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教育

篇1

许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忽视教育各个方面的监管。一般情况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申报成功,拿到项目研究工作就会停止不前,会将申报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边,学校的领导层在这种问题上没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阶段,申报者会到处的寻找资料拼凑信息,完成一组材料,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或证书将告一段落。因此,中学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不能单单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上。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篇2

在数学的每一点进步、发展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一个曲折的故事。如果我们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适当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或者讲讲知识背后的故事,那么,数学学习将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学的知识会更加通透,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主要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现状与前景,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与应用,数学历史人物(数学家、科学家等)与故事等。

简单的归纳一下,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了解知识起源,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用处,应用知识,趣味记忆。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可是,好景不长。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又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这样的故事,不仅使的学生认识到集合的起源,集合的重要性,也了解到集合论的问题所在,自己会迫使自己做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高科技的基础,产生学习兴趣。

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准确地坠毁在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行动中,有两门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1948年仙农建立的数学信息论,以及1946年维纳开创的数学控制论。首先,这需要由地面远距离传送指令信息,这肯定要受到噪声的干扰。如何保证“和平”号上接收的指令完全正确,这需要用抗干扰的通信理论和数学滤波设计。至于如何指挥空间站上计算机启动阀门,调整飞行姿态,控制进入大气层的地点和速度,都必须准确地运用控制论技术。时至今日,宇航专家对这门数学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因而这次坠毁可说无惊无险。

在“和平”号坠毁时,俄罗斯的地面指挥中心及其派往南太平洋的观测组,以及南太平洋周边地区的许多地面观测站都在工作。在这些观测活动中,离不开一项关键数学技术——卡尔曼滤波。众所周知,由于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地面观察到的飞船位置和真实的飞船位置会出现误差。1960年,美国数学家卡尔曼(R.Kalman)提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可以把随机出现的干扰“滤”掉,使地面监测的数据和真实的位置达到最佳吻合。这便是著名的卡尔曼滤波。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地面上四座雷达监控飞船的位置,并发出指令使阿波罗飞船软着陆,如果地面观测误差太大,控制飞船计算机调节指令出现失误,登月计划就将前功尽弃。卡尔曼滤波技术于是在登月航行中大显身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时至今日,任何航行(包括每一架喷气客机)都离不开卡尔曼滤波,“和平”号的坠落自然也不例外。卡尔曼滤波技术现在已推广到地震监测和经济趋势的监控。虽然,我们常常看不见数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它的恩惠。作为数学学习者,要能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

三、了解数学的前端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志向,培养其科研使命感,发挥数学的德育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技术背后的就是数学。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艾德华—大卫所说:“很少人认识到当今如此被广泛称颂的高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可能会招致某些争论。但是,它并不是否定各种硬件技术发展的意义,而是强调很少人认识到数学在高技术中的重要性这个事实,强调高技术中数学的不可或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

从医疗上的CT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等等,这些形形的技术的背后,数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数学的研究,把优先发展数学看成是保持国家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鉴于数学在科技中的特殊地位和当今科技的数学化的进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要将对数学的支持强度翻两番。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国力要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数学家。

给学生讲这些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将它们的兴趣化为学习数学的力量,从而学好数学,报效祖国,从另一方面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目前,不仅是社会上对数学科学缺乏了解,而且我们数学工作者或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着不完整的理解及认识.如果我们只强调数学的美,只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而不讲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这就容易使那些不以数学为职业的学生感到厌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社会及时展的联系,看不到高科技与数学的联系,从而大面积的出现文章开始的一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结合生活教育,用生活事实教育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篇4

Township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in art teaching

Wei Tangli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years, every teacher i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positiv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For Township Middle School of art teachers, to do well new courses Xia of teaching work, will will encountered more of challenges, in rural middle school, life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and city middle school has larger of gap, how narrow gap,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guarantee teaching quality, played rural advantage, this in art class teaching in the from do students and the parents of concept changes work, and do students on art interest hobby of training work, and to "beauty" for pilo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of thought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o "technical" for means, Improve students ' practical ability "in four areas to explore and tr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Township high school;Fine art education

新课改的美术教学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美育,使学生向往美好生活,使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美育教育为目的。在农村中学,生活与教学环境都与城市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发挥农村优势,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学能顺利实施,在美术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做好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变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引导着正确的行为,反之亦然。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从学生到家长普遍重视语数外学科,轻视音体美学科,重成绩,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他们认为音乐、美术、体育只不过就是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而已,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联系,对他们自身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家长对教学中的一些要求也不支持,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标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要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转变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才能使美术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要转变观念,首先要寻求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结点,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在美术教学中,遵循建筑家阿尔柏提出的“美出于实用”的观点,把实用、经济、美观相互结合的原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一些学习用品,运用当地的麦秆编织手工艺品,让学生树立美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生活需要人的发现和创造的观念,也让家长从中了解到美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关联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文艺娱乐等方面。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并将知识和发展技能统一起来,同时,这一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基础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发展的过程,通过练习与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美术的能力也由此而得以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做好学生对美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有一些农村学生有对美的特殊感受能力,能够自我地进行绘画,只是缺乏一些构图、色彩及表现力。但大部分学生却认为美术知识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美术学习中的乐趣,树立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所以,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接治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虽有见识较少,知识面窄等局限。但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对家里种的瓜果蔬菜,养的鸡鸭鱼鹅有感情,了解它们的形体动态。所以我给学生分析它们的动态结构再表现它们。其次,创造师生同台绘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初中学生的成人感已开始产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师生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能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演示铅笔淡彩的时候,让学生到上面来画几笔,老师表扬画得好的地方,修改不足之处,收到良好效果。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再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多表扬和展示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用自己的双手绘制出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振奋。并能带动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三、以“美”为先导,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教育学生常常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美育以情动人,德育以理服人,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郭沫若则认为,美育是德育的起点,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应当是对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美术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优秀艺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给德育以很大的促进,美好的艺术形象能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自觉接受它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篇5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篇6

美育一词产生于西方,是审美与教育的合称。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加通才给美学命名。他创造了一个新词“Aesthetica”去称谓这门学科。[1]在中国,早在孔子就提出了并建立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态,继而孟子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共同的美感问题、人格美的培养问题、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到了近现代的,他认为“美育是世界观教育的唯一途径”。[2]

(二)审美教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发掘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话题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其审美话题可细分为十类: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化学实用美、化学科学家的思想美和人生美。

(二)化学教育的审美性

对于美育的传播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进行美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在追求化学美的同时,美育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中。教学内容美表现为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内容的新颖性;要注重教学内容内在的有机结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在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时,也愉悦的享受课堂的多姿多彩。由被动化主动。教学结构美。主要指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教学过程有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是教学结构美的核心。这样让繁杂的知识系统优化的排列在一起,由浅到深,由简到易,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带来美的享受。教学情感美和语言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对于美的事物会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要带有感情和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了解学生,寻找闪光点,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化学审美教学的注意事项

篇7

当代的中学体育教育,从上到教育部门、学校,下到中学体育教育教师、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认知。首先说体育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各个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投入力度不够,对基层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不够高,检查不够细致,评估不严格不系统,从而使得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现阶段我国应试教育的这种体制,中学体育教育并不与中学升学直接挂钩,所以大多中学对体育教育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场地器材不足

现阶段,中学不断扩班,使得学校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却没有因为学校学生的增加去扩充相应的体育教育资源。操场面积不变,但却有更多上课的中学生,使得体育课程的开展本身就出现了问题,体育资源不够用,场地受限无法进行一些体育项目以及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从而使得中学生在体育课上活动量减少。再者,很多中学并没有一些体育项目场馆,或者是有体育场馆但是有限的资源并不够中学生人人都能享受的这种资源。所以说,体育教育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大大制约了中学体育教育的进行与发展。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思想陈旧

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至今仍然沿用以前的旧的教学理念。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更多的老师在其意识中仍然觉得文化课高于体育课,从而忽视了体育课对中学生的管理与教育。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但是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短期的教育成果但却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学生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自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学的体育课堂越来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选择锻炼,虽然这样能够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的个人体育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了老师的指导与监督,使得有的中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锻炼方法并不科学、不系统,或者说并没有走到正确的体育锻炼的道路上来。再者,有的学生本身并不喜欢体育锻炼,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去锻炼,从而将体育课时间白白浪费,达不到中学体育课增强中学生体质的目的。

四、中学体育教育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育,大多只局限于体育课程的开设,而且因为各个层面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的开设节数也很有限,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除了体育课之外,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基本没有的,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每一个方面基本都需要老师的系统科学的指导,加之现阶段日益受到重视的安全问题,使得中学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教育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应该更多的担起责任,系统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项目,使得中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系统的锻炼。而不是单一的就那么几个项目而且更加偏向于男生。中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体育课之外,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实现体育教育的进步。

五、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趣味性不足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在方式基本以体育课为主。在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各类过去的体育锻炼项目单调、乏味,使得大多中学生都觉得很无趣,上体育课没有什么意思。而且体育课过程中一直都是那么几个项目,没有新意,从而不能使中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便产生了这么一个现象:有的学生选择不去上体育课而选择在教室里面继续学习文化课;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课,在自主锻炼的时间选择了找一个地方坐着等待下课。这些现象并不是个例,当然这也和学校人数多而场地有限等一些硬件条件不足有关,但是,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应该是当下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点。

六、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部分中学生重视

在当下的中国中学校园中,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使得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与锻炼身体之间大都会选择前者,而忽视了后着。在中学有限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有部分中学生表现的不积极,认识不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本来就很少的体育锻炼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篇8

(1)由教师指导记录向学生自主探究记录转变。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每组都有一份记录,随时记录下他们参与探究过程中合作获得的知识,以便资源共享,记录下他们的创新之处,以便相互鼓励;记录下他们的实验过程,以便分析现象;记录下他们自己的探究结论,以便巩固应用;记下与前概念冲突的内容,学会更正自己错误的概念,巩固自己正确的认识,并能科学准确地表述科学概念。记录的作用还体现在交流的时候,归纳自己的收获,借鉴他人的长处,能有效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记录还反映出孩子的思维过程,科学的记录习惯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2)由教师演示实验向学生设计实验转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是“做中学”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实验想法,并能完整地进行表述。

(3)由侧重师生间交流向提倡生生间交流转变。交流讨论在“做中学”课上随时可以进行,穿插于各个环节中。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之间的,教师创设愉悦的交流空间和充足的交流时间。但这绝不意味着任其发展,教师至少需要在以下四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升讨论交流的质量。第一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讨论中议题偏离正确的方向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将这些问题指出来,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将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第二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语言表达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对其进行语言表述方面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当儿童在交流过程中只注意自己的发言,而忽略倾听同伴发言的时候。第四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争执不下的时候,需要老师及时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互相尊重、相互借鉴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几年实验下来,让实验教师最欣喜的是孩子们的变化。我们在课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活”了,他们敢讲、敢说,而且说的是那么头头是道,常常是为了一个问题的表达、交流、讨论,而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争着用各种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为能够在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中学习而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为意想不到的现象或是结果而惊喜,他们在这里处处可以遇到可亲可爱的科学、体味先驱者们悟出来的道理、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清纯的心中激起执著的探索与创造之情,亲自做那些科学家们做过的和不曾做过的事,好像自己也成了科学家。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对指导现在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凝聚了人心,培养了一批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搭建了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亲历学习、思维碰撞、手脑并用、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平台。

篇9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做这些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首先,中学创新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想前人未有过的想法。其实,创新或创造也可以是一种以不同的方法看待普通事物,可以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产生解决某问题的有利的看法,可以是对事物的再次发现和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再次,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特性,也不是高智商的人特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有智商不意味着就能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育初步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联系社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这些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去创新,就能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篇10

就社会学角度而言,情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长期处于国家或者是国家的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作用下的产物,像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等,因此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满足人格、人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不但可以完成合历史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人格、健康情感、优良品质。是我国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

就心里学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态度体验,包含了非常多的品质,是一种和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意识有关的状态。在心理学上,人的情感被认作为平行于人的意志、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激发人的潜质,使人向上等等。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并对学生自主认真学习的意识进行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情感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还可以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现在很多的国内外的老师和学者已经把情感教育当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模式,并逐渐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情感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并不是单独出来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手段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协调发展。我国的一些中学历史教育大纲内已经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等教育放了进去,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育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情的,而且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为了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使用一些情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符合于现代历史教学的趋势和理念。

二、增强中学历史教育情感教育的方式

(一)老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正确的对待差生

历史教师自己要做到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理解、尊重以及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抱有期望感、信任感,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形成一种亲密、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及其重要的,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情感的程度。历史记录的是过去,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又离我们很远,就中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水平来说,让他们去理解和感知历史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部分学生就不喜欢历史,对历史有一种畏难情绪。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尤其是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一些鼓励,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还是关注他们的、没有放弃他们,进而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比如说在课堂上提问差生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等等,防止由于失误过多带给他们挫折感。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热爱该学科的程度,所以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进而引发出学生的兴奋感、愉,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努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给自己下劲“我也是能学好历史的”。

(二) 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同样的历史内容,有的老师就能讲解的十分生动,学生十分喜欢听,进而喜欢历史;有些则是十分沉闷,学生基本不听,导致对历史兴趣缺缺,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出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没什么效率。所以历史教师想要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就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说,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情境创设方法等等。在一定的情境中情感才可以产生,所创设的情景之中的所有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其一般会对情感产生综合作用。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使用适合的教训媒体,按照教学内容,将其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们感到身临其境,进而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老师要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品质所进行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育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课堂的氛围才会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历史老师一定要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学生,让真正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自己的真正情感去感受各位历史人物以及各个历史故事,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情感品质,这样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岳飞、刘胡兰等英雄历史人物时,一定要讲解他们的英雄事迹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而将学生对榜样的热爱之情调动起来;对于秦桧等反面人物时,一定要用仇恨的心态去教育教学。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时,一般要在历史人物的作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中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但提给了中学历史教材更高的要求,也提给了历史老师更高的素质要求。历史老师只有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情感教学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被达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学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