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3: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现今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等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而对于高职的思政课而言,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是逐渐发展进步的,在现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挖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潜在影响。注重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积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促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新发展。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误区。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每天都会面临海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真假难辨,对于大部分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面临的信息更多更杂,尤其是他们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如何正确的传达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在信息中保护自己也是学校老师应该起到的作用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绝大部分的教师过分的运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在高职思政课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反而类似于受到信息网络的狂轰烂炸,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过分的依赖网络中思政教学课件的制作,只是生搬硬套网络上的思政教学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播放课件,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之中,长此以往,这就会导致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偏见,完全认为思政课是枯燥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差。倒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的结合来说也是同样的,而这其中教师所起到作用是很大的,当教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和高职政冶课的融合的时候,信息技术和高职政治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依然有―部分思政课的老师的信息化的本领并没有很高,并不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所以信息技术和高职思政课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通道,这也导致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并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及时的培养高职思政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学生享受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下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在现今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今天,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如教学课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因此,有―部分教学者在高职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给学生们展示―部分的信息,注重记忆性的知识,完全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忽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压制了学生们积极的提问发问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缺乏创造力和思辨力,会使得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也要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合作的实施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现今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水平和素养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说要加强高职思政教师的信息花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应该使用并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各个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做好鼓励工作,首先,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应该制定相应的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计划,考虑校而言,要强调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结合,
注重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加入―定的信息把其列为教师绩效考核的目标。其次,对于学技术讲解,在提高老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51-02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任务[1]。具体到对大学生而言,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是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正如在2003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尊重人与教育人的辩证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沟通交流的过程。正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使命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切关注。人文关怀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其理论的科学性,对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价值却关注不多,也就是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成是“教条式”的真理,毫不动摇、不折不扣地去教授,满堂灌地让学生去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相关理论的科学性,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连贯性,而对理论本身所蕴涵的应用价值教授较少。
改革后的思政课既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能,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乃至灵魂的任务,这就对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结合现在的思政课所肩负的使命,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利用思政课是高校必修课的优势,使其在发挥其政治作用的同时,挖掘其在培养大学人文精神中的潜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思政课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一样,所有教育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进入到社会中,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以教师、教科书为本的传统观念,转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6-02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进行优势互补,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而终归存在一个人才为谁所用的问题。即德与才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当然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好发挥了这样一种功能。它既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引导。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体现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 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和不足及原因探析
专业课的长处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短处,比如重利轻义,自私狭隘。思政课的长处在于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短处在于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多样化思潮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觎。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开设高等职业教育时,要警钟长鸣,千万不能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正好弥补专业技能培训的短处,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二者相得益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什么会统一安排思政课。并且这样的课程安排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要达到共赢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内涵式发展效果。
(一)不足方面
国家和地方对“工学结合”的政策扶持力度正逐渐增强,但由于企业的传统用工思维以及学生和社会认同的传统学习、工作思维的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供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开拓不足,学生的半工半读的积极思想也受到了抑制。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置中诸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思想的传播影响能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消除和逐步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相对于本科的学制,就明显缩短了。这本身就包含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快速培养人才的意思。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没有太多精力和资金支持思政课的发展,部分思政课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或正在逐步开展。即使是开展起来了,为了专业课正常开展,而挤压了思政课的课时。课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就受到影响。
教材的使用。高职院校与本科类院校使用国家规定的同种教材。急切呼吁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应该制定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在使用同种教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课时却比高职的多。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总有一种匆匆忙忙的感觉。
从教学对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上肯定不如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更为如何高效开展思政课增加了难度。
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年轻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更懂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处境。还有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视野方面有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有着更多的亲身感受,这些经历在讲课时都容易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方面
改革开放的成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
学生在专升本和将来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时都会有包括思政内容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些现实压力让许多同学也因此主动学习思政课。
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面临下滑压力,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打造制造大国,才能让人生出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高,要求越来越规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较于那些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太重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职业素质课的那些学生来说,专业课与思政课都重视都学得好的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向上发展的机会更大些,竞争优势更明显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探析
郭雄伟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革新:(1)教育理念的革新。(2)教育内容的革新。(3)教学方法的革新。
李志辉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2)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3)加强隐形教育。(4)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王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的相关决策。(2)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做法。(3)思政课教师自己的因素。(4)高职高专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综合上述几位作者的观点,要做好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离不了多方面的合力。
综观国内外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早就引起政府、教育、学术和实践的注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意识控制,重宏观而轻微观,重统一的规模式大班思政课教育,轻个性化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从研究对象上看,重整体形势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一校、一系、一班、一生(学生)的微观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没有“解部麻雀”得出的数据支撑。从研究内容上看,侧重于从上而下的内容灌输的效果,缺乏对学生多样化现实生活的关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下主体地位的凸显。
本文是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改革方向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编号YJ20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92-02
1 前言
高中思政课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教学乏力,很多学生对于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实行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试图改变片面重视知识理解与记忆的旧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很多层面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高中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尽快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学新的飞跃。
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陷入认识误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很多学校的高中思政课教师也开始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虽然说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整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夸大了教学作用,使高中思政课教学变成对学生的海量信息轰炸,搞得学生头晕目眩,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学课件,使教学变成一个幻灯片的放映课堂,学生就像一个观众,无法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混淆。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 当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把信息技术做主要辅助手段来开展教学。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并不够高,无法有效实现二者的合理整合,以致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很多高中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需要提升信息道德与安全素养。这样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无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无法提升教学效率,当然也没有挖掘出最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不少高中思政课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忽视了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本质内涵,即应该充分尊重并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与作用。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把信息技术应用进来,通过一些教学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是成为课堂的观众,无法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这样的思政课课堂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现代化教学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与课程实现有机整合是一个大趋势,这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还有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他们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起信息化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应该使用并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素质结构。教育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来建立健全相应的在职教师计算机培训机制与计划,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大赛。学校可以从微观上来为思政课教师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图书馆要引入不同的书籍,让思政课教师能够处于一种信息化教学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得学会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 在我国,思政课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目标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但缺乏实际的学习能力,也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鉴于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重新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制定,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与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中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引导学生具备科学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发挥出思政课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料,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或组建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强化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成功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身份与角色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核心那样,而应该让教师成为学生思政课学习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来收集更多的教学相关资料,制作出合适的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这样的思政课教学课堂,将使得学生成为主人翁,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态度有所改变,并不再认为思政课就是死板的说教,而是一种愉快的课堂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把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导者,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者。
当然,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局限性,帮助学生运用好现代化的学习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真正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的思政课知识。
4 结语
总之,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化与具体化,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气息和可信度,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耿加进(1973- ),男,江苏金湖人,淮阴工学院思政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D710034)和淮阴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C201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51-02
一、“互动”与“师生互动”
“互动”,就是交流、沟通与合作。与“互动”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nteract”,《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是“to communicate with sb,especially while you work,play or spend time with them”,意思是交流、沟通。“interact”这个单词还有另外一个解释:“if one thing interacts with another,or if two things interact,the two things have an effect on each other”,意思是,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物或两个事物相互作用,这两个事物就会互相影响。显然,前一条解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后一条解释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情感交流以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目的。而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只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会涉及情感因素。《现代汉语词典》对“互动”只有一个解释,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据此,有人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实际上是搞错了互动的主体,用物与物之间的“互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师生互动是促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对“师生互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于强调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信息的掌握上的不对称性,质疑师生互动的可能性。第二,把师生互动的方式限制在语言互动上,认为师生互动就是师生相互问答。第三,把师生互动的范围限制在课堂上,忽视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第四,把师生互动的内容限定为知识与信息的交换,忽视情感方面的互动。这些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尤为突出。
二、思政课师生互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课堂教学谈得上什么效果呢?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教”达不到促进“学”的目的,这样的“教”有何意义?对于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也感到很委屈:课认真准备了,也认真上了,学生就是不听,有什么办法?问题出在哪里呢?缺少师生互动。没有互动,再精彩的表演也会有让观众感到疲劳的时候,何况一张面孔要让学生看上一个学期呢?只有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才会真切地感到与自己相关,才会主动关心。保持一个姿势听讲,除非意志力很强的人,很少有不疲劳的,这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教学不仅仅是讲好课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学习、学会、会学。如果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那么只要在课堂上统一播放最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就好了。
从思政课的教学现状看,课堂内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偶有提问,也很少有学生回应,更少有学生向老师提问。课外,师生连碰个面都难,不要说教师不认识学生,甚至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听了一学期课后连老师姓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思政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思政课互动教学的原因很多。其客观原因是:第一,班级人数多。思政课多采取大班化教学,班级人数少则五六十,多则一两百。戴维・迈尔斯认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在群体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①,因此,生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果。第二,教学任务重。思政课新四门课程的容量很大,而课时又相对不足,如果互动上投入过多时间,可能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观原因是:第一,认为思政课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理论,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完、讲好就行了,不需要互动。第二,认为思政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能力。
三、强化思政课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增强互动意识,营造互动氛围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互动意识,营造互动氛围。教师有了强烈的互动意识,就会由关注怎么教转向关注怎么学,根据“学”来安排“教”,把“教―学”模式转变为“学―教”模式。只有学生在思政课中学到了他们在其他课程中学不到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强烈的互动意识,会迫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互动环节,营造互动氛围。良好的互动氛围必然是民主的、和谐的,互动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互动教学中,最能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掌控着话题,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允许学生围绕话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对于互动教学,存在这样两种顾虑,一是怀疑学生的互动能力,二是担心教学失控。学生能不能与教师形成互动,关键在教师。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多,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一点也不比教师少,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础。因此,问题不在于学生有没有能力与教师互动,而在于教师选择互动话题和引导讨论的能力。苏格拉底可以和任何人开展讨论,引发思考,原因就在于,他选择的都是别人自以为熟知的内容。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话题的选择与引导应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当然在师生讨论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教师要保持冷静,以理服人,不可以武断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对于个别争执不下的问题,可以留待课后继续讨论,这在某种意义上还拓宽了互动的空间。
(二)创设互动条件,拓展互动空间
师生互动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通常所说的师生互动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对师生互动的狭义理解。广义上的师生互动不限于课堂上的互动,也包括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外师生互动既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开展课堂师生互动的准备。思政课由于大多实行大班化教学,对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产生了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拓展互动空间,创造课外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1.要善于创造互动条件。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掌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在教学准备时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其次,要重视互动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三,要注意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既是互动的内容,又能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互动创造条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通过作业评语与学生互动。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应该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完成,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作业写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首先,教师要在作业内容上下工夫,作业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但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作业的内容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机会就是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评语要实事求是,既要充分肯定学生作业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好的评语能够引发学生新的思考,给学生以启示,又能够融洽师生感情,为和谐课堂创造条件。
3.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具体指导,大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与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课外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些项目的完成还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从淮阴工学院开展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看,大学生非常愿意与教师交流、沟通,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E-mail、电话、短信、QQ通信系统等平台进行交流。
(三)创新互动方式,提高互动效果
互动方式的选择很重要,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启发式、参与式与研究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率,就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有没有关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设问、追问、反问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问题要精心设计,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参与式教学的师生互动色彩最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安排一些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一种切身的体验,以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是对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这里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是狭义的,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都是参与式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参与式教学。
3.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深入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和发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研究式教学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问题有较为深入的思考,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才能顺利、深刻。在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最为显著,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讨论,相互质疑,探求真理。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庞大系统中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阶段,高中思政课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而大学思政课则是对高中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和高中思政课在教学中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任,也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高职与高中思政课衔接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重地,高校防范渗透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思政课堂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职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按照“05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程,使用与本科生相同的教材。这两门课程和高中思政课相比,在各自领域里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但也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等内容在高中均有体现。高职、高中教材衔接的不配套,教材内容的重复,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觉得很多内容高中学过,现在是炒冷饭,从而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特别是文科生,因为高考的压力,教师已经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习题,而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吸引力减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职思政课教师如果能重视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了解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进行取舍,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重复,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两难”境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现为依附性,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上需要依赖父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依赖教师,虽然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以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学校和家庭都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多是浮于形式,是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无从谈起。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但高职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普遍强于高中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热衷于对时事热点按照自我的思维进行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现象。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我们重视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像高中一样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认同、行动中有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搞好高职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得到体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文,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J】
青年与社会,2014(15)
[2]王璐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2012
第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高。
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喜欢学习、不善于学习的最新理论成果,不去研究,对一知半解,在具体教学中就存在要么理论脱离实际,要么照本宣科,对问题仅能泛泛而谈,这必然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同时调查还发现,学生对泛泛而谈的课堂和教师,缺乏兴趣,甚至反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
第二,部分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受到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等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模糊;课堂上的个别偏激言辞和观点偏离了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亲其师,信其道。调查发现,一个师德师风高尚、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更容易受学生欢迎,其课堂教学也更易受学生喜欢。
第三,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不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清楚地知道“教什么”、“为什么要教”,更要知道“怎么样去教”。部分教师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自然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缺乏生气。课题组曾在一次56人的学生座谈会中,通过调查发现,98%的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师上课。
第四,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安心思政课教学,敬业精神不足,把思政课教学当做是谋生的职业,职业认同感淡化。一直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认可自己的思政课教学,职业认同感淡化,因而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社会所获得的有益的积极的预期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反映在学生学习状况上,学习状况主要通过学习态度、出勤率、抬头率、课后阅读等体现出来。
第一,学习态度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课题组设置了“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上思政课的原因”、“是否愿意上思政课”、“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等四个问题,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回答“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这一问题时,4.6%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9.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问到“上思政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8.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10.3%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拿到学分,11.6%的学生的回答是喜欢上课教师,70%的学生回答是能学到知识。在问到“是否愿意上思政课”这一问题时,27.3%的学生回答非常愿意,30.4%的学生的回答是比较愿意,35.8%的学生的回答是一般,4.2%的学生回答是不愿意,2.5%的学生的回答是非常不愿意。关于问到“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这一问题时,有4.7%的学生回答会经常迟到和早退,10.6%的学生回答会偶尔迟到。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多样,没有用心学习等状况。
第二,出勤率问题。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出勤情况总体良好,也有缺逃课现象,其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出勤率有较大差异。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出勤率要低于文学、教育类学生;高年级学生出勤率低于低年级学生。课题组曾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艺术学、音乐学、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68.3%,艺术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7.4%,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7%,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6.2%。同时,调查发现,思政课的出勤率相对于专业课的出勤率要低,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存在想办法逃课的现象,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要大大低于其专业课的学习。
第三,抬头率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对贵州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31.6%的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但不一定记笔记,18.3%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认真的记笔记,20.1%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认真听课,但会记好笔记,30%的学生回答是不听课,自己在下面看专业课教材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与课题组通过座谈和深入课堂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看出勤率,更要看学生的抬头率。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思政课的抬头率与出勤率的差距较大。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入心入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课后阅读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后阅读情况如何,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18.2%的学生会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书籍,41.8%的学生会偶尔图书馆或者网上浏览,40%的学生从不阅读,上述状况可以从平时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得到印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使其在阅读中成长成才,使人格在阅读中更加丰满。思政课是应该强调学生阅读的,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像贵州这样相对落后地区高校,学生本应该更多地进行阅读,但情况刚好相反,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反思的问题。
三、教材基本状况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思政课教材内容提出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组成要素。教材内容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思政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
思政课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要能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思政课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关注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指导他们思考和解决思想上遇到的困惑,这样才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关系大学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该成为思政课教材关注的内容,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信息识别、人际关系教育、就业、学习、思想困惑等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第二,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
重复具有强化的功能,更具有弱化的作用。通过比较发现,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二是与中学政治内容的重复。这种重复的内容或者相似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它是对学生开展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格,也就是帮助学生去提供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能让学生能够快速成长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存在个性化差异等的问题,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临的考验。
一、在高等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为了实施教育的最基本。如果一个学生,他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一个长久的发展空间,那么他要有一个最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要获得有效而正确的知识,所以不难看出,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社会,不仅本国的思想文化流向海外,海外的思想也会流入中国,那么这些思想就会对当今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都比较单纯,想法也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事物迷惑,就会改变本身对某些事物的想法,这对于还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的教育,就会将学生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摒弃掉使他们能够把握好自身的价值,能够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方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学生自身需要的,这也是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学生对于学习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于思政学习不够重视。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只有取得好的分数才是以后与人竞争的一大重要的条件,会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不会将时间花在这个上面。一直处在这种思想下,高等院校即使开展思政教育,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响应,教学的效果也不好。思想政治也不能发挥它真正的用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和激发功能,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在里面。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将大学文化进行好的规划,有好多学生都想参加校园的一些活动,但参加不了,阻碍了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另外的角度来说,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较少注重思政教育工作,同时缺少一个完善的体制去规范,导致学生的混乱无序,阻碍了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有效性。
(三)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
思想政治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在过去到现在这些年里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是很枯燥乏味的,使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是因为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去学习。但是,其实思想政治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也应该按照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开展比较个性化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目前,老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采取的方法都比较单一,不能把思政教育的差异性和多元化表现出来。也正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存在,思政教学在本质上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学生对于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育教学的时候,一直都是老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也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所以教师的素质文化和思想道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果老师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那么不仅起不到带头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培养。;另外,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不能过于乏味,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教学气氛会很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和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的成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的建议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问题存在困扰,在生活上也有。那么要怎样去开导学生让他们开展思政教育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问题,而思想政治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新的形式下,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想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育团队就应该时刻保留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的培养学生去养成学习的积极性,把思政教育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去学习。虽然现在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但一点都不影响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依然是作为引导者好开启者,依然在思政教育上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去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解答问题。
(二)改变观念 ,积极开展教学创新。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适应了,也很难满足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教育等方式中加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因为目前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这使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位置去学习。教师应该针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考虑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老师可以开展辩论赛,针对时下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多动脑,多动嘴,这样老师才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去解决,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项活动
高校要不断的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地加强教师团队整体的综合水平,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在新时期,要摒弃原有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生动的有趣,那么就要树立教师以学生服务为主的概念。此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的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去了解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时候,会有什么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新的技术,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还应该把思政课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不能单一的说讲就行了,老师要想办法去释放学生的天性,可以多开展一些和思想有关的活动,比如:做社会实践,可以带学生多外出走走,了解在山村的孩子的生活,树立起不怕累不怕苦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提升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使当代的大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提高,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国家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在大学校园里,都充斥着校园文化,一些比较落后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的养成。所以,各部门机构要不断做好构建有利的校园文化和规划好校园活动,让学生传播,弘扬文化。要想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建设,要建立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自己所定的方向,不去动摇。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自觉的学习本国的文化,才能提高民族情感,营造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政建设。
(五)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想办法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法努力,那就必须要注重课程评级的建立。目前学校的评级体系都是通过写论文或者是考试,因为这种方式虽然是比较简单,是比较容易好操作,但却缺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体现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要想开展评级体系,不仅要将考试和写论文的纳入其中,还应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其中。这样的话,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也应该扩大评价的主体,将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了真正的互动性。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政建设工作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想法是什么,再去做教学的改革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思政建设的有效性,让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6-02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担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思政课效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预期效果远没有达到。如何使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铸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充分运用实践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配合理论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1]。其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其又不是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理论课程的扩展,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再次,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主导,这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预期还有差距,现状差强人意,找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解决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2]。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而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思想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掌控者,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被遮蔽。许多高校确实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形式大过内容,比如暑期“三下乡”等,这些实践活动大都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不仅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在场”的活动[3]。
(二)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对理论教学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经验和能力较缺乏,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很难实现,是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现在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实践的不在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大都是由校门到校门出身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本身就是纯受教育者,没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经历,或者是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那些形式大过内容的效果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匮乏,也致使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合起来的总称,是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有问题随之而来,不同思政课程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安排,每门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来自行组织实践教学。因此一直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的层面,导致不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单一化,甚至重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内容,应该从整体上规划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高校要把其作为长远教育规划进行设计,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机制。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实上目前多数高等院校这方面的保障机制欠缺,主要存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的欠缺,进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果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每年的计划都是应时而定,形不成规范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但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形同虚设。制度设计的缺失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平时处于“放羊”状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这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然而许多高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保障机制缺失,这都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如何使实践教学回到思政课教育的本真状态?唯有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综合多种形式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现实生活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之地,当然它也是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养成之地,实践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依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为社会服务。人的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5]学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连,切实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获得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者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必备的的理论素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把控能力。高等学校十分有必要有计划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有机会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顺利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资源。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我们要考虑实际可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问题。全国每个大学生要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资源如何保证充足?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潜在和隐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使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合力的现象成为历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系统评价等方面的零散化合为有机整体。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不会自己产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论课内在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运行和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高效化,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最后还要配备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投入经费的比例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诠释出其自身的魅力,实收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2):70.
[2]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 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