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

篇1

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农村金融服务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金融具有交易频次低、设立网点成本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大多不愿在农村拓展金融服务,这就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有的乡镇,甚至不存在金融服务,这导致农户无法获得基础性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等,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创新现行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是一项重要工作。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前先进技术的典型代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必须发展信息通信技术。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前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成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边界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上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其不但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健全农村支付体系,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由于农村金融交易频次低,在健全农村支付体系方面应加强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以满足农村支付结算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网点设立成本高,较为分散,应加快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工程建设,将农村金融业务进行集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集约化。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建立电子银行体系,如网上银行、移动银行、自助银行等。要积极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高度重视移动银行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其通过现代网络,可以实现地理位置不同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而且还支持移动办公、远程办公。由于农村金融网点遍布城乡,地域分布较为广泛,迫切需要进行移动办公和协同办公其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分散性的问题。完善农村金融办公自动化建设能够把金融机构的各个部门通过互联网联在以期,这样就能够全力提高金融机构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服务能力。

(三)落实“314”,强化银行卡联网工作的进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相关工作的精神指示,以“联网通用,联合发展”为关键性目标而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金融服务必须进行科学、高效、有序的创新,以此为主要目标深入落实“314”精神,争取在年末完成关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一系列工作,这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此项工作的规划和部署顺利完成规定数量范围内的相关联网合作工作,而不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推进联网工作的实施,注重交易成功功率和金融网络服务质量的运行;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跨行服务工作,使得农村各个不同银行之间的跨行业务更为快速、便捷,实现农村不同银行间的银行卡通用;此外,还要在农村金融领域和范围内普及“银联”标识,使得农村金融行业的经营者、使用者都能够认识并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迅速有效的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为了达到理想的金融服务目标,银行卡卡收集环境必须予以进一步改善,以此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进步。另外,要增强与相关税务机关的合作,顺利实现“银税共享POS系统”的管理、建设,更要主动积极地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税收建议,运用以上途径来实现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离不开银行ic卡试点工作的实施和推动,要深入研究相关工作的贯彻实施。我们必须明白在当今时代的条件下,ic业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包含其中的业务范畴有密钥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以及业务规范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已开展相关工作的运作和实施,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需要利用ic卡和电子钱包等来满足正常的需求,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也极为需要抓紧时间实施该项工作,积极推广此项工作,落实示范性工作。

三、结语

在互联网化大趋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关键就是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边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我国GDP已达472881.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中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走向低谷,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大,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经济基本面不利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是当代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是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角度的研究,这是研究技术创新与金融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视角,从整个金融支持体系的角度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银行通过甄别将资金提供给那些最具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毕克新,郭文刚(2005)对中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比较,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操绪江(2009)主要通过金融支持体系的资金支持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是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角度的研究。孙伍琴(2004)从金融功能出发,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由于银行中介的风险内部化,且在信息处理上不能反映存款人的不同观点,使其不适合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产业融资;而金融市场有利于投资者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且能提供表达不同投资者不同意见的机制,使其更能支持技术创新。姜炳麟,李梅(2006)在介绍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两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上两种还存在这一些不足。第一种研究视角对象比较模糊,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过于广泛,不能很好的体现金融体系之中的各种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第二种观点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忽略了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将金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是在第一种研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从金融体系中选取了重要的金融产品体系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是对第二种观点的深化,说明金融结构是金融产品影响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

二、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产品体系的内容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产品体系日益扩大,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过本文是从金融产品的功能角度入手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银行贷款、股票、风险投资和企业债券四种金融产品构成一个体系进行研究。

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银行获得收益的方式,同时又是社会资金的优化使用过程。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市场是买卖企业债券的场所,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组成。企业债券的发行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调整企业资金的时间结构,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资金。

(二)金融产品的功能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1.筹融资功能

技术创新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创新研究、知识发现、技术或工艺的发明、创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配合,尤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这一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金融产品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企业进行筹融资,以帮助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

2.风险管理功能

技术创新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投资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风险,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金融产品可以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所面临的风险,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投资者通过市场了解信息,尽可能的筛选适合的项目进行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激发市场投资动力,获得更多支持创新活动的资金,并且有效防范了风险。

3.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金融产品体系通过选择更富生产性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改进储蓄在投资间分配的效率。事实上,现代经济中货币和信用已经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可缺少的要素,社会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资金的分配。金融产品体系把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并转化为现实的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

4.监督激励功能

技术创新成功后获得的巨额利润是激励创新主体的强大动力。然而,技术创新中存在着技术、市场、财务、生产和管理等客观风险。因此,通过引入银行、风险投资者等外部投资者,并利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监督约束企业和个人的盲目行为,减少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观因素。

三、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及变量选择

1.计量模型

本文在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部分中构建了一个可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产品体系,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其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这一体系建立用于实证分析的模型:

2.变量选择

在上述实证分析的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0],技术创新成果的形式多样,虽然专利数据并不能与技术创新完全等同,但在主流的研究中,一直将专利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代表。

模型使用了四个解释变量()分别对应金融产品体系中的四种产品(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市场融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这个模型可以直观体现四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本文将以1997-2006年的数据对金融产品体系中各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被解释变量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解释变量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是0.930006、0.615156、0.969335、0.729828,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使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0553.12+2.128414-2.628438+33.30585-0.994265

SE (19267.65) (1.160010) (2.862024) (8.990265) (3.755529)

t (-1.585721) (1.834825) (-0.918384) (3.704657) (-0.264747)

F= 40.31253 = 0.969925

在回归结果中= 0.969925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变化中的96.9925%可以由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的变化(线性)来解释,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在显著水平情况下,< F= 40.3125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共同影响,即认为金融产品体系的变化可以解释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

对回归结果每一个估计量进行检验,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的系数的估计量通过检验,即认为这三个变量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企业债券发行额的系数的估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即认为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四个变量的系数中,最大的是风险投资额的系数,其数值为33.30585,即当风险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发明专利授予权就增加33.30585个单位,说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与其他的金融产品相比规模较小,所以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有很显著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所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注意使用金融产品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对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银行不应一味回避风险而放弃收益,应该主动了解技术的应用前景,科学评估创新成果,并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对项目的风险辨别能力,找到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方式、新途径,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第二,发展担保机构,服务技术创新融资。技术创新是高风险的企业活动,如没有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风险,它必将通过信贷投放而转嫁给金融机构,降低其放贷积极性。因此,需要科技担保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组建担保机构有助于风险分担。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等实际操作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保护投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再次,发展多种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进入风险投资;最后,加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附加服务。

第四,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努力推动主板市场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小板市场的发展,并适时推出创业板,积极构建多层次股票市场,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从而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Z].2010.

[2][美]熊彼特.李默,译.经济发展理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英]希克斯.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刘佳.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3

一、提出背景

国外一些国家在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方面开始的实践比较早,这些国家不仅在政策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而且在金融支持体系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与强化。由于各国历史条件以及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金融结构支持体系。而且,在特定的时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正是促使本国经济技术、金融结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

美国在20世纪工业化发展末期阶段着重向高技术产业发展,正是在信息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焕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此时,美国的金融资本结构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由此催生出了“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风险投资融资模式。此外,美国政府在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也展现出关键性的作用。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宽松的法律法规环境、扩宽风险资本的渠道、多种优惠税收政策、日趋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等来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快促进美国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的进步。(详见表1)

三、“银行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以日本为例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国内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为此日本政府要大力提升经济实力。在发展过程中,日本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资金的内部积累严重匮乏,同时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只能依赖于向银行申请融资。因此,日本就形成了独特的以“银行中介”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该方式通过间接融资把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机的组织起来。同时,为了解决间接融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匹配关系,日本除了建立商业银行体系、发展民间的金融融资机构解决企业“资金难”问题以外,还在政策、法律、信用担保、资本市场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详见表2)

四、结语

虽然各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根据本国技术创新的要求来不断完善金融结构的支持功能,在充分展示自身金融支持体系长处的同时,又能通过有关的政策措施来弥补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为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因此,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充分重视政府政策性金融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影响。再次,要建立企业信用方面的担保制度来有效地降低企业资本融资的风险。最后,要不断拓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为企业的资本融资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德发.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

[2]王朝晖,孙伍琴.不同金融体系下技术创新的跨国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4).

[3]程贵.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J].财金研究,2011年第7期.

篇4

一、灰色关联分析及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因素的数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关联度是用来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紧密度的量。常见的关联度模型包括邓氏关联度、B型关联度、T型关联度、广义关联度、灰色斜率关联度、C型关联度、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其中,邓氏关联度是灰色系统最早提出的计算灰色关联度的模型。其计算步骤包括以下几步:

(一)确定分析的矩阵序列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需要首先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一般参考序列可用y0表示,比较序列可用x1,x2,x3,…,xi表示。这样i+1个序列构成一个分析的矩阵序列:(y0,x1,x2,x3,…,xi)。

(二)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原始数据序列量纲和数量级往往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包括初值化变换、均值化变换、极小化变换、极大化变换、极差变换、归一化变换、标准化变换等。

初值化变换的无量纲化公式x,i =

,i=1,2,…,n;k=1,2,…,m。

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序列矩阵变为:(y‘0,x’1,x‘2,…,x’i)。

(三)求绝对差值序列

根据0i= 计算参考序列与其余各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值,形成绝对差值矩阵:(01,02,…,0n) 。

(四)计算关联系数

ξ0i(k)=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一般取0.5。

(五)计算关联度

γ0i=

二、甘肃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邓氏关联度测算及其分析

下文按照上述邓氏关联度计算步骤,结合甘肃近年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衡量数据测算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邓氏关联度的测算

1.数据序列选择

在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两个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中,我们选择科技成果年登记数(单位:项)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并令其作为参考序列y0;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中政府投入资金、R&D经费支出中除政府投入之外(包括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企业自有资金等)的资金、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作为衡量科技金融投入和发展的衡量指标(单位均为:万元),并依此作为比较数列x1,x2,x3,x4。考虑到科技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假设滞后期为1年,则科技创新成果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10-2012年,金融投入与发展数据选择期确定为2009-2011年。数据全部来源于甘肃省科技厅网站。

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0 1065 1108 1233

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1 372612.4 415886.3 485260.7

比较序列X2 141603.2 161542.9 171498.4

比较序列X3 231009.2 254343.4 313762.3

比较序列X4 356286.93 430845.03 526385.94

2.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序列(选择初值化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参考序列Y '0 1 1.040376 1.157746

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较序列X '1 1 1.116137 1.30232

比较序列X '2 1 1.140814 1.21112

比较序列X '3 1 1.10101 1.10101

比较序列X '4 1 1.20926 1.47742

3.差序列

01 0 0.07576 0.14457

02 0 0.10044 0.05337

03 0 0.06063 0.056736

04 0 0.16888 0.31967

4.关联系数

ξ01 1 0.527091 0.3687175

ξ02 1 0.456729 0.6127277

ξ03 1 0.582064 0.5981187

ξ04 1 1.488297 0.208953

5.关联度

γ01 γ02 γ03 γ04

0.631936 0.689819 0.726728 0.899083

(二)结论及分析

1.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度最大,为0.899083

技术市场成交总额可以用来衡量甘肃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技术项目资源、管理资源及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进技术创新,甘肃省十分注重技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健全完善原有技术交易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的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如甘肃省网上技术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连接了技术需求、技术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等多方面,提高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2.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与技术创新关联度最小,为0.631936

这说明甘肃省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由下表不难发现,整个“十一五”期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均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强度略高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原因是甘肃GDP规模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偏低。

甘肃省、西部地区及全国R&D经费投入与投入强度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 1.05 0.95 1.02 1.1 1.02

甘肃省R&D经费(亿元) 23.86 25.6 32.5 37.26 41.59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 0.89 0.9 0.89 1.08 1.07

西部地区平均R&D经费(亿元) 29.79 36.78 45.07 60.41 72.86

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 1.39 1.40 1.47 1.70 1.7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3.R&D经费中政府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关联度为0.689819,略低于科技信贷、企业资金的关联度0.726728

这说明R&D经费中,政府财政科研投入需要加强,企业科研投入、社会科研投入相对于政府财政科研投入而言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篇5

一、开发区现有金融服务模式利弊分析

现今开发区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土地抵押(或者质押)融资”。政策性融资是国家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间接引导,以比市场优惠的条件为特定的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的方式吸纳市场的闲置资金。土地抵押(或质押)指债务人以土地使用权担保债务履行的法律行为。

这些模式首先对投资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享受比较好的金融服务,这样便不能使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满足融资需求,这与开发区鼓励企业先发展、大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特点违背。其次对开发区主城区的金融实力要求严格。它要求金融工具比较丰富、金融体系比较健全,才能保证金融服务的进行。而目前,我国开发区遍布于东、中、西部各个地区,金融实力不一,甚至有一批开发区由于起步较晚,达不到金融工具丰富、金融体系健全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进行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二、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金融服务的创新,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金融服务应该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和金融生态四个方面进行(吕芳,2008年)。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开发区金融特点不明显,金融水平大部分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金融工具、金融体系都未健全的前提下,从金融特点的角度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行性是很低的。然而开发区的发展特点突出,从发展特点的角度研究开发区金融服务模式具有显著意义,具有可行性。因此以开发区的发展特点为主、金融特点为辅,扑捉金融需求,发现金融服务缺口,进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三、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1.政府支持力度大。开发区具有政府的性质,在开发区发展初期,对于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而我国的开发区大部分也都处于政府扶持阶段。

2.投资吸引力大,土地大开发。开发区投资越来越多,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项目土地投资占比大。

3.设立工业园区,鼓励产业集群发展。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以中石油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园,石化产业集群,将带来产业集聚效应。

4.地理位置突出,便于外贸、离岸活动进行。开发区地处西南、华南、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方便,并且在钦州保税港区优惠政策的作用下,使外贸、离岸活动便利。

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新视角

而在纵观相关学者对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看法中,首先发现了土地开发与实物期权可以相结合评估土地投资价值,为金融机构是否需要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参考因素;其次发现了产业集聚能带动金融服务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能够形成产业金融平台;最后发现了地理位置的便利,能带动离岸金融服务,以新加坡金融服务发展为鉴。因此,本文从“土地、产业、地理位置”这三个新视角进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1.在土地方面,实行土地期权金融服务模式

在开发区的金融服务中,关于土地的金融服务是很重要的。土地开发投资是一种不确定的非金融类资产投资,可以引入土地期权作为投资决策的工具,属于土地开发投资的实物期权。

2.在产业方面,构建产业金融平台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侧重发展石化、物流产业,形成了小型的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促进金融发展,因此构建产业金融平台,一方面,让企业实现资金“融资—投资—再融资”;另一方面,加深同一领域产业资金融通。

3.在地理位置优势方面,实行离岸金融服务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程度高且毗邻保税港区,离岸金融服务是其必然的趋势。开展离岸金融服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以抗衡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因此借鉴新加坡模式,在政府推动下,为企业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对于提升开发区金融服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从土地、产业、地理位置这三个新视角研究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是开发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大突破,将为解决开发区企业融资需求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金融视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以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兰州大学.2011年.

[2]邓爽.基于模块组合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14-08

一、引言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核心在于以构建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目标,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考虑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火炬”计划,大大增强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指出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投入、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予以配合。由此可见,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着力改革银行体制,推动资本市场创新,扩大保险市场规模。但值得指出的是,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①,厘清这三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考虑到我国省级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特性,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在综合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方面的基础上,结合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国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现状,以期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特别是为提高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效率,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其实现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度环境、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国际贸易等。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金融体系主要通过动员储蓄、配置资源、提供清算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以及监督激励等功能来推动技术创新。熊彼特(Schumpeter,1934)强调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指出银行通过甄别把资金提供给最具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希克斯(Hicks,1969)指出,金融体系通过把流动性金融证券转化为长期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长期资本,进而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库利和史密斯(Cooley和Smith,1991)认为,金融市场通过建立各种建议制度,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创新和在干中学习,他们关于金融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观点得到了格罗斯曼和埃尔普曼(Grossman和Helpman,1991)、阿吉翁和豪伊特(Aghion和Howitt,1992)、格林伍德和史密斯(Greenwood和Smith,1997)的支持。圣保罗(Saint-Paul,1992)认为,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分散和对冲服务,消减了风险厌恶型的行为人对低投资灵活性的顾虑,进而促使他们选择具有高生产率的新技术进行生产。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指出,金融体系可以筛选出最具潜力的企业经理,从而有效引导资本配置。进一步地,金和莱文(King和Levine,1993)从监督公司管理者并形成公司治理这一金融功能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上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指出金融机构对企业家所进行的风险性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并提供资金,因此,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富恩特和马丁(Fuente和Martin,1996)的研究并没有侧重于对企业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事前评估从而避免逆向选择,而是侧重于对企业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事中或事后监督从而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拉扬和津加莱斯(Rajan和Zinganles,1998)认为,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减少企业获得外源融资的障碍,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在金融发展中尤其受益,经济因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而提高了增长率。此外,伊顿和科图姆(Eaton和Kortum,1996)指出,国际技术外溢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国际技术外溢程度取决于东道国本身的技术吸收能力,而金融发展又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赫米斯和兰辛克(Hermes和Lensink,2003)、阿尔法罗(Alfaro,2004)等都认为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韩廷春(2001)指出,与金融发展相比,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才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他并没有对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孙伍琴(2004)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刘凤朝和沈能(2007)采用Geweke分解检验及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因果关系与动态演进,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中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规模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同时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叶耀明和王胜(2007)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出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王莉(2008)基于信息、风险以及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比较了两种金融结构促进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创新活动的差异,同时指出银行和市场在支持创新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差异,一国的创新和经济增长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和更高的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姚耀军(2010)基于新熊彼特增长模型,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钱水土和周永涛(2010)采用2000―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在跨过某一分界点之后,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系数值迅速提高;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时,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系数变化曲线呈现斜向上的“W”型,但从整体来看,研发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关于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文献均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迄今为止,鲜有文献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以及经济增长中可能存在的空间依赖性,本文利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综合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主要渠道,兼顾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以中国省级数据作为样本,对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从而为中国未来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和政策思路。

三、空间计量方法与实证模型

在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转移、技术扩散以及资金流动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变量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但是,传统的面板计量模型却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中包含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如果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直接运用传统的面板计量模型,把不同的经济体当作互相独立的个体,而忽略了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则会产生建模失误以及有偏估计等问题(吴玉鸣,2006;安瑟兰,2009)。鉴于此,本文根据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尝试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进行研究。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一般思路是:利用空间统计分析Moran I指数法检验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如果存在空间依赖性,则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和检验;如果不存在空间依赖性,则建立传统的面板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目前,我们一般采用莫兰(Moran,1950)提出的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 I来判断各地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Moran I的定义是:

[Moran I=i=1nj=1nWij(Yij-Y)S2i=1nj=1nWij] (1)

式中,[S2=1ni=1n(Yi-Y)];[Y=1ni=1nYi];[Yij]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次观测值;[n]表示地区总数;[Wij]表示二进制的邻接空间权值矩阵,意味着其中任意元素使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旨在定义空间对象相互邻接关系。本文根据相邻距离设定权值即:

[Wij=1,区域i和区域j相邻0,区域i和区域j不相邻 i,j=1,2,???,N,i≠j] (2)

根据数据的分布,计算状态分布Moran I的期望值为:

[En(I)=-1n-1]

[VaRn(I)=n2w1+nw2+3w20w20(n2-1)-E2n(I)] (3)

式中,[w0=i=1nj=1nwij];[w1=12i=1nj=1n(wij+wji)2];

[w2=i=1n(wi.+w.j)2],[wi.]与[w.j]分别为空间权值矩阵的[i]行与[j]列之和。

根据公式(4)可以检验出[n]个地区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

[Z(d)=Moran I-E(I)VaR(I)] (4)

如果Moran I正态统计量[Z(d)]值都大于正态分布函数95%(99%)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65(1.96),那么意味着该指标的统计观测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空间依赖性)。更进一步地,在二维平面上,绘制空间相关系数Moran I指数的散点图,可以把各个区域的这个指标分为四个象限的集群模式,用来清晰地识别出一个区域与其邻近区域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一象限是“高―高”组合,意味着该指标高统计值的区域被同是高统计值的区域包围;第二象限是“低―高”组合,意味着该指标低统计值的区域被高统计值的区域包围;第三象限是“低―低”组合,意味着该指标低统计值的区域被同是低统计值的区域包围;第四象限是“高―低”组合,意味着该指标低统计值的区域被同是低统计值的区域包围。

(二)空间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了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SLM与SEM的主要区别在于:SLM研究因变量在各个子区域的空间相关性,考察变量在一个区域是否存在溢出效应;SEM则研究存在于误差扰动项中的空间依赖性,考察邻近区域对因变量的误差影响对于本区域观测值的影响程度。

SLM把因变量引入空间加权矩阵修正经典回归模型,其形式为:

[y=ρWy+Xβ+ε] (5)

式中,[y]表示因变量;[ρ]表示空间自回归系数;[W]表示[n×n]的空间权重矩阵;[X]表示[n×k]的外生解释变量矩阵;[Wy]表示空间滞后因变量;[ε]表示随机误差项。

SEM在误差修正项中引入空间加权矩阵来修正模型,其形式为:

[y=Xβ+εε=λW+μ] (6)

式中,[β]为参数,表示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λ]表示[n×1]的截面因变量的空间误差系数,用来衡量样本观测值的空间依赖性,即相邻区域的观测值[y]对本区域观测值[y]的影响方向与程度;[ε]表示随机误差项;[μ]表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

(三)实证模型建立

本文所构建的实证模型如下:

[lnINVit=a0+α1lnSTPit+α2STEit+α3FDit+α4FDIit+α5HCit+εit] (7)

式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INVit]表示技术创新水平,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STPit]表示科技活动人员数;[STEit]表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FDit]表示金融发展水平②;[FDIit]表示外商直接投资;[HCit]表示人力资本水平;[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本文根据SLM和SEM空间估计方法,分别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同时与传统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1. 空间滞后模型为:

[lnINVit=ρWlnINVit-1+a0+α1lnSTPit+α2STEit+α3FDit+α4FDIit+α5HCit+εit](8)

式中,[W]表示[n×n]的空间加权矩阵,意味着不同地区在地理上的相邻关系;[ρ]表示反映观测值空间依赖性的系数;[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2. 空间误差模型为:

[lnINVit=a0+α1lnSTPit+α2STEit+α3FDit+α4FDIit+α5HCit+εitεit=λWεit+μit (9)]

式(9)采用了与式(8)相同的空间加权矩阵;[λ]表示反映空间依赖对误差项影响程度的系数;[μ]表示随机扰动项。此外,鉴于空间相关性的存在,采用传统的OLS方法估计空间滞后模型,不但是有偏的,而且不一致;同时采用OLS方法估计空间误差模型虽然是无偏的,但不具备有效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使用针对空间面板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埃洛斯特,2003),同时使用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ikelihood)来判断模型的有效性。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INV)是因变量。综观现有文献,尚无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是常用的近似指标。鉴于专利局审批专利到授权存在较长的滞后性,专利授权量不能及时反映各区域的技术创新产出,因此本文使用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

2. 金融发展。金融发展(FD)是主要的自变量,一般采用三类指标来衡量。(1)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周立(2002)选用金融市场化比率作为衡量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指标;张军等(2005)提出非国有企业的贷款规模与GDP的比值是衡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较为合适的指标;林毅夫(2006)则认为由于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应该用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来衡量银行业机构的优化程度;姚耀军(2009)指出私营企业与个体贷款之和占总贷款的比重可以合理地衡量我国金融中介发展程度③。本文借鉴张军(2005)等的做法,采用非国有企业贷款与GDP的比值来衡量我国金融中介发展程度④。(2)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由于债券数据较难获得,本文选择股票总市值与GDP之比来衡量。(3)新兴的保险市场。考虑到保险市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原始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保费收入与GDP之比来衡量。

3. 其他指标。外商直接投资(FDI)用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与名义GDP的比值来衡量;人力资本(HC)用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⑤;科技活动人员数(STP)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TE)⑥的含义如前文所述。相关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对模型(7)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科技活动人员数(STP)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STE)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科技活动人员数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故将其去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二)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图1是2007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专利申请数(取对数)在地理空间上的分位图,地图上的颜色由浅到深表示估计值由小到大。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的创新活动发生在沿海省域,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及以四川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这表明围绕我国若干大都市的空间集群已经形成,当然还有一些中等程度的空间集群,如中部的湖北、河北和河南等地区。

依据式(1)计算可得1998―2007年各指标的Moran I值,同时根据式(4)判断变量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由表3可见,技术创新指标的Moran I值由1998年的0.3048增加到2007年的0.3367,其正态统计量Z(d)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说明技术创新空间随机分布的假设被拒绝,技术创新在整个样本期间具有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图2是2007年我国31个省级地区技术创新的Moran I指数散点图,该图显示了技术创新指标空间滞后INV作为横轴和W_INV作为纵轴的分布情况,其中,W_INV表示邻近值的加权平均值。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重庆等12个省市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吉林、山西等6个省区位于第二象限,属于“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甘肃、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区位于第三象限,属于“低―低”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辽宁、四川、黑龙江等3个省份位于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广东同时位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海南和陕西同时位于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其中,61.29%的省域存在正向关联,29.03%的省域偏离了全域空间自相关。技术创新指标的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这种局域集群的“高―高”和“低―低”分化,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省域技术创新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依赖性和异质性。

(三)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Matlab7.0软件,对面板SEM模型和面板SLM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还对传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由表4可见,空间固定的面板SEM模型估计结果的Log似然值优于传统面板模型以及其他各种空间面板模型的log似然值,与此同时,空间固定面板SEM模型的调整后的R2值也很大。因此,本文将选择空间固定的面板SEM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表4空间固定面板SEM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见,银行信贷的系数显著并且为正(0.697),这说明以非国有部门贷款与GDP之比来衡量的间接融资市场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股票市场的系数为正(0.019)但是不显著,说明股票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值得肯定的是,保险市场的系数显著并且为正(6.654),同时其数值比较大,这说明保险市场对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尽管非国有企业在扩大就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银行仍然将大量的信贷资源优先分配给国有企业(林毅夫,2006)。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各个地区非国有部门增加银行信贷的支持将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技术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这一支持力度明显小于人们的预期。其次,传统理论指出股票市场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从而会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省域经济发展中,股票总市值占比与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不显著的变动关系,这与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背离、信息披露不充分和市场投机气氛较浓等密切相关。最后,保险市场的参数估计要明显大于银行信贷与股票市场,这与中国保险市场的兴起与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加入WTO之后,外资保险机构的引入促使国内保险业在精算技术、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以及核保核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作为风险分散的手段之一,保险产品对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合理安排风险转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空间固定面板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与我国的技术创新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这说明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增加教育、培训和医疗等投入,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我国虽然实行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且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影响整体上显著为负,远远没有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从理论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不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形成,而且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具有产业升级、就业创造等效应;但是,实际上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大相径庭。研究结果显示,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为负,导致该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设立了技术壁垒,限制核心技术的出口;二是我国在金融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导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比较弱。科研经费投入的系数显著为正,符合我们的预期。

五、结论

本文基于银行信贷、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三个角度,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1998―2007年间我国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空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技术创新展示出显著的局域集群“高―高”和“低―低”分化,具体表现为局域高值的沿海集群地区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而局域低值的西部集群地区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2)由于变量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性,传统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是有偏且不一致的,使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更加稳健的结论。(3)空间固定面板SEM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以非国有部门贷款与GDP之比来衡量的间接融资市场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股票市场前面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保险市场前面的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较大;科研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水平也是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FDI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为了构建与中国技术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间接融资(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仍然是企业技术创新外源融资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必须通过对外和对内开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把握银行追求利润及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技术给予资金支持,促使高风险转化为高收益。(2)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供给仍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所以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大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例如,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构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参与科技研发等等,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科研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真正源泉,应该大力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建立多层次的兼容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一个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涵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创业投资以及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注:

① 艾伦(Allen,1993)、莫克和中村(Morck和Nakamura,1999)、布特和撒克(Boot和Thakor,1997)等认为,市场导向的资本市场相比银行中介导向的金融体系来说更适合高创新、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更适合传统型的低风险投资项目。

②金融发展指标(FD)由三大类指标衡量:银行信贷(BAN)、股票市场(SEC)、保险市场(INS),详见下文。

③国内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GDP、或金融机构贷款/GDP,但由于中国银行部门存在政策导向的贷款和大量的不良资产(张军、金煜,2005),且实际中我国政府把银行信贷作为一种降低省际经济发展差距的工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份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姚耀军,2010),用该指标进行实证的结果大多为负,造成的假象是我国金融中介好像根本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该指标并不能真实地衡量我国金融中介发展水平。

④这里我们假定全部信贷只分配给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部门,并进一步假定各省分配到国有企业的贷款与该省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正比,则非国有部门贷款为总贷款余额× (1-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⑤即设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平均年数分别为0、6、9、12和16年,然后再计算加权平均值。

⑥其中STE历年数据都以1998年为不变价格进行折算。

参考文献:

[1]King R G, R Levine.1993.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513-542.

[2]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3]Elhorst, J.P.2003.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 f Spatial Pane l Data Models.[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6(3): 244 - 267.

[4]Lesage,J.P.199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http: spatial .

[5]Moran, P.A.P.1950. 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 [J]. Biometrika, 37(17): 445 - 462.

[6]Greenwood, J. and Jovanovic,B.,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2):1076-1107.

[7]Saint-Paul,G.1992,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6(3):763-781.

[8]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 [J].清华大学学报,2002,(2).

[9]林毅夫.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10]韩廷春,龙源.投融资机制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4).

[11]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 [J].经济研究,2005,(11).

[12]刘凤朝,沈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Geweke因果分解检验及协整分析[J].管理评论,2007,(11).

[13]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孙伍琴,朱顺林.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基于Malmuquist指数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8,(3).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0-05

一、导言

金融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济,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几乎不涉及物流活动,所以金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处理活动,金融业因此也是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最早和最深入的行业之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业创新业务、 管控风险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星球”的概念,并发表了《智慧星球赢在中国》的研究报告,智慧银行是六大智慧行动方案之一。

根据诺兰模型 ① , 我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集成向数据管理迈进的过渡阶段,处于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金融信息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在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并尝试设计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掌握并精通基本金融理论和业务,成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 [3]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人才学历教育培养的典范 ② ,该学院从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重点是硕士层次。根据学历背景的不同,设计了两个硕士方向: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专业, 培养目标为通才(generalist);第一学历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是专才(specialist)。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直接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工作。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与伊斯坦布尔交易所合作办学,采取证书教育,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主要来自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一般不懂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适应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较长; 还有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如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及其应用能力又明显不足,也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信息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随着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开始探索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金融信息工程系;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学历教育的方式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制约,培养的人才虽然对金融信息化的适应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然无法满足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此外,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有以下问题:(1)定位问题,与其他金融人才定位的混淆,知识的重复,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2)培养模式问题,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以社会培训为主。(3)学科背景问题,第一学历应该是金融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还是复合型专业。(4)教师队伍问题,应该是复合型,还是多专业的组合等。 这些都是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一)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对应于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日本的“世界通用人才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 侧重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 相同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也有尝试, 一般采用设置复合型专业、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以设置复合型专业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2011)提出全面开放实验室, 建立综合性实验中心培养经济类复合型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元如林(2011)提出适应智慧金融需求,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 但是, 纵观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文献,往往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界定不清晰,而且关于其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11)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并刻画了其能力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是指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及金融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中从事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一般经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博士以下) 以第一阶段为主, 也就是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阶段。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领域,根据知识构成及构成的比例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向, 把所有的方向和业务领域综合,就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各个高校推行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某些学科有所偏重, 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也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为了便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按照接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可分模块进行归纳。

1. 微观金融知识 [4] 。一般包括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市场运作知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知识; 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与计量方法等知识。

2. 宏观金融知识。 一般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等基础知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 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等国际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知识。

3. 计算机技术知识。 一般包括计算机运行基本理论的硬件知识;主流程序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及其应用、管理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软件知识;数据库基本理论、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数据库知识;网络架构(建设、维护计算机物理网络)、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网络知识。

4. 统计计量知识。 一般包括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性的应用统计知识; 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运筹知识;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 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知识。

5. 金融信息化复合知识。 一般包括网络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由金融业内部信息系统、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FEDWIRE、BOJ-NET、CHIPS、SWIFT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金融数据仓库的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金融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知识;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的金融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传导关系图。一般来说,我国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几点能力:

1. 基于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金融业绝大多数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而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正是由于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和流动性提供商, 树立了在全球所有金融和商品期货期权产品领域电子化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收购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简称CBOT)。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能不断开发出低转换成本的、既便利又安全的、与时俱进的基于金融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 金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具备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做到这一点。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 因此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各种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 [5] 。

3. 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 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备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掌握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信息技术设施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4.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经济金融,都是更替很快的行业。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50年历史,其中每10年左右,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 西方的一些“标杆”银行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总是能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时间。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关注技术动态和金融发展前沿, 对市场中需要的或者同行新出现的业务做出迅捷的反应,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开发和应用,尽快抢占市场。

四、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的层次

根据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 也可以在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理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才”;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才”。

由于知识体系的交叉,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所以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硕士培养层次为主, 以面向应用的专业硕士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层、本科、博士等层次开展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详见图2。

1. 基层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操作人才。 采取社会培训或者单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对金融业从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可以基本掌握金融业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2. 本科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 通过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通识教育(侧重微观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相关课程的传授,使其基本掌握金融信息技术, 能从事金融信息化的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升级工作,少部分可以从事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

3. 硕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 本科已经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学生, 硕士培养阶段应该侧重于宏观金融知识、 经济计量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实践;本科是非信息类专业,硕士阶段应该以培养金融信息化管理型人才或者具备信息知识的业务人才为主;本科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应该加强宏、微观金融的教学,使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备敏锐感知力, 以培养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才为主。

4. 博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研究型人才。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博士阶段应该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能够在金融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能驾驭(洞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控制风险等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单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注重金融实务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

2. 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复合性和创新性,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构建完整、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从学生入校到中期实践, 再到最后的毕业实践等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其次,要搭建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后,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统一。

3. 要设置更多的复合型课程, 使复合型专业从“交叉”走向“融合”,最后走向“渗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的教材和课程,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 要注重“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努力收集金融信息技术案例,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信息技术实验项目, 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没有一支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又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环节把计算机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培训、 深入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等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等方法,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金融信息技能的培养。

五、结论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提出来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和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文中采用了模块化、分层次的构建方法。

2.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学历教育的硕士层次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各个高等院校在设置该专业时可以突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结构。

3.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一支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则是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如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能力、需求之间进行完整架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其软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丹. 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2]元如林. 智慧金融与金融信息人才培养[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1):53-57.

篇8

微型金融有助于降低农户的旱灾脆弱性程度,提高其抵抗力。微型金融可以帮助贫困农户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基本生活稳定;并且通过平滑消费,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以增强贫困农民的信用水平,增强其获得资金帮助的机会。小额信贷有助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农村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是旱灾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小微信贷的投入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小额保险公司提供的旱灾保险品种,改变了单一靠政府财政救灾的被动方式,通过实施市场化运作,更主动、更有效地减灾救灾,减轻旱灾给农户造成的损失。

(二)灾中:减轻和适应,增强抗灾能力

微型金融在抗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通过直接捐款和提供优惠贷款等形式,给受灾群众提供救灾资金等。保证灾中抗旱救灾贷款需求和农业物资的供应。通过开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特色农业贷款等绿色通道,提升对农业企业和受灾农户的贷款服务水平。加大贷款力度,满足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灾中农业物资的供应;优先满足农户抗旱救灾的贷款需求,支持农户兴修水利、打井抗旱、购买农机具等抗旱救灾工作。积极做好旱灾保险理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后损失。小额保险提供的保险赔偿降低了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了受灾群众的自救能力,极大地避免了受灾群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

(三)灾后:恢复和重建,提高恢复力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差,许多农民因旱致贫返贫。金融保障机制对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灾后生活保障。如粮食因灾减产甚至绝收,农户收入减少,生活受到影响,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可能不愿意贷款给农户。在此困境下,微型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合理配置资金,加大对灾区困难人群的融资支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保障灾区生活可持续发展。灾后生产恢复。通过微型金融的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灾后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设施重建。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农作物种植的灾后维护以及其他农作物的耕种;信贷支持农用机具的维修、灌溉设备的重新铺设和修理等。

二、创新农村微型金融,实现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微型金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在灾害发生时,微型金融机构只有自身抗灾能力强,才能更好地为脆弱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提高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增强其抗灾能力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微型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组建专业的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团队,建立旱灾灾情数据库和旱灾预案体系,提高旱灾风险分析能力;二是建立利益相关者旱灾风险管理体系,密切联系外界防灾、救援等部门,及时跟踪旱灾预警信息,做好防灾抗灾工作。通过内部的完善与外部的协调沟通,促进微型金融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

2.微型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提高防旱抗旱能力金融业对信息技术要求高,特别是灾害中的应急处理能力需要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和完善的金融信息数据系统作为支撑。然而,微型金融机构往往面临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和信息技术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从而影响防旱抗旱的能力。因此,要运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微型金融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运营流程,全面实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降低操作成本,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二是加大对微型金融机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电子化信息化操作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微型金融产品创新,帮助脆弱性群体灾后的恢复重建在帮助贫困群体减轻旱灾影响和脱贫方面,微型金融机构开发的紧急贷款、重建贷款、小额租赁等新产品,能有效帮助受灾家庭迅速重置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旱灾频发地区,微型金融机构还应该不断开发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实现微型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为脆弱性群体提供最方便、最适合的产品,保证灾后重建的顺利实施。如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创新保险险种,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10?06

一、引言

自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信息化”一词以来,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Castells[1]认为信息化主要通过产业经济的扩充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iswas[2]提出信息化通过影响生产技术和消费结构两种形式来影响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更引发了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如混业经营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模式,客户需求成为金融服务的市场主导,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重中之重等。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在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行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视角研究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它们的互动机制,有利于评估我国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总量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McKinnon[3]、Shaw[4]在各自的著作中独立地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从制度框架和金融效率的角度,强调了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关于信息技术、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谭荣华、左志刚[5]论述了信息生产功能是现代金融中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信息化作用于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从而成为推动金融中介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化通过使可利用的信息量增加和使信息利用能力提高两种机制实现。张立洲[6]探讨了金融信息化对货币形态及智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货币政策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赵昱光、张雪梅[7]认为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便利资金供应、加快资金结算和支付、促进银行体系效率提高、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多方面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为金融运行和监管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李政、王雷[8]认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

收稿日期:2012?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10BJY105);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QYJYS1106)

作者简介:俞立平(1967?),男,江苏姜堰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科学计量.

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金融信息化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温平川[9]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苏省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化的推进对金融规模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金融效率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小。

此外,关于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石双元、张金隆等[10]较系统地分析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由于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郝向荣、王松等[11]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了电算化的初级阶段,正朝着金融信息化时展,将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

从以上研究看,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理论相对比较成熟,但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现有的研究侧重从微观视角进行,缺乏区域层面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宏观研究,虽然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且在微观层面,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极其有限。

第二,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较多,缺乏金融发展对信息化影响的研究。

第三,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比较缺乏,迄今为止仅有数篇文献,而且主要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缺乏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本文基于近年来的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AR, PVAR)全面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信息化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进行两者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然后再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进行实证,静态研究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面板数据进行,动态研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信息化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离不开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不仅需要计算机、

图1 研究框架

网络、通讯、电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也离不开化工、能源、机械、建筑等相关科学技术。为此,建立如下模型:

(1)

式中:Info表示信息化水平,FIR表示金融水平,GDP为经济发展水平,ST为科技水平,c为常数项,α、β、γ表示回归系数。为了减少异方差,同时增强结果的解释性,所有变量都取对数进行处理。

面板数据有很多优越性,它更能反映个体变化,有更高的效率,能够较好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对遗失重要变量也不敏感,因此本文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三、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 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概括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实现了电脑化、网络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金融系统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改善了金融服务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依靠金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与职能,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使得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大大拓宽,而技术手段的进步又使金融机构临时融通资金的能力大为增强,各种金融科技产品也在整体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减少了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渠道,使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职能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进行。

第四,信息技术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是金融风险监管的重要支柱,为了实现对风险监管的精确性、前瞻性、预警性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依靠各类信息系统建立起发现风险、度量风险、应对风险的决策体系对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

关于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机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必然影响信息化的进程。从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看,无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等信息化巨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都通过金融体系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信息化进程。

第二,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信息化产生了巨大需求。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管理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每年金融体系的信息化采购都达到数千亿,产生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人员就业,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

第三,金融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的技术进步。金融体系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许多需要专用技术,从而对软件、设备、网络、计算机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信息技术厂商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从而带动信息技术进步。

四、数据

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变量,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指标体系测度,但采用面板数据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很多信息化指标数据仅有数年的,而且不连续,舍弃这些指标必然导致信息化测度的偏差。本文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邮电业务额包括了电话、互联网、邮件、报刊发行等众多业务收入,是典型的信息化指标,其中函件邮寄虽然与信息化关系不大,但由于函件面临各快递公司激烈的竞争,邮政局函件份额较小,加上函件邮寄收入仅占整个邮电业务额极小的份额,因此并不影响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

关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实际应用中方法较多。典型的是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中国缺乏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的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文用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这一般没有太大的争议。科技水平变量可选指标也较多,如论文、奖励、专利等,最好的方法是选取科技产出指标来测度科技产出,但基于和信息化同样的原因,面板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选取各地区的研发投入(R&D)作为科技水平的替代变量。

2000年分省的邮电业务额指标缺失,因此数据来自于2002~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实际数据为2001~2009年期间的数据。地区由于部分年度数据缺失,因此进行了省略。所有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描述统计量

邮电业务额 金融比率 地区生产总值 研发投入

均值 461.14 0.13 7 168.00 94.20

极大值 4 149.11 0.71 39 482.56 699.99

极小值 13.21 0.01 298.38 0.80

标准差 523.60 0.11 6 822.05 126.70

N 30×9=270

五、实证结果

(一)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 检验

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那么实际数据是否支撑这个结论呢?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两者发挥作用的滞后期在以1~4年之内,因此滞后期以此为准。

格兰杰因果检验本质上采用的是回归分析,如果面板数据不平稳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对面板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面板数据单位跟检验方法有Levin检验、ADF检验、PP检验等,本文采用这3种方法同时进行检验,以3种方法结果一致为准。经过1阶差分,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信息化在滞后1~4期时,都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发展在滞后2~3期时,才是信息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两者互动关系比较显著,但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比较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相对短暂。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滞后期 检验与结论 F检验 概率 结论

1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4.260 0.040 拒绝**

1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1.024 0.313 接受

2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9.709 0.000 拒绝***

2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2.329 0.099 拒绝*

3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11.969 0.000 拒绝***

3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4.475 0.005 拒绝***

4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10.731 0.000 拒绝***

4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1.905 0.113 接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二)面板数据估计

由于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只在滞后2年和3年时才比较有效,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一般至少要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信息化的影响至少也要滞后2~3期,综合考虑,本文选取滞后期为2年进行面板数据估计。

首先进行构造一个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数据的F检验,结果发现应该采用面板数据。接下来进行hauseman检验,发现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为了进行比较,表3同时给出了混合回归结果。从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看,总体拟合水平较高,达到0.992,金融每增长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783%,经济发展水平每增长1%,信息化增加0.636%,科技水平每增加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164%,总体上,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贡献最大。对比混合回归发现,由于多重共线性,科技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而且没有通过统计检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被低估,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被高估了。

(三)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根据前文的分析确定为2。协整检验方法采用Kao面板协整检验,发现存在协整关系。接着建立VAR模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R2为0.995,

表3 信息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估计

变量 含义 混合回归 固定效应

C 常数 ?2.299***

(?7.416) ?5.228***

(?11.204)

log(FIR(?2)) 金融相关比率 0.203***

(2.805) 0.783***

(8.597)

log(GDP(?2)) 地区生产总值 0.839***

(15.914) 0.636***

(8.758)

log(ST(?2)) 科技水平 ?0.039

(?1.198) 0.164***

(3.021)

Hauseman — 155.341

p — 0.000

R2 0.923 0.992

n 30×7=210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且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结构稳定,拟合效果较好。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的系数并没有经济学意义,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进一步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所示。

先看信息化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升高,到第3期后基本平稳,说明金融的冲击对信息化影响比较平稳,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期。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持续升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滞后,总体也是平稳的。来自科技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为0,随后为负值,从第3期趋于平稳,但全部是负值,主要原因可能是只有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进步才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而一般科技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没有什么影响。

再看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信息化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金融的影响就是负值,随后继续下降,到第3期后缓慢升高,总体为负。一般信息化的冲击,主要由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发,而金融是对数据处理要求极高的部门,一般会使用成熟技术,而新技术需要一定时间的考验期。经济增长对金融的影响当期为负,然后缓慢下降,可能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不够有关。科技发展对金融的影响总体较低,因为影响金融的技术因素主要是信息化,科技水平相对低一些。

图2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的相对作用,和时间序列数据一样,面板数据预测的误差方差是其自身扰动及系统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表4、表5分别为信息化与金融的方差分解。

表4 信息化的方差分解

时期 标准差 INFO FIR GDP ST

1 0.07 100.00 0.00 0.00 0.00

2 0.10 97.83 0.37 0.13 1.66

3 0.11 97.14 0.75 0.29 1.82

4 0.13 96.26 1.05 0.63 2.06

5 0.14 95.40 1.30 1.08 2.22

6 0.15 94.50 1.50 1.63 2.37

7 0.16 93.58 1.67 2.25 2.50

8 0.17 92.63 1.82 2.93 2.62

9 0.17 91.66 1.95 3.66 2.73

10 0.18 90.69 2.07 4.42 2.82

表5 金融的方差分解

时期 标准差 INFO FIR GDP ST

1 0.06 18.81 81.19 0.00 0.00

2 0.10 19.49 80.19 0.11 0.22

3 0.14 18.32 81.21 0.18 0.29

4 0.17 16.72 82.80 0.18 0.31

5 0.19 15.06 84.49 0.15 0.30

6 0.21 13.49 86.11 0.13 0.27

7 0.23 12.08 87.56 0.11 0.24

8 0.25 10.87 88.80 0.11 0.22

9 0.26 9.87 89.80 0.13 0.20

10 0.27 9.10 90.55 0.17 0.19

从信息化的方差分解看,对信息化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在末期占90.69%,金融占2.07%,经济发展水平占4.42%,科技水平占2.82%。

从金融的方差分解看,与信息化类似,对金融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末期金融自身占90.55%,信息化占9.10%,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金融几乎没有影响。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信息化对金融的重要作用。

六、结论与讨论

(一)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显著

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鲜明,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带动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方面。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相对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相对短暂。从变量的弹性系数看,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

(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离不开信息技术领域中关键的技术进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领域中较大的技术进步,就不会产生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如果新的信息技术本身尚处在的验证阶段,对数据和系统要求极高的金融部门也不会产生需求,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看,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鲜明,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大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

(三)模型的选用对结果影响很大

在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中,采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模型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时间序列数据较少,因此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比较片面,而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又不能发挥面板数据的特长,难以挖掘数据中潜在的信息,从本文的实践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综合进行分析是比较恰当的,而且它们之间能够互相支撑。

参考文献:

[1] Castells M, Ipola E. Epistemological practi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J]. Economy and Society, 1976, 5(2): 111?144.

[2] Biswas D.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economy towards a New The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7): 724?733.

[3]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 C, 1973.

[4] Shaw Edward.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 谭荣华, 左志刚. 信息化与金融中介演进[J]. 财经论丛, 2004(5): 33?39.

[6] 张立洲. 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 财经问题研究, 2002(3): 29?32.

[7] 赵昱光, 张雪梅. 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5): 104?106.

[8] 李政, 王雷. 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 情报科学, 2007(11): 1743?1745.

[9] 温平川. 城乡统筹中的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2): 59?63.

[10] 石双元, 张金隆, 蔡淑琴. 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管理科学(专辑), 2000(11): 565?571 .

[11] 郝向荣, 王松, 李爱军.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 价值工程, 2007(10): 101?103.

Study on informatization and finance based on panel VAR

YU Liping

篇10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