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秋节课堂活动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8 16:31: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秋节课堂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秋节课堂活动

篇1

上过品德课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翻开品德课本,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文字表述较少,如果课堂上就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over了。这样的课堂毫无实效可言,更别谈生动性和趣味性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准备。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精彩的演出离不开台下幕后的精心策划,同样,一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也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上好品德课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一、活动巧引:让“乏味知识”显“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除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如法制、历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但这些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缺少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呈现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儿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动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影子的探索》一文,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小知识,如何将这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传授于学生,让他们明白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关系呢?我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前。课前,我带领学生与阳光亲密接触,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游戏,学生兴致可高了,他们尽情地和影子玩耍。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影子什么颜色的?它在我们身体的哪边?……通过问题的牵引,孩子们一下子在玩中发现了影子的特点(影子的方向、大小、有颜色等),并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影子画出来。通过课前愉快的探究活动,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味、发现身边的科学,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切切实实为课堂的学习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情感磁场:让“调查实践”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实践。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的情感自始自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流程。调查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为了通过教学达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大,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组织学生完成两项课前小调查:1. “我有一双慧眼”――“每天,父母为我做些什么”;2. “我是小小采访家”――采访爸爸或妈妈,要求谈谈“妈妈眼中的我或者爸爸眼中的我”。通过课前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懂得了自己一天一天在长大,身体在长大,知识在丰富,本领在增强,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继而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并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三、资源取舍:让“一地鸡毛”成“掸”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做好课前材料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上网获取需要的信息,孩子只需打开电脑网页,输入关键词句搜索,相关资料如同“一地鸡毛”随处可见。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孩子根本无法判断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用途?便“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捧着一叠资料,不切主题地长篇大论宣读一番,有些甚至错字连篇。此时,引导学生对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类、取舍尤显重要。

北师大版《中秋节》一课,执教之前,我并没有宽泛笼统地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而是对要搜集的资料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A. 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B. 回忆今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C. 了解过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D. 背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这样孩子们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如同“一地鸡毛”的资料能加以归纳取舍。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使孩子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搜寻有效资料,在活动中认知,在调查中感悟,在搜集中整合,最终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促进学生自我品德的健康发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学生对许多知识失去萌芽阶段的新鲜感,高中阶段要提升学习的深度和精度,单纯依赖理论讲解,会让课堂变得枯燥和乏味。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营造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信息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动与灵活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奇妙和魔力,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社会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入学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咱们学校老师周末计划到郊外游玩,不知道天气是否适合,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天气信息呢?学生纷纷出计献策:要弄清周末郊外天气情况,通过电视、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有的说可以拨打电话121台查询。教师针对上述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给学生归纳信息获取的环节,明确定位、来源、方法、评价,更好地理解信息获取原理。

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就在自己的身边,点燃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重新产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好奇心,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选择生活素材,强化技术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与学生校园学习和活动、课外生活等相关的事项作为素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作为载体,让学生将教学目标与生活问题结合思考,将课堂中学会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和生动,实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功效。

比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很多高中学生都会上网,但是,对搜索引擎的具体技巧和意义尚未清晰。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探究活动:中秋节即将来临,同学们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中秋节的相关信息,对中秋节的由来、历史、习俗、月饼的种类、全国各地中秋节的异同点、本地的习俗特点等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学习小组竞赛的方式分工合作,形成一份小组合作的问卷信息,每组派出发言人对小组合作成果发言汇报。这是一种开放式的主题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和交流,随时指导和点拨学生,调动课堂互动的氛围和方向。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生活化问题作业:搜集本地区的风景、社会情况资料,了解我们的家乡。

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的渗透,引导学生科学、理性、文明上网,让学生感知到网络世界对人类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生活本身。

三、处理生活化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课后使用计算机时,也会经常遇到技术性障碍或困扰,对网络运行缓慢、网络安全性、链接故障等问题没有较强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讲授理论,应结合学生实践中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讲授,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和参与,经过实践动手操作,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生能将课堂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直接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将会拓展知识的广度,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价值。

比如:当前电视中热播的《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节目,以其平民参与性与流行时尚的特点吸引广大青少年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文件的下载》教学后,布置学生下载这些节目中的歌曲,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为背景任务,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搜索引擎的技术,练习本节课有关下载的路径、方法、文件类型和文件名如何构成等内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反复运用能提升熟练程度,也会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娱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抽象的、有难度的课程设计生活化习题,例如:《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校召开运动会的100米、400米决赛成绩,运用输入和排序的程序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练结合中锻炼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注重生活体验,提升教学深度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活动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使理性的信息技术内容变得更加感性,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86-01

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更加明显。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学生总是干巴巴的说教,冷冰冰的面孔。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政治课堂,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让政治学习趣味化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形式:“谁能说说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姜一军”“苹什么”和“房一阵”各是什么意思?”当今的高中生大多热衷上网,对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兴趣的。在轻松的谈话导入中,就将学生带入到近期绿豆、大蒜、糖、姜、苹果、楼房等都出现程度不一的涨幅原因的探索之中。

又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同时,请大家回忆一下:现在的中秋节和过去的中秋节,我们的消费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积极思考并自由回答,此时教师再做如下小结:“大家都说了很多变化,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消费及其类型。”

一个聪明的政治教师如果想让政治课堂趣味化,要抓住导入这个关键环节。导入时,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出来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水到渠成地探索新知识。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课堂主体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能使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争当小老师”的活动。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侧重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小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总结和补充。通过“争当小老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又比如,通过开展辩论会,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完成政治理论的传授。

还有为了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还可以将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比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原则――公平原则》一课时,可以在课上根据漫画“朦胧价”开展创设“虚拟剧场”活动。开展情境表演既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书本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多媒体,让政治教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政治课堂。应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各种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理论联系实际,使政治理论生活化

篇4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篇5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1一、活动目的

1、学习《附小一日常规》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

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题目,组织学生学习

2、根据《一日常规》的有关内容,写演讲稿

3、排练与遵守《常规》相关的节目

三、活动形式和时间:主题班会2008年3月10

四、活动内容:歌舞、讲故事、诗朗诵、快板、竞答

(一)揭示主题

班主任: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得讲个规则,新颁布的《守则》、《规范》,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我们班将开展“学习一日规范做合格小学生”的活动,我预祝你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取得圆满成功,下面请徐畅、王珏雅两位同学上台为我们主持活动,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合: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四(5)班主题班会“学习一日常规做合格学生”的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徐畅:《守则》、《规范》是新时期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王珏雅:学守则,守规范,是我们每个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下面请听朗诵《中小学生守则》

徐畅: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学习《守则》、《规范》,我相信同学们对其中的内容相当了解,

王珏雅:这样吧,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关《守则》、《规范》的知识竞赛,看谁对它们知道得最多,比一比,哪些同学对它们最熟悉,(知识竞答)

1、新的规范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哪7个方面的内容: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1条内容是什么?

3、新《小学生守则》的第六条内容是什么?

4、现行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教育部分别于哪年哪月颁发的?

5、请说出五种文明用语

6、交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徐畅:我们的队员真厉害,对规范的内容了如指掌,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学、去背,

王珏雅: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小朋友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瞧,这儿就有这么一位,-------小品《明明的早上》

情节:明明早上起床,衣服妈妈给他穿,牙膏妈妈给他挤,吃饭妈妈喂,上学路上还要妈妈给他背书包

甲;明明真是个懒孩子,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规范》要求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请听听朗诵《种下一个好习惯》,

A:世界汽车大王卡耐基曾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那么,快快种下一个好习惯吧!

B:我做完作业就帮家长做事――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

C:我一有空闲就看课外书―――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

D:我每天早晨都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

E: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起来――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F:课堂上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齐:习惯和我们朝夕相处,良好的习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这帮,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

王珏雅: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自觉地遵守《守则》、《规范》,

徐畅:要做规范的学生,少先队员可得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二2班的学生把想说的话编成儿歌,请欣赏快板《小小学生》

徐畅:退一步,海阔天空

王珏雅:让一让,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徐畅:请把我的歌还回你的家

王珏雅: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请欣赏歌舞《歌声与微笑》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2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1、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b、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c、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3、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天,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小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小朋友们接下来你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楼梯口是我们的重点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学校都发生过楼梯拥挤造成的安全事故。在课间休息时,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都是走动或者站着的同学,如果追赶打闹,一是可能由于跑的速度过快而使自己扭伤手、脚、腰或跌得头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学,造成意外事故

第二,做好劳动活动时的安全。学校或班级都要组织一些公益劳动和打扫卫生的劳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劳动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小朋友们要注意了解劳动场地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注意劳逸结合,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劳动;不要在高空和有危险的地方劳动;不要在劳动时间打闹嬉戏。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戏场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互相提醒,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当一名维护交通安全的“宣传员”;不坐“三无”车辆;过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靠右行;在城市里还要注意走斑马线,走人行道。

1、介绍交通事故数据(小资料)

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万人惨遭杀害;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万人丧失生命。然而更残酷的事实却是: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有4000万人惨死在那飞旋的车轮下……

1998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48起,每7分钟有1人死亡……

出示挂图:交通事故图

2、听完老师介绍的资料,看完挂图以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同学们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开学同学们能一个不少的来上学,那就是送给老师的的最厚的教师节礼物。

3、认交通警示牌

第四,提高食品卫生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在路边小摊点、无证无照的商店买东西,不买“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在校外不能随意的相信别人,碰到有人问路时我们只能指路不能带路,不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坏人时应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编安全顺口溜: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廊狭窄不疯狂,

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

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

食品卫生有讲究,“三无”产品不上当。

第五,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旷课,不违纪,按时作息;严禁翻越学校围墙和大门;严禁购买、收藏、携带管制;爱护学校财产,不损坏公物;配合门卫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校园的安全。

第六,注意增强“防火防盗”意识,随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要保管好自己的钱物,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老师。

新的学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更优良的环境!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3教学内容: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育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

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

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饮食安全(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不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

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要":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四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

"八不":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不吃零食,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吸烟。

四、总结:谈谈新学期打算,提出奋斗目标。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4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3、针对住宿生的特点,寻找共度佳节的合理方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小学一年级班会活动5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生活,感受老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学习的快乐。

2.知道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主动举手发言,声音响亮。

3.熟悉校园,教育学生爱校、尊师,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骄傲。

教学重点:师生初步熟悉,了解学校生活。

教学难点:学生能言行合一,逐步养成习惯,做到主动自觉。

教学准备:幻灯儿歌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复习汉语拼音,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邵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邵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邵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画笔(爱好画画)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最后画两个小朋友的简笔画。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邵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邵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邵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二、熟悉校园,班级,激起学生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

(反面印儿歌)

学校:

姓名:

班级:

教室所在位置:

我的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三、上下课基本规则训练。

1.学习《上下课》儿歌。

上课下课歌

上课铃响,快进课堂。下课铃响,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准备,再出课堂。

积极动脑,发言响亮。走路轻轻,入厕及时。

自觉做好,人人夸奖。游戏文明,争做榜样。

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上下课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2.解读儿歌要求,细化上下课的规范。

(注意时间安排,来不及可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切忌匆忙,每个规范要训练到位,在进行下个规范的训练)

下课铃响,及时上厕所,课间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书本文具摆在什么位置,上课怎么站立和老师打招呼,举手发言姿势、下课和老师再见等方面的要求。

四、总结。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有美丽的花坛,干净的操场,宽敞的教室,还有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相亲相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生活吧!

其他要注意训练的要点(可选用,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简单自我介绍(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新集体。)

二、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进口语文课本进行训练(读书看书姿势,握笔姿势,坐姿,站姿)

三、继续进行坐姿训练、听课发言常规训练、课前准备和下课时的常规训练。

四、参观校园,进行路队训练。

五、行为要点。

1.爱护公物。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爱护。不踩花,不摘花,不踩草坪,不摘树叶,不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我们学校的操场正在施工,请小朋友们不要到操场上玩耍。

2.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包括书本、练习本、铅笔、橡皮、文具盒等,每天上学前或放学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有没有带整齐。

3.下课之后马上先去厕所,去过之后再玩耍,并做到不争不抢,文明入厕。

4.讲文明,懂礼貌。

要来上学时,要跟爸爸妈妈说再见。要尊敬老师,向所有见面的老师问好,和小朋友之间文明相处,团结友爱。

5.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要及时向老师求助,找老师帮忙。

6.按时作息,晚上早睡,早上不懒被窝,并认真吃早餐,按时上学,不迟到。

7.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坚持每日刷牙,每周洗澡,特别是要勤剪指甲,衣服要干净整洁。

垃圾要丢进垃圾箱,不随地吐痰,预防传染病。

8.我们是小学生了,不能带玩具来学校玩,并且注意不随便乱吃零食,在校园、在班级不乱扔果皮纸屑。

9.爸爸妈妈不来接送,不得私自走出校园,和小朋友做游戏时要时刻注意安全。

放学路上靠右走,不在路上玩耍,要准时回家。

训练要求:

1.坐姿要求:小手平方桌面(右手在上),双脚平放地面,腰背挺直,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

2.听课发言要求:听课要专心,坐姿端正,不能教室里随意走动,不能同桌或边上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眼睛跟着老师转。

别的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如果有话要说,要先举起右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起身,向右或向左轻移一步,站到凳子旁边,双手自然垂肩,腰背挺直,发言要响亮。

3.课前准备和上课规范训练要求:根据课表安排,拿出相对应学科的课本、作业本以及文具,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的顺序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动作要轻。

师生问好,学生站姿参考发言时站立要求,坐下立刻端正坐姿。

4.下课训练要求:老师说下课,小朋友们再见,小朋友起立,说老师再见。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23-03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文时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望“文”止步。久而久之,越写越怕,越怕越不爱写,形成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在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引进“玩”的教学元素,尝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消除学生的习作焦虑,同时相机进行一些习作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教、学、玩融为一体,致力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在“玩”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在“玩”中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标指出:中年级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作文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心灵、放飞想象、抒写心声的乐园。因此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愿望。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玩”,并使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口语交际课时是这样做的:

事先在全班调查,了解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明确每组学生具体观察的动物是哪些。当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小动物看,不用老师布置,他们已经三言两语说开了。我顺势而导,借助“故事接龙”的游戏形式,开展“最佳评论员”活动,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交流谈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把话有条理地说得清楚明白。为了提高效率,交流汇报时,我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把学生说的话直接输入电脑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它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从说到写的桥梁。具体做法是原话呈现,接着现场采访原文的小作者,追问当时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修改,使得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变得生动具体,如同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修改的兴致浓厚,习作的信心倍增。就这样,许多学生在点评中第一次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实现了由“说”转化为“写”的过程。

这种多元优化的“玩”的情境,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减轻了写作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写话能力。学生稚嫩的笔触开始在写话本上留下快乐的痕迹。由说到写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步入了成功的轨道。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语言和思维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二、在“玩”中丰富角色体验,让学生轻松作文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是最好的手段,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扔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等,通过“玩”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写作提供充分的准备。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主张在作文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写作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写作情境中游戏着,快乐着,观察着,体验着,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的素材,改变学生没有创作素材,硬着头皮编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在课堂上摄取活生生的习作素材,既玩得开心,又言之有物,何乐而不为呢?

因而,习作课上教师应借助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令其倾情投入。例如,《抢橡皮》游戏教学案例,在教师精心设计故弄玄虚的环节中,全班同学都参与此项游戏,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之后我再次上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不同角色的体验,把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宣布完游戏规则之后,先让一部分学生玩游戏,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一轮后再互换角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不同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写作,有学生这么写道:“刚开始时,我先站在一边看,心情很激动,很想玩,可是我又得遵守活动规则,因此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情。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家的表情是这么有趣:有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盯着桌上的橡皮,像斗鸡一样;有的嘴巴紧闭,连大气也不敢出,好像暂时停止了呼吸;有的紧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国家大事。”“轮到我玩了 ,我的心思都只在橡皮上了,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瞟一下,根本忘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哈哈!”而站在一旁的围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参与游戏的同学们的动作他们尽收眼底,观察细致入微,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也富有灵性了。不同的角色体验,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游戏活动和习作活动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事实证明:有了这样多角度的描写,学生的作文就更有话说了,写出来的作文就更精彩了!

在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游戏环节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学生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专注的旁观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有重点、有条理地写出来,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实效。

三、在“玩”中引发学生激情,让习作以情动人

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都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其实,习作教学一样应遵循这样的规律。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它们的演变历程,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炬手”的角色,把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火“烧旺”,让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庆祝氛围中启迪智慧、升华情感,丰富学生习作的情感储备。

假若把传统节日“搬”进我们平日的课堂,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生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本班的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厦门,其实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厦门过中秋的习俗了解并不多。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充分借助厦门中秋节博饼的习俗,课前布置作业查资料、采访、调查等,通过上网、读书、问家长、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句等资料,做好选择性摘抄,读、背、说,达到积累之目的。课上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了大碗和骰子,还有香甜可口的月饼。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骰子声中学生开始了最具闽南特色的博饼活动,中间还穿插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热闹景象。在一番激烈角逐中,每组的“状元”脱颖而出。博饼活动在迭起中戛然而止,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你高兴吗?现在的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是快乐,但是中秋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又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侃侃而谈中秋节的各地习俗,还吟诵古人的诗句。整个课堂上其乐融融、诗情浓浓,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亲人的身边。在学生思乡思亲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经典诗句引用到习作中,在抒发自己情感的笔墨中巧妙运用,让习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绪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情感还在涌动,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我最亲爱的爷爷》、《给奶奶的一封信》、《郑成功,你真了不起》、《博饼真有趣》等习作。学生细腻真实的情感从笔尖流露出来,让习作更动人。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利用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玩”练习作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习以为常的节日风俗活动注入“玩”的教学元素,加深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很多学生发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觉得无话可说的作文原来也可以写出这么精彩、富有感情、扣人心弦的语言!

总之,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活动来实现习作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玩”是实现习作通途的“铺路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丰富角色体验,多种渠道获取习作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乐于表达,以情动人,才能真正做到轻松作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就不会笔端生涩,无话可说了。唯有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 扬.李白坚快乐作文特色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2,(08).

篇7

作者简介:张红宇,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篇8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篇9

课堂小结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终结阶段,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更进一步的回顾、总结及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章节中,每节课的课堂小结都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个类型的课堂小结,以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下面笔者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了归类探讨,并附以实例,以便更好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理解与选择利用。

一、提纲式课堂小结

即教师在课堂小结阶段上,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理清教学线索,提炼精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简洁的文字、图形或表格等方式,进行提纲式的课堂小结,通过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教学重、难点知识,梳理知识脉络,使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能更快地回顾并记忆所学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网络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整个学科的重点知识。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中对文化的作用理解这一知识点,用文字描述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如果单从文字的理解与简单地对文字进行背诵来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话,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这时,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的课堂小结,以简洁的图形来概括文字所描述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清晰地了解课堂上所教的重点知识,梳理好知识脉络。以下为小结部分的提纲图形:

二、反思式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提问,让学生以个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类型的课堂小结给了学生一次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升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并通过回答问题来复习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畅谈自己对学习的体验、感受和收获的机会。这种形式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交流和分享。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点理解中,在学完重要知识点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请出每个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来阐述他们的答案。通过不断更正、提示与补充,让每个学生理解该问题的答题须从中化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三个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与理解,既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了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回答问题所必须掌握的要点。

三、实践式课堂小结

根据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教师设定出相对应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与知识要点相联系的实践活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点,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小结中,可以结合当时的佳节――中秋节,让学生当堂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张以传播中秋节文化为目的的简报,既让学生体会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及意义,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联想式课堂小结

联想式课堂小结是指学生在经过了一定知识点的积累之后,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已学过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既相关又相异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这时,就可以采用联想式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联想到本堂课中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学习内容。此类的联想式课堂小结,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理解,对学生的学习与自我归纳能力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中,当我们学到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可以引导学生与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相联系,让学生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进行联想对比,进而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能运用的课堂小结方法却并无固定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因课因人而异,决不能生搬硬套。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还应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64

1 案例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案例为笔者在校内所观摩教师J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第2单元(The environment)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师J以考试大纲为抓手,考虑课型特点及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安排了5个环节,即:Lead-in,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Task-based reading, and Role play。她巧设语境,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在各个环节中,教师深度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Task 1: Discuss in a group of four, and create a situation in which all the words are used.

【 celebrate; fireworks; moon cakes; environment; economy 】

Task 2: Can you think of other ways people damage the environment?

[反思] 教师J在上课伊始做好了铺垫,鼓励学生开展group work。恰逢中秋节,发挥小组成员合力,学生很容易创设内含那五个词的情景――中秋节前商家为促进月饼销售,博得消费者眼球,对月饼盒精包装,及中秋节时全国各地大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破坏。教师J让这一活动在小组内开展,小组合作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思想碰撞和相互帮助,体验到成功的。教师J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真实参与,找到另一组陈述,并点评。在组与组之间“互访”的点评中,大家畅所欲言,而教者也穿梭在学生中,仔细聆听,并给出及时的指导。教师J精心设计的这一活动,通过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在一番头脑风暴后,而接下来的提问也就水到渠成了。

Step 2 Reading strategy

T: What is the procedure (流程)of a debate?

[反思]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辩论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J不是向学生灌输该如何,而是让学生自己浏览阅读策略部分的文字,自己获取辩论的一般流程,这也为接下来的“实战”做好了准备。

Step 3. Reading

Task 1: Giv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ask 2: Detailed Understanding

1. Note-taking: try to tell the way chemical waste destroys the world.

2. In Qian Liwei’s opinion, people have a wrong image of factories, businessmen and development.

factories:_______; businessmen:_____;developmemt:______.

[反思] 细节类、主旨大意类及标题类题目是学生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失分较多的。主旨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或段落大意的综合、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J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训练学生此方面的能力。从设计中不难看出,她紧跟高考,吃透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开展pair work,鼓励学生两两合作,归纳段落大意,让他们共同接受挑战。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她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这很值得肯定。对于采用Note-taking的形式,笔者也大加赞赏。在精读环节,大多采用提问的方式――老师无聊地问,学生毫无兴趣地答。究其原因是因将查找细节或推断题设计成问答题,其难度大打折扣,学生觉得索让无味。而Note-taking的形式,有综合、有概括、有归纳、有挑战,一方面,学生的斗志被激发出来;另一个方面,学生的查找细节、抓主旨、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处合理的活动设计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参与度、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话语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并为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做好了语言上的铺垫。

Step 4 Task-based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one proper word.

[分析]此环节教师J所设计的任务型阅读,所挖的空格符合《江苏省高考说明》要求。其中原词、归纳词、同、反义词、释义词的比例适当。既考查学生获取、加工、又考查了综合概括、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师J本着夯实基础、训练能力、掌握技巧、提高悟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5 Role play

T: Four students form a group. One acts as Lin Shuiqing and one acts as Qian Liwei. Each speaks one or two points. After the debate, the other two give your opinion.

[分析]此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本课所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遭破坏的信息,整理归纳,以备辩论时之用。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加以应用,还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积极思考,学生能深刻意识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必要性,并坚定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

Step 6 Homework

Finish A1、A2 in the workbook on page 102& 103.

3 点评

教师J通过给出提示词,创设语境,切入点妙,使学生的“学”能够和生活联系起来,搭建了平台,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设定情境、运用核心词汇使得活动有效开展,并能激发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她深度挖掘教材,阅读环节重在对学生的分析篇章结构、主旨大意等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和系统的梳理;任务型阅读环节的设计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词汇辨析与转化等细节的培养;角色扮演环节是输出部分,对学生的要求高,把所读、所学的归纳整理应用到辩论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安排得科学高效,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设计的活动有梯度,既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有利于优生拔高。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学生思考多、合作多、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不失为一节阅读优课。

不理想的地方是留给学生辩论的时间有点紧了,这部分的时间可从Task-based部分挤出,这部分的处理有些死板,不够灵活。

4 结束语

教师要把握阅读课的内在的规律,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开发,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考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做到高效链接社会现象和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