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3: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年护理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老年患者易产生孤僻、暴躁的心理,要注意语言艺术
有的老年人在家是长辈,在单位曾是领导,有的还在战争年代立过功,往往以功臣自居,行为不愿受别人支配,不习惯入院后的“被领导”,感到约束,对有害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做法也不肯改,好发脾气。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特别要注意举止文雅,语言规范,态度和蔼、诚恳,注意讲话方式及语言的艺术性。要尊重他们,从感官上给他们良性刺激,耐心听取他们的要求和意见,能做的尽量予以满足,做不到的要予以耐心、诚恳的解释,使他们产生信任感,以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不是去教育和改变患者,而是去启发他们与疾病做斗争的积极性。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还尽量做到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宣教疾病的发生机理、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这样就容易赢得老年患者的信赖。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我们经常宣传食盐过量与高血压的利害关系,帮助老年患者改变嗜盐过度的不良生活习惯,介绍长寿老人生活经验和防衰老的措施。
2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低落、孤独、悲伤的心理,要注意关心体贴
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体弱多病,往往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缺乏朝气,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感很强。有的老年人感到自己患病给社会、子女都带来了负担,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加上住院后对自己的病情考虑过多,产生恐惧和猜疑情绪,对未来没有兴趣,也没有寄托。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体贴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寻找生活的乐趣,减轻疾病的折磨,生活上多照顾,饮食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3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改变、喜怒无常的心理,要注意心理疏导
有的老年人性情变化多端,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希望儿女及亲朋好友多加探望,能听到良好的消息,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时而又感到烦躁,喜欢清静,不希望过多的人探望,如果儿女亲友日久不来,又感到孤独寂寞,怨儿“不孝”,亲友不关心。有的老年人长年不愿离开病房,有怕死感,总感到在家生活不安全等。这些表现都是脑动脉硬化的征象。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了解患者这些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要与他们的家属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同病室患者的工作,让他们互相关心。我们还经常巡视病房与老年患者谈心,征求意见,并且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帮助照顾,使患者从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对其疾病的恢复产生促进作用。
4 老年患者易产生过度谦让、冷漠的心理,要注意情感的交流
人们住院一般都会感到陌生,老年患者更是如此,人入暮年,已历经人生沧桑,世间风雨,他们的忍受力是惊人的。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年患者对环境、对疾病淡然处之,宁愿忍受也不提什么要求,表现出过分谦让与冷漠。护士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每一细小变化,善于调节他们的生活,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使他们感到方便,不必经常求助别人。另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多活动。我们要以诚相待,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加强心理咨询,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解除患者的冷漠情绪,并说服家属理解患者的心理,多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唤起患者的热烈情感,使心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老年慢阻肺会在发病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阻塞,让患者感受到呼吸苦难的折磨,并让其整个活动受到限制。由于慢阻肺的病情发展缓慢,这也在无形当中延长了治疗的时间,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会让患者产生一种焦躁、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出现放弃治疗的情况。针对这种问题,护理人员要格外重视患者的心理特点,用最耐心的态度给予患者关怀,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对于治疗或护理的具体需求,让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面对治疗,为日后的康复做好充足的准备。
1 慢阻肺概述
慢阻肺简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属于一种以持续的气流受到限制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引发慢阻肺的主要原因为吸烟以及吸入有害颗粒等。慢阻肺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以往会对患者的肺部乃至整个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会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等,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变浅甚至心力衰竭等症状。
引发慢阻肺的因素主要为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两类。个体因素是指遗传因素而引发的慢阻肺,但最重要的仍然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所引发的慢阻肺为吸烟、空气污染或者由于患者的职业等原因吸入粉尘或其他有毒物质。这些因素都会对患者的气道功能造成损害,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慢阻肺在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根据世卫组织的相关统计表明,慢阻肺在50岁老年群体中具有13.7%的发病率,并且这项数据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要在临床中对其治疗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由于慢阻肺的病情发展缓慢,治疗时间长,很多患者由于抵抗不住治疗的压力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治疗与恢复。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生命健康治疗,护理人员就要对老年慢阻肺患者投入大量的精力,了解其心理特点以及对护理的具体要求,对其提供耐心细致的护理干预手段,既能促进其预后康复,又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和谐的护患关系。
2 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特点
2.1精神抑郁 在老年慢阻肺患者的众多心理问题中,以精神抑郁最为常见。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老年慢阻肺患者会不善于与人沟通,也不善于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表达给护理人员,导致护理人员不了解患者的真实需要。久而久之,患者更加不愿意讲述自己的需求,并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注意力减退。老年慢阻肺患者会有半数以上存在精神抑郁的心理问题[1]。
2.2焦虑紧张 由于慢阻肺是一种肺部的慢性疾病,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然而其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折磨。大多数患者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就会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李姣佯[2]的一文中选取了其院的60例高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际表现,总结患者的心理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这60例患者中有48例具有焦虑紧张的心理,占总人数的80.0%。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失眠等,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发脾气,不配合治疗,也耽误了其最佳的治疗时间。由此可见,焦虑紧张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治疗会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2.3依赖性强 慢阻肺不易彻底痊愈,会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由于慢阻肺的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病情的反复发作会给其生理及心理带来极大的变化,会将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医生和护理人员身上。老年慢阻肺患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孤独的感觉,同时病情的治疗不彻底会让其产生一种绝望的心理,而将康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依赖性强。如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希望破灭,就会在心境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愿意配合治疗[3]。
3 老年慢阻肺的护理措施
3.1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在了解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特点后,能够得知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让患者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为其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治疗环境。廖鲁燕[4]的文中选取了某院68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之前护理人员就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将患者的病房布置的宽敞明亮,病房温度调节到让人舒适的环境下,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树立患者自信 患者面对反复发作的病情,最容易丧失救治的自信。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起到一定的疏导作用,让患者能真正对护理人员卸下心防,准确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采取耐心的安慰,通过向患者讲述慢阻肺成功的病例激发患者的自信心。宋彦[5]等人的文章中,对其医院的老年慢阻肺患者提供全程优化的护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为心理护理。通过这种护理方式,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在治疗中患者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大部分的患者最终都康复出院,很多患者也对护理人员的良好态度表示了感谢。
3.3对晚期慢阻肺的患者提供护理 晚期的慢阻肺患者长期受到病魔的折磨,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逐渐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一种绝望的心理,甚至想要放弃治疗。根据相关的医学研究表明,晚期的慢阻肺患者会或多或少存在一种病态的心理,面对这种患者,护理人员一定不能对其刺激。针对晚期的慢阻肺患者,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对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叮嘱家属要在饮食起居方面照顾好患者,不要在患者面前提高关于疾病的任何字眼,让患者有一种心灵上的寄托,配合医护人员每一个环节的救治。
3.4服药护理 服用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以成人常用量的1/3或1/2为最佳状态,并且需要根据慢阻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加减药物的剂量。治疗慢阻肺的药物对患者身体机能影响较大,如果患者一开始就采用大剂量药物,尽管能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性器官,造成患者服药后出现诸多不适症状。同时大剂量的降压药物也会造成患者耐药性的提高,导致日后降压只能不断增加药物剂量,对患者治疗及护理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治疗老年慢阻肺的药物的服用必须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用药剂量,从而获取满意的治疗效果。
4 结论
对于老年慢阻肺的患者,要想从根本上治愈患者,除了医疗上的进步之外,还要让患者信任医护人员、配合医护人员,这就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变化,人文关怀会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要护理人员对老年慢阻肺的患者给予一些关爱,就一定能让人们心中冰冷的医院成为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殷娅.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08(14):118-119.
[2]李姣佯.对于高龄患者慢阻肺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02(25):247-248.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47-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中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护理工作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我们对104例眼科老年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总结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眼科住院病人,本组病例104人,男43例,女61例,年龄60-87岁。在104例病例中,老年性白内障71例,青光眼24例,视网膜脱离6例,所有病人无心理精神疾病病史。
2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担忧心理:眼科手术必然要给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出血、疼痛等,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这是一个心理应激和适应过程[1] 。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常顾虑重重,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术后并发症,由于视物不便,病人有时打翻药瓶、水杯等.怕麻烦他人的心理状态。
2.2 自尊心强:老年患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顺从他,怕别人瞧不起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精心照顾。部分老年患者自制力差,注重小事,对周围人的态度非常敏感。
2.3 孤僻多疑心理:老年患者由于环境改变及视力障碍,孤独和寂寞感油然而生,如不及时排除这种心理障碍,患者将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情绪消沉,容易动怒。对自己手术和治疗措施放心不下,怀疑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明,对手术有恐惧感。
3 针对不同阶段的进行心理护理
3.1 手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前紧张恐惧和担心手术效果是眼科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我们首先从感情上尊敬老人,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来关心体贴老人。有针对性的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融洽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因此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到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做到有问必答,耐心细致,通过语言沟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病房护士不仅要参与病案的讨论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更要做好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对视网膜脱离的病人,在术前应向病人说明术中需要牵拉肌肉会出现恶心、呕吐、烦躁等情况。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减少病人的惧怕心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可告诉患者,为您做手术的医生经验丰富,不要担心,手术会顺利完成的,用实例开导和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以及战胜病魔的信心。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许多老人不想拖累子女,又担心费用过高,总不能安心。我们应经常与老人聊天,了解病人的感觉,并在治疗过程中为老人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2 手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经常巡视病房,多了解病人的需求。术后主动询问老人是否有眼球胀痛等情况。协助患者取舒服卧位,使患者感到受尊重,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老年人喜欢与其他病人讨论手术后的治疗及恢复情况,如果恢复不如别人,甚至与别人用药不同,部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不安。要向患者说明各种疾病的特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并向患者介绍每种用药的日的,让患者感到自己在康复之中。护理人员应关心病人多做解释工作,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对疑心较强的患者,特别要注意不在病房议论病情,严格做到慎言守密。在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切勿流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应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护士实施的心理护理措施要具体、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3 康复期心理护理
手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医生认真细致的手术,但与术前、术后的心理及生理护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并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同医护建立起新型的医护患关系,有效地配合了手术治疗。同时做好出院指导,防止并发其他疾病,嘱其按时来院复查。可以将各种疾病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制作成小册子,录制成磁带,更方便了视力不佳的患者的了解需要,使患者能经常翻阅、收听,起到时刻提醒、帮助的作用。
4 小结
眼科手术患者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差异,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心理反应[2]。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要想做好心理护理,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还要掌握一些眼科常见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发病机制、以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等。对手术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成效,病人能主动配合手术和其它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常见心理特点
1.1 恐惧、焦虑、抑郁 由于身体的老化、疾病的痛苦、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老年人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变化。
1.2 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富于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与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和猜测医护人员及亲友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惫,影响治疗[1]。
1.3 孤单、寂寞 抱病在身,子女自立而纷纷离开家庭,老伴年迈体弱或去世,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有被抛弃感。
1.4 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 多疑或有绝望心理老年病人,情绪多不稳定、幼稚,心胸较狭窄,好猜疑,好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因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甚至蛮不讲理。受到不良刺激立即情绪激动,跟人大吵大闹。
1.5 自卑、自弃 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这类病人常较悲观,不愿与人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的病人甚至有自杀念头。
1.6 偏执、暴燥、自持心理 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心胸狭窄、好妒忌、脾气暴燥;过强自信心,认为自己年岁大、阅历深,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的指导。
1.7 过强依赖心理 情感变得脆弱、敏感,顺从依赖,喜欢周围人对他尊敬,希望子女朋友来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
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以及采用有关心理学的手段,从而影响或者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2]。
2.1 护理措施
2.1.1 收集资料 全面评估患者,详细收集资料,特别是患者的经历、生活时代背景、文化程度、对健康的理解程度,深刻理解老年患者的心态,才能与老人进行沟通,从而找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2.1.2 环境要求 洁净、清新的物理环境;舒适、优美的人文环境;轻松、愉快的恢复环境,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3 帮助老人适应角色转变 老年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那种往日是工作单位的决策者,具有一定“权力”的老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举止言谈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凡事多征求老人自身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说法,关注他们的想法;鼓励老人之间互相交流,并创造一些交流的条件:书报角、休闲亭、康复室等,彼此之间能互相倾诉。
2.1.4 尊重、体贴老年人 尊重与被尊重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尊重老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老人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使老人感到舒适、温暖和体贴,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老人的需要。
2.1.5 争取亲友的支持与配合 帮助患者建立和谐的家庭及良好的社会关系,鼓励亲友勤探视,力求同老人共进餐、共娱乐,使老人能常以愉悦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78-02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1],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给病情观察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必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难题。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要点,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患者102例,男65例,女37例;年龄65~89岁,平均70.1±7.2岁。均符合Framingham研究中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其中:全心衰28例,右心衰30例,左心衰44例;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2±4.3年。缺血性心脏病25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压病22例;心肌炎5例。心力衰竭的诱因:上呼吸道感染36例,房颤18例,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9例,其他无明显诱因者39例。
1.2 方法
102例病人,经过仔细的询问病史 ,总结出临床特点。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一种或几种联合用药基础上,根据临床特点实施护理干预。
2 结果 病情获得一次及以上缓解的共有90例,缓解率达到88.24%。
2.1 临床特点
2.1.1 疲乏、无力或(和)头晕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老年人因脑血管硬化及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差,病史常陈述不清,且常伴有全身多种疾病存在,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而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3]。老年人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心力衰竭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及机能减退,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等症状。
2.1.2 由于心力衰竭所致胃肠道淤血与低氧血症,可表现纳差,上腹胀痛不适、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极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2.1.3 急性左心衰及肺淤血早期多表现为轻咳、气促及肺底移动性湿音,临床应避免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混淆[4]。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较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而颈静脉搏动增强、下肢轻度浮肿、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等则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
2.1.4 老年人免疫机能低下,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应结合临床征象全面分析,心律失常、输液、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常为诱发因素。
2.2 护理体会
目前的治疗手段尚不能使心力衰竭达到完全控制的水平,只能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减轻症状、阻止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节、锻炼身体、加强护理及健康知识宣教等方法来实现[5]。由于老年人发生心衰多无典型症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加强早期心衰的诊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把握用药剂量,及时观察用药效果,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肺部感染,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
2.2.1 减轻心脏负荷 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护士应注意限制患者的活动,轻度心力衰竭可室内活动,心力衰竭较重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液体点滴速度不宜过快,15~20滴/min,每天输液总量不宜超过1000~1500ml。要教育患者不要作超能力的体力活动,当心力衰竭表现改善后,方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恢复体力活动。避免因长期不必要的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等。
2.2.2 饮食指导 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气闷,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同时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导致食欲减退。此外,钠盐摄入过多,可加重心衰。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劝其进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当食欲好转后,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腹胀而加重心脏负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缓泻剂。
2.2.3吸氧 心衰时组织因灌注不足而缺氧,故须吸氧。一般氧流量2~3L/分,肺心病给予1~2L/分。
2.2.4控制感染 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应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其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灭菌水。
2.2.5护理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老年心衰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由于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患者常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也可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床上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时,由于斜坡的关系,容易下滑。因此要尽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卧位,减轻因久坐产生的疲劳,防止褥疮发生。
2.2.6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洋地黄类药物的用量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嗜睡、视觉改变、早搏、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老年患者尤要慎重,宜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血管扩张过度,心脏充盈不足,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
2.2.7 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压抑、焦虑和孤独等心理因素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预后因子[6]。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7]。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常因严重缺氧而有濒死感,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 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的发病者基数和新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上升的疾病之一。>10%老年人群(>70岁)发生心衰,在发达国家,约7%的人群患有此病。治疗同时应根据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好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必要时教育陪护人员。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正确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低盐饮食;气候转换时要预防感冒,及时添加衣服;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学会放松技巧和用情绪转移达到心境平和,保持情绪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过于激动;详细说明活动量和每日应保持的睡眠时间及如何遵医嘱应用安眠药,适度体力劳动;详细交待各种药物名称、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随意停药或乱用药的危害;定期复查,说明在出现何种情况时需要随时复查。
参考文献
[1]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2] EugeneBraunwald,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7-426.
[3]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4-741.
[4] 成荣涛.老年左心衰竭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误诊误治,2003,16(1):70-71.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1],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92例,其中19例误诊,误诊率为20.6%。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60~89岁,平均(70.1±7.2)岁。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心力衰竭分型:全心衰26例,右心衰28例,左心衰38例。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2±4.3)年。住院次数:1次16例,2次21例,3次以上55例。
1.2 病因 本组以原发病为主要病因,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单一疾病致心力衰竭者12例;合并2种疾病36例,3种以上疾病44例。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衰退亦是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之一。基础疾病:患者多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压42例。心力衰竭的诱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房颤18例,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9例,其他39例。
1.3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憋喘、端坐呼吸、需高枕卧位36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痰中带血丝28例;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缺乏18例,恶心、呕吐9例;少尿、水肿8例;发热12例,头痛、头晕、烦躁、失语9例,胸痛8例,消瘦6例。
2 临床特点
2.1老年人因恼血管硬化及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差,病史常陈述不清,同时常伴有全身多种疾病存在,致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而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3]。
2.2老年人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及机能减退,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而疲乏、无力或头晕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等症状。
2.3由于心力衰竭所致胃肠道出血与低氧血症,可表现胃纳差,上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极易误诊消化道疾病。
2.4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咳、气促及肺底移动性音,是急性左心衰及肺淤血早期表现。临床注意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相混淆[4]。
2.5老年人免疫机能低下,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应结合临床征象全面分析,心律失常、输液、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常为诱发因素。
3观察与护理
3.1减轻心脏负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能力、心脏功能等作一些自己能承受的工作,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护士应注意限制患者的活动,轻度心力衰竭可室内活动,心力衰竭较重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液体点滴速度不宜过快,15~20滴/min ,每天输液总量不宜超过1000~1500ml。要教育患者不要作超能力的体力活动,当心力衰竭表现改善后,方可逐渐根据自身情况恢复体力活动。
3.2饮食指导;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闷气,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同时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故而导致食欲减退。此外,钠盐摄入过多,可加重心衰。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劝其进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当食欲好转后,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腹胀而加重心脏负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3控制感染;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灭菌水。
3.4病情观察
3.4.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
3.4.2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为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
3.4.3心率增快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如心率加快超过平时20次/min以上并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早期心力衰竭的处理。如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用洋地黄制剂的患者不能以以上标准,应作全面观察。
3.4.4头晕、疲乏或无力,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首发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等,应引起重视。
3.4.5上腹胀痛、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时,常是右心衰早期表现。有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心血管症状不明显。
3.4.6心脏病患者如有颈静脉搏动增强或下肢轻度浮肿,或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
3.5用药指导
3.5.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3.5.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
3.5.3血管扩张剂;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血管扩张过度,心脏充盈不足,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3.6 护理
由于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患者常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也可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床上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时,由于斜坡的关系,容易下滑。因此要尽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卧位,减轻因久坐产生的疲劳,防止褥疮发生。
3.7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包括压抑、焦虑和孤独等,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预后因子[5]。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6]。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常因严重缺氧而有濒死感,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8 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更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必要时教育陪护人员。目的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建立正确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如如何避免诱发因素,气候转换时要预防感冒,及时添加衣服;指导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学会放松技巧和用情绪转移达到心境平和,情绪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过于激动;详细说明活动量和每日应保持的睡眠时间及如何遵医嘱应用安眠药,体力劳动不要过重;详细交待各种药物名称、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随意停药或乱用药的危害;定期复查,说明在出现何种情况时需要随时复查。
4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在形态与功能上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生理性老化,在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脏贮备功能下降,这些退行性变使老年人易患心力衰竭。掌握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做好观察与护理,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2] Eugene Braunwald,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7-426.
[3]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4-741.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1-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维、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人对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易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 ,本科是老年护理病房,日常家属探望时间较少,老人每天面对的是医生、护士和护工,因此通过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通过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显著成效。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4岁;全部为意识清醒且对答切题的老年患者。
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途径来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3 结果
40例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心理特点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焦虑、恐惧型13例,占32.5%;孤独、抑郁型11例,占27.5%;自卑、自弃型8例,占20%;失落、多疑占6例,占15%;偏执、暴躁型2例,占5%。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和有效沟通,我科40例老年患者中87.5%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
4讨论
4.1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4.1.1焦虑、恐惧 焦虑、恐惧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到老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经济窘迫、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些常是老年人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他们会对自己的疾病过分担心,怀疑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同时由于住院时间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等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护理:主管医生和床位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热情介绍自己,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介绍一个病房的病友,尽快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依赖感,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4]。帮助老人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热情回答老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指导老人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思想,真正从身心去关心老年人。
4.1.2孤独、抑郁 老年人离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一时失去了生活目标,精神上减少寄托,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寂寞,无价值感等空巢综合征,加快老化过程[5]。老年人由于患有各类慢性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丧偶独居,有的虽然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而对老人照顾不周,种种原因使老年人产生了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刻不容缓。护理:医护人员要经常关心体贴老年人,利用一切机会与老年人多交流,可以聊聊家常,谈谈过去的生活与工作,使老年人尽量忘记自己是在医院。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失落感,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6]。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散步、听音乐等,可以解除无聊乏味的医院生活,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需卧床休息,我们可以与患者做床边交流,及时发现心理变化,通知家属多探视,消除孤独心理。
4.1.3 自卑、自弃 多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者,老年人会怯于与人交往,孤独地自我封闭,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了,生病的同时给子女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负担,而出现自卑、自弃的失望情绪[7]。常常表现为悲观,不愿意与人交往或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帮助老年人认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锻炼其应对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和良好地自然状态[8]。鼓励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挖掘潜能,得到一些自我实现,增加生活的价值感和自尊。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的悲观和自弃要予以抚慰和劝导,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9]。在工作中克服交流的障碍,对易健忘、唠叨的老年人不能嘲笑,应像自己的亲人般照顾他们,原谅他们的健忘、唠叨,经常陪伴老人,安抚患者情绪。
4.1.4 失落、多疑 退休后权威性和影响力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开始产生失落心理,认为自己进入了风烛残年[10]。怀疑医务人员刻意隐瞒病情,极为关注医护人员的讲话内容,同时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在行为上出现改变,多疑、依赖、易激动等老小孩行为改变。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自觉症状加重,心理高度紧张,对亲友探视,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神情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不祥暗示[11]。护理:医务人员经常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佳时,护士应避免流露出忧虑、紧张的心理,以免给患者留下病情重的暗示,对失落、多疑的患者应主动关心,多谅解。部分患者对自己患的什么病、病情严重程度心存疑虑,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士护理水平[12]。因此护士应加强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全面的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时应动作熟练、技术精湛,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尊重、理解。
4.1.5 偏执、暴躁 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通常只相信和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比较顽固[13]。在日常的治疗和护理中,不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自尊心强,易激惹,很难沟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遇事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粗暴。护理:医护人员要尊重老年人,称呼要适当,可以用"老李、李伯伯、王阿婆"等称呼,可以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一般无太大原则要求时要尽量迁就,适当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14]。对于违反医疗护理原则的时候,要耐心合理的解释直至患者欣然接受,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冲突。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一时办不到,应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消除不良情绪,配合医护人员。
5 小结
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施行心理护理,从而让老年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同时有效地帮助老年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孤独、抑郁、自卑、自弃、失落、多疑、偏执、暴躁等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护士在工作中要真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视患者为亲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 961.
[2]向明华.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22(9):69-70.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霍平,玲. 恰当回应患者的方法与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 5):379.
[5]贺丽春,陶新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34(13):3389-3390
[6]孟庆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181-182
[7]陆燕.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A:136-137
[8]于梅香.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 (1):47-48
[9]王玉林,隋海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2):154-155
[10]宋丽丽.浅谈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 (20):4427
[11]于艳春,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 2) : 120.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155-02
近年来,我国老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1]。为了探讨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所以,我们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的210例戊型肝炎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戊型肝炎210例,其中单纯戊型肝炎144例,乙、戊重叠感染66例。在单纯戊型肝炎中,老年(> 60岁)患者66例(45.8%),年龄60~99岁,男性41例,女性25例;临床类型分为急性黄疸型61例(92.4%),重型5例(7.6%)。非老年患者78例(54.2%),年龄20-59岁,男性46例,女性32例;临场类型为急性黄疸型69例(88.5%),急性无黄疸型9例(11.5%)。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2 检测方法 全部病例使用ELISA法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抗HEV和(或)抗HEV-IgM试剂盒由华美及科华公司提供,同时采用日本奥林巴AVT7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或t检验。
2 临床特点
2.1临床表现 以厌食、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腹泻、巩膜黄染、尿黄多见,并有全身皮肤瘙痒、大便变浅、胆汁淤积等症状。
2.2 并发症和合并症 由表中可以看出,非老年组多合并脂肪肝、糖尿病。老年组多合并多种疾病,由以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等居多。
2.3 治疗方法 治疗包括休息,清单饮食。使用甘草酸二胺、硫普罗宁、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病情较重者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同时给予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
2.4 临床转归 老年组治愈30例,好转31例,但5例重症肝炎患者,虽经保肝、降酶、促进肝细胞再生、血浆置换等综合治疗仍未见好装,2例死于肝肾综合征,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非老年组治愈42例,好转36例,无死亡病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恐惧心理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病情重,病程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应积极给予心理护理,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戊型肝炎的病因、治疗、愈后、护理和防护措施,介绍消毒、隔离的意义和方法,关心、体贴病人,消除其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和帮助病人战胜疾病。
3.1.2 焦虑心理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重,持续时间长,治疗反应差,易发生不良药物反应,康复缓慢,加上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负担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焦虑心理,不利于病情恢复,所以,更应积极给予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使病人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缩短病程,增强康复的信心。
3.2 症状护理
3.2.1 瘙痒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更换内衣裤,宜选用纯棉制品。如果瘙痒严重,要剪短指甲,严禁用手搔抓,可用温水擦身。
3.2.2 消化系统症状护理 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有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但脂肪摄入不宜限制过严,禁酒,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饮食规律。重症肝炎和肝昏迷前期,限制蛋白摄入量;有腹水病人要给低盐饮食,限制饮水量,每日测量腹围一次;有糖尿病患者,应进糖尿病饮食。
3.3 病情观察 观察临床症状是否减轻,注意用药后反应。按时测量生命体征,记录尿量,观察瞳孔变化,注意病人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如智力减退、计数不清、沉默、急躁、谵妄、扑翼样震颤阳性等提示肝昏迷前兆;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口鼻粘膜出血、皮下瘀斑及柏油样便,如有消化道大出血时要积极抢救,安定病人紧张情绪,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详细记录出血量,认真做好护理计划。长期卧床病人,应给予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4 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病人的体力消耗,病室内保持安静清洁,温度、适度要适宜,保证病人安全。
3.5 隔离与消毒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并以污染的水源传播为主,也可以通过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人发病后应与家人隔离一个月,生活用具需经常消毒,提倡分开使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蔬菜水果洗净后食用。
4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戊型肝炎由如下特点:(1)临床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治疗反应差,易发生不良药物反应,康复缓慢。(2)并发症和合并症多,重型肝炎发生率高,症状重,愈后凶险。通过研究结果证实,戊型肝炎虽然多见于青壮年,但是,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0岁以上人群仍有频繁的社会活动和较广泛的社会交往,所以,这一年龄组仍为戊型肝炎高发人群,且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均较重,大多会有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时间长,恢复期延长。因此,对老年人戊型肝炎的预防、治疗及护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降低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减少病死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60~79岁,平均68.9岁。其中慢性阑尾炎10例,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症6例,腹股沟庙嵌顿9例,肠梗阻5例,消化道溃疡并出血3例,腹膜炎4例。合并症:冠心病3例,慢性呼吸道疾患2例,前列腺增生5例,高血压、高血脂3例,糖尿病3例。
2 老年急腹症的特点
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不敏感,对于炎症性疾病往往存在发病时间长,而就诊时间晚的问题,本组病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5~7 d;抵抗力弱,病情变化快,机体反应能力差,常出现临床症状、腹部体征与实验室检查不相符合的情况;老年人多合并内科疾病,各脏器功能衰退,机体的代偿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对病史讲述不清易误诊漏诊,延误疾病的治疗。本组有5例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约占13.5%。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对老年人,除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外,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应尽量予以满足,给其安慰和鼓励,耐心、细致的做好术前解释,使其了解所患疾患、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不安心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者,建立特别记录,警惕休克的发生。首次测血压时,应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病史,以供参考。观察腹痛性质、程度、范围的改变,除根据患者的主诉外,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姿势,必要时进行腹部检查。随时注意腹部体征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观察病情时应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后及早手术。对于诊断不明者,如病情变化迅速,有手术指征,应及时剖腹探查。严格卧床,减少搬动,以免病情加重。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腹痛、腹胀和炎症局限。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电解质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补液时输液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防止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
3.2 术后护理 ①根据老年人器官功能及维持内环稳定功能减退的特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将合并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置ICU病房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异常,随时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对糖尿病患者,每日监侧血糖、尿糖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胰岛素的用量;②术后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逐渐加剧。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使心肌耗氧增加,而诱发心律失常。为此,要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细心观察和排除可能引起或加重切口疼痛的原因,对原因明确的切口疼痛,给予预防用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诱发心脏疾病;③老年人肺弹性及胸腔顺应性降低,加之气管、支气管黏膜纤毛上皮清除功能和咳嗽反射减弱,增加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危险。应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协助指导有效排痰,可取雾化吸入后轻叩背部。由下至上,由轻至重。同时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卫生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避免院内交叉感染;④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慢易并发肠粘连,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根据其体力、承受力适当活动;对体弱病重,有并发症及限制活动的患者,仍应坚持卧床活动或给予穴位封闭,以促进肠功能恢复;⑤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口腔炎症,术后早期活动的患者应督促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禁食患者常规口腔护理。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汗腺萎缩,以致皮肤干燥、皱褶多、易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因此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生活质量。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0岁,连续三日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假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者。该病分2型:(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混合性高血压收缩压》≥40mmHg,舒张压≥90mmHg。
1.1血压波动大,主要是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表现为血压忽高忽低。
1.2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大多数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常常大于160mmHg,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小于90mmHg,同时常伴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不适表现。
1.3容易发生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眼花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缓慢。
1.4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疾病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
2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2.1 高血压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因此家人要给予照顾体贴,减少其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与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2 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非常重要。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2.3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主要是坚持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一般食盐量为每天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和脂肪饮食,每日脂肪不超过30—40g,并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和过甜食物,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2.4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注意避免血压剧变的因素,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戒烟;预防便秘;节制性生活等。
2.5 预防性低血压。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果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足部,就可以缓解。
2.6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调整药物的使用,血压不要降得过快、过低。监督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下次服药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