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知识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3: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知识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知识课堂

篇1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会计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入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为了能让学生通俗易懂地学习并掌握这门课,除了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在抽象的原理讲授中,笔者认为应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接受《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相关内容关联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分类,把相关内容串连衔接,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授账户的结构时,学生往往难以分清不同类型的账户哪方记增、哪方记减。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先让学生理解:T形账户的一边记增加数,那另一边就记减少数,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会计恒等式,帮学生加强理解。会计恒等式基本形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把会计恒等式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进而,会计等式可扩展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最后,会计等式可表述为:资产+成本、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根据等式,左边为资产和成本、费用类,右边为所有者权益、负债及收入收益类。属于等式左边的即资产、成本费用类的账户,那么左边就记增加,其右边必然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一般在增加数这边,即左边;凡属等式右边即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类的账户,那就右边记增加数,左边记减少数,如有余额,也一般在增加数那一边,即右边,而T形账户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根据会计等式,可以直观形象的得出结论:资产类、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贷方记减,余额一般在借方,而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收益类贷方记增、借方记减,余额一般在贷方。这样,通过学生对会计等式的直观视觉感受,可以轻易的初步接受和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生活情景迁移法

从会计的起源和发展史来看,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出会计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复式记账法时,学生对于“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念起来朗朗上口,但却难以真正理解复式记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讲授时,先讲述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然后根据班上现有座位安排分成的四大组,分别指定各组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再让学生数清每一组的人数,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现有人数,接着让第一组后排的两个学生把桌子搬到相邻的第二组去,再问学生,第一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第二组人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在第一组、第二组的原有人数后分别注明“减2”“增2”,这样的游戏可以在各组做多几次,然后再根据游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某组增加的人数,是来源于另外组的减少,假如重新统计各组人数,在登记增加某组增加人数的同时,应同时登记减少另外组的减少人数;(2)人数没变化的小组保留原数据,不用登记。 这跟复式记账法的原理是一样的:有借必有贷,正是为了反映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所以要同时登记;资金未发生运动变化的不登记,也就是说,未发生的业务不作账务处理。这时,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班上的宝贵资源,那么,假设我们班转入了一位同学,该怎么登记?反之,有位同学转出我们班,我们又怎么登记?在转入同学时,在登记班上人数增加的同时,是否该同时登记收入?而转出同学时,在登记人数减少的同时,是否应登记损失?这样,在用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的根据自身体验,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能亲身感知的情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笔者在《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使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中,“分类”这个概念出现得较多,学生对账户要按经济内容分类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大家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大超市,然后提出问题:超市里有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说“有商品”,然后再提出问题:超市一般会有什么商品?学生回答有服装、电器、食品、家居生活用品等,笔者再问:这些商品怎么摆放?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同类的商品都摆在一起,笔者再追问,这样摆放对顾客、对商场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说,这样摆放,顾客能轻易找到要买的商品,商场也好管理。笔者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所讲授的知识:企业的资金好比是这个超市的所有商品,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所以也要按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而且是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比如电器类商品是一个大类,下面再分成冰箱类、音响类等,在下面再根据品牌、规格等再分小类,就像是我们学习的账户,有一级账户、二级账户、三级账户或更多,同时,列举几个账户,比如“库存商品”,结合超市的情景,给学生讲授总账和明细账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包括上述的教学方法外,如果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声音甚至视频进行教学,可让枯燥晦涩的会计原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钱亚勤, 杜伟平.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林丽卿. 新会计制度下“基础会计”教学探讨[J].福建建材,1995,(4).

篇2

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空前发展,会计专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性专业学科得到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会计专业的供需状况并不理想。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持续全面发展阶段,社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旺盛趋势,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也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面临失业状态,企业也为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犯愁。追根究底,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规格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课堂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将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这一角度入手,从中职会计课堂现状及问题分析、中职会计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总结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为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中职会计课堂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一、中职会计课堂现状及问题分析

解决我国中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当前会计课堂这一媒介做出深入的分析,只有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我们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当前新的形式发展之下,国家极其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去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也意识到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我认为在可预计的未来,中职会计将会吸引更多的有志学员,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因此,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就是当前会计课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比较滞后

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重心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然而,会计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科,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而这些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欠缺的。会计专业具有内容复杂、图标数据多、操作强、实用性高等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只会培养出“理论上的书呆子,行动上的盲者”。它很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实践型人才。因此,我们急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将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

(二)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我国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宗旨及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一宗旨贯穿始终。然而,现实是一些学校的中职课堂教学活动与这一目标严重脱节。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着懈怠情绪,中职学生大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较弱,教师也比较轻视教学的过程,大多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承担起重大的责任,教学过程如果不新颖、不创新,那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搬运者”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指导者转变。

(三)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与社会生活生产不相适应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陈旧和老化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不尽合理,特别是实践课的比重过小,不利于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科设置的职业能力特色培养也不够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吸收,也不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中职会计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中职会计教学突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界对中职会计课堂的改革一事也争论不断,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无论是案例型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行动导向型的教学,还是体验型教学,抑或是模拟实验型教学,笔者以为都是指向一个重心,即是培养操作能力强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它们都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有益尝试。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效率、效果、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它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之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尽可能小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理念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它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指导作用,更强调教师以积极的合作者身份而非管理者身份融入教学活动中。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那么有效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调有效教学的实践活动:

(一)建立仿真的会计实验室,引入案例教学

仿真会计实验室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其处理实际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可以深化这一目的,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角色,快速进入会计和理财工作的现场,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同时也使他们具备了“真刀真枪”的时间经验。

(二)建立多媒体电教演示系统,采用新式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回馈社会,中职教育的教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完善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系统,这种方式能转变学生对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的逆反心理,从心理上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力。此外,它通过幻灯演示、投影演示、录像演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有效增加了教学容量,扩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视野。

(三)重视课堂上与学生的讨论、合作,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通常由教师提出具体任务,然后交学生讨论,最后确定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工或合作的形式,先进行自我评估,最后由教师检查并作出评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在)再完全依赖于老师,同时也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会计课堂有效教学的总结

(一)有效教学课堂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课堂应该更加注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对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团队精神、信息素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有效教学课堂要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及见解,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有效教学往往采取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方式,涉及大量现实的资料,这就会促使学生运用判断思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有效教学课堂要求教师角色向促进者、合作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他们单纯的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效教学课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起指挥促进的作用,而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主体要积极地去学习、创造。因此,它要求教师要营造一个宽容性、接纳性的学习氛围,并且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现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

[2]史永琴.《提高中职财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12年第9期.

[3]李小娟.《中职会计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总结》.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4期.

[4]曹兴美.《增强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第64期.

[5]张红梅.《中职会计课堂如何践行行动导向教学》.市场论坛,2010年第1期.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新生教育机构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任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仍然无法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体制上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外,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仍存在着较大问题。实际上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抓住了课堂就等于抓住了职业教育最本质的问题。

本论文中的“课堂”实质是一个由“大职业教育”引领的“大课堂”观的概念。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教室为界定的“课堂”也是针对学历教育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使学生的智力和人文素养得到逐步完善,即“理论+技能+人文”的全面的实效性。[1]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则是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

一 影响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Benjamin.S.Bloom)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换言之,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包括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如年龄,先前知识,动机等),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和内容的处理,对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组织地处理。

这个意义上说,要判别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的高低,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质量,二是教学过程的质量。因此,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教学大纲的适用性、教材的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态度、备课充分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能力、考核方法都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诸多因素。

二 如何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从教8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1 从教师方面来讲

作为任课老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能力,还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先动(激起学生认识动因即课堂外先动)——联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动(激起学生发展的潜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计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做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我院在军训期间让老师精心准备为新生进行专业讲解,同时告诉学生在校期间所要考取的资格证,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上课期间,请社会上会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以便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情。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了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请我院已毕业学生为学弟学妹们讲点、验钞技术等。通过以上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职业会计人的目标。毋庸置疑,我们高职院的学生大多数高考成绩不理想,被本科院校所淘汰下来,在学习成绩和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差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成就感、缺乏幸福感,教学情绪衰竭。但是,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从心理,不应歧视他们,反而应该帮助他们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同时老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顾问、教练与主持人,真正实现“阳光课堂”。

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源动力和前进的指路明灯。做到了这些,不刻意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氛围自然良好;不刻意追求教学成绩,教学成绩自然出众。

2 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须把握好4个问题。为什么要开这门课?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来教?就拿会计课程来说,须明确以下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设计图

(1)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这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何为职业能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简称ISCED),我国目前积极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5B类型。“5B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与涉及具体职业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从而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需的能力与资格。”[2]对照这一标准,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培养目标。 对于 会 计专 业 来 说,它 的 培 养 目 标 是 通 过 具 体 的 岗 位 来 实 现 的,如 图 所 示。

图2 教学目标图

(2)需解决岗位能力识别问题。这点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就拿会计岗位来说,任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会办理货币资金收付结算、会识别和审核各项原始凭证并会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会依法办理各种税款业务、会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会进行初步的纳税筹划、会用计算机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等。

(3)教材的选用。从教材方面讲,应严格遵循高职高专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向。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没有一本现成的教材,需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情况精心编写一本适合本地区、本院的特色教材。

(4)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相结合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把整个教学放在工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如下图所示。

图3教学项目的设计

(5)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课程枯燥而又抽象,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便更好的理解会计知识,这是摆在众多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加之得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财务会计》讲解支付结算方式时,复杂的结算程序是同学和老师比较头疼的地方。在讲授该节内容时,我将学生6人一组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课下准备,根据各种票据的结算程序自编、自导情景剧,把票据的流程表演出来。每组几分钟的课堂表演,几句简单的对白和签章的运行,就把复杂的结算程序诠释的清清楚楚,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意识,真正做到了“理论+技能+人文”全面的实效性。

由此可见,每堂会计课如果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一定会有的放矢,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必会学以致用。

3 从学生角度来讲

学生是教学对象,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是信息接收者,是系统构成的第一要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兴趣是形成主动思维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某种现象或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识内驱力来自于对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为实现好的成绩产生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为使自己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附属内驱力[3]。基于高职学生的思维的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领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这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其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从教学环境来讲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优化课堂环境为师生提供充分表演和大有作为的舞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完成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最短对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就尤为重要。记得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责文教授介绍说,他们学校的会计课程全部在实训室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而且接受很快,效果非常好。学生还没等毕业已被各大、中小企业和事务所抢购一空。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的主渠道。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原因。最根本的应该是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标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才是保证和提高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学校拥有或能使用的系列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制是指能有效地组织协调第二课堂活动以实现第二课堂目标的管理系统,以及其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的总称。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制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协调各种类型、各层次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第二课堂活动整体有序开展并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相互协调,能对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必要的限制,以及对管理的结果进行反馈和自我修正。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制是决定第二课堂管理活动成效的核心因素。同时应注意到,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评价,必须立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符合其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

(一)活动内容多样化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以其内容广泛和形式多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发挥其对第一课堂拓展和延伸的作用。根据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经验,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各类活动的层次也各不相同。从活动内容上来说,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专业技能实践、各类单项或综合比赛等多方面内容;从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上看,涵盖了系级活动、校级活动、省市级活动、与企业联合举办的活动、国家级活动、国际级别的各个层次活动。由于活动内容多且层次广,对会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管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作用效果的发挥。

(二)学生群体层次多元化 学生是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应考虑的核心主体。第二课堂的成功运行,既需要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展开广泛的调查,又需要科学安排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和配合,而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相互影响。参与会计本科第二课堂的学生群体既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又有经济类其他专业对会计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便是在会计专业本科的学生群体中,由于学生的个人规划、对会计活动的兴趣方向、知识面和掌握程度等个体因素差异,学生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层次差异,所以在管理规划会计类本科第二课堂活动时势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因势利导使第二课堂活动成效惠及各个层面的学生群体。

(三)培养目标体系复杂化 第二课堂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开展方式,成为各类培养目标选择的活动载体。目前,在各高校的实践中,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的目标太多,如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做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训练学生切实掌握会计专业各专项技能等。诚然,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课堂功能,提升活动效率,但过于复杂且不恰当的目标安排,会影响活动效果的发挥,使学生承担过重的负担,甚至打击学生群体参加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会计本科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创新

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结合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与教学资源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的指导,从本科层次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当前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的新趋势出发,打破以往对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管理中的机制僵化、各种活动开展繁杂无序、不重视管理成效的反馈与评价等状况,对管理和完善第二课堂作为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新形势下会计本科第二课堂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研讨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立稳定长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常态化的协调管理机制是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如果协调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将会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如果协调管理机制频繁变动,也会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性、传承性造成不良影响。科学合理的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协调管理机制,应该综合考虑会计本科第二课堂的目标体系、专业特色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自我完善特性和稳定性。

篇5

(一)微课。对于微课的解释,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总结下来,“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传播形式多,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选择性地观看或反复观看。这种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问题。

(二)翻转课堂。它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及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即将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课堂外学生可以预先通过微课等学习资源包先行学习新知识,课堂上的时间则用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答疑探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角色的良性转变,强化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教学课堂上的互动。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微课实质上是一种教学资源。微课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资源上的支持,翻转课堂也可以为微课走向应用提供市场和平台。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微课的开发使用质量越高,翻转课堂的实现就越有成效;课堂的成功翻转,学生的有效学习,也会促进微课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一门结合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训性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基础会计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等特点,这是由该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针对这些特点,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等方法进行讲解,则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讲,被动地学习虽然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会太好,而且还往往会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教学材料关联性差,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低。近年来,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少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库看似资源丰富,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源库实则只是一些课程标准、教案、习题、讲义、课件等内容的简单拼凑。一方面这些资源信息比较杂乱、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实际帮助不大。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互动和评估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成就感,出现了对学生吸引率低、无法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统一,无法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授课形式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对象均为大一的新生,但是由于生源不同等因素,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专业兴趣、学习能力等。因此,在同一个课堂下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是很难做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流程

(一)重构知识体系。教师可针对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碎化处理及重新整合,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视频、课件、练习、测验等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要有“微”这个共同特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负荷,应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新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课间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

(二)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学生在课前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在线答疑、讨论、练习、小测验等环节,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师通过批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在线答疑和讨论情况,获取微课的教学效果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内化知识点。课堂内的内化阶段是决定翻转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的一步,它主要是用来处理课前传递阶段教师搜集到的问题,达到学生内化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集中分析,在完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后,可设置相应的任务或项目,根据任务或项目的难易程度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完成学习项目,教师或在旁边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或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适宜的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后完成任务形成学习作品,实现知识(技能)的建构和内化。

(四)课后延伸巩固。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课中师生交流操练等环节,学生对任务(项目)中教师设计的要求已基本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拓展性作业,学生可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完成之后,由学生个人或小组上传平台,进行小组互评。课后的延伸巩固过程,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拓展,同时,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挑战拓展任务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笔者所授的基础会计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较多学生反映理论知识很难理解,实践操作技能不能较好地把握。为此,笔者尝试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借助教师提供的视频、网络资源、在线辅导等平台,完成部分知识的复习与学习,能达到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以某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为例,选取该教材的“模块六登记会计账簿”中的“任务四错账更正”内容,介绍该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借助网络平台,创建教学资源环境。课前建立以班级为单位、学习小组为次级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教师可在班级群上共享资源包,学生则通过平台下载学习资源,以组群开展学习讨论,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则可以提供远程协助获得反馈信息。

(二)根据学习任务,制作微课。该项目模块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会计账簿的填制方法,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记账错误类型下所采用的错账更正方法,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的填写、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意识,但整体专业水平不高。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将本教学模块制作三个微视频,每个视频3―5分钟。视频一:划线更正法的适用情形及具体应用。视频二:红字更正法的适用情形及具体应用。视频三:补充登记法的适用情形及具体应用。

制作微课时要注意精心设计微课的形式,包括声音、画面设计、人物的选择等,微课的录制要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只有具备吸引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微课录制完毕后通过网络上传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同时需要布置相关任务,如分别就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错账更正,学生可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自行完成学习任务,也可借助各种社交工具进行协助学习,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以在线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答疑。

(三)依托课堂,实现师生互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基本对不同学生对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了然于胸。课堂上学生可以小组为代表给出教师视频中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补充或修改。学生也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参与思考讨论,或者由教师使用具体的案例检测课前学习效果。

就该教学模块来讲,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学生们都已经掌握,所以课堂上可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该部分知识的“温故”;对于错账引起的账簿登记错误,学生提出不少问题,需要课堂实践;知识拓展部分学生有更多的建议,课堂上可以进行整合。教师在本节课重点设计了三个环节:应知:集体回答(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理论巩固;应会:代表操作,评委评价(各类错账的更正方法);应拓展:头脑风暴,知识拓展(混合型错账的更正方法)。

(四)知识深度拓展,提升综合能力。在课程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引导。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交流平台中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一项课后任务:结合教师制作的微课内容、课堂讨论内容、知识拓展情况,每个小组学生互相布置错账类型进行更正,要求在混合型错账的更正完成之后,上传平台,进行小组互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知识的深度拓展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6

摘 要:《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本课程包含了先修课程《会计基础》等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非常容易出现毫无意义的重复学习,导致学生反映浪费时间,效果不理想,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整合本课程为《会计分岗位实训》的一部分,大大缩短了教学时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讨论《出纳实务》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期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 :出纳教学;课堂教学;出纳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9-02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王杏云(1969-),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出纳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出纳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流程;掌握出纳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便实现学校学习和实际的出纳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出纳实务》这一课程的主要属性就是实践性,即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反映出纳实际工作中的各个关键点、各项工作任务的流程、涉及到的各种票据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场景的创设和角色的进入架起学校学习和实际岗位之间的桥梁。

一、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生所具备的预备知识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出纳实务》课程时,学生都快进入实习阶段,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先修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而《出纳实务》课程中包含了以前学过的这些专业课程的内容,如果按教材从头至尾平铺直叙地过一遍,难免有炒冷饭的嫌疑,显然学生无法接受毫无新意的重复学习,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出纳实务》在整个会计专业的重要性 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岗位,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工作,出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会计工作第一岗位”之誉。《出纳实务》在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能以为它包含了《会计基础》内容,就认为不必开设本课程,因为1、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会计基础》侧重于会计学原理,如借贷记账法原理等,《出纳实务》侧重实际的操作,完成具体的出纳工作任务,如货币资金的收付、原始凭证的填制等。2、描述的方法不同 《会计基础》介绍经济业务习惯于用文字语言描述,重点是通过写会计分录的方法来达到理解掌握会计原理的目的。而《出纳实务》直接通过读原始凭证来理解经济业务,然后要求学生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学生要实现这两种跨越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通过《出纳实务》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实现的。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的以上特点,教师应该重在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合,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等。

(一)、内容的整合和加工

整个教学内容被分成三个主要项目:一、认识出纳岗位。二、库存现金管理与核算。三、银行存款管理与核算。每个项目中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的通过细分的工作任务来学习,每个教学任务的教学资料,力求采用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仿真教学。

整个教学内容加工方面的特点是1、内容涵盖出纳岗位的全部工作任务,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出纳岗位的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出纳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设计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已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3、各子项目设计出的具体工作任务重在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分解性和真实性。4、设计的内容有利于训练方法的多样化和可轮换性。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教学法,以赛促教法等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微课的运用、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等,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常为书面形式),并对它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出纳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子项目的内容多逻辑性差,如果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介绍,难免枯燥无味,我们采用如下案例,让学生来讨论:某公司出纳张某,平时勤恳敬业,公司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都很满意。但受到同事的影响,张某开始涉足股市。然而事非所愿,进入股市很快被套牢,想急于翻本又苦于没有资金。他开始对自己每天经手的现金动了邪念,凭着财务主管对他的信任,拿了财务主管的财务专用章在自己保管的空白现金支票上任意盖章取款。月底,银行对账单也是其到银行提取且自行核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发现。至案发,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学生在看这个案例时,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公司内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张某错在那里?违反哪些法律法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给出要求掌握的内容: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要求,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2)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3)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非货币资金账户的记账工作;(4)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5)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不得由一个人兼管;(6)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的稽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相分离;(7)负责货币资金收付的人员应与负责现金的清查盘点人员和负责与银行对账的人员相分离。

很显然,在这里,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提问法 提出疑问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设计一个好问题,善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比如在“从银行提取现金”这个教学任务中,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1、你们个人去银行取现要办什么手续?学生的回答是填取款单。2、那么企业银行账户要提现也要填取款单吗?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学生会回答是填制现金支票。学生同时了解了个人和企业取款的手续上是不一样。接下来的问题是3、现金支票怎么填?怎样避免仿冒?引入填制的日期要大写,盖预留印鉴等填制现金支票要点就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了,使得学生意识到在填制现金支票中每一个要求都是必须的,不多余的。

3、情景教学法 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根据出纳实务来设置实验设施: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印章等都尽量与出纳工作的实际相同,尽可能实现业务仿真和操作情景仿真,让学生进入出纳“工作场所”,充当一个“出纳角色”。比如在实施“办理费用报销业务”这个教学任务时,按照经济业务的需要准备仿真的现金收付款凭证、费用报销单、现金支票(复印件)、现金收付讫印章、财务专用章、法人代表印鉴,大头针等。同时进行分角色扮演出纳员、会计、经办人和领导。达到“上学如上班,学习如工作”高仿真效果。

4、微课的应用 微课具有视频化、时间短、内容精、情景化等特点迎合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快节奏的需求。例如在“点钞技术”这一教学任务中,教师面对全班这么多同学手工演示点钞技巧,未免不能让全部学生都能看清并领会,但采用预先录制的微视频,在上课的时候放映演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各个点钞要点和难点都可以明晰地显示,并可以重复播放,也可以放在网站供学生下载,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教师的在课堂中只需巡视检查,纠正个别错误指法就行,既节省了教师的劳动,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装订会计凭证”这一教学任务,也可以用预先录制的微视频来演示整个装订步骤,展示装订的成果,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达到教师手工演示无可比拟的效果。

出纳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起始环节,是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内部职工关系的纽带,出纳工作对会计核算,经济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出纳实务》课程有它自己的教学特点要求和教学逻辑规律。作为教师,在进行每个项目的教学前应充分深入研究,准备好本项目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艺术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姝.出纳实务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2013,(421).

[2] 李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主导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3] 郁春兰.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出纳实务>整体设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

[4] 唐锋.基于"模块化技能化"的<出纳实务>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12,6(6).

[5] 吴茜.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出纳实务>项目课程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0,(08).

篇7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目前,《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账簿等,只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因此,会计的教学并没有达到实效性的目标。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究竟能学会多少?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会计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在、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不以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任务就完成了。而应该通过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一)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最根本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难重点如何进行讲解,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使用到的教具要准备充分,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备课要备学生,因材施教

职中的学生绝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进入高中学习专业课,也必然会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影响。如果单纯的不考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必然会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达不到教学效果。

3、备课时要探索有效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如采用设疑引导方式,在讲解存货这章节时,提出为什么要控制存货成本?首先让学生思考,继而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代表上台阐述,然后教师点评与总结。再如采用任务驱动引导方式,在讲解商业汇票贴现的问题时,以当前企业内资金周转不灵,但又急需要一笔资金,而向银行贷款又较为困难为例,引出解决资金短缺课题任务。面对这样的问题,想要完成任务,同学们很快想到的就是单位持有的汇票具有的贴现功能,这样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时大家急于了解汇票的到期值应如何确定,需要支付的贴现利息有多少?带着这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汇票的贴现知识就生动有趣了。学习的效果也就突显而出了。

(二)精讲内容,时间用在刀口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会计课程内容丰富且量大,要在45分钟教学生较多的内容,就需要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展开的,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来刺激学生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会计账簿的分类时,可以演示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账簿,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各类账簿的内容和格式。与此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切实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行能力训练,加强会计模拟实习

1、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

经济业务复杂多变,教师要精选经济生活中典型例题,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变灌输教学为合作交往,可以做一些基础性练习,例如: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也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练习,例如:在讲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个时候就要针对这一难点多配习题,并进行归类。讲一道练一道,及时帮助学生掌握难点。

2、尝试采用“四步探究教学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分四步:①阅读质疑、自主探究,②多边互动、合作探究,③训练检测、目标探究,④迁移应用、拓展探究。我是这样做的:

篇8

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懂专业、善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要适应这种需要,在会计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是以传递、接受为主,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错位、教学方式和方法刻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考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理论传授。因此,改革建立会计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当前会计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课堂“三环递进”教学模式的内涵

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和环境的递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成为积极递进的、高质高效的课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使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疑难点和思路,有的放矢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环递进”教学模式正是这些思想的体现。

所谓“三环递进”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客观差异性,抓住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导学、探究和共享,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化,循序渐进实施课堂教学。它是以导学、探究和共享三个相互连接、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为载体,以教学内容情景化、问题化、案例化为主线,以互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环导学是基础,是“情境创设”。创设者为教师,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巧妙创造出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学情感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进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时,第一环节可以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发展近况等为内容,伴以激励性的音乐为背景,进行课堂情境设计,这样既能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探究是核心,主要是分析目标,展示思维。包括分析、讨论和归纳等活动,教师应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手段引导学生领悟目标,使学生触及具体的知识点。如讲授《财务会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况和财务会计知识点的内容,找出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点之间的有益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也为具体学法指导提供契机。

第三环共享是关键,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包括学生的总结交流和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是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教学思想的双向交流过程,是具体学法指导效果的反馈和巩固。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会计课堂“三环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一)树立“教为导、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学为主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在会计学授课过程中,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把学生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 转贴于

(二)构筑平等开放的教学平台。

首先,教师要创设和调控互动氛围。要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互动课堂教学氛围。要对互动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要深入到小组合作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去,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其次,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要鼓励成员特别是小组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集体的智慧。第三,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而不是灌输,教师决不应将自己的观点、理想、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术观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努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强调课堂递进功能。

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精心安排递进情景,激励学生投入到课程活动中,在导学中,在探究实践中和共享成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实现师生、生生间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元化的递进。通过教师与学生递进,学生与学生递进,师生与环境递进,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促进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完美整合,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三、会计课堂“三环递进”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获得这些知识。把课堂教育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就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创造的状态,要参与和亲身经历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于是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实现“学生在做中学”。那么,如何实施“三环递进”教学模式呢?

(一)以热点材料、案例为载体,理解教材。

会计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和教师提供的素材,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同学间互相讨论,实施信息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给予分析点拨。引导学生将概念、原理、观点及内在联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将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起来,同教材基本原理加以有机结合,形成中心问题,找到释疑重点和知识的突破口。

(二)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构建知识结构网。

将上一教学环节获得的中心问题贯穿于教材知识之中,延伸和拓展,设置紧扣教材知识的热点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所设置的问题再一次进行充分的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并深入分析所设置的材料,形成一条教学思维主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精选一些选择题、辨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拓展题、综合题,强化训练,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共享结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知识的内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网。例如,以在讲授《基础会计学》第二章中“会计恒等式”为例。

首先进行导学:黄河公司决定,创办下属现代原料工厂。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公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公司要有资金。怎样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总结、交流统一认识:资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单位、个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机构借入。可知资金来源的两条途径:一是向债权人借入形成债权人权益(负债) ;二是投资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权益,这两项就构成了权益。 转贴于

接着,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公司筹足了资金后如何运用呢? 让学生讨论、探究,明确公司要用筹集到的资金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无形资产等。教师概括与总结:公司用这些资金建造的厂房、购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无形资产等,这便是一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到下面的结论: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同时对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安排一些难度不等、层次不同的练习题,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思维能力的升华,达到知识构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逐年递增,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才能在众多毕业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众多优秀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的需求。面对种种挑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必须学会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对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1.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在会计教学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想要在众多的毕业生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应该突出其实践环节的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职学校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有很多人认为,教育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环节只要稍做了解就可以了,具体的实践操作应该等到工作以后慢慢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采用文字的方式表达经济业务、T型账户等,以此讲解会计账务处理,普遍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环节缺乏重视。这样就会导致原本实操性很强的会计知识变的很机械,对于原本基础就很差的中职学生接受起来更加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是加以辅助,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都是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有很多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会计专业教学中如果单纯是教师讲授,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就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由于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因为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的从事过会计工作,所以对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了解的很少,这样就很难让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让中职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而且可能时间久了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来看,首先,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搭配不够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在教学条件上也受到一定层度的限制,没有把实践环节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如此,必然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其次,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不能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另外,会计专业的教材根据政策的变化可能每年都会有所不同,然而,很多学校教师为了方便备课,使用的教材都是几年不变,这样学生就不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财会政策,可能学到的都是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转变中职传统的教学观念

只有从思想层面发生转变,才能切实做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想要转变中职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人才观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作为中职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其次,在质量观方面,传统的教育认为学历对于学生很重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学校的毕业生自然就不可能有足够的优势。中职学校必须摒弃这一传统的观念,由传统的学历本位思想转变为能力本位,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学观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念普遍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不管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是有用、是不是能用、是不是会用。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职课堂更像中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引导式学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可能会与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互动,而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都在听教师讲。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或者可以进行课堂翻转,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让学生自己讲课不但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教师可以把教学任务分成小的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模块,由学生自己讲授自己负责的模块,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发现不足,取长补短。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点。

3.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进行设置。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轻重选择上,中职学校应该更加侧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的会计问题,因此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另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提高会计上岗证的通过率。会计专业上岗证是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把会计上岗证考试课程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但是也要避免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中职学校的课程不应该重复的讲授基础知识,应该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若要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教学的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现代社会新兴会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我们应该秉着现代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24-03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学项目的完整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从而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但在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各种微课、视频在网络上均能找到,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方式自行学习和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精讲或串讲,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或由教师统一解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1]。

1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由是美国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提出的。他们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课堂上的时间则主要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2]。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的TED大会上通过《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向大家介绍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推广,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开始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广泛探讨[3]。

“翻转课堂”这种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与吸收的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法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将“翻转课堂”与项目式教学结合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效率高 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项目,对各项目涉及的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所学知识点的相关视频或微课,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形象生动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实践、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重视理实结合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熟悉项目每一个环节,对项目取得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具有体验性、实践性的典型特征,它不只关注结果的考核,而是着重于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来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的能力。

教学效果多元化 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着十要重要的影响[4]。对于教师而言,其通过对“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从繁琐教学任务量中解脱出来,由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和协调人;对于学生而言,“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巨大的改变,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自学能力。

2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应用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是融合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理财学、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核算、监督、管理和反馈的一个专业。会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懂得打理企业财务事项、规划企业的资金布局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良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会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会计类课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理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5]。

目前,会计类课程教学仍大都采用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方法,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6]。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项目的实施来达到领悟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教学环境的提供和教学情境的创造,而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去讨论、探究、合作与实行,并通过全程引导,使学生最终顺利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完成之后,以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得分等方式,认知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自身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会计教学当中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体的“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成为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

3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美国的Robert Tallbert教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即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练习→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一致,均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此,结合会计教学的特点,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项目式教学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准备阶段 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确定知识点,有条理地列出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和 学习内容,自己制作视频、微课或者借助网络已有的视频和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任务的进度选择性地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如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利用网络对相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彻底搞明白,或者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或老师讨论。整个课前准备阶段是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基础,决定了后续学习的进度与效率。

课程教学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掌握教学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并对工作过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就进入课堂教学阶段。每个教学子项目都包含一定的工作任务,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环境并准备相应的实践训练设施,按照项目所需完成任务的多少和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所有小组成员都要在项目中承担一定工作任务,每个项目组都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7]。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协调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评价 在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验,展示项目成果,对各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课后要写学习体会,对自己在项目实施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巩固。

具体案例应用 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结合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来展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先要把整个课程分解成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职工薪酬岗位、税务岗位、资金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岗位等多个总项目,总项目下又再具体划分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有各自的学习任务。每次授课前,要求学生上网去看相关的视频和微课,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银行存款的核算”学习任务为例,任力描述为:掌握银行转账的各种结算方式和银行存款的清查。知识的准备需要五个方面:熟悉各种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种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银行转账结算与现金结算的区别;了解银行未达账项的含义;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表编制的方法。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视频或微课。

在学习“银行存款的核算”的操作实践中,选取“支票”操作训练。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所需的资料,然后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按四人一组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及任务。小组成员要求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按时完成其工作任务,在实训过程遇到问题鼓励小组自行协商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进一步训练支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能根据自身所学解决问题。教师在完成实践操作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知晓少数学生遇到的个别情况,扩充课堂学习内容。

在利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完成“银行存款的核算”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回访。结果表明,所有的学生一致认为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符合他们对学习的期望,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方式获得参加实际体验的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3]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