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2 16:53: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沟通交流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沟通交流模式

篇1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城市的重新规划建设,很多以前在主城区的高校校区逐渐无法满足办学需求。加上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高校大合并,客观上形成了中国的多校区大学。

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了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但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其中,教师住在甲校区而上课在乙校区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校采用校区间开通交通车的方法。为确保教学秩序正常,交通车一般定时定点开车,在上课前10-20分钟左右抵达上课校区。如此一来,任课教师上课乘车一般需花费30-50分钟。抵达上课地点后,还需解决上洗手间等问题。如此算下来,任课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几分钟能进教室,进行多媒体调试等必要的课前准备。上完课,任课教师需随校车返回,返回校车一般会在下课20分钟左右离开上课校区。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前、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均比较短。加上现在很多高校实行大班额教学,一个大班80-120人不等,一个任课教师正常情况下教两个平行班。因此,一个任课老师要负责160-240名左右学生的教学任务,加上现在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这些现象都促使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出现困难。②

现在高校实行辅导员管理制度,一个辅导员管理几个班级,任课教师很少参与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如此一来,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学生的老师,没有担任具体的教学任务,而担任具体教学任务的老师,由于没有时间,造成难以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的局面。大多任课老师上课铃声响时走进课堂,下课铃声响后离开教室跟车回家,课后与学生擦肩而过,老师也不一定能认得出自己所教的学生。学生也觉得老师不会记得自己,主动打招呼的也比较少。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课堂外几乎没有情感的交流。本来教学相长的互动阶段,仅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收集到学生教学信息的反馈,而学生想请教老师,与老师讨论的过程也无法开展。如此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由于交流欠缺,造成情感平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 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在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首先,任课教师协助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让任课教师采取跟班制的形式,协助辅导员参与部分班级管理工作,并将此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中。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要有质与量双方面的要求,不能走过场,混形式,要确实参加学生的班会、社团活动等,并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同时,还可通过学生测评的方式反映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情况,并以此为据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其次,充分利用当下发达的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沟通。任课教师可在不影响个人生活的前提下,开设个人主页之类的网上教育园地。在主页上,可介绍自己的学术专业,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师,更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同时,任课教师也可通过主页对学生进行情感、生活等方面的解疑答惑。同时可建立一个互动平台,在约定的时间内,在实名制的基础上,于虚拟网络中师生间进行真诚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时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以及老师顾虑较多的情况。

再次,举办定期讲座。在充分准备的定期讲座上,让任课教师与学生有课堂以外的接触,通过讲座,让学生体会大学教育不仅限于课堂,从而树立大课堂的学习观念。在讲座上,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让任课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老师的回答与学生的再提问中,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并让师生之间思想上、情感上有碰撞,只有这样,师生间的情感才会加温,才不会停留在淡漠的阶段。

最后,充分培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干部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任课教师需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并先了解班级干部,要充分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作用,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要求,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亦可通过学生干部向全班学生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期望等,这样,比严厉、直接要求学生要起作用。

如果能从以上方面下功夫,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一颗真诚的爱心面对自己所教班级,应该能收到如下之功效:

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学生亦会以一颗爱心来对待工作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对象。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少去了冷漠。

②任课教师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和辅导员分工合作,加强联系,这样也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在多位老师的交流合作下,老师们能更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才能。

③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发现学生之间的一些矛盾并及时解决,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团结的班级氛围,避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矛盾积累过多,造成不良后果。

④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学生更能理解老师的辛劳与付出,有利于学校政策的实施。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个学校,只有师生一心,上下合作,才可能强校向前。

在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下,协调好师生关系、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与交流当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其中有法,但无定法。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于任课教师自己的沟通交流方式。所有一切努力,都只为发展好现在的高校教育,培养出健康、建设性的社会合格人才。

注释:

①吕雪峰.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策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9 期.

②谭海燕.高校师生的交流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

参考文献:

篇2

教师是否“讲”得好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它不仅涉及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自我评价,也涉及学生、同行、专家等对教师教学的他人评价。评价的恰当,能调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具有自身代谢功能的动力源。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是否“讲”得好这一评价问题进行探讨,力求让评价成为教师改进自我教学,追求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

一般来说,理论上评价一节课,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素养、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一般从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恰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评价。教学内容从内容的正确性、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等方面来评价。教学过程从各步骤是否过渡自然、思路清晰、时间安排恰当等方面来评价。教学方法从是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当等方面来评价。教师教学素养则从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板书、多媒体的运用、灵活驾驭课堂等方面来评价。教学效果从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课堂学习的反馈结果、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另外,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必须要将国家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和清晰化,把它变成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教师的工作都是从“自己出发”去完成的。“从自己出发”是指教师从自己的需求、能力、知识以及个人所处的教学关系、教学条件等因素出发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确证、自我发展甚至自我改造。面对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教学进度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尚需改进的考核、评比,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课程改革对自身素质的需求等等压力,多数教师只关心自己的课堂,不太关心和自己关系不太大的事情,很少关心或研究别人的课堂。但是,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对自己课堂进行研究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别人那里能促进自己成长的资源,让教师间真诚地交流和协作成为完善自我,享受专业成长的沃土。

本文对于一节好课的评价,借助泰勒的观点: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的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基于泰勒的观点,结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准确性的理解和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的工作都是从“自己出发”去完成的现状,尝试以目标落实为导向,建构一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试图让教师好的教学成为日常教学中的必然,促进教师(尤其是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一、加强对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准确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国家制定的课程目标。教师在理解课程目标提出的学科教学理念、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宏观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的章节教学目标和建议及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现实、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实践经验,制定出学生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即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它关系到教学设计的有效程度,关系到学生课堂生成物的质量。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是指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可行、是否有层次、是否可以评价。目标可行是针对学生来说的――是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目标有层次指不同的学段对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有不同的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可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行为目标的评价(主要对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怎么做的知识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有过程性目标的评价(过程性目标是过程性知识的教学目标)。过程性知识是伴随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体验性知识。体验分为四个阶段,以数学知识为例。(1)对知识产生的体验。体会知识产生的缘由,明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2)对知识发展的体验。体悟知识发展的动因,包括数学学科的内部以上和促进知识发展的外部因素,习得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对知识结果的体验。领会蕴涵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结构的美。(4)对知识应用的体验。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积累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知识,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和习惯。

二、提高目标意识和制定适当目标的能力

目标是人们对活动结果所预先设定或拟定的要求标准。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主观愿望,是教学活动后,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它表达了学习者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对教学目标准确性的追求,只有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追求,才能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树立追求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意识,主动钻研国家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认真解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从宏观上对教学活动后,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结合具体内容的章、节目标,将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微观的把握。最后,结合自己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征为学生制定出一个比较恰当,可操作、可评价,利于学生达成的预设目标。目标的确定,好比一项建筑设计,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也就知道了建设的任务,下一步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寻求完成任务的途径。对教学设计来说,就进入了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阶段。这些过程都是为实现目标而提供的路径。显然,离开对目标的清晰把握,要想路径既经济又实惠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树立目标意识及提高制定适当目标的能力。

三、建构他评与教师反思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评价促进教学目标准确化的实现

虽然评价可以是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的评价,但都只能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片断的评价。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时间的评价可能对教师自己的收益并不大。所以,就出现了教师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评课感到困惑的现象,逐渐把评课当成一种负担,降低了评价的功效,使我们对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检验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建构他评与教师反思相结合的自评评价模式。

篇3

1 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艺术生的文化基础差,文化学习能力差,所以艺术班学科教学案的编写首先要着眼于改变艺术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最佳的教学案设计就是用填空方式。在设计教学案时尽可能地利用好教材,在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后,能够完成教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填空,教师再督促学生识记这些基础知识,体现了“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是编写教学案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2 注重将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生想学、乐学相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与现实,富有情感,进发思想,才能实现理性、道德、审美、生活等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整体发展,学生才会产生想学、乐学的念头。在设计教学案时,应尽可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史料探究”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到“原来历史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案编写的主要步骤与基本结构

(一)教学案的编写步骤

1 每学期开始,备课组(一个年级为一个备课组)根据各自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教学案的编写计划与具体分工,每位教师按照分工准备好自己所要执笔编写的教学案。

2 在每周备课组会议上,承担下周教学案编写任务的教师提供预先编好的教学案(草案)或提纲,备课组成员共同对草案进行探讨,并形成对草案或者提纲的修改意见,体现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负责执笔的教师,根据备课组的修改意见,对历史教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交给油印室印制。

(二)历史教学案的基本结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改形式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培养了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我校在对艺术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探索出普通高中艺术生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案模式,主要分为“考纲要求”、“考点梳理”、“史料探究”、“课堂检测”四个主要部分。

下面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为例,介绍艺术班历史学科教学案的基本结构及相关流程。

【考纲要求】本环节为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篇4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床头交接班工作,其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由于床头交接班中年轻护理人员能力不足, 会致使住院患者重要信息在交接班时流失,引发安全隐患[2]。沟通不良包括信息不足、交流障碍、信息模糊或不明确、信息没有及时有效沟通,来源于个人、人际和系统等环节[3]。SBAR即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的首字母缩写,它们分别代表目前发生什么、什么缘由引起的、我觉得根源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的一种沟通程序[4]。它是一种标准的沟通方式以证据为基础的,保证信息在紧急情况下的准确传递[5]。在美国医疗机构中目前广泛使用SBAR沟通模式作为医疗沟通的标准方式,以减少由于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安全因素[6]。为确保患者安全,我科自2015年1月引入SBAR沟通模型用于床头交接班标准沟通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建立个体化SBAR沟通模型:为了让SBAR 沟通模式在繁忙的工作中被护士逐步适应,提供一个临床思维模式给护士并使其内化成习惯行为,通过设计一个客观勾选的表格。根据科室特点并结合SBAR有关工作表及指南[5]设计:改良S、B、A、R4个维度的内容。S(现状):即患者的姓名、床号、阳性体征及不适主诉;B(背景):即患者的主诉依据及现病史,目前治疗;A(评估):即汇报者对患者现存问题的初步判断;R(建议):即推荐措施,包括已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建议采取的措施。

1.2 SBAR沟通模式的实施及管理

1.2.1人员入选及培训 入选标准:在肿瘤内科工作一年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入选护士共15名,年龄(30±2.45)岁,其中护士5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大专7名,本科8名。培训方法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培训进行2 w,通过业务学习、授课,SBAR沟通模式宣传其应用意义及优势;第二阶段:沟通表的使用培训进行1 w;第3阶段:采取现场模拟、情景演练、个案分析等方式指导进行为期2 w的模拟演练;第4阶段:以文件、书面告知、科室张贴海报、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对科室医生进行为期1 w的宣传,告知如鼓励尊重护士给予的建议,耐心倾听护士对病情的汇报等希望配合之处。

1.2.2实践能力测评 测评时间:培训实施1.5个月后, 对15名护士进行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和掌握情况测评,并由护士长负责。方法:随机选择科室危重患者交接班、个案分析、组织情景模拟时,给予测评自制的SBAR沟通模式调查表。内容:根据个案或模拟情景,对接班护士和医生说出4个SBAR模块的内容,建议是否合理有针对性, 是否体现病情变化,测评信息传递是否准确、及时。4个模块各占1/4,测评总分为100分,合格者为达95分及以上。结果:15名护士中80%达标,余20%再次培训1 w后,继续上面的评测方式,结果为均合格。

1.2.3模式的应用流程 在科室在测评通过后,即开展SBAR沟通模式。①护理评估新人院患者,将患者信息在沟通表上以打勾形式记录,并向医生按记录顺序汇报信息以及提出意见。其次,在床旁交接班时危重患者与化疗患者应用该模式。②在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化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与医生及接班护士应用该模式沟通。需要注意的是,对需及时抢救的危重患者表格仅作为参考,为避免耽误诊治,可不用完整记录。主要采取交接及直接汇报为主,辅以电话交流间接的沟通形式。

1.2.4质量的控制 为保证措施落实的有效及长期性,在该模式应用期间,护士长在落实措施后1个月,进行测评为期1w。测评内容:第1部分,在每日交接班后,是否按照SBAR模式沟通由护士长对接班护士进行询问并了解交接班的内容。第2部分,是否按该模式实施由责任组长(护士长指定)负责检查护士交接班。测评目标为达90%以上的落实率则合格。测评结果:第1部分落实率是90.4%,其中S为98.0%,B为94.1%,A为86.3%,R为83.2%。第2部分落实率为86.2%,其中S为96.0%,B为90.4%,A为 82.3%,R为76.1%。第3部分落实率为82.1%;其中S为 92.0%,B为85.0%,A为80.1%,R为71.3%。对于落实模式的质量情况,第2及第3部分未达标,护士长可通过与护士访谈调查其原因。调查表明:①患者夜间多是病情危重. 相对来说人力资源很短缺,护士来不及汇报。②个别护士工作积极性缺乏,不主动应用该模式。改进措施:①对低年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自信心。②组织专科培训,强化情景演练。③在夜间工作量繁忙r段增加帮班,保证人力资源充足。④对于认真执行该模式的护士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对多次不自觉遵守该模式的护士给予批评。以上措施实施1个月后再次应用相同方法测评,3部分内容的 落实率均达标(>90%),A及R的落实率较前有明显提高。以后护士长每季度以同样方式组织测评1次。

1.3评价方法 测评护理质量:以我院护理部制订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应用模式后科室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和医生对护士满意度作为评价依据。

2结果

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收益显著,科室分级护理质量每月均分由2014年的92分上升到2015年的96分,最高99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014年的10起下降到2015年的1起。科室每季度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从89%提升到96%。每季度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从93%提升到98%。

3讨论

3.1 SBAR-床头交接班沟通模式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床头交接班工作,其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在床头交接班的传统管理中,各科室的交接班框架流程只是一个概略性的,没有能够明确指出的具体指导内容(如何突出专科特点的),或忽视对患者的整体身心评估而仅仅突出专科特单的,没有一个理论模型来指导床头交接班工作。SBAR沟通模式有系统的病情汇报流程,即遵循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的步骤进行交接班[8],增加护士对病情及潜在因素的整体性评估,帮助护士确定患者的主要问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快速完整地传递给接班者,使接班者快速了解患者完整的信息,及时处理有待解决的问题,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护士对患者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的评估分析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并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分析。通过SBAR的学习.护士也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沟通对于安全医疗的意义。

3.2 SBAR床头交接班沟通方式使护士评判性思维及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沟通能力是护士四大核心能力之一[9]。根据SBAR的步骤,护士必须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这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落实过程中,"A"和"R"对护士来说最具有挑战性,难度也最大,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更为显著。针对此问题,引导她们根据SBAR报告程序逐项收集,分析相关的患者信息,进而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目前SBAR沟通方式已纳入肿瘤科新护士岗前培训项目内容,得到了新护士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3.3 SBAR床头交接班沟通模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护际间交班沟通协调,专业知识、交接流程规范,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护士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上升,护士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进而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SBAR沟通模式能够建立一条沟通快速通道,保证信息完整、准确、清楚地传递。用于床头交接班可以有效减少因沟通不良引起的医疗护理差错,提高护士的临床评判能力,提高患者和医生对护士专业的认可度,有助于团队文化的建立,进而提高医疗护理安全。然而,SBAR沟通模式的开展要得到领导的支持,目前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大多不足,如何保障人力资源,调动医护人员运用该模式的积极性是值得考虑的。

参考文献:

[1]陈伟婉,潘红英,吕小兰.床头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3):31-32.

[2]赵秀香.临床护理教学中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5):83-84.

[3]Leonard M.Graham S,Bonacum D.The human factor: the critical importanee of effective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in providing safe care[J].Qual saf Health Care.2004.13(suppl 1):85-90.

[4]SBAR technique for communication :a situational briefing model[EB/ 0L].[2010-05-19].http:///IHl/Topics/PatientSafety/SafetyGen- eral/Tools.

[5]John ST.SBAR 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in arizona [EB/OL]. [2010-05-19].http:///patient_safety/documents/SBARtoolkit 001.pdf.

[6]Velji K.Effectiveness of an adapted SBAR communication tool for a rehabilitation setting[J].Healthcare Qnalitedy,2008.11:72-79.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9-05

临床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因此,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护理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

1.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护理教育要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主线,注重护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使其获得专业护士所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因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

临床处置能力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术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是护生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然而我国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却是各项能力中最薄弱的方面。为此,护理教育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整合,如开设《护理实务临床处置》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模拟训练、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小组演练结合录像反馈法、模拟教学法、AIDA教学法(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行动四个教学步骤)等;此外,教育者在临床带教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目标反馈带教模式和操作分级模式等,都可以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2.2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能力,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及专业承诺等方面。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重视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增设沟通交流课程、人际沟通技巧讲座等方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2)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者针对各专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如高保真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法、角色扮演、同行评审、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结合规范化用语培训、网络虚拟临床模拟教学法等;(3)在护理技能教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侧重沟通交流与技能的融合,如“模板式”操作用语与技能流程相结合、标准化病人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将沟通交流内容纳入护生技能考核标准之中等,使该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4)在临床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法、反思性学习法、护患冲突案例培训、参加临床服务活动和人际沟通培训等。

2.3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能力。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然而研究显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水平不容乐观,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对于该能力培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教育者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和拓展护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如参与式教学模式、阶段式目标教育法、经验学习法、情景模拟演示、标准化病人、实际承担健康教育项目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意识不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

2.4临床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管理能力是指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目前我国护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护理管理学的实践内容贯穿到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如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设立小值日制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运用纽曼系统模式、高保真模拟教学、护士长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层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管理水平。

2.5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6

高校中,良好的师生互动与沟通所凸显的作用与意义尤为重大,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离不开沟通。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标志,让网络化的沟通交流进入师生之中,积极探究师生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现状

目前,高校师生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师生关系工作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也日益弱化。一项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在课后与老师进行思想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为零,而上课时也只是以工作关系相处,这样的师生之间似乎隔了一道鸿沟,师生交流极为不畅。但是,据另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进行沟通。当前,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没有合适的交流沟通平台等因素成为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1.师生对沟通迫切需求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最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关系之一。学生希望自己被老师所认识、所了解,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因此大部分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为了使教书育人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同样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这也要求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因此,对于绝大部分师生来说,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

2.缺乏平等的交流沟通意识

“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作为观众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教师扮演着“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但是随着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日益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他们希望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老师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而是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他们进行交流。现在,老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身份进行沟通。绝大部分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

3.缺乏合适的沟通平台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

随着“朋友”角色定位逐渐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非平等沟通将不会成为师生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不畅的原因主要在于“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而非沟通双方存在代沟。目前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或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在办公室进行,但是事实上多数学生十分反感办公室,他们认为办公室的环境过于拘谨严肃,实话和真话不敢跟老师面对面倾诉,相反,通过电话、邮件、qq等非面对面形式,学生更易于表达真实情感,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说错话被老师当面批评。因此目前来看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平台。

二、易班改善了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1.易班的主要特征

易班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基于WEB2.0的网络互动社区。易班融合了博客、社交网络、论坛、微博、网盘、邮箱、手机应用等功能。师生可以通过这些功能进行互动交流,交换生活、学习的信息资源,参与班级、校园活动。归纳来讲易班具有以下特征:校园氛围浓厚,社会氛围较弱;育人氛围较强,娱乐倾向较弱;真实内容很多,虚假内容很少;习惯使用较多,上网成瘾较少。

2.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网络化的可操作性

之前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网络化的可操作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1、传统的师生沟通交流模式的束缚。2、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得到政策上的支持;3、技术不够成熟,队伍的不够专业。现在,“朋友”的角色已成为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师生都摆脱了传统交流模式的束缚。高校也加强了师生交流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易班就是最好的体现。在政策和制度已经不是问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易班解决了校园网、校园BBS却因功能和技术的落后不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

3.易班对改善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作用

首先,易班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由于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课堂上的专业教学时间不断缩减,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师与学生相互认同感也在降低。其次,易班是师生生活娱乐的交流平台。在易班上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转变成了一个网络社区的朋友,这样学生对老师不再是一味的敬而远之,而是一起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社区生活、娱乐甚至互诉衷肠。这样伴随娱乐性的交流,让学生抛开了以前师生身份的限制而畅所欲言,老师也能从根本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再次,易班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易班个人主页、易班微博等网络信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第一,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各种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进而进行引导。第二,可以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教师可以借此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动态,通过易班微博、易班帖子的方式,进行直接提示或间接的暗示,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基于易班的高校师生交流的实践

基于西华大学易班平台,为师生沟通交流开设四个功能模块,分别是:(1)信息交流(2)娱乐互动;(3)日常生活;(4)学习研究。

信息交流是与师生紧密相关的文件、通知、公告等,在易班上通知班级相关事务,以便于同学们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学生可以及时对老师的信息进行反馈。在这你来我往的信息传递中,建立起属于师生自己的信息平台。

娱乐互动是师生快速接受对方的一个很好的着手点。师生可以运用易班的花鸟市场和宠物专区来进行娱乐互动。老师和学生能领养对方为宠物,这样就能有效地消除师生的身份隔阂。同时,在对方的发帖上用送花、鸡蛋等有趣的奖惩措施,这样既能奖励和提醒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彼此的良好沟通营造了温馨的情感氛围。

日常生活是师生在易班上话题、相册、心情等双方能随时了解对方生活和情感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些功能,使同学们敢于说出现实中无法说出的话。老师也能及时对学生的动态进行掌控,在线下的交流也会找到更多的共同点。

学习研究解决了第一课堂师生交流有限的弊端。在易班上,我们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由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坐班”。同学们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答的疑惑都可以在名师工作室向老师提问,并有老师进行答疑。老师也会将相关学习资料以及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名师工作室进行展示,让同学们随时能温习课堂内容且永久保存。

四、易班平台中师生交流关系构建的措施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优秀教师的素养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将对学生的人格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内在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知识技能,进一步获得学生信任,使师生网络信息交流更加深入和持久。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使易班个人主页和空间设计时尚新颖,易班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易班信息交流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

师生沟通交流应转变传统的教导型交流方式为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主动出击,努力学习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心理倾向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心近自然就亲近”,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使师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为双方的沟通交流建立起“心灵的桥梁”。

3.掌握师生沟通技巧

教师还应着重培养网络沟通技巧。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对于学生理解偏差、不同观念和价值取向,甚至是异样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师都应秉持中性态度,采用中性态度的语境进行师生交流,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个体观念性差异而产生消极的甚至抵触性的情绪,从而营造积极和谐的沟通氛围,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周涛峰,张登沥,林海悦.易班网络群体心理特征及育人效能发挥.虞丽娟.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第5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5):209-212.

篇7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行业。尽管我国法律法规一直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对建筑业安全的监管,且建筑业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也在逐年下降,但依然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建筑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知识掌握不够,致使盲目施工或者不安全施工,进而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施工安全知识主体网络的理论模型

1.1主体概况

建设项目的参与者一般包括:业主、施工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等。本文在选取节点过程中,考虑到依据建设工程最常涉及到的四个组织来分析,即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

1.2关键节点的提取

本文从施工安全角度来选择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即建设项目中针对于安全问题的关键人员来着手,提取的关键岗位如下:(1)业主方:业主方工程师;(2)施工方: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工长、电工、机械操作工;(3)设计方:设计工程师;(4)监理单位:总监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2、P-P 网络构建的思路

本文选取的节点均是各个组织机构与安全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人员,从关键线路着手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沟通交流、请教与被请教、咨询、教育传授等。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难以用非常直观简单的描述来表达清楚各自的相互关系。而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症结,建立网络能够直观准确地对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形象的描述。

3、P-P 网络模型的构建

以知识主体作为节点,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系作为边,建立一个P-P 网络。其中P为人员(person)的简写,也就是说 P-P 网络,即人-人网络(主体-主体网络)。所建立的 P-P 网络,从知识主体之间知识沟通交流、请教咨询等这些关系来描述,并且利用一定的赋值来描述各人员之间的关系强度,进而建立关系矩阵,利用 UCINET 及 NETDRAW 软件输出网络关系。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反映实际施工安全知识交流现状,人员之间就安全问题进行沟通的强度等各种问题,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的建模过程如下。

令P={P1,P2,…Pn}表示为知识主体点集,函数f(pi,Pk)表示表示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边),令f(pi,Pk)=(1,2,3,4,5),其中,1,2,3,4,5 表示知识主体之间沟通的频率,为了在问卷过程中,被调查人员易理解并易做出判断,给予加权值来定量衡量。假设以1个月为衡量的时间单位,分别设置加权值“1”为零沟通,“2”描述偶尔沟通,“3”描述的是沟通交流一般,“4”描述的是沟通交流经常,“5”描述的是沟通交流很频繁。在被访人员作答时可根据相近原则适当选择。i 和 k 表示任意两个主体节点。则该 P-P 网络模型为:

G=( P , E)

其中,E={(pi,Pk)|, f(pi,Pk)=(1,2,3,4,5)}为边的集合,边(pi,Pk) 表示知识主体i 到知识主体 k 的关系,例如可以理解为知识主体 i 主动向知识主体 k 寻求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处理之前,需要将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关系矩阵建立起来,建立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共享关系矩阵的方法如下。

(1)分类汇总各岗位人员总的加权值w。即假设施工人员就施工安全知识共享所得到的加权值为 ai,则该岗位上所有人员所得的加权值

(2)将每类岗位上的总的加权值w求平均。即用总的加权值除以该岗位上所调查人员的人数n,用公式表示为w’= w /n。

(3)求出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强度比例。例如,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或者请教的所有岗位上的人员所得出的平均加权值综合为33.75,其中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与其沟通交流的频率平均加权值为4,则项目经理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的频率占所有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总频率的比例就是4/33.75=0.12。依次类推计算出矩阵中其他数值。

图1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主体网络图

整体网密度反映的是网络对于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态度等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示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整体网的整体性能及产生的效益。假设整体网中所有行动者总数为 n,那么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最多的关系数为 n( n-1)/ 2, 而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假设为 m,则整体网密度=,该关系矩阵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881。该网络中的特征向量值分布中,代号为1的节点特征向量中心度最高1.102,其余10各节点的特征向量值跟1号节点的差值很大。我们发现1号节点是业主方工程师,在国内建筑业中,业主方对于工程项目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是工程项目的投资单位,业主方对于其所投资的工程项目具有绝对控制权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业主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他参与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其他参与单位在安全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受制于业主方。业主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属于责任主体。业主代表和业主方工程师是业主方的窗口,直接代表业主方行使业主方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业主方工程师具有在该网络中极度中心的位置是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各参与方关系的一种真实直接的反映。

4. 改进建议

该网络整体网络密度为 0.0881,说明该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松散,联系不够紧密。我们从实际节点所代表的岗位角度来分析,能够发现,各参与方在本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而跨越组织的障碍,如何能够形成各组织中的人员之间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的形式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寻求的方法。笔者建议充分发挥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负责人的中间纽带作用。各组织其实就相当于网络中的结构洞,结构洞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本,在该网络中的结构洞直接代表着一种网络结构利益。可以通过发现各组织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进而促进这些关键节点同其他组织中的关键节点的沟通交流,促使结构洞之间形成一种桥接,从而能够使结构洞之间的信息得以转化和传播,产生通畅的信息流。

参考文献:

[1] 黄飞.关于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J]. 科技风. 2010(20)

[2] 杨艳.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04)

篇8

1.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艺术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互惠共赢。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使得师生双方在认知以及思想等方面达成一致。通过沟通,能够使学生心理结构发生转变,吸收新的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经过沟通交流,班主任也能够逐渐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改善对学生的态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互惠共赢。

(2)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完善自身,为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突破。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同,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落后状态,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恰当的沟通艺术,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确立前进的方向,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突破,得到更好的发展。

2.当前班主任沟通当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长久以来养成了惧怕班主任的心态,而且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班主任过度关注认知。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在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之时,班主任过度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沟通话题最多的就是学习以及分数等,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而缺乏对学生心理、情绪以及感情的重视,没有开展必要的德育工作。

(3)缺乏对学生的公平对待。一般来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喜欢与学习好、懂事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对于一些差生,只有在犯错的情况之下,班主任才会进行必要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公平对待。

3.提升班主任沟通水平的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之时,要想提升自己的沟通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平等沟通;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出现以成绩来交流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吸取先进的沟通管理经验,不断充实自身,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2)从“心”着手。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心”着手,即需要敞开心扉,尊重信任学生,这也是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必要前提。同时,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学生声音的倾听,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班主任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反省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确定更好的班级管理方式。

(3)创造沟通环境。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沟通的环境,把握好沟通交流的时机,避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新的矛盾。在时机的选择中,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做到因人而异。同时,在创造沟通时机之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多与学生亲近,使得学生放松心情,对班主任产生信服感。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班主任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从而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亲密分为身体亲密与情感亲密两大类,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维系夫妻二人的情感亲密呢?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善意对等的沟通与交流吧。

对,就是了解,彼此了解,了解对方的行为思想,并且可以在对方面前敞开自己的内心,允许自己的脆弱、不安全感等毫无保留地流露,不用担心会遭到对方的耻笑和误解。这一切只能通过夫妻间的沟通交流来达到。但是,从前面的结果,我们已经得到这样的结论:夫妻沟通方式的错误不但不能达成亲密增进亲密,反而构成了对亲密的伤害。

我们曾谈到生活中常见的四种不良沟通模式(批评指责型、讨好型、中庸型、理智型)也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夫妻交流中。

那么,不良沟通是如何使夫妻感情陷入“交流昏迷”的状态的呢?又是如何伤害夫妻感情的呢?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沟通交流中的五个层次,来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交流来提升婚姻中的亲密感。

第一个层次:是我。

这个层次的沟通大多发生在公共场合,当我们遇到某些人的时候,双方出于礼貌而相互点头致意。很明显,这个层次的沟通非常浅显,两人可以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只是客套性的尊重而已。当然,在今天的很多“维持会”式的婚姻中,这样的情况也经常见到。或许是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之间的转换意识缺失造成的。上班时,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跟人交流,回家后就想安静地休息,于是就表现出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的状态。点头示意我回来了,却没有声音和情绪。久而久之,对方便无法忍受这种沉默,就开始焦虑不安,揣测怀疑,最后家庭关系乱作一团,引发更严重的“沉默”。

第二个层次:我知。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价值

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管理当中,要想了解学生的情况除了通过一些基本情况统计以及向任课老师、学生干部了解以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辅导员在长期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内心需求等等,能够最快的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防患于未然。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问题的多发期,其自我管理能力、耐挫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偏激和冲动。如果辅导员能够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沟通,那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耐挫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是增进师生情感,增加认同感,降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提到工作效率。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辅导员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有的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存在抵触心理,不认同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但如果辅导员能够通过有效沟通,消除其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彼此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辅导员安排的工作便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工作难度也会降低。

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影响。辅导员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侵蚀。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辅导员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观,减少单纯说教的抵触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辅导员与大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一些辅导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作用,不注重将沟通运用到学生工作中,只有当出现问题时,才会找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便使得沟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沟通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另外,加之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使得辅导员没有精力去和学生进行过多的沟通。2、大学生与辅导员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大学生与辅导员缺乏沟通的积极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与辅导员沟通;有的是因为不赞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而不愿去沟通;有的是因为自卑而不去和辅导员沟通等等。

(二)辅导员的沟通水平和能力不足。有的辅导员沟通水平和能力不足,自身学识有限,不注重拓展知识面,沟通时往往就事论事,沟通缺乏说服力;或是措辞不当,不能切入问题的本质;或是言语过于严苛,不注重学生感受;或是应变力、观察力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控沟通交流的过程。

(三)沟通前准备不充分,沟通效果不佳。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前“备课”不足,对沟通对象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基本统计情况、任课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缺少对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个人能力等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沟通。

(四)沟通方式单一。部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仍旧采用最为传统的方式:在办公室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交流。笔者并不否认这种沟通方式的特有价值,并且这种沟通方式也是必须的。但是辅导员通常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工作繁杂,精力有限,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最终都要由辅导员来负责,所以辅导员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传统的沟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实际需求。

三、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路径

(一)以平等、真诚、保护隐私为基础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价值观处于不断完善、臻于成熟的阶段,看待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辅导员在与大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批评教育、强制灌输、发号施令,而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减少学生对沟通交流的抵触心理。“在谈心时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 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怨气、苦恼尽情地倾诉出来。”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真诚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切实为学生解决困难。另外,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大多数时候会涉及学生的隐私问题。辅导员切记要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学生才能够敞开心扉、吐露真声;切忌将学生隐私随意传播,否则不但影响辅导员的公信力,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二)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加强沟通的个性化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前要尽可能的了解沟通对象的信息,使得沟通更具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内心需求、行为模式、个人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保证所传达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并且接受,沟通前要尽可能全面的掌握沟通对象的信息,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辅导员在沟通前要计划好沟通的内容是什么,怎样一步步展开沟通,通过沟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三)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增强沟通的主动性

沟通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增强沟通的主动性。作为辅导员,要树立“沟通为本”的工作理念,将沟通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定期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沟通状态,增强沟通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的向辅导员进行沟通,拓宽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四)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沟通技巧

辅导员要不断的增加学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当代大学生的交流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沟通中找到共同语言,把控全局,增强沟通的说服力。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坐得端、行得正、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得沟通交流更具感染力。

沟通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强化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措辞和学生的感受,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不能死板僵硬、单调重复;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回应方式, 既能鼓励说者继续说下去, 又能保证听者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同时增强自身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谈话的进度、语气和内容。

(五)沟通方式要多样化

辅导员除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参加学生活动、采用网络媒体(如QQ、微信)的方式进。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可以增强辅导员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降低沟通交流的阻力。运用网络媒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气氛比较融洽,较为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并且运用网络媒体进行沟通可以及时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通过学生所发的状态或是朋友圈来侧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