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6:5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道路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远期战略规划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具有较大技术优势:包括较大的运量、高效的土地利用、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优势: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能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中的拥堵现象;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高的运送速度;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高的准时性及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低、污染小。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城市环保
用轨道交通替代公交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
轨道交通还是一种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一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交车为2000~5000人次。
2.3安全
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2.4提高流动性
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2.5带动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
轨道交通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2.6增加就业岗位
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7商贸集中
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3.1实施轨道交通优先政策
实施轨道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和政策手段,实现投资——建设——运营——回报——投资的良性循环。
3.2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融资
转变体制,完善机制,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分解建设工程,降低进入门槛,化整为零;注重外部效应,受益群体买单。
3.3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
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注重轨道交通经济带的开发。选择房地产业、商贸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业态开发形式,积极开发地上资源、地下资源、车站资源及其他形式的资源,带动沿线商贸流通业的繁荣,促进郊区卫星城的发展。
3.4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1道路规划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等级匹配设计需完善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城市道路主干道的建设,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中次要干道的规划和建设,这就会造成城市道路的等级匹配不够合理,需要完善。从很多实践的经验能够看出,一个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否是合理的,就应该有一个形状的,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若一个城市的道路不是等边三角形,那么基本就能够断定,此道路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道路结构的配置不合理是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道路的空间资源的配置是比较低的,这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道路的规划出现一定的问题。城市道路主要的规划都集中在几条主要的干道之中,这样无论是在交通上,还是在规划上,都存在问题,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1.2城市道路网的密度低
根据多年的时间经验,能够看出,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够超过400米,这也是在道路设计中所规定的。相对于仅仅的追求干道的宽度,车辆的密度等等问题,莫不如去追求规划和建立一个足够的道路网的密度。在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很多建设部门都仅仅重视道路的面积所占有的比例,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道路的密度,和道路本身应该拥有的面积。道路规划的道路的长度不够长,但是设计者就是盲目的给道路加大和加宽。这样对于本身的道路规划都不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密度都是2―3千米,而基本应保证的密度大约15千米,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正常的规定相差很大。
1.3道路规划中设计的岔口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过去的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很多都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在道路的交叉口中,宽度和车道不是一样,当交通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那个道路的运输能力在逐渐的下降,加上机动车和非机动等等因素都是相互干扰,那么道路的运输能力更加的差。在对道路进行规划的过程,就应该对城市道路的网的主次干道进行首先处理,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交通量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的拥堵,这样基本能够缓解道路的运输问题。
1.4城市道路在规划的过程中横断面设计不合理
在对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道路的横断面就会直接的影响到道路的通行的能力,在过去多道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考虑到的就是道路交通的所能够实现的基本功能,但是忽略的其他的一些重要的影响。其中横断面不合理的基本表现形式:首先就是对道路的功能没有一个很好的分析;其次就是对道路的交通量和路段位置等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再次就是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布置缺乏全面的考虑;最后,对该城市的车道数,车辆数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仅仅就是根据感觉来进行设计,这就会导致感觉出了错。
2城市道路规划中对问题的解决
2.1和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进行合理的理解
影响到道路系统规划的因素出来道路本身的基础因素之外,另外就是道路道路系统的等级问题,还有就是机动车的发展问题,社会中私家车的应用等等因素,这问题不都是通过修建道路等等问题就能够解决的哦,这并不能满足机动车的增长需要,也并不是只要把城市道路修建的足够宽就可以了,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需要对其城市的道路的等级划分有一个名曲的了解,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计划。
2.2合理的城市道路计划
2.2.1道路的分级
城市在不断的进步,由此可见,城市道路的分级也需要更要进一步明确。一般的规定就是朱干道和次干道这就是两级,然后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在新城区而后旧城区中。而各个街道的支路就应该是交通性的支路、或是自行车优先的支路等等等级。能够明确将道路分为各个等级是很重要的。
2.2.2道路分级的功能
设计之前,必须要确定对象和相应的优先级、道路的设计的指标和横断面等等形式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道路所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分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多年的实践表明,机动车的优先级是伴随着道路的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非机动与行人的优先级是道路的等级越低则其等级就会越高。
2.3对城市道路的叉口的设计
2.3.1,明确叉口的类型
城市道路的交叉口主要就是根据道路的等级,叉口的流通量来制定的。一般来讲,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就可以分为立体的叉口、环形的叉口、信号交叉口、无控制交叉口等等类型。
2.3.2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设计原则
首先就是要有一个针对性的原则,必须要道路运输的实际的情况;其次就是要具有综合性的原则,要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流动的方向,等等一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再次就是具有协调性的原则,主次干道必须要进行合理化的趋化设计,使其通行的能力具有更大的空间;最后就是要具有系统性的原则,在对城市道路交通叉口改造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系统的改变。
2.4对城市道路的宽度和横截面的设计
城市道路的宽度和横截面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主要的标准就是按照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来完成的。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与宽度的设计是城市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是多方面、多理念。城市道路的车行道的宽度是由交通量所决定的,是城市道路的横断面的基本因素。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首先就是需要有一手基本的资料,对道路设计的规划和设想。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也是应该被考虑的,根据它来确定道路的宽度,还要保证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性。
3建议
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需要去研究交通的需求量,还有交通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要考虑到供求平衡,还要考虑到资金与用地等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避免投入大、收益小,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主要就是需要保持合理的、有序的发展特性。
中图分类号:TV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11-02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Yulin’s road and 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bring up the viewpoint that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plann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road’s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Yulin road Landscape’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 as well as developing yulin’s paving material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viewpoint, the paper bring up some advice which have certain feasibility.
Key words: Yulin Road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形象的延伸和外在体现,好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形成人们对一个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对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还是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抑或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者比如京津高速公路进入天津市的入地段,后者比如深圳的城市景观大道。
榆林依托煤田和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背景,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建设能力的增强,目前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愿望目前比任何时候都变得要为强烈。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政府超速,高效改善城市整体投资和文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于榆林城市建设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地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与研究。
1.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主要建设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景观建设,以及城市内部
交通道路景观建设。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分类处理,各具特色
目前榆林的城市道路设计有程式化和同一化的趋向,不同的道路属性常常按照一个模式去规划设计,对于道路的交通组织、行人分流、商业服务等功能性考虑较少。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外部交通干道与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在绿带宽度,车辆速度,形成密度,交通道路安全规范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当分门别类加以规划设计,不能一概而论。
1.2注意榆林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作为通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榆林在内的新兴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都是从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这种模仿和学习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承担单位一般为东部发达地区的设计单位,或者对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规划设计方式的学习与模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榆林独特的干燥气候和沙质土壤,依赖于东部与南部地区植物资源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景观效果和植物适应性、性状方面表现必然会发生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形。
1.3通过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突出榆林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形象
诚如前边所指出的,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必然会导致榆林城市道路景观陷入千面一律,与国内其他北方城市和地区同一化的误区。
榆林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风土景观和植物资源。要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植物景观方面如何体现出雨林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4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
榆林每年道路绿化的大量苗木、灯具和铺装材料等都需要外调。通过林业和建设部门的行政引导,市地方群众在育苗品质品种方面加以改进,地方建材生产企业在铺装、灯具以及铺装材料方面改进工艺,增加新品种,满足新型城市道路绿化的需要,借助城市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百姓致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良好的设计理念必须要在技术和可操作性方面落到实处。下面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设计原则在技术层面上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2.1明确城市道路的属性,考虑城市道路用地的综合功能
从榆林的实际情况来看,榆林的城市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城市新区的道路和环城道路;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
对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重点考虑道路两侧景观林带的宽度,景观层次,后期管护方式和成本问题。具有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的,在职务设计方面要考虑苗木间距与防止对行车辆的眩光问题;
城市新区道路和环城道路部分,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在道路绿地的宽度控制和实际内容方面要考虑道路绿地向市政公共绿地的转换弹性。榆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道路在绿地面积与城市道路商业活力之间的平衡力把握不足,在道路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横向的交通绿带与纵向的城市次级道路的交叉与衔接问题;
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内和西沙的新区道路绿地面积狭小,缺乏与城市社区公共绿地的有机联系(榆林城区内几乎就没有几块像样的社区公共绿地)。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改造中,重点突出街道铺装,街道家具的景观效果,强化街道景观的休息、集散、游憩等综合性使用功能。
2.2结合榆林的自然气候自然风土特点,突出榆林城市道路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
东部发达地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核心模式之一就是基于草坪基础上的景观绿化模式。所有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也是基于草坪存在的背景而来。榆林是一个以沙土为主的缺水地区,保水性不足,蒸发量巨大,单纯沿袭东部地区的道路景观绿化模式,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相比于东部地区要高,景观效果方面则较东部地区大打折扣。
从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角度来讲,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有许多文章可做。从乡村景色来讲,和东部地区相比,榆林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沙地、农田、旱柳、杨树和渠道为骨干的乡村景观;从自然景观来讲,榆林有旱柳、沙柳、花棒、踏郎、柠条、苜蓿、胡枝子等植物组成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观。这些具有榆林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和自然景观不但在景观特征上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独特性,而且在性状表现方面也因为适合当地的自然气候而表现良好,管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建设榆林文化大市,不仅要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同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榆林自身的自然、气候、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为外来先进文化所同化,丧失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就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这一命题来讲,在城市道路景观过化设计方面,如何在树种选择和植物搭配方面保持榆林自身地域特点,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规划设计先进经验,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反复探索与研究。
2.3通过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榆林建材工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榆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建筑材料,铺装材料以及照明灯具和绿化苗木许多都需要从外地调入。这些相关产业的前期利润都落入到了外地相关企业的手中。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榆林不可能永远依赖有限的地下资源发展下去。如何通过榆林近年来大发展的时机,通过城市建设,实现榆林建材产业和苗木繁育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带动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材生产企业与苗木生产基地,对于榆林经济未来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市拥有丰厚的资本优势,充裕的石材、土地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迅速引进国内铺装材料和石材精细加工技术,及时掌握国内铺装材料的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大力发展荷兰砖,环保砖,透水铺装材料等铺装类建材产业,以及以绥德为核心的地方石材精细加工业,不但可以满足榆林的市场需要,而且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占领周边地区的相关市场份额,实现榆林建材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把铺装类建材产业的前端利润留在榆林本地。
3. 结语
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根据不同性质分类加以规划设计的讨论,可以为规划、交通、市政和园林部门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性参考;通过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文化特色与乡土特色的强调,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目标下,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建设性思路;通过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建材产业升级换代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榆林建材工业升级换代的破题提供一个潜在的可选方向。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规划、交通、林业、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各个技术环节方面的共同的努力与衔接,如此才能在道路景观方面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氛围,形象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密布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路网。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线”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城市中,联系着城市的“点”与“面”的绿地,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
1.当前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体制的矛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第11条规定“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设计方案,按照基本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第16条规定“城市绿化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该工程的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但是按照现行城市建设体制,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在贵州省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大部分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只要不是园林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园林主管部门大部分都没有参加验收。由于该体制的矛盾,导致部分道路绿化建设工程质量不高出现,绿化重复建设的现象。
1.2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2.1管养职责不清。管理人员受制于当前养护机制落后,重建轻养。园林绿化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疲于应付各种病害(包括被损坏的花池、树木等)。正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养护过程中缺乏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的决策和养护规划。
1.2.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养护管理本身并不创造经济效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不直接体现为货币价值,因此许多人认识不到养护的重要性。但目前,市级园林部门在养护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养护管理资金拨付有了相应的机制管理。
1.2.3养护体系不健全。目前养护人员基本是从社会直接招聘失地的农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多为工资待遇低廉的年老体弱者或妇女,只能做修枝除草、浇水施肥、清扫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养护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养护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该现状制约着养护管理的发展。
1.2.4法规建设滞后。近年来,园林绿化建设突飞猛进,人居环境水平逐渐提高,因此,需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完善养护系统,以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1.3绿化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
近年来,随着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全面开展,城市道路绿化在欣欣向荣的建设过程中,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道路绿化建设形式比较单调,无区域特色。在道路绿化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行道树方面,为了1条道路的美观,行道树树池被水泥盖板铺装,缩小了行道树树池的渗水透气面积,不利于树木的生长;中央分隔带及行道花池在建设过程中预留深度有限,种植回填土比较浅,而且多数种植回填土不是种植土,导致土壤不保水;水泥路面的蒸烤、太阳的直射,最终导致植物的灼烧现象严重,例如杜鹃花、洒金珊瑚;在建设过程中将喜光植物种植在郁闭度比较高的林下,不利于植物生长,例如红叶石楠、红花槛木、红叶小檗等;地被草坪的单一,不利于景观效果。
2.改进和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管理的措施
2.1规范市场的监督管理
在建设过程中的道路绿化施工,应具备相应的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资质,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中必须具备有经验的园林绿化工程师,对道路绿化建设中的用材、用工、工艺等施工质量及景观效果严格把关,切实提高园林工程建设水平,保障设计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园林绿化专业技术资格,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检查和施工技术指导,确保道路绿化建设顺利完成。项目建设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对绿化苗木质量需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入施工现场。设计人员应随时随地对选苗、进苗、施工工艺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总之,为了保证城市道路的绿化效果,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单位等共同控制,才能达到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2.2合理的施工季节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工程是涉及生态、土壤、植物、城市规划、建筑等多个专业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等同于建筑工程。城市道路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类市政实施密不可分,必须统一规划,协同建筑综合管理。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工期,提前安排道路绿化苗木种植的适宜季节施工,尽量不要反季节施工。合理的施工季节能保质保量完成绿化建设,同时不造成资金的浪费,节约成本。
2.3强化日常管护
近年来,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突飞猛进,绿化面积增长快速,人居环境逐渐提高,因此需加速制定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完善的养护系统,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3.在管理体制和策略方面的几点建议
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中心,根据目前道路绿化建设的状况,园林绿化管理应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科学管理、养护管理,创造新的局面,打破原有“重建轻养、被动养护”的格局,从而在新形势下营造高效、灵活、开放、竞争的市场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养护质量和推动园林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形成绿化养护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3.1实现管养分离
园林绿化养护是一个新事业,轻装上阵,包袱不重。为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管养分离,随着市政公用事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养护走向市场化是必然趋势。根据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特点和市场运作规律,逐步推进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进程。
3.2建养并重
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三分建,七分养”,建养并重,保证园林绿化工作的健康发展。确保建设成果,巩固绿化效果。
3.3加大培训教育和宣传力度
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招进一批学习园林专业的青年技术人员,适时组织对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骨干力量,提高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一套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引言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所谓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的是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四、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思路示意图
五、城市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进水口(如路缘石豁口)处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中相关要求。
(4)当道路纵向坡度影响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时,应建设有效的挡水设施。
(5)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交桥区等区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设施,应配建警示标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6)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验收,确保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相关要求,并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口、溢流排水口、绿化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
(7)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8)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
(9)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六、综述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城市“骨骼”及“动脉”的城市道路,它一方面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物理布局,另一方面负责源源不断地输送城市发展所必需的物资与能源,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为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规划前瞻性不足,制约城市道路的建设标准
在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升温,全国范围内大量开展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同时配套建设了很多的城市道路,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流动性也在增大,对交通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重点线路和区域的交通经常在上下班高峰期和重要节日期间出现拥堵现象,这一方面原因是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加重了公共交通的压力,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规划的前瞻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城市道路带来的交通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
2、投资渠道单一,制约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护水平
资金匮乏是市政道路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通过土地一级开发可以解决项目范围内城市次干路及支路的建设资金,但绝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与管护资金仍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来解决。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道路的建设必需的大量资金已成为各级财政的严重负担。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都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城市道路的建设往往是已经是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才会由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而市政养护部门每年计划安排的资金往往只够用于日常规模的维护,无法对超期服役的城市道路进行翻建,导致大量的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行,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
3、管理不到位,制约城市道路功能的完全发挥
城市的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城市道路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受配套管线建设的影响,需要不断破路及恢复,造成道路质量缺陷;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非机动车道设置的不合理,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的建设不配套,也易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大打折扣;此外对道路停车管理的人性化和合理化,同样对交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有效引导公共交通的使用
当前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大量增加,尤其是私家轿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而我国现有的城市道路由于主干道密度低、距离远,已经不能满足私家轿车对于道路的需求。我国提倡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大都以公交或自行车为主,但是城市中的公交要么是在一些重点路线由于容量不够,无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要么是是由于路线设置不合理,造成出行的不便,使居民依旧倾向于使用私家车出行。此外,对于选择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则易受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的影响,被迫与机动车混行,大大地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城市的定位与规划先行,前瞻性地对城市道路网进行规划
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而城市规划则肩负着塑造城市性格与灵魂并指导城市建设的重任。为避免城市道路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经验,前瞻、科学、合理地对城市路网进行规划,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才能正确地指导城市道路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而仅仅依靠地方财政往往无法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借鉴“资本运营城市”的理念,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护转变成市场行为,才有效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资金。对于城市道路,也可以像供水、供热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一样,探讨建立行业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合资、独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3、坚持高标准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城市道路功能的实现
城市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通功能,此外还担负着城市分区,展现城市风貌及防灾救灾等功能,而城市道路功能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城市道路的设计方面,要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路幅、平面交叉、立体交叉、通行能力、雨水排水、景观绿化、照明及交通设施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协调道路红线范围内下设的各种市政管线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避免出现掘路施工的现象,影响道路的整体使用寿命。
城市道路施工的过程是道路实体形成的过程,而施工质量决定了城市道路最终功能的实现,因此城市道路项目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前期手续办理方面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监理及配合跟踪审计等;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施工组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在机械配套、材料选择等方面做好协调和控制,尤其重点控制道路下设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如地下管线的基底处理,回填土质量等,确保为道路结构层提供足够的承载力,从根本上保证道路的施工质量。
提高城市道路设施的经营意识与道路管理水平
城市道路通常是作为国有资产,建成后移交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由其在职责范围内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和管理。由于缺乏竞争,城市道路的管理者往往缺乏“经营”意识。随着现在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运作的不断成熟,可以探讨“管理委员会+主体开发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组建具有政府背景,能够贯彻政府意图,实力强大的主体开发企业,由主体企业代表政府进行投融资,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合作格局,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服务职能与区域开发建设工作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可持续的科学化运营管理体系,利用企业的运营活力,使城市公用资产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合区域公交体系的建设,强化道路的公共交通职能
高效城市公交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标准的公交整体规划,以及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城市公交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在设计、建设和管理阶段都要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的必要设施。如在设计过程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配套设计公交首末站、停靠站、人行天桥、交通岛等附属设施,为城市道路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硬质隔离、合理规划公交专用通道、缩短公交发车间隔、强调公交优先等管理手段,可以加强非机动车的行驶安全、提高公交的运输效率,有效引导城市居民的绿化出行,提高城市道路的公共服务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问题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一些发达国家也进行了许多有效地改革,我们应该立足国内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放眼全球的最新经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努力做好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重要纽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也随之繁荣起来,如何解决城市道路建设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确立科学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成为了城市道路建设的首要问题。我们要把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类型的公路建设严格的区别开来,科学的评价城市道路建设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和路域生态问题,这是目前广大道路建设工作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1.城市道路与其他类型公路之间的差异
城市道路和其他类型公路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是两者之间也是存在严格的差别,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差别,把握城市道路建设的独特性。城市道路建设与其他类型公路建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l)其他类型公路在设计过程中是将线性的流畅性,土质构造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城市道路建设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周围建筑物及人们出行路线的影响,在线性上产生很大的阻碍,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加强各个居民点和主要消费场所、娱乐场所、办公场所等地之间的联系。此外在道路坡度、车速以及交通密集度等问题上二者之间也是不尽相同的。(2)从服务范围上来看,城市道路主要是服务于城市内部的居民,范围比较狭窄,且密集程度高。而其他类型的公路主要是连接各个分散的乡村或城市,主要是服务于两个不同区域的货物运输或居民往来,路线往往较长,分布比较稀疏.(3)城市道路沿边的基础设施以建筑物为主,主要分为居民区、企事业办公楼、休闲场所等。而其他类型的公路沿边则以山地、丘陵、村庄、田地、河流、城市等基础设施为主,数目较多。(4)城市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大,城市道路沿边的人口分布均匀其密度高。而其他类型的公路沿线多为山丘、田地等,人口密度小,且分布不均匀,有些公路旁边甚至无居民居住。
2.城市道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
城市道路建设在各个阶段必然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城市道路沿边的人口分布密度较大,所以首先在施工期就会对居民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工程占用原有道路,妨碍了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阻断交通,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大大影响的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施工造成居民住房、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搬迁,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规律和质量。(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周边绿地、土壤植被的破坏,破坏城市的人工绿化系统。施工所产生的粉尘、烟尘会因建筑物密集而无法消散,严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3)对水、声环境的影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施工排水过程可能会将含有油污或有害毒素的污水流入城市地下水道中,污染城市用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工具也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噪音问题也愈演愈烈。城市道路噪音预测系统建设不够科学和完善,公路噪音预测公式中的相关系数没有得到修正,造成预测结果误差较大。
3.城市道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道路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解决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城市道路设计阶段的环保措施:进行科学而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施工设计图中,加强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在投标的合同书中加入环保条款;施工过程中加强环保监督;工程竣工时进行环保措施的评价、验收;后期加强环保维护和环境问题的投诉、监管。(2)城市道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施工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做好植被绿化工作;将施工废水、污水进行过滤处理,净化达标后再排放;施工机械在运作过程中严防漏油现象;施工线路尽量避开居民区,可采取下穿路基或隔声土堤、多孔沥青路面等措施,严禁夜间施工等避免噪音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环境;采取施工场地洒水,施工加盖帐篷,或者施工地设在下风向附近无居民区的位置等措施,减少粉尘、烟尘污染。(3)城市道路营运阶段的环保措施:在道路运营期间,我们可以建议道路10米以内的居民进行搬迁或者在道路两旁加种隔音绿化带,禁止超载运输车辆通行,进入城区禁止鸣笛等措施减少噪音污染;汽车尾气要达标排放,装载含尘量大的货物要加盖布篷,种植尾气净化的植被等措施减少城市大气污染;道路附近居民点处的汽车维修站、加油站的污水、油污要达标后排放,严防污水、有毒物质进入居民的生活用水中去。
4.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对道路建设项目、地区开发计划在实施后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的预测和评估。在对城市道路建设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鉴别、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科学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城市道路建设作为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广泛的,所以我们要对城市道路建设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已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
(1)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在我国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在建设期间的资金、人力、物力等的投入以及在道路运营期间的收益和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在保护城市地下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如净化空气、减少粉尘污染等作用;噪声环境影响则是指在城市道路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道路对于降低噪声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2)城市道路环境评价的方法及效果界定:一般来说城市道路建设项目都呈现线状分布的特点,所以在测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以点带线的方式,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重点测评。对大气、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采用模式计算或者类比分析的方法,而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的测评则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城市道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效果的界定主要是基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和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第二个方面是采取的措施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契合。通过科学有效的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效果界定,可以为道路的环保设计、环保监测提供依据,切实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结语
城市道路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施工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的地位,实现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利用,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做好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和噪声环境影响的防护工作,务必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影响的目标。我们要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城市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提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特点是车多路少,出行困难、交通事故频发。城市道路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对于交通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在交通体系当中,道路交通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将会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机动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要求我们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加强城市道路建设。
1.城市道路建设的特点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问题日益突显,是整个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复杂并且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实施、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所以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要统筹管理,并进行相应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以设计出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方案。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不是单一的修建一条公路,其涉及范围较广,有显著的建设特点。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其建设规模相对较大,通常要涉及天桥、道路、排水、地下燃气等等相关工程的建设,所以在道路建设的规划中,要首先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合理安排其他相关项目的后续实施。城市道路施工是一个高质量要求的工程,这是城市建设的要求之一,那么在城市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人员的涉及范围广泛,就要不断进行人员的调配和机器的协调运作,以此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2.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系统不完善
由于管材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接口开裂或破损,管道基础条件不良会造成基础与管道出现不均匀沉陷,导致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接口开裂或管道断裂。在施工中,长因监控不严或疏忽,致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检查井与雨水井和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检查井下沉与变形,导致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井盖质量与安装质量差,随意安装铁爬梯,影响其使用质量与外观。导致路面和检查井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2.2城市道路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基于全局规划考虑的一项建设项目,需要考虑到道路建设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这是道路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同时在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好道路实施后的交通缓解措施,要不断改善交通由于道路建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道路的建设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由于建设城市道路而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或者影响城市正常的运作,那么道路建设的效益性就会大大减少。当下,城市道路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科学发展意识,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其他基建设施为代价,或者道路的建设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这都是在规划设计中欠缺考虑的后果。所以,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要不断深化道路统筹管理和规划的意识,以期发挥道路建设的根本,保证城市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2.3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另一个问题是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大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发展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许多大城市又过份依赖于未来的地铁和轻轨交通 ,低估了公共汽车交通的作用,使公共交通进一步陷于困境。公共汽、电车交通应是维持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关键,是人民出行不可缺少的主要交通工具。
2.4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世界低水平状态。道路狭窄,致使部分市中心区约有5 0%的车道上高峰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道路面积不足原本在于道路建设的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使城市现有的道路功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而且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损失是巨大的。
3.城市道路建设的对策
3.1重视排水项目的设计、施工
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监督检查可以随时发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预防问题的扩大化。在施工阶段,质量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每道工序都应该严把质量关。要求监督人员以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施工工作,对施工设备、机械与材料要严格把关,经常的,及时地进行监督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保证设备的完好无缺,也要定期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工程施工的每项工作都能够到位。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良处理,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
3.2增加路网密度
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建设密度,次干路和支路的密度不论长大小都取一样数值,有利于组织非机动车交通。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迂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 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改善道路功能结构。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3.3创新管理手段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 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快速的道路是城市的动脉,尤其当城市用地 日益扩大时,快速路是缩短市民时空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城市运转效能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保护其功能。给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这种绿色交通”提供便利,让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3.4加强城市道路养护维修
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养护和管理同等重要,养护与维修相结合,预防与维修相结合,以养为主的原则,依据道路养护维修周期,做好计划,定期进行维修,保证城市道路的完好。养护维修施工单位一定要依据有关技术标准与《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质量管理,进而保证工程维修质量。 [科]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的布置也日益复杂。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维护力度方面还比较薄弱,城市道路多次开挖,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常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还破坏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因此,对于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维护成为了一个研究的话题。
1、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经常重复建设,多次开挖,使得城市道路地下管线遭到损坏。当对城市道路多次施工时,各种管线会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由于当前审批程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地下管线出现排列错乱的局面,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地下管线产权人一直以来有无偿使用地下空间的传统,不愿承担作为受益者应分担的政府在道路建设上所投入的征地拆迁等必要成本。现国有出让土地已普遍实行了有偿使用制度,地下土地则成为了被遗忘的资源,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已习惯于无偿使用国有的地下空间。
(3)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的施工范围现只局限于通信管线方面,却没有把电力、供水、供气等管道线路划到地下管线施工范围中去。地下管线产权不集中,多头管理,各自的管理规定衔接不够或相互矛盾,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造成对地下管线的管理缺乏统一性、长远性、一致性与协调性。2、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对地下管线缺乏统一的管理。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划进行操作,遇到线阻时,经常乱改线路,导致线路混乱。有些线路被施工人员随意改动,使得跟原来的规划不相同,原来图纸上是一条可以施工的路由,现在打开,各种管线已经占满,而污水管接入雨水管中,汇水区的排水管径到下游突然变细水管了,地下管线规划理念没有得到重视,也缺乏技术的支持。
2)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运行部门比较复杂,而且还很乱,制度也不相同,可以说相互孤立,没有紧密合作,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因而对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缺乏有效的管理。
3)当前,对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认识还不够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完整的管理办法。地下资源使用费也没有收取,使得道路再三开挖。3、如何做好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的建设
(1)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有了周密统一的规划,设置了统一的综合管理部门,进行了精细严实的设计,就为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创造了先决条件。有关部门必须确保地上道路与地下管线项目同时进入招标程序,而且尽可能地在同一标段由一家道路施工单位总包,再由其量力把地下管线分包给资证齐全的商家。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协调环节,提高了工效,确保了工期和质量,确保地下管线的建设。监理部门要严格以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不同专业,从原材料、施工、检验各工序把好质量关。
(2)档案资料,电子管理
地下管线是地下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资料,要做到地下方位清楚、三维尺寸精确、施工查找方便,为城市的近期、远期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可靠的资料。要率先在这一领域实行电子化管理,以确保在今后道路改建扩建工程中,不再出现因目标找不准而挖损管线的事故。
(3)以设计为基础,精细严实
工程优劣成败的基础是设计,其是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网建设能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单位必须要做到精细严密。要做到精细,设计人员就应当严格按照规划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在设计图上开辟“协调”一栏,会同专门人员对设计进行审核会签。而严实其实就是要做到设计严谨,实事求是,既要按照规范,又要深入实际,敢于创新。
(4)以管理为本,固本清源
最大限度的减少环节,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协调各个环节以各个部门的间的问题是管理的基本出发点,要做好管理工作应当成立一个常设的综合管理部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久拖不决,该管理部门应当要高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规格,比如可由某一级领导兼任该部分最高领导,下设常务人员处理日常事务。
(5)以规划为纲,纲举目张
作为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规划,应道要同时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及可操作性。城市建设与道路建设的任何一项工程都必须要无条件地置于规划的统筹之中。使得规划能够做到历史传统与现在文化、传统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人与自然的有效结合。于此同时,也应当以规划道路建设为纽带,连同相关的地下的供水、供电、供气、排雨、排污等配套工程一同绘就报批,实现上宏观层面上的协调以及在微观的可操作性。
(6)做好维护工作,确保使用寿命
根据城市道路实际情况,首先,制定出相适应的地下管线设计方案,创新思想,全面考虑,合理规划和布局地下自来水线路,排水线路和煤气线路,此外还有通信网络线路等,规划和铺设,不同线路之间应该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就可以保证线路不交叉,地下管线便于分开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维护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地下管线的利用不仅影响到市政加、规划、建设、信息办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时候,应紧密配合,加强沟通,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制度更好的实施,便于建设单位自我约束;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能否正常运作,不仅关系到城市道路的合理发展,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针对我国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合理维护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此外,还应该设立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规范制度,成立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尽量避免多次开挖的现象,为地下管线正常运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