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营性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对当前我国企业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前提及问题分析
(一)国内企业实行会计预算工作的相关背景分析
在一个企业的根本发展理念确认为以财务控制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后,会计预算工作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拥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有没有达到标准化及规范化要求,财务信息进行的反馈是否真实可靠、合理科学,这些内容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及决策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会计预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的平均素养,所以说唯有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修养才能够迎合当前企业的发展形势。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立足于研究会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控中的影响,深入、全面地分析了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对会计预算水平的作用,目的是为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增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企业在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财务的准确阐述,即为企业发展提供以会计信息为主体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而会计预算指的是将企业成本预算及成本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同时将企业发展及收益作为根本目的,特别注重预算收支核算,并用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多种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中的核算形式之一。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大部分决策来源于会计的预算信息,所以说,我们能够看出会计预算对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精明的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企业的年度预算也是反映一个企业总体效益的关键性指标、企业管理人员做出市场决策的有力参考。目前,国内不少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正慢慢减少企业的部门费用预算额,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出现某些人利益和企业总体利益间的脱节,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会考虑缩减各内部机构的资金投入会对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仅仅是借助相关奖励政策来减少成本支出,如此一来,不光是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压力,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长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针对国内企业目前普遍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管理者必须综合、全面地进行考虑,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节约成本预算支出,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预算在国内企业管理当中的关键影响
作为企业多种管控工作的龙头的会计预算,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借助增强会计预算水平的手段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提升了会计预算工作的实际水平,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公司还是事业单位,凡是具有经营性质的业务,就一定具有不断改进自身业务环境的能力,在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基础下,继续扩大业务范围,然而,要想实现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企业自身必须拥有较高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全的管理体系。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会计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做出剖析:
(一)从成本管控角度来讲
依照国内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来看,企业对成本的管控仅仅是针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对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出现的其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比如说:因为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质量问题造成后期维护的人力、物力资源耗费严重,此外,也包括由于经营管理不当而产生的其他问题,例如:企业的资金被产品材料严重占用,引发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运作,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下降,这种种的成本问题均由于企业未能形成一套健全的会计预算管理机制导致的,所以说唯有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预算体系才可以真实有效地减少企业损失,令企业的管理人员作出明智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从成本核算角度来看
目前,不少国内企业的财务在制作相关报表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分析一下企业产品的制造成本,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及品牌效应等不做出相关记录和说明。另外,企业当中的其他部门也无法收集到市场预测信息的有关资料,所以其余的部门不能对现阶段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令产品原材料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及生产预算,所以说科学系统的会计预算机制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成本核算不准确而产生的相关风险,令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越来越完善,也能取得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从预算管理角度来看
现阶段,不少国内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完成财务报表等工作中一般选取具有选择性的会计预算,而是忽视了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消耗,比如说:原材料的质量成本、商品销售地域的成本情况及综合性采购成本等内容,往往出现会计预算不够明晰的情况,从而造成会计预算同实际环节相背离的现象,对于企业会计预算的执行力、分辨力等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是,会计预算可以对企业在实际经营环节中所运用的全部资金进行有关辨别,给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容易形成的风险采取有关政策、方针来推动有关财务决策的进一步实行提供便利。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切实加强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必须综合、全面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三、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预算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关于成本核算管理这一模块,主要由财产登记盘存制度、定额控制制度、会计原始记录、内部计划价格机制等部分组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首先,就是设定科学、系统的定额管控体系。所谓合理、科学的定额管理制指的就是把企业内部需要购买的各种设备、已经被占用的流动性资金及企业成本开支等项目设定合理的数目金额,与此同时,对这部分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及时调查、按时反馈,若出现高于额定数目的特殊情况,则需要作出综合的调查分析,及时地交流和总结,目的是为今后有效管控财务成本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完善财产登记盘存制。此制度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固定资产部分,对于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来讲,其要从购入、接收、管控、占用等多方位的控制,同时各种具有差异的固定资产类别还应当单独建立其明细表,接着对每一处固定资产粘贴固定资产卡片,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加强管理、掌握具体使用情况等,若是设施的购置超出了特定的年限,那么应当对这部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重新的评估计量,若马上报废或者已经报废的不可利用设备应早些办理相关的固定资产报废手续。
第三,不断健全企业内部计划价格机制。内部计划价格对于企业的成本预算具有关键的作用,其通常情况下是运用于科研机构及管理相对成熟一些的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在企业内部会计预算中占据关键性位置、能够作为企业内部价格核算的实际依据。
此外,完善企业的原始财务记录。要想更为精确地计量企业的实际使用成本,企业内部的会计预算就应当更加注重原始记录,选取科学、系统的方式补充完善有关信息,对已完成的信息登记进行细致严谨的核对,以保证成本核算流程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明晰各种项目的成本核算
有关企业必须把生产所涉及的成本项目及其他支出建立明确的界限,进一步明确区分多种差异性项目的标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成本支出的使用途径。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均有着不小的辅助作用,同时对于成本项目的分类必须按照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种类来制定成本控制要求,如若成本使用的对象十分明确,那么企业便可以把其直接记录为成本核算对象;相反,如果无法明确成本所使用的直接对象,则需要考虑其间接使用对象,若所利用的成本同产品的研究、生产等环节不存在实际的关联,则无需计入到产品的实际成本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企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不合理的财务费用支出,财务合理的成本预算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企业的项目投资及财务决策创造坚实的前提条件,此外,也可以迅速避免当前企业中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不但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使企业做到开源节流,其不仅仅是增强国内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关键要素,也是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力度的有力保障。所以,不断强化并努力提升企业会计预算水平在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以上观点更多的是侧重于对资产质量本质属性的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针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例,选定相关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以进一步丰富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相关学者对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电子信息行业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特点,以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作为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
假设1:资产的变现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资产的盈利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资产的周转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本文采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经营业绩评估的标准,在自变量的选择上,由于资产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取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来代替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变量及其描述如表1所示。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ROE=β0+β1CR+β2ROA+β3VOA+β4TMBOA+β5TQ+ε (1)
(三)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截止2010年10月底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样本,以年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投证券、证券之星等网站)。流动比率是一个适度指标,本文以电子信息行业流动比率的平均值为最佳水平,对32家电子信息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正向同趋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x'= (min<x≤mean) 1 (x=mean) (mean<x≤max) (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软件,对上述变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spss1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说明反映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回归模型(1)在整体上是显著的,通过了单尾检验(Sig.=0.000)。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对各指标进行系数检验,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0.02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经营业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实际情况不太一致。另通过表2、表4中得出N=32(Ntmboa=29),PCR=0.257、PTMBOA=0.983、PTQ=0.230,我们推断这三项指标出现了共线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检验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与经营业绩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再对回归模型(1)做岭回归分析,得出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流动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三年主营业务增长率、托宾Q在0.05的水平上与经营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本文将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及托宾Q值作为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的指标体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创业板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比率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过分析,很多企业的货币资金充足,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如新国都55.2%,国腾电子55.5%,而流动负债过少,导致流动比率偏离正常水平,财务杠杆效应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
由于数据的限制,加之统计中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结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进行检验。另外,由于企业经营业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变化、行业特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指标的建立和选择中,难免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2期。
[3]徐文学:《企业资产质量特征的理论探讨》,《江苏商论》2007年第6期。
一. 银行持续经营两时期模型的引入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的作用可归结为:引导资金流向,创造货币供给。另一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金在整个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于是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脆弱性和银行能否持续经营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两时期的银行持续经营模型,并对其经济意义给出了说明。
模型的建立主要了Mathias Dewatripont 和Jean Tirole最初的两时期模型,但有很大的扩展。
(一).模型的假设和前提:
1.两时期假设,01,12;
2.用V 代表在第一期末可验证的绩效,包括在时期1到期的贷款价值和其他资产的净资本收益。 为第二期期望绩效, 为在时期1仍未实现(未收回)的长期资产价值;
3.用U代表不受经理人控制的外部信号(如市场利率、不动产价格、监管水平等);
4.用e 代表经理人(银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为高努力程度, 为低努力程度;用k代表经理人在努力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为高努力成本, 为低努力成本,并假设 0(因为努力程度很低时,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究竟是否能自觉进行诚信道德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伦理或文化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人们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核算和利益权衡,这便自然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以下是本文构建的企业诚信成本图,如下图1所示:
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其中被动成本包括:
(1)企业用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费用。这部分的费用实际上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保证产品质量本身的费用,还包括保证企业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费用;不仅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费用,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流通、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费用。
(2)企业用于保证对企业员工诚信承诺的费用。主要包括: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的费用;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劳动保险等的保障费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费用。
(3)企业用于保证对投资者诚信承诺的费用。在企业经营和企业重组、上市、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所花的费用。
(4)企业对社会、公众诚信承诺的费用支出。其中包括: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费用;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为社会福利事业、公共设施的建设所提供的支出;基于为了社会安定、政府分忧而提供就业机会的费用等等。
(5)其他为了坚持诚信经营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诚信经营的成本会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在企业创业阶段,为了诚信所支付的成本增加较大。
主动成本包括:广告宣传费用。主要包括用于支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媒体建立、、企业诚信流动信息的费用和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活动费用等。教育费用。主要包括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培养诚信建设专业人才的费用、认真制定和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和奖励诚信行为的费用等。服务费用。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
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
信誉丧失的损失:主要包括市场份额缩小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造成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受到制裁等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不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因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犯、偷税逃税、走私贩私、浪费社会资源,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诚信带来的市场集聚收益。通过诚信经营和依靠信得过的产品,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从而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诚信带来的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获得高的销售量和高的利润,再用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和高利润带来的高待遇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即用价值浇铸忠诚,再享受忠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诚信带来的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诚信带来的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5)诚信带来的其他收益。如上市企业股票市值的增加带来的收益;企业主获得社会职务和社会地位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带来的无形的免费广告宣传效应;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如在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劳动纪律、技术诀窍、文化认同、商业机密等方面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收益等等。
二、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在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失信时间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由于采取不诚信经营行为,其收益水平在企业经营的初期即可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公司有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三、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本文构建的企业守信时间模型,如图3所示:
投入期:企业在诚信投资的起步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 5: P54-55
[2]杜炜:用诚信链改造价值链.企业文化[J].2005,1:P83-85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推进实践施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调查.施工企业管理[J].2005,2:P23-24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202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二、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实现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1)统一的账务管理制度。集中的账务处理应集中在报表、凭证、交易三方面内容,一项经济活动发生时,确保相关信息直接传输至公司财务总部。该笔业务的凭证经分、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审核并通过集中统一的账务信息平台录入,经授权后交由总部进行账务处理;(2)完善的集团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公司组织框架方面,施行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实现总部统一领导管理下,各事业部作为利润单位,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3)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的普及及应用。统一、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能够实现对一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账务处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同时,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传递、交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一)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规模经济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集团母公司以发展战略的角度,宏观上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多的子、分公司,如何统筹优化其资源配置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资源在其母子公司的分配也将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施,并最终影响其长期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实行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母公司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充分了解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高公司要素回报率,从而实现公司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中、长期经营成本。
(二)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管理协同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管理协同优势。统一的财务核算,首先能够反应集团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优势、技术水平差异等。在充分了解集团内部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集团总部可对成员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技术、组织、市场、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协同管理,获得公司管理的协同效益。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集团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支撑,提高集团决策的科学性
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将确保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基础,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账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性,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核算信息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集团总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其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保障。同时,针对成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可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通过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可将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目标企业,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风险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账务统一核算,集团总部能够及时了解并检测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实现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某项指标存在异常,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源头。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本周转率等,通过集团统一账务核算,集团母公司可第一时间获取该类财务指标,实现母公司对分、子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全面了解,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成本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账务的统一核算,使得企业采购更加合理,避免了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集团母公司将根据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对采购资金进行合理配置;2)账务的统一核算将提升各成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各成员企业的库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统一核算账务将对各成员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与水平;3)统一的账务核算使得各成员企业间的资产流动成为可能。集团母公司可根据各分、子公司资产使用情况,将某公司闲置的固定资产转移至另一需要该资产的公司,这样就提高了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使用率,避免了固定资产闲置导致的资产浪费,并降低了集团整体资产购置成本;4)账务统一核算,实现了集团母公司对各成员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动态监控,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成本费用较高的企业或生产环节,通过制度或技术优化,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五)强化资金控制,降低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
上市公司实行账务统一核算,能够提高集团整体信用状况,从而有效降低集团融资成本。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实现对分、子公司资金的有力控制,从而达到对集团各分、子公司存量资金的有效使用。盘活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存量资金,打通内部融资渠道,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金实力,强化了集团整体偿债能力,集团信用度得到有效提高。凭借较高的信用等级,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所需资金,降低集团资金成本。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融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再加上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优化,能够降低集团总体财务风险,提升集团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满足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运营资金。
作者:徐利玲 单位: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欧阳荣启.关于企业集中财务管理的多维思考[J].中国外资,2011(02).
[2]冯文娟.集约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一、引言
目前国际上金融领域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法人综合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设立独立的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其中法人综合模式指的是由同一法人从事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比如包括了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类的金融业务,这种法人模式主要欧洲等国家比较流行,比如法国和德国。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是一种不直接参与金融领域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通过投资金融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和保险等金融类企业而进行的金融义务。对于独立的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模式则指的是一些商业银行虽然不直接参与证券或者保险业来进行活动,但是却能够作为投资主体来参与相关的金融义务。在我国金融领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开始实行了混业经营模式。但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流,而这种经营模式又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两种,金融的综合经营又被成为混业经营,指的是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企业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而实现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在新时期下,由于竞争的关系,从原先的分业经营开始逐步进入到综合经营模式,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建议,这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原本独立的分业经营开始转变,各个原本独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界线开始变得模糊,有些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和保险,而有的保险搞起了银行,之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这样的转变关键还是在于传统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困扰,同时也提升了金融领域的风险,所以通过混合经营模式来降低成本和风险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方法。发展综合经营模式能够最少有下面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能够让银行效益得到有效增长;第二通过综合经营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第三商业银行通过混合经营能够促进现有的业务增长以及进一步扩张潜在的银行业务;第四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则能够有效提升银行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商业银行通过综合经营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相对初级
由于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是处于严格的分业管理区间的,正是如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创新的综合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原先的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其综合经营模式很难深入进入到商业银行系统中。所以很多商业银行的推进综合经营更多的是在意短期和狭隘的阶段,所以很容易产生利益上的冲突,难以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建立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而这种利益冲突也会对综合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新时期下,商业银行最大的创新途径就是从原先的分业经营模式转变到综合经营模式。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金融风险的有关管理。虽然综合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摊薄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但是却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风险,而且很多风险隐蔽性较强,除了具有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之外,还包括了利益冲突风险以及综合交易风险等,因此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模式下的发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方面并没有和创新综合经营模式相对应风险管理创新,因此很难对当前的多元化风险提供有效的监管。
(三)缺乏综合经营模式下的专业人才
由于商业银行采用综合经营模式,就要涉及到跨部门的经营性人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就变得越来越高,而且这些从业人员还需要有多个金融行业经验,但是从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采用的严格分业管理模式,让金融行业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单一化,所以很难满足当前综合经营模式下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进如此当前有关对综合性的金融人才的培训工作还没有有效开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当前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的缺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革新。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有效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而且不同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很多商业银行采用综合经营模式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要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真实水平来进行选择,从而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而选择的原则要遵循以下几个模式。
(一)金融控股式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在A股上市,成为事业型的金融控股银行,因此金融控股的综合经营模式就成了很多商业银行的首选。作为母公司的商业银行在经营本体公司的主营业务之外,还可以在其他金融业务上开展工作或者经营活动,比如开展证券业务以及保险和基金的业务等,从而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并积极参与到其他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仅仅是在本世纪初才完成,因此发展起步较晚。而长期形成的分业经营思想也让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瓶颈,而事业型控股银行有属于非常浅的综合业务经营模式,是实现完整的综合经营模式的一个过渡阶段,但是其金融风险却不容小视。而且这种金融风险还随着从事业型控股转变到纯粹性金融控股综合经营模式还要会不断发酵,因此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能力还相对较低,因此加快改革速度,减速进入纯粹的金融控股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基于业务合作的综合经营模式
相对我国传统四大商业银行来说,我国很多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由于资金规模较小,涉及到的业务存量也相对较小,如果和大型商业银行一样进入到纯粹性的金融控股的综合经营模式显然是很难满足这个条件的,但是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有自己体量小,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比如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能够对当地的金融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就能够针对当地的金融需求开发一些相对应的商品,比如增加小额贷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等。正式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有这样的灵活优势,所以能够促进区域商业银行积极开发一些针对性的金融业务,从而实现不懂区域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差异化。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区域的商业银行同样也收到了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在近些年虽然也开始尝试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但是还是受到一定的发展限制。因此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要尽快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然后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需求的现状来拓展和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从而实现基于业务合作的综合经营模式。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建议
(一)加速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深度,就要加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对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及不同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从而形成市场和资源的互补,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加深合作才能够促使提升合作的深度,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这就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太过于表面化的问题。
(二)创新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想要拓展自己的业务,提上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及增加盈利水平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创新,这个创新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个是创新金融产品,另一个就是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要从当前金融需求出发,来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盲点,因为现在很多商业银行更多的和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但是却对于中小企业的兴趣不大,而如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的金融产品服务,显然就忽视了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所以金融产品创新要紧密融入市场分析。而对于金融服务创新就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消费者体验到免费完善和安全的服务,同时让更多的利益回报给客户,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双赢。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由于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的发展会出现多元化的金融风险,对此金融监管机构要面对新的形势要积极开发完善的风险监管制度,从流动性和信用以及银行坏账这三个层面来进行全面监管,控制银行坏账水平,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精英人才的培养,只有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方面展现能力,从而帮助商业银行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起来。而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人才的培养要从社会和商业银行这两个层面来开展,社会的角度要通过教育机构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而商业银行内部则通过经验加外训的方式来促进金融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在人才市场或者寻找海外猎头公司聘请国际金融专业性人才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
五、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创新改革的关键时期,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这已经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创新产生一种倒逼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综合经营模式来发展自身,突破创新和服务方面的瓶颈,才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才能够保障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有效规避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大宗商品,由于其数量巨大,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可以成为企业对外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借助银行融资产品中的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进行,也称之为存货融资。主要的实行目的就是处理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将货物以及其他银行都能认可的物品作为抵押,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因存货及大宗商品体积较大,不便于转移,且质押往往存放于第三方处,故在大宗商品质押的设定中,除出质人和质权人外,往往还需要监管方参与到交易中。此时的交易结构相较于普通动产质押稍有不同,因监管方的存在,质物并未实际由质权人占有,由此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对交易流程把控不严,将有可能导致资金无法收回形成坏账的风险。故对该融资方式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流程管理,以防控风险。当企业申请融资时,企业要将抵押货物交给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代管,但是这些仓储公司必须得到银行的认可,同时所有权不发生变动,否则不可以代管。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融资,一方面可以实现正常资金周转和经营。另外,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实现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方式,例如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保函、贷款等,这种融资渠道可以扩大银行的隐藏客户,使银行成为物流供应链中连接资金与资金流动的桥梁,并使银行与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原有合作基础之上扩展服务项目,联系上下游企业。
二、中小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会需要处于上游的供应商提供预付账款,这样才能获得下游客户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并且是持续得到供应。当企业出现短暂性的资金流转困难时,可以使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企业某项专项款的融资,以此获得银行短期性的贷款,得到信贷支持。通俗一点讲,就是企业向合作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可以开出承兑汇票,且由合作银行承兑,收款人为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前,开始向物流公司或者仓储公司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若融资企业无法到期偿还银行贷款,则上游供应商负责回购质押货物。保兑仓融资模式,必须在供应商确认回购的情况下,融资企业才可以申请银行的融资业务,但是供应商必须控制融资企业在银行中所拥有的提货权,这样一来,保兑仓融资模式适合供应商回购基础上的采购活动。
企业的资金结构大体分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两部分。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的权益资金是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保证,但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仅靠权益资金是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于是,举借债务便成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负债经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又能为企业增经济效益。正确认识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合理适度地安排负债资金,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内涵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1]。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
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1.融资速度快
负债经营是通过举借债务方式来获得资金,而这种方式较容易获得资金,限制性条款较少而且程序较为便捷。
2.融资富有弹性
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取得的资金,自主性比较强,资金使用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3.融资成本低
通过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只需商业信用优越,无需其他费用或办理其他手续,融资成本比较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资风险较高
负债融资到期偿还本息,如果资金安排不当,就会使得企业财务发生危机。除此之外,利率波动等因素也会影响财务支出。
负债经营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经营的缺点,所以要合理正确的利用负债经营,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除了要正确认识负债经营以及其风险的概念和负债经营的特点外还有了解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只有了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1.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2.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完成而无法获利,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短缺导致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增加财务风险。
3.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4.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2]。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5.负债期限结构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限,所使用长短期负债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比较大。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比如应该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⑴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变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可能就会有大幅的波动;⑵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资长期资产,那么当短期借款到期时,由于投资的回收期没有到,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这种情况,而此时,如果债权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业有可能会被迫宣布破产;⑶长期借款的筹资速度比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较高,并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6.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7.政治风险
由于战争、内乱、罢工、政局波动及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外部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约束,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
8.自然风险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企业遭受意外的损失,难以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企业由此而产生负债风险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风险是指由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及市场变动等引起的企业负债风险的不确定性。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的时候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的情况,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都会导致企业的负债风险。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都与负债相关。正确对待负债,正确核算负债,按期清偿债务,是企业会计诚信建设的具体表现。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控制负债,控制得当,举债可以给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动力,负债失控,不仅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信誉,还会给企业、债权人、国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郑江.论企业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创新[J].特区经济,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28
[4]包晓红.浅议企业负债经营的极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5-57
[5]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P28-29
[6]郑雪梅.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P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