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37: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血糖的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选取我科收治的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高血糖患者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病程2~20年,用泵时间5~16天,体重指数高于正常,病人多肥胖。其中1/3合并泌尿系感染,1/3合并慢性并发症,1/3血糖高、生活不规律、饮酒、抽烟多等其它少数酮症、尿酮体(2+)pH<7.35。
1.2方法
①材料:患者均采用门冬胰岛素和德国拜安公司的胰岛素泵、胰岛素泵管和储液槽、贴膜治疗;②操作步骤与部位:将所用物品备齐后携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选择脐周3cm以外(左右两侧均可)不妨碍活动之处为穿刺点,选择腰围处及不被衣服摩擦或挤压的部位。重复穿刺时应选择在距上次注射部位至少2.5cm处。护理人员要技术熟练,装泵时严格无菌操作,埋管前应检查储药管有无气体,并先排出4~6U的胰岛索,见针尖有胰岛素溢出为止,埋针时助针器与皮肤呈90℃。穿刺完毕慢慢拔出引导针,用专用护皮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固定在患者腰问或外衣口袋,进出温差较大的地方应贴身佩戴。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
2结果
50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在用泵治疗后5~7天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0mmol/L)。30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经过调适胰岛素量后7~10天血糖控制达到(空腹血糖≤7.0mmol/L)。10例患者皮肤出现红肿、痒痛、不适、硬结及贴膜过敏现象,软管置于皮下5~7天后,拔出更换新装置、观察结果均达正常指标。10例酮症患者酮体转阴,代谢紊乱迅速纠正于置拔管后观察5~7天左右,住院15~18天出院。无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
3护理
3.1胰岛素泵安装前护理
①安装前准备:护理人员应掌握胰岛素泵的知识,降糖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报警的识别及处理,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连接是否正确,输注管是否通畅;②方法:提前15min从冰箱取出胰岛素,使胰岛素温度与室温相同,避免产生太多气泡;③选择注射部位: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或手臂外侧。指导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首选腹部(避开脐周4~5cm以内的区域),孕妇则选择臀上或上臂外作为输注部位。
3.2胰岛素泵安装后护理
①定时监测血糖:置泵后每日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00)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每日根据血糖值调整大剂量。血糖控制目标值以空腹血糖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为宜。观察有没有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3~7)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护士密切观察,及时指导患者适量加餐,并让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确保患者安全。②预防感染:置泵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要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输注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出血、针头脱出等,一般情况下5~7d换一次输注部位和输注导管,在同一部位埋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还会降低胰岛素的吸收和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新穿刺点距上一次穿刺点应相隔2~3cm以上,如有局部不适给予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3.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根据患者的职业、性格、经济状况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其重视病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使机体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计划。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 mmol/L。
1.2 治疗方法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 g∶1 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 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 用药护理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 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 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 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 h监测一次,使24 h的血糖波动在8~2 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管道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 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 基础护理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 心理护理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 出院指导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主要是由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时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体内促分解代谢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糖原分解和异生增加,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当胰腺发生急性炎症时,由于胰腺组织出现微循环障碍,水肿、缺血、坏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和排泄,促使血糖升高。因此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时,血糖水平增高,是反应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重要指标,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对生命体征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1]。但经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可得控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我们不仅要对生命体征、神志、意识、尿量、腹部体征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做好呼吸道、各种管道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而且还要依据病情变化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在调整胰岛素治疗及配制药物浓度、控制速度上均应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还应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纠正,并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观察水电解质平衡,以达到控制高血糖,将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进而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6例HHS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2~78岁,检验结果血糖38~58mmol/L,血钠152~180mmol/L,血浆渗透压348~415mmol/L。嗜睡2例,昏睡3例,昏迷1例。经治疗血糖降至14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320mmol/L以下,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5例,1例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因严重脱水、感染、循环衰竭,入院24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
2.1 合理安排补液,积极纠正高渗状态 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静脉补液,另一条使用微量泵注射调节胰岛素用量。补液量按脱水程度估计,补液速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定,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原则,第一天输入应补液量的2/3,其余在24~72小时输入,开始输等渗盐水,血糖降至13.9mmol/L时输5%葡萄糖溶液,在静脉补液的同时配合留置胃管给予胃肠道补液,胃肠道补液量占总补液量的2/5,我们采用胃管滴注低渗溶液(38~41℃温开水),方法:将温开水注入输液瓶,插上输液管并排气,胃管末端反折封闭,输液管连接8号头皮针刺入胃管远端并胶布固定好,根据补液速度调节滴速,早期200~400ml/h,6h后酌情改为100~200ml/h,每2小时监测血浆渗透压,每小时监测血糖,当血糖降至13.8~16.7mmol/L时,改为静脉输5%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降至310mmol/L,患者意识转清,停止胃管内滴注低渗液。
2.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糖,消除酮体 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来控制胰岛素输入速度,开始输入速度为0.1u/kg/h(4~6u/h),使用微量血糖仪每小时测血糖一次,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改为0.05u/kg/h并同时给予5%葡萄糖滴注,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恢复正常进餐时,可以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2.3 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在胰岛素缺乏、高渗、酸中毒情况下血钾水平升高,如病人入院时血钾正常或低度水平,说明机体严重缺钾。开始胰岛素治疗后,随着酸中毒的纠正,容量的恢复,均可降低血钾水平,为了预防低血钾,当血钾<5. 5mmol/L、尿量适可即可开始补钾,可静脉补钾,亦可自胃管内补钾。如果PH>7.1,不必对酸中毒进行干预,可通过控制血糖来纠正,如果PH≤7.1则可给碳酸氢钠,及时测定PH及HCO3-,以调整PH≥7.1。
2.4 防治诱因,处理并发症 HHS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严重感染,应该在补液、胰岛素治疗的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HHS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岛素治疗后的低血糖、低血钾症、转换胰岛素治疗时高血糖的反复。HHS患者可以发生脑水肿,虽然少见,但往往是致命的,临床上脑水肿的特征是意识模糊、嗜睡,觉醒程度降低和头痛。在高危病人中,降低脑水肿病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是给高渗患者应逐渐补充钠和水(每小时血浆渗透压最多降低3mmol/L)和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补充葡萄糖溶液,并使血糖维持在13.9~16.7mmol/L直到高渗和精神状态改善,病情稳定为止。
3 护理
3.1 临床护理观察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并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时做好记录。②尿量的观察,严重缺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颜色深,甚至短期内可无尿,随时做好记录,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均予留置尿管来观察尿量,为临床补液提供可靠依据。③严密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治疗开始每小时测血糖1次,每4小时测血钾、钠、尿素氮1次,并计算渗透压。
3.2 补液护理 ①补液速度先快后慢。②监测中心静脉压,每日2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本组均为老年病人,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补液速度,并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肾功能,警惕和避免水负荷过量。
3.3 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霉菌生长及溃疡形成。②留置胃管的护理;胃管既有补液作用又有营养作用,注入流质或开水前应先抽吸胃液是否在胃内,并观察是否有胃潴留、胃扩张情况。③尿管护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并用碘伏清洗会及尿道口,病人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及时拔尿管,预防泌尿系上行感染的发生。④皮肤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我们予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日擦浴2次,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整、清洁、干燥,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时,骶尾部有压红,经精心护理,压红消退,无压疮发生。
3.4 清醒后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长年用药,病情迁延,情绪反复波动易产生并发症,尤其是HHS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失望情绪,要告诉患者、家属发病的各种诱因,可预防再次发生,使患者树立信心,并需要家属积极支持配合。
3.5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①长期坚持严格控制糖尿病,尤其是正在应用各种降糖药物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②严格做好饮食管理。③及早发现和防治各种诱因包括感染。④糖尿病尤其要注意在有并发症时,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警惕高血糖的症状和体征,自我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糖,从而避免明显的糖尿和渗透性利尿。病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应购买微量血糖仪,并教会病人监测血糖及打胰岛素。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血糖过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岛素泵对20例术前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较短时间内满意地得到控制,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血糖较高、术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妇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肠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恶性肿瘤2例。
2 结果
按评定标准,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l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3 护理方法
3.1 置泵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或发放图片、请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胰岛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优点,使患者接受治疗,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顺利进行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如焦虑、害怕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发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用法、优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告诉患者胰岛素泵输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岛生理分泌胰岛素,不仅快速控制血糖,并极大减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停泵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护理
①带泵的告知在患者开始带泵后,应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将泵脱开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种剧烈的运动,以免将泵摔至地上;不将泵弄湿或放入水中;不能带泵在强烈的阳光下直晒;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分离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岛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选择无红肿、无破溃、无皮肤病的部位置针,每天检查置针部位有无红肿、瘀斑、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置针部位。指导患者平时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换干净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⑧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带泵后,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岛素泵应用效果,医生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处理,低血糖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低血糖知识的缺乏有关。在患者带泵后,除了教会患者低血糖的有关知识,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是没有及时进食和进食减少有关,经解释、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很快消除,并能纠正不良进食习惯。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
1.2治疗方法
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
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医学|教育网搜集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医学|教育网搜集,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
1.2治疗方法
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
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医学|教育网搜集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医学|教育网搜集,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
随访Ⅰ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421例,发现162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较高,约占38.4%,高血糖的发生率与年龄、分型、依从性、所患的并发症的多少有关,高血糖的后果不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现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出院后随访的糖尿病患者421例中,对发生的162例高血糖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性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Ⅰ型糖尿病38例,Ⅱ糖尿病患者124例,年龄6~86岁,病程6个月~28年。合并症:糖尿病足14例,视网膜病变31例,高血压29例,肾脏病变34例,脑血管病变19例,神经病变37例,感染性疾病8例。其中胰岛素治疗73例,单用磺脲类11例,磺脲类+双胍类46例,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32例。
1.2 监测毛细血管血糖值:11.2~24.3mmolL,平均比正常值高4.2~17.3 mmolL,出现高血糖症状,加降糖药或胰岛素微量泵降糖后症状缓解。
1.3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104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较前明显、乏力、头晕、视物模糊、食欲下降、皮肤瘙痒等。
1.4 治疗与结果
162例患者均在随访时随机监测毛细血管血糖或出现症状时监测血糖时发现。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静脉滴注短效普通胰岛素6~12u+0.9%NS100ML或胰岛素微量泵注射0.9%NS50ML+短效普通胰岛素20~50u,以10~25 ML小时静注,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值。经调整或用药后血糖均下降,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当糖尿病患者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后,口服降糖药一般在附近的药店买,不清楚其生产厂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再有的情况就是厂家、剂量相同但价格便宜与正规医院不同的冒牌产品,部分患者以为血糖平稳或正常一段时间后,没有经过咨询医生而自己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本组162例患者中占 78例。
2.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强调控制总量,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3或4餐的热量。但本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餐的总热量或吃甜食等,本组高血糖患者占46例。
2.3 运动因素
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减少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错误是本组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主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减少运动或难以运动引起的。本组发生高血糖患者占38例。
2.4 年龄因素和自我效能差
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6~14岁,Ⅱ糖尿病患者58~86例,可见,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4]。
2.5 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未能根据出院后的建议进行血糖监测,当监测的血糖正常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必要经常监测血糖,加上自觉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故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的患者占了本组39例。糖尿病治疗过程复杂难以坚持 糖尿病治疗是系统的连续过程,多数患者认为难以坚持,但由于病程漫长,治疗复杂,还有长期的药费费用,让部分患者心理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
3 护理干预
3.1 使用药物指导
建议患者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买药,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时必须咨询医生。怕麻烦和便宜药导致血糖升高在我们基层面向农村病人比较多见。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饮食的重要性和要求,熟悉食品交换法,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重新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每餐的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在进餐多或进甜食时,对进餐的总量要适当减少或增加药量。
3.3 运动指导
本组部分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如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减少运动,指导其合适运动强度的运动,并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其中步行及做轻体力的家务是容易坚持的最好方法。以简单易行、容易重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3.4 加强自我管理效能和家庭成员支持
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需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认识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自我管理加强了,它可以平稳的控制血糖,从而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优化生活方式。进行家庭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离不开家庭支持[2]。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统
3.5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的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经常按每日6次或3次或隔日一次的空腹学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样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如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可以尽早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等,让患者知道血糖监测的必要行。
3.6 心理干预及加强宣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3]。通过心理干预,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教育[1],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向患者如出现高血糖时的主要表现和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国际护理杂志,2006,25(3):183-18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例,有陈旧性心绞痛病史者12例,合并高血压10例,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
1.2结果 本组痊愈16例,出现精神症状5例,搬出ICU精神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低氧血症1例,术后症状缓解。全组患者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切口愈合良好,下肢无感染。
2 术后监护
2.1神经系统 冠心病患者易发生脑部缺血缺氧所致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术中术后脑血管灌注压不足,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升主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术中此处操作所致斑块脱落,易造成脑动脉栓塞。术后高血糖可引起酮症昏迷,血糖过低可引起脑细胞代谢障碍出现昏迷。所以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精神状态、肢体活动、肌张力等情况,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2循环系统 术毕入ICU监护,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保持心率60~100次/分,血压100~130/60~80mmHg,中心静脉压6~12cmH2O,术后在维持血容量稳定的情况下,早期应用血管扩张药。有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葡萄糖明显增高,同时心肌糖原分解明显增强,而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严重障碍。心肌胰岛素抵抗程度更重、持续更久且终止体外循环后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及左室每搏工作指数均显著降低,应给予胰岛素降糖等治疗。
2.3肺部检测 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拔管后继续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翻身、叩背,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研究显示[1]高血糖时肺存在着限制性、阻塞性及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亦存在换气功能障碍。
控制血糖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本组病人均在12h内拔管,无肺部并发症。
2.4血糖的监测 由于手术本身可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高血糖可诱发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血糖过低可致脑细胞死亡和昏迷。因此,监测血糖并维持血糖稳定对患者术后病情控制及机体恢复极为重要。当血糖>13mmol/L时用微量泵注入胰岛素0.07~0.1U/kg-1·h-1以降低血糖水平,强化胰岛素治瓶刂蒲撬皆?.4~6.1mmol/L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2]。2h后再次测血糖酌情增减用药,此后监测血糖每4~6h/次,尿糖每日2次。脱离呼吸机前1~2h监测血糖1次,拔出气管插管后4~6h进食,如血糖仍高于正常,按常规控制血糖方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逐渐减停胰岛素泵入。
2.5预防切口感染 各种管道的护理,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每日更换所有输液器及三通接头,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高血糖病人易发生感染,切口部位应保持干燥,无菌,渗血过多或有污染时应在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敷料。在换药时观察切口的皮肤,有感染征象时及时处理,并加强抗感染措施。本组未发生切口不愈。
3 健康指导
3.1饮食的护理 拔出气管插管4—6h后,病人无恶心呕吐,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一般术后第2天根据血糖水平给予糖尿病半流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同时配合医生给予白蛋白、血浆静脉滴注等营养支持。随着胃肠功能恢复及食欲好转,3~4天血糖检测正常后可给予普食。在严密监测血糖下,适当增加总热量的供给,增加蛋白质的量,以利于切口愈合,促进术后恢复。
3.2运动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鼓励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或床旁功能活动以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改善循环,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利咳痰,防止肺部感染。
3.3冠心病危险因素宣教 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告诉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平时注意预防感冒,自觉控制血糖的稳定,预防和延缓冠状动脉再出现病变,提高和保持手术效果,并保障心肌血运重建术的远期疗效。
4 小结
控制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患者血糖对于患者的术后心肌糖的利用,改善肺功能及脑组织糖的利用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057-03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泛指研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临床医学科学,需要对原发病以及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抢救、护理与强化治疗,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地位[1]。高血糖是CCM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需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血糖监测手段,因此护理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将该院8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院的80例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人卫第三版《危重症医学》[2]中关于CCM合并高血糖的诊断,同时排除[3]:①合并血行感染或病原菌携带患者;②无抢救意义或已病危患者;③合并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失常患者等。其中,实验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为(52.9±7.8)岁,血糖异常时长1~10 d,平均时长(3.5±1.1)d;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为(51.1±8.6)岁,血糖异常时长1~7 d,平均时长(3.0±1.4)d。该研究所涉及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血糖异常时长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病房安排、体格与实验室检测、静脉通道建立、胰岛素泵注、通道管理、应急抢救与病情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强化血糖监测:每日至少四次检测血糖水平,采集手指指端血液,并在采血过程中禁忌挤捏,选择一次性采血针,并以血糖监测日记形式记录患者同一时点的血糖水平,并绘制血糖变化曲线,发现血糖波动较大区段,尤其对于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的情况,应结合护理日记通告医生,并予以有效的调控。②胰岛素泵注管理:将50 IU胰岛素注射液与5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泵注,以保证血液水平平稳与安全的降低,并根据记录的血糖日记调节微量泵流量,切勿泵注过快,并严格监测患者血K+、血Na+等电解质水平;在原发病所需静脉输药之前确定其与胰岛素泵注无冲突与排斥反应,严格监督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并预判该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做好微量泵的调整。③肠内营养制定:营养液由5%~50%葡萄糖+20%脂肪乳组成,并加入复方氨基酸0.25 (g/kg・d),并适量加入维生素(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安达美)与电解质,总液体控制在3000 mL/d以内;选择锁骨下静脉、境内静脉等开通与固定留置管,并在上午9点左右开始输注,输注速度为150 mL/h左右。
1.3 检测方法
总体护理效果参考《危重症医学》,规定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恢复正常,无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显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显著改善,比治疗前下降50%,略影响原发病治疗为有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并无变化,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总人数-无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公司SPSS 19.0软件分析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低血糖发生率、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详见表1,经t检验后,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详见表2,经t与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ICU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详见表3,经χ2检验后,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CCM科室是对危重症患者原发病以及并发症进行连续性抢救、全面性监测、强化性护理与针对性治疗等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的临床科室,是体现医院整体治疗水准、设备完备、人员素质重要标志,与医学影像、检验共同成为医院三大医疗支柱[4]。CCM治疗重点在于支持多脏器功能,恢复机体内稳态,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机,而CCM患者原发病的并发症的管理与治疗是现阶段CCM研究领域的难题[5]。
高血糖是CCM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在血糖持续性高水平状态,严重影响机体各脏器功能,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临床工作者予以最高重视。CCM高血糖的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力度不够、患者的治疗不依从、胰岛素泵入管理不足、胰岛素稀释液更换不及时与原发病药剂的药物副作用等,而这些因素均可通过护理干预进行调控,因此护理干预在CCM高血糖患者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将该院80例患者进行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CCM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与控制血糖水平,缩短血糖恢复时间,减少胰岛素泵注量,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吴洁杏.ICU脓毒血症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7):1082-1083.
[2] 王辰,席修明.危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5-172.
[3] 刘敏洁.胰岛素泵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31):90-91.
[4] 刘雪彦,周佩如,许万萍,等.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的护理专案改善及其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