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13:0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围棋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同学们刚从高中升上来,以前受高中生活的束缚无法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解脱了,就有点把持不住了,总想着怎么玩,怎么快乐的生活,在学习方面也就不那么关心了,学习的压力比以前轻了,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自然不愿学习。
2、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没有做学问的精神。现在上大学了,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支撑,就变得迷茫,找不到行动的方向,找不到行动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学习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在摇摆不定中就把时间度过了,结果学习成绩就不太理想。
3、大学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十分的令人满意,某些课程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导致逃课现象的泛滥,逃课成自然成习惯了,学习就被抛脑后了,成绩自然不太好。
4、校园对同学们而言,是一个比较安全,比较安逸的场所,不能让人产生斗志或是产生让人想要保护自己的欲望,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法产生实际的行动保证自己较好的成绩。
在总结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我这学期的初步计划是:
1、抓好同学们的上课出勤率,对无故旷课的同学做思想工作
2、记好每个老师的作业,多提醒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交发同学们的作业
3、帮助同学们解决好学习必需品的问题(如:教材的订购、上课用品的借还,教室的申请、下学期课程的安排)
4、深入广大同学中,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同学们服务
高中生虽然已是青少年,可是在化学学习中,不少学生还是考虑问题时只朝一个方面想而不去管其它方面。许多学生只根据自己一点知识或自己有限的化学知识经验去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因而他常常失败,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长期这样考虑问题,就形成了化学思维的片面性,阻挡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要形成的好的思维品质,那就是要形成化学思维的广度 ――能够全面地分析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化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要从化学多个方面去分析探讨和研究,全面去找出问题的本质。高中学生容易从正面的,显而易见的,表面的方面进行思维思考,不能从发散性的逆向思维去考虑问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27节选】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
(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少学生能够从铝性质的特殊性得出“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这个结论,由于没有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没有能够分析全面,不仔细审题,Cr3+是蓝紫色的,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Cr(OH)-4是绿色的。忽视了溶解和沉淀的颜色变化。本小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蓝紫色溶液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渐溶解形成绿色溶液。
分析产生片面性思维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思维的偏颇,审题时粗心大意,简单机械, 不主动接受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人化学知识不足,对化学事物自然感到新奇,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全面解决,可能形成片面的印象。知识越丰富,才越能发现问题,越能找出关键,提出的问题才越多、越重要、越深刻。所以,克服高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吸收所应该学习的化学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解题时,全面系统找出涉及到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盲人摸象”,平时多注意练习,长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广度。
二、化学思维的定势性
这里说的化学定势性,其实就是化学的习惯思维。有时,习惯思维也能在一定程度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化学思维定势性是指由于高中生先前的化学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化学思维定势使人以比较固定简单的方式去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当客观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化学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地解决碰到的新的相似问题,这是化学思维定势的好的方面。但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化学思维定势常常阻碍高中生应用新方法新思路去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这又是化学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的影响有时真的很大。如果在化学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克服化学思维定势带来的不好的影响,那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定势,又能“事半功倍”。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对于本题D选项,不少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而错选。学生在平时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教师不断强调标准状况,也就是一般在标准状况下才能使用22.4L/mol这数值。根据这一习惯,加上命题者特地给出2.24L,学生在解题中没有注意CCl4 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公式来计算这道题目,而其他的计算以及共价键的知识都是对的。更可惜的是,一当此题受思维定势束缚,学生盲目自信,认为本题肯定是正确的,甚至有时间都不检查本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36节选】(4)②“电解法”为现代工艺,即电解K2MnO4水溶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不少学生本题也因为思维定势不能正确写出电极方程式。平时在训练中,教师是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在阳极的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之后τ谝话闱榭鍪怯谢极意义的,可是题目环境发生了改变。本题中,不少学生认为酸根阴离子在阳极放电的能力极弱,故认为不能写出阳极的电极方程式。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对定势消极作用的最根本的策略,是提高学生“慎思审问”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化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根据自己面对的化学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地修改自己原来的计划、经验,方案和原先的观点,灵活采用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它的反面是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跟不上新情况的变化,有时又表现为学生的固执己见、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钻牛角尖等情况。
三、化学思维的无序性
学生化学思维如果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解题过程的混乱,杂乱无章。甚至颠三倒四。思维的无序性,还能反映出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步步推理的困难。化学思维的顺序性体现在化学教学的许多地方,比如粗盐提纯中常见四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一些复杂反应的顺序,如向饱和的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强碱 Ba(OH)2溶液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一些化学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等。由于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时,不能形成一个化学思维的有序性,找不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枝枝蔓蔓,所以解题时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往往“天女散花”,不能解决问题。
【2015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26节选】(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图1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M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在解答本题中,实际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形成思维的有序性,特别是实验的组装和试剂的添加顺序,如果学生在大脑中对于这些没有一条完整的“链条”,只要有一个地方错误,“一步错,则步步错”。本题中要验证CO,就必须看与CuO反应有没有CO2生成,这要注意一个先后顺序。特别还要注意考虑在反应发生之前混合气体有没有可能已经存在CO2,所以混合气体在与CuO接触之前要去除CO2,并且随后要验证CO2是否去除干净,不能对后面的实验造成干扰。
学生要避免形成这种思维的无序性,平时学习过程中,多关注化学一些知识的条理性,多掌握一些流程图,仔细分析一些反应或者实验装置的顺序,慢慢养成好的有序性思维。
四、化学思维的离散性
化学思维的“离散性”是针对思维“非离散性”而言的。一个好的思维要求是“非离散性”的,就是说,“非离散性”化学思维要求把一个化学客观对象当做一个完整的事物来分析讨论,这种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在思维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连接,不能分成一个个小的界限分明的单位。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来考虑我们在化学中面对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所处的阶段还是一个初级阶段,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出现孤立,不连续的状态,往往停留在机械识记的简单水平上。体现在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化学规律仅仅满足形式上的理解和记忆,忽视来龙去脉,又或者仅仅注重内涵而忽略知识的外延。这样,学生就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建立和完善化学思维系统化的完整结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在解决问题时,就难以有一个完整,正确的思路,往往是顾此失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B的结构简式是。
本题中,关键是B物质的确认。不少学生能够轻松的确认A 是环己烷,从环己烷到B出现障碍,如果从学过的知识点出发,环己烷和氧气燃烧应该生成CO2和H2O,可是这又不符合B的分子式,陷入僵局。其实,学生在确认B物质时没有从整个题目着手,无形中把这个题目切割成一个个小的部分,不讲究大局。此时,如果学生瞻前顾后,观察C 物质,再看B与CH3OH反应生成C,C是二元酯,就能推出B是二元酸酸,结合分子式,观察A和B物质中碳原子个数,就能快速解出本题。
近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原告杨某诉被告北京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康培研修学院服务合同纠纷一案。
原告诉称:2002年7月22日,原告和由二被告共同举办的华尔街英语中心签订《华尔街英语课程注册合同》,约定由中心在2002年7月22日至2004年4月22日共21个月的期限内,提供七级固定课程级别的英语培训服务,学费为25380元。被告还以当年7月和8月期间所学的整级课程免费作为优惠措施。合同签订后,原告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了全部学费,并在被告处开始学习。但在原告学习期间,被告未能完全提供其承诺的教学服务内容,且教学服务质量下降,导致原告的学习进度严重滞后,仅完成除免费课程外的三级课程的教学进度,尚余四级课程没有完成。
现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提供合同约定的教学服务,使原告在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大量时间后,仍未能实现预定的学习计划,对原告的金钱和时间造成了巨大浪费。故诉至法院,要求被告退还已收取的学费14502.86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33-01
一、引言
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对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实验仪器的清洗、维护和保养不到位,仪器的污垢不仅影响仪器的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同样关系到实验成败,所以做好实验仪器的清洗、维护与保养是实验前的重要环节。
二、清洗方法
1. 玻璃器皿的清洗
附着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水即可清洗干净的,另一类则是必须使用清洗剂或特殊洗涤剂才能清洗干净。在实验中,无论附在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属哪一类,用过的器皿都应立即清洗。
盛过糖、盐、淀粉、泥砂、酒精等物质的玻璃器皿,用水冲洗即可达到清洗目的。应注意,若附着污物已干硬,可将器皿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毛刷边冲边刷,直至洗净。
玻璃器皿沾有油污或盛过动植物油,可用洗衣粉、去污粉、洗洁精等与配制成的洗涤剂进行清洗。清洗时要用毛刷刷洗,用此洗涤剂也可清洗附有机油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用洗涤剂清洗后,还应用清水冲净。
对附有焦油、沥青或其他高分子有机物的玻璃器皿,应采用有机溶剂,如汽油、苯等进行清洗。若还难以洗净,可将玻璃器皿放入碱性洗涤剂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浓度为5%以上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或磷酸钠等溶液清洗,甚至可以加热清洗。
在化学反应中,往往玻璃器皿壁上附有金属、氧化物、酸、碱等污物。清洗时,应根据污垢的特点,用强酸、强碱清洗或动用中和化学反应的方法除垢,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使用酸碱清洗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操作者应带橡胶手套和防护镜,操作时要使用摄子、夹子等工具,不能用手取放器皿。
此外,洗净的玻璃器皿,最后应用毛巾将其上沾附的水擦干。
2. 橡胶件的清洗
实验仪器中用橡胶制成的零部件很多,橡胶作为一种高分子有机物,在沾有油腻或有机溶剂后会老化,使零部件产生形变,发软变粘;用橡胶制成的传动带,若沾有油污会使摩擦系数减小,产生打滑现象。
清洗橡胶件上的油污,可用酒精、四氯化碳等作为清洗剂,而不能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清洗剂。清洗时,先用棉球或丝布蘸清洗剂拭擦,待清洗剂自然挥发干净后即可。应注意,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清洗时应在较好通风条件下进行,注意安全。
3. 塑料件的清洗
塑料的种类很多,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有机玻璃等。塑料件一般对有机溶剂很敏感,清洗污垢时,不能使用如汽油、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作为清洁剂。清洗塑料件用水、肥皂水或洗衣粉配制的洗涤剂洗擦为宜。
三、维护和保养
1. 电器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所有电器仪器要保持干燥,否则通电后容易形成短路,需定期通电,一般每季度通电一次,雨季更要经常开机,利用内部产生的热量来除潮。
金属转动旋纽的仪器易生锈,活动部位生锈就不能转动,如万能夹、坩埚钳、烧杯夹、滴定夹、方座支架的配件铁夹、十字夹等,对转动旋纽部件须经常加注机油或涂油。
根据仪器自身特性,对仪器的存放地点进行合理安排,电类仪器最好选择比较干燥、通风良好的房间,室内门窗应利于阳光照射。在天气晴朗时,开启实验室门窗利用阳光除潮或通风除潮,或是在存放仪器的橱柜中放置干燥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潮的效果。
2. 玻璃器皿的保养
用过的带活塞的玻璃仪器,如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活塞(直形)等,长时间不用,活塞与塞孔会被粘结在一起使活塞不能旋转。存放时,须将活塞取出,擦净凡士林和水,在活塞与活塞孔之间放一小纸条隔开。酸式滴定管还应用一张小纸片将活塞部位包住,避免滴定管在移动过程中活塞滑落到地面而摔碎。
碱式滴定管上的乳胶管长时间不用会老化,而老化了的乳胶管会将玻璃珠、尖嘴粘在一起,清除乳胶管很困难。因此,在存放期间,须将乳胶管、玻璃珠、尖嘴分开,玻璃珠、尖嘴装进小玻璃瓶或小纸盒中存放。
引言
对我们高中学生来说,对高中有机化学的认识还比较窄,我们一般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思维方式,从而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及其问题进行推论和判断,以提高高中生的有机化学知识水平。但是,我们对有机化学思维的形成一般是建立在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的,进而提高我们运用有机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有机化学学生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这些思维障碍主要是来自教学方式不完善,进而就会影响我们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建立。
1.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高中生形成对有机化学概念的认识过程中,他们一般是先通过已知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吸收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形成一种能够掌握的知识体系,以便高中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种情况下,已知的知识就会在高中生的思维中发挥积极作用,导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出现分化和进行重组等,使得高中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一般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化学思维教学,而是以教师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缺乏能力解决实际的有机化学问题;第二,当新接收的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知识结构不相符合时,这些新的知识就会受到严重的排斥。因此,一旦教师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造成新旧知识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统一,从而影响高中生形成较好的有机化学思维。
2.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突破策略
2.1因材施教,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为中心,认识到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认识的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形成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使得高中生明确有机化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高中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因此,提高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意识是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2.2突破高中生的常规思维,消除思维定势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重视有机化学知识的教授,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这对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至关重要。同时,为了更好地消除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教师可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前了解学生的产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有机化学思维定势。当然,有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有机化学教学,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规的有机化学思维。通过不断暴露学生的思维问题,以消除消极的有机化学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当然,教师还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机化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是帮助学生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有效途径。
2.3结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实际,积极渗透诱导
在进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得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问题而改变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其有机化学思维定势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应该结合有机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诱导加强突破高中学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同时,教师应该重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使得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时能够保证课程的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水平,以高中生为主体,培养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高中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和发展,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但是,在加强培养高中学生有机化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从而影响了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以便于提高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质量。因此,现阶段研究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的思维障碍及其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巍.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研究[J].课程探索,2015(06):114
[2]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13(27):115-116
[3]叶澜主,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102
The evaluation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ZHENG Lin hong,HUANG Hui,CHEN Jie,et al. Neph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engcheng City,Guangzhou,zencheng 51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 40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CT examination from Jan 2003 to Jan 2010 were divided into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N=26)and non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N=14).Serum chemical substance and risk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calcium,phosphate,parathyroid hormone,C reactive protein,LDL and CHOL increased in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P
【Key words】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Vascular Calcification; Coronary artery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日益完善,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可达数十年,血管钙化是血液透析患者一个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和猝死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比年龄匹配普通人群高10~20倍,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原因50%以上,而冠状动脉钙化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冠脉钙化与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事件发生都密切相关,目前被认为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总病死率的预测因素[1]。本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冠脉钙化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上筛选出高危的血液透析患者并进行干预积累一定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血液透析患者167例,排除在进入血液透析前已经存在心肌梗死病史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有40例进行了冠脉CTA检查。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8±16.7)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9例,高血压性肾硬化10例,糖尿病肾病15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间质性肾炎和血管炎各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碳酸氢盐透析3次/周,4 h/次。使用费森尤斯(Fresenius)4008系列透析机进行血液透析,血流量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器为Freseninus F6(聚砜膜,膜面积1.3 m2)。患者分别使用钙浓度1.25 mmol/L和1.50 mmol/L透析液。
1.2 测量与统计方法
1.2.1 冠脉钙化的评价 螺旋CT检查:螺旋CT机为我院CT室东芝Aquilion 64CT及其Vistra软件,检查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冠脉的钙化分析通过两个独立影像学主治医生或以上者阅片完成,若有争议,需增加一名更高年资的影像学专家阅片。
1.2.2 其他指标测定方法 检测患者在进行CTA检查时的血生化结果,血液透析前血清血钙、血磷、PTH、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RP等。iPTH测定采用放免分析法,生化学指标血钙及胆固醇等均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日本OLYMPUSAU 5400)测定。
1.2.3 其他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等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低钙透析与否,透析时间,分析这些因素与冠脉钙化之间的关系。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对比采用计量资料以t检验方法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方法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
2 结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冠脉钙化与非冠脉钙化组血生化的比较
在40例入选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有26例存在冠脉钙化,占所进行检查患者的65%,以是否存在冠脉钙化将入选患者分为冠脉钙化组和非冠脉钙化组,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清血钙、血磷、PTH、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RP等指标。
表1
血液透析患者冠脉钙化与非冠脉钙化组
血生化的比较(x±s)
临床生化项目全组冠脉钙化组非冠脉钙化组
例数402614
血钙(mmol/L)2.37±0.122.40±0.142.32±0.11
血磷(mmol/L)1.57±0.522.12±0.42*1.37±0.36
钙磷乘积(mg2/dl2)47.3±12.458.3±11.4*40.5±10.3
PTH(ng/L)183.3±143.7243.4±172.1*154.3±92.4
CRP(mg/L)5.78±1.66.97±1.94*2.58±1.7
LDL(mmol/L)2.35±0.942.93±1.25*1.84±0.78
CHOL(mmol/L)5.43±1.25.78±1.6*4.53±1.3
注:*表明两组比较,两者差异P
结果表明在冠脉钙化组,其血磷、钙磷乘积、PTH、CRP、LDL和CHOL均显著高于非冠脉钙化组(P
2.2 血液透析患者冠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将冠脉钙化、非冠脉钙化和全部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肥胖、血液透析时间和低钙透析等血管钙化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冠脉钙化患者病史危险因素比较
临床病史项目全组冠脉钙化组非冠脉钙化组
例数402614
年龄35.8±16.741.8±17.8*31.8±8.7
性别(男/女)23/1719/74/10
糖尿病史(%)37.550.0*14.3
高血压病史(%)9096.278.6
吸烟史(%)27.534.6*14.3
肥胖(%)12.515.4*7.1
血液透析时间(年)2.4±1.73.5±1.2*1.6±0.8
低钙透析(%)3011.5*64.3
注:*表明两组比较,两者差异P
结果表明,在冠脉钙化组的年龄和血液透析时间均显著大于非冠脉钙化组,而具有糖尿病史、吸烟史和肥胖方面的比例均高于非冠脉钙化组,选择进行了低钙透析的比例却明显低于非冠脉钙化组。
3 讨论
血管钙化在CKD患者中非常普遍,随着疾病的进展,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体液因素的异常越明显,血管改变及重塑也越严重[2]。血管钙化发生于大动脉和中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在CKD 5期患者中已经观察到受累血管的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混合存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管钙化程度较短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年轻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冠状动脉钙化,并且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迅速进展。冠脉钙化是危及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成为心血管和肾脏病工作者的临床难题[3]。本研究发现在冠脉钙化的血液透析患者普遍透析时间要长于未发生冠脉钙化的患者[(3.5±1.2)年 vs(1.6±0.8)年],表明透析时间越长,可能发生冠脉钙化的风险越大。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高血磷、高钙磷乘积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是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血管钙化的研究发现,血管钙化是一个基因与蛋白介导的主动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血管钙化是钙化促进因素与抑制因素不平衡的结果。高磷血症和摄入过多钙剂引起的钙磷负荷是导致血管钙化的最重要因素[4]。
本研究发现,除了LDL和,CHOL增高外,在冠脉钙化组中存在显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表现为PTH显著增高,血磷增高和钙磷乘积增高等。这表明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存在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明确这一点,将可能会对下一步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冠脉钙化的最终问题是要早期识别这些患者的存在,通过冠脉CT检查是一个有效途径,与冠脉造影相比,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定量分析可能。但是从高危因素去早期筛选,早期干预,才是临床工作者最重要的命题。我们通过多个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和比较,发现而具有糖尿病史、吸烟史和肥胖方面的比例均高于非冠脉钙化组,选择进行了低钙透析的比例却明显低于非冠脉钙化组。
近年高钙、高磷及钙磷乘积升高是血透患者发生心血管钙化及钙化防御的主要危险因素,低钙透析液是减轻钙负荷的一种方式。尽管本研究发现血钙离子在两组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有研究显示,使用1.25%的低钙透析液有助于血钙及钙磷乘积明显降低,但是在1.5%钙透析液中,钙磷指标无变化或升高,推测低钙透析液减轻了无动力型骨病患者的高钙负荷并降低了钙磷乘积[5]。本研究也发现低钙透析在非冠脉钙化组更为普遍,提示低钙透析可能是减少冠脉钙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冠脉CTA是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较好检测手段,冠脉钙化的血液透析患者更多的具有血磷、钙磷乘积、PTH、CRP、LDL和CHOL升高,以及具有液透析时间长、年龄大、糖尿病史、吸烟史和肥胖方面等特征,低钙透析液可能是降低冠脉钙化的发生的一种措施,进一步的确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来研究。
参考文献
[1] Nakamura S,Ishibashi Ueda H,Niizuma S,et al.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lin J Am Soc Nephrol,2009,4(12):1892 900.
[2] 李开龙,苏楠,詹俊,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p53的表达与血管钙化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1):31 34.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前言
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走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对围棋的学习也与日俱增。而围棋学习资源却是非常的有限。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对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研究的深入,这一矛盾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不仅要满足一般嵌入式产品的基本要求,更要结合围棋学习特点,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友好的全方位的围棋学习平台。在文章后面我们将着重讲述怎样搭建一个满足各方面基本要求的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平台。
二、嵌入式围棋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要求
围棋学习是一个教学练的过程,需要很强的互动性。而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还需要满足易携带,低耗能等性能。根据这些基本特点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软件
对围棋知识进行互动性的讲解,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满足学习者课堂内外一体化学习要求。
(二)人机对弈
这部分要求围棋智能化学习系统提供给用户一个分级别,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人机对弈平台。从而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实战练习。
(三)人人对弈
由于人机对弈毕竟是机器与学习者对弈,算法上难免有不足,不能充分的体现实战效果,所以还需要给系统提供一个通过两台嵌入式智能围棋学习系统联网实现人人对弈功能,从而补充了人机对弈的不足。
(四)围棋词典
智能化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方位查询平台。我们知道sgf格式文件是围棋棋谱资料的通用文件格式,所以系统需要具有sgf格式文件查询读取功能。
三、嵌入式围棋智能化学习系统总体构架的设计
本文使用mini2440作为实际硬件平台,mini2440采用的是ARM9构架芯片S3C2440作为主控芯片。通过对围棋智能化学习系统要求的分析,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案是基于linux+qt对系统进行设计,第二种方案就是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移植一个java虚拟机。通过分析比较我们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方案都选择了linux作为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开源,稳定性和模块化程度高等优秀性能。第一种方案在linux基础上采用qt直接对软件开发,虽然充分的利用了嵌入式软硬资源,但由于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有对软件功能的要求比较的高,特别是人机对弈部分的开发,qt在这方面资料是非常少的,只能从头开始。这样对软件的开发产生了严重的挑战。而后者虽然移植了java虚拟机对嵌入式系统速度造成的一定的影响。但由于java资源的丰富,对前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的缩短研发的时间。通过以上比较,本文将认为第二种方案更适合系统的要求。所以采用第二方案来作为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基本框架。如下是我们主要要做的工作:
(一)移植linux+qt
1.linux移植
Linux对硬件兼容性做的非常的好,在内核中已经对S3C2440做了支持。而且这方面文章也非常的多。我们主要工作就是就是配置好系统已有的支持即可。
2.Qt移植
(1)下载qte源码;
(2)设置交叉编译链路径到环境变量中。
(3)configure配置为./configureprefix/安装目录opensourcesharedembeddedarmxplatformqws/linux-arm-g++-depaths16,18,24
(4)gmake
(5)gmakeinstall
(二)java虚拟机移植
Java虚拟机主要分为三个平台标准:javaEE,javaSE,javaME。其中javaME是对嵌入式平台所开发的标准,也是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所要使用的java虚拟机平台。本文我们采用基于javaME标准的虚拟机phoneME。java虚拟机的移植是一件非常系统的工程,并且已有移植好的源码供本文所采用的linux+qt使用。我们只需要把下载好的源码编译进使用的内核即可。
(三)应用软件移植
通过前面工作我们已经把嵌入式智能化围棋学习系统的骨架构建好了,现在只要在此基础上移植好所需要的应用功能。关于java关于围棋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移植主要工作就是将下载好的jar包安装到我们的系统平台上。在linux命令行输入
/.installMIDlet
file:////jar包所在目录
四、结语
本文以linux+qt结合java虚拟机技术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化围棋学习平台的构建。本平台很好的满足了学习者对围棋学习的要求。实现了围棋爱好者学习围棋的便利化。所以在社会上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留学生作为中国外国留学生的主要生源。日本民族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日本留学生的教学方面,应注重文化方面的影响,不仅要传授中国文化知识,还要了解日本文化。通过对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其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行为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所谓行为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习俗文化,是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社会风俗习惯与行为标准,例如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礼俗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学习也离不开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日本行为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的勤奋好学特点。日本文化的发展,是从明治维开始的,日本通过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学习,形成日本独有的文化特征。日本作为一个大和民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对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新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体现在日本留学生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日本留学生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
(二)日本行为文化影响下日本留学生的礼仪特点。日本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家,不仅讲礼仪,而且还重视礼仪教育。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在日本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着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在日本的教育过程中,礼仪教育贯穿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在日本的社会活动中,对礼仪教育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日本人见面不仅客套话很多,而且还要弯腰、行礼。在日本,不仅亲朋好友之间要说“谢谢”,对待家里的亲人也要说“谢谢”。可以说,在日本的交际活动中,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致谢语与致歉语的使用。因此,在日本,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就是致谢语与致歉语。而在中国却并非如此,礼数过多就会显得人有些虚伪。所以说,在日本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礼仪问题,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也不要用一些强硬的语言,这样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误解。
二、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所谓观念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科学等,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文化教育。
(一)日本观念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表达暧昧特点。日本是一个单民族国家,只有日语一种语言,因此在日本一般不会产生思想与观念文化的冲突,也因此,日本人在语言交流时总是有种暧昧的情愫。日本人在交流过程中,为了不伤害对方,在对话时尽可能与对方观点保持一致。日本这种“中庸”交流方式,无论是针对任何交际场合,日本人都不能坦率直言。而中国作为一个深入交际国家,在交际过程中喜欢开门见山,坦率直言。因此,在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时,通过寻找共同语言的方式,建立双方的信任感。
(二)日本观念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留学生竞争意识的特点。日本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国家,也是一个竞争意识较强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世界地位也逐渐提高,其他国家为了了解中国,引起了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就此登上世界舞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也是日本人努力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
三、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中要素及关系的相互转换。教学过程中要素是指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材则起着中间作用。在教材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日本留学生汉语的学习,还有利于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中日文化的传递与学习。
(二)教材的选择。教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出汉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还要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选择具有双向文化特点的教材,不仅涉及汉语语音、语法的学习内容,还要涉及一些日常交际知识,通过提高日本留学生的交际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四、结语
文化影响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日本留学生的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影响特征,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有利于中日双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淼,王晓芸.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其教学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118-124.
实验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为目的的创新型实验室管理机制[1]-[3]。目前,普通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实践着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管理。这种教学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维,是一种体现能力培养、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4]-[6]。应用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打破了院、系、班级的局限,由学生提前预约实验内容、时间,根据预约登记情况,实验指导老师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实验课有序地进行。
1.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的优点与一般流程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旨在搞活实验课堂,通过实验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以能力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7]。
传统的实验课程都是教务处以院、系、班为单位统一安排实验课表,实验指导老师选定实验内容,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实验[8]。随着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学校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所选修的课程都不尽相同,上课时间不统一。实行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后,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随机预约做实验,实验指导老师可以根据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确定每天的实验人数,合理有效地准备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实验选课操作时,实验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做到基本掌握实验内容。对预习较差、准备不够充分的学生暂缓其实验资格[9]。在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对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从旁观察,基本上由学生自行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了时,再给予指导解决。实验操作完成后,保存原始记录数据,经实验指导老师签字后,实验成绩生效。
实验指导老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答疑,并及时监督实验者能否独立完成实验,严把学生实验质量关。基础必做实验要求必须单人操作,选作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可由2―3人合作完成。
2.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验课程,可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及综合创新实验等三个模块,在模块下建立各个实验的名称、实验时数。其中基础必做实验下设2-3个项目(每个实验2-3学时),为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的实验。选做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下各设5-10个实验(每个实验3-6学时),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选满30学时为止。系统可记录每个学生的学号、密码、姓名、班级、院系、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对每次实验人数作出上限定额(20人)。当实验室满员时,可提示学生另选实验项目及时间,以预防同时登录的学生超过实验室最大容纳量。
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学校需要借助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其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1)实验项目查询
该模块的工作过程如下:当学生输入学号、密码后,系统在数据库中调出学生姓名、所在班级、院系和联系方式等。激活“查询”按钮后显示“实验项目库”栏,下设“基础必做实验”、“选做实验”、“综合创新实验”。其中“基础必做实验”为每个学生必须首先完成的实验,只有完成该栏目下设的实验后,学生才能自由选择后两栏下设的实验。选定实验项目后,系统提供预约“实验时间”,包括实验周数、日期、节次,通常基础必做实验在1-2周内结束。考虑到学生可能由于突发事件需要调整已预选的实验项目,系统提供退选功能。整个预约过程中信息的输入需确保其准确性,对于登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提示并及时修改。实验内容制作成课件挂于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并熟记操作过程。根据渐进式的教学模式,限定学生一周内不能预约超过两个实验。
(2)查询浏览
该模块下设教师端及学生端,教师端包括成绩录入及查询浏览两项,允许教师录入学生单项实验成绩及查询全部相关信息,包括实验项目、各实验室学生数、学生成绩等;学生端允许学生查询预约实验项目时间、所在实验室和本人实验成绩。
(3)统计报表打印
该模块可对每日预约的实验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实验学时全部完成后,统计实验成绩;该模块下设仪器设备库,可根据需要汇总相关仪器使用情况和仪器设备维修情况。
(4)考核系统
该模块下设理论考试及交流区。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的情况。学生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后,需登陆该模块,系统随机给定20道题目,多为单选或多选题,学生需在10分钟内答完,完成后系统打分。这一部分的成绩将记入学生的总成绩。交流区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线上与教师进行探讨,以达到更好地掌握实验的目的。
3.信息化教学管理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实验课程[6]。我校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室有两间,微生物学实验课最多一学期平行有5个班,每个班分两批进行,传统的教务处统一排课通常只能排出一个班一批学生的时间,另一批学生只能由教师与学生商定后另选时间,而微生物学实验通常开在第五学期,这一学期学生的课程较多,因此,多数时候第二批只能选在晚上或是周末上课,这在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这种排课方式往往导致实验课程集中在一定时间内,造成短时期内实验室超负荷运作,从而影响实验设备的正常维护管理。传统的实验教学准备过程均由教师完成,或是由教师带领个别学生完成,这就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违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初衷。运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大大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2)信息化教学管理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总学时30学时,通常安排8-10个实验。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生在开学一周内,首先需登陆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进入实验项目查询模块,该模块中将实验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学生首先进入基础必做实验阶段,该阶段通常安排2-3个实验,如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及灭菌、微生物纯种分离法、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等。学生必须在2周内完成这一阶段的实验。在两周内第一阶段的实验项目将滚动开设。学生在选择了实验项目后,可查询实验时间,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预约合适的时间,如预约的时间段内人数已满,系统提示另选时段。预约好时间后,如学生临时有事,可登陆系统进行退选,另选时间。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教师需登陆该系统,给出实验成绩系统将根据教师所给的成绩,判断学生是否完成该阶段的学习,以防止学生在选课后不去上课的情况发生。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进入选做实验阶段。这一阶段安排10个实验供选择,如微生物直接计数法、微生物间接计数法、细菌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荚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菌落识别、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等。这10个实验项目将在8-10周以内滚动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5-6个实验项目,选择方法同上。为了避免学生在几周内集中选课,每人每周都只能预约一个时段,这种方式可有效地减轻因学生集中选课而产生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压力。这一阶段的实验相比第一阶段难度要大,实验时间长,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以后,进入第三阶段综合创新实验阶段,该阶段设有2-3个实验项目,如微生物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的绘制、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环境中细菌的分离鉴定等,选课方法同上。由于该阶段的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需要2-4人协助完成,因此,在选课时,需把小组其他成员名字在备注中说明,方便教师查询。学生根据前两阶段选课的实际情况,选择1-2个实验,以保证实验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这一阶段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综合训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这一阶段实验的特殊性,在选课后,学生不能直接预约实验时间,而需以小组(2-4人)为单位,在给定的范围内,先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案,再在线上与教师交流探讨实验可行性,只有在确定后才能预约实验药品、设备及实验时间等,最后完整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分析并撰写报告上交。通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学生完成所有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统一安排考试时间,让学生登陆考试模块进行实验理论考试。在该模块中系统将从试题库中随机给定20道题目,多为单选或多选题,学生需在10分钟内答完,完成后系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可登陆系统查询结果,同时可查询实际选课情况及实验设备使用情况,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及实验设备使用率,适当调整下次开设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充当“保姆”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等待喂食的“填鸭”。通过实验预约选时操作,教师可以宏观地调控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实验学生;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一系统将不断地得到完善,使得实验教学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柯行,吴育廉.浅谈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和管理[J].内江科技,2008,(1):83,128.
[2]冯雪梅.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课质量[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7,(2):188.
[3]张云峰,罗玉明.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4):90-91.
[4]虞洪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2002.
[5]戚常林,韩玉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与信息规范化[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1,(1):103-107.
[6]王晓兰,冀宏,姚璐晔等.浅议《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科学教育家,2008.10.
[7]江珩,陈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6.3,(2):172-17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28-03
引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课题,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提出。1972年,在《中介语》一文中,Selinker正式提出了中介语,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此,中介语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并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确定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在Selinker之前,也有其他语言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概念。比如Nemster在1971年提出的“接近系统”,Corder提出的“特异方言”。但最终被大家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是Selinker的中介语。
中介语具有三大主要特征:系统性、渗透性、石化现象。其中,对于中介语石化特征的研究比较多。了解中介语石化现象有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
1. 石化现象的定义
通过对大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Selinker发现,95%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达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回退,只有大约5%的学习者可以和该语言的母语者一样,不断地推进目的语的学习,最终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的水平。这种停滞不前,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获得母语者那样的语言能力的现象就是石化现象。
最初,Selinker(1972)对石化现象给出了如下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1992年,Selinker对于石化现象做出了更新的解释,他指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后来,Selinker又补充道:“石化是指中介语学习过程中未达到目的与标准的一种停滞现象,二语学习者只是获得了关于目的语的不完整的知识。”
通过对石化现象定义的解读,我们发现石化现象是绝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必然面对的一种困境。石化现象的发生不会因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大小或学习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同时,石化现象亦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的熟练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与目的语母语者相同水平的最大障碍。
2.石化现象的特征
石化现象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现象,有着自身的特征。对于石化现象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界定石化现象。
首先,石化现象具有必然性。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英语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学习初期。即使是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英语水平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了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无论其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或早或晚地遭遇石化现象。
其次,石化现象具有永久性。石化现象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总会出现的一种现象,石化现象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成为了一个人写外语或者说外语的持久不变的组成部分。石化现象往往伴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终身。
最后石化现象具有不可预测性。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人们很难去预测中介语中哪些方面会遭遇石化现象,哪些不会。每个人所遭遇的石化现象各不相同,有的人在语音方面遇到更多的石化现象的影响,有的人则在词汇方面更容易受到石化现象的影响。
3.石化现象的分类
石化现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形式划分,另一种按性质划分。
按照Selinker(1972)的观点,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划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个体石化是指单个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石化现象。群体石化则是指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正常语言现象。群体石化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的语言变种的出现,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和新加坡英语。
石化现象按照其性质还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是指那些通过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可以纠正的石化了的语言形式。永久性石化是指一些石化了的语言形式不能被改正,成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不可去除的部分。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纠正的,后者却不可以。
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这一划分方法对我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出现的石化现象大部分属于暂时性石化。如果这些英语学习者有机会处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接受优化的英语语言输入,他们的英语学习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必要的了解。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既然中介语石化现象具有必然性,每一位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遇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产生的呢。研究发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的解释角度也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模式。这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1. 心理论
中介语的提出者Selinker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释二语学习过程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Selinker认为造成石化现象的出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母语的语言规则转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中。此时,母语的语言规则对于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产生正面影响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产生负面影响的为负迁移。不难得出结论,负迁移是导致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它阻碍了我们的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指语言教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地道或错误的语言运用,导致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了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指语言教授者选用了不合适的教材,使得学习者接受了错误的语言输入,从而导致了石化现象的发生。
第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使用不恰当的学习策略是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刚刚接触英语时,喜欢用汉字拼音的方式为英语单词注音。但是,我们知道英语中有些发音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发音。此时,如果长期用相似的汉语拼音来代替原本的英语发音,学习者的英语发音必定是不准确的。
第四,交际策略。
研究表明,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倾向于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然而过分地依赖于回避和简化策略,会使得语言学习者产生畏难心理,不注重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引起石化现象。
第五,目的语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某个所学过的语法规则理所当然地运用到新的不适合的语境之中,从而产生错误。
2.生物论
生物论试图从人生长的角度解释中介语石化现象,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 Lenneberg认为语言习得机制只有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段内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关键期假说。根据Lenneberg的研究,人的大脑从两岁时开始侧化,在关键期后大脑的侧化过程完成,语言功能主要由左脑负责。因此,此时再想完整地习得一门语言就会变得相当困难。Lamendella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换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他认为关键期假说太过绝对,提出了敏感期这一观点。
3.互动论
互动论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对于学习者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解释石化现象。Ellis的相互作用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目的语输入对学习者有直接的影响。不正确的目的语输入对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有负面作用,容易导致学习者错误沉淀,从而产生石化。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所受到的反馈对学习者也有着影响。如果学习者在输出错误的目的语时得到了肯定的反馈,那么学习者就会一直沿用错误的目的语形式,就会发生石化现象。
互动论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从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反馈出发,解释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Vigil和Oller认为,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信息的交流。一种是认知信息的交流,另一种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这两种信息交流都包含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种形式的反馈。如果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错误的目的语输出却得到了肯定的认知和情感反馈,这会鼓舞学习者继续使用错误的目的语形式,从而导致石化现象的发生。
4.文化迁移论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迁移理论,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当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持拒绝态度,有距离感的时候,学习者就会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目的语知识来交流,目的语的学习过程被打断。此时的学习者主要靠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和自身的母语知识来处理语言交流,从而造成石化现象。
Schumann还从语言的疲钦化的角度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当两个交际者的母语不同时,他们交际时所用的语言有时会是其中一种语言简单的变体形式,长期使用下去就会产生洋泾浜语,出现石化现象。
5.认知模式论
Krashen在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时,列出了五种可能引起语言石化的因素。它们分别是:语言输入量不足;输入的语言质量不适;情感过滤器;输出屏障;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Krashen认为目的语语言输入量的不足和输入的语言质量不适都会对学习者对二语的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容易引起石化。情感过滤器则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持有的情感,当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持有焦虑等的负面情感时,很容易影响其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导致石化现象的发生。
Krashen认为要避免石化现象的发生,学习者语言输入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目的语的语言输入质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学习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当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入具有数量充足、可以理解、具有趣味性等特点的时候,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目的语知识。同时,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保持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当学习者能够处于有利的学习环境中,接受优质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时候,石化现象通常不容易发生。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英语教学启示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的介绍,我们可以对石化现象的发生机制有更好的了解,这有利于广大英语教师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减轻其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英语教师自身来说,要防止石化现象,教师在语言输入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文认识模式论的讨论中,作者已经提到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质量对石化现象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使用质量有保证的材料,如果直接选用难度适宜的英语国家的原版材料当然为最好。其实,这个可以从最近几年原版牛津英语教材在国内学校的引入和流行得到佐证。在听力和阅读材料选择上,英语母语国家的BBC、VOA新闻和文章自然要比英语非母语媒体的文章要好。教师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英语输入的质量,大量地道的英语输入,将会有效降低中介语石化现象在英语教学上的发生。
同时,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还需要注意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营造活泼有趣的英语教学环境。一方面,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教师对于学生因为石化现象所犯的错误应该学会宽容。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石化现象所犯的错误又需要教师去帮忙纠正。教师需要耐心帮助学生了解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石化现象所引起的错误。
此外,广大英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石化现象的出现是学生无法躲避的。面对石化现象时,英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学会正确对待,不可产生畏难焦虑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生们也应该意识到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多听多看英文节目和报刊来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四、结语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至今。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五种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的模式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我们需要把各种模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加深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理解。而就如何应对和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好地避免石化现象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New York: Longman, 1985.
[3]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 Sons,1967.
[4]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2.
[5]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2.
[6]Schumann.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391-408.
[7]Vigil, N. A. &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81-295.
[8]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