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13: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课堂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理性精神,认识数学的价值。而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无疑新课标的实现都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一、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概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虽然传统教学没有对概念教学进行重视,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主要是基于文本,从三个方面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讲解与分析:(1)对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即是对数学概念的内容和可能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2)对数学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强调,即是数学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联系和相近概念进行了区别。这样的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对知识进行运用。
(二)当前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忽视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强调数学概念的知识本位,这就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进行了极大的压缩。现在的教学都十分“重结果”,在对概念进行引入时,没有能够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数学概念,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只能够对概念进行死记,而没有对数学概念的实质进行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则成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唯一捷径。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机械的,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不深。
(一)有效的概念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对概念进行导入时,一般情况下是对概念进行引进,然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各种例题和练习,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特别是在概念教学这一个环节中,不能够给简单的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而应该重视对概念的导入,通过合理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立概念。”数学教材一般对于新知识点的引出都是按照知识的发展系统性来安排的,所以,如何从旧知识点过渡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以一种系统性的概念去掌握和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然后再设计知识点的过度。
例如在教学高一数学的“三角函数”时,在学生学习了“两角和的正弦”之后,开始要进人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在此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例如让学生求出sin15°的值,并在开始教学“两角差的正弦”前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引入了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对“两角差的正弦”公式的探索,这样的方式一是可以不让学生对枯燥的公式失去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点和公式有一个认识,体会到“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这个环节能够把握好,那么不仅仅是对学生理解概念有更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个概念。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问题串,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概念思维,通过设置对话框,教师可以自如地控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自己变化地输入a,b,c的值,并仔细观察a,b,c变化时图像所发生的相应变化,进而探索出a,b,c对图像产生的影响,总结出规律。通过仔细的观察以及自主的讨论,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重新建构知识,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三、结语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认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怎样传递生物学重要概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方设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感悟、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等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下面以“动物的运动”教学为例: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卧第二章,是在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知识上的提升,又是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容铺垫。动物的行为体现在运动上,“动物的运动”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二、重要概念的分析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笔者对此重要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成以下四个概念:运动方式和原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三、教学活动的开展
1.运动方式和原因
本节课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的开始,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看完后,首先让学生列举视频中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提问:动物为什么要运动?在此教师引出凡是有利于动物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动物的运动。既回顾了前面学过的内容,又凸显出重要概念。
2.运动系统的组成
利用课件给出身体不同部位受伤的图片:骨折、关节受伤、肌肉拉伤,然后提问:图片中任何一种情况,动物能运动吗?这样先了解到动物的运动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
(1)骨
对照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让学生摸一摸,并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同时引出人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和名称与家兔的比较。让学生感悟观察事物要仔细认真,对待科学知识要一丝不苟,要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探索态度,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节
对照关节模式图,解剖并观察鸡足的关节,识别关节的结构。然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这个结构有什么作用?②关节腔中有什么?起到什么作用?③说出关节头和关节窝形态上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④说出关节囊所在的位置,这一结构起什么作用?⑤概述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⑥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⑦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或用力过猛,哪些关节容易受伤?甚至严重时会造成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叫脱臼,这时还能活动吗?应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观察关节模式图,解剖和观察鸡足的关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准确描述关节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情景来解释抽象的生物学名词,使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更易于接受与理解。这样处理教材给学生直观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迁移应用。
(3)骨骼肌
利用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硬纸板、图钉、橡皮筋制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牵拉橡皮筋并进行讨论得出关节对于骨运动的意义:一组肌肉两端的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才能够牵动骨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通过学生亲自尝试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习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学生进行屈肘和伸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肌肉的变化,体会分别是哪块肌肉在用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屈肘和伸肘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4.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这个概念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进行理解。屈肘、伸肘以及其他各种运动是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让学生回顾并说出进行长跑时的切身体验。通过实例,学生推断出:运动的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四、反思和收获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第二,挖掘学生已有资源,教师很受益。第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抽象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第四,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J].生物学通报,2012,47(3):33-36.
1.比较法。通过比较概问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类比法。通过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之问的类比,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
3.归纳法。有些数学概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的本质属性。
4.数形结合法。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设计动态图形,利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概念的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而、从现象到本质。
6.适当运用变式。在教学中运用图形变式、语言变式、符号变式等手段变更对象非本质因素,对抓住本质因素,进行准确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念引入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感性认识。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旧知识引入。许多概念建市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巧妙地过渡到新知识,既自然,又能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4.通过实验引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5.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三、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1.从模糊过渡到精确,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抓关键词,剖析概念内涵。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需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分析,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将其内涵层层剖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必要且足够地展现,从而获得概念的真实含义。
2.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掌握概念。通过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辨析概念。在数学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促使学生灵活透彻地理解概念。
3.应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如归纳、类比、数形结合、转换等,按一定标准对概念分类。通过对概念进行分类,如交叉关系、属种关系、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并列关系等,帮助学生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发生概念间的混淆和混乱。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学是与一定的社会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概念,进行意义建构,形成恰当的“心理表征”。
5.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所有对象的集合。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1)精辟讲解,加强教学的科学性。(2)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3)运用比较,区别易混淆概念。
四、概念的运用要合理
1.重视概念的“双向性”。概念是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的真命题。因此在选题时,教师可适当选择“双向性”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
一些文字信息过长的数学题,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将其读完,造成漏读、错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乘法运算律后,教材中安排了“我们去春游”的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旅游的特点,设置了外出春游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索,完成阅读。教师首先为学生公布了“水上乐园”的游玩项目与价目表,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样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划船每小时8元(每船限4人)。此时,学生就想到假如玩划船,可以组成4人小组,玩1小时,每人要付的费用是8÷4=2(元),还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玩水上射击项目比较合算,10发子弹3元,1位同学玩1发子弹,可以给10个同学玩,每人要付的费用是3÷10=0.3(元)……学生经过阅读后,教师进行了提问“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只玩一次或者一小时)让学生再次进入了深度阅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师通过上述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并激发学生寻找答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强化认知,提升有效性
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造成一知半解,出现了很多解题的错误。这时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认识,强化他们对概念的认知,明确阅读目的,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确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半圆的直径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3.14=25.12(厘米)。显然,学生在阅读时,没有完全投入,读与没读是一样的效果,没有领会题目的本意。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找出里面的关键词。很快有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说:“题目中要求的是半圆的周长,而我们把它当成整圆来计算周长,我认为应该这样列式解答:8×3.14÷2=12.56 (厘米)。”其他学生附和,表示同意。很显然,学生的阅读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不够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周长的概念,强化学生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寻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
数学概念的阅读关键在于理解,上述案例,在学生没有把握题意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将正确答案直接告知,而是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把握题意,强化概念的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讲究方法,注重科学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重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不能只是用眼睛进行浏览,而应该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30-01
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5.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1.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2.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3.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教学目标明确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2.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3.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提高记忆效果方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归类记忆法。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等等。
念
课堂引入相当于一座大桥的引桥部分,在课堂构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就数学教学而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所以以旧知引新知的导课方法便成为数学课中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在复习平方根的概念基础上引入的;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是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的;等等.概念的引入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略到精细,从现象到本质.
二、运用对比法,澄清概念
1.相近对比法澄清概念
初中数学中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知识特别多,使用对比法教学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探求、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在概念教学中,若用相近对比的方法,就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最集中、最精细的形式显示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澄清对数学概念的模糊认识,辨析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这些规律的来源,以达到切实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对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许多学生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可以用对比法比较它们的表示方法,比较它们的端点个数,比较它们是否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2.正反对比法理解概念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若能举些错误概念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比较,则能让学生从反面的例子中得到启发便能牢固的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方程的概念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地掌握方程的概念.如,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1)5+x=10;(2)2+x;(3)9+5=14.通过正反比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是方程,(2)(3)不是方程.
三、运用类比法,深化概念
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性,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由已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如果适时地运用类比,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而得到;分式的概念可以由分数的概念类比而得到;等等.
另外,利用类比法对于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1)运用类比法教学,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2)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使知识条理化.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络,这里有数学知识的横向式拓宽,也有递进式的深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就寓于其中了.(3)通过类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兴起,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减负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所谓数学的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数学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笔者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研修、影子实践及返岗实践后,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要在初中数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效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攫取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体现教材的潜在意义,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若能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那么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如何表示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中,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进而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同时知识迁移转化能力也从中得到体现。
三、进行编制预习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众所周知,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改变过去学生盲目低效的预习,转而在方法上指导学生,思维上引导学生,有助于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和自学检测三个部分。学习目标的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和方向,课前导学能对预习起到很好的关注和引导作用,自学检测便于学生和教师对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二次备课提供信息;其次,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预习学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弱的身心特点和既有的知识基础,课前导学要多用直观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预习学案的编制既要注意趣味性,做到知识问题化,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做到问题层次化,尤其是自学检测题的设计,要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精心设计,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取得最大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后,预习学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还要注意预习的督促和反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好二次备课,为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较多的实践机会,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事情,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的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学习做出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自主发展。例如,在双曲线定义的学习中,由于教材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而不是先通过图示再下定义,所以应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双曲线的定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讨论后确定了一个方案:用一纸板作为平面,纸板上两个按钉作为定点F1、F2,MN是笔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栓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用一支铅笔在点扣着两条细绳,拉动N端点两条细绳,这样笔套移动,M点的铅笔就描出一支曲线。同样,可以画出另一支,最后由学生根据操作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不仅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索的情境来进行实地测量、制作等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互补和优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趋合理。
五、发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旨,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对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扩展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深度。
六、适时评价激励,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毫不吝惜地给予眼神的肯定和言语的表扬。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比如,对他们多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七、当堂进行针对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的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课前预习习惯,即把书看一遍,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如讲的是什么内容、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这样听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学习自然就高效了;课堂学习习惯,即做到用眼、用耳、用手、用脑四结合,如听课目视老师、标注书上的重点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及时问老师等;课后练习习惯,即坚持先复习再做题,学会总结,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理解的都理解了,该记忆的都记忆了,然后再做作业,书写认真规范,独立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与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能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前提。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同探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会有很多的发现、很多的惊喜、很多的感动、很多的创造。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把问题情境化能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知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除了产生兴趣、好奇心外,必然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形成认知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买一个冰箱,跑到两家商场一看,苏宁是‘家电八折大酬宾’,国美是‘家电一律九折优惠’。你们说,老师应该到哪家商场购买?”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为能帮老师出谋划策而兴奋,纷纷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在争论中达成一致意见:先弄清商场冰箱的原价,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根据各家的优惠活动计算出冰箱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购买。这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心理学实验表明,小学生对于对象之间差异点的认识基于对对象之间相似点的认识。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4个桃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多少个?”这是分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求出的答案为1/5,甚至到了高年级也有许多学生做错,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只猴子分得的是几分之几个而不是几分之几。于是,我让学生根据此题比一比“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的几分之几”和“每只猴子分得多少个”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与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就能正确区分并灵活解答了。
五、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教学方法,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删减。抓住教学中最精华的内容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迁移理论中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他们善于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能够抓住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中主要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对其中的“易水诀别”内容,教师只通过三个问题就解决了问题:①太子与宾客为何“皆白衣冠以送之”?②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③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诀别场面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巧,既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还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开展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强调让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满堂灌”,而现在一般要求学生先预习,发现预习中的问题,然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理解为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这样就会对诗歌主题产生片面的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式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后果除了使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欠缺外,还限制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结合白居易生活年代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教学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计划进行的,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预先设置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可以灵活的授课,脱离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时,就把这些课文通过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横向比较这几篇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对这几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通过认真的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也进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原来每个作家的理想与人生机遇各不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品意境的高远不一样。同样的时代背景,有的痛苦、迷茫;而有的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与坚强。而有的投身于大革命之中,在内心深处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与豪情。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学习化社会带给人类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是一场社会意义上的革命,更是一场学习意义上的革命。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学改革都应对自主性学习方式给予相应的足够关注,教材的编制与改革也应如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然现今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种主体作用往往因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等)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的制约而大打折扣,学生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学习统一的内容,依然是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在转,而课余学习也是课堂学习模式的延续,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较普遍的现象。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体验新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三、体验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