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的防治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火灾的防治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火灾的防治途径

篇1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篇2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4]谢正光.北京地铁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4):17.

篇3

1 概述

煤层自燃火灾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煤矿井下火灾通常是由于氧气供给不足,空间较小,从而导致在这个有限的区域内,释放出许多有毒气体,致使整个上机巷出现人员中毒伤亡事件。从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可以看出,煤矿火灾,特别是煤层自燃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导致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煤炭火灾的防治一直是煤炭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2 煤层自燃发火因素分析

2.1 采煤方法问题

对于回采工作面的发火原因分析,有多种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是采煤方法的限制,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工作面推进速度慢,炮后堵架子和采空区出现漏风等情况,均会引起煤层自燃,或者在顺槽掘进时的高冒区处理不当,工作面推进至此时引起火灾。

2.2 顶板管理问题

对于一些井田煤系地层,其岩性大部分是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层为主,煤层顶板大都为砂岩或砂质泥岩,在形成采空区后,其跨冒较难,这样使得采空区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压实,如煤层顶板的巨厚砂层,质地坚硬,采空区漏风,提供了好的供氧条件,这样就给煤层自燃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3 高冒区处理问题

高冒区煤层易于自燃主要是高冒处煤质松软,粘结性差,接氧面大,巷道内没有适宜的有效风速产生涡流风速,带走高冒区空隙内积聚的热能。另外,冒顶后未作防火处理或者用可燃物充填,也是造成高冒发火的因素之一。

2.4 地质因素

由于煤田的构造多,地质条件复杂等,表明煤层受到应力的强力挤压,致使煤质松散,易破碎,孔隙多,透气性强。煤层本身具有自燃倾向性,且发火期较短。

3 煤层自燃规律

根据煤矿开采的特点、结合煤层自燃的特点,分析出煤层自燃主要呈现如下规律:

①切眼、停采线采空区浮煤极易自燃。

②回采期间存在采空区二道自燃火灾威胁。

③采空区自燃高温区域范围大且隐蔽。

④采空区自燃火灾灭火难度大。

4 矿井巷道内煤层自燃的防治方法

在我们通常使用的、风量充足的巷道中,往往不容易发生煤层自燃,而是在一些微风或者少风的环境下极易发生煤层自燃,由于满足了热量易积聚的自燃条件,易造成煤层自然发火。对不同的巷道自然发火情况,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4.1 直接灭火法

①挖出火源。井下火灾范围不大,人员能够接近火源时,可将已燃煤炭挖取出来,运送地面。挖取火源时,必须随时检查瓦斯浓度和温度,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②用水灭火。用清水枪头直接向明火或出烟处喷洒水,将明火喷洒灭,并把明火周围的高温煤体洒透,待洒下来的水不热为止,并监测一氧化碳浓度,直至其浓度为0或比自燃前下降很多。

4.2打眼灭火法

①井下打眼灭火法。某些巷道自燃出烟后,就必须通过电煤钻或岩石注水钻进行打眼,然后采用管子接通灌浆管路进行灌浆。

②地面打眼灭火法。当主要回风巷道发生严重的煤层自燃,造成通风系统混乱,威胁全矿井安全时,就必须封闭灾区进行地面打眼灭火。

4.3联合灭火法

对一些巷道顶、帮的自燃出烟,有时并不是通过打钻注浆、注胶就能够解决的。如果打钻打不到火源,灌下来的浆水不热,而烟仍源源不断涌出时,则应进行联合灭火。

4.4均压灭火法

在运输巷火源地点以外建风门,回风巷建调压风门,运输巷风门外安设局部通风机,风筒接过火源地点以里30m左右,打眼灭火等。

4.5封闭灭火法

某些矿井煤层自燃后,不能灭火或经采取各种灭火法无效果时,应采取封闭灭火法。

5煤层自燃防治对策

煤层自燃现象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过研究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煤层自燃现象对煤矿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不仅对煤炭资源造成了浪费,还会带来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人员伤亡的惨剧。因此,煤炭火灾的防治一直是煤炭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煤炭火灾的防治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了解火区范围;第二,建立火灾预测预报系统;第三,灭火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煤层的火区进行勘察,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利用遥感技术。煤炭火灾由多种因素引起,就煤层自燃引发的火灾防治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在煤层发火之前,这个阶段必须要加重力度对通风系统进行维护,对火灾样检测的传感单元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建立控风、防灭火专家系统。第二,是在煤层发火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要对火区进行封闭性技术的研究,惰性气体的防火技术和综合防火技术,都应该在火区中试用,使得煤层自燃灾害得到有效的预防和防治,降低煤矿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同时还应该研究出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采用新的综合的应用技术,使得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从当前的情况来说,在煤矿中有些防火和灭火的技术措施还是很有用的,对煤层自燃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由于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要对煤层自燃进行区域调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综合治理煤层自燃的灾害,这样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使得煤矿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安全生产。

6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情况来说,在煤矿中有些防火和灭火的技术措施还是很有用的,对煤层自燃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由于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要对煤层自燃进行区域调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综合治理煤层自燃的灾害,这样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使得煤矿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安全生产。

①对于煤矿生产而言,由于影响煤层自燃的因素有多种多样,所以对于煤层自燃现象应该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采用综合应用技术措施,这样才能带来好的应用效果,将煤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②对煤层自燃进行综合防治,这本身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比如从巷道布置,工作面位置的确定,改进采煤工艺等,这些都是综合防治的有效表现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鲍庆国,文虎等.煤自燃理论及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雪峰.煤氧化自燃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及技术工程,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 U6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迅猛,国际间贸易往来频繁,随之而起的港口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其中,火灾隐患对港口现代化建设有重大影响。如何保证港口运输安全发展,有效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在港口运输中是一个常态化的思考问题。以下具体从火灾发生的原因出发,探寻防治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一 港口机械火灾发生的原因

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发生火灾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着火点、易燃物和助燃体。这三个方面少一个都无法形成火灾。下面就具体从这三个方面来对火灾原因进行展开。

(一)着火点

火灾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着火点,能作为着火点的种类很多,例如明火、静电、摩擦、化学反应以及光线等都是火源的重要途径。作为港口运输行业来讲,通常都是采用大型集装箱来作为货物装配应用,这就需要应用机械来起吊、整理以及搬运,而且工作时间长、频率高。因此,在机械设备当中一般容易发生发动机、输电线路起火事故。

1 发动机起动、发电线路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的起动、充电线路是最主要的起火点。蓄电池、起动机、发电机线路是发动机引起火灾最多的线路。起动机启动时使用的电流和发电机发出的电流一般都在几十安培、甚至超过百安培,加之此线路为长期通电线路,使用环境温度较高。如果其绝缘层老化破裂而导致的接地,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烧着熔化,引燃导线或周围的可燃物。同时起动机及发电机碳刷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火星,在有易燃物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引起火灾。

2 发动机排气管高温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设计时为了防止出现火灾,油管、电气线路与发动机排气管是分别位于发动机的两侧的。发动机经过长时间运行排气管温度非常高,如果排气管上附着油污、棉纱等易燃物则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3 其它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

现代港口的大型流动机械是通过电液控制的装卸设备,电气控制上大多采用全CAN BUS设计,但老旧型号设备,一般都是采用继电器来控制的,断电是通过保险片熔断进行,断电时间较长,而且线路遍布车身,所以必须选择使用合格的保险片,否则容易引起失火事故。

4 驾驶室的起火点

驾驶室作为一个全车的监控操作中心,电气线路尤其多。电气线路的日常检查维保更应该小心谨慎,严禁电气线路的死搭乱改。另外此起火点还存在人为可能性。例如司机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吸烟造成火灾事故。

(二)易燃物

造成火灾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关键条件是易燃物。只有起火点而无易燃物只能算是单体的火源,而无法形成火灾事故。在港口运输过程中,处处都是易燃性的货物,稍不注意就极易造成港口火灾,这里的货物就是形成火灾发生以及火势延伸的易燃物。

1 遗留的易燃材料

在港口流动机械消防安全检查中,发现许多驾驶操作人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把用过的油乎乎的擦机布、手套等塞在发动机散热口等附近的空隙里,以备继续使用。这正好为发动机起火准备了很好的易燃材料。一旦发动机温度升高,周边的这些带有油渍的东西极易挥发出易燃油蒸气,遇到静电火花,或者达到燃点的温度时,极易起火。

2 作业中产生的易燃粉尘、细屑积聚

港口流动机械作业有特殊性,作业场所密闭狭窄不通风,装卸、堆存的货物经常是容易产生易燃易爆的粉尘或木屑,如在船舱中清理木薯干、大豆、木片等,这些货种产生积聚的粉尘、细屑都极易着火引起火灾,这些原因引起的流动机械火灾所占比例也很大。

(三)助燃体

凡是与易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体。如空气(氧气) 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港口流动机械工作环境要切断空气是不可行的,但能通过减少氧气数量或浓度来控制火势的发展。

但是既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如易燃物和助燃体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

通过以上对港口火灾发生原因的简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的港口火灾防治工作中更加清晰定位火灾事故的防治,也可以为防治港口火灾防范、灭火寻找有效途径。

二 港口机械火灾防范、灭火措施分析

港口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由于货物摆放相对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扩散会非常快,这就给灭火和扑救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在港口建设当中,应首重火灾的防范工作,再制定一套严格的、灵活的灭火措施。尽量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火灾源点,并迅速组织灭火扑救工作。

(一)港口机械火灾防范措施简析

1 对于各类电机火灾防范的要点

起动机及发电机应日常检查其转子运转情况,尤其对使用时间较长的起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装检查,并检查线路的固定情况,不能有松动部位;其次做好线路周围的清洁工作,清除线路附近的易燃物,线路附近不得有油泥、棉纱及其它漏油情况存在。另外,根据自己所处作业场地的不同周期性清洁排气管及四周,保持排气管干燥、干净,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其它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防范的要点

电气线路的维保作业过程必须要小心谨慎,线路整齐有序,接触良好。附线作业必须选择品质好的耐油电线,同时必须使用阻燃护套管,附线作业必须经过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同意,其整个作业过程必须由主管工程师在现场监控作业并做好记录,存入设备维保档案。

3 对于易引发火灾的易燃物防范

应该定期整车清洁,除了经常性清洁空气滤芯、散热器表面外还得清洗发动机外部及排气管上可能的附着物。

此外,对于助燃体应在先进技术上多下功夫,尽量减少设备的氧气浓度和数量。

(二)港口机械火灾灭火措施

通过上面对港口机械火灾的原因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应对港口机械火灾:

1港口流动机械产生火灾事故前,肯定有好多征兆,需要驾驶操作者引起警觉。在作业中如闻到很强烈的焦糊味,或者发现机身冒出不明烟雾时,马上停止作业并关闭电源,迅速离开遇险的流动机械,然后快速拨打火警电话,同时要沉着冷静,取出灭火器,在第一时间准确找到起火点。如果是发动机起火,在发动机舱有烟冒出或火势还没蔓延出来的情况下,可以拉一下发动机盖的拉手,让发动机舱盖弹起一条可以让灭火器喷嘴通过的缝隙,手持灭火器,从这条缝隙向发动机舱内喷洒灭火剂。切忌全部打开发动机舱盖,因为燃烧初期火势会较小,如果贸然打开发动机舱盖会引入大量氧气,让火势瞬间蔓延或增大。扑救时要随时观察冒烟或者火苗的位置,尽量瞄准起火点的根部进行喷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车载灭火器的容量都较小,如果盲目使用,灭火剂将很快耗尽,所以找准起火点才能让有限的灭火剂起到最大效用。如果是驾驶操作室起火,可用灭火器打碎玻璃,对准起火点灭火;如果是电器线路起火,要及时查看是否断开电源总开关,还要注意燃油箱附近的线路是否燃烧,然后覆盖着火处的电气线路。如果发现火势无法控制就要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等待消防救援车辆的到来。

2 公安消防队到达流动机械火灾现场后,可根据火灾现场情况,尽可能使用干粉灭火器、车载干粉炮灭火。灭火时消防战斗员要同燃烧机械、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同时注意加大对油箱、轮胎的冷却。因为港口流动机械功率大,相应的燃油箱容量大、轮胎体积大,当这种机械、车辆完全燃烧时,极易引起燃油箱、轮胎爆炸,对救援人员和现场围观人员带来极大伤害,因此现场灭火指挥员要审时度势,及时疏散周围人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结束语

当前港口外包的流动机械数量越来越大,建议使用这些机械的单位要对驾驶操作人员做一些测试,检查一下他们的操作证,驾驶技术,甚至有必要进行统一培训考试,对那些驾驶技术低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员,拒绝他们施工,车况较差的禁止入港作业。

篇5

关键词:煤矿;一通三防;防治对策

一、矿区概况

平顶山裕隆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所属煤矿均位于韩梁矿区,矿区地处平顶山市鲁山县、宝丰县、石龙区结合部,东距宝丰县城约20公里,南距鲁山县城约30公里。

矿区可开采煤层为一4、二1、三9-10、三12、四6-7,本区域主要开采一4、二1、三9-10、三12煤层,煤层赋存较稳定,各煤业公司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等级为二类自燃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偏简单类型。

矿井火灾根据发火机理和可燃物的不同,分为内因火灾事故和外因火灾事故。

内因火灾事故:煤炭由于受埋藏深度、煤层赋存条件、煤质、通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由于上分层工作面或相邻区段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遗煤较多,且不均衡,加之工作面沿空布置,漏风通道发育,供氧积热条件较好等造成的自燃发火事故。我公司所属煤矿开采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为二类自燃煤层。

外因火灾:A)因溢煤堵皮带或司机失误造成过卷,引起火花造成皮带着火;B)不及时更换防爆性能差的设备,一旦失爆,发生电器爆炸,可能引起火灾;C)采区变电所配电点,因没有专人值班,电器失修,长期下去可能发生火灾;D)漏电继电器、电焊、综合保护失灵,接地系统不符合规程要求,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立即切断电源,易引起火灾;E)井下动力、照明等供电线路遍及各类巷道,由于井下潮湿、绝缘老化、机械外伤、吊挂不当、保护失灵等方面的原因,使电缆线路产生火花引起火灾;F)烧焊不按措施执行,不留监护人,遗留火种不清除,易发生火灾;G)因其它原因而引起火灾。

一旦发生内因火灾或外因火灾,其危害程度严重,可造成矿井停产,烧毁设备,危及现场工作人员和着火地点回风侧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属于矿井重大事故。

瓦斯、煤尘爆炸:

我区域公司矿井虽属低瓦斯矿井,但是也有容易引起瓦斯积聚的地点如:采煤工作面的上隅角,独头上山的掘进迎头,顶板冒落的顶部。局扇停止运转,风筒末端距工作面距离较远,风筒漏风太大,致使风量不足或风速过低都会引起瓦斯积聚。如果通风、放炮、机电设备管理不严,爆炸事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局部小范围的瓦斯积聚引起的爆炸,会引起大规模的、连锁性瓦斯煤尘爆炸。

我区域公司目前开采的二1、三9-10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尘较多,存在着燃烧爆炸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煤尘爆炸,可造成矿井停产,破坏巷道和机电设备,严重威胁现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属于矿井重大事故。

矿井通风设施较多,井下通风巷道长,通风管理难度大。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或机械故障、风门等通风设施受到意外破坏、井下主要通风巷道发生严重冒顶、主要通风机停电停风,造成井下供风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矿井通风系统发生短路、紊乱,作业地点微风或者无风,易发生人员缺氧窒息事故、瓦斯超限,会引发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产生集聚,会使工作场所的温度增高,严重者可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二、煤矿一通三防事故的特点分析

煤矿一通三防事故的主要是指通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这几个方面,由于一通三防工作直接关系到井下作业员工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做好一通三防工作的风险分析和规避措施。以下主要对一通三防的事故特点进行分析。

(一)一通三防事故的突发性

因为煤矿地下开采工作受到地质条件以及煤层复杂程度的影响,使得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特别是社会发展促使煤矿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大规模的开采再加上没有足够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险操作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就更加使井下作业员工难以对事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造成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岩爆以及矿顶坍塌等一系列事故,给员工身体和心理上带来巨大冲击以及其他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一通三防事故的破坏性

由于煤矿开采属于地下作业,一旦发生一通三防事故不但会对煤矿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还会直接威胁到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由于事故的发生会使井下环境更为复杂,如果抢救决策失误或者抢救不及时等都会进一步造成更为重大的人员伤亡。

(三)一通三防事故的持续性

一通三防事故在发生后,往往在短时间内还会引起同类事故或者诱发其它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由于矿井巷道相互串联错综复杂,而且通风管道的路线太长,导致巷道有效断面不够或者局部通风机安装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使空气不能进行正常循环,而通风不畅就很容易造成瓦斯等一些可燃气体大量积累,而如果一旦出现火灾,那么它将是直接造成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一个重要诱因,再加上矿井巷道的串联相通更有可能引发连续性爆炸以及矿顶坍塌等一系列持续性的事故。

三、煤矿一通三防工作中的防止对策

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部门相互配合,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统一部署,把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主要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三个方面对一通三防的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一)瓦斯的防治

由于瓦斯是一种爆炸性气体因此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矿井中的瓦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减小其爆炸的可能性,所以加强通风是瓦斯防治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的选择以及规划通风路线,尽量避免通风线路过长或者严重交叉的现象,必须确保矿井各个工作区域内都有相对独立的通风系统;矿井中的瓦斯一般应该采用抽出式的通风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主通风机停运造成积存在采矿区的大量瓦斯涌出;正确分配风量,使矿井中每一个工作区域内都能够确保正常的空气循环。

(二)煤尘的防治

对矿井煤尘防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煤矿粉尘的生产量、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吸入煤尘的总量。具体可以通过通风除尘、净化风循环以及增加空气湿度等措施进行煤尘防治,其中通风除尘是利用缝的流动将矿井中的煤尘带出,从而有效地降低煤尘浓度;净化风循环是指将矿井中含有煤尘的空气通过一定的设备进行排除,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是水幕净化风流和湿式除尘装置等;增加空气湿度是指利给空气中喷洒水或者其它液体,使其与煤尘等其它细小颗粒相融合从而达到捕获煤尘的目的,由于增加空气湿度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且除尘效果好所以它是矿井中防治煤尘最常用的方法。

(三)火灾的防治

篇6

接下来是火灾。告诉我们怎样会引发火灾很多都是我们不注意细节引发了火灾,如:台灯、蚊香、电热毯、电取暖器等不规范的使用都会引发火灾,接着讲了遇到火灾时的处理办法。当发生火灾时要学会自救,迅速逃生。

第三,介绍了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如何治疗传染病,特别是如何养成并保持良好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传染病,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

篇7

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很难引导疏散,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所谓“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尽量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物质的损失,对于保证人们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

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火灾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此类场所火灾的特点,为火灾的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火灾特点分析如下。

(1)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火灾频率递增,在火灾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规模不断扩大。

(2)火灾发生的地点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公共娱乐场所、商场、饭店以及地下工厂等地,并且所造成的群死群伤情况比较突出。在这些火灾事件中,尤其以市场、个体租赁和私营企业的状况较多。

(3)在对发生火灾的地域进行研究,其中城镇比例较大,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较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所占的比例也较高。

(4)火灾所发生的时间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一般都是在凌晨的两点到四点间发生,这个时候是人们熟睡的时间。从整体时间上来看,在每年的十二月到二月是高峰期,因为处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

(5)在引起火灾发生的原因中,因为电气和用火不慎所造成的火灾占据了所有火灾一半以上的比例。

2.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事故原因

(1)大多数场所,擅自设置铁窗、栅栏,影响正常的人员疏散。

(2)防火避难设施不全:a.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锁闭;b.安全通道,防火间隔被堵塞;d.防火分区划分不合理;f.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

(3)防火管理制度未落实:a.消防设备未发挥应有功能;b.错过初期火灾的扑救时机;c.通报火灾太慢;d.避难通道设置不规范。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防安全责任制在一些社会单位和企业尚未落实到位。

2)一些地区和部门,习惯于临时性、突击性的安全检查,而疏于隐患整改和规范化的日常管理。

3)伤亡事故没有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

4)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教育不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操作技能。

5)火灾救护与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火灾安全知识匮乏。

6)企业或单位的安全巡查力度不够,单位的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7)部分公众聚集场所建筑属简易建筑,耐火等级低。

3.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的防治措施

3.1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指导

公众聚集场所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根据公众聚集场所的规模、危险性,明确各自管辖的职责,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日常监督和检查指导。对于安全出口锁闭、消防设施器材损坏停用、消防安全制度不落实等火灾隐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并跟踪问效,督促企业、单位整改隐患。要采取行政、技术和法律等一切有效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力度,注重治理效果,同时要加强与文化、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有力促进隐患的整改和问题的解决。

3.2提升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

在公众聚集场所中,存在很多的产权不明的情况,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发现问题,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很多。主要是场所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经营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树立消防安全的主观意识,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消防设施能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和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加强经营者消防知识的学习,提供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加强消防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在遇到火灾时能够冷静应对,减少火灾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3.3提高公众聚集场所的灭火救援能力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具有突发性,火灾现场比较复杂,所以就需要消防部队针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特点,分析总结大量火灾事故的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灭火救援计划,并加强灭火应急疏散演练,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为火灾的救援提供有利的基础,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早的投入战斗,争取有利的救援时机,将火灾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3.4阻燃材料的应用

要结合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点,按照消防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多考虑采用阻燃材料和难燃材料,包括室内的装修、电气、可燃物等,减少因为使用材料产生的火灾隐患。

3.5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设置和配置

要重视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合理设置消防安全标识,配置灭火器材以及其他的消防设施,经常检测指示灯等设施的工作状况,做好相关的维护保养,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在初期火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6提高科技手段

多引进高科技的消防产品,如视频监控系统、感烟、感温探测器、双监或三监探测器等,第一时间的发现火灾,在事故的发生的初期就采取主动控制措施。

3.7合理设计安全门和安全疏散通道

许多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本身存在很多“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如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超长,疏散宽度不够等,因此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理的设计安全疏散通道,结合场所的实际,优化安全疏散设计,避免因安全疏散问题导致严重的火灾损失。

3.8防排烟设计

篇8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安全与事故时刻伴随着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国家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 虽然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但一些中小型煤矿事故特别是“一通三防”事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应清醒认识到煤矿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重, “一通三防”事故仍然是安全生产最大的威胁,“一通三防”依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

一、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主要风险

( 1)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供风能力不足。

近年来, 由于煤矿资源有限及其需求的递增, 使得煤矿的开采强度加大,开采难度增加, 开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 这就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 导致了更多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 大规模私挖滥采, 在没有足够安全措施和设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造成瓦斯、煤尘爆炸、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等事故频繁发生。

( 2)不重视“一通三防”工作, 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原计划经济时代招收的固定工, 大多数已退休或退出了煤矿生产一线, 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轮换工、合同工, 这些人没有打算长期在煤矿工作, 培训不到位, 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安全思想不牢固,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 3)矿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

煤矿开采生产技术落后, 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落后。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 虽然国有重点煤矿与世界煤炭开采技术差距不是很大, 甚至一些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但在综合技术上是有明显差距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企业结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法治的传统, 使美国煤炭企业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 机构精干, 权力分散, 生产经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安全技术管理实行严格的逐级负责制,把安全贯彻到一切工作中。

二、防止措施

2.1提高认识, 依靠科技进步抓好“一通三防”工作

( 1)领导重视煤矿“一通三防”工作的管理, 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煤矿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一通三防”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 2)依靠科技进步, 完善基础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先进的设施、设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重要基础。

2.2建立和完善“一通三防”工作的责任制和专项管理制度

要形成以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体系。按规定提足、用好“一通三防”专项资金, 保证“一通三防”所需的人、财、物, 认真落实瓦斯检查、局部通风、盲巷管理等制度。切实抓好通风系统专项检查, 认真核定矿井通风能力, 抓好􀀁以风定产􀀁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都要明确相关的安全工作责任, 认真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制度, 编制执行好有关规程和改善“一通三防”安全状况的规划措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全体干部和职工的操作行为。

2.3培养一支过硬的“一通三防”专业队伍

“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是一项长远的、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矿井的方方面面, 必须有超前意识, 这项工作搞好了, 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才会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依靠科学先进的技术管理, 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 确保整个矿井有一个合理、稳定、可靠的通风系统, 否则, 通风工作搞不好, “三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2.4加强“一通三防”的培训工作

( 1)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地培训新上岗人员, 对通风班组长、放炮员、瓦检员及防突专业人员等特殊工种进行脱产专业培训, 做到培训及时, 人人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结合实际, 主要学习业务知识、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文件、“一通三防”事故安全教训及防灾自救等, 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和自主保安意识。

( 2) “一通三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 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 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

( 3)教育职工认识事故的危害性, 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档案, 定期对职工开放, 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育职工; 用经常说教的方式, 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定期请事故受害者家属做报告, 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

(4)煤矿职工家属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力量。亲人的安危家属们最为关心, 只有亲人安全了, 才能使职工家庭团圆幸福。

三、煤矿“一通三防”工作中的规避措施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煤矿开采的强度相应增强。而且由于煤矿开采的越来越深,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更加恶化,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部门相互配合,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统一部署,把“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主要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三个方面对“一通三防”的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3.1瓦斯的防治

由于瓦斯是一种爆炸性气体因此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矿井中的瓦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减小其爆炸的可能性,所以加强通风是瓦斯防治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的选择以及规划通风路线,尽量避免通风线路过长或者严重交叉的现象,必须确保矿井各个工作区域内都有相对独立的通风系统;加强瓦斯易积聚地点的风量及瓦斯监测,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瓦斯积聚;合理分配风量,确保矿井中采掘工作面及其他用风地点的需风量。

3.2煤尘的防治

煤尘是煤矿开采过程漂浮在空气中的煤粉,当煤尘浓度达到45~2000g/m3时,遇到火灾或者在高温情况下就会发生爆炸,并且产生CO等其它有害气体,另外矿井作业人员如果长期接触煤尘还会引发尘肺病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所以必须要加强煤尘的防治工作。

对矿井煤尘防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煤矿粉尘的生产量、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吸入煤尘的总量。煤尘防治分为减尘措施和降尘措施。减尘措施主要有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煤层注水。降尘措施主要有通风除尘、净化水幕、冲洗巷帮、喷雾洒水、使用捕尘器等。

3.3火灾的防治

煤矿火灾主要有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根据火灾种类的不同进行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

外因火灾:外因火灾的防治主要通过杜绝明火源、防止电气起火、增设消防器材以及矿井专用的灭火器材、采用不易燃烧的支护措施以及在矿井中设置消防供水系统。

内因火灾:灌浆——可以通过泥浆等材料经过混合借助输送管道送到可能发生自然的区域进行煤炭自燃的预防。喷洒阻化剂——向采空区落煤及矸石上喷洒阻化剂,达到隔绝空气防止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煤炭自燃。均压防灭火——通过设置调压装置以及通风系统改进矿井的空气压力分布,尽可能的减小风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减小或消除漏风抑制采空区煤炭自燃的目的。采空区注氮——利用氮气的窒息作用抑制采空区落煤自燃。

结束语

在煤矿开采中,“一通三防”工作直接关系到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它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所以需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生产中健全“一通三防”的各项管理制度,矿井上下员工统一思想,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最终达到系统可靠、装备先进、管理到位、素质提高的总体要求,切实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建宁.浅谈煤田地质安全生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

篇9

一通三防关乎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关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的重中之重。

1.一通三防治理瓦斯问题

1.1瓦斯的危害

煤矿瓦斯是煤层的一种伴生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矿井中一种最常见的有害气体,在开采过程中以不同形式从煤层中涌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瓦斯具有燃烧爆炸的危险,②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瓦斯事故难以预测。一旦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严重地威胁。

1.2瓦斯治理的现状

我国煤矿事故的事故总量过高,而且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瓦斯事故比例高,人员伤亡大,在特大事故中80%以上是瓦斯事故,每年因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000人,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近1/3。

1.3通防技术治理瓦斯的实施

(一)、提高认识,提高理念:

严格遵循治理瓦斯必须采用抽放,坚持先抽后采,先抽后掘的方针;只有打不好的钻孔,没有抽不出的瓦斯,要提高钻孔打钻质量、密度、和封孔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瓦斯超限事故的认识,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治理瓦斯。

(二)、技术措施:

根据煤层煤质,透气性、瓦斯含量、卸压程度编制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明确制定出钻孔的有关参数;打钻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施工,不能超出允许值范围外;打钻完工后要有专人验钻、封孔、观测抽放效果;技术人员要根据抽放效果及时调整设计,所有施工严格按照《规程》及《一通三防管路制度》严格进行,并严格要求通风设施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按需供风,优化通风系统,杜绝短路风、循环风、串路风、盲巷区等状态,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

2.一通三防治理粉尘问题

2.1粉尘的危害

我国煤矿多为井工开采,矿井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煤尘。矿尘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煤尘随着空气吸入工作人员体内,工人长期吸入矿尘轻者患呼吸道炎症,重者得尘肺病,居国内矿务局统计尘肺病死亡数是工伤事故的6倍。二煤尘会燃烧和爆炸,威胁矿井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例如1906年43月10日法国科利尔煤矿发生煤尘爆炸。死亡1099人。造成重大灾难。三,煤尘会降低煤矿内的能见度,导致事故发生几率升高,使工伤事故增很多。此外矿尘使开采设备锈蚀,加速机械磨损,减少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大量粉尘还造成环境污染,鉴于此进行矿井内部的除尘工作非常必要。

2.2粉尘治理现状

我国粉尘过程中总结了非常实用的“革、水、密、风、护、管、教、查”防尘八字经验,并且成就卓越。八字经验也是我国防尘工作的指导方针。目前状况是对煤尘进行处理主要是采取以下方法:以煤层注水为核心,通过通风除尘 ,湿式作业,密闭抽尘,净化风流,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除尘。除了这些基本除尘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隔爆除尘措施。最新除尘主要是泡沫除尘。

2.3通防技术治理粉尘的实施

通风除尘是指通过风流的流动将井下作业点的悬浮矿尘带出,以降低作业场所的矿尘浓度。决定通风除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风速及矿尘密度、粒度、形状、湿润程度等。

掘进通风系统主要采用长压短抽掘进除尘系统,以压入式通风为主,在工作面附近以短抽方式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吸入除尘器就地净化处理(见图2-1)。

压、抽风量的匹配应当遵循以下两个方面

A.采用除尘系统。压入式风筒出口风量应比抽出式风筒入口风量大20%~30% ,以保证工作面不出现循环风。

B.采用长抽短压(前压后抽)除尘系统。抽出风量应大于压入风量20%~50% ,以保证重叠段区域内巷道的风速不低于《 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此外还要注意一下几点经常检测风流中的粉尘含量,定期清扫和冲洗巷道周壁,减少粉尘积存。采煤工作面回风巷装煤点下风向、掘进工作面迎头等处安装风流净化水幕,能封闭全断面。在主要进回风巷、进风井、采掘工作面巷道内均安设了风流净化装置,在主要大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煤及半煤岩巷等处均安设有隔爆设施。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割部具有可靠的自动喷雾洒水功能。地面的主皮带运输筛分楼装有ZC72/3—Ⅱ回转反吹自动清灰袋式除尘器,皮带走廊装有静压洒水装置,煤产品经皮带走廊进入储煤场,储煤场设有挡风抑尘网,同时配置专用洒水灭尘系统。

3.一通三防治理火灾问题

3.1火灾的危害

矿井发生火灾会烧毁大量机械设备、设施、巷道及工作面,冻结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燃烧生成的有毒有害烟气,使处于排烟道上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和伤害,甚至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给矿井带来更大的灾难。

3.2火灾防治的现状

井下发生火灾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目前治理火灾主要从防范入手,本着“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的原则,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本矿尽量使用不燃或耐燃的材料与制品及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同时建立胶带巷独立通风系统是有效途径,而且矿井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由专人押运送至使用地点,剩余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内因火灾的防治措施:合理地进行巷道布置,防止漏风,均压防灭火,预防性灌浆,阻化剂、惰性气体,凝胶,三相泡沫等。

3.3通防技术防治火灾的实施

均压防火实质是利用风窗,风机,调压气室和连通管等调压设施,改变漏风区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压风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遗煤自燃,堕化火区。或熄灭火源的目的。

火区的形成和发展与通风系统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合理 调整通风系统可起到平衡火区漏风风压的作用。从利于防灭火的角度出发,要遵循以下原则调整通风系统:

1增加火区或采空区的并联封路,减少并联分支的风阻和风量。

2增加火区所在分支或其漏风流经路线的其他分支的风阻,在非漏风流经的路线上减阻。

3降低火区漏风源的压能,增加漏风汇的压能。

4当火区的漏风源与漏风汇分别处于进回风井附近时,应设法降低主要通风机负压。

篇10

这是一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正不断吞噬着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破坏着祖国的青山松林,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松材线虫病造成的灾害,骇人听闻。

松材线虫病最早是1982年从日本传入我国,而浙江省自1991年发现疫情以后,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全省疫点数以平均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许多重要生态区域受到严重威胁。

数据显示,历年来,浙江省因松材线虫病枯死、砍伐的松树累计已超过2亿株,相当于减少了130万亩松林,仅木材损失就达数十亿元。

伴随疫点数的持续增加和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的几率增大,如果不从法律上加强保障,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增强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还会造成更大的、前所未有的森林生物灾害。

目前。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断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明我省通过地方立法防治松材线虫病、坚决保卫青山松林的决心。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亮点纷呈

亮点一:加强松科植物和疫木的调运监管

松材线虫病传播途径很广,无序运输松科植物和疫木是松材线虫病最危险的传播渠道之一。条例注重加疆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运的监管,规定了单位和个人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到达调入地次日起5目内,应当将植物检疫材料报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备案,防治检疫机构可以进行复检,以防止染疫的松科植物调入。条例对疫木的调运监管更加严格,规定疫木不得调出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因当地不具备安全利用条件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确需向外地调运疫木的例外,但必须报经省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批准。

亮点二:设定必要的许可制度加强对松木加工的监管

经科学论证,疫木经除害处理后是可以安全利用的。积极探索疫木安全利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林农损失,避免浪费。

条例对此规定:“木材加工企业利用疫木加工板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利用疫木造纸、制作人造板的,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条例还对这些定点企业进行疫木加工规定了明确的期限,要求在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完成对病死松木加工和加工剩余物的集中除害处理工作。同时,考虑到全省各地媒介昆虫的羽化期略有区别,条例给各地疫木加工安全期留有了一定调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