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37: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史学和文学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最频繁的学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相对于英语来说也是看似难度较小的学科。其实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难到易再变难的一种反复的复杂过程,就好比我们读一本书,乍一看是毫无头绪,看进去了就觉得还能理解了,接下来就是在掌握了基本内容后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又会随之出现一定的高坡,最后就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豁然开朗。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走进了语文学科的领域,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相对轻松的寓教于乐,其中合作式学习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近年来极力推崇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合作式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集体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合作学习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哪些意义呢?
一、改变过于看重成绩的现状
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多数教师都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所有的教学都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应该是处在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早的将学习的重担压给小学生,如今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的快乐生活,每天就是语、数、外和各种特色辅导班,当然家长及教师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小学阶段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许,学习和娱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倘若任课教师能接受合作学习模式,说明教师已经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对成绩的重视也有所淡化,因为合作学习模式相比起其它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将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教师是很难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
二、改变“替代学生学习”的现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学生去做本该学生去做的一切。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年龄就不大,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对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很多教师会不自主的替代自己的学生去完成,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眼里的很多浪费时间的过程其实都是对小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会寻找最简便的教学方式,往往省掉了学生独自思考的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教师在替代学生进行学习,就像我们之前学过的《小马过河》,不亲自实践,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多浅。
当今的教育存在众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合作式学习模式能够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都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给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么说,这句话我们都能随口即来,可是真正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将这句话实践的教师又有多少?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最原始的好奇心,也拥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倘若教师能够给予欠当的兴趣调动,很容易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让学生习惯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的复习巩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成一种竞争模式,体会到相互合作的好处,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在心底默认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在日后的学习中自然会多加运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模式从本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教师不放权这一块。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以往“书呆子”类型并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灵活、有能力的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积极、恰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不断与同学甚至是自己我思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小学阶段是一生中基础性的阶段,很多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以后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连带影响。语文学科是一个情感学科的同时更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额外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及独立性的培养,比如在讲授小学课程中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进行前后左右的自由组合,让他们自发讨论这首诗的情感和表达,教师可以再一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住大的基调。这样的模式更利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也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能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不仅仅是学校生活,任何时候都拖离不了人际关系,人始终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唯有融洽的相处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师要树立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切不可将以往的“师尊道严”的古板思想带到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会严重压制小学生原本活泼的性格和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优势。
在教学中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小学生可能受自身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的影响,无法释放自己活跃的一面。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就必须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一融合剂,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下多通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上多利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等来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自发的融入到学习模式中去。
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具有深远 影响,在某些方面极大的释放了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对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极力推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燕芳.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很强,同时语文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规律性也无不对课程设置发生影响。换言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必须以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为前提,体现活动主题的教育效能。但主题的教育性并不意味着灌输和说教,往往是愈见成就的教育,愈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活泼趣味的多样性。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知识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首先从学生口语交流的实践开始,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学校、社会、家庭语文教育之间的信息通道,让学生动口动身动脑,在交流、合作的体验中,在角色创造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导向功能。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在唯分数是求的状态下,只能充当考试的机器,做分数的奴隶,谈不上自主性。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减轻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的好动,好奇心复苏了,主观能动性自然得以发挥。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既要服从教学计划,统筹安排,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让人人都当主人而不当“陪客”。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要考虑到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以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灵活性来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非科学性质,开放性则由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的。活动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和语言实践的多样化特点以及社会、家庭多层面的教育资源,校内外结合,大小课堂并举,充分拓宽活动领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六种。
笔者通过实践后认为,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下五种基本活动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
策略之一:社会生活性学习。如我们每学期的家乡景区(青山湖、玲珑山)的“考察”活动,既有强健体魄的直接体验,又有感受人文美景的直接体验。又如我校分班组织的上街头宣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每人写一份宣传方案,设计宣传传单。发传单时,讲一些礼貌语言。
策略之二:电脑虚拟性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局域网让学生自已制作语文学习网页,编辑小作文集,制作演示文搞等,并交流演示。
策略之三:实践模拟性学习。所谓实践模拟是指通过模拟的物化世界,让学生去实践。例如: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主题,学期初,教师和学生协商如何布置教室,成立“组委会”,首先根据需要和学生提议,设立不同性质的合作小组,如组建名人名言组、书画组、图书角组、审核组等;接着撰写广告,组织招聘活动,然后各组提交方案,组际交流;最后模拟布置,解说,全班评选最佳方案。
策略之四:进入角色性学习。如教学《叶公好龙》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最后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评委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策略之五:专项研究性学习。如结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学习,指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如提出我校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已的观点,让学生策划,组织观点报告会,先组内报告,再组际交流。最后回到课文,续写课文。
上述五种策略还可互相整合,从而生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系统,以应对各种变化的教学实践。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步骤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可以分三个基本阶段实施: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竞赛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信息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大部分老师注重输出,将授课模式化,基本步骤大概是:列大纲,然后让同学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分析,最后总结。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同学进行分组分析,但是也只是短短几分钟,并没有实在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向化,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适合时展与需求的人才是势在必行的。要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合作,让他们主动思考、给予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打破形式上的合作,将其现实化。
1合作学习理论定义
想要充分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要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它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联系,建立合作小组,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促进学习成绩,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分别进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合作学习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的到大范围的应用,然而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分别是:选择性理论和社会依赖理论。
1.1社会互赖理论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互赖理论,它主要是说明了个体的行动和心理在合作性的社会中与社会情形相互依存。个体小组的行为与社会产生了互动性,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比如,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环境中,即使是贪玩,也不会放纵自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和同学一起学习,不由自主的加入了队伍中,努力创新。互相促进与进步。如果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不合作、不相互依存,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难进步,缺少相互帮助、相互追赶的学习态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保持,但是保持实力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想必大家都知道木桶效应,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重要的不是最厉害、最优秀的人才,而是整个团队的能力,如果有一个人或者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那么那个人再优秀也于事无补。
1.2选择理论
为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习、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理论。为了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再像以往那样古板地教给学生知识,这样不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学生合作性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刻,让学生们觉得上语文课是轻松而又愉快的事情。
2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整体把握与区别对待
在学习中由于一些智力因素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分别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让各小组间形成竞争,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会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团队之间形成互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在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提高自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整体把握、区别对待的方式可以减小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常教师在运用这个教学方式的时候会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在预算时间上有了疏忽,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时间过短,学生就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刻的探讨和理解,怎样掌握好有效的时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正确地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进度要求来把握合作学习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2.3清晰的把握合作学习任务与时机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阐明学习任务,告知同学要在多长时间内来完成什么样的讨论,什么样的讨论结果会带来什么效果。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带着一定的好奇心来完成整个合作任务。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就会对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都是围绕着某一个话题来进行合作学习的,通过对话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这个积极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2.4组建四人互补小组
两人为一组的方式在相互作用上存在很大的限度,如果一个人缺席,那么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人员数量决定了合作的困难程度,人员越多,越容易出现配合问题,出现协调不利的状况,不能达到统一。经过实践得出以四人的安排最为合适,分别安排在前后两排,进行合作时,前面两人只需要转身就行,这样会达到很好的互补效果。
参考文献: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语文教学中繁重的课业负担,本应鲜活灵动的、血肉丰满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却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本应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显得那样疏远陌生、冰冷隔膜!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小学教育陷入困境。尤其是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再次要尊重与信任学生;最后要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现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观中,“师道尊严”是衡量师生关系的准绳。教师独占发言权和支配权,学生处于被支配状态,学生只能惟师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新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思想,要尊重学生人格;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方法;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只有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我的语文课堂很随意很开放。说句不怕丢人的话,刚开始,有的领导还对我有点不放心。我的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探讨,挑战老师,质疑名人……忘形了有哼哼几句歌曲的,有手舞足蹈的,甚至有几个油嘴滑舌的……可是我从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从不打压学生的思维个性,即使他们有点“出轨”,我只是用微笑或者眼神来提醒他们,他们会很快调整状态,进入课堂思维。于是,反倒对我更加尊重与喜欢,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愉悦、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度过的。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摄入量随时会超过老师。小学生都有一颗求知欲强烈的心,教师只有随时充电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不会让学生失望。一个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老师是受人尊重的。我每年订阅大量的权威性的教育教W期刊,如《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教育研究》、《班主任》等。还有不少教育教学专著如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这些精神食粮让我在课堂内外能够自信自如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我有一种亲近的欲望,而我从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他们,而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分享。我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我和学生那和谐密切、随意亲近的关系一直未同事所称道。
三、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应该明白,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对学生的态度都流露出真诚的尊重与信任。课堂上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我总是耐心地倾听,精心地指导,平等地交流,甚至谦虚地请教,决不能主观臆断,横加指责,强加否定。如在一次,有个学生提出我的一个缺点:语速有点快,刚来的孩子还不了解我,当时好多人屏息凝视等待我的发怒至少是不高兴的表现,没想到我很真诚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向他致以真心的感谢。从此,我和所有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如果有个学生偶尔没有交作业,我不会夸大其严重程度,我总是耐心听他的解释,从不给予重罚。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原因的。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亲近的愿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四、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思想感情等等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的影响。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孤军奋战,要利用好家长这个有力的教育资源。
首先,教师要和家长交朋友,启发家长做学习型的家长。我每带一个新班,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或直接或暗示家长要多看书多学习。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当然少不了世界名著和国学经典。请试想,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里,孩子会不爱读书?孩子会不爱学语文?
其次,我经常和家长做读书心得交流。网络时代给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我常常利用QQ聊天、电话等等方式和家长沟通。然后以家长为中介把读书以及学习语文的的心得体会传达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再次,做一个让家长佩服和尊重的老师。我的敬业与好学,相对来说的多才博识,让很多家长对我尊重有加,佩服不已,他们愿意和我交朋友。他们把对我的好感传达给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赞叹声中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
总之,只要我们能做个敬业的、博学的、有爱心的、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就一定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将会成为素质教育的巨大推动力,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正能量,培养出心智健全,情感健康,品质优良的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徐承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01期
[2]张莉;关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9年34期
[3]扎西伦珠;小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才智;2010年30期
[4]陈航峰;梅亚明;个性化素质教育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转贴于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文学中的精华,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多彩的视听享受的影响下,学生的文本阅读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外国文学的特殊性质,它不仅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影视资源来填补中外文化差异的鸿沟,影视教学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教学课堂的积极性,而一些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影视改编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影视资源引导学生的兴趣,但一定要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终讲授要回归到文本,提倡文学性阅读。因此,名著影视对于传统的文学讲授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也决不可简单地照搬,甚至替代。
一、名著影视的骤然兴起与经典文本的逐渐失落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
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
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高效作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与学都能收到良好效果。理想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1.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的想把学生教好。如许多优秀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尽管对课本上的内容十分熟悉,几乎能倒背如流,但是在备课时,把这些内容仍然作为第一课。他们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
2.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就会促进学习。
二、创造作用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
1.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2.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凡是热爱学生的、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教师,都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化作用
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态度之所以在发展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格上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与教师的高尚情操,纯正的人格品行和坚定正确的观点,信念及理想分不开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四、心理保健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师生在教学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周围生活环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心理状态。张承芬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里健康的内在需要。教学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自己对待“差生”的方法,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课堂上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板书,并在其他老师及其他学生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这些“差生”竟开始主动向老师问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减少了,上课不再无精打采、东张西望了,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个“勤”字。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新知识武装自己,并注意教学相长。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与总结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灵活多样的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才能在处理课堂师生关系时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在近距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恪守师德、率先垂范。
2 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惟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当教师不理解或不重视学生的行为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处于一种“隔阂状态”。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要创造性地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努力生活在学习之中,“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去感受生活,甚至不耻下问,做学生的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 以爱为本,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与荣誉感。教师应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尊重与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严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有一颗沉甸甸的爱生之心。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地爱,不扭曲地爱。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因为爱,才会有共同构筑的“凝聚力”教育工程,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振和共鸣,才会有教与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4 发扬民主,讲求“参与效应”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由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 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预存的资本,这个资本是不断增值的,而我们一生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就是在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利息。重视对孩子们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教给学生方法,制定每篇课文预习要达到的目标,把它总结为两划两标。两划即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把生字字音读准;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己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用问号标注。一个班集体中总是存在着差异性,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在预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学习分组时按学习优差搭配,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差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优先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预习中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要训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我也终于明白了:好习惯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对于预习习惯的培养,我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重预习事半功倍。
二、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各科作业的书写都有规范化的要求。小学生语文作业书写规范化在平时的作业中高标准、严要求,要格式正确,书写美观。从每一次的作业中选取书写工整、漂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那些进步明显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那些差的同学一对一的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帮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书写练习时,勤巡视,及时纠正执笔、坐姿等方面的问题。书写美观,教师要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好习惯是重视出来的,只要重视了习惯的培养,没有办不好的事。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够借助工具书“学会独立识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学习汉字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帮助孩子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识字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对于完成识字任务,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作是“终身伴侣”。但现在有的学生往往怕麻烦,从不主动使用工具书。在教学中,我乐于当一个“懒老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工具书是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要坚持反复训练。我要求学生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凡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词)典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课外书时,碰到生字、新词,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弄懂它们的正确含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48-02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下面浅谈本人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中树立大语文观,强化“综合性学习”实践的三点体会:
一、从学科本身来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是语文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相结合,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1.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增强意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一方面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这在编排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在坚持课改新理念的前提下,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拼音、识字、写字、课文、语文园地等内容的教学都应关注这一点。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结合教材的特点,在学生已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组织他们分组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这一新的学习形式果然兴趣盎然,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准备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还揣摩角色的对话语气,并辅以动作,有的小组还创造性地表演出青蛙跳出“井口”时惊讶的神情及言语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均得到提高,甚至还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演才能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从学科间的关系来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均很强,语文作为母语,又可通达各个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因此,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学生语文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提高,而且还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
以《日月潭》一课为例,可开展以下的学习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渗透整合:
1.根据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画一幅有关日月
潭的图画,可以是全景式的,也可以是局部式的,如读了“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便可鼓励学生画画日月潭的形状,还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上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等,这样,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依托,实现与美术的完美结合。
2.翻阅地图查一查“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位置,并通过网络或请教师长等途径,搜集有关反映台湾历史、军事、物产等方面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收获。这便是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结合。
3.结合以上两项活动,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选“导游”,向“游客”介绍日月潭,一方面可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绘画作品,另一方面又可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台湾省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跨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便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从活动的时空上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强调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而综合性学习正是遵循了这一语文的学习规律,能更好地体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