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6:53: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加快重点项目服务
目前高新区LED产业链制造企业有晶和照明、晶能光电、联创光电、唯冠国际、荣晶科技等一批大型企业,产业集聚规模初步形成。为帮助LED产业链企业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检测、研发仪器和专业模具,高新办建立并完善了“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缩短工作流程,加快验放速度,量身打造服务举措,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及时投产和推进科技研发提供便捷。
MOCVD是LED照明光源核心设备,企业需从国外大量进口。高新办一方面为企业详细介绍检验检疫政策法规和进口设备检验流程,另一方面及时指出设备中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技术法规要求的内容,同时提出整改方案,使企业设备早投产、早运行。据统计,相关企业进口的此类设备已达4000万美元,目前均运行稳定。
帮助企业突破壁垒
近几年世界各国不断提高LED产品进口门槛,如美国对进口LED照明产品除了安全、电磁兼容要求外还提出了能效要求;欧盟要求进口LED产品必须通过CE认证,符合RoHS和WEEE指令的环保要求以及ErP指令中的能效要求等等。
高新办充分利用部门信息优势,帮助企业收集国外相关技术指令和法令法规,指导企业按照进口国认证要求准备申报材料、送检样品、迎接国外机构考察,通过获得国外的“认证认可”来跨越出口贸易技术壁垒。
提高质量管控水平
针对部分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对质量控制不明确、标准要求不熟悉的特点,高新办主动派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检验标准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和分析讲解,帮助企业梳理原材料采购、进料检验、关键工序控制、成品把关等环节的制度流程,提高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和质量管控水平;依托中检集团江西分公司的技术平台,帮助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质量管理水平;利用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检测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对出口和退运产品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检企在标准研发、科研攻关方面的深入合作,优势互补,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单位和企业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系列过程,叫新能源产业。2012年,世界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高烧不退”,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规模逐步增大,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无法在短期内发挥它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作用。2011年3月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十二五”要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因此,我们对新能源的发展做出了深层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目前,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国家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 考 文 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正文】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发展布局氢能源产业,我市在氢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要积极研究布局。
一、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的迅速发展和推广,氢能作为最适宜的燃料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氢能源工业的发展,人工制氢的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制氢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相关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美国自2012年以来不断加大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研发领域的投入,并成立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联盟,于2013年启动H2USA计划,共同对加氢站网络规划、融资方案、市场拓展制定详细方案,为美国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的集成技术与装备制造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美国已公开对外运营加氢站达到42座,尚有部分内部加氢站数量未知。日本的《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详实指导了2014年至2040年,日本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结合日本能源禀赋,提出日本各阶段制氢与加氢站建设目标,到2030年日本加氢站数量要达到1000座且成本降至2亿日元,海外制氢运输回日本的价格将控制在30日元/m3以内。截至2018年年末,日本已经建成106座加氢站,其中80座以上对公众开放,按照政府制定氢能基础设施项目的补贴政策,这些加氢站可享受自身投资水平的一半左右的补贴金额。德国政府在2006年启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至2016年该计划共支持14亿欧元),于2009年启动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研究,2011年年底实施路线图。为了寻找可靠的商业推广模式,2015年2月,约有2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H2M公司,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开展全国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氢站建设及经营工作。截至2018年年末,欧洲拥有152座已运营加氢站,其中德国拥有60座对外经营站,且其中2018年度投运17座,已成为全球拥有第二大公共加氢站数量的国家。
国内方面,经过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统计,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为2100万吨。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在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化工、钢铁业氢能消费量超过1.6亿吨标准煤,燃料电池车销量达到160万辆/年。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3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4月初,四川省出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将编制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4月13日,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制定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实施细则》。4月24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首都“两区”建设重点突破的意见》,强调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4月26日,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印发了《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补贴标准和范围。4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4月29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新乡市也在日前印发了《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宁夏方面,我区氢能处于起步阶段,年工业用氢气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5%,但下游输氢、加氢、用氢等商业化应用还处于空白,储运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尚无相关项目落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宁夏煤炭资源富集,煤制氢基础条件良好;煤炭地下气化制氢前景可期;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具有生产大量工业副产氢的良好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优越条件。
2020年4月26日,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5月6日正式印发。宁东基地是国家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具备大量的副产氢资源。自治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煤化工合成气制氢过程副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碳减排趋势,宁东基地必须尽快找到电解水制氢等安全绿色的第二氢源。2020年4月,《宁东基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推动宁东基地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银川方面,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市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9年,银川市发改委编制了《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谋划特色氢能小镇,为入驻氢能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生产、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引进吸收制氢、氢能运输、加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依托宁东基地工业制氢优势,开展新能源弃电电解水制氢,结合公交公司、物流园区、加油加气站,推广加氢站及氢燃料汽车。
二、推动银川市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择机有序开展氢能产业发展布局。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都十分看重其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预计五年后将迎来产业爆发,到2050年全球18%的电力由氢能发电承担。自治区《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氢能产业,促进我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送审稿)》,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银川市要加快推进“一高三化”进程,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建设,必须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发展氢能可作为一个重要选项,我们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规划,又要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择机有序开展产业发展布局。
(二)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路径选择。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自治区和银川市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按照氢气来源,有两个技术路径选择建议。一是氢气来源外供。依托我区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正在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氯碱制氢,配套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二是氢气来源自供。例如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主要采取的技术方案,建设制氢加氢站,采用新型电解水制氢装置进行水电解制出氢气。把一些弃光、弃风的电用来制氢,实现本地制氢加氢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运输和安全隐患,随时保证氢源供给。目前该企业有在银川投资建设的意向。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与其他省份相比,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太阳能而言,青海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大气层相对稀薄,日光透过率高,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云层遮蔽低。全年日照时数达2500-3650小时,柴达木盆地更为突出,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以上。总辐射量中直接辐射量的比重约为62%。据测算,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相当于电能360万亿千瓦时。就风能而言,资源也很丰富。青海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65-10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年平均风速3.5-4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4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00-150瓦/平方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据测算,年风能资源理论折合785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电能1745亿千瓦时。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以硅材料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初步成型。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支持,青海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一批单晶硅、多晶硅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青海尚德尼玛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二是太阳能光伏应用初见成效。太阳能光伏应用在青海省起步较早。90年代以前,青海省的光伏发电市场主要由国家扶贫项目支撑。近年来,青海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加速,截至2011年底,青海已实现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容量1003兆瓦。三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应用取得一定进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小型公益项目、生态家园工程、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和三江源能源建设工程、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太阳能在青海省广大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二)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适应高原风况的风机研发取得突破。青海省风力资源总体蕴藏量巨大,但风能密度低、风向乱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风力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二是风力发电场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垂直轴风机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我省风电开发的重要技术制约,青海省海西等地区均有开发商进行测风试验等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传统重化工业的比重,降低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有利于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产业薄弱,配套能力不足
青海工业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基础仍然薄弱,产业规模小,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链不合理,新能源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和材料制造等上游产业项目在省内未能形成,技术研发、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部分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以青海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机构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差,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机制尚待完善,影响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青海省产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高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缺乏
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等原因,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科技人才缺乏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不足,已成为制约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指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从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技术与经济、产业布局等方面,尽快制定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与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规划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针对新能源产业各领域产品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和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在做大、做强基础产业的同时,尽快提出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起点高、发展前景好,与上游产业规模相匹配的产业建设项目,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前期工作,为产业发展打好项目基础。
(三)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产业发展
建议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项目招商与项目建设期间的补助和贴息。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省情实际,出台青海自身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扶持,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美国不惜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至25%;日本经济产业制定最新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同时,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澳大利亚公布的新能源立法草案显示,到2020年该国新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将升至20%。韩国将在2030年之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能源,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11%。印度政府也通过了新的能源安全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鉴于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重重困难,尽快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显得迫在眉睫。特别是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启动经济、振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决策层高度重视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主席在2009年3月中旬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时强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工作尤其不能放松。紧接着,国务院副总理在5月21日举行的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应当重点给予扶持。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首次证实,“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更名为“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他还表示,作为亚洲和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始终依靠自身保证能源供应,并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发展规划。
从“新能源”到“新兴能源”的转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至少反映出如下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其一是对能源认识范围的扩大。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制订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中,把新兴能源主要界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智能电网等。其二是对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发展新兴能源,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虽然技术合作是一条出路,但不能光希望于国外技术引进和援助,更应该警惕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变成了国外的产业链末端。其三是强调新兴能源产业的长期而非短期发展。根据能源局的设想,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删除了“振兴”两个字,而且从原定的到2010年或者2012年延长到2020年。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短期内,新兴能源不会有大的技术性提升,而科技含量的提升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所以最后着眼于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布局,而不是短期振兴。基于上述理由,所以去掉了“振兴”这个词,改为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有深意
近年来,我国新兴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及大企业掀起了一股建设新兴能源产业基地的热潮。比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区推进非粮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集团大力进军新能源领域,为生物质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发展目标方面,此次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比以往任何一次规划的目标都要庞大。以风电为例,根据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 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 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而据能源局透露,目前形成的《规划》对新能源发展目标的制定已经较此前外界流传甚广的版本规模更为宏大。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连续三年成倍增长,已达到1200多万千瓦,排世界第四位。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相当于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限于较少数几个地带。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要包括了新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蒙西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蒙东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河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根据甘肃省气象局最新一次风能评估结果表明,甘肃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7.3%;技术可开发量2700万千瓦,占全国的10.6%;可利用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 6%。更为重要的是,甘肃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在这一绵延1000多公里的狭长走廊内,不但有“世界风库”瓜州、“风口”玉门,其他地区也分布有丰富的风能资源,许多地方都有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并且,这里也没有台风,全年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29摄氏度,适于风电机组的建设和全年运行。还有大面积的荒漠可利用,广布风电场,可以减少同一地区季风变化带来的限制,形成“此起彼伏”的优势,降低运行成本。
目前,甘肃风电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50万千瓦。在酒泉市,年风力发电量已达8亿千瓦时,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五大风力发电场之一。此次总投资1200多亿元的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联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准规划,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十一五”末将建成装机516万千瓦;“十二五”末再新增装机755万千瓦,累计建成装机1271万千瓦。该项目将成为国家继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甘肃省建设能源大省的骨干工程之一。
重振经济的新引擎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新能源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从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公布的刺激经济计划看,都将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之一,通过政府投资或鼓励私营部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候。在遭受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迹象十分明显。在2003~2007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10%,并于2007年达到11.9%的新高。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到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只有7.1%。
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经济危机之后,往往是新技术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契机。而每一次全球经济的再度复苏,都离不开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创新。这也就是世界各国在经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纷纷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至少会有以下几点积极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去年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中,有5800亿元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其比例占到了整个计划的15%左右。而根据汇丰银行一项统计表示,用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比例用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的的增长模式,通过大规模投资于一种新型产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有利于阻止经济的持续下滑,扭转其他传统产业不景气的局面。
第二,有助于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对于实现“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任务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对于保持未来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减少重要资源对国外的依赖。在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到2020年,中国需要消耗煤炭28亿吨、石油6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高达70%。因此,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对于摆脱石油等重要能源对外高度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一些新兴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方面,即使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已超2亿吨标准煤,氢气年产量已近9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氢气生产国。2004~2007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加437%,而中国更是猛增了7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力发电在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安排的风电设备研发项目,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过,在看到我国新兴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矛盾。比如目前新能源电网接入问题,以及光伏发电标杆电价问题等尚待明确。如因风电等新能源电量不稳定,电网接入需要大量投资,此外电网企业还要提拱附加服务,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政策中对于电网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网接入并无明确规范。
劳动力成本提升将推动企业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而产业升级将提升装备需求,装备制造的亮点是高端装备和装备国产化;节能减排要求提高将利好新能源、新材料,也带来脱硝、污水处理、能源合同管理等需求。另外,以新疆、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将迎来大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相关领域。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要下降40%~45%。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大责任还需要由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来承担,环保新能源行业规划实施的力度和发展速度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和投资机遇。
环保新能源投资关键是看行业。核电、光伏、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值得关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核电建设高峰,之后我国核电建设将保持较平稳的节奏。未来中国用电的不均衡对电力供应和电力服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看好的产业是可以减少对火电依赖的清洁能源,以及解决电源和用电分布不均问题的智能电网。此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值得期待,规划内容可能超预期,涉及汽车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标准、电池标准等核心内容。而在新能源汽车投资板块中,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3-02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3.4 价格引导
如何科学、有效地拓展和管理好湖南的新能源产业,即时为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产业链实时基础数据;如何专业地为生产企业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求,建立和组织行业战略联盟机制,统筹解决新型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能源需求
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省每年从外省调入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调入电煤超过2500万吨,调入石油超过600万吨,调入天然气超过9亿立方米。可见能源紧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些都属于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的范畴,因此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新能源及其产业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除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目前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亟待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新能源技术、新能源设备研发,完全符合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风电设备制造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已具备一些领先技术和龙头企业。但要将其打造成新型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3.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涉及从整体规划到具体生产、调度、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及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新能源产业战略研究的课题,就是试图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新能源产业战略模型(数据库结构),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分析、制定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这对于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千亿元支柱产业具有前瞻性意义和作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昭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所列七大新兴产业有四项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需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前瞻性角度来认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千亿元支柱产业没有前瞻性眼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新能源及其产业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湖南必须尽快制定省级中长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要陆续进入年度计划,并将新能源发展工作切实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1.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鼓励、支持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锐意创新,追踪世界前沿科技,发挥风电设备、光伏制造技术既有优势;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结合湖南农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设备开发应用,不断培植新的以及更多的技术优势行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建立和健全省、地(市)级风电、光伏、光热、地热、生物质能以及新型燃料电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最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技术创新,最大效应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科专业强势以及各级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湖南省新能源战略研究会,作为社团机构,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各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战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于能源经济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推广;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科研成果市场转化,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对接交流与合作。在展开长期研发技术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产业联盟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联盟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帮扶新能源企业
关键词 :汽车产业 专业教师 自主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技术领域上较传统汽车有了很大拓展,并融入了当今前沿科技,前瞻性强、技术叠生、更新快,这就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有了更高的能力培养要求,由此对汽车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了更新、更高的现实要求。
目前,由于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及专业教学实践和经验均源自于传统汽车,而职业院校又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产、教、研三者结合不紧密,教师对汽车产业发展资讯及其服务后市场的人才能力定位的把握处于被动和滞后状态,原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教学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培养要求,加之,教师对有关新生技术及其衍生的应用技能的传授缺乏教学实践,使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的把握存在盲目性。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视野下,教师要以专业发展为引领,积极促进专业能力的自主发展。
一、增强职业危机敏感性,激发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汽车专业教师在国家大力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大背景下,应增强职业危机敏感性,主动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路径及其在汽车技术上的变革,领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以及汽车维修人才培养将面临的挑战,通过系统反思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和困惑,并将之内化为需求,激发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二、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做好自主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阶段特征,其不仅是教师成长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连续并贯穿其整个教学生涯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体主动、自觉参与才能完成。教师对自主专业发展有了规划,才能在自主发展中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目标,避免出现行动盲目和职业懈怠。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应以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为导向,通过客观、全面、深入地剖析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形成发展愿景,从而确定出自我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发展阶段和行动目标,并动态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修正规划内容,制订出合乎个性、现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三、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结构、新技术不断叠生和涌现的现实背景下,应勇敢跳出传统职教师资成长的藩篱,开阔自我专业发展视野,主动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和使用单位的联系,积极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开展跨行业、跨学科的横向学习和交流,及时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走向及其最新技术成果,并通过实践参与、科研探究和专业合作,促进自我产教研融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快对新知识的建构和专业能力的创新,从而不断拓展、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促进自己由“学科型、传统型、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型。
四、大胆开展教学实践和反思,加快促进专业自主发展
国家多次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在补贴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见到了曙光。目前,上一轮补贴政策已经结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却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企业翘首期盼新一轮的补贴政策。张小虞对这种现象评论道:“这与补贴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企业应该认识到,补贴只是权宜之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未来坚定的发展方向,给不给钱都要干!而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不应只有一条,应该百花齐放。除了纯电动汽车之外,天然气汽车、低速汽车,包括车联网技术在内,都可以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线。”
对展会和论坛寄予厚望
张小虞对本届车展非常重视,他说:“本届展会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而举办,是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以精品展为定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将大力支持本届展会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