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2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有企业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帐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
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
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其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
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由于审计结果疏于落实,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处理与解决的就相对比较少,被审单位整改的也不彻底到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
当前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多存在机构设置框架较为陈旧的问题,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其机构设置还是延循旧有的直线式机构设置模式,即上设办公室,下面分管后勤处、绿化队等基层部门。这种模式框架陈旧,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对人员管理和项目创收的创新性不足。
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薪酬制度不健全。目前中小型国有企业还是以工资薪酬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在项目创收方面,国有企业往往缺乏开拓意识,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组织和人员来开展项目创收工作。
(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审核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企审核监管部门的执行力不够,没有充分提到审核监管的作用。②审核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③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层的审核监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实施办法。
二、对国有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
(一)借鉴其他经济形式对国企现有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进行优化。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这块普遍存在着直线式、官僚化的陈旧管理方式,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国企在这一方面应多多借鉴私有企业、外资企业等股份制公司的先进组织管理架构,对其自身的机构设置进行优化,以市场式控制和团队式控制为主建立企业组织架构。对于楚林绿化中心这样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说,应针对自身的经营范围和人员结构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机构设置架构,这样能够实现人力和物力的优化配置,帮助企业实现其长久的发展战略。
(二)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并不断完善。
在市场的作用下,随着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提升,先进且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在国企,尤其是大中型国企也已经与基本的工资制度相结合起来在公司内实行。但是在一些小型的国企这一制度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个企业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这项制度的引入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途径实现:①每个工人的工资以基本工资结合奖金的形式发放。②奖金要与个人帮助企业所获得经济效益挂钩,要制定合理的计算依据,要针对每个岗位制定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通过以上两点才能确保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报酬与质量直接挂钩。
(三)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要重视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
针对楚林绿化中心这样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言,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减弱,其自身一定要设法找寻自我创收的途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①首先企业要有明确的总体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社会、时代特点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要具有可行性和长远性。②其次,要进一步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小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步骤。③还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多多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在企业中注入新鲜年轻的血液,增强企业的活力,使自我创收意识在企业中得到萌发。④最后,在部门设置方面,要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创收的机构,如战略发展部等,配备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员,用来开发新的公司发展战略和项目。(四)建立和健全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统观当前的国企经济管理模式,在审核监管体系方面主要存在着执行力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的改善措施:①在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上要实行执行和监督管理分设的原则,保证监督机构起到应有的作用。②在监督部门的人员配备方面,对人员的选择和考核要有严格的制度限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具体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③在财务审计管理中,要对常规离任、年度审计、项目审计、非定期审计以及公司的债权收益的管理监督工作做得充分的监督审计和有效的实施。④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要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应当要与时俱进,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国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积极的践行创新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确保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改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必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技术性含量较低等[1]。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这就需求国有企业必须要是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2.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的落后了,这也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并且在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管理层的积极管理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发现更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必然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那么都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进而实现社会、企业、客户、员工共赢的局面[2]。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创新,即在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发展的方向放置与全球竞争当中,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外部环境,不断的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这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的增强,进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样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计,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工监督的经济管理模式。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机制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管理机制会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对经济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要保持经营自主权,同时还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自负盈亏,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即能够放开手脚的依法经营,从而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3.对核心竞争力管理进行创新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及项目创收和监管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较适宜企业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中小型国企中,因机构设置落后导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楚林绿化中心,行政机构设置仍按照之前的方式,采取直线管理的机构管理模式,设办公室统一 协调工作,其下分设后勤处和绿化队等具体负责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在计划时代十分实用,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显得有些落后了,无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
2.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θ嗽惫芾砗拖钅看词盏拇葱滦圆蛔恪9?有企业因其特殊性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人力管理方面有很多遗留问题,较为关键的是薪酬制度不完善。因历史因素和自身原因,大部分中小型国企现在仍然实行工资制,没有建立相关的创新奖励措施,没有有效的激励员工,也就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国企大多缺乏创新意识,也未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创新创收方面的事项,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但大多只是有名无实,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3.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审核监管体系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是按照计划进行的,企业管理中并不需要太过重视监管审核,但市场经济下,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来变化的,相关的监管体系就要得到一定的完善。目前,我国国企在经济管理中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力不够。因为之前并不需要太过严格的监管,因此,部分企业对这方面并不重视,执行时也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管审核的作用。导致现在也并不重视。(2)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水平需提高。同样是因为历史问题,企业不重视这方面,大多数监管人员也并不具备专业的能力,处理问题时力不从心,在意识和工作水平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3)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企业的监管条例只是一两条规章制度,对如何兼管,审核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没有一个细节,体系不完整,执行起来也就无法可依,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国有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
1.借鉴其他经济形式对国企现有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进行优化。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因其自身的灵活性,采用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但国有企业因各种原因,在管理方面仍然采用以前的模式,直线化,官僚化。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应借鉴一下私企和外企的管理方式,对比自身,取其精华,改革自身管理。同样是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企业应虚心向其他企业求教,同时,根据自身的当前状况和对未来的规划情况,设置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实际运营中,结合公司实际,不断做出完善,促进公司发展,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效益,实现长久发展。
2.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并不断完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私企和外企通过管理实际经验,都发现了实行员工绩效考核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中十分注重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及奖励制度。但在国企中,这种绩效考核制度还并未完全普及。目前有些大型国企,已经将绩效考核和基本工资结合在一起,正在不断地摸索,探究适合自身的模式。但占大多数的中小型国企却大多并未建立这类制度,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基本工资制度。随着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作用,这些不思变革的企业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业公平对待员工劳动的体现,具有公开公正的特点,可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引入初期,可先简单尝试这种方法,之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完善。工人工资发放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形式,既添加了绩效的成分,与之前的分配方式又差别不大,利于工人接受。关于如何评定奖金,要建立一项专门的规定,与员工个人的生产,对企业的贡献挂钩,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计算标准。量化计算,确保公开公正。
3.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要重视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作为中小型国企,在目前国家逐步减少对 其扶持力度 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新出路,从自身找到突破口,打开创收新途径.这样才能在将要到来的经济浪潮中稳步发展并逐步做大做强。增强创收能力,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发展规律,确定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确立方向。(2)将目标细化。仅有整体发展目标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对企业具体的生产产生太大影响。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情况,分别为各部门确立不同的小目标,目标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好高骛远。保证技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又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具体目标要细致研究,设立合理。才能达到目的。(3)人才方面,人才是各个企业发展都绝对不可或缺的,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人才引进工作,在管理方面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做出的贡献之不可估量的。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增强企业对外界发展的敏感,有助于企业把握经济形势,适时发展。(4)为了保障创收的正常发展,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从高校招收,或是从其他企业引进有创新精神的人员,开拓发展新的项目,增加公司盈利项目,提高公司效益。
0 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形式毋庸置疑,也是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开阔的思想源泉。而现如今来说,大多数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的企业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将自己的优秀员工公费送往国外进修,这些都体现着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1 当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所以企业一般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总把人力资源局限在劳动力的思想里,也不重视其员工的良好发展。殊不知,人力资源其实才是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做的并不够。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员工的数量或者给员工涨工资等,以为这样的方式就足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员工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上级的鼓舞,与工作优异的满足感,而不是说,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就足够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员工培训,这样便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在企业中得到进步与学习,不仅让公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停滞不前。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培训制度与模式,但是其培训制度与模式大多都只有一个形式而已,内容也十分枯燥,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 国有企业的构造都很庞大,部门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各岗位好像分工很明确,其实并不然。而且,国有企业更注重管理层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太过集中,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高层所谓的“铁饭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抑制其他员工的自身发展的障碍之一。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切思想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要素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f(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薪酬,其他)。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如果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3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3.1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加大投资力度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重视度。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之外,还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同时也不忘员工的自身发展。
在对于员工的激励方面,国有企业也应该推陈出新,优化、完善整个员工激励体系。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开拓更大的进步空间,将员工培训切实实行起来,而不是作为泛泛之谈。
3.2 丰富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权力,分散到各级组织当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适时下放管理权力到员工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不错的激励作用。而且,这也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作用与影响。分工一旦明确起来,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总结
国有企业如果还要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重视的态度,并且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真正迎合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也相信国有企业会在自己的改善与优化下,取得更好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经济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保障,国有企业只有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重“效益”,轻“质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陈旧观念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另外,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过大的干预,制约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严格,然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还比较匮乏,业务知识单一,综合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马虎大意,敷衍了事。另外,对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它关系到企业资金安全,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执行,进而影响到经济管理水平,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国有企业各部分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屡见不鲜,许多问题都是在发现后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以至于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到经济管理效率。
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重视服务,将“经济效益性的理念”向着“服务性理念”转变[1]。另外,政府必须放宽权限,加大宏观调控,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管理,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专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人才,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首先,企业必须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在经济管理中对经济管理风险的认识;其次,企业必须对外引进专业、有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而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外联系,学习他人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经济管理人员出国深造,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供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想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健全经济相关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必须建立监督机制,企业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要购买的设备要实行上报制,得到允许后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方可购买,同时要进行市场采访,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防止内部出现问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可安设多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互相监督,进而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再者,企业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2]。另外,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容形成一种竞争,进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信息的贡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
(五)提高经济管理的风险认识
经济管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水平,而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一旦企业经济管理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在风险管理的时候,要立足以市场,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确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安全,保证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3]。
(六)加强预算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产业深度融合,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国内企业要想不断向前发展,促进自身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就要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经验,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改革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法,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面对我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就必须进行经济管理机制改革。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企业性质也在经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主体。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全面变动的情境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约型和人本型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法,依旧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影响因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从短缺走向了过剩,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走向了集约型,这些变化决定了企业必须要进行现代化转型,不断改变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经济管理机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其次,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竞争与发展也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可以说,当前的市场经济竞争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之间的竞争,这也就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使用,利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企业管理,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传统以生产销售为主的管理思想不再适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这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本思想全面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在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要重视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断调整和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竞争力,适应时展。
二、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不够清晰明确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自身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成为限制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阻碍,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中职能是否清晰和组织是否合理得当对企业健康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够科学明确,造成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下降,企业经济管理效能不能稳定提升,因此限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常发展。
2.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缺乏合理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结构和经济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国有企业组织管理效能的提升也带来了影响。与现代的新兴经济组织相比,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受到相关政策波动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有着直接影响,领导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着企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不合理,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各部门工作无法协调开展。因此,构建科学稳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架构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3.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与发达国家及现代新兴经济组织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企业还处于传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状态,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局限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盲目增加投资,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需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了其他生产经营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企业急需从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方面转变,以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很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快速创新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主要策略
1.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对于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职责,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明确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推动现代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企业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手段。这样不仅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而且能为企业普及良好的生产经营方法,使企业以创新理念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生产质量,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发展。
2.构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架构
在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采用固化单一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对于现代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而言,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会限制企业发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阻碍。在市场创新化发展背景下,要构建大中型国有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体系,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在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强化,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具系统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符合时展需求。
3.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质量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落后,造成其经济发展的滞后,为了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是重要的方法,只有企业构建良好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使企业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才能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
四、结语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改革背景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管理理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逐步释放组织活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关的提请或委托,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大的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国资委2004年8月的第7号令《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下列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失职、渎职的;其他直接违法违规行为。
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是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通过财产清查,找到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二是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三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评价标准、经济责任的划分以及审计报告的格式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国家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审计标准也都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缺少统一的操作标准,不同的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对待同样的审计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影响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经济责任的量化也很困难,比如领导能力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无法量化也给审计带来了困难。
(二) 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时间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的应有的目的性和时效性,有的责任人已经调任、提拔或者退休,审计部门才接受委托对其进行审计,造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局面。审计时问的滞后导致审计结果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发挥,干部的任用和审计结论脱节,任用在先,审计结果在后,审计结果作为人事部门提拔和考核干部的依据失去了意义,也使审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 审计关系复杂,审计独立性不强
国有企业的责任人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企业领导由集团公司选拔,有的是任命,还有的集团的领导者兼任公司法人代表,再加之国有企业往往经历改制、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另外,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往往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在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面临很多压力,有时顾于人情,审计时就事论事,走形式,回避重点领域,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财政收支的审计,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威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四) 审计资源不足,审计风险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由上级下达指令或者是组织人事部门临时委托,审计时间不固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人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审计人员人手少,时间紧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详细的调查。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还有些离任者所在的企业不积极配合,提供资料不全面,或者为了追求业绩,授意财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能进行全面系统地审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用好审计结果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合理的利用审计结果,但当前多数情况是先离任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先审计后离任”的政策,将审计结果当做提拔和调任的依据。组织部门在有干部的调任或者提拔意向之前,可以先行调离原岗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利用审计结果,综合其他因素做出决定。对于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可以先离岗后审计,但人事手续要在审计结果出来后办理。国家相关责任部门要尽快制定审计、离任、新任3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二) 完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紧、任务重,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保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全面搜集信息资料,利用访谈等手段,确定重点关注的项目。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细致的审计程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和管理工作,注意审计细节,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程序实施审计,避免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要加强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复核,以减少审计差错。另外,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 多管齐下。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建立起有审计、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的考核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同时组织部门利用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另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纪检等监督部门掌握的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确定审计重点,找出原因和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纪检部门加强权力监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 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环节是关键环节,能否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很多评价都是指导原则性的。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内容,尽量确定经济责任量化标准,而不是只有定性评价,可以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从业绩完成,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完成情况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判断。
(五)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审计质量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1、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它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然后制定一个计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发展,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放弃行政手段来代替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国有企业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走进市场竞争中实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对于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质的企业可以及时和有效的方式退出。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开展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
1.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它必须是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上,我们的眼睛应该放眼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国际领先的企业应该是指这个行业,并试图形成技术优势,在国际上的行业范围。要抓住重点,在一些我们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带动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整个国家产业占据优势在国际竞争中。
1.3、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应该专注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侧重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强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全面落实就业和辞职辞退制度,岗位双向选择和人才,企业的竞争领域。
1.4、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企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而不是相反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国有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2.1、坚持以科学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和谐社会,为了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全面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是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基础的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没有增长,虽然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大,但其实是外表坚强但内心弱。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是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投资时,也应采取利润最大化摆在首位,以确保企业国有资产,提高效率。
2.3、坚持一个原则,三个效果的有效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虽然国有企业应该强调经济效益,但不排除环境和社会效益,但要求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一定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