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经入院确诊治疗后,实施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患者。观察组患者60例,年龄36~81岁,男38例,女22例;其中心绞痛32例,心肌梗死后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对照组60例为同期住院后未能实施康复护理患者。经随机抽查问卷收集资料,两组基本资料与住院治疗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实施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训练与护理;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饮食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等级划分:将生活质量分为3个方面12个小项,具体内容:①疾病对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工作情况、娱乐活动;②日常生活能力:睡眠与休息、生活自理、家务处理、日常活动;③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脾气性格、抑郁或焦虑障碍,记忆力、注意力。达到其中9~12项正常为好,5~8项正常为中,4项以下正常为差。
对冠心病基本知识了解程度的判断:根据患者对饮食、高血脂、吸烟、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过重、高血压、遗传、缺乏运动、情绪变化、服药知识等方面的情况,掌握9~12项为基本了解,5~8项为部分了解,4项以下为了解甚少。
结 果
经过对6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使患者增强了配合治疗的信心和重新生活的勇气,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减少,使患者掌握并配合了规范的冠心病康复护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讨 论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概念及内容: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在发病初期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和各种专业护理技术。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3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康复护理措施以医疗康复训练为主,针对各种易患因素实施康复教育、饮食调理、高压氧、体外反搏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并且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冠心病康复治疗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1],即住院阶段、家庭自行康复阶段、返院复评阶段。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个人生活(如洗脸)、床上进餐、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等。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由传统治疗护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家庭自行康复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在家自行康复锻练60~90天,通过随访进行指导;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续康复锻练6~9个月,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护士应根据每位患者病情及个人特点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适的运动程序。返院复评阶段,主要进行康复指标评价,根据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修正运动处方,继续康复治疗,还可让患者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治疗方法。阶段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记录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执行情况,评价并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修订运动方案,教会患者自我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康复训练与护理: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呼吸训练、室内外步行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2~3]。急性心肌梗死经救治生存的运动训练可增加转患者的体力活动量,改善精神及社会功能、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继发死亡的危险性。
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常表现为不耐烦。逢锦波等在研究中大致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类:①紧张型: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焦虑不安、情绪急躁、精神高度紧张;②松弛型:多见于对疾病缺乏认识而较年轻者,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对于前者,在安慰、鼓励的同时向患者强调大多数情况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对于松弛型患者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视预防和治疗,指导、加速患者角色的适应[4]。
饮食的康复护理: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坚持以低盐、低脂为原则,心功能差的患者饮食中摄入食盐量≤2g/日,禁食咸菜、油条、酱等含盐多的食物,护士应该从感观上增加患者的食欲,如将各种颜色的蔬菜搭配或菜中加少许香油,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告知患者摄盐过多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由于摄盐过多导致患者的饮水,加重代谢负担,大量水潴留易引起水肿,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脂肪摄入不应超过3g/日,摄入脂肪过多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如何传授预防保健知识,教会患者正确的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是护理工作应重视的问题。护士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提供的知识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骆柳丽[5]提出了3种教育方法:①计划性教育:护士按典型的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对患者实施宣教,这种方式适用住院时间较长者;②针对性教育:即针对患者的某种心态,护士给予有效指导,这是多数患者较为喜欢的方法;③问答式教育:即护士积累一些科普资料事理成册,让患者阅读并提出问题,由护士给予解答,这是文化层次较高患者比较适宜的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是目前心脏病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到实践要求护理具备丰富的冠心病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通过本研究观察发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以后,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和勇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经过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后,也减少了冠心病患者再次住院次数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蔡晓莲,廖建梅.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整体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康复,2001,5(9):129.
2 梁英怡.冠心病的社区康复[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2):35-36.
【摘 要】中医博大精深,中药出神入化,是国之瑰宝,佑我华夏,拯黎民于水火,解生命于倒悬;中药及中医手法能疏通人体的经络除却淤阻,使人体气血通畅;能调和阴阳使人体损害的机体向正常功能状态转化。因此,中医对康复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加强作用。本文将从从中医角度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中医; 康复; 辩证; 护理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意义所在
康复护理可解除患者的病苦、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使老年患者的情绪得以调节,陶冶其情操,淬炼其意志。康复护理工作可为患者创造优美、静谧的颐养环境以及洁净、温馨的护理空间。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锻炼身体,颐养精神。
通过中医中药、以及改善膳食营养、等人性化康复手段使老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减少患者因疾病或者残疾所造成的心身痛苦,对生命的后阶段提供科学化、人性化、系统化的护理和人文关怀。提升康复护理效果,进一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
2 中医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优势所在
2.1 中医治未病的康复护理理念
中医康复护理;是指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医治疗康复的各种手段,改善老人患者的生理功能障碍,提高老人患者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尽享天伦之乐、人伦之乐。
祖国医学讲究“治未病”的康复预防理论,提倡“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
在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实行“未病先防”即防止可能出现的疾病或者生理功能障碍的出现,又实行“已病防变”,对已患有的疾病做出相应的治疗,防止疾病的继续发展。通过中医的康复诊断、与康复护理治疗,严防老年患者病残向更严重阶段发展。
2.2 中医提倡的“杂合以治”康复治疗护理原则
“杂合以治”其实就是综合治疗原则。就是根据病情随机应变,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的原则。倡导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医疗和自疗并举治疗法则。祖国医学创造性提出了许多康复疗法。更是强调护理调养。提倡“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譬如: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气功疗法、自然疗养、物理、情志、娱乐康复疗法及传统的针灸、按摩、饮食、药物等方法康复护理。特别,是中医传统手法针灸、按摩可以通经活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3 中医整体康复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把人体和自然、五脏和六腑等看作一个整体去对待。强调“天人相应”即天人整体观。认为:“天”即自然,天、地、人本源一气。上古医书《黄帝内经》上说: “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大概意思是,天、地、人三者是气,处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是能够认识和把握的。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皆是一气的不同表现形式。五脏" 生命器官" 之间相互平衡、协调以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五脏健全才能抵抗疾病抗击外界“六”的侵蚀。中医强调整体康复和辩证康复相结合。因疾病或事故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大多是局部性的障碍。但,中医康复疗法把部分功能障碍从整体考量,用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护理则采用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方法。
3 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法。
中医康复护理通常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每个人体是一个整体,康复治疗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患病表现出的特点、症状、体征也不相同。康复护理时可依据患者气血阴阳的综合调治护理。如老人往往气血不足,元气衰退,五脏亏损,阴阳皆虚,抗病力弱自身调节适应外界环境能力都差,易患病。老人病证应以预防为主,对其康复护理时,应养生、调摄,固本为要,以防为主。病好后,当调养身心为主,促使其脏腑功能快速恢复。对慢性疑难病证的康复护理因病机复杂,身心具损,正气不足,迁延良久,仅靠药物治疗,难于奏效。可通过康复护理调节人体正气,提高人体防卫能力修复病理性损伤,起到康复的效果
4 康复护理的方式
4.1 康复护理中的饮食调护
脾胃乃后天之本,能生化人体的气血津液,老年患者脾胃虚,水谷之精微难于化生为气血。导致心失所养,脑部供血不足严重时,会导致脑卒中病情发生。对这种患病的老人康护理。可依据患者老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食疗护理。在脑卒中患病的恢复期,在饮食上,可安排补益气血、颐养肝肾的食物。中医康复护理的饮食调护,不但可以补益身心,还可以帮助缩短康复护理的疗程。
4.2 康复护理中的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在康复治疗神残的疾病作用突出。特别在对老人的康复护理时态度要诚恳,护理技术要熟练,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消弭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始终让患者保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4.3 中医康复护理择时而行
中医康复护理强调择时而行。就是依据四时变化,因时调护。依季节、气候特点不同,确定治疗、用药方案,护理时,要因时制宜的制定康复护理方案。如中医采取的扶正法,一般对各种虚证。
对邪实为主的疾病,可采取祛邪法。
因此,因时、因地制宜,依据患病老人年龄、性别、体质及发病季节、所在环境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5 结语
康复护理目的是治疗疾病、恢复人体失去的生理功能。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体疾病绝大部分可用生物医学模使患者躯体得以康复。而中医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等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使人体阴平阳秘、邪不可干。在康复护理中有中医的介入,维护了老年患者的人性尊严,是人性化康复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患者临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碍等表现, 且并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问题, 增加了治疗难度,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2]。有文献指出[3],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并进行分组干预, 详细热菀约敖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0岁;住院时间
1. 2 方法 参照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缓解困难等特点, 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患者生病期间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的情况, 所以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谱, 维持患者营养状态。④呼吸康复锻炼。对患者实施呼吸操锻炼,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动能力。另外,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安排步行、太极以及气功等运动锻炼,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评定, 于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6],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49/50);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 满意20例, 不满意10例, 总满意度为80%(40/50)。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 P
2. 2 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5±0.40)L, FEV1/FCV为(53.5±13.0)%;治疗后FEV1为(1.68±1.40)L, FEV1/FCV为(78.5±10.0)%。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0±0.50)L, FEV1/FCV为(54.0±11.5)%;治疗后FEV1为(1.60±1.00)L, FEV1/FCV为(69.5±9.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CV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95、10.7783, P
2.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SF-36评分为(68.4± 4.5)分, 治疗后为(103.2±14.0)分;参照组SF-36评分治疗前为(67.8±5.5)分, 治疗后为(86.8±13.5)分。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0,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26,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缓慢、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对疾病的急性发作进行预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1-13]。本文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亚勤, 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静, 张晓梅.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陈巧兰, 汤冬香, 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8): 40-42.
[5] 张海燕.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孙秀玲, 董书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肺功能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灵. 慢性阻塞性肺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42-143.
[10] 吴相慰. 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干预作用. 内科, 2008, 3(5):807-809.
[11] 陈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海南医学, 2013, 24(20):3113-3115.
[12] 黄素芳. 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连香. 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缓解期的应用研究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7):154.
[15] 陆静, 尹成, 张欣.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99-100.
[17] 魏秀.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4):19.
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受到长时间挤压,即使得到有效的治疗后,肢体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1]。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挤压伤残留足下垂的综合康复护理效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20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6~52岁,平均年龄为(28.3±8.4)岁,受挤压时间13~36h,平均受挤压时间为(24.6±6.2)岁,其中单侧足下垂21例,双侧足下垂12例,8例合并跟腱轻度挛缩;5例为开放性挤压伤,28例为闭合性挤压伤。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 由于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受到挤压,心理曾受到巨大的压力,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护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紧张、压抑的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1.2.2运动疗法 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伸直足趾,对患肢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每次训练的时间控制在20~30min左右,2次/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加大运动量。
1.2.3物理疗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明显不同。运用超声波疗法对非手术患者进行治疗,选择明显的Tinel部位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min/次左右,2次/d。
1.2.4手法康复护理 手法康复护理是综合康复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个关键环节。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手法康复护理,即通过揉、针灸、拿捏、滚、揉波以及擦等针刺穴位推拿手法对患侧部位进行康复治疗,使局部软组织放松,然后运用关节松动术对脚趾和踝关节进行活动,治疗时间控制在30~40min/次,2次/d。
1.2.5踝足矫形器 所有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均需要佩戴踝足矫形器,使踝足维持功能位置,并且指导患者正确运用踝足矫形器,练习正常行走步态,促进踝部功能恢复。
1.3疗效判定标准 通常情况下,运用Marylad足部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0~89分为良,50~70分为可,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治疗前后Marylad足部评分结果对比 所有患者的踝及脚趾伸背功能改善明显,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并且治疗后的Marylad足部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10个月和20个月后优良率对比 随访10~20个月,20个月后,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10个月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遭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并且无法及时处理受伤肢体,所以即使治疗后,患者依然存在明显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在对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综合康复护理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针灸作为综合康复护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疏通瘀阻的经络,使血液保持流通。超声波和超短波疗法可以使瘢痕组织软化,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同时,中医的擦、揉、拿捏、滚以及揉拨等手法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使经筋粘连剥离,使肌肉痉挛或者紧张得到缓解,并且与关节松动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脚趾和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在综合康复护理中,足底筋膜牵张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综合训练以及肌力训练等是比较有效的康复方法,通过专业护师的指导,能够使患者的足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4]。同时,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5]。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踝及脚趾伸背功能改善明显,并且治疗优良率高,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时,再给予综合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沙鑫,雷中杰,付平,等.地震挤压伤后多系统损害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81-283.
[2]楚海波,和瑞欣,郭锐,等.踝足矫形器及针灸对偏瘫患者足内翻、足下垂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21(13):57.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 1月三年时间共收入骨折病人79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0例,肋骨骨折162例,上肢骨折170例,下肢骨折174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87例。病人因车祸占住院人数的70%,年龄以中老年人偏多,住院时间平均23天。针对骨折病人,我科的康复护理主要采取如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指标,取得了病人的满意和信任,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 更新观念
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是转化观念,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此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求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新时期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并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接受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并定期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此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2 心理护理
对病人加强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能够科学的评估自己伤残程度,使事故造成的心理障碍逐步减轻或消除,打消患者顾虑,增加康复信心,帮助患者及早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及时肯定病人在功能锻炼中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协助锻炼打下基础。
3 做好患者家属的指导
大多数骨科患者生活自理存在障碍,心理负担较重,在此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做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体贴照顾,满足患者需要,并向其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在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家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协助、督促的作用,尽力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4 知识宣教
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技术和医学基本知识,便于护理人员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科普读物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宣传康复护理学、康复医学的工作规律、技术、特点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康复这一科别,并明白其实用性和必要性,将康复护理、康复医学推广到人们之间。
5 规范操作标准
规范操作标准主要是指规范护理内容与行为。对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对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并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教育,鼓励其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保证每一项康复护理技术都要有相关医学依据做论证,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护理经验,制定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6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全身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伤肢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骨折愈后,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为病人制订个案的功能锻炼,每天有专职的康复护理护士为病人进行康复护理。骨折初期由护理小组按个案护理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功能训练,与病人交谈,将健康教育内容向病人、病人家属介绍。骨折中期护理小组让病人家属参与其中,手把手教病人家属,利用前期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实践。骨折后期宜强调肢体功能锻炼,期间家属或病人唱主角护士在一旁指导进行康复护理,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并培养其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7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个全面的骨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求仪表端庄、服务亲切;还要具备丰富的骨科护理知识理论、人文知识、科学情商,这样才能顺利赢得病人的信任,真正达到护理人性化服务并彻底摆脱片面的追求服务好、态度好的旧观念,如:在截肢病人做手术前准备的时侯,护理人员除了做一些常规的术前准备和健康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患者担心术后身体结构的改变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及时讲解截肢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术后安全防护;对疼痛的病人,要对其认真分析讲解引起其疼痛的具体原因,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人员是自己的科学指导者,使其再次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这样只有展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才能使患者满意度逐渐提高,并使其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医院康复护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长期要在社区中治疗和控制,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我们对社区DM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医疗服务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2.1±4.6)岁;均符合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诊治标准[1],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能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体检,建立档案 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运动、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并记录入档。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疗法、疾病监测、并发症的防治、自我护理技术。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聘请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全科护士授课、放VCD宣传片,并组织交讨论,每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发放《糖尿病基本知识》、上门指导交谈,通过电话解答问题等。
1.2.3 上门护理 ①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患者疏泄情绪、自我放松、自我调节,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护理指导:要求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③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盐、低热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纤维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严格禁止饮酒吸烟。④观察病情及给药护理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使用胰岛素者,准确掌握时间和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低血糖休克。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1次/d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练气功等。
1.3 观察指标 ①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有关糖尿病知识、态度改变情况。②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时服药等改变情况(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测(表2)。
3 讨论
3.1 DM患者康复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2],从本次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3.2 DM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康复护理要根据总的康复计划,从有利于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来加强护理,重点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复护理措施 ①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是坚持治疗的关键,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对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不良药物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定期的社区访视是康复护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疗环境在社区的生活场所,需要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3.3 对DM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对DM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虽然收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护理人才短缺,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差异影响一定护理干预效果。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方便患者,低医疗费用,能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doi:10.14033/ki.cfmr.2017.6.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3-02
调查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约占临床创伤性疾病发生率的5%~10%,该病具有创伤大、致死率及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1]。此外,其患者康复难度较大、生活质量较差。研究提示,优化康复护理可针对康复过程中限制颅脑外伤后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临床路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2]。为研究优化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笔者特进行本次研究。
1 Y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A组给予优化康复护理,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9~69岁,平均(34.2±2.6)岁;B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33.8±2.3)岁。所选患者入院后均经颅脑CT、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符合文献[3]《颅脑外伤的分类分期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对本试验内容、目的了解全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了急救无效死亡、具有原发性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者。经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B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关注神志、瞳孔及并发症,做好生化指标监测、护理记录等)、护理操作(输液、给药、留置针、给氧、连接呼吸设备等)、专科护理(脑脊液漏液处理、约束带使用等)、日常生活护理(安全标识、清洁床铺等)、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环境介绍、简单功能练习等)、饮食和排泄护理(饮食支持、协助排尿等)。
1.2.2 A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优化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取仰卧位,使患者头部稍微偏向一侧,外展肩关节、拉伸肘部腕部,使患侧上肢和下肢自然舒展,使健侧下肢弯曲>90°并加软枕支持,应定期调节,1~2 h/次,旨在保证肢体运动功能、血液循环不受影响。(2)加行中医护理。采用针灸法刺激患肢神经,同时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练习,如屈伸练习、关节旋转练习,每次练习后辅以肌肉按摩、推拿,旨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3)语言及意识训练。采用音乐法、针灸法、谈话法、认知训练法等形式促进患者意识及语言功能的康复。(4)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早期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运动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训练内容包括站立训练、下床活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进食、如厕、洗衣练习等),并以循序渐进、练习适量、全程陪护为原则开展上述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般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 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价两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ADL)缺损情况,内容包括转移、活动、穿衣、大小便等日常自理项目,总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上肢运动积分(33项,66分,每项积分0~2分)、下肢运动积分(17项,34分,每项积分0~2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4]。
1.3.2 护理质量评分 由护士长参照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未达标扣分制。评价内容包括病情观察(30分)、治疗措施(20分)、专科护理(20分)、基础护理(10分)、健康教育(10分)、饮食和排泄(10分)6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A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结果显示,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由于强大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形成的一类严重创伤,可分脑震荡、颅内血肿、头皮裂伤等类型,本病具有致死致残率高、康复困难等特点,显著降低了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颅脑外伤的康复护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提示,颅脑外伤康复期的常规护理要求更侧重于病情观察、日常生活辅助、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等,而忽略了早期进行运动功能锻炼、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康复内容。另有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康复,这也表明传统的康复护理存在明显的缺陷[5]。优化康复护理是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在病情稳定后初期,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开展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等达到促进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及重组作用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而为了激活神经系统,笔者所在医院也采用了中医方法,如应用针灸、手法按摩等,同时,通过优化也可减少肢端神经的压迫及损伤,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即开展早期的个性化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快速康复,而上述护理措施均以患者为中心,自然也能够提高护理整体质量[6]。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比较,A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改善水平、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
综上所述,优化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新妹,沈敬敬,丁爱萍,等.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37-138.
[2]张旦,徐晓娟,颜莉,等.急救护理干预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103-105.
[3]潘美群,毛淑芬.询证护理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96-97.
[4]卢远新.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康复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 62-64.
多篇文献报道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经验,并对术后护理进行了总结,由于康复护理的内容没有被重视,由此会影响手术的整体效果。而我科设立了由专业康复医生及康复护士组成的康复小组,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髋关节置换后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现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实行48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龄66岁,小于60岁82例,60~79岁340例,80岁以上56例,90岁以上3例。术前天数3d,术后天数7.5d。出院后1w、1个月、3个月随访康复效果。
2 术前康复护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体功能的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康复护理主要是评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态、患髋的活动范围及患髋有无疼痛,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及对康复的认知度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适应性的康复训练,讲解手术相关的康复知识及训练方法,预防并发症的活动指导,通过系统的术前准备使手术后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3 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除了常规护理外,康复护理成为手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因为术后的康复护理直接影响患者预期达到的康复目标。
3.1做好心理护理,克服心理障碍 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惧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进行主动活动,使康复锻炼不能尽早有效进行。康复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耐心介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达到手术理想目标的重要性,有伤口疼痛时功能锻炼在给予镇痛药物后进行,让患者能积极有效进行功能锻炼。
3.2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
3.2.1患肢正确姿势保持及肌力恢复锻炼 术后术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术肢内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达到中立位,膝下垫软枕以利于术肢处于放松状态。翻身时双腿间夹软枕,由护士协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将患者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禁止内收内旋[1],避免向患侧翻身。术后第1d指导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活动。如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运动及股四头肌、N绳肌训练,同时患肢穿弹力袜,给予足底静脉泵2/d,45min/次,以防止术肢肿胀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2.2根据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评估结果和手术方式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卧位时的髋关节活动,以恢复肌肉力量,逐渐增加髋关节活动度为目的。①术肢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肢伸直同时收缩肌四头肌,保持5~10s;术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患肢伸直抬高离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组20次,3~4组/d。②在无痛情况下加强术侧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练习,做抗阻股内侧和股外展力的等长肌力训练:即在股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内收和外展术肢每次5s,放松5s,尽量完成5~10次/h。练习时避免术肢超过人体中线[2]。③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髋
3.3手术1w后的康复护理 何时下地练习行走受假体类型、手术切口方式和患者体力恢复情况而定。并严格执行医嘱,但必须在康复护士指导下扶助行器行走。术后6d~3个月在锻炼髋关节活动度和加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的同时做好下床和步态的训练。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60°,从卧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减少起床后头晕、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先协助患者床边站立练习,2次/d,等适应后再练习行走。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下肢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3.4出院的康复护理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指导,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至少坚持6个月,直到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稳定。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弃拐行走的原则,不宜参加剧烈活动,要防止人工关节脱臼及保护人工关节。不过早弃拐行走,不弯腰拾物,不坐矮凳和过低的坐便器,不盘腿和翘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袜器穿袜,或采用以下姿势穿袜,术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将术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内侧,轻轻向下,并逐渐屈曲正常健肢膝关节,这个动作同时含患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够自如的穿鞋袜。保持居家活动区域内宽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术后康复护理的特点
康复功能锻炼的内容多,且需长时间锻炼,锻炼过程中或锻炼后可能会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没有康复人员在旁指导,产生怠慢心理或锻炼不到位,导致康复锻炼不能有效进行。康复护士进行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予疼痛评估并及时处理疼痛。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指导家属督促功能锻炼,护士做好定期电话回访予以指导。481例患者经过住院时的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3月后随访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5 体会
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对于维持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起着很大的作用,成功的护理,需要患者本人、医务人员、家属的多方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林慧玲,林锦芬,潘耘,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得护理[J].广西医学.2012.34(9):1245-1246.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6-01
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相关研究报告[1]指出针对脑卒中严重致偏瘫性疾患,进行及时、积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复期行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58.5±4.3)岁。患者经颅脑CT及MRI诊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随机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及自我锻炼简单指导。
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复指导。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特点,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偏瘫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消极、沮丧等心理障碍,导致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心理康复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并安排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1.2.2 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将患者的康复阶段共划分为3个阶段,即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和恢复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形成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体系。
(1)脑水肿期护理。该康复期一方面,加强患者肢体功能位摆放的康复护理。如将软枕或毛巾垫于患者胛骨下,手臂离开体侧约35度角,伸直肘关节,张开五指,手心朝上;将软枕垫于患者脚底,弯曲踝关节;将软枕垫于患者腿窝,完全膝关节;曲起双腿,脚跟尽量向臀部靠近,达到提起髋关节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卧床训练。指导患者做上肢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运动及腕、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的内外旋运动及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稳定期护理。一是手臂带动患肢运动。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十指,带动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内收运动。二是翻身、桥式运动。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屈曲双膝,帮助患者将双膝扶住,指导患者将臀部缓慢抬起。三是起坐运动。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用前臂将身体支撑,双腿向床缘移动,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做起坐运动。
(3)恢复期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肌力增加,恢复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下运动。如床椅转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恢复情况好者可以进行跑“8”字训练,以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增强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待患者肢体功能得以基本康复后,鼓励并指导患者主动开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动,如吃饭、入厕、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3]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ugl-Meyer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护理前,2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后偏瘫的恢复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