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6:31: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固定资投资各项目进行真实与合法性的审核,是国家约束和督促固定资产投资各参与合法经营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响应国家反腐倡廉行动,进而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监控政府投资基金的运营,获得固定投资项目收益数据,对固定资产参与建设方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各参与方能够合法运营资金。二是能够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审查,确保公共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政府和企业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可以有效遏制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建设参与方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明确各级的经济责任,其警示和约束力都能够有效遏制经济犯罪和腐败行为的出现。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见缺位的原因
(一)审计组织结构不科学
近几年,随着我国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不匹配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审计盲区,致使审计部门做出不全面、不符合实际的审计评价报告。一方面是审计机关的监督地位不明确,以至于其审计监督职责不能开展;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缺乏技术力量和专业能力较高的审计人才,难以全面开展固定资产审计工作。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原有的旧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审计要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设计以及施工等都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审计与监督,为此就需要对各个阶段构建不同权重的审计评价指标。
(二)审计机关管辖权混乱
审计管辖是审计机关确定的审计对象的范围划分,明确地审计管辖权范围可以避免重复审计,增加审计人员的自觉性,提高审计效率。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由于上级审计机关不能及时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授权,审计机关的监督管理权力不集中,审计部门监督权力受到限制,这些情况最终导致一些建设项目资金没有审计部门来监督。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复杂
固定资产投资一般涉及的资金数量较大,投资周期较长,投资项目参与方有较多,这些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要比一般审计要更为复杂,不仅仅要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审查,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使用材料物价进行时间上的转换,要求各参与方必须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这都大大增加了固定资产审计的难度。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审计要求审人员具备综合性的分析能力,既要求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
三、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缺位的对策
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审计法作出的对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相关的规定都不能完全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制定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个环节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使得审计方案实施过程做到有法可依。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需要加快出台具体的固定资产审计规定和处理标准,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建设各参与方的监督与约束,减少人为干扰,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更加客观。
审计风险贯穿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一些方面: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审计方法和技术不专业以及审核机构不健全。有效的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有利于投资的健康发展。
一、固定资产审计的概述
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二、固定资产审计风险的定义
根据审计风险的定义,通常可以把审计风险划为两部分,即广义风险和狭义风险。其中广义风险主要是针对审计职业风险来说,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本身的缺陷会造成审计的结果与现实有差异,导致损失或者有可能导致损失;公司由于自身管理经营不当造成公司无法清偿债务、破产;审计人员以及审计组织不够专业造成的审计营业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审计的从业人员造成的,在审计中没有及时发现其中严重的错误造成的风险;错误判断带来的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中若不采取合理的办法来进行控制,会出现很大的差错,审计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投资活动自身的投资问题引起的。前者属于固有风险,后者属于控制风险,二者相互关联。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拥有专业的审计专业技能,对投资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的形式
前文也有提到,固定资产审计这项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大量资料和数据来实现,所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形式的审计风险形成。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审计风险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方式有缺陷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分析复核法和审计抽样法。对于分析性复核,大量运用会造成很懂分析性复核风险,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内容;对于抽样调查,抽样的样本很有限,这种得出的结果通常都是不准确的,比较局限性而不能推断出整体的审计结果。
2、审计单位不配合
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核中,往往需要很多资料来提供依据。如果审计单位不配合,提供的资料不全面、不真实,那么审计人员的判断也会有误,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就没有真实性可言。
3、审计人员专业度不高
主要是说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水平有限,没有办法发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错误性的意见。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在固定资产的审计中,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核具有复杂性,所以需要审计人员拥有很高的风险意识,并时刻保持着对风险的警醒。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警惕性完全没办法去确定。根据我国现有的审计发展状况来推断,由于审计人员意识淡薄引起的审计风险时常发生。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现场取证时,审计人员就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施工单位或者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签字确认,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中所使用的物资价格进行一个审核和确定,从而导致了最后的审计没有充分依据而出现缺陷。所以如果在审计中,审计人员没有高风险意识,不能时刻的保持警惕,会引起审计过程中的高风险。
2、审计方法和技术缺陷
当前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状况很容易引起审计风险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的审计通常情况下都是简单的“就项目审核项目”,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微观层面,而不是对所获得审计资料进行深度分析研究,然后从宏观上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审计方法。
(2)现有的固定资产审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寻找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纰漏,审计的重点是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中发现其违纪违法的内容仍是审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但是,就现在的经济环境而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以及全过程审计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但是现有的审计方法不能满足审计实际的发展需求。
3、参建方责任机制不健全
固定资产的投资涉及很多责任方,所以参建方的责任机制是否健全将会影响到审计风险。在我国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中,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参建方责任机制都不完善和健全,很容易诱发导致风险因素。理论上来说,建设方应该对固定资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负责,设计方应该对建筑的可行性和实施性负责,监理方要对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工程的变更、签证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如果各个参与建设的合作方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这就有效的减少了审计风险的发生。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和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合作方自顾自的行事,管理不规范、资料不完整进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风险。
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1、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应对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而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之前就树立好风险意识,对审计风险有一定警惕性。首先,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要审计的固定资产的具体资料,以及明确自己在审计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一丝不苟地对待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工作,尤其是将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相关的要求和程序。其次,更要对固定资产做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该对可能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出决策未雨绸缪,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审计中的风险发生,也能够在突发性的风险中快速做出决策。在风险评估中,可以采取风险的大小来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明确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方法与措施,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在后期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审计工作的有效防范。
2、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没办法满足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任务,不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审计难度大幅增加。由于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大、审计内容多、审计时间长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方法相比较一般的审计项目更加复杂,且技术要求更高,所以对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技术和办法刻不容缓。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改进方向,根据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变,将原有的审计办法转变成以对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借助该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难点。加强投资方内控制度建设,同时要进行充分的分析测试,根据分析结果拟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具体工作、得出重要的结论,最后在审计程序中把风险因素列入进去。
3、控制来源于各个参建方的风险
实践证明,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和其他项目的审计明显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区别对待,一般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根据材料来做出审计意见,而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要对资料进行审计工作,同时也要对工程现场实物方面进行审计。所以在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各个参建方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对参建方提供的资料进行专业综合性分析。如果在此过程中,参建方提供了错误的资料,而审计人员也没有发现就会导致审计工作误判,从而不能提出可行性的审计意见,所以审计机构应该督促参建方提供真实可靠合法的资料。严格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方对自己提供的资料负责,并签订承诺书,若出现资料的不真实性,切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做好投标招标的工作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而言,由于工程施工招投标审计为事后审计,加上违规手段隐蔽,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审计程序到位,掌握招投标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根据招投标工作流程,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工程施工招投标审计、开标评标以及定标审计,签订合同审计。其中工程施工招标审计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重点关注招标的合法性,关注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招标条件,主要审计初步设计及概算、招标范围及方式,审计招标人是否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关注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重点审查是否存在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标段或工期限制或排斥投标人现象,以及是否存在哄抬标价或泄漏标底现象。开标评标以及定标审计重点关注开标过程是否符合程序,避免虚假评标现象出现。签订合同审计重点关注合同主要条款是否与中标文件中内容一致,有无实质性变更,避免中标方违规将项目主体分包的风险。
5、开展合同审查实施
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针对合同条款是否严密规范做审查,关注相关文件审查的先后顺序,规定双方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权利,对风险做好明确规定。针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合同,应定量做好风险范围的约定。加强对合同的追踪管理,避免因文件遗失或者文件不齐全而导致的纠纷问题。
六、总结
固定资产投资是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单位多、建设内容广、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以及流动都很大,这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就更要求审计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审计过程中时刻有风险意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瑞平: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防范策略[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4).
[2] 龚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及防范策略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一)审计目标不清晰
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十分必要。然而就目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来看,投资审计目标依然不是很明确。一方面,审计机关不能根据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制定明确的目标来规范审计行为,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企业投资审计工作等同对待,审计人员不能把握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界限,笼统地进行表述,不具备操作性、指导性,不利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开展。
(二)审计方法落后
就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来看,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依然是采用那种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不顺畅,在执行投资审计工作时主要是依赖人工方式,而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到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
(一)审计目标的完善
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加强投资审计。而投资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执行的标准,审计目标的完善是投资审计适应客观社会条件变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就必须完善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结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既要重视资金的审查,同时也要注重预决算的审计、效益的审计以及风险分析,只有全面完善审计目标,才能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获取更好的效益。
(二)审计方法的变化
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审计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审计理论研究创造的结果。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审计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效益。故此,必须加大审计方法的研究。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必须创新审计方法,从以往的单一审计方法转向综合审计,要扩大会计审计范围,会计审计内容要涵盖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审计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对审计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查,确保投资审计质量[1]。
(三)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窄、力度不够大
近年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对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占投资资金总额的比重还相当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被全社会熟知,加之地方政府未明确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加大和审训范围的不断拓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量的不足导致许多项目成为“审计盲角”。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从最初仅对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与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发展到目前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进行全方位审计,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审计内容不断拓展。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国家建设项目,而且还包括掌管建设资金的政府主管部门;三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受财政经费的限制,无法聘请到专业水准较高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仅凭现有的审计力量,审计力度有限。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养周期长,审计潜在的风险大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可以说是专业性最强、最复杂的审计工作之一,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专业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财会知识,还要具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二是审计范围广,内容全面,包括招标投标审计、合同审计、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综合性审计、专项审计等:三是涉及面广,特别是大型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法规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审计难度大。而要培养一批既精通财务审计,又精通工程、管理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而在现有的审计力量和审计条件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市计计划及领导交办项目,审计潜在风险增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开展时间不长,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人员因受编制、工资关系等因素的制约,需要的专业人才难以引进。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首先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宣传力度,促使各级政府明确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法规、政策来保证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享有足够的权威。其次是对于投资额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全面审计,对于其他项目则实施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并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项目前期审计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再次是对政府重点投资的项目实行审计员派驻制度,实现对于重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只有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决策、论证、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监督公共资金真实、合法、有效使用的职能,然而,实施这种全过程审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有效协调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和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大量相关单位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些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实施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其摹本做法值得借鉴。
(二)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审计力量充足、人员素质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针对日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缓解:一是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急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造价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三是进行人力资源整合。通过委托审计、加强管理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同时建立外部人才库,即与造价咨询事务所以及社会其他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聘请他们参与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因其投资金额较大、使用周期较长、投资主体和受关注程度高,所以适时地加强对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不够广,审计力度不够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相当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基建、审计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的监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审计机关受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加以审计。
2.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不能提前介入
审计的提前介入是指审计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与项目投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决策和程序的合法性、科学性,又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们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发挥监督作用,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尤其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
3.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机关目前具备财务知识的人员比较多,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比较少,而既具备工程知识又具备财务、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则少之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审计机关平时没有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二,审计专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思考
1.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精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法律、经济、工程技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系统内部的人才整合,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于享有审计权限而又人手不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可以委托或者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来办理;第四,建立外部人才网络,即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咨询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第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近几年违法乱纪现象较严重,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要使审计人员树立坚守的政治信念,加强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2.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加快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定审计计划、实施审查、作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3.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为实务工作提供客观标准和指南
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审计准则、实施细则和其他规范,能够反映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界的实践经验,帮助审计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是目前亟待加强的工作。一是建议审计署制定《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及时总结各地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为审计人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二是建议审计署和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合作,联合制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绩效评价标准作为审计人员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别是投资效益审计的依据。
4.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面参与、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管理的监督部门,应将投资控制视为已任,主动全方位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之中,除定期参加工程例会,收集情况外,在各相应阶段,如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各阶段,也应广泛参与获得信息。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总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午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1996.
[2]林长彬.蒋君丽.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效益审计方向研究[J].当代审计,2003.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
回顾过去的二十多载风雨历程,我国年轻的投资审计事业快速成长,但与飞速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比,投资审计现状还呈现一些不足: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第二审计方式多是事后审计,投资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第三审计仍主要着眼于微观建设项目,就项目审项目,在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第四审计手段落后,仍以手工审计为主,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处于滞后状态。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审计署颁布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各地方审计机关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等多种形式,出台了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依然缺乏统一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规定,对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监督管理、国家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控制,依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法规规定。第二投资审计不完全适应新形式发展要求,这些年,各地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从工程合同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了大量的多计工程价款、挪用建设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工作中,多数审计机关、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还是停留于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结算和建设资金使用等微观问题,对国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政策落实方面涉及较少,对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不够,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第三投资审计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投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效益审计指导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随意性还比较突出。第四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与投资审计需求相比较有较大差距,投资审计队伍中精通宏观管理、工程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人员不多,具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成果的提升。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为了改进审计机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1、各级政府应重视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法规、政策来保证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享有足够的权威,要求审计机关对于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面审计监督,即对于投资额大、关系国计民生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全面审计,对于其他项目则实施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并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项目前期审计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单独做出规定,为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在加强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实现对于重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只有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决策、论证、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监督公共资金真实、合法、有效使用的职能。然而,实施这种全过程审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有效协调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和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大量相关单位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些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实施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其基本做法是:由地方政府出台关于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审计员的专门规定,审计机关按照规定派出审计员进驻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现场,对建设项目实施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证明,审计员派驻制度有助于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值得推广。
其次我们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不够。今年我们组织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四个县(区)进行调研,其中某县在2010年审计工程项目139项,超计划工程20项,其中超计划最多的项目金额竟然达1596万元。分析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项目实施单位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是设计单位设计过于简单,占有绝对比例的工程项日只设计工程主体,未考虑附属工程,设计本身不到位,工程建设单位也没有过细的把关,进而导致计划少,决算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建设单位未经建设项目计划部门批准,也未经设计单位允许,随意变更增加工程量,且项目实施单位变更增加工程未进行新立项追加计划投资,导致计划与实施所需投资差距很大。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首先工程实施应严格控制在预留金范围之内的变更增加,如遇较大变更超出概算投资的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新立项,追加投资计划,以确保实施与计划投资相一致,其次进一步规范工程设计,凡委托设计的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把关,做到现场勘测设计,特别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附属工程都要实地测量核实工程量,使设计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相吻合;最后是进一步明确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一律报经原设计单位的同意许可。这样既可控制增减工程量的必要性,也可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有效性。
再次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不够广、力度不够大。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比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第一,地方政府未明确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经法、交通、城建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审计机关受人员和经费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全面加以审计;第三,审计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即使可以安排出审计力量,也往往因为审计管辖权的限制而无法对上级政府在地方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形成了不少“审计盲角”。
1、要想取得上述结果,首先要解决高校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即投资用固定资产的性质是有偿性、其经济运动是循环周期性,需要高校整体一盘棋,由学校高层统一协调,指派财务、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互协作进行有效管理,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投资的保值增值。
一是在确立一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前,首先要明确个人、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确定投资的责任主体。
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工程技术、财务、审计及监察部门人员组成前期工作小组认真、细致做好如设备性能、使用年限(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设备加速折旧率)、价格、预计投资回收期、预期回报率等方面的工作,初步制定出该项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是对投资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组织熟悉该项投资设备的人员与财务、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必要时可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完成整个论证过程,力求准确。
三是将论证结果交由学校最高管理层决策批准并签定合同或协议后执行。
四是在合同期内,每年学校管理层都要求财务、审计部门抽调人员对被投资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即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赢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业绩和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学校的合法利益。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到期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学校组织工程技术、财务、审计和纪检人员共同组成资产清算小组,对投资的国有资产按国家有关程序进行清算,保证学校的权益不受侵害。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改变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职能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需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前和事中审计中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将风险降至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实现“零审减”目标的需要。
当前,内部审计要实现由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围绕重大风险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围绕预期目标,利用风险模型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的每一环节,在实现审计目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零审减”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涵义包括国拨资金不审减,审定决算不小于批复的建设规模,严格按照批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没有节余和因审减建设内容造成的尾工工程,竣工决算各项费用列支合理,不虚报建设内容。
(二)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需要。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随之增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完成既定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识别重点审计内容,无疑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保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三、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的构建
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首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明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获取背景信息,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对被审计对象整体了解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规定,明确审计目标,识别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风险,确定被审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具体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竣工情况;竣工验收和遗留问题的处置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完成额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结转情况;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等。
(一)明确审计目标。
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正式接受上级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和验收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批复文件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投资完成及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资产交付情况等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投资项目完成的风险,进而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改善和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识别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咨询,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以前发生过的重大风险,达到规避、转移或缓解风险的目标。
以对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审计,结合审前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的项目及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情况,我们识别的风险主要囊括了内控制度、招投标、设备采购和安装、合同管理、工程造价以及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三)分析和评估风险。
在识别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提炼总结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查阅相关项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以上述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识别的六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最高,合同管理、设备采购和安装的风险等级次之,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的风险等级最低。
(四)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
1.招投标管理。
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复文件中规定的方式进行招投标、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招投标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是否留存完整。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招标方式是否合规,属于公开招标或者委托邀请招标方式,要与批复方式一致。
②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过程资料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招标文件、标底文件、招标公司的资质、开标记录、评标记录、打分记录、中标通知书等文件。
③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④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⑤是否存在招标活动中变更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方式,变更后是否报上级审批。
⑥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
⑦审查投标人报价数据的计算准确性,分析报价构成的合理性。
⑧投标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清单报价等竞争性费用是否合理,规费及税金是否按规定计取。
2.工程项目管理。
在对工程项目审计中,应重点审核:
①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是否齐全。
②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复建设内容实施,总投资是否超概算,有无改变用途情况,是否重新报批调整。
③施工前是否取得土地使用证、建筑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审批。
④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有效,造价组成是否合规,工程的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重点审核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⑤工程建设其他费内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服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等,是否与工程内容相关,提供服务的各类乙方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
3.财务管理。
审计重点包括:
①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建设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②各会计科目的费用核算与归集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计算分摊比例,拼盘项目是否按照面积所占比例分摊投资。
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投资概算对应控制比例等。
④会计凭证的合规性,原始凭证是否规范、齐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4.合同管理。
工程成本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对合同的审查至关重要。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签订合同,包括建设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工器具以及发生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审计咨询等管理费用支出情况。
②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履行合同的能力。
③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相一致,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合法、规范,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甲乙双方基本信息、建设工期、质量要求、总价、支付方式、调整情况、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5.设备投资。
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是否按照初步设计或调整批复采购和安装设备。
②设备的保管、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③是否按规定留取了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金。
④设备投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内控制度。
审查是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是否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业务。
根据上述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重点审查的资料(表1)。审计实施过程中,在对重点事项审计的同时,还应对风险加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规避风险,最终在审计报告中列出相应问题和管理建议。
五、实施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启示
1.在内部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账项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实施事前和事中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后期风险降至最低。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