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6:54: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践理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保税政策扶持下的一种实体产业,同时由于实践的惯性使然,客观上也是海关统计中区别于 “一般贸易”、享受保税政策优惠的多种贸易方式的统称。我国保税贸易中的加工贸易虽然与国际通行的加工贸易都有着 “两头在外”的共同之处,但从一开始就凸显出其项下的料件进口后就“全关境享受保税政策、全时空接受保税监管”的个性特色。国外更多只是将加工贸易看作国际贸易的分工合作模式却并不必然享受保税政策,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从起步阶段就以保税政策为依托,实行全关境覆盖、实施全时空监管。反之,国内一些虽然也属 “两头在外”式的贸易,但如果其不是凭加工贸易手册登记进口且享受保税政策优惠,实践中海关仍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监管和统计。因此,在我国外贸管理这一特定语境中,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角度综合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其原生态就是享受有别于特定减免税政策的另一种税收优惠的加工生产,其实质就是保税状态下的加工贸易,可以简称为保税加工。
(二)加工贸易向保税贸易的发展沿革
我国的保税加工 (即人们习惯所称的加工贸易)于1978年从珠三角发端,并以星火燎原之势,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发展而逐步扩展到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其形态也从最初以 “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装配等制造业领域延伸到物流、服务等新领域;其后不久,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相继出现,大量保税货物存储其中并按生产企业需求流转,标志着保税物流雏形的诞生;9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国内,其投资重点由加工制造基地拓展到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乃至地区总部;随着网络订单、按单生产和 “准时生产”、“零库存”等生产模式对物流速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和 “分拨配送中心 (DC)”依托新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下称 “特殊区域”)和海关保税监管场所 (下称“保税场所”)应运而生;2005年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批准7个出口加工区试点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并开展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至此,保税物流之外其他保税服务的形态也逐渐浮出水面。目前,越来越多从事保税加工的企业为提高增值率,正通过自营或外包方式逐步向物流、研发、设计、销售和检测、维修等售后服务这些产业价值链两端拓展。在国家保税政策的强势扶持下,我国贯穿产业链各环节的加工制造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从单一的保税加工,衍生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多种形态共存的产业格局,且因其皆适用保税政策而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贸易形态,即保税贸易。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有加工贸易企业约12.6万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02个、保税物流中心25个、保税仓库746个、出口监管仓库112个,海关保税税款金额达到每年约5500亿元人民币,涉及账册30多万本。
二、保税贸易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一)保税贸易的定义
根据我国现行的外贸法,对外贸易分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这种分类以交易标的为标准。但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方式,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形式 (态),例如,按照支付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货币支付贸易和易货贸易。因此,对外贸易还可以按其享受的进出口政策 (尤其是税收政策)为标准来分类。实行 “先税后放”的贸易方式习惯上称之为一般贸易,相对而言,实行 “暂缓征税”的贸易方式则应称之为保税贸易。从税收政策的视角来看,保税贸易是指经过国家特许对部分特定进口货物实行 “合法缓税”政策、并实施与其享受税收优惠所相应的特殊管制的一种对外贸易形态。这种特殊管制在实践中体现为由海关等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经营者及其货物等实行保税监管。保税贸易项下的进出境货物可统称为保税监管货物。保税货物的基本概念在 《海关法》可以找到依据,但在实际中其内容和形态已经大为拓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保税监管货物主要包括:依法未办理纳税手续的进口货物,加工贸易成品和深加工结转货物,已享受出口退税而未实际离境的出口货物,以及出口进入到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的特殊区域或保税场所的货物等。
(二)保税贸易的基本内涵
从已日臻成熟的海关监管实践来看,保税贸易目前暂时可大致划分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三种形态,分别处于相关经营活动价值链的不同节端。保税加工,是指经营者经国家管理机关批准,对保税货物进行实质性加工、装配和制造以及相关配套业务的生产性经营行为,包括采用全部保税进口的料件和采用部分进口、部分国内采购料件合成产品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保税物流,是指经营者经国家管理机关批准,将保税货物从供应地到需求地实施空间位移过程中的服务性经营行为,包括保税货物在口岸、特殊区域、保税场所、企业之间,特殊区域、保税场所内部的流转。保税服务,是指经国家管理机关批准,对除保税物流之外其他适用保税政策的研发、试制和检测、维修、展示等产品前后端配套活动的生产业;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保税服务又可分为自营服务和外包服务。随着对外经济发展和保税政策适用范围扩大,今后保税服务还可能衍生出诸如保税交易(如期货交割)、融资租赁、离岸结算等其他新的产业形态。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保税物流虽然在本质上也属于保税服务的一种,但是考虑到保税物流继保税加工后发展迅猛,已形成相当规模,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性,且在国务院部委职能分工中,海关对保税物流的管理、尤其是对各种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的管理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在海关理论研究这个特定语境中,可将其单列在保税服务之外进行分类管理和专门研究。
(三)保税贸易的主要特征
一是贸易规模巨大,地位重要。从1996年开始至今,仅保税加工一项的进出口量就长期占据我国外贸总额的一半左右,素有 “半壁江山”之称,养活着我国约4000万的劳动力,并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二是政策独特,优势明显。相较于一般贸易,保税贸易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特定经营者及其货物适用保税政策,使之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宽松的贸易管制措施及其他政策优惠和通关便利。三是监管时空跨度大,业务繁杂,监管任务重。保税贸易实行 “全关境保税,全时空监管”,即保税业务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展,保税监管货物从进境起,可以在不同关区的口岸进出,也可以在同一关区内的口岸、区域、场所和企业之间多次流转,其监管时限一般长达半年以上;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监管链条不断拉长,海关工作量巨大,风险度极高。四是牵涉部门多,管理综合性强。国家管理层面涉及商务、海关、质检、税务、外管、工商、环保等多个部委和银行的职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联度大,政策内容变化频繁,协调管理要求高;在海关系统之内,除保税监管部门外,还涉及政法、监管 (含通关)、关税 (含审单)、稽查 (含风险、企管)、统计、缉私等部门,协同执法要求高。
三、保税贸易理论对海关发展的现实意义
虽然 “保税贸易”只是近年由海关和业界概括明确出来的新概念,但从税收政策的视角分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产业形态并存发展的格局早已客观存在,并朝着突破保税加工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尽可能多地占据整个产业的诸个环节,进而形成完整而均衡的产业链的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加快建立保税贸易理论体系和监管体系,深入研究其动向趋势,对于海关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海关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长期以来,保税项下的进出口贸易一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保税监管是构成海关首要职能和执法基础的监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在H2000系统现有的92种监管方式或通关模式中,保税贸易就占了51种;2009年保税贸易报关单占全部报关单的51.8%,报关单记录条占全部报关单记录条的58.3%;如果考虑为实施备案、外发、结转、内销、核查、核销等过程管理而在系统上流转的作业单证,其数据量更加庞大。因此,加强保税贸易理论研究,对海关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更好履行监管职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有利于海关更好地参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保税政策介乎于我国关税壁垒和减免税政策之间,具有 “宏观上收放自如、便于调控,微观上见效快、成本低”的显著效果。保税政策工具作为关税政策工具的创新和活用,在目前国内企业总体税负水平偏高而政策性减免税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准予对部分特定进口货物实行 “合法缓税”,将有效减轻因税收负担过重和贸易管制等因素而给进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海关作为国家保税政策的制定参与者和主要执行者,一方面可以利用该政策的功能优势,积极参与国家 “结构性降税”的宏观调控活动,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保税政策工具的灵活调节作用,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特别是发挥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的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好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海关更好推动保税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30多年来,海关保税监管实现了从以合同为单元向以企业为单元的转变,从纸质手册向联网监管的转变,并随着特殊区域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的推进,正逐步转向以区域为单元的管理,兼顾区外、区内的保税监管体系,基本顺应了我国以保税加工为主要内容的 “世界工厂”的发展需要。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外向型经济指导思想从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转变,保税贸易发展迅猛,客观上使包括海关在内的管理部门难以跟上形势变化的要求,而保税贸易理论的确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关保税监管理念的更新、执法手段的提升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1 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 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再认识。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方法,很难证明其等同于规范方法。换言之,规范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交叉的概念。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研究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部分采用某些实证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计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规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评。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计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应当承认,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正如瓦芡和齐默尔曼在他们的《实证会计理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在批评规范研究时,我们应当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命题的学术性加以区别,从而克服所谓纯学术研究的思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实际上都不是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因此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规范研究方法。
3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由于二者都有说服力,针对其相持不下的情况,又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论。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当然,借鉴他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了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
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受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受托—受托”的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包括对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运用和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也包括对员工的福利、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公众的就业、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动作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也确实充当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重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面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面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4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理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竟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鉴并非为了借鉴本身,而是为了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优化方法,需要由我们自己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实实在在地研究,把中国会计实务作为他国研究的许多成果试验田的做法实不足取。
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是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未必符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盲目借用显然是有害的。
1、秘书理论要跟上秘书工作的新变化,及时关注秘书工作的新内容。
这一点已在秘书学教材中得到广泛体现。比如,杨树森所著《秘书学概论教程》直接将“秘书工作内容的变化”写入教材,诸如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信息科学的引入,信息工作成为秘书部门最为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谈判事务、公共关系成为秘书工作的新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页(站)管理成为秘书工作内容之一等[1],对秘书工作具体内容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另一方面,针对秘书制度建设、国家秘书职业标准的变化等,秘书理论研究者也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解读,客观地评价了其理论地位和作用。比如,关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中的“秘书”定义,何宝梅持肯定态度[2],常崇宜和杨树森持批评态度[3],就是研究者们对秘书实践的新变化所作出的反应。
2、以秘书学研究对象和秘书工作内容的新变化为契机,及时发展秘书理论。
这一点在“秘书的定义”这一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秘书学初创时期,秘书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名称之一”[4],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并且有了国家职业标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是在占有了有关秘书工作内容的新材料之后来不断发展秘书学基础理论的,但并不是说有了新材料,秘书学基础理论就要全面翻新。新材料到底带来基础理论的哪些变化,还要看现有理论是不是对新材料依然有解释力。随着秘书学科的不断成熟,基础理论翻新的空间日益缩小,充分发挥现有理论的解释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及时审视和调整现有的秘书学基础理论。比如,把文字的出现作为秘书起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许多学者依然坚持的观点。其推理过程是:文字的出现是文书出现的前提条件,而公务文书处理是远古时期典型的、重要的秘书工作,所以,文字的出现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之所以有这种论断,是因为秘书学初创时期,文书工作确实是党政机关秘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文书的出现作为秘书工作起源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看确有其合理性。但是,今天的秘书工作已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学界关于秘书的定义和秘书工作的具体内容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但在上传下达、会务工作、接待工作、调查研究等与文书工作一样,也是典型的秘书工作这一点上是没有疑义的。然而,上传下达、会务工作、接待工作等并非必须借助文字进行,则“文字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必要条件之一”的论断就需要改进了,所以不少论者提出了新的见解[5]。说来似乎很简单,但树立这种反省意识,尤其是要根据秘书工作实际去反省基础理论,甚至把自己以前坚持的观点推倒重来,就需要一定的学术勇气。
3、秘书学的实践性也要求秘书理论研究者关注当下秘书工作中的新问题。
用秘书理论指导秘书工作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来就是秘书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秘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就是社会向秘书理论研究者提出的新课题,但是学界对此似乎不很敏感。比如,2008年9月15日上午10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瞬间传遍世界各地,但10分钟之后,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居然仍依循以前达成的协议,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这家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3亿欧元,德国发展银行因此被媒体称为“最愚蠢的银行”。一家奉命调查此事的法律事务所递交的调查报告,详细记录了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之后的10分钟里这家银行的职员都在干什么,其中包括董事会秘书和负责处理这项业务的高级经理手下的文员。如果秘书理论研究者能以此为个案和契机,就结构复杂的组织面临突发事件时其秘书该如何迅速作出反应这一问题,从秘书学角度进行深入探究,那么不仅是给秘书上了一堂课,也会为秘书理论研究作出贡献。但时至今日未看到有分量的论文,当前秘书理论界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
4、做好秘书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秘书职业,理解秘书和秘书工作,从而提高秘书职业声望。
近30年的时间对于一门学科的成长而言毕竟太短,秘书学学科还太年轻,许多基础理论研究还在争鸣当中,所以秘书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没有被提上日程。虽然我国秘书从业人员的队伍日益壮大,秘书职业离大众越来越近,但是人们对秘书的误解还很深。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有师范和文秘两个方向可以选择。尽管之前多次动员,结果只有20%的学生选择秘书方向,而且选择师范方向的学生毫无例外地拒绝调剂。经私下了解,很多同学是因为家长不同意才选择师范方向的。
最具代表性的拒绝理由有四种:1.领导、企业老总多为男性,年轻女孩给他们当秘书家长不放心;2.秘书是吃青春饭的,现在选了这个方向,到四五十岁不做秘书工作,再找工作就难了;3.男生当秘书没出息,端茶倒水接电话是女孩子的事情;4.秘书就是丫鬟,干的是侍候人的活儿,怕受气。学生家长的意见基本代表了社会上普通民众对秘书职业的理解。笔者浅见,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秘书行业自身的某些消极现象;二是公众对秘书工作缺乏起码的了解。那么,这些消极现象是因何而起,怎样预防;如何提高秘书的职业声望,如何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秘书教育,这就不仅仅是秘书学知识的普及问题,更是当下社会向秘书学界提出的新课题。
总之,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意识,以此推进秘书理论研究,提高秘书职业声望,为当下的秘书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注释:
[1]杨树森《秘书学概论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何宝梅《秘书定义述评》,《秘书》2006年第9期。
“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以下简称“音乐节”)策划、准备、举行了七场中外新作品音乐会、三场现代音乐学术讲座、两场作曲大师班,并务实举行了“第二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和“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体现出理论研究与作曲实践交相辉映的鲜明特色。
一、以中外新音乐首演为中心内容的作曲实践
为期五天的“音乐节”举行了七场音乐会,包括两场瑞士新音乐团现代作品演奏会,现代电子爵士独奏音乐会,贾达群教授作曲大师班音乐会,“民歌琴深”――全国音乐专业学生根据中国民歌创编的钢琴独奏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作品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作品音乐会,共演出了中外现代音乐作品58首,其中的大多数为世界首演或中国首演。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专门为“音乐节”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例如,刘健为中提琴和四件弦乐器而作的《面具》,其艺术想象基础来自于巫文化中的某些祭祀场景。作品用三种不同的民间音乐要素――随心演奏的弹拨乐器、似吟似唱似吼的人声、大小不同的鼓――构成主导性的音乐形态并不断变形发展。作品并不表现祭祀的过程或通神的力量,而是倾心于巫文化中“似颠似狂”行为中体现出的张扬个性及超越世俗的通灵状态。黄汛舫为独奏小提琴和七件乐器而作的《剑》,创作灵感来源于小提琴多姿的弓法与剑术绚丽招式间的音乐联想。作品并不仅仅囿于“具象”的“剑谱招式”,而谋求艺术与武学至高境界的神合。独奏小提琴借题发挥、借“剑”炫技,着力刻画特立独行的个体形象。其他乐器声部或群起群落,或夸张无常,联合营造与之相矛盾的“环境”形象。两个对峙板块按各自的材料和逻辑线索运行,从而完善了一个相对相依的“生态”共同体。靳竞的《为独奏大提琴而作》包括“沉思的”、“自由而渴望的”、“平静清澈的”、“清醒的”等四个段落,每段音乐描述的都是非常自我的意识形态,并因此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靳竞为管弦乐队及合唱队而作的《歌,在忧郁与理想之间》的整体结构为带再现的多段体曲式,作品中的合唱素材仅仅被当作一个音色使用,合唱中所选用的词句都与生命与爱有关,来源于13世纪中叶的经文歌《Pucelete(漂亮姑娘)―Je languis(我憔悴)―Domino(吾主)》,主题是歌颂美好的爱情。乐队素材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原形与变形,和一个七音序列以及大小二度、四五度等音程关系。总的看来,作品在努力制造一个RE到LA的主属关系。赵曦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采用双乐章结构并连续演奏。两个乐章的小标题分别为:“我之所见”与“他/她之所闻”。乐章间从速度、结构、音响等方面,以眼“见”和耳“闻”这两种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来体现生命间的互动。赵曦另一首作品是为钢琴、铜管、弦乐队与打击乐而作的小协奏曲《南国》。这里的“南国”既是一种地域的泛指,又是作者心中虚构的一个音乐世界。从“江南”到“岭南”,从“五岳之南”到“彩云之南”,这一片山水世界有着多变的地貌、多样的民族、多彩的音乐……因此它是神秘的、细腻的,也是火热的、粗犷的。作者试图以钢琴与乐队间强烈的节奏抗衡,音响色彩与线性材料的转换、交织,描绘出印象中南方绚丽的风景和人们的热情与多情。
需要特别提及10月14日晚19时30分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的“民歌琴深”――全国音乐专业学生根据中国民歌创编的钢琴独奏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本着“促进作曲教学,弘扬民族音乐,繁荣音乐创作”的宗旨,此次比赛从2007年5月起,向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征集作品,共收到参赛曲目129首。其中18首作品经过初赛后进入到现场决赛音乐会。这些作品多用现代技法写作,将中国的传统民歌通过全新演绎,展现出别样风情。比赛特邀了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罗忠F先生、桑桐先生、谢功成先生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审委员会顾问,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外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音乐出版家徐孟东、何训田、贾达群、刘健、徐仪、温德青、赵曦、黄汛舫、钱仁平、孙佳、安瑞尼・富兰索斯、皮埃尔-阿朗・莫诺等担任现场决赛音乐会评委。武汉音乐学院颜帅的作品《“其其米杂拉”的狂想》获得金奖,沈阳音乐学院白晨的《童年的走马灯》、武汉音乐学院姬华的《镜・花・水・月》获得银奖,中央音乐学院迟铁的《云梦泽》、武汉音乐学院柴佳的《湖北麻城“扯白歌”――梭・哆・拉・梭》以及潘锴的《海海漫漫土没川》获得铜奖。
优秀的音乐作品、精湛的表演技艺、热情的听众反映,共同构成了本次“音乐节”最亮丽的风景。
二、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为中心的理论研究
作为“音乐节”重要板块之一的第二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共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35篇,其中有关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的“个案研究”占了大多数。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教授受“音乐节”中有关根据民歌创编钢琴独奏曲比赛项目启发,并结合桑桐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的契机,专门为年会写作了论文《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从“创作历史背景”、“作品的构思与技术处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了桑桐先生这部杰出的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周倩的《多元语境中的作曲新路》从“隐形主题与微变奏”、“音高形态与节奏模式”以及“复语言和复文化与创作思维的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朱世瑞《草――词的微变奏》的创作思维与技法。首都师范大学王文的《继承传统、丰富传统》则从“主导动机的贯穿与延伸”、“调式交替手法的运用”、“多调性手法的运用”以及“调性与非调性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舞剧《白鹿原》的音乐创作手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卢璐与中国音乐学院张忠平的论文则分别研究了高为杰先生的混合室内乐《雨思》与钢琴曲《冬雪》。上海音乐学院李涛与沈阳音乐学院吴家军的论文则分别研究了陈怡的《大提琴协奏曲》与混合室内乐五重奏《春夜喜雨》。而衡水师范学院徐文正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龚光红的论文,则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同一个对象――金湘的交响大合唱《金陵祭》。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研究生团队向年会提交了一批论文。龚华华的《积墨・破墨・泼墨》借鉴中国画用墨技法中的三个概念,阐释了杨立青《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色彩技法,并认为这部作品的管弦乐色彩技法与中国画中的用墨技法有着许多神似之处。李洋的论文则以杨立青的另一首作品《引子、吟腔与快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弦乐队各乐器相对于二胡音色的融合性的分析与量化,探讨了作品各乐器组、整个管弦乐队相对于二胡音色的融合性变化过程。唐荣的论文从音色与织体的结构功能切入,详细分析了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段文晶《民间戏曲音调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通过对贾达群《蜀韵》的分析研究,概括出作品在横向音高旋律、纵向音高结构、多元化的创作技法、多层次的声部布局、多变的律动方式以及乐曲多变的结构布局等方面技法运用的特点。蔡志妮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通过对周振锡20世纪60年代根据同名花鼓戏主题创编的钢琴独奏曲《双撇笋》的分析,从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方面探讨了作品是如何在创作上将传统与现代“对应”起来的。孙剑的《音乐作品的二元解析与控制手段――参照赵曦室内乐作品〈葳蕤〉形成过程》,通过对作品二元关系的解析,提出“可动性二元关系”和“隐性控制手段”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试图说明“控制”、“有限控制”、“非控制”三者在现代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有限控制”技术的核心价值。
年会还发表了有关中国现代音乐方面的学术书评,比如,西安音乐学院夏滟洲的《音乐评论:理论与技术的二重奏》,由钱仁平的《中国新音乐》说开去,探讨了音乐评论,究竟该怎么评、论什么等相关问题。武汉音乐学院钱仁平、马学文的《不断完善的开山之作》则对郑英烈教授的《序列音乐写作教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另外,“音乐节”还举行了三场学术报告会,也就相关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温德青教授主讲的《来自中国书法的启迪――我的〈痕迹〉I-V 系列作品分析》;瑞士新音乐团主讲的《现代演奏法与现代记谱法》以及英国约克大学音乐学院罗杰・玛尔什教授主讲的《英国现代音乐的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8-02
目前来看,对实践的解释有诸多的说法:从英文Practice,即实践看,有“实行”、“练习”、“应用”、“实习”等含义。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1]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来自于实践,实践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从构成内容看,实践分三个方面: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手段,其中,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组织,而实践客体则指实践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作用的对象。实践主体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和手段让自己与实践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实践活动必然使得实践主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能动作用,实践客体反过来也制约着实践主体;从基本形式看,实践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如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其目的是以此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种是以调整或者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实践是万物的创造者,实践创造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创造出了城市乡村、山川大地和生灵物种,而且通过实践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客体,甚至创造出了新的主体。从广义上说,只要人(实践主体)活着,实践就存在着,实践就一定在进行中。尽管在许多时候,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们无意识或下意识或不由自主地、甚至是被迫地进行着。可以说,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那些因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实践结果却是人类打开其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1 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
如前所述,实践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和社会有意识的活动,而“实践教学”又是怎样的活动?纵观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术语,对实践教学的解释尚无准确的说法,到是《教育大辞典》从描述实践教学环节角度认为,实践教学指的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诸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例如,实验、工程设计和测绘、实习、社会调查等。[2]但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多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涵义曾提出各种不同的阐释。从实践教学基本特征角度看,有学者和专家指出: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此获得感性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组合的教学活动。[3]此定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实际操作,即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方式,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在生产现场或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作为主,根据生产、设计和实验任务的要求,通过边学边干,从而得到感性知识及基本技能,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形式。从实践教学的组成内容看,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试验操作来掌握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技能之教学活动。[4]如此种种,学者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为我们科学认识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一般认为,实践教学的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配合和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有别于一般理论教学的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
高等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一般认为是高校根据各自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指定的培养目标,依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分析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开发以达到获得感性知识之教学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有多种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操作、课程内容实习、认识环节实习、金工生产实习、工程项目训练、课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军训、劳动锻炼和公益劳动、考察和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综合来看,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有别于高校专业理论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2 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实际操作性。有别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开展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也就是包括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又包括动脑的创意实际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常常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深入探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等高校专业的课程都应该是如此。特别是像工商管理这样的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更需要大学生针对所学知识逻辑所产生的疑问和难点、指导教师所设置的学术问题和科研课题、以及现实所遇到的学习困境等方面,采用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最终形成大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教育部明确地将高校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将其思维高度集中,通过经历较高水准的科研训练,以及大学生自己观察、动手写作、以及亲身体验等等一系列现场实际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们用感官亲自接触客体,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从而使得大学生们比较容易地达到较好掌握相关实务技能的效果,让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些有效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运用,进而积累一些调查研究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目的。例如,毕业论文(设计)活动就是高校的一种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代表。
(2)学生参与性。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看,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与理论教学不同,高校实践教学常常采用类似小组/小班教学或个别教学等形式,大学生小组/小班或个人可以高效地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室、工厂、企事业和政府机关单位等多种环境条件,主动地、或是合作或是独立地开展各种需要的实际操作活动,从而获得感悟认识和感悟知识,使大学生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因自己主动参与而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实践教学多数都是由一系列自成整套体系的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流程、实践教学条件和保障等等元素组成的;二是高校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可以随环境变化及时调试其思想与行为――这样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完整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实践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能够培养锻炼大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场协作精神,让大学生们具备相对完整的职场作风。
(4)活动系统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系统的整个教学活动一部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且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活动从课程设计、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到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让大学生经过了这些种种地连续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学习―― 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这样的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水平,在不同时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步骤和长短时间,由低向高、从简到繁、先局部后整体,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由此逐步积累、深化,让高校的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5)形式多样性。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为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工程测绘、调查报告和论文、设计、创作、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科技文体活动等。另外,类型和层次各异的高校以及不同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必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组合。
(6)物资支撑性。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场地、仪器设备、实训软件和实训平台、实践教材和指导书、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等。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获得相应的物资支持,依附相对完善的物资条件。
3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关系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在思维和操作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1)。
尽管在性质上、功能上、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别,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两种相对立的教学体系。这是因为,一是两者均是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其中任何一种教学缺失了或有缺陷问题,则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将会失效或运转不良,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要培养有知识、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需互为补充。二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自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也为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说明;实践教学则对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其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为新理论创造输送必要的经验素材和灵感。因此,从实践教学的内涵看,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建立在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检验理论教学、丰富理论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中不足的感性认识,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次理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5]。可以说,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它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独立于理论教学,但又与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共同构成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
另外,高校的现代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专业理论的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专业理论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而要突出这些目的,就需要根据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来设计其教学活动,即在教学的主体、目的、手段、客体和结果方面,努力让教师和学生达到高度一致。一旦做到这些,专业理论教学也就具备了实践的一般特征,成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6]。
所以,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具有相互加强和补充的关系,两种教学的好坏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因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成为高校的现代教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J].江淮论坛,2005(1):62-67.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14.
[3] 项目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3.
寒地黑土,从常识上来讲,是指地理气候上的概念,是指四季分明的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我国的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两侧,大兴安岭中北部的东坡以及长白山地西缘的山前坡状起伏的台地(漫岗),具体来说是指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克东县,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沿京哈铁路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边界。
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儿生活着的古肃慎人,就是满族的祖先,因此,历来就有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之称。后经过挹娄、勿吉、蛛韬、女真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化,他们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据史料记载,公元1644年,大清定都北京后,关内的战争不断,水旱灾横行,只有关外相对稳定得多,导致大批移民不断涌入关外。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满族文化为主)的交织,使得南北文化相撞击,从而发生了融和变化。这就是形成寒地黑土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沉积,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和融合,在这片四季分明而又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有望奎皮影、海伦二人转、海伦剪纸、兰西挂笺、绥棱黑陶、绥棱农民画、兰西亚麻编织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构成了一道艺术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风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二、寒地黑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由于民间美术的原发性,质朴纯真,直接来源于本地域大众的生活,往往使用最普通的材料,加工不多,又大都为劳动群众所实际应用,因此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即使品种一致,也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进了本地域独有的审美意识形态。就寒地黑土民间美术来说,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1.海伦剪纸。海伦传统剪纸,取材简单、方便,也可随意创作用手撕纸,满族人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就是实际上早期的剪纸,在我们黑龙江还保留着春节贴窗花、“挂钱”的习俗。剪纸除了单独的装饰用途之外,其设计出的形式还可用于刺绣、印、雕刻、布镂衣饰花纹等。海伦传统民间剪纸基本是以传统的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为主,题材内容一般是以龙凤、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主,也有少量的人物。在形式上一般采用对称式的对花、团花为主,体现出平衡、团圆、圆满的朴素审美观念,少量的场景性作品采用非对称形式构图。传统剪纸在方法上一般以剪为主,不需起稿,既使剪制十分复杂的场景作品,也只是做一番简单的设计后即信手拈来,剪随心走,形式多是写意性的简单造型。而海伦现代剪纸则一反传统剪纸艺术的局限性,努力吸取现代绘画的营养,诸如素描、国画、版画和年画等,把传统剪纸的技巧手法与绘画的构图造型结合起来,运用绘画的三维空间造型、布局原则,把倾向于“写意表现”类的剪纸艺术转化为“相对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类型。在内容上,贴近表现重大社会现实事件、表现现实生活。以此开创了剪纸艺术表现的新领域。这就是海伦剪纸艺术的最大艺术特色。
2.绥棱现代黑陶。黑陶的物质构成元素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土、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和照耀人类精神的火。黑陶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活性炭、氧化硅、氧化铝。它的镂空技术与活性炭的有机结合,可以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有毒物。绥棱黑陶的产品有坛、罐、缸、瓶、文化艺术用品、十二生肖珍藏品、各种壁挂、挂盘和雕塑等二百余种,融观赏、使用、珍藏于一体,呈品种多且一品一种特色,每品亦互不相同,体现出了绥棱黑陶鲜明的艺术个性。
绥棱现代黑陶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封窑熏烟渗碳方法,器表呈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实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薄胎黑陶是黑陶的杰出代表。绥棱黑陶在汲取了民间传统的剪纸、刺绣、木雕、年画等工艺美术中的精华基础上,在装饰纹样的创意上,绥棱黑陶既有借鉴。又有发明的创新,成功地把砑光、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工艺手法结合在一起,本着整体和谐和艺术结构清楚的原则处理,装饰纹样结构严谨,题材精炼,把传统的“盘长”“大蓼瓣”或“胡椒眼”等几何图案纹样与花卉鱼虫图案铺陈、结合、揉汇到巧夺天工的地步刻画得栩栩如生,用不同的装饰手法互相补充、衬托、搭配得相得益彰,粗犷而生动传神。虽然没有多种颜色变化,但利用空间的结合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花纹以图案以圆开光、六角开光为主,以方开光、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龙风、图腾、吉祥纹饰等民间图案近百种,散发出浓郁的寒地黑土文化和塞北乡土气息,同时表现出民间陶瓷艺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绥棱黑陶整体设计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然变化有致,形成了它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3.望奎皮影。清代河北滦州驴皮影传人东北。东北的辽东皮影、辽南皮影、吉林皮影、黑龙江皮影均属滦州影系,他们在造型材料、雕刻风格方面均十分相近。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黑龙江的皮影戏艺人为满足东北百姓审美情趣,大量吸收了本地的审美元素以及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皮影艺术逐渐地方化。到19世纪中叶,随着皮影戏在本地区的普及,从操纵影人到音乐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观,形成了高亢、粗犷、激越的望奎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江北派”代表。
4.绥棱农民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设色大胆主观,善于用纯色,强调色彩的鲜亮、明快艳丽,色彩饱和度高,但艳而不俗,强调色块间的对比和在对比中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好看和抒情为用色标准,不受自然真实色彩的限制。在构图上画面要求饱满,构成关系和谐统一,极具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品造型夸张、浪漫、雅拙,富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大胆生动,无拘无束,把生活感受和形式语言紧密地融为一体。绥棱农民画还吸收融合了年画、版画、壁画、民年剪纸、民间花布等艺术特点。在绘画表现的手法上具有原始性。黑龙江农民画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这也构成黑龙江农民画的三个基本要素,最有特点的是农民画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比例、结构关系原理,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进行构图。画面不按照绘画中的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善用饱满、对称、平面和多点观察的构图方法。一幅画里可以出现多个角度观察的物体,追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艺术效果。在形象造型上,既有现代构图中的点、线、面的结合,又重夸张,讲变形,注重形体动态在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三、寒地黑土民间美术在美术特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院于2005年就成立了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主要是针对以本地域为中心的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多年来,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对本地域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所下设的民间美术研究室,针对本地域的传统民间美术做了多次的考察工作,特别是对海伦剪纸、绥棱黑陶、绥棱农民画、望奎皮影、绥化木包雕等做了重点考察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室按照不同的民间美术品种成立了各自的项目组,分别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工作,可以说在传统民间美术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上取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作品展览大赛上获得了众多的奖项。
机动车辆的持续增加,为城市交通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相关的管理系统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城市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需要提高对智能交通的认识,采取合适的分析方法理解智能交通的内涵。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智能交通相关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智能交通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内容
1.1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环境城市的交通压力,需要构建可靠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部门整体的管理水平。常见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a.通讯定位技术。为了实时地监控不同路段的道路交通状况,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优势。其中,通讯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利用了光纤传输技术、智能化系统定位技术、滤波频分复用技术,提高了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效率;b.实时监测技术。交通车流量的大小、道路的质量状况等,通过卫星定位、红外探测、传感器感应等设备的共同协作,为道路交通图像信息及数据信息的分析提供必要地保障;c.信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必须加强对系统中监控信息、路况分析等方面工作的控制力度。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出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相关优势;d.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信息采集能力强、智能化程度较高。道路中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号灯控制系统等重要控制系统的构建,需要采取可靠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的服务功能。
1.2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增强智能交通系统实际的作用效果,需要明确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智能交通系统整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这种系统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包括:a.系统平台支撑下图像的识别与分析系统的构建。智能交通设计方案中需要对监控中心图像识别和分析系统的构建进行充分地考虑,明确其中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资源;b.分析压缩编码技术的主要原理。智能交通中对于实时视频信息的传输机制要求较高,设计方案中需要分析这种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减少后期系统运行中数据流的影响;c.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传输介质及传输协议,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可靠的保障作用。传输协议一般采用的是Tcp/Ip协议。特殊情况下,需要利用到视频传输优势更多的RIP/RICP传输协议。在传输介质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施工成本及后期的维护费用,传输距离小于550米时,主要采用的是多模光纤传输的方式,大于550米可以采用单模光纤传输的方式。
2城市智能交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升城市交通建设整体的管理水平,提高道路运输的交通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的相关作用。结合现阶段城市智能交通实际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智能交通应用范围的扩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a.信息资源消耗量较大。智能交通主要依靠构建可靠的平台,提高信息流的传输效率实现的。但是,某些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硬件配置过低,导致系统资源消耗较大,影响了系统的运行效率;b.线路布局在某些路段缺乏合理性。智能交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图像传输质量高,实时监控效果好。但是,智能交通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城市特殊地段的影响,某些线路布局缺乏合理性,导致监控系统出现了一定量的监控死角,为城市的道路安全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c.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在系统运行高效性的具体要求下,需要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但是,为了控制建设成本,某些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在于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比如,光纤的布局、系统框架的构建等。
3增强城市智能交通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城市智能交通整体的应用效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a.完善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于配套的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光纤的布局方面。因此,技术管理部门应该与施工企业做好基本的协调工作,保证基础设施实际的作用效果;b.合理规划线路布局。智能系统依赖于可靠的系统平台,平台的搭建需要保证不同路段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在规划设计阶段,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考虑线路布局的合理性,扩大智能交通系统实际的应用范围;c.提高硬件资源配置的配置效率。系统运行的高效性,与硬件资源配置程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高配置的硬件资源,有利于提高智能交通实际的运行效率。同时,硬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束语
智能交通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对系统的构建有着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智能交通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智能交通在城市建设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对于智能交通应用范围的扩大有着积极的影响。文中通过对现阶段智能交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指出了较为合理的措施,有利于增强智能交通实际的作用效果。
作者:史博伦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马庆禄.基于混沌理论的交通状态预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4).
一、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1.对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很难看出他和规范的方法的相同点,换句话说就是规范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方法并不是互相变通的概念,以往多有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人们总会不自觉的将某些部分的研究添加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也就是实证研究,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仅只是涵盖当前比较适用的方法以及“建模”,同时还有这些研究方法之外的一些途径,比如说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研究以及实地的实验等方法,所以,以前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实地调查等方法,以及比较简便的统计分析的形式都应该是属于比较客观实际的或者是以经验为主要依据的研究方法,即为实证研究方法。
2.伴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施行以及兴起,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比较规范的方法开始受到普遍的不满,这种有关会计理论的规范研究其根本的不足就是主观上的假设,这种主观上的假设又不能在相关的结论上形成普遍的理论共识,但是即使是这样,相对于大多数的会计理论框架以及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等一些重大的问题目前还是依靠这种研究方法进行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这种主观假设方法的承认和使用不只是体现在规范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且也出现在了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同时在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反驳和批评时,也要区别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对于命题学术性的相关比较关注,尽可能的能够克服这种相对纯学术的有关会计理论的研究理念。
二、企业会计理论研究实践的改进
1.强化成本理论的研究。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也就是依附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要敢于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寻求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路,对于案例分析而言要广泛的进行,然后结合理论进行经验以及教训的提炼,并且,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结合我们会计成本的诸多实际问题进行,同时还要将把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转化为强大地生产力为最终的目的,在这种前提之下,对会计理论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成本会计理论,但是并不是对我国以前的会计理论的彻底,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套新的评价制度以及激励的机制。
2.会计成本组织结构的健全。对于这个方面就是要对会计的成本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革,这种完善从根本上来说,是岁会计成本以及资产的保值走向上目前出现的一些脱节的严重现象的相应的压制,所以作为我国的会计人员,怎样才能够在当前形势的快速变化之下进行会计组织结构的完善,需要的首先是要对会计人员的自身成本意识以及全面素质的深化;就企业来说,这一方面也是要加强的,因为对于会计人员本身来说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要尽可能的帮助会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转变,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成本规章;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会计人员要结合现实的发展对于相关理论进行灵活的运用,例如信息产业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技术。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
3.构建成本核算方法的明确框架。现代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同时,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机制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健全,同时会计核算成本的方法也不会例外,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的是,相对于会计成本的计划过程或是其他的方面,目前还没有比较尽兴细化,所以对于成本核算方法的框架构建,首先要对计划阶段尽兴细化,明确各项的相互关系,有效地对机会成本以及理论的矛盾尽兴解决,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相互转化使用,以便更好的用于实践。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分析
1.随着这几年我国会计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开始我们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以及相关评价只是一个相对很不完善的研究过程,尽管我们也借鉴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但是我们只是单纯的借鉴,同时在借鉴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对本体的借鉴使用,我们的目的只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的嫁接比照从而对我们的不足的完善,可以说是取长补短。但是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来说,特殊的状况决定了我们现有的会计系统结构以及特性,同时我们自己特有的东西也有适用于我们自己的状况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法,同时还需要我们结合这些对我们的会计理论研究进行实事求是的进一步探索。
2.另一方面因为会计实证的理论研究的很多成果目前都是基于经济学以及行为科学等的一些新兴的学派的观点,然而这些新型的学派以及他们的观点在他们本学科的领域中通常都还存在有争议,所以当会计理论的研究者对其所使用的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能够进行比较全面并且深刻的把握的时候,这样的借用明显的是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并且,由于新兴的经济学理论还有一些新例如理性经济人等的假设未必是符合我们国家的现实的,所以这种盲目的借用必然是有害的。当前我们的会计系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确保会计目标的明确,同时还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建设的目标以及和这些相关的问题也迫切的需要得到明确的保证。总之,目前我们正处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变革时期,对于会计理论的工作者来说,这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时期,一个不可多得充满了创造的时期,但是同时这种机遇和挑战还要建立在把握我国的会计实务的基础之上。
从上面得到,会计相关理论的发展基础只能是会计实务的发展和延伸,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就是会计目标,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对会计的环境进行严格考虑,但是这并不是说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北京铁路局天津电务段)
参考文献:
[1]刘赛.基于会计理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9).
[2]刘赛.基于会计理论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9).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一种开发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的活动,贵在传授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笔者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微课的开发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情境,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被美国高校教学的设计师提出,又被称为微型课程。我国于2010年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的教学载体,记录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在线视频教学。近年来,随着高校微课教学课程的广泛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积极钻研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课题,设计灵活实用的微课。比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已经制作完成的PPT课件,将PPT导入Camtasia软件中,制作成微课视频,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巩固消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微课制作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微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起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小组合作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实践是思维的源泉与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机械设计及基础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增加试验和设计的环节,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微课形式。
1.机械传动机构的试验
实验装置的设计模式为多种传动组合,如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组合。通过多种组合形式来完成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的学习。相应的传动环节在重难点部分均可做成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消化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
2.机构创意组合设计实验
该实验通过对汽车雨刮器的设计,使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运动特点及结构特性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机构组合实验部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该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视频微课,通过录制教师讲解视频的方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3.轮系部分的创新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拆装减速器或者拆装和拼装各个轮系,对轮系结构、类型、特点、应用及传动比的计算与自锁问题、周转轮系齿数的确定等问题,有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该类型实验可以通过录制白板(可汗模式)进行同步录制教学实验过程,从而制作成微课。
三、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职业素养
一、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其前身是厂办学校。19世纪上半叶,为了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对机械工人的教育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逐步要求工人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能及有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大学及各类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掌握工程技术的员工极度缺乏,产业革命加速技术革新并对劳动力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厂办学校的盛行,许多企业选择为它们自己的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计划。厂办学校培训对象以生产一线的员工和学徒工为主,培训层次及培训地位不高。
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具有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的能够胜任工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培训对象开始拓展至经营管理者及大学毕业生,培训层次、培训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大学由此萌芽。1914年通用电器公司(GE)倡导创办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创办是企业大学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并遍及制造业、保险业、出版业、公共事业和化工业等各行业,企业学校也越来越普及。从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第一家企业大学“通用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GMI)”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当时也不存在,但他们试图把培训和学习带入职场工作中,为促进美国职场学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企业教育的发展。GMI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企业大学创建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生产线出现,生产率空前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企业大学更为注重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系统培训。并开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更加重视将实现企业目标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1955年迪士尼大学成立,目的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很强胜任力的高素质员工来服务企业的核心目标。1974年的摩托罗拉大学成立,摩托罗拉大学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所有学习项目都与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并且有些学习项目(如商业管理等)己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从20年代到80年代,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电子技术禾口工程公司、健康医疗组织、计算机公司、纺织企业等行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大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获得了学位教育资质,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时间和资源获得正式认可的学位教育资质,企业?允佳扒蟠笱У雀呓袒?构帮助培训他们的员工,与大学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目前认识到通过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大学、学院等高教机构的各专业领域最好的教育项目。
80年代初,欧美企业大学兴起,这时的企业大学具有实体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充分具体的专业培训,并改善内部沟通与协作,塑造企业个性与文化,解释说明企业战略等。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领域科技革新,生产实践领域各种知识更新加速,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企业更加愿意出资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90年代末,一些在企业领导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发展定位的企业丌始将企业大学作为强有力且高效的工具来促进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其全球战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创办了第一所企业大学,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企业大学才开始成长,到8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所企业大学,而到90年代企业大学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其数量增长至1600所,其中40%是财富500强企业。到2000年企业大学已增至2400所,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计划创办企业大学。在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8年5月,中国第一家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的热潮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ECCU)的研究显不:法国共有30所企业大学;英国有12所;德国有5-10所;北欧各国和荷兰则不超过5所;澳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全球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个兴办企业大学的。譬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惠普、麦当劳、迪斯尼、花旗银行等企业都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德国的大型企业有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并且大多数组织在员工培训丌发上的经费投入占员工薪金的3%至6%,平均水平达4%左右。企业大学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发达国家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企业大学己经扩展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欧洲对近十多年来所涌现的大量企业大学引以为豪时,企业大学数量不断增长也出现在中国及很多其它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企业大学全球协会(GlobalCCU)的咨询委员会的企业大学代表成员来自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世界各地企业大学竞相成立蓬勃发展,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我国企业大学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通过上市不断规范,通过标杆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强大。2010年7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暨CLO首席学习官峰会”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暨峰会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透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借鉴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成立了400多所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体
(1)咨询公司。在企业大学实践领域中,提供营利性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在创办运营管理企业大学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程序。咨询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最佳实践进行调研并归纳总结,基于自身对企业大学、企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市场服务,如评选分享最佳实践、提供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业务发展的驱动,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研究实力。咨询公司还广泛参与业内专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并与培训供应商、教育机构等企业学习伙伴及企业大学进行广泛的专业交流。咨询公司基于调查研究及时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不仅强化了其在业界的影响力,还拓展了业务市场。相关的咨询公司有: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智能伙伴公司、全球学习资源公司,国内的凯洛格公司等。
(2)大学及科研院所。一般比较集中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与之相关联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便于进行多学科间协作,?哉瓜低橙?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与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实践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研究对象广泛,关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基于对实践领域的案例调研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建构,并注重一般原理、普遍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3)专业研究机构。有关企业大学的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专注于企业大学、在职继续教育的非营利的专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下属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企业大学以及行业内企业大学联盟等。如,企业大学全球协会、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丹麦企业学术合作组织协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全球企业大学及企业学院协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摩托罗拉大学、GE克劳顿管理学院(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中国通信业企业大学教学研究会等。不同的研究机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世界范围不同行业的培训与发展,有的专注于国家政策研究,有的聚焦于本行业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