算机配置档次低,网络布线只限于满足当前要求,缺乏总体考虑,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1.3软件系统功能单一近年来,疗养院业务功能不断拓展,已经由单一疗养,逐渐发展到疗养、体检、康复、健康管理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疗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达不到数字化疗养院建设的要求,需要抓紧时间完成系统的全面升级和功能的拓展。
1.4医疗设备数字化程度不高从疗养院实际情况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陈旧老化,数量不足。许多设备没有数字化功能或没有数字化接口。一些疗养院高新体检和康复诊疗设备几乎是空白。
1.5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多数疗养院信息科编制十分有限,部分疗养院信息科没有工程技术职称编制,甚至是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担任信息科主任,个别疗养院还存在缺编现象。
2 疗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疗养院模型由于对疗养院数字化认识的不同,使得数字化疗养院的定义和规范也难以趋同。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模型,统一认识和标准,才能自上而下完成数字化总体规划和建设。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的合理性和计划的可行性。模型要通过业务运行、知识管理、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角度对数字化疗养院的组成系统进行定义,形成以基础业务系统为支撑、电子疗案系统为核心、系统集成平台为纽带,科研、管理、区域合作等为其服务外延、信息安全与支撑系统为保障的科学管理体系。
2.2建设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覆盖疗养院所有业务流程的系统:①要在“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优化疗养流程,完善各项业务功能,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②要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全成本核算管理、后勤保障作为平台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完成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做到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
2.3提供信息安全与支撑系统建设与整个数字化进程相匹配的安全与支撑环境,要有防黑客、防病毒等安全设施和设备,还要建立安全的数据备份体系,建立安全认证机制与权限管理,保证系统的安全畅通。
2.4超前的区域疗养信息协同机制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融入信息社会,打破地域性限制,要考虑疗养院与医院,疗养院与部队,疗养院与地方等信息的协同与关联,树立“大卫生”的理念,系统开发时要考虑融入国家、军队卫生信息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顺畅。
3疗养院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虽然在疗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了疗养院的优势与机遇所在:①疗养院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烟囱林立”的现象,可以较好地进行顶层设计,避免了“信息孤岛”出现。②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借鉴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避免其曾出现过的问题,少走弯路,可避免重复性投资和资金的浪费。③目前计算机设备价格低廉,技术成熟,可以采用先进的设备在高的起点上进行信息化建设。
3.1提供以疗养、体检、康复为核心的疗养院基础信息疗养院基础信息系统反映的是疗养院三大核心业务工作,即疗养、体检和康复。系统的建设要为实现疗养过程全面信息化提供最基础的应用系统,为各类业务信息数据融合提供标准的数据存储交换平台,为各类辅助系统提供完备的集成平台。基础信息系统应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开放性。该系统建设应包括与三大业务基础信息点的数据采集、传输、整理、分析有关的信息系统。
3.2提供以构建一体化电子疗案为核心的各种辅助信息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如PDA、自动化设备、数字化设备、无线网络融入到疗养院数字化建设中,围绕电子疗案展开医学影像、检验、心电图等辅助信息系统的建设,打破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疗养、体检、康复相关数据分散而孤立的现状,实现电子疗案信息一体化。
3.3提供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决策支持该系统是建立在各类数据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疗养信息数据仓库,不断融入最新管理理念,逐步建立疗养院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疗养信息的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同时要完善管理功能,建立包括全成本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教研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体系。
3.4提供以高质量为核心的疗养服务将疗养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借助信息服务网站、电子触摸屏、一卡通等手段,体现以疗养员为本的理念,实现疗养院整体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从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管理、健康规划管理等多种功能,把疗养院建设成为服务优质、运营高效的现代化疗养院。
参考文献
一、前言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其生产的“产品”是数据。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同时,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相对于生产制造业,具有批量小、复杂程度高、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数字化转型对不少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实验室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实验室战略、业务、研发、管理、服务、财务、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即可信任的数据,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而必须从行业整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场景。1.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尤其在推进生产、研发和贸易方面,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2.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数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领域,与检测息息相关。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疾控服务、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3.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行动协同等方面的诉求。三、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根据牵翼网2021年3月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实验室“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50.6%)、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49.4%)、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32.1%)、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22.2%)、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17.3%)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13.6%)。“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导致从源头上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技术负债”。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在这一点上,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实验室决策层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检测过程实时监控,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提高检测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实验室管理层关注无纸化,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出现超期、设备异常、耗材使用等情况及时预警;绩效管理;数据追溯等。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关注点是希望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选择扫描代替填写;借助系统帮助,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出错;与使用的其他系统,如OA、财务实现集成;实验室的IT人员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度可用;保障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经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此外,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此时,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优秀的定制化咨询,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项,有针对性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同时,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够为实验室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阵痛加以疏导,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四、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推荐路径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实验室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局部先行、管理预期、持续推进”的策略,从某些环节(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开始,充分建立内部信心,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提升转型成功率。1.总体规划。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数字化转型更应关注提升效率、服务体验、控制风险、客户管理、优化决策等方面,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形成新的业务价值。在摸家底阶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以完成包括业务流、质量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最终,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2.局部先行。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渐进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对于样品批量大、流转周期短、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应当考虑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伪手段。对于样品批量少、流转周期长、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场景不同,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持续推进,避免多头需求,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3.管理预期。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但决不是推倒重来。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出错率上升,反而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4.持续推进。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事实上,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对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转型首先“转心”,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才能驱动业务创新,完成变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认证协会.数字化实验室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认证协会,2020:2
[2]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