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营性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对当前我国企业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前提及问题分析
(一)国内企业实行会计预算工作的相关背景分析
在一个企业的根本发展理念确认为以财务控制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后,会计预算工作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拥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有没有达到标准化及规范化要求,财务信息进行的反馈是否真实可靠、合理科学,这些内容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及决策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会计预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的平均素养,所以说唯有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修养才能够迎合当前企业的发展形势。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立足于研究会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控中的影响,深入、全面地分析了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对会计预算水平的作用,目的是为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增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企业在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财务的准确阐述,即为企业发展提供以会计信息为主体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而会计预算指的是将企业成本预算及成本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同时将企业发展及收益作为根本目的,特别注重预算收支核算,并用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多种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中的核算形式之一。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大部分决策来源于会计的预算信息,所以说,我们能够看出会计预算对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精明的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企业的年度预算也是反映一个企业总体效益的关键性指标、企业管理人员做出市场决策的有力参考。目前,国内不少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正慢慢减少企业的部门费用预算额,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出现某些人利益和企业总体利益间的脱节,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会考虑缩减各内部机构的资金投入会对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仅仅是借助相关奖励政策来减少成本支出,如此一来,不光是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压力,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长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针对国内企业目前普遍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管理者必须综合、全面地进行考虑,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节约成本预算支出,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预算在国内企业管理当中的关键影响
作为企业多种管控工作的龙头的会计预算,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借助增强会计预算水平的手段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提升了会计预算工作的实际水平,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公司还是事业单位,凡是具有经营性质的业务,就一定具有不断改进自身业务环境的能力,在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基础下,继续扩大业务范围,然而,要想实现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企业自身必须拥有较高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全的管理体系。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会计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做出剖析:
(一)从成本管控角度来讲
依照国内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来看,企业对成本的管控仅仅是针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对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出现的其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比如说:因为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质量问题造成后期维护的人力、物力资源耗费严重,此外,也包括由于经营管理不当而产生的其他问题,例如:企业的资金被产品材料严重占用,引发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运作,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下降,这种种的成本问题均由于企业未能形成一套健全的会计预算管理机制导致的,所以说唯有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预算体系才可以真实有效地减少企业损失,令企业的管理人员作出明智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从成本核算角度来看
目前,不少国内企业的财务在制作相关报表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分析一下企业产品的制造成本,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及品牌效应等不做出相关记录和说明。另外,企业当中的其他部门也无法收集到市场预测信息的有关资料,所以其余的部门不能对现阶段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令产品原材料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及生产预算,所以说科学系统的会计预算机制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成本核算不准确而产生的相关风险,令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越来越完善,也能取得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从预算管理角度来看
现阶段,不少国内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完成财务报表等工作中一般选取具有选择性的会计预算,而是忽视了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消耗,比如说:原材料的质量成本、商品销售地域的成本情况及综合性采购成本等内容,往往出现会计预算不够明晰的情况,从而造成会计预算同实际环节相背离的现象,对于企业会计预算的执行力、分辨力等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是,会计预算可以对企业在实际经营环节中所运用的全部资金进行有关辨别,给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容易形成的风险采取有关政策、方针来推动有关财务决策的进一步实行提供便利。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切实加强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必须综合、全面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三、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预算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关于成本核算管理这一模块,主要由财产登记盘存制度、定额控制制度、会计原始记录、内部计划价格机制等部分组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首先,就是设定科学、系统的定额管控体系。所谓合理、科学的定额管理制指的就是把企业内部需要购买的各种设备、已经被占用的流动性资金及企业成本开支等项目设定合理的数目金额,与此同时,对这部分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及时调查、按时反馈,若出现高于额定数目的特殊情况,则需要作出综合的调查分析,及时地交流和总结,目的是为今后有效管控财务成本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完善财产登记盘存制。此制度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固定资产部分,对于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来讲,其要从购入、接收、管控、占用等多方位的控制,同时各种具有差异的固定资产类别还应当单独建立其明细表,接着对每一处固定资产粘贴固定资产卡片,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加强管理、掌握具体使用情况等,若是设施的购置超出了特定的年限,那么应当对这部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重新的评估计量,若马上报废或者已经报废的不可利用设备应早些办理相关的固定资产报废手续。
第三,不断健全企业内部计划价格机制。内部计划价格对于企业的成本预算具有关键的作用,其通常情况下是运用于科研机构及管理相对成熟一些的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在企业内部会计预算中占据关键性位置、能够作为企业内部价格核算的实际依据。
此外,完善企业的原始财务记录。要想更为精确地计量企业的实际使用成本,企业内部的会计预算就应当更加注重原始记录,选取科学、系统的方式补充完善有关信息,对已完成的信息登记进行细致严谨的核对,以保证成本核算流程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明晰各种项目的成本核算
有关企业必须把生产所涉及的成本项目及其他支出建立明确的界限,进一步明确区分多种差异性项目的标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成本支出的使用途径。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均有着不小的辅助作用,同时对于成本项目的分类必须按照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种类来制定成本控制要求,如若成本使用的对象十分明确,那么企业便可以把其直接记录为成本核算对象;相反,如果无法明确成本所使用的直接对象,则需要考虑其间接使用对象,若所利用的成本同产品的研究、生产等环节不存在实际的关联,则无需计入到产品的实际成本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企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不合理的财务费用支出,财务合理的成本预算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企业的项目投资及财务决策创造坚实的前提条件,此外,也可以迅速避免当前企业中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不但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使企业做到开源节流,其不仅仅是增强国内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关键要素,也是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力度的有力保障。所以,不断强化并努力提升企业会计预算水平在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以上观点更多的是侧重于对资产质量本质属性的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针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例,选定相关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以进一步丰富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相关学者对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电子信息行业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特点,以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作为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
假设1:资产的变现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资产的盈利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资产的周转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本文采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经营业绩评估的标准,在自变量的选择上,由于资产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取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来代替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变量及其描述如表1所示。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ROE=β0+β1CR+β2ROA+β3VOA+β4TMBOA+β5TQ+ε (1)
(三)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截止2010年10月底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样本,以年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投证券、证券之星等网站)。流动比率是一个适度指标,本文以电子信息行业流动比率的平均值为最佳水平,对32家电子信息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正向同趋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x'= (min<x≤mean) 1 (x=mean) (mean<x≤max) (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软件,对上述变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spss1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说明反映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回归模型(1)在整体上是显著的,通过了单尾检验(Sig.=0.000)。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对各指标进行系数检验,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0.02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经营业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实际情况不太一致。另通过表2、表4中得出N=32(Ntmboa=29),PCR=0.257、PTMBOA=0.983、PTQ=0.230,我们推断这三项指标出现了共线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检验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与经营业绩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再对回归模型(1)做岭回归分析,得出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流动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三年主营业务增长率、托宾Q在0.05的水平上与经营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本文将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及托宾Q值作为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的指标体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创业板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比率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过分析,很多企业的货币资金充足,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如新国都55.2%,国腾电子55.5%,而流动负债过少,导致流动比率偏离正常水平,财务杠杆效应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
由于数据的限制,加之统计中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结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进行检验。另外,由于企业经营业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变化、行业特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指标的建立和选择中,难免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2期。
[3]徐文学:《企业资产质量特征的理论探讨》,《江苏商论》2007年第6期。
一. 银行持续经营两时期模型的引入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的作用可归结为:引导资金流向,创造货币供给。另一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金在整个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于是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脆弱性和银行能否持续经营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两时期的银行持续经营模型,并对其经济意义给出了说明。
模型的建立主要了Mathias Dewatripont 和Jean Tirole最初的两时期模型,但有很大的扩展。
(一).模型的假设和前提:
1.两时期假设,01,12;
2.用V 代表在第一期末可验证的绩效,包括在时期1到期的贷款价值和其他资产的净资本收益。 为第二期期望绩效, 为在时期1仍未实现(未收回)的长期资产价值;
3.用U代表不受经理人控制的外部信号(如市场利率、不动产价格、监管水平等);
4.用e 代表经理人(银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为高努力程度, 为低努力程度;用k代表经理人在努力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为高努力成本, 为低努力成本,并假设 0(因为努力程度很低时,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一)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杠杆效应
支付利息是负债经营的一项必然的固定支出。因为债务利息是固定的,所以当负债取得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每一单位的利润分摊到的利息费用就会越少。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将导致权益收益率更大幅度的变化,企业所有者收益呈现向上的正面波动,最大限度的杜绝负面波动,从而形成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所以,只要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是可以盈利的,正确的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二)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综合平均成本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取得资金,虽然可以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但筹资成本相对较高。而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规定,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在征收所得税之前扣除,企业可以相应少纳所得税,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债务利息成本一般要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因此,运用负债经营可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利用负债经营,既可以少缴所得税又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负债经营可以保持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债权人有权依法向负债企业要求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但却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等。如果企业采取权益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股东数量就会增加,这可能使企业所有者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所有权易主。适度负债经营的益处在于,债权人只能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股东股权未被稀释,依然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
(四)负债经营可以减少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
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是产生成本的主要原因。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拥有股权的管理者会发现,努力工作时,得不到全部的报酬;出现亏损时,也不需要个人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利己而不利企业的决策,这些决策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就是权益融资成本的组成部分。当企业举债并用借款回购股票时,外部股东数量减少,现金流量中属于股东的部分减少,属于债权人的增多,减少了管理者奢侈浪费的机会,间接增强了对管理者的约束。对拥有部分股权的管理者而言,企业负债增加后,管理者资产所占份额也会增加,无形中对管理者起到了激励作用。
(五)负债经营可以传递信号
通常,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知道的更多。在进行外部融资决策时,当管理者认为企业股票价格被低估,往往会选择发行债券融资;当企业发展前景看好时,企业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负债比率上升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有着较高的期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劣势
(一)财务杠杆带来的负效应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升高
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成倍的放大了风险。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低于借入资本的平均成本时,借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借款利息,只得使用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弥补。在负债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财务杠杆的放大作用,亏损越多,偿债能力越低,筹资风险越大,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就越弱,引发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的费用,继续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致其破产倒闭。
(二)负债经营会增加融资成本
为了控制风险,债权人往往会在借款协议中加入保证条款、回售条款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以此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股东往往专注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不但能偿还负债,还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不成功,债券人将为企业的失利埋单。即负债的赌博效应,赢则双赢,亏则双亏。另外,企业为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往往承诺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而置旧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尽管负债可以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冲突,但它同时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所以企业负债要适度,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也要兼顾债权人的利益安全。
(三)负债经营导致企业再筹资能力降低
当债务到期时,如果企业因为资金短缺无法还本付息,那么债权人会从各种渠道中得到的信息来判断企业的信誉情况,从而拒绝或阻止企业的再次融资。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而是盲目的利用负债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这降低了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也降低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的筹资难度增大。对于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没有通用的模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加以考虑,并最终确定合理的负债经营比例。
(四)负债经营会影响股票价格
采用固定股利政策的企业,定期发放股利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股利支付的平稳,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企业缩减发放或不发放股利时,外部投资者就会认为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股票风险增高,投资人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另外,因为过度负债,支付巨额的利息之后,留给股东的资产所剩无几,想要维持股票价格的稳定非常困难。
三、适度负债经营,防控筹资风险
企业在做出筹资决策时,需要认真权衡负债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要结合企业身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负债经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的确定负债经营的“度”,防范控制通过负债方式筹资带来的风险。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润率不确定性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方面。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多少;当企业借入资金利润率高于投资利润率将导致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发生亏损可能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经营不善,则可能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因为存在负债经营风险,企业必须立足于市场,建立风险控制制度,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控制的水平,从负债的筹资、负债资金的使用、负债资金的期限以及负债资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将负债筹集资金运用到安全性高、收益好的项目中去。在获得稳定投资效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如果过分强调财务杠杆的作用,过度举债,则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经济环境恶化,负债比例越高,主权资金利润率降低得越多,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加重企业的危机。收入稳定的企业,获利有保障,现金流量可预测,即使负债数额较大,也能到期支付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万科集团的资产负债比率就相当高,但由于其良好的经营能力、稳中有升的营业收入,从负债经营中获益颇多。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利润率有降低趋势,应当适当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往往企业负债的临界点是由企业的营业收入决定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将会使企业在负债经营中受益颇多。
(三)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202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二、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实现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1)统一的账务管理制度。集中的账务处理应集中在报表、凭证、交易三方面内容,一项经济活动发生时,确保相关信息直接传输至公司财务总部。该笔业务的凭证经分、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审核并通过集中统一的账务信息平台录入,经授权后交由总部进行账务处理;(2)完善的集团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公司组织框架方面,施行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实现总部统一领导管理下,各事业部作为利润单位,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3)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的普及及应用。统一、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能够实现对一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账务处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同时,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传递、交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一)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规模经济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集团母公司以发展战略的角度,宏观上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多的子、分公司,如何统筹优化其资源配置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资源在其母子公司的分配也将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施,并最终影响其长期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实行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母公司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充分了解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高公司要素回报率,从而实现公司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中、长期经营成本。
(二)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管理协同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管理协同优势。统一的财务核算,首先能够反应集团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优势、技术水平差异等。在充分了解集团内部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集团总部可对成员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技术、组织、市场、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协同管理,获得公司管理的协同效益。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集团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支撑,提高集团决策的科学性
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将确保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基础,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账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性,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核算信息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集团总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其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保障。同时,针对成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可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通过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可将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目标企业,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风险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账务统一核算,集团总部能够及时了解并检测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实现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某项指标存在异常,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源头。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本周转率等,通过集团统一账务核算,集团母公司可第一时间获取该类财务指标,实现母公司对分、子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全面了解,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成本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账务的统一核算,使得企业采购更加合理,避免了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集团母公司将根据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对采购资金进行合理配置;2)账务的统一核算将提升各成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各成员企业的库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统一核算账务将对各成员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与水平;3)统一的账务核算使得各成员企业间的资产流动成为可能。集团母公司可根据各分、子公司资产使用情况,将某公司闲置的固定资产转移至另一需要该资产的公司,这样就提高了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使用率,避免了固定资产闲置导致的资产浪费,并降低了集团整体资产购置成本;4)账务统一核算,实现了集团母公司对各成员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动态监控,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成本费用较高的企业或生产环节,通过制度或技术优化,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五)强化资金控制,降低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
上市公司实行账务统一核算,能够提高集团整体信用状况,从而有效降低集团融资成本。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实现对分、子公司资金的有力控制,从而达到对集团各分、子公司存量资金的有效使用。盘活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存量资金,打通内部融资渠道,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金实力,强化了集团整体偿债能力,集团信用度得到有效提高。凭借较高的信用等级,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所需资金,降低集团资金成本。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融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再加上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优化,能够降低集团总体财务风险,提升集团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满足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运营资金。
作者:徐利玲 单位: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欧阳荣启.关于企业集中财务管理的多维思考[J].中国外资,2011(02).
[2]冯文娟.集约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大宗商品,由于其数量巨大,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可以成为企业对外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借助银行融资产品中的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进行,也称之为存货融资。主要的实行目的就是处理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将货物以及其他银行都能认可的物品作为抵押,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因存货及大宗商品体积较大,不便于转移,且质押往往存放于第三方处,故在大宗商品质押的设定中,除出质人和质权人外,往往还需要监管方参与到交易中。此时的交易结构相较于普通动产质押稍有不同,因监管方的存在,质物并未实际由质权人占有,由此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对交易流程把控不严,将有可能导致资金无法收回形成坏账的风险。故对该融资方式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流程管理,以防控风险。当企业申请融资时,企业要将抵押货物交给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代管,但是这些仓储公司必须得到银行的认可,同时所有权不发生变动,否则不可以代管。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融资,一方面可以实现正常资金周转和经营。另外,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实现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方式,例如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保函、贷款等,这种融资渠道可以扩大银行的隐藏客户,使银行成为物流供应链中连接资金与资金流动的桥梁,并使银行与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原有合作基础之上扩展服务项目,联系上下游企业。
二、中小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会需要处于上游的供应商提供预付账款,这样才能获得下游客户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并且是持续得到供应。当企业出现短暂性的资金流转困难时,可以使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企业某项专项款的融资,以此获得银行短期性的贷款,得到信贷支持。通俗一点讲,就是企业向合作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可以开出承兑汇票,且由合作银行承兑,收款人为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前,开始向物流公司或者仓储公司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若融资企业无法到期偿还银行贷款,则上游供应商负责回购质押货物。保兑仓融资模式,必须在供应商确认回购的情况下,融资企业才可以申请银行的融资业务,但是供应商必须控制融资企业在银行中所拥有的提货权,这样一来,保兑仓融资模式适合供应商回购基础上的采购活动。
(一)生产经营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企业生产经营上产生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资源主导型过渡为现在的自主创新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手工加工型变为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型,由之前的一味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环保、绿色、低碳的产业,同时逐渐向战略型产业迈进。生产经营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其他方面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随着生产经营的转变,使得企业的其他方面也必须相应转变,才能促成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企业思想观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局面,企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
二、判断企业是否成功转型的六个因素
(一)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
在企业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体制和管理体制直接关系企业的未来前景。在市场经济快速变化的今天,企业应当重视自身风险意识的加强,在不可预知的危机到来时,企业应当积极调整生产规模,升级生产方式,例如尝试企业内部各项资本并购重组,以达到资源产品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这样积极的以全新面貌迎接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完善发展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对推动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方面我国许多知名企业通过实践已得到充分证明。他们通过优化资源重组坚决砍掉制约本企业发展的薄弱子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有利于本企业向国际市场的公司使用合作,洽谈,兼并等方式实现联合重组从而向先进知名企业迈进。
(二)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我国国内某知名企业,重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从企业第一项专业创新产品问世以来,积极推动本企业的创新发明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领先同行业领域并在国内行业内部制定行业规范标准。这些成果和荣誉的取得源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不断重视和加强,这项创新战略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还为其他企业的经营思路提供了重要借鉴。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活力,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三)用人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因素影响
企业的用人机制及人力资源高水平是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人才素质水平提升和操作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状态,才能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激情,企业也才能够顺利发展。
(四)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其中之一巨大变化就是生产组织模式。如果企业转型后,还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生产,则相关理念管理难免落后,这就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升级转型,因为落后的产生管理理念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必须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变化而变化。中国作为第二位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其资源的使用不容小觑,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这是目前企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相关产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略经济效益之外的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使得矿产资源急剧减少。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前景,中国的经济体制也从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除煤炭等矿产资源外,以轻工业为首的企业也需要面临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比如浙江天能集团,则是率先进入企业转型的重要单位,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成立于1986年,地处浙江长兴。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电动车用电子电器以及太阳能储能电池的研发销售。在2007年该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发展迅速。目前该集团已经成立了20家国内的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可以说该企业正是由于转型成功,才能向国际化大型上市公司发展,成为业界中的翘楚。正是这些公司紧随时代步伐,紧靠“绿色能源环保”标签,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被市场认可,最终存活下来。
(五)企业“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三化”发展对提升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包括工作的信息化、精益化和人文化三方面的?热荨M平?企业“三化”发展,可以协助企业快速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紧跟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行,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规范化要求,这是信息化的包涵内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反复操作、管理能力,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企业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加强企业的人文情怀。企业也是以人为服务的产业类型,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需要人性化的待遇,“以人为本”的发展诉求,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塑造企业发展。
(六)专利创新体系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F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26-02
1 确定企业经营规模的理论依据
我国邮电企业于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的绩效评价办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绩效管理手段,对改善邮政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邮政企业的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还是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也千差万别,为了使邮政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经营业绩考核必须要考虑经营难度系数。为此邮政的专家学者们依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附件1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的规定,对邮政企业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按业务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管理责任四项指标作为划分企业等别的依据,并将四项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分别确定为50%、30%、10%和10%。
邮政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上思路来确定。把规模分类作为邮政企业经营难度系数的依据是:从理论上讲,收入规模越大、资产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辖的范围越大,经营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收入规模越大同比例增长的难度越大,同时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基本选择了收入作为划分企业的规模经营的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业务收入”指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规模,但是就邮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来说,选择有形的“固定资产”更为直观;无论国内国外,“职工人数”的多少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作为描述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管理责任是指“所辖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即所辖区县局)的个数”,从理论上讲,所辖单位越多,则管理难度越大,也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2 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系数模型
本文在具体测算时,参照了“经营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先对广东省邮政企业所辖独立核算的21个市局的2006年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原价、职工人数、所辖区县局个数等因素的规模系数模拟分档取值,取值区间为1~1.20;再用幂函数回归方程的方式修正取值,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规模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了企业的规模系数。
3 广东省辖市邮政局规模等别分类
由于在根据表3计算结果划分等别时,注意到因多数数据较为集中,区分度不大,对此我们又利用SAS软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分类,得谱系聚类图(见图5)。
对比谱系图并结合表3中企业规模系数数据,我们将广东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等别确定为五等:广州局、深圳局列在一等;佛山局、东莞局、江门局、湛江局列为二等;汕头局、惠州局、茂名局、珠海局、中山局为三等;梅州局、韶关局、揭阳局、肇庆局、清远局在四等;阳江局、云浮局、潮州局、河源局、汕尾局列为五等(见表4)。综上,在对各辖市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综合评分时,可以此划分等别作为量化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