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51: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诗歌艺术鉴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诗是心灵的燃烧,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先要引导学生“人情”,人情才能“入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诵读为先。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强调“心到”。鉴赏前可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酝酿情感,充满激情的朗诵配之以优美且富有意境的音乐,会使学生很快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心里开始有“情”,脑海里初步显“境”。
“一弦一柱思华年”――反复吟咏。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前提是进入角色,投入感情。反复吟咏可以让每一词每一句、每一人每一物不断拨动学生的感情琴弦,使他们自觉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进而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诗意的想象。
“石破天惊逗秋雨”――对比感悟。鉴赏后期可通过对比诵读体验情感,激发想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比如杜甫的《登高》《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如同抒怀古之情的刘禹锡的《石头城》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是伤别之作的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的变化、人格的高下,能加深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也更能“逗”(激发)他们想象的“秋雨”绵绵而下。
二、再造“意象蒙太奇”
丰富的想象固然是促使诗人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诗人却并不能将其想象的内容全部纳入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形态,这就给诗歌鉴赏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条件。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进行意象再创造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一是赏析写景名句。让学生当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转换成电影镜头,即用各种手法一长镜头、短镜头,全景、特写,俯拍、仰拍等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拍”出来――实际上是用语言在课堂上给大家描述出来。比如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赏析诗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神奇的想象和夸张,这更适于欣赏的再创造。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中仙境,特别是“洞天”的描写充满奇异色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几乎全篇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从物到人、从地上到天上,令人目不暇接。这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造“意象蒙太奇”,把诗句转换成“小电影”,这样不仅可以使想象丰富,更可以使想象细腻合理。
三是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组合了六个意象,把当年的战斗场面渲染得有声有色:雪夜里驾着高大的战舰,在瓜洲与敌人血战;秋风中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大散关前驰骋。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气氛、英雄的气概、自豪的感情在意象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理解也可用“蒙太奇”的手法完成,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六个意象“拍”成连续的画面,就可大大加深理解,并最终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诗的主旨。诗人把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就要你去想象、补充,教师应鼓励一切符合诗意的想象和创新,因为诗歌的魅力正在它的“多解”。
三、让学生“变”成抒情主人公
读诗赏诗,最重要的是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与诗中抒情主人公同喜同悲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尽可能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
首先教师应用富有鼓动性、诱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渐入角色。当然,要想真正“变”成抒情主人公,重要的是在赏析过程中个人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意象时,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诗人的境况,争取实现角色置换一把自己化为作者,至少应与诗人“同在”,对诗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变”成抒情主人公可以解释为:登上高台,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阔,你就是忧国伤时的杜甫;吟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就要成为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你就是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的苏轼;吟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你就要成为孤独凄苦、仇怨满腹的李清照。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诗歌鉴赏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更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字字斟酌,细细品味
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特别注重诗歌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斟酌和锤炼,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经典诗句,无不诠释了古代诗人字斟句酌的艰辛与古代诗文的艺术美感。为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例如,在教学东坡居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穿”和“惊”这两个字的运用,通过这两个字来体会山势的险峻和浪花的汹涌;又如,在教学背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巧妙运用,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凋”字在此用的颇为精妙,如果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字都不足以表达秋天的萧索之景,更无法体现作者的满心伤感。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歌魅力,同时也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细品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抒发,诗歌鉴赏就是要客观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而通过论其世,知其人,才能深入了解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的追寻作者的脚步去揭示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设身处地的揣摩作者的心境,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孟子曾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也,可乎?以论其事,尚友也。”因此,“知人论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坛一种观念,同时也是评论诗歌文学作品原则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这本书中写到:“不知古人世,不能妄论古人辞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处,亦可邃论其文也。”诗歌往往是作者情感由内而发,是社会现状和作者自身经历和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语言精练,高度集中,内涵极深都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往往诗贵曲深,含吐不露,语近意遥,如果想要深入解读诗歌,只关注诗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历史典籍,了解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氛围,关注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人生遭遇,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客观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象,为学生展示一幅弥漫着灰色暗调和阴冷气氛的秋郊的夕阳图,其中枯藤、昏鸦、古道、老树、瘦马无一不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怀,表达了在天涯浪迹的游子那对故土彷徨悲苦的心境。在解读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巧析意境,通过解读意境来意境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生活图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巧析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文情与景之间的结合方式,抓住诗歌的气氛和画面,品味诗文事、情、景的交融,做到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的本质意在借助客观形象事物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仅是现实中的事物,更是富含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呈现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能够正确把握形象事物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诗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孤帆”和“远影”其实就是一种意象,通过这两种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此外,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古代诗人的一些审美习惯,如:“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望月怀远”、“月圆思乡”、“见梧桐细雨则生凄楚悲凉之情”等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根据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意象感悟诗歌”是诗歌鉴赏的主旨,即:要弄清楚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情,要表达的是什么志。例如,通过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所选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丰富多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思乡之情、友人之情、爱国之情、惜别之情、奋斗之情等,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抒感的背景,以正确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感。
三、体味手法,学会鉴赏
每一片诗歌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诗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盘点教材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密不可分;②借物比喻,通过比喻,体现诗人的内在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借事传情,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写来抒发内在情感,如《秋思》的作者就借用“写家书”的事件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对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采用从对面写来的方式创造意象,使整首诗都不直白、不浅露,不但委婉深沉,而且余味绕梁,比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就采用了“对法”,整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面来写,询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自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书写鉴赏,提升素养
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书写诗歌赏析了,赏析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诗歌体裁、描述诗歌内容及形象、咀嚼诗歌中的关键字、分析感触最深的语句、呈现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及其作用、作者风格及相关趣味等。要求学生从以上要素中任选几点写出赏析材料,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有些学生不但写出了诗歌赏析,而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书写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良好网络,使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不但能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人格素养。
总之,诗歌鉴赏活动是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而进行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善于创设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跨越鉴赏障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兰今.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近年来,市属国有商业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转变经营方式、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商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经营机制得到转变,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经济效益也趋于好转。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人员负担重。必须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产和国有职工身份的双退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多制并举,整体推进,因企施策,务求实效”的原则,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的思路,以企业产权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资源优化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依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整体提高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层次,增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辐射力、带动力。
改革的目标:市属商业企业实现国有资本退出,建立新的所有制结构;解除国有职工身份,建立新型用工制度。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结起来,实现创新机制、减员增效,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三、改革的形式
(一)百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行全员解除国有职工身份。改革方案另行制定。
(二)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长江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蔬菜副食品公司职工全员解除国有身份(集体身份比照执行),剩余国有资产优先向经营层、业务骨干转让。企业重组为股份制或股份作制的民营商贸流通企业。
企业通过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改革中国有净资产的处置,可采取定向收购、挂牌出售、公开拍卖等形式进行,尤其要将用于职工国有身份退出部分的国有净资产变现,将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应得的经济补偿金或补助费一次性兑现给职工,真正实现职工国有身份的退出。坚持国资退出与企业发展相结、资产处置与结构调整相结的原则,鼓励社会法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方案制定后,提交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实施。
四、职工分流与安置
(一)企业改制时,职工分流和安置政策执行政〔〕96号文件相关规定。
企业在改制时,都应依法解除或终止其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同(关系),职工原有身份不再保留,可由改制后企业重新聘用,也可进入社会自谋职业。
(二)企业改制重组用工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法人代表及企业管理人员依据《企业法》及《公司法》产生。
(三)竞争上岗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由企业制定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报市商务局备案。
(四)改制后企业应与聘用上岗的职工依法重新签订劳动同,建立新的劳动关系。
(五)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自谋职业的人员,企业应将其档案从原单位转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托管,并到市社保部门办理失业登记。职工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可按规定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六)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补助费标准,依据政〔〕96号文件执行。
(七)对符计划生育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本人也可自愿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但其经济补偿或补助费应计算到哺乳期满之日,并一次性发放产假工资和哺乳期满前的生活费并按规定为其交纳社会保险费。
(八)因病及非因工负伤的职工,符病退条件的,可办理病退手续。不符病退条件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时,除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或补助费外,还应按规定发给医疗补助费;仍在医疗期间的,企业还应按劳动工资政策规定支付其在医疗期内的工资,其医疗费用按企业规定执行。
(九)因工伤残职工,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改制(破产)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时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其处理意见的通知》(工经〔〕1号)有关精神办理。
(十)企业改制时,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未正式运行前,由原企业成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离退休职工、协保人员及伤病残(须经市劳动鉴定部门鉴定)的医药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应按有关规定提现预留。并按市有关文件要求,参加医疗保险。
五、相关配套政策
(一)企业改制时,原企业经营者或经营班子成员共同出资购买企业净资产(扣除安置职工费用后的国有净资产),一次性付清收购资金的,可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年第2号)的规定给予10—30%的优惠。对于一次性难以付清收购资金的,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但三年内必须付清。收购资金在200万元以下的,应一次性付清;2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首付不少于60%;500万元以上的,首付不少于40%。分期付款必须有担保或质押,要确保收购资金未足额到位前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对于经营者在其经营期间经评估核准后的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不含按政策核销的不良资产),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年第2号)规定给予股份奖励。经营者对奖励的股份享有所有权、分红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三)当企业净资产不足以分流安置职工时,可将部分或全部划拨土地使用权转为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支付职工安置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如利用上述土地从事商业和房地产开发时,必须按国家现有土地政策办理。
(四)市属商业企业从市房产部门接收的自管公房(年划拨房屋)、自建房屋及公私营时移交房屋中未办房产证的,由市房产部门依据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市属商业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第16号)的规定予以办理。
六、组织领导和操作办法
1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我国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一门语言凝练、内涵深刻、韵味隽永的艺术,而诗歌鉴赏则是诗歌的读者或研究者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内涵、韵味的重要方式。自诗歌创作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鉴赏,诗歌鉴赏为读者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分析和探讨如何在诗歌鉴赏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歌作品,进一步掌握恰当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真正体味到诗歌艺术的美。
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
2.1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诗歌鉴赏指的是,诗歌的接受者或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思想观点等进行欣赏和剖析。而所谓的诗歌韵味则是指,诗歌作品里所蕴含的那种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韵味,传达的是诗歌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宝库里,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还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婉伤感,抑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荡不羁,都蕴含了无穷无尽、悠远隽永的浓厚韵味。
2.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相互关系
在诗歌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歌鉴赏和诗歌韵味两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理解和把握诗歌韵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读者要想真正感悟诗歌的美,除了细细品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我们通常所用到的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文本、联想画面以及体会情感,等等。总而言之,在鉴赏诗歌中深刻品味诗歌的浓厚韵味,就要展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真正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在鉴赏中领悟诗歌的意蕴,感受诗歌作品的独特韵味。
3 从具体作品的鉴赏看影响诗歌“韵味”的基本要素
3.1 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我们都知道,具体的诗歌作品往往都是某一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和传达的是诗人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丰富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生命,同时也是诗歌作品韵味的源泉。由此可见,一部经典的富含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诗人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经历以及真情实感。而这这一切共同构成了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影响诗歌作品的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鉴赏诗歌作品,就要从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入手,体会蕴藏于诗歌深处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杜甫《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构思出妻儿想念自己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了诗人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禁不住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韵味而深深感染。
3.2 诗歌塑造的意象
一部独具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离不开富含韵味的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指的是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相的心中之象。在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意象有着烘托氛围、制造意境、寄托感情的重要作用。因此,诗歌韵味的产生离不开集客观场景和主观感情于一体的诗歌意象。诗歌韵味依赖于具体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感知的独特的“诗味”。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首诗里,诗人描绘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全诗紧紧围绕“夕阳”这一意象,描写了风光这般美好,无奈的是已经接近黄昏,表达了人生无奈的主旨。细细吟诵全诗,可以品读出诗歌所蕴含着淡淡的惆怅、哀婉的韵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3 诗歌创作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的诗歌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一直以来,伴随着古典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成熟,诗歌的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元化,象征、拟人、夸张、复沓等多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式,同时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所蕴含的韵味更加深刻、隽永、悠长,使读者从中真正体会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细读全诗不难发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王维高超的诗歌创作表现技巧。全诗构思精巧,表现景物细腻、直观,使得全诗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4 诗歌富含的音乐美
对于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而言,节拍和韵律是创作作品韵味的主要手法。节奏的长短起伏以及节拍的强弱大小,就是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音乐美。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是情、景、音的完美结合体。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只有通过用心反复的吟唱才能体会得到。无论是上下句平仄的协调,还是抑扬顿挫的音调,抑或是偶句的押韵,都是节奏和韵律,都是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节奏和韵律经过读者的反复感知就构成了诗歌的韵味。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节奏和韵律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发现,这是首富含着诗歌独特的音乐美的经典作品。从“楼、悠、洲、愁”这几字看出,这首诗押的是“ao”的韵。这一韵律让读者读起来真正感受到音韵舒缓、意境悠、。与此同时,在这首诗里,“黄鹤”一次先后出现了三次,如“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这一个双声问的重复出现,形成一种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登上黄鹤楼之后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使得全诗渗透出一种令人回味的独特韵味。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伴随着诗歌的诞生而产生的诗歌鉴赏,为诗歌韵味的深刻领悟、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诗歌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鉴赏中的“韵味”鉴赏,为广大读者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读者在接受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当中,必须首先领悟有关诗歌韵味的诗学理论,并进一步掌握决定诗歌韵味的几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韵味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正在体味诗歌的韵味,真正感知具体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建民,古代诗歌“韵味”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8-19
[2]邬锡鑫,论韵味的内涵及其形成因素和文化价值[J],中州学刊,2006(01):255-255
[3]徐正兵,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方法论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9-70
[4]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J],语文学习, 2011(04):17-17
邓丽婕 , 女 ,汉族,出生日期:1983.10.27
籍贯:甘肃肃南
坚持两个利益至上,发展是基础。烟草行业作为国家立法专卖专营的行业,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地位特殊,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积累财富的责任,如果自身发展不能解决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势必失去保障。近年来,襄樊烟草强调树立发展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局、厂分立以来,企业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相比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于行业的巨头,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后劲也略显不足。要想尽快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强化基础、增进后劲上做文章。为此,我们要在稳住卷烟销量的同时,抓住国家局将我市烟叶列为全国重点产区范围的机遇,发挥区域优势,狠抓烟叶生产。今年我们争取到了30万担烟叶收购计划,通过大力宣传烟叶生产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切实调动农民种烟的积极性,通过运用政策扶持、抓好技术培训、订立收购合同、建立保险基金等措施,切实解除农民种烟的后顾之忧,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2.9万亩。从目前情况来看,基本能完成收购计划,全年将比去年增长8万担左右,同时,我们也已提前拿到了省内外大企业的30万担订购合同。在卷烟销售上,1至8月份,全市已销售卷烟116000箱,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卷烟销售稳中有升,烟叶生产大步跨跃,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确保“两个利益至上”的基础。
二、必须树立思想统一、行动协调的大局意识
今年一季度以来,全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三偏”现象,给襄樊卷烟销售造成一定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高档卷烟供过于求,低档卷烟供不应求,市场销售严重滑波。一季度,全市的卷烟销售总量下降名列全省第一。在国家局针对“三偏”问题,提出尊重市场,适应市场,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以后,我们在开展“两个利益至上”的讨论中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对于近年来行业出现的高速增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脱离了消费者利益的发展,绝不是健康的发展。只有确保两个利益至上,行业和企业才可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才是行业发展的大局。违背市场规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其灾难性后果必然殃及行业大局。在思想认识统一以后,我们迅速行动,纠正偏差,维护大局,针对品牌置换过渡期内,消费者对新品种口味不太适应的问题,组织三种套牌卷烟投放市场,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市场销量也因之迅速回升。到6月底,已销售卷烟81792箱,占省局下达计划的50.3%,不仅弥补了前期掉销的份额,而且全面带动了新品牌的销售。这一结果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推动行业稳步发展,必须克服急功近利、脱离实际、不尊重市场规律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大局利益的关系。只有坚持大局意识,确保两个利益至上,才是符合经济规律,才有利于行业和企业发展。否则,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就无从谈起。
三、必须树立严谨求实、敢抓善管的责任意识
烟草实行国家专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因此,行业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国家行为,烟草行业要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就必须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永久地树立负责任的行业形象。作为一个地区的行业管理部门,其责任意识就体现在严谨求实、敢抓善管两个方面。襄樊烟草在局、厂分立以后,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思想,初步奠定了做大做强两烟的基础。今年来,由于受品牌置换过渡期阶段性负面效应的影响,市场经营秩序一度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混乱,贩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在此情况下,我们没有以联合重组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掩盖由此引发的新的矛盾,而是正视问题,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及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整顿卷烟市场秩序的“百日会战”,从第一季度至今,共查处违法案件4573起,其中假烟案件3440起,查获卷烟3433件,端掉了10余个地下造假售假窝点。整顿市场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我们又重点在长期监控、全面规范上做文章,对违法经营活动始终保持严防严打的高压态势。在抓好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教育和引导相结合,严打和预防相结合,从而有力地净化了本地市场,切实维护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四、必须树立永不自满、锐意创新的进取意识
今年是联合重组后的第一个年头,从目前的经营形势来看,我市烟叶生产全面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卷烟销售也有望突破省局年计划。但这些成绩与行业先进单位相比,与国家局和省局对我们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去年至今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的单箱费用还相对偏高;企业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向现代物流转换的步子还相对较慢;经济运行中的非市场因素还未从根本上消除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襄樊烟草的稳步发展。因此,要立足于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壮大襄樊烟草实力,就要不断强化永不自满、锐意创新的进取意识,绝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在开展确保“两个利益至上”的大讨论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注重运行质量、提高运行效率和保持可持续性方面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敢于超越自我,进一步大做文章,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行业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注意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客观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中的主动性、进取性;二是要处理好贯彻国家局精神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既要在国家局、省局的领导下,树立“两个利益至上”的责任意识,融入到本地区改革发展中,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落实各项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把两个利益至上提升到新的水平。五、必须树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作者简介
埃里克.托普,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教授、移动医疗研究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医景网(Medscape)与开放存取期刊theheart.org的主编。创办了世界基因银行,协助创建了韦斯特健康研究所(West Health Institute)。他曾担任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兼创新药物研究首席学术官。
内容简介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是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和裁决权,面对疾病,患者总是被动接受。在大数据开启的智能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时代即将到来。
享誉全美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中,为我们展示了医疗领域创新的憧憬,分析了在开放的大数据时代下,无线医疗技术将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上颠覆自古以来的家长式医疗,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医疗革命。以高科技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模式,将赋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权,为个体获取医疗数据、积极参与医疗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疾病预测预防,为走向医疗民主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目录
赞誉
中文版序全新医疗时代
推荐序一告别被动医疗,推动健康中国
推荐序二生而平等
译者序医疗民主化之路
第一部分未来医疗的本质
以往在就医过程中最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医生现在过来
为你看病”将变成过去式。尽管未来你仍需要医生,但
医患之间的关系将彻底颠覆。无论白天或黑夜,你可以
通过智能手机App随时联系非常有名望的医生,你们在
屏幕两头进行交流,他通过安全的在线视频为你诊疗,
而不需要你排队苦苦等待。
01颠覆医患关系
02地位主导的家长式医疗
03发现重大变革的前兆
04安吉丽娜·朱莉的医疗选择
第二部分数据革命成就个体化医疗
我们将拥有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人体GIS),它
将包括你的全基因组序列、传感器数据、医疗记录、扫
描影像等。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将可以根据自己的GIS信
息作出重要的医疗选择,并根据情况和需求订制个体化
的医疗方案。
05我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
06我的实验室检查和扫描
07我的档案和药物
08我的医疗支出
09我的智能手机医生
第三部分重塑医疗生态体系
未来的医院可以不直接接触患者,数据监控中心的工作
人员经过医疗培训会成为“住院医生”,医护人员的照
料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患者对医疗数据可随时调取,
并且完全可以在家中享受医疗服务。对于今天的医学领
域,我们每个人都是阿里巴巴,只是被藏起来的宝藏不
是黄金,而是信息。
10设计未来的医院
11医疗的慕课运动
12如何保障医疗数据的稳私与安全
13即将实现的疾病预测和预防
14穷人与富人的平等医疗
15医疗解放的全新模式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学生只会读诗、背诗,体会不了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更难以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大多也只是翻译诗句,解析个别用词,把诗歌整体感割裂,忽略了诗歌的美感。课堂教学达不到效果,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其结果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抓住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1]。
在古代诗歌中,人们常借“明月”“鸿雁”来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美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以“折柳”“长亭”来表达离情别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松代表坚贞高洁;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整合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
二. 体会意境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2]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
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一般意境由意象构成,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三. 品味语言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如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形容词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叠词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次,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次,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另外,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四. 把握情感
古语言:“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同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思想是思维的艺术,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就走进了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系,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们以柳树意象为例做一解读,即可体会出这种做法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杨柳”入诗,滥觞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渐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与赠柳,始于汉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辅皇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亲朋好友远行离别之际,折柳相赠以寄情怀,其寓意颇深:一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二则柳条纤柔轻曼,象征情意绵绵;三则柳树易活速生,以此祝远行者随遇而安,事业发达。当时民间已有《折杨柳》的笛曲,所奏离情别绪,哀婉动人。后人遂将“折柳”引申为 “惜别怀远”之意。
南朝梁代萧绎有首诗名曰《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把游子思念故乡的情绪表达得真挚动人,诗中的“杨柳”饱含着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乐府《鼓吹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惜别怀远的名篇。
再看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纷披,春意撩人,远行的一步三回头,伫望的早已哭成了泪人,青青“杨柳”,亦含别情,中国古人的诗意就在这伤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开。
至唐,“杨柳”这一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已形成明确的“惜别怀远”的原型意象。“折柳赠别”已成习俗,骚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诗入画,即使在无“柳”可“折”的时候,亦引而入诗,来渲染了离愁别绪。如王维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新”三字,不仅写出了路边杨柳的碧绿如洗,更为三、四句蓄势,营造出别离的氛围。再看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那漫天的飞絮,恰是离人的无限愁思。唐代有关折柳赠柳的乐曲也很多,如《折杨柳行》《杨柳枝词》《折杨柳歌词》等等,足见在唐代折柳、赠柳之风之盛,当时用“折柳”以寄离别愁思已成为大众行为。
(一)教学观念功利化。
尽管《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式地学习,但是迫于高考分数的压力,仍有一部分教师依然片面地追求分数,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将分数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流于功利化倾向。大部分教师重视灌输鉴赏技巧,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他们一方面要求学生背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做大量的诗歌鉴赏试题,目的都是提高高考分数。但诗歌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积累后的厚积薄发。诗歌鉴赏教学观念功利化,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也阻碍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教学过程模式化。
在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老一套的模式上,只重文本思想内容评价、技巧分析,不太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许多教师缺乏厚实的诗歌艺术功底和诗歌理论积累,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使用直接讲授法,首先读两遍诗歌,接着介绍作者和背景,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然后是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赏析,最后是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按照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听懂了,然后背下来就行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无法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与诗歌也难以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东西的。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高中的诗歌鉴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高中教师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板书和讲解,只是对诗歌进行一个单一化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浓。除了理性的讲解,很少让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如,诵读、课外拓展学习等,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教学。
诗歌鉴赏对审美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由于高中生在审美意识和观念上还没有发展成熟,语文教师要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用一些基础知识启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加强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意象知识、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是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主体,高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他们诗歌鉴赏的自主性,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按照教师的固定模式去做,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会阻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到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积极主动地鉴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的自主意识。
(三)采用情境和联想的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是教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通过简短精炼的诗歌文字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和内涵,找到学生对诗歌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诗人的写作意图、诗人的个人魅力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增添一些生动的故事性情节,极大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