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17:11: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改革局势,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成效,在这种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理性认识,并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同时使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内涵。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对缺课学生进行补课的方式演变而来。他们为了使学生缺课后仍然能够接受到与课堂相同的补课效果,开始通过录屏软件的使用来完整的将课堂声音、画面、演示文稿等信息记录下来,并通过上传至网络来让学生们更加便捷的接受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推广。翻转课堂的内涵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实践、反思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对课堂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放在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此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与锻炼。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特殊的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主要表现出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在学习途径上,翻转课堂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的视频、微课等资源进行学习;从学习时间上看,翻转课堂是通过课堂+课后时间的结合来完成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法上看,翻转课堂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学习、协作交流等方式,因此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
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差别的教学模式,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也是非常突出的。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其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本文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促进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内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中,因此学生的知识内化效果更好。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堂上对“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基本的知识讲解,并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们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而这一过程无法受到教师的有效控制。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从课前对学习任务进行布置,并让学生们通过基本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提出问题,然后课堂上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让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同时以协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内化知识的过程。这种特点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拥有的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人性化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Al(OH)3+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们表现各不相同的知识内化效果,学习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在翻转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针对性教学效果。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能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资源的回看或暂停,从而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复观看和理解,直到完全能够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从而使得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对于同一课题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范围和内容选择,例如本课题“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范围扩展至氢氧化铝的用途、氢氧化铝的特点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学生保持更好的学习兴趣,并且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翻转课堂教学反思和建议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着明显的教学促进作用,然而虽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任务,仍然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选择,结合各种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突出的优势,然而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与目的来说,其教学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对于一些隐性知识内容而言,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知识推理和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则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增强对其理论认识是极为必要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理性认识这一教学技巧,才能使教学改革的成效得到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红.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2]张秋英.略论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3(25).
[3]杨平安.浅析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有两位教师为了让生病而住得较远的学生不落下课程,专门制作了PPT和讲解音频上传至网络,学生可以在家下载并学习,从而不影响其课程进度。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引起关注,并于2011年迅速推广至全球。同时,美国的“可汗学院”“慕课”等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网上教学视频,推动下教师与学生利用视频进行在线的教与学。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许多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过深入的论述,但对“翻转课堂”的没有公认的界定,基本认为:学生在课前利用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学习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指导完成相关练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学,课后做习题的模式,获得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翻转课堂”的新教学模式,许多中职教师尚不了解其内涵,主观上认为中职学生无需进行教学改革,因此不实施“翻转课堂”。
1.不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效用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高校已开始实施。但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许多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翻转课堂”的存在。“翻转课堂”在中职学校只是个名词,具体的内涵与实施步骤并没有在中职教师中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应用。中职教师群体较少实施“翻转课堂”,因此,并没有体会到“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效用。
2.不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
“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门槛,首先是微课视频的录制,这对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翻转课堂”以视频为载体,教师通过各种音频录制软件、视频制作软件、PPT制作技术,以及较好的录制室才能制作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微视频,否则,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引起学生的排斥情绪。“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量较大,导致了中职教师在意识上就出现对“翻转课堂”的抵触,不积极实施“翻转课堂”。
三、提升策略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值得在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那么,如何提升中职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中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
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和自我约束力差,在网络上看微课视频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久,因此,没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其实,中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对知识的掌握,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有趣的学习方法,而“翻转课堂”正是符合学生需要的新方法。中职教师首先就要转变意识,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改革。
2.参加培训,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技巧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应该多举办“翻转课堂”的相关培训,如:“翻转课堂”理论培训、微视频制作培训、PPT制作培训等,这样有利于中职教师及时地掌握“翻转课堂”所需的技巧。如果教师不具备教学视频编制的相关技能,要推动“翻转课堂”改革必定是难以实现。对“翻转课堂”不是很了解的中职教师通过培训,制作“翻转课堂”所需的视频准备、思考题、讨论题、任务、情景的设置等,可以不断地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技巧。
3.参加竞赛,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
仅仅有微课视频是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视频只是辅助工具,更关键的是提升教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竞赛,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将所学到的各种技能与技巧运用到竞赛中,以竞赛作为突破口,以赛促教,做一个完整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首先体现学习的流程,重构学习过程,向学生传递信息,并引导学生将信息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其次,体现学生的思考、互动讨论,教学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互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过程。
4.转变角色,提高课堂指导与调控能力
当前教育的共识是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主讲转变为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指导能力来调动学生一起解决课前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学生的互动讨论中,可能会因不同的意见出现矛盾,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引导学生。
综上,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教学改革的主力是教师,只有教师有教学改革的意识与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能力,才能实现“翻转课堂”。
四、保障措施
“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师资保障、考核保障。
1.制度保障
“翻转课堂”仅靠教师的个人能力去实现是不够的,在学校层面要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健全n堂教学改革工作制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在各种制度的保障下,搭建教师微课视频共享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等,促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2.资金保障
学校需要设立专项专款用于“翻转课堂”的实施。“翻转课堂”适用于各种学科与专业,即使是一门课,也可以成为一个资源库。资源库的建立就要有资金的保障,凭教师个人的能力较难调动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如果给教师配备条件较好的录制场地,软硬件设施,教师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参与“翻转课堂”。
3.师资保障
教师尽管不是课堂的主角,但依然是课堂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实施“翻转课堂”,就必须要有资金保障,有一批骨干教师积极探索教改,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然后带动一批专业教师进行教改。校外培训与交流是师资保障的重要前提,教学竞赛是师资保障的重要途径。
一、翻转课堂的背景、理念与特征
(一)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翻转课堂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终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入教育领域,iPad、电子书包、微视频、云课程和慕课等形式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时空样态和存在方式。课堂也开始从平面、单维、静态走向立体、多维、动态。
(二)翻转课堂的理念
课堂理念不仅仅是对课堂的基本认知,更是基于一定社会背景下对课堂功能与价值的深度思考。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蕴含着以下基本理念。
1、主张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实现了课堂上下的翻转,实质是上实现了“教”与“学”的翻转,即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也实现了学习由“他控”到“自主”的转变,为高效课堂和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课堂互动、交往、合作与探究的理念。翻转课堂蕴藏着课堂互动、交往、合作与探究的理念。在交往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课堂走向深入的关键。课堂互动与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关注主体体验,教学要为主体服务的理念。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主体体验的同时,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及教学主体体验的满足。
(三)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
1、教学主体的多元、动态、协商。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主体单一的弊端,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样态。教学主体的角色、教学行为方式随着教学时空场域的变化而呈现着不断动态、协商式的发展。
2、教学资源的集成、全面、共享。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教学资源的单一性,把分散的教学资源聚合在一起,使得教学资源具有全面性,其实施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在课堂上,为师生等教学主体提供资源交流的机会,实现了知识信息的深化。
3、教学载体的创新、高效。一方面,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以语言与教材为主要载体的局限;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4、教学过程的自主、灵活、可控。在“教”与“学”的翻转过程中,使得“教”与“学”时空上具有灵活性,还使教学主体能根据教学进程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可控把握。
二、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
(一)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中学数学教师在自己整个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中学数学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学数学教育专业化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就必然涉及到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2、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学数学的应用性和技能性更与教育技术有很多契合之处,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将学校教学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
3、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双专业性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高中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翻转课堂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新思考
首先,坚守理想与信念――不忘初心的教学正义是中学数学教师持久恒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直接决定了道路的长度――有什么样的志向,便会有什么样的努力与实践。优秀的中学数学教育者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追求数学教学的更高品味,培养学生真正的数学精神、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持久全面发展。
其次,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力争推动学生个性化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是未来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突破点。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思想理念与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教育技术实操知识的不断更新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技术支撑。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下,中学数学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需不断更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将零碎知识与数据达到整体建构和深度整合之效,应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
总之,面对信息化新浪潮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既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有可为”的改革锐气与勇气,更要有平心静气、保持一份内心敬畏的“为而不有”的教育情怀。只有敬畏课堂,不断回归课堂,不轻视教育主体的自主构建与稳健发展,才能实现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03(5)
[2] 刘莉.关于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18-03
一、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内涵
1.综合评价理念下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概念
翻转课堂翻转了在课堂上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顺序。对翻转课堂的评价要适应这种结构特点,突出翻转课堂系统性的特点,所以,翻转课堂的评价应以科学的评价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和先进的指标体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的理念,对复杂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过程,是一个在评价人员维度、评价层次维度、评价目标维度、评价对象维度四维空间中进行的、并涉及大量定性与定量因素的复杂过程。[1]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体现了多个评价对象、多个评价主体、多种评价角度、多重表达形式的突出特点。根据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对高校翻转课堂的评价可分为五个连贯的步骤:分析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确定评价的内容、方式以及方法;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原则和相应的评价模型;实施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做出解释。
2.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意义
对高校翻转课堂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整体把握高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第二,有利于系统优化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第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MOOC时代,翻转课堂作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连接桥梁,成为典型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对其已无能为力,而当前对翻D课堂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有限,内容和深度也有待扩展和加强。
二、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评价是对较为复杂的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的过程。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需要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而系统科学领域的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对于指导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最为适合。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看作由知识维、时间维与逻辑维而组成的三维结构,并以该立体结构来表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型项目管理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2]
近年来,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不仅在工程设计、系统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同时也被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为了科学地实施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过程,本文借助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尝试构建了立体化的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模型(图1)。
对高校翻转课堂的综合评价,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高校翻转课堂评价问题,这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逻辑维”的步骤相一致。具体逻辑过程如下:(1)明确高校翻转课堂评价要解决的问题。(2)设计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3)综合分析影响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各种因素。(4)优化并选择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5)做出最后决策并实施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
“时间维”反映的是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实现过程。具体流程包括七个阶段:规划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实施方案、拟定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具体内容、分析初步制定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择优选择适合于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方案、实施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运行并处理高校翻转课堂评价信息、改进并更新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方案。
“知识维”反映的是在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评价、教育技术学、系统评价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等。
三、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通常,教学评价应考虑三个要素: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理念是评价者对教学、评价的思想认识,决定了评价的高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先进的评价指标均受制于此;评价方式界定了评价主体和方法,是评价实施的具体规定;指标体系是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的外显,恰当的评价指标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关键。教学评价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基于以上综合评价的理念,在指标设计方面,为了全面而系统地反映高校翻转课堂整体实施的情况,选取开展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绩效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2)。
1.高校翻转课堂的条件指标
翻转课堂的条件指标是反映翻转课堂实时环境和条件的指标,是综合评价的物质基础。任何学校的管理工作要素都有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七个方面,其中,人、财、物是最基本的物质性要素,是学校办学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3] 为了诊断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条件及可行性,本文从学生、教师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高校翻转课堂开展条件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开展条件评价属于诊断性和可行性的评价范围,宜于学期开课之前进行。
2.高校翻转课堂的过程指标
过程指标集中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状态和具体过程,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过程评价,本文从学生、教师、教学活动三个维度,设计了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值得说明的是,因过程评价涉及翻转课堂的每一节课,宜于每节课的课中进行。
3.高校翻转课堂的成果指标
成果指标反映了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和水平,与学习成绩、教学成绩、推广效果等内容高度相关。为反映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绩效、经验与改进等方面来说明。该总结性评价一般适合在学期末进行。
通过专家调查法,本文最终确定了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的主要观测点进行了概括,详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张对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而未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分配。
四、总结与展望
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更新,在持续更新中得以完善。具体应用时应注意:第一,可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评价频次。对高校翻转课堂开展条件的评价,如果一次评价后无法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可以循环进行多次评价,直到满意为止。同样,是否每堂课都要进行过程评价,仍取决于具体需要,比如,根据条件可以随机抽取几堂课进行过程评价。而教学绩效评价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期末的课程结束之前,进行一次或多次终结性评价。第二,可创造性地使用该评价体系。教师在充分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为载体,勇于创新,对评价内容“再加工”、“再设计”、“再整合”,使评价体系更贴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总之,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7]本文对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内涵的阐释,指明了综合评价理念之于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而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能够引导高校决策者从多个维度对翻转课堂进行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为解决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提供了方法指导。尤为关键的是,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方便了课前、课中、课后全部教学过程的信息采集,实现了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多元评价方式的整合、多个评价过程的统一,验证了教学评价的决策导向、形成性定位和改进之于翻转课堂的重要性。总之,高校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研究,为客观衡量和科学审视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配置、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是,该研究只是对高校翻转课堂评价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要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仍需要更加精细的设计和更多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管理科学学报,1998,1(1):75-79.
[2]郁滨.系统工程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71.
[3]康宏.立体化视听教育网络综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9,(03):68-72.
[4]张韵君.大学生自主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6):583-586.
[5]李力.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97-100.
最早的“先学”,类似于“预习”,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浅度学习行为,也可谓是一种比较泛化的课前心理准备。以后虽然有了“先学单”(或“导学案”)作“抓手”,但由于工作的面广量大,不少“先学单”(或“导学案”)对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凭借什么学、学的效果如何检测与反馈等缺乏整体设计、系统安排,加上形式欠活、监管不力,导致许多学生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2.“后教”难以优化
由于“先学”难以落实,学习起点无法把握,很多教师只好把“先学单”当成习题进行订正、讲评,而后按照传统的“常规”流程传授知识,无法“挤时与学”“还学与生”。
3.“交流”难以保证
由于“后教”难以优化,“合作”“交流”的时间就无法保证,常常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尚未打开,讨论还有待深入,就红灯亮起,被迫停止。
4.“反馈”难以到位
由于“交流” 难以保证,只是一件摆设、一种点缀,所以很多教师在小组汇报时,往往只关注是否出现了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当学生的答案自己所期望的相符的时候,就急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讲解,而忽略了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显然,反馈的缺位,既难以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观点的正确或错误与否,也难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5.“训练”难以提高
由于“反馈”难以到位,本属“先学后教”亮点的“当堂训练”,也就往往缺乏针对性、难有实效性。
上述问题阻碍了“先学后教”的正常运行,抑制了“先学后教”的效能发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后续的4个问题都是问题1惹的祸。如何突破“‘先学’难以落实”这一瓶颈?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翻转课堂或称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上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包括“教师编制学习任务单、创建微课程(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学习新知识――课堂师生互动(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与价值)”等阶段。“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先学’难以落实”的难题。“翻转课堂”的“先学”有目标――必须先行拟定“学习任务单”;有依托――微课程(教学视频);有检测――任务单上常配有4-5个思考题;有互动――生与师、生与生随时可在线上交流;有反馈――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收获与疑问,加以鼓励或解答。毋庸讳言,“翻转课堂”是对“先学后教”的完善与优化。当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要让其与我国的语文教学有效对接,顺利“软着陆”,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已有经验(包括“先学后教”),也不能肤浅地机械模仿。只有辩证地把握翻转课堂的各项动因与要素,防止顾此失彼、舍本逐末,才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化解难点,做到事半而功倍。
方向要明 不少教师常将“视频”的制作视为课前的重中之重,其实,“视频”只是载体而非主体。“翻转”的主体仍在于“课堂”, 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因此课前的第一要务当是对照课标、立足学情、吃透教材,进行系统设计。从学习任务的安排到学习情境的营造、从学习资源的挖掘到学习策略的选择、从学习管理的优化到学习评价的建立,要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抓关键,开拓创新求实效。这也是视频录制必须考量的的准绳与指针。
任务要清 “学习任务单”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抓手。所谓“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学习的具体任务常以群组性问题来呈现。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知识的重点、疑惑点、易混点;要有梯度性,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文本;要有实效性,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要让学生通过解决疑问,真真切切、扎扎实实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任务单”导读、导思、导练、导疑的多项功能。
视频要精 可以说,没有微课程“视频”就没有“翻转课堂”。 微课程是以与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精讲内容,重点归纳,智能诊断,针对训练的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短时、高效”的系列化课程。“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应力求做到精短、精当、精准、精美、精巧。
时间要精短 视频的长度应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时长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
内容要精当 有位老师在教《飞红滴翠记黄山》时,从自己拍的优课中把学生汇报“哪些描写最精彩”的片段剪辑下来当作“微课程”,这与“微课程”的要求显然不符。另一位老师所做的《背影》“微课程”,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很明显这位老师忘记了“微课程”的使用者是学生。所以我们既不能把“微课程”当作课堂教学实录的切片,也不能把它看成教师说课的讲稿。
选点要精准 如果“点”选得不准就会与“微课程”的愿景背道而驰。如有两位老师同样做《济南的冬天》这课,一位老师结合课文的特点来做,教给学生的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另一位老师却把它做成了介绍济南的风光片,显然跟语文的内涵关系不大,与语文的本质相去甚远。
形式要精美 要充分考虑视频的视听效果,画面与内容要相融,字幕与声音要相配,动态与静态要相间,既要给人知的启迪,也要给人美的享受。
设计要精巧 要在理清教学目标、兼顾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以碎片化而不失主题、创新性而不失逻辑的方式合理统筹视频的结构编排、内容呈现等要素,要始终关注与后续课堂教学的对应与对接,从而真正做到从头到尾、突出重点,从内到外、紧扣中心。
关联要紧 从理论上讲,课前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课堂学习是课前学习的提高,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是课上需进一步研习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课前自学与课上教学相脱离的“两层皮”现象,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课前“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觉。因此,教师在课上应首先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选取典型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课前任务中安排的思考题进行抽查等等。课上教学与课前自学紧密相联,不仅是学生获得课前学习反馈的最直接途径,更重要的是,“关联”能使学生体会到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更自觉、更投入。
学时要整 时间是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足够的时间看视频,要想达到翻转课堂的目标显然只会“好事多磨”甚至“好梦难圆”,因此在学习时间上应予以妥善安排。尽量让学生能有相对完整的时段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以免因时间不足而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方式要新 由于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任务单”和“微课程”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课堂上没有了再“教”的必要,而应当以内化和拓展为核心,其流程主要包括作业检测、进阶学习、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四个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从而使课堂功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的翻转与提升。
互动要真 互动是翻转课堂的常态,但切忌停留在学生“形”动的表层上,要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关爱,少点冷漠;多些宽容,少点苛求;多些赞赏,少点责备,从而使互动真正产生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积极效应。
反思要深 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前观看视频,课上互动内化”。笔者认为,课后及时地总结与反思也应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如果说,课前的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物质保障,课上的交流互动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灵魂,那么,课后的及时反思则是翻转课堂的理想升华。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课后复习。重在将传统复习中对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解”层面升华为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层面。
监管要勤 翻转课堂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了捆绑。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十分重要,尤其是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客观地说,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各种任务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前,也应让家长对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操作流程有所了解。赢得家长的默契配合是成功“翻转”的重要保证。
评价要准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应顺势而为、循情施变。对于中学语文翻转课堂而言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该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把评价覆盖到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在独立学习中的表现、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在互动对话中的表现以及计划安排、课堂质疑、认识表述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要切实坚持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非完美无缺,传统教学也非一无是处。翻转课堂是教学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殊途可同归,异曲能同工。只有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会让语文教学包括语文翻转课堂更合理、更有效,才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旅行”中,兴趣不断点燃、情绪倍加高涨、思维得到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①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
②张艳明,薛颖:《当前国内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基于36个实践案例的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9期。
③殷建连:《基于翻转课堂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教师》,2015年第11期。
④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欢迎。舞蹈教育是一种以语言和行为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倘若在中职学前舞蹈教育中运用翻转课堂,一方面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与舞蹈有关的内容和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舞蹈专业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升和进步。以下就是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翻转课堂,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和课后”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在教学前观看视频,然后在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合下进行教学,逐步深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对传统“课前课后”教学模式的革新[1]。翻转课堂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则是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学完整节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讨论交流不会的问题以及教师给与专门的解惑,再由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有详有略的进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改变了以往固定死板的课堂模式,改变了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教学分离的现象,重点在于强调学生的课后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上课期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革新了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使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并且翻转课堂和信息化、计算机等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以视频化的教学手段体现出来,更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1]。
二、学前舞蹈教育模式的现状
应试教育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一些观念,给目前的学前舞蹈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并且当前的学前舞蹈教育模式仍处在一些缺陷。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基本技能和舞蹈创编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极为重要。舞蹈,蕴含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只有具有文化的舞蹈,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神韵的舞蹈[2]。因此对于学前舞蹈教育而言,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中,文化教育是严重不足的,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用来培养舞蹈技能,学生跳出的舞蹈很美,但是缺乏一种文化韵味,相对而言对于人们的舞蹈感染力不强。
舞蹈来源于生活劳动,但其影响远远超过生活,具有十足的艺术韵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于陈旧,教学与实践相分离,不利于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知识的培养。并且舞蹈训练太过于单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总体来说,中职学前舞蹈教育模式中太过于重视培养舞蹈技能,忽视文化知识理论的教授,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舞蹈教学中的方式
(一)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要从三维目标-知识情感技能等三个领域着手考虑,知识目标即是学生认知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即是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技能目标则是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身体,精细动作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蒙古舞》中,认知目标为让学生了解蒙古舞的特点、节奏、风格等;动作目标为让学生能够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掌握舞蹈中的硬腕动作;情感目标为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合理设计内容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引导者教学向正面的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整合课程资源,有计划的安排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3]。例如在蒙古舞中顶腕舞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视频中的动画和图片,视觉和听觉刺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学习民族舞时候,回族与维吾尔族的动作存在一些不同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并加以讲解,让学生意识到维吾尔族舞蹈展示青春之感,回族舞蹈展示力量之美等。
(三)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以古典舞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古典舞《返璞归真》等,让学生体验古典舞之美,了解古典舞的特点所在。教师通过询问古典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典舞的本质所在,体现在那些动作里。反复观看模仿。在扎实掌握舞蹈知识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结合日常生活和实践,加强学生对古典舞的深刻理解。
(四)进行客观评价
堂教学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31
由于幼师学校中基本都为女生,这一点决定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型课程,如:歌唱、舞蹈、绘画等。同时,因为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的特点,以及幼师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所以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也不高。
一、幼师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尝试
(一)幼师数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分析
上述内容也提到了当前幼师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育不被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日常的幼师教学中,因女生占据了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所以说学生对于歌唱、舞蹈、美术等趣味性较强的技能型学科更为重视,而忽略了数学等比较枯燥、繁琐的自然学科。根据这种情况,幼师学校的数学课程规划、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除了要遵从国家教育体制变革的要求外,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总而言之,幼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迫在眉睫。
(二)幼师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
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方面,结合相关的经验和实例,对幼师数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视频制作。在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环节,教师既可以亲自制作教学视频,又可以借助已有的开放式教学视频资源。此外,依照学生的基本状况把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举个例子,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圆柱、圆锥、圆台等立体几何分知识点制作相关教学视频,如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表面积、体积等。当然,在制作视频的时长、各种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掌控。
教师可以在视频教学之前,让学生自主观看、探究,根据视频对知识点的讲述,提出相关问题,或者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然后由教师给出有关答复。与此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好分类统计工作,深入思考这些疑难问题的集中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解释。例如,在圆锥体表面积的计算方面,如何运用侧面展开图法求解成为了大部分学生的疑难,所以此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
2.课堂教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全面体现互动、设置具体情景、对话等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的习惯,最终通过交换观点的方式得出有关结论,进而思考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想更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就必须更多地采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分组讨论等方法。比如,根据学生对于教师制作视频的反馈和提问,将整个班分为若干个讨论组,针对“运用侧面展开图法来求解圆锥体表面积”这个问题,展开组内、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3.学习档案的归集。若学生未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掌握有关知识点,那么课后的回顾学习必不可少。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进行反复的总结、归纳。此外,教师需要对每一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自我总结等情况及时建立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学习档案。这部分资料还涵盖了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综合性、阶段性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及时收到教师反馈,从而对自身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他们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教师可以记录提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次数等重要信息,方便作出过程性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模式。
二、对幼师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在探索阶段具有增进师生间交流互动、个体间的合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然而,在其发展及普及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改进与创新
因为国内一直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比较陈旧,跟不上教育体制革新的步伐,仍旧停留在初始阶段,扮演着自问自答的角色。其具体表现为,课前撰写备课笔记、课上依旧是“填鸭式”教学、课后布置作业等常规的教学方式。学生本身也由于家庭背景、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于以往较为死板的教育方式不认可,更希望接受到创造性、生动化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制作有关的教学视频,接着上传到网上,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由单向讲授向双向互动进行转变。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
(二)教育资源的均衡
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均衡。翻转课堂在实践环节碰到的另外一个困难就是课堂视频的上传。例如,摄录设施及有关软件的缺失,网络上传下载效率较低等。而这些方面均需要依靠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现在国内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及教学技术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翻转教学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很多幼师学校都设立了信息技术中心,为课堂教学视频的上传和下载提供了便利。同时,因缺少专业翻转课堂服务平台,所以有些教师把录制的视频传到了个人博客上供学生下载观看。然而,由于博客仅仅适用于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非专门的翻转课堂服务平台,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三)翻转教学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翻转课堂教学很容易同教学视频相混淆,而翻转教学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课余时间,不管是教师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或是学生的课前观看和探究,均需要两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阶段,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远远不够,这将会导致翻转课堂变为课前视频的附属品,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以上均是目前对翻转课堂的曲解,其内涵还有待继续挖掘。
综上所述,作为幼师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跟随时代潮流,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此外,学生也必须全面地看待翻转课堂,正视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需在考虑当前情况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等,进而慢慢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张武威,曾天山,黄字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和探究深度,突出学生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翻转课堂凭借自身优势对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围绕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1翻转课堂内涵及特征分析
1.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是一种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顺序的颠倒,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变革。翻转课堂中,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实现知识内化,而将知识的传授迁移至课外。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身也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场所,成为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的场所,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1.2翻转课堂特征分析
依据翻转课堂内涵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颠覆课堂教学顺序,即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课堂时间答疑解惑、师生互动进行知识运用,这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第二,角色定位的转变。翻转课堂中,学生转身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而教师的角色则定位于指导者;第三,翻转课堂以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丰富、新鲜的课程资源,能够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具备多种特征,这也是其优势所在。正因翻转课堂具备诸多优势,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下文将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2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2.1翻转课堂教学前准备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前应做好如下准备。第一,课程知识分解。依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立足当前课程教学现状,对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划分,细分为多个模块,如Windows7、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等,同时Office软件也可以细分为Word、Office、PowerPoint等多个知识点。第二,依据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制作或收集课程视频。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慕课资源或互联网的各种慕课资源,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做到每一个知识点均有其对应的视频片段。在制作课程视频时,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或15分钟之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段时间之内。同时,视频应具备点播、暂停、回放等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以课程视频的形式来获得课程要求掌握的信息。微视频制作应从学生兴趣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由学会如何回答向学会如何提问的转变,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第三,设计网络在线反馈系统。教师必须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较为被动等问题。因此,在完成前面两项准备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网络在线反馈系统,包括设计一定的习题和学习反馈单等。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开展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2.2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
在完成教学前准备基础上,教师应将课程视频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应从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师生点评三个环节展开。具体如下:
2.2.1体验探究,实现“做中学”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观看视频,查找与课程学习知识点相关的资料,并在体验和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困惑所在。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合作探究,相互探讨寻找答案,实现“做中学”。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必须不仅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细心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惑,及时给予指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成功学习的体验不断积累,从而获得利用课程视频资源进行深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可以设计技能整合类实践任务,在课堂活动中布置下去,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促进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拓展。
2.2.2小组讨论,课中答疑解惑
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发现了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下一步,应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答疑和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也可以由学生依据寝室划分为学生小组。各小组分别安排小组,通过布置一定的任务或者安排一定的游戏,使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例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本简易的杂志版面设计及内容排版,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Word的技能。通过全员参与,彼此在思想上和经验上形成了相互交流,产生了“1+1>2”的效应,不仅对各自存在的疑惑解决有很大帮助,更能够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使学生懂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深层的规律。
2.2.3师生点评,实现知识交流
在小组讨论之后,应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分享,实现知识的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采用辩论会、汇报会等形式。以Office常用操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为例:第一,要求汇报者,声音洪亮,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汇报小组讨论成果;第二,由其他组学生及老师负责对其提出质疑和补充,点评应指明要点,言简意赅。在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时,应当容许加入自己的观点,既要注重对与错的点评,也要注重汇报者表达的点评。此外,应将点评中凸显出的学生学习过程和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纰漏记录在案,以备后时查漏补缺。
2.3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应同时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对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成效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做好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以便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改正。另外,应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总结性评价,真实地反映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学习中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13):135-137,154.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翻转课堂是一种兼具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双重特色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翻译为“Flipped Class- 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2.翻转课堂的特征
(1)翻转课堂重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人讲授、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学生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一个先教后学的过程。而翻转课堂则是安排学生在家先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到课堂上面对面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先学后教的过程,教师是翻转课堂的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动研究者,这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上的主动权。
(2)翻转课堂的教学信息更明确。“可汗学院”制作的各个学科的教学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这要求教师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传递出最核心的内容,教学信息更清晰明确,学生在课外看视频资料也不用担心视频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效率,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学习。翻转课堂里所提供的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直至学会为止。虽然教学视频很短小,但是视频内容清晰明确,该突出的知识点都会囊括在视频里,这样翻转课堂突破了时空局限,可以帮助忙碌和身体有疾病的学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
三、高职院校推行翻转课堂的实施困境
1.高职院校普遍支持力度不够
翻转课堂要求老师创建教学视频――微视频,这对老师借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是一大考验,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也在大力推行翻转课堂,都深知翻转课堂对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将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仅仅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对专任教师进行过专业的微课堂制作培训,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人员组织微视频的培训,也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视频的录制、剪辑、配音等,学校总是寄希望于专任教师自学成才,这是不可取的。
2.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教学组织能力有待加强
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其实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这对其职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与学生一样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群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转变。
3.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不强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跟视频相关的题库也需要学生在线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更多的学生一上网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在线电影电视剧,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本无法实现。
四、高职院校推进翻转课堂的实施建议
1.高职院校应首先对教师进行专业制作教学视频的培训
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广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应该以有丰富制作教学视频经验的学校、名师为学习对象,从学校遴选出教学基本功扎实、知晓部分网络可视化教学特点、善于应用现代信息化化技术的教师担任微课程的设计者,鼓励他们大量开发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微视频,甚至可以借助的专业教学产品设计团队来设计优质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保证翻转课堂所需教学视频的质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2.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所强调的“师道尊严”,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监控、讲授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翻转课堂里,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翻转课堂有着传统课堂完全不同的教学规律,教师要有掌控全局的组织能力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加以研究,不断推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3.鼓励学生翻转课堂将促进自我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新的学习技能,例如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技能、自主学习的技能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前或者课内通过计算机网络观看教师的微课程,对网络信息进行检索、整合、处理,课外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翻转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五、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要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一种普适的教学模式并得以推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都应同时发力,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地积累量变,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达到质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极大地开放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未来教学模式变革的主旋律。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FCM)作为近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范式,其出现掀起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浪潮,为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2017年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2]。显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最初构想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其构想在国内外广受教师和学生推崇。与传统的教学相较而言,翻转课堂基本思路是: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翻转,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内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则主要完成师生间的互动答疑、难点解答、汇报讨论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从其实践过程来看,翻转课堂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角色,而学生则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显然,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内化掌握。目前,翻转课堂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探索较活跃,而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则较为鲜见。实际上,高校的学科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设置复杂多样,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需要完成的课程门类多、学习任务重,尤其对于很多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而言,为了让学生在规定学时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更应该充分挖掘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学习质量与效率[4]。此外,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较而言,具有较多潜在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中的知识难点内化都以学生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导向,教师仅参与到学习讨论等活动中为学生深入领会知识而提供辅指导。其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便于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的知识内容,为课中学生及时反馈问题及教师讲授演示知识难点节约了时间,进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其三,遵循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为大规模开展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课中以解决学生集中反馈性问题为主遵循了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其对于诸如全校性公共课而言不失成为开展差异性、个性化教学的新思路。由此,笔者尝试将基于翻转课堂的众多优势思考,与自己目前承担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相结合,试图探索该课程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二、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当前师范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成为师范生必备职业能力。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公共课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甚至非师范院校面向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其旨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备课、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综合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师范生公共课,由于该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丰富、授课对象范围广等诸多因素,其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可避免显露出一些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1)大班化教学呈常态,课堂教学以PPT讲解为主,依然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现象,难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实践效果。(2)教学对象学科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其认知层次以及实践性操作能力差异性较明显,难以大规模有效施展“因对象而教”的个性化教学。(3)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与合理性,通常仅以统一标准的集中课程考核或作业作品作为评价方式,难以科学合理地评判各专业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效果[5]。就笔者所在单位而言,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技术公共课每学年需要面向全校20多个师范专业、3000多名师范生共同开设,而每位师范生必须经过至少1个学期(一般为68个课时)的本课程学习且课程考核合格才能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笔者从事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8年,由于每学年面对的学生对象多样、教学任务重,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类似上述的普遍现状。此外,由于我校现有的计算机实训机房建设规模有限(大多仅能容纳50人以内),而对于一些人数较多的专业或班级我们则采取了分班式教学,即通过分配大班和整合小班的策略来控制每个教学班级人数,由此导致了一个教学班级可能有多个专业学生,一个专业或一个大班也可能由多位教师授课的怪现象。那么,采用这种分班教学造成的影响是:同一个专业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受到不同授课教师教学方法与进度安排的差异性影响而呈现多样化学习状态;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授课进度也会因同一个教学班级不同专业学生差异性而受到影响。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解析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技能的职业性课程,其既包含丰富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也包含着重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技能知识。如何让师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高质量完成本课程学习任务,并以此提高自身信息化综合素养与能力,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以笔者单位为例,我们根据师范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其中基础理论模块主要介绍教育技术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学科应用价值及案例分析等;技能实训模块作为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现代教学媒体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编辑处理、教学课件制作与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的制作与优化等内容。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显然,该课程内容设置既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新技能的基本诉求,也体现了师范生应具备的信息化职业能力素养结构。师范生除了能理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内涵式应用价值理念,还应着重会用一些现代媒体操作,掌握常见的数字媒体资源处理方法,懂得信息化教学设计,能熟练制作电子教学课件以及微课资源等。然而,教学实践证明,我们若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掌握或精通上述所有的知识技能其实很难办到。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势必会对师范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荷,尤其该课程中的技能实训模块学习对于一些技术性偏弱的文科类学生来说,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对教育技术公共课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教育技术公共课教育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思路自翻转课堂出现以来,众多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探索。美国学者杰姬·格斯丁(JackieGerstein)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视角将翻转课堂分为体验参与(ExperientialEngagement)、概念探索(ConceptE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和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Application)四个阶段;罗伯特·陶伯特(RobertTalbert)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课前、课中两阶段模型;国内沈书生教授以课内和课外作为时间节点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教学模式[6-7]。本研究在汲取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特点构建基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横向教学环节,以及线上、线下两个纵向学习途径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8]。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如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资源库、学习分析工具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环节灵活衔接为有机整体,为开展“翻转式”混合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同时,该模式中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内在“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可以实现线上或线下协同推进,进而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念。
1.课前环节课前环节是开展翻转课堂的必须阶段,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制作各种电子学习资源(例如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学习系统管理页面在线,同时也可以利用学习系统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则借助PC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异地登录学习系统自主探究学习,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适时反馈于系统。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校教育技术教研组按模块将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做成课件或微课视频,各任课教师则根据教学进度于每节课前将相应的资源上传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课前登录系统热身学习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环境。一般而言,教育技术每个知识模块都会涉及一些理论性的方法概念、操作原理等内容,这部分会着重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材或网络在线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及学生场景化技能实践探索做好前期准备。
2.课中环节课中环节作为知识传递内化的主阵地,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或各种学习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状态做诊断分析,并以集中反馈的典型性问题为导向渐进式突破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课堂中的合作/协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分析、教学资源浏览等环节也可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持环境优势。对于教育技术公共课而言,应着重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实践技能为导向,虽然课程涉及实践性操作层面的内容较多,但在这种翻转课堂混合式模式下师范生课前的概念性理论学习为课堂中的实践探索节约了宝贵时间。为此,任课教师课堂中除了针对学生在方法理论理解上集中反馈的问题做出解释外,更应结合方法理论将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难点或学生自主学习中未曾体验过的实践内容(如投影仪、扫描仪、电子白板等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讲解演示,并为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提供充足时间。同时,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予实时指导,对学生课堂中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成果作品做科学互评。
3.课后环节课后环节作为学生巩固强化知识技能阶段,通常包括学生在线提问、教师个性化答疑指导、电子作品制作与提交、师生互评反思、在线测评等各种活动内容。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学生通过实践练习需要完成的作品种类较多,例如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制作、课件制作、微视频制作等,而这些成果作品其实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宝贵资源。为此,任课教师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将所制作的成果作品在线分享交流并相互间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则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制作作品时)发出的在线疑惑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品展示互评、教师个性指导答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育技术公共课开展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