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哲学与人生的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 “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 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
转贴于
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些学生认为,哲学学起来无用也无味,甚至存在畏难情绪。那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到学哲学、用哲学的意义,没有把哲学置于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来理解、考量、应用,未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应注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有效结合学生对人生、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中应用哲学,感悟人生道理,增长人生智慧,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和意义。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面对中职学生,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增强生命活力,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具体要求学生,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提出观点。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生为本,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在合作中学习,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学习,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话可说,都有所收获。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开展探究学习,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因此,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学。笔者认为,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相反,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让时政进哲学课堂,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关注国内外大事等,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且,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体现活动味
1.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在这一点上,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笔者认为,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选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笔者主张,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首先,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学课堂,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丰富哲学课堂教学。此外,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中),2010(12).
关键词 中职教育;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93-02
有的人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起来没有任何的兴趣,甚至会从心理上产生厌烦的情趣,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地领悟到哲学的魅力与意义,没有把哲学置于人生发展的层次来进行思考,更没有将哲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就是让广大的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哲学的魅力,将哲学与自我人生发展相联系,从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哲学知识,感悟人生道理,明确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一、《哲学与人生》教材与教学的特点分析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版教材的编写更加贴合生活、贴合实际、贴合学生。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编撰时,应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身心条件的情况,以哲学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融入到学科之中,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做好人、走好路,坚持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编撰原则落实到实处。
2.《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要求老师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材料中,知识点是教材编制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是编撰的主要原则,但是在新的《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编撰者摒弃了传统的编制原则,着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作为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知识更加贴合实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3.《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我国新的教育标准要求,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还要教育学生能学、会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实践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
4.《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归属于德育教育范畴。这门课程从名字上看好像是哲学的课程,但是从实际内容来讲是属于德育教学范畴的,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增强对生活的热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能力与实际的差距,树立自信心、自强心,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之中。
5.《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一般安排在职业学习学校面对就业的学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一般采用的是2+1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就开始要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选择阶段——就业或继续深造,这时让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就是让他们思考人生的五大问题: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从而使他们再一次地认识自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院校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现代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人生选择的关口更好地认识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这门课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地发挥,这从根本来讲是主要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方面存在偏差所造成的,也存在着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在里面。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思维理念存在偏差。虽然现代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通了《哲学与人生》教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很多学校最初只是为了不落后于其他院校,而“跟风”设立的这门课程,在后期的实践中,由于学校对于这些课程的投入资源不足,重视程度有限,没有聘用有力的教师来教学,使学生对于《哲学与人生》课程的重视力度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这门课程没有有效地付诸于实践之中,因此也就没有最大地发挥出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
2.实践意识不足,思想行为有待规范。现在大多数的中职教师往往把哲学教育学习仅限于学会这个层面,缺少实践的意识和动力,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并没有把良好的哲学思想与技巧融汇贯通到教学工作之中,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甚至他们没有把正确的哲学技巧认识通过平时的练习课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就使他们的哲学技巧认识始终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由于资金不足及专门人才招聘难度较大等原因,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中,仅仅只有几个专业的哲学老师,他们要担任着全校成千上万学生的哲学教学工作,这不仅大大加大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导致教学的质量不能够达到标准水平。因为教师的人数太少,他们一周中可能会对很多的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教育,这会大大消耗他们的精力,以至于他们不能及时地发现某些学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不能够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导致哲学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效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就开始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关口——就业问题。就业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样的尴尬境地。怎么使学生在这一困难的境地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我的人生定位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就承担着这样的重要任务,总的来讲有效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彰显学生的本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学校,因此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要坚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中职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引导师的角色,摒弃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2)在合作中学习,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的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普遍较强,在活动式的教学课堂上表现非常的突出,且团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较强。这就需要针对中职课堂教学任务,摒弃传统的授教模式,多开展活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引动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技能。
(3)注重研究性学习,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在中职哲学教学课堂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真正学习到知识。因此,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有情境的教学环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
2.哲学即是生活,课堂教学要充盈生活气味。哲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是对实际客观规律的总结。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让学生在这一课堂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身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充盈生活的气味。
(1)课堂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材的编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鲜明的生活味,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方式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做到生活、学习相统一,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2)让时政进入哲学的课堂,让学生充当自己的老师。时政问题是哲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时政学习使学生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国际形势,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能够充分地考量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人生选择。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之中,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地搜集一些社会上的时政热点问题和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让他们通过群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在积极主动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体现活动意义。
(1)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中职教育不是纯粹的说教课程,而是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哲学与人生》课程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哲学,从而为自我人生道路的选择做出有利的指导。为了能够提高哲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哲学学习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难点问题的指导,发挥哲学的实践意义,让学生在掌握了哲学的原理和观点的基础上,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学习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活动中学习哲学知识。哲学的学习不是纯理论的,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创新力,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对于那些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要进行积极的尝试。同时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课堂活动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以身边的实际案例作为学习的素材,真正将哲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活动之中。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门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生,从而逐渐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新方式,同时教师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勇于突破传统,勤于摸索创新,积极主动地提高哲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涛.浅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1).
[2]周延丹.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生的人生路——《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思考[J].文教资料,2012,10,(35).
[3]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20,(51).
[4]闫承友.提高哲学素养启迪人生智慧——浅谈《哲学与人生》教学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3,(12).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基于此,在《哲学与人生》课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哲学”进而能“用哲学”,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形式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活动教学策略的探索。下面,以“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教学为例进行课堂活动教学实例解析。
一、追溯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哲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W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教学要改变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呆板、机械状态,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本质观。他要求教学与生活相连,特别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连。杜威认为当时课程的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的生活不相沟通,他主张改造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来重新编制课程。而《哲学与人生》课程在教材知识点的编排上,以中职生未来面临的人生问题为基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知识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较好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学哲学”,更强调学生“用哲学”:以分析和解决中职生的人生发展中的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用哲学指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活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问题,将哲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打破学生对哲学课的传统认识,并不是“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本节课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层层推进的关系,笔者将这三个哲学原理的学习贯穿到“家乡变化发展”的主题中,学生对“家乡的变化发展”有认识、有感受、有体会,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中的哲学,经过深入的思考探究进一步体会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二、创设活动情境,化枯燥理论为生动活动,激发学生思考
杜威曾提出:传统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只让儿童静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学生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也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哲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积极探索、思考,这就需要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1.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它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欣赏崔健的一首摇滚歌曲《不是我不明白》,用音乐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借用其歌词自然贴切地引入学习主题:变化发展。课堂最后来个首尾呼应,以一首励志歌曲《奔跑》作结尾,再一次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过程中还播放了牵动每一位增城人神经的“增城挂绿湖”的视频宣传片以及图片新闻,学生兴趣盎然,在有效感知的基础上,思考探究问题自然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运用问题情境,凸现活动的教学价值
活动教学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弊端是:活动中学生容易只是单纯地参与活动,活动过后没有达到感悟的水平,活动中无收获,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容易与教学内容脱节,流于形式。所以,“活”与“动”不能仅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上,不能只是追求各种感官愉悦,学生的动手、动嘴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动脑,真实的生动活泼不应缺少学生的积极思维。
本节课开端就以一个游戏活动“家乡变化接力赛”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利用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提出问题:大家所说的变化都是发展吗?为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层层引导学生进行哲学原理的思考。第二个主体活动是“记者报道”,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实地观察或亲身经历,采取记者新闻报道、现场采访等灵活有趣的方式呈现挂绿湖工程的发展进程。然后根据学生的报道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挂绿湖工程从立项到完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指出:量变与质变有什么不同?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情境所产生的活跃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充分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多角度地分析,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形成,最终凸现活动的教学价值,实现教学目标。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我们不能把“寓教于乐”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获得暂时的欢娱;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是要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上,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知、信、行的全面发展。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1.以游戏促乐学
不少哲学家视游戏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体验,是人愉悦身心最普遍的活动方式。教育不应该是严肃的说教,它应该给学生快乐的体验,而游戏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带有娱乐性的活动。有趣、轻松的游戏可给学生带来兴奋、快乐的体验,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乏味;游戏的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引发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
本节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变化,采取“家乡变化接力赛”的游戏活动进行,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合作互动,快乐体验,课堂气氛比单纯的列举要活跃热闹,且为后面问题的积极探讨做出了情绪的铺垫和资源的准备。
2.以竞赛促乐学
生动活泼的竞赛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竞赛中,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显得特别强烈,竞赛能唤起他们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获得奋发向上的积极体验,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荣誉感以及正确应对成功和挫折的态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家乡变化接力赛”的活动,既具备游戏的元素,同时具备竞赛的性质,利用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交流中更易获得探究结果。
3.以表演促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一堂课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切相关。角色扮演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又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在“记者报道”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实地观察或亲身经历,以“记者”为主要扮演角色,采取记者新闻报道、现场采访等灵活有趣的方式呈现挂绿湖工程的发展进程。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如记者、村民、市民、领导干部等的立场上看问题,以该角色的身份、处境、情感、态度来表现其言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体察学生的情感,洞察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及其对事物的看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
4.以动手操作促乐学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1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他定会为之努力,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发展为方向,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树立学生自我理念,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1.2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正如所推崇的,实践是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再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发现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1.3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2.1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2.2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3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总结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2.4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2.5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是对心灵的净化,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袁少柏.中职德育课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的分析与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2013.
梁漱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注定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梁漱溟”,但他自己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我的人生哲学》一书,选入的是梁漱溟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很好读,主要包含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方面的内容。读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今天寻找解决人的存在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依然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在开篇“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梁漱溟直言“人生不好说目的,因为目的是后来才有的事”,但他词恳意切地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而其它的生物大都不会用心思”。人生的创造,在梁漱溟眼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很显著的创造,别人都看得见,叫“成物”;另一种是生命上的创造,如何丰富和还原自己的人生,叫“成己”。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不平衡心理、浮躁心理、焦虑心理、社会冷漠情绪等四处弥漫的时代,很多人动不动就张口大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端着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还是我自己吗?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读《我的人生哲学》,看看梁漱溟如何“成己”,对我们的心灵是一个触动,对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瓢春雨。
“生命的本性在于奋进向上”。梁漱溟将奋进向上的生命本性,归为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性,“自觉是人心的特点。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志清明中的刚强志气。”二是灵活性,“不灵活不足以为人心”,“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三是计划性,“心对物的宰制能力,源于其计划性来”。
“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以心主宰身,寻求精神的富足,是梁漱溟人生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隔,从乎心则虽分而不隔”,以心主宰身,人们才能相互理解,心灵相通。“心若必主乎身,身从心而活动,乃见其为向上前进;反之,心不自主而役于此身,那便是退堕了”,以心主宰身,人生才能积极进取。“身从心以活动者,有自觉乃有自主之可言也”,以心主宰身,才能争取主动的人生。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知性负载
知性知识包括了各种理工科知识。雕刻就必须遵循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当代艺术设计更加依赖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否则,这些艺术作品根本不能完成。同时,石头雕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地质学知识,了解各种石材的不同特性,把握石头的纹理,如此才能将原材料的特性发挥出来,结合艺术家赋予原材料的美感,让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依照其艺术本性而诞生。如果我们想找,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不管怎样,艺术对知性的依靠是成立的,我们不能说所有艺术都依靠知性,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存在着艺术对知性的依靠,存在知性作为艺术的依托这一事实。
因此,理工科大学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找到理工科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可以从艺术素质的知性依托上来寻找。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练习、做题,做实验,这些事情无不具有科学的态度,在理工科教育氛围下,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如果一开始就像对待文科类大学生那样,开设一些需要更多领会和体悟的艺术课程,恐怕会适得其反。有些艺术作品的欣赏是需要较深历史积淀的,有些艺术素质的培养需要长久积累。由此可见,知性不仅是艺术的依托,还是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契机,教育者通过这一契机将理工科大学生引进艺术殿堂,逐渐带他们到艺术更纯粹的地方去。艺术具有知性依托这一事实也表明,在艺术领域里,不仅具有对美的追求,同样也有对真的追求。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人生感悟负载
艺术很可能只有回到反观人生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一切艺术,按照房龙的说法,都源于我们人类最高的艺术,那就是生活本身,人生就是生活的当下、生活的过去和生活的未来的总和。如果说理性知识是客观的,在运用理性的时候,人类不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过程,理性知识可以不依靠对人生的感悟,但是,艺术,这种带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事物,在离开人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以后,会留下什么呢?我们不讨论艺术的本质,也不对艺术进行主客观分类,我们只是从经验事实的角度,发现艺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指出艺术以人生感悟为依托,且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以人生感悟为依托时,我们仅仅在陈述一个普遍的事实,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存在以人生感悟为依托的艺术,而且,这种艺术和艺术教育是好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它的好、它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理论历史根据。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引用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前的名言来号召人们:‘人啊,要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是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①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诸子百家时期,各学派集中关注的就是天下如何治理,人如何立足于世,治理天下当然是人事,如何立足,显然也是人事,它们都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感悟。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对人生的感悟角度和方向不同,但都在各自的角度和方向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后世颇具影响。大学更加明确了为学的道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②。对人生得反思、感悟具有其历史传承性,而且,它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未间断。
对存在以人生感悟为依托的艺术这一观点,我们还需要找出这样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根据。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生的感悟往往寓于宗教之中,表现出宗教的各种画面就是对人生各种酸甜苦辣的生动描摹,这些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艺术,对于没有那些宗教背景的人来说,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但是,有一些艺术作品,即使对于这些没有宗教背景的人来说,也可以有所感触。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晚钟》以及《拾穗》就是这一类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者。米勒的画都很尊重生活,绘画非常逼真,如实地反映他所观察到的事物,但是,你可以从他从众多生活片段中所选取的画面领会到他本人想要表达的内涵――他讲某一个片段画下来,就让这一刻从瞬间变成永恒,这就体现出画家的用心了。《晚钟》的画面里是一片开阔的土地,一男一女正在低头虔诚祷告,一把翻地用的叉子倒插在地里,木制的独轮车上放着将要带回家的收成,暮色苍茫,远处隐隐约约仿佛可以看见一座钟楼和几处乡村家园。我们头脑里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两个人正装载着这一天的收获,准备回家,晚钟响起,他们立刻停下手头的活,感谢上苍的恩赐。尽管这一家并不富有,靠双手辛勤劳作生活,但是,活着的每一天都值得感恩,尽管收获不多,但是身体健康,没有太多烦恼,晚上的宁静即将消释一天的疲惫。对人生的感悟不过如此罢。
既然存在艺术以人生感悟为依托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认为,存在艺术表达人生感悟以及艺术内涵包含人生感悟这一事实。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可能会产生各种感受和看法,有些感受和看法如果没有任何引导,可能就会陷入险境或误入歧途。艺术由于包含人生感悟,而且,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表达了对人生较深刻和真实的感悟,从这一点来讲,艺术可以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个人理想与情绪负载
个人理想,可以很大,包含对整个人类或整个世界的关怀,也可以很小,小到只关心自己这一个个体。无论是大的理想还是小的理想,都是属于各个个体的,是独特的,而且,既然说它是理想,就肯定是超越于现实当下之上的东西,它们没有定型,是人的意识的某种结果。很多艺术作品在表达某种人生感悟的同时可能也寄托了某种个人理想,只不过这些个人理想往往不可能超出对人生的感悟,如果一个艺术作品在其中寄托的个人理想超出了人生的本真事实,任意发挥,恐怕就没有什么价值了。《父与子》这本漫画寄托了作者对他儿子深深的爱,这种爱通过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那种令人生畏的严肃,也没有令人压抑的沉重,但是,那份深切的父爱却点滴可见,在漫画的每个角落里,仿佛看见卜劳恩关怀备至、慈祥幽默、饱含智慧的眼神。他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诚实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好事和坏事,并且要学会承认自身和他人都不是完美的这一事实,无论现实如何变迁,都要保持一颗善意的心和一份幽默。这些是卜劳恩在作品中寄托的个人理想。
类似《父与子》的作品还有《小王子》和《小坡的生日》等作品。《小王子》的作者对看待世界的普遍角度提出质疑,圣埃克絮佩里认为,成人的眼光未必就比小孩子的眼光更好,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通常没有看到的东西,小孩子的眼光可能更原始更基本,也更真切。《小坡的生日》是老舍先生为儿童写作的一部有趣的小说,小坡很纯真,孩子劲十足,还有很多梦想,对妹妹仙坡很好,不明白很多事情,却总是想去弄清楚,这些是人天生本性的体现,老舍先生的理想恐怕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儿童能够在这种天真无邪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保持那种本然的性灵,在这部作品里,老舍先生是对中华民族抱着一种希望的。像鲁迅一样,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寄托着一种理想,要“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③。
情绪是暂时的东西,变化较快,在一幅画或者一部文学作品里我们可能看不出作者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不去追究这些。艺术是负载着知性、人生感悟和个人理想,出来知性以外,其他事物都是比较个人、比较主观的,因而都会或多或少带有情绪,由于艺术家需要进行创作,这些创作不能完全受情绪的左右,相反,他们需要将当下的情绪融会到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可以将艺术家的个人情绪消融,并得到艺术气质的熏陶和引导。这一点给我们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一种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不被情绪左右。
[注释]
①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3;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③鲁迅.鲁迅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3。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2.1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2.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3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总结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2.4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2.5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 x(2012)06-0019-03
一、绪论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古往今来,许多大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启迪学生的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苏格拉底也说:“没有思想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小学语文是集形象描述、理解感悟、体验积累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我们不难看到,重意会、重感悟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共识,形象性、情感性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人们谈“理”色变,似乎一谈“理”就会与机械分析、空洞说教划上等号。于是我们看到,小学语文教学被自然矮化和简单化——阅读过程中“只关乎表层的词语和词语的表层,不见语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谓的阅读只不过是一场没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义的‘观看’,只是遗弃意象与情理后的物质表层的细摩”……不错,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课堂则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哲理性反思,并用哲理指导对文本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哲理性文本的非哲理“演绎”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小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中,有不少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的文章,大多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称之为哲理性文本。哲理性文本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文章融合着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因其哲理而显示其情感的深刻性,因其感情而使说理更加能感染人、鼓动人。哲理性文本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启示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教学中以哲理性文本为依托,把感悟人生{彳理、发表独特见解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潜能,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康德说,儿童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性的,情感中渗透着理性。感性与理融、情理相携,正是儿童的特点,儿童语文素养的两大元素即是“情”与“理”。情与理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教学。
教学哲理性文本,如果仅仅用哲理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去实施教学、去揭示道理,有理无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教学索然无味,儿童不易接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事物、感知事物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感性地感知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不能采用“以理对理”的方法直奔目的,忽略过程,要给儿童铺设一条“拾级而上”的道路,引导儿童由浅人深,理性地感知事物,做到情理交融,理在情里,情在理中,追求“全人”发展,实现儿童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语文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从非哲理“演绎”角度出发,围绕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对“唯理性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倡导阅读教学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实施目标为依据,从接受美学中获得理性思维,批判传统的文本解读的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弊端,要将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引入课堂;将文本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将文本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意识、情感体验带人生活去验证。如在教学寓言《狼和小羊》时可以让学生逐步思考:狼吃小羊为什么要找碴儿?它找了哪些碴儿?“反正都一样”是什么意思?说明狼是怎样的一个坏家伙?……这样由浅入深地设问置疑,循循善诱,学生就不难理解寓意了。再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你抓住时机做好了?哪些事没有抓住时机而没有做好?引导学生了解“抓住时机,先做起来”的含义。
人生智慧。校长只有对人生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活得清醒、坚定,富有热情,充满朝气,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校长要以儒家的思想来涵养自己。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校长要有一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教育兴国,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感。还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校长同时也要有道家的飘逸、灵动。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功利的时代,校长要想守住自己的操守,让自己淡定、从容、宠辱不惊,需要以道家的思想来润泽自己。对待个人的名利要有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思想,以“无私”私、以“无争”争、以“无为”为。而庄子哲学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形之委蛇与心之逍遥的人生境界,更能让我们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的自由。
教育智慧。一个方向不明的校长就是在“毁”人不倦。约翰・怀特说:“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确的教育目的,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学生们又对你的说法深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活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校长要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要不断追问: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生命的方向与生活的价值,什么素质能为自己、为民族、为人类带来尊严和福祉?校长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思考教育的真谛、寻找教育的规律、反思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不断提高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按教育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办教育。
领导智慧。首先,校长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师。教育是需要情感和心灵参与的,校长要“举着旗子”,而不是“挥舞着鞭子”。其次,管理策略要“诚、正、赏、宽”。人性中有自私、贪婪、懒惰等恶性,校长要与教师共同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防止教师“行恶”;但人性中更有向善的力量,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科学化与人文化,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让制度起到引导与激励的作用。再次,要对教师进行价值引导。制度只是一个不能突破的底线,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校长要站在正确的价值立场上进行价值整合,在尊重价值观多样性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建立基本的价值共识。校长要通过培训和激励,改变教师的思维与心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