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篇1

一、各经济指标的概念

1、地区生产总值

(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一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使用该指标时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直接反映出了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内部产业结构,它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把握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基本指标。

(2)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是从价值形态角度来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方法。也就是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的增加值。

二是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收入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三是支出法,也称使用法,就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五项组成。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核算生产总值时,基本上都是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这两种方法为基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目前,我们就是通过经济普查、定期报表和抽样调查等调查方式,搜集各种单位的生产经营数据,再按照国家规定的核算制度,进行年度生产总值的核算工作。季度核算时,由于资料不完整,工业和农业直接计算增加值,其他行业采用速度推算法计算,因此采用的是生产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1)、定义: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范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其中: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和计算机软件等的价值。

3、固定资产投资

(1)、定义:指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程、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

(2)、统计范围: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村个人投资。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有差别的,后者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一系列的调整。

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但不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统计的项目

(1)、固定资本形成中不包括单纯的土地购置费用,但投资统计中包括了以出让方式和划拨方式取得土地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贸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2、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统计但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的项目

(1)、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起点值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包括相应统计的投资。即5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但在资本形成总额中统计。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如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计算机软件等,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计算但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计算。

(3)、商品房销售增值形成的固定资产,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以及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费用,这些不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但要包括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

三、省、市、县地区生产总值(GDP)量小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原因

篇2

文中所指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五部分。资金平衡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情况。

二、2007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39.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4.16%、30.25%、31.89%和16.78%,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5.77%。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逐年快速增长。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7年的98.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6.53亿元。5年时间内突破了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投资结构趋向明显,第二产业投资加大,水电投资是甘孜州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水电投资从2007年60.98亿元增长到2011年157.77亿元,增长2.63倍,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速度。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甘孜州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贡献。

(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较高,2007—2011年5年资金到位率均达80%以上。分别为80.21%、81.38%、82.65%、86.27%和83.98%。从各种资金来源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各类资金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趋势不同。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一直保持10%以上,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二是国内贷款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重要作用,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平均占比达到42.02%,在2010年占比达45.94%,是所有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大的。三是自筹资金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自主性不断提高。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由24.11亿元增长到81.89亿元,增长了57.78亿元。2011年自筹资金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达39.55%,仅次于国内贷款占比。四是其他资金来源增长缓慢。其他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比重较低,一直保持在4%左右。

三、2012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需形势分析

(一)需求形势分析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甘孜州十一届一次人代会明确提出201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按照这个要求,2012年全州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173.53亿元、320.49亿元。

根据近5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情况分析: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国内贷款占35.23%,自筹资金占29.89%,利用外资占0.07%,其它资金占4.17%。2012年在实现藏区跨越发展目标引导下,来自国家的投资、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的比重将会增加。假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保持前5年的结构水平,预计甘孜州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家预算资金的需求约为46.47亿元;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约为112.91亿元;对自筹资金的需求约为95.79亿元;对利用外资及其他融资的需求约为0.22亿元;对其它资金的需求为13.36亿元。

(二)供给形势分析

2007—2011年甘孜州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5.37%、27.48%、36.10%、28.75%。以此增速测算,2012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供给分别为37.02亿元、104.31亿元、111.46亿元、13.75亿元。按照甘孜州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2012年全年将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三)供需对比分析

据预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为268.75亿元,能够实现的资金供给约261.66亿元,缺口7.09亿元。

说明:缺口为负值,说明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缺口为正值,说明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

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给总体不足,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供给缺口分别为9.45亿元和8.76亿元。

四、保持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

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看,2012年“稳中求进”的压力较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为确保甘孜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住招商引资,促进投资增长。

(一)多方联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应抓住藏区跨越发展的机遇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调整步伐的重点,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力度,给予企业适当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构造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共同发展的融资格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扩大融资范围,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联系机制,加大对优势产业、“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围绕拓展产业链要求,筛选推出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新的投资增长优势,增强投资信心。

(二)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目前甘孜州各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优先满足成熟大项目贷款需求的政策,把投入的重点放在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上,尤其是能源开发、矿产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因此政府应加快开发“两江一河”水电资源,建立完善“两江一河”流域水电开发协调机制,推进长河坝、黄金坪、猴子岩等电站建设,加快探矿采矿和原矿加工推进优势矿业发展,以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投融资管理,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含有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政策文件,废除不合理的审批和收费;出台鼓励自筹资金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等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投资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突出招商重点,在齐抓一、二、三产业项目的同时,突出抓能源、旅游项目;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包装、重点招商;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商引商,高度重视对落户企业的服务,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成、留得住,达到“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篇3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胶州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从概念上讲,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中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强烈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行为,没有投资行为,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儿,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可以分为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供给效应是指投资能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需求效应是指投资作为三大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本文搜集了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数据和相应年度的GDP产生数据,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了梳理,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GDP总量相关性的散点图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加,胶州市GDP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可以判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总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正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地区生产总值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以下数据为1990年以来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发展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增长,说明两条曲线高度相关。

如果把胶州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视为变量X,把相应年度的GDP预测值视为Y,则Y=1.307x+783175,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变量X的变化,可以预测Y的数据,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置信度下的参考性材料。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率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指报告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下表为胶州市199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表,并计算了相应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和当年的投资率。从数据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降低,而投资率却大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两千年以后,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率都保持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8.8%。

篇4

经过多年实践,各项目承担单位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和办法,但在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的开展、验收等都不能顺利进行。

(一)忽视项目固有特点,项目立项前期工作不充分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目标:每个项目都有规定的任务目标,包括技术指标、进度指标、经济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等,项目结束时必须全部达到;(2)一次性:所有可列为项目的工程,都有确定的起点和完成时间,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性的,项目的组织和职能随着项目所做的改变在项目结束后亦随之解散,项目一旦失败将永远失去重新实现原项目的机会。各单位在项目立项时只注重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忽视了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的固有特点。常常出现制定的项目目标与下达目标脱节或不符,或与单位自身发展战略不协调,又或是可行性研究不透彻的现象,为项目的成功带来巨大风险。

(二)?核跸钅抗婊?过程,项目立项后策划不全不深

国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关,项目建成的需求迫切,一旦立项,留给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设时间往往很紧迫,于是,为保证任务的完成,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急于开始项目的实施,压缩项目规划过程,导致项目策划深度不够,考虑不周。主要表现在:

1没有充分收集和掌握项目信息或特性,在项目规划阶段未建立其“项目干系人识别”的概念。项目干系人不仅包括那些能影响项目决策、活动或结果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也包括那些会别项目决策、活动或结果所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项目干系人识别的工作不到位,直接带来与干系人的沟通、协作不畅的问题,严重时,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2忽视组织对项目管理的影响,未建立起适合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或针对项目的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

3缺少项目实施的监控方案或方案不具可操作性,项目实施的一线信息缺乏反馈途径,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项目的修订规划。

(三)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不健全,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国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技术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征,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面对高技术特点且接口众多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何整合管理,挑战无疑是巨大的,项目设计、材料采购、项目建造、调试等任何阶段的疏忽都会导致项目质量问题。通过项目管理实践发现,在项目实施阶段,一方面,建设单位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在进行项目范围管理时,可以采用访谈、焦点小组、引导式研讨会、群体创新技术、群体决策技术、问卷调查、观察、原型法、标杆对照、系统交互图、文件分析等方法来收集需求;在进行进度管理时,可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图、贝塔分布、甘特图等来制定合理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等。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软件技术、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也是不少单位的缺项,由此导致项目管理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

(四)轻视项目收尾过程,项目验收及后评价不规范

项目收尾过程是完结所有项目活动,正式结束项目的过程。目前,大多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收尾工作都是项目发起人主导,项目承担单位具体开展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合同要求进行了核对、验收,但管理收尾过程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项目的策划中就缺少对项目收尾的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历时数年,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到项目最后的阶段,多数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都已不在原位置。这样会导致项目收尾工作不能系统开展,会流于形式,特别是项目分析等重要环节都存在严重的缺失。

二、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应用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建议

重大固定投资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尽管现代项目管理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已广泛应用,但是某一个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标准和流程具体应用到此类项目管理中时,必须考虑到其管理现状。只有针对我国重大固定投资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将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标准和方法应用到管理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重大固定投资项目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同于一般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必须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才能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

1组建联合体。针对项目规模和复杂性,项目立项后势必需要多加单位参与,因此,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拟牵头单位(或项目发包政府部门)可组织要参加项目的各方单位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建立一个联合体,签订协议,以一起完成项目的前期论证。这个联合体不是独立法人,是需要一个组织机构来落实,且有相对独立性。

2保持项目管理的开放性和柔性。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会因客观因素导致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项目前期实施也要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完善而完善,所以要保持项目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3项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国家重大资产投资项目的前期进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虽然项目是由几个单位联合完成,但是在项目进程中要保证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小单位要服务整体,项目阶段要服从项目全过程的要求。

4重视环境影响,全面科学分析。任何一个组织都处在环境之中,在影响环境的同时也受环境影响。联合体可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立项必要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在进行决策时,从优势、外部机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二)做好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后的全面策划

1结合组织体制特点,建立适合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形式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国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组织结构类型主要有职能型、矩阵型。PMBOK提出,设置好项目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管理主体地位才能发挥组织的优势。因此,组织在进行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计时,必须将组织自身的特点与不同形式的组织管理机构特点结合起来。例如:一项重大科研工程,参建单位往往较多,各建设主体具有多样性,可能既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又有企业、社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项目就要求管理机构用开放性的思维来寻求新的管理模式,以创建达到工程高效管控和建设分体之间的平衡的管理模式,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机构管理、沟通的协调、高效和可控。

2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组建高效的项目管理实施团队。组织机构确立后,根据岗位职责、所需技能,配备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团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应该规定团队成员的报告关系和沟通方式,建立工作制度,形成规范的报告制度和高效的沟通机制。高效的团队建设是项目成功的必要前提。

(三)运用工具和技术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

1运用PMBOK工具和技术,提高各阶段输出质量

重大固定?Y产投资项目在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往往涉及到各个知识领域,比如:在立项阶段,就需用到整合管理和干系人管理的相关知识,通过项目整合管理,可将前期收集和掌握的信息转化为项目输出(包括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等),转化的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判断、引导技术等方法和技术。经过多年发展,PMBOK已总结出各知识领域在项目全周期各阶段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工具与技术,熟练和灵活地运用这些工具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各阶段的输出质量。上述工具和技术针对所有项目普遍适用,因此多是概念性的提及,在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运用时需要灵活变通。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面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庞大的信息量,如何有序的开展工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工具,也为提高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效率提供了思路和手段。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应该建立一个指导系统,以指导固定资产项目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指导可以优化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和效率。

(四)规范项目验收评估流程,延长追踪年限

篇5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KT-1215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投资过热已使三门峡市接近经济过热的警戒线,投资过热的直接后果是使投资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对于三门峡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运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本文从支出法的角度来谈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支出法计算公式是:GDP=C+I+G+(X-M),其中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成或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固定资本总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68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2007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13年,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4.0%。(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150.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2008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2.4%(2010年),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年均增速为28.4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2009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08年),年增长率基本稳定,逐步放缓,年均增长率达15.9%。(表3)

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而且忽高忽低,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也不过只有13.04亿元,最低年份只有2.11亿元,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多,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2011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2009年),年均增速为-0.6%,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显然,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表4)

三、关联度的测算及分析

(一)关联度的测算。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分辨系数取0.5,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测算关联度(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无论从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排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相对关联度最高(相对关联度为0.971),其综合关联度为0.792,排第二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排第三位,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表5)

(二)测算结果分析。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也就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化,市场占有率不高,外市产品流入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三)预测值与预测值关联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四数据GM(1,1)对GDP、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进行5年期短期预测,其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预测结果,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要低,这与前面实际数据预测正好相反。(表6)

由以上预测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虽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也容易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操控,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使三门峡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便需要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GDP,那固定资产投资也应要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四、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策建议

(一)保持适度投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近8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年均14.0%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以28.45%的增速规模递进,三门峡市经济增长数量在投资的催化下日益高涨,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基本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因此,在国家经济增长“新常态”大环境下,三门峡市有必要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摆脱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协调投资、消费和外贸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二)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在控制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在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对于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强,减少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增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注,降低第二产业投资波动直接影响经济稳定。产业投资方向应重点集中在产品创新、节能环保、品牌构建方面,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新能源行业、新型工业等行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另外,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加强农业和水利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农村公路、环境、教育和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倾斜。

(三)调整消费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三门峡市消费不足,则意味着消费结构不合理,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消费水平的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需求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是与收入增长正相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如何有效地分配收入就成为优化消费结构的出发点。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调整三门峡市消费结构的核心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儒常.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4.

[2]陈冬亚,童长凤.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8.

篇6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述

1.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角度看,主要是对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进行分配、管理,(1)为企业产品生产、出租经营管理所有;(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使用超过1年的建筑物、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生产所需的设备工具,此外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同时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可以列作固定资产。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准确的确认固定资产,并然后才能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案,从而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确认企业固定资产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安全监控设备、环保设备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是能保证企业更好的获取经济效益,因此,也应该将其列作是企业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极其重要的管理环节,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从企业的管理目的看,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有:(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2)结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3)注重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维护,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周期;(4)从增量投向、资产存量流动中改善固定资产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5)加强固定资产产权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6)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检查分析,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就目前而言,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大多是采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在手工记录资产数据向计算机软件记录数据转变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管理会计人员手工记账存在的工作量大、计提折旧计算复杂、准确性差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固定资产账务核算质量和固定资产管理准确性。但是在新环境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转型也越来越深入,而企业当前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新环境下,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企业开始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后,几乎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使得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功能上无法满足更高的管理要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老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缺陷,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集中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划主要是在每年的年底以企业各部门的二级单位为上报主体,对本单位来年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上报,然后由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对各单位的上报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分解下达给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按照上级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组织实施,以此推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进行,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集中管理。

3.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现状

作为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很多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资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或者固定资产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甚至会错失市场机会、丧失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关键生产设备运行情况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安全生产风险,开始重视和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也被应用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这些技术和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每一个员工参与进来。但是从当前的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情况看,还存在企业员工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加上企业的经营模式、技术水平、管理思路等方面的局限,使得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思想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法缺陷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问题

目前,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多数都是全国通用的系统。在新环境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系统数据越来越复杂,这也导致管理人员在月末、年末进行业务操作时,经常会出现系统宕机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与质量。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中,查询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但是由于通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缺陷,导致系统无法为管理人员提供过去的固定资产清单情况,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此外,由于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查询模式过于简单,数据维度也比较简单,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很难满足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实际分析需求,进而影响到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质量的提高。

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集中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调度是比较常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安排,管理权限集中在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企业的各部门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权,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企业各部门参与决策的力度很小。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设备、场地、车辆等固定资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在这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集中管理模式下,最了解市场和生产的基层部门管理权限十分有限,难以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等快速做出决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再加上企业“重计划、轻落实”行为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这也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二级部门经常会在上报计划中随意增加上报金额,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思想,使得上报计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从而对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投资决策造成一定影响。在当前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还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落实后,固定资产的维修、折旧都是由企业统一核定的,不管是大型系统设备,还是简单的设备,都通过粗放的手段进行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前没有对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在投资后,也没有对其效益进行追踪,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难以获得期望的效果。

3.固定资产日常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发生大量的费用支出,需要定期检修维护,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等,来维持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固定资产的日常运维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固定资产设备检修频率的确定,检修成本开支的衡量、停机检修的后期利益与当期利益的矛盾,设备技术升级的时机把握等等,会对固定资产设备的寿命周期、企业当期与后期经济利益等产生深远影响。但有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层为了自己任期内的利益,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以提高当期收益为任期目标,通过降低设备检修频次等,减少设备的运维费用开支,严重地透支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性能,为企业今后的生产运营风险埋下了隐患。

五、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

1.建立有偿投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责任意识

面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一方面应该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增加有偿投资机制,从而对投资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引导经营者树立“有投入就要有产出”的经营理念,在主观上促使经营者可以在投资前做好规划、算好账,从而保证投资的成功率。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坚持谁使用、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要求经营者能根据相应的投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回报。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者的投资要求,延长相应的设备使用年限、设备投资回收期。例如,一条生产线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为5年,而经营者需要增加一条生产线设备时,需要根据相应的业务发展,制定5年内的经营思路,创造收益,从而回报自己提出的增加一条生产线设备投资要求。这种有偿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投资自主权,企业各个部门有投资需求时,必须对自身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按需上报,这样不仅能降低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还能全面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设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等绩效指标,在主观上提高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环境因素,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界面

为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需结合部门职责、固定资产类型、管理层的授权等情况,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界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例如,对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其使用权、中小维修权等权限应划归相应的生产部门,对于设备的大修、技术升级改造等权限,应划归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当设备、机器等固定资产在生产中发生大型故障,或需更换贵重的关键配件,或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等情况时,生产部门应及时向生产技术管理部门报告,由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对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研究分析,并及时作出决策,避免造成生产设备损坏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等现象的发生。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公共类固定资产往往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就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主动承担公共类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这也造成了公共类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损坏多、浪费严重。鉴于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公共类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并制定相对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管体系,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能真正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制定设备维修费用预算定额

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情况看,许多企业采用以固定资产原值为权重,核定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维修费预算。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正常维修、使用,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各部门固定资产维修费用预算的执行,导致各部门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维修费用预算都持有很大的意见,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成新率比较低的部门,很可能会因为费用预算不足而减少设备的正常维修,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等。鉴于此,企业应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固定资产的已使用年限、设备运行状况、关键部件的可替换情况等,并对各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细化分类,根据不同的使用年限、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制定不同的维修费用预算定额,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维修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质量。

4.建立关键的固定资产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篇7

引言

物质资本是现代经济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变量,例如在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研究中均离不开物质资本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快速提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是覆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分析河南经济增长规律、各种要素的贡献份额以及各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等问题中,资本存量核算是必要的前提。

而目前为止,河南省的资本存量核算研究工作,特别是细分到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研究工作并不丰富,很多需要该数据的研究多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这一概念作为基础,或者甚至作为替代变量,这样就混淆了存量与流量的概念,会造成经济分析的逻辑错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王小鲁(2000),张军(2002),张军和章元(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单豪杰(2008)和宗振利、廖直东(2014)等的基础上,基于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通过选取当年投资数据、构造投资平减指数、选择折旧率、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和确实数据的处理等环节,对河南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一、永续盘存法

对于一个资本体资本存量获得的最准确方法是进行资本数量普查,但是这种普查耗时费力,据笔者所知只有日本曾进行过类似的普查。与资本存量数据的难以获得相对应的是资本流量――每年的资本形成或者资本投资总额与每年的折旧比较容易获得,因而核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更加倾向于依靠流量数据来获得,即运用所谓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由Goldsmith(1951)开创性的运用,随后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已成为估计资本存量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方法可以写作:

Kt=Kt-1*(1-δ)+It

其中t表示第几年。该式子中一共涉及到四个变量:1.当年投资It的选取;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通过该指数可以折算到不变价;3.折旧率δ的选取;4.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二、当年投资数据的选择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资料中,有三个相近的指标来表示当年的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不过,这两个指标有各有各的特点。首先,固定资本形成数据中包含有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不包含此类数据;其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从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并不反应这些内容。

因此我们选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由于2002年后缺失分产业的数据,我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和当年的全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为总量构造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河南统计信息网。

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构造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以获得1993年后的该指数,之前的数据却并没有公布。因此,我们借鉴了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的方法,构造出1978-199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提供了分省份的资本形成总额及指数,我们假定该资料是以不变价格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以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为例: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上年=1)=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1987年隐含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 1986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

由此可以测算出1979-2002年之前隐含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将之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提供的1991-2002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一致。因此我认为,用该方法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可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1978-2002年我们使用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2002年之后我们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然后可以计算得到197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

四、折旧率δ的确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折旧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1.在当期投资数据的选取时直接选取积累数据,这样就避免了处理折旧的问题;2.采用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指标来直接代表当期的折旧值,如徐现祥(2007),陈纪平(2012);3.从折旧率着手来计算当期的折旧,进而对折旧的处理及转化为对折旧率的确定,如张军等(2004)。

正如张军等(2004)、宗振利等(2014)指出的那样,在利用PIM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时,严格意义上讲,δ是指重置率而非折旧率。但是目前来讲,我国还不具备对固定资本进行重新估价的能力;并且从这里出发,可以得到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按照几何方式递减,而我国的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通常采用直线型法,这恰恰是不符合PIM的内在要求的。

本文参照宗振利、廖直东(2014)的做法,最终得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0.25。

五、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也是PIM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所选基期的相关数据资料,例如国有资产净值普查等普查数据,如邹至庄(1993);2.假定资本-产出比为定值从而估算基期资本存量,如张军扩(1991);3.假定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相等从而估算基期的资本存量,如单豪杰(2008);4.将基期的资本投资额比上某个年限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和折旧率的和作为初始资本存量,即K0=I0δ+gI,如Hall&Jones(1999)。本文采取第4种方法。

δ就采用之前得到的,gI为4.5%。从而得到1978年时河南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分别为38.26亿元、194.44亿元和41.81亿元,从而总的资本存量为274.61亿元。张军等(2004)指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在1978年后才出现明显的变化,部分估计全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早期研究忽略1952-1977年投资品价格变动因素是可以接受的假设。从而这里资本存量(1978年为基期)274.61亿元与张军(2004)(1952年为基期)268亿元的估计非常接近。

六、估算结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 张军,吴桂英,张志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90.

篇8

(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界定。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上,莱德勒和帕金在1975年对通货膨胀理论的综述中,将通货膨胀描述为,“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弗里德曼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而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可知,有效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是稳定的,因而有效需求主要决定于投资引诱。投资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扩张会直接引起总需求的膨胀。一般说来,与消费需求相比,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其波动却比消费需求大得多。投资的扩张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其理由是: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需求的扩大必将推动价格的上涨;投资和生产的风险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自我消化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了投资需求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认为,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上互相作用的结果。当公众对某种物品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下企业愿意和能够提供的数量,该物品的价格便会上升。如果这种物品的供给是有弹性的,它便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使价格重新趋于平稳。若货币支持下的需求――有效需求如此庞大,以致几乎所有物品的需求都超过供给,便发生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一国的经济崩溃,所以反通货膨胀特别是反恶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构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我国自从建国以来,曾多次出现投资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例如,1987年和1988年、1992年和1993年,我国出现了两次投资膨胀,这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20.5%、23.5%、42.6%和50.6%,这四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为107.3、118.5、105.4和113.2(上年=100),通货膨胀严重,明显出现了通货膨胀与投资膨胀相关的现象。因此,分析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探究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当前治理通货膨胀及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因投资膨胀而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膨胀将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得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建筑施工能力和设备安装能力处于短缺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生产资料和建筑安装劳务的价格水平上升。

(二)投资中的一部分货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转化为投资性生产部门、建筑部门和设备安装部门的货币收入。据测算,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建筑安装过程中的工资投放约为12.77%,购买材料的货币投放约为10.49%,设备器具中的货币投放约为1.8%,仅三项合计,固定资产中的货币投放量约为25.06%。这些货币投放形成这些部门职工的货币收入,转换为消费支出将会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可能引起消费品和消费性劳务价格水平的上涨。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投资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不可能各部门、各行业按同样的幅度膨胀,总有一些部门、行业膨胀的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有些甚至没有膨胀。这样一来,原有的行业、部门的均衡就会被打破,由此导致“瓶颈”部门、行业的“瓶颈”现象更加严重,结果引起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如下所示:

其结果,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

从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不会马上紧跟投资膨胀而出现,这里有一个时滞,我国的经济实践证明,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即今天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

三、投资与通货膨胀实证研究

为了对解决当前的投资与通货膨胀问题有所帮助,笔者特地选取了1997年到2007年的数据,汇总、整理得到图1。(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条增长率曲线的走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曲线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曲线的走势更趋于一致,只不过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年份的波动较大一些。这说明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呈正的相关性。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当一国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必然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投资品的生产周期较一般商品要长。所以,短期内供给弹性较小,产品价格便随着投资者对该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可知,投资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结果引起一国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实证现象,我们选用更加精确的计量经济来分析,数据仍然选用上述的资料,我们用最小二乘法来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其中因变量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变量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即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所以最好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滞后一期的回归模型,由回归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方程:

CPI=-2.23+0.11g+0.06g(-1)

其中,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g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1)表示滞后一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从方程中可以看到,回归结果符合经济意义,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即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会上涨1%,当然这是假定其他变量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而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6%时,消费者价格指数就会上升1%,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即我国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才显现出来。

既然一国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影响是严重的,所以我们应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应从各个角度想办法(包括投资的角度),尽量降低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要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入手。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各国实践都证明,在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比调整供给要容易得多。但要较充分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同时抑制投资膨胀和努力消除供给障碍,提高投资效益。

(一)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投资是调节经济、引导市场最有力的杠杆之一。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每当经济运行失常,总是首先压缩投资规模,通过限制投资膨胀来抑制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投资产出增长倍数较大,必然导致产出较大幅度地下降,使经济发展陷入低迷。这种投资的大起大落,引起了经济的起伏和震荡,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投资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投资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走出一条通过投资适度增长来逐步抑制通货膨胀的新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投资产出增长倍数和经济增长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投资适度增长率约为20%左右。

(二)调整投资结构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环节。从形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看,结构型矛盾占了较大比重。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而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兼并改造以外,最有力的途径应该是投资。当前投资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工业部门,例如2008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增长32.3%,同比加快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6%,而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需求增长较慢。按比例排序,我国的产业产值结构为“二三一”型,而世界工业化国家产值结构基本是“三二一”型,也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占国家产值结构的比重会较工业的比重更大一些。我国当前应加强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和其他投资不足的部门,促进投资结构的协调。

篇9

[中图分类号] 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01-06

从20世纪末开始,产能过剩不仅逐步引起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视,也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界的重要研讨内容。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探讨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必然性和持久性等基础认识问题。

先给出相关概念界定。产能,即生产能力,指一个企业(或行业、或产业等)利用固定资产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通常情况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生产水平。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量的过剩,这里的需求量指有购买意愿和能力的需求量。

一、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

(一)从投资以及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和官员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诱发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根据统计数据计算,1980年~199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当年价加总计算)为2,682亿元,1991年~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1991年不变价加总计算)为12,123.96亿元,而2001年~201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数(按1991年不变价加总计算)为56,895.70亿元①。1991年~2000年投资水平是1980年~1990年的4.52倍以上,2001年~2010年投资水平是1991年~2000年的4.7倍。如此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无疑为产能过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何释放?居民消费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渠道。而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支撑基础。看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情况。表1列出了1995年~2010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率。

很显然,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可以衡量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强弱;这两个比率越大,表明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越弱。表1显示,在1995年~2010年间,这两个比率呈增加态势,2010年为1995年的倍数分别是2.81倍和3.34倍。所以,我国居民消费释放生产能力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这就为产能过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供给与需求对比及产能与需求对比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总体上告别卖方市场并进入买方市场,国民经济走出了“短缺”状态。从价值形态看,我国社会总供给在1996年以前一直小于总需求,而1996年上半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391亿元;从实物形态看,1996年下半年,在609种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571种,供不应求的只有38种且多数是农副产品[1]。而到了1998年,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的调查统计显示,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00%[2];再到了2002年~2005年,600种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比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70%以上[3]。

再看看产能与需求对比的情况。从2003年开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步体现在重化工业行业。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钢铁行业产能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其中闲置生产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的企业开工率仅40%左右;电石行业有800万吨产能放空;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4]。国发〔2009〕38号文件《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的数据为:2008年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包括在建拟建项目的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预计未来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2008年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30%;2008年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设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

从上述这些数据对比中可以判断,我国出现了事实上的产能过剩。

(三)从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来看

篇10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