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价值的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主价值的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主价值的要求

篇1

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政府安委会,国家级开发区安委会,南海新区安委会,市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栖霞市笏山金矿“1·10”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各位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密集开展了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从督导检查和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反馈情况看,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仍存在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情况。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未严格落实威办发电〔2021〕3号通知要求,制定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方案或方案涵盖的行业领域不全,还未行动起来。有的行业领域企业、单位尚未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自查活动,行业主管部门也未检查督促,达不到市委、市政府全覆盖、拉网式的工作要求。为切实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快细严实地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就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压实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地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不打折扣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要求,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确保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加大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全覆盖、无死角进行排查,对检查发现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停水停电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二、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切实抓好属地安全生产工作。各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下同)要严格落实属地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督导检查。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可操作性,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覆盖范围,查辖区组成部门的工作成效,着力发现本辖区各组成部门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要明确辖区各组成部门的职责边界,决不允许因职责边界不清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失控漏管。凡因未排查整治致使企业发生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人责任。

三、强化行业主管行业监管职责,积极推动行业领域排查整治工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排第一位,是综合监督管理。“三管三必须”本意是要求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合力,而不是行业主管部门推业务监管部门、业务监管部门推经营管理部门的借口,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都必须履职到位。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对照本单位三定方案、市政府文件和上级部门文件,理清理明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决不允许部门利益凌驾于上级工作部署,推诿扯皮导致部分行业领域企业失控漏管,排查整治不彻底、不全面。要学习省、市发改系统主动承接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安全监管职责,全方位开展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企业排查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迅速在本行业领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要清单化管理、精准化防控、闭环式治理,要有“托底人”意识,把好“最后一关”,查细查准查全查深,不漏一家企业。

 

 

             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2月7日

 

 

 

 

 

 

 

 

 

 

 

 

篇2

“价值”一词的出现基本在经济学和伦理学意义上交替使用,很多时候,这两种含义存在着混淆。一件商品相对另一件商品估价几何,这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使用“价值”一词。自休谟将“是”与“应当”问题提出后,洛采区分了事实世界,法则世界与价值世界。尼采说,重估一切价值。他不是说去估一个东西值多少,以干什么。把当作价值的东西需要重估。

本文将“普世价值”和“普适价值”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即普遍适用的价值。在哲学或伦理学意义上,普世价值即为普遍价值。中文“普遍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Oecumenical value来源于基督教会的普世教会运动,为了协调世界各地基督教内部各派别的关系,形成统一的传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建立“以自由,和平和正义”的大社会的理念。

大家经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在哲学意义上,翻译为“普遍价值”是妥当的,也是比较易于讨论的。以赛亚・柏林 (Isaiah Berlin) 的定义是“普遍价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绝大多数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实际上共同认可的、无论是否在他们的行为中明确表现出来的价值”。

哲学上说“普遍价值”中的这种普遍性并非日常意义上的普遍性。我们说“贪污现象很普遍”,这种普遍选择也许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甚至不足百分之三十,我们依然后说很普遍。而哲学里谈到“普遍”,通常指“无例外的”,非经验性的。哲学中,一般会区分经验的普遍性和理性的普遍性。”

我们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维特根斯坦有一种说法,有两个盒子,一只有小石子,螺丝钉各种,一只有毛线,手电各种,每只盒子装着不同的东西,碰巧两只都装有一只虫子。这是不是一种“寓于”普遍性?柏拉图比较高深的说法是,分享或分有。我们不说虫子被盒子分有或分享。

以上三种普遍性已经把民主制理解为一种本质的东西了,要在现象背后寻求一个绝对的公式。研究民主制,就是找到民主制的公式。就像康德找到一条普遍的道德律令,你只要把这条道德律令加以推广就可以了。

翻译性在狭义上是由语言系统中引申而来,指在不同的东西中建立共同的东西。比如柏拉图说的美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你从他人身上学习或翻译某种品质,比如勇敢,并非那种那种抽象的普遍性,你和他之间可能还没有“勇敢”这种共同的普遍性。

抽象的普遍性极易陷入普遍主义之中,而这种普遍主义也往往是某一特定环境下对个体是普遍的。比如说,在伦理学中,我们反对乱杀无辜,这对巴勒斯坦的人民和以色列的人民都是成立的。这种反对乱杀无辜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依然是一种变相的相对主义,无非一个适用范围大一些,一个适用范围小一些。这里的意思是,普遍主义主张有一些道德政治真理适用于全人类,而相对主义则主张每个民族的道德政治真理只适用于它自己。[1]

二 、 民主作为一种价值

“民主”一词在中文早有的,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君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书・多方》),一是指官吏(如“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左传・文公十七年》)。近代,丁韪良(W.A.P.Martin)1864年翻译的《万国公法》中使用复合词“民主”将“republican”翻译成词组“民主之国”,这与古义上的“民主”不同。

“民主”与“自由”常常连在一起使用,二者有交集也有不同之处。恰如哈耶克在《自由》中所论述的,“民主”被使用时的含义比较广泛和模糊。但是,如果严格地用它来描述一种统治方式,即多数人的统治,那么显然它涉及的是同自由主义完全不同的问题。[3] “自由”一词或自由主义要比“民主”抽象上得多,它更像是一个庞杂的题域或综合,各种自由主义流派都具有一种“家庭相似性”。

既然民主和自由并不天然是同一个问题,甚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把通向民主之路当作通向自由的说法,很可能错把临时性的手段当成了最终的目的了。

三、民主与普遍价值

在论证民主不适合一国特殊国情时,常见反驳为民主是一种普遍价值是适合的。其实,民主应不应该实行跟它是不是普遍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如果民主仅仅作为手段或工具性的条件,以期达成其他比如自由的目的,我们未必要通过民主这种手段,即使它是普遍价值。

问题是,这里并没有脱离语境在真空条件下的普遍价值,普遍价值只会有条件的普遍价值。在这种意义上,它与相对主义的主张也无实质性的区别。显然,民主是一种价值,但民主绝不是一种脱离真实历史语境的普遍价值。民主是一种价值,但民主并不是不对任何其他价值不可妥协的绝对价值。

上头的论证都指向了民主不是绝对价值,不可向其他价值让渡。我们不需要依靠用“普遍价值”的说法来论证我们的主张。如何推进民主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传统中,各种价值排序是不相同的,一个民族可能更重视自由一些,另一个民族可能更重视安全一些,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现在通行的或人权或自由或平等各种观念是从西方来的,这一点并不妨碍这些观念可以成为非西方人民普遍要求的权利。我们得清楚的是,这些普遍要求并非普世性推导出来的,相反,是这种普遍的欲求这种事实为普世性提供了支持。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状况下,问题也是特定的,我们需要不是宏大的理论架构,民主制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民主是不普适是个不相干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33-04

瑞典是一个要求将民主的精髓和真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国家,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推行社会理想的重要系统。瑞典很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学校德育中,始终将民主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学校不仅要以民主原则来构建教育基础,使每位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方面有何不同,均可以享有公正而平等的教育,而且还必须担负“民主教育”的重任,即向学生传递、灌输,并使其头脑中形成瑞典社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并据此形成相应的民主行为或民主技能。本文就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提供可鉴之处。

一、民主教育的内容及其在中小学的体现

1.民主教育的内容

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其官方文件的叙述来看,差不多涵盖了其他国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晓之以理,形成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主要是指瑞典在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法律文件中所明文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如瑞典官方于1994年颁布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中均指出,“不可侵犯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维护人人价值平等和男女平等,同情保护弱小等都是学校必须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伦理学观点,要实现上述的价值观念就应该在每一个人身上养成富有正义、乐于助人、宽容谦让、敢于负责的品质。”

具体说来,向学生传授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和同情别人;支持对人或事的独特立场;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经验;保障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关心和照顾弱小;尊重学习上的个人选择;维护男女平等和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采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或分歧。

(2)导之以行,体现民主技能

民主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对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对此,《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也都指出,“瑞典社会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更加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文化本源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会形成一种牢靠的自我身份感,每个人在发展这种自我身份感的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产生共鸣的能力”;“应该主动抵制任何欺侮人和迫害人的倾向,必须以真知灼见、公开讨论和有效手段主动应对排外和偏狭的观点和行为”。

民主技能主要表现为特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在瑞典人看来,只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是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行事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称作民主技能,如宽人严己、扶危济困等。民主技能不仅是民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民主教育中由“知”化“行”的重要手段,正如两份《课程指南》所阐述的那样:“在教育中只传授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去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和评价自己的日常教育,对学校的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进行选择,从而发展其对教育施加影响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民主教育在中小学的体现

根据瑞典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教育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特质。

(1)克服偏狭的地域观念,培养全球认同感

学校鼓励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人,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任何欺侮他人和迫害他人的倾向,以理性知识、公开讨论及有效措施来制止仇外排外的偏狭观念和不良行径。学校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因此既有机会也有义务来增强所有学校成员的这种能力。通过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对瑞典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而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同意识也会增强理解和同情别人及其他价值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既同瑞典价值观念有联系,又包容欧洲乃至全球各地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2)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瑞典《教育法》规定,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都必须提供有着同等价值的教育。但同等价值的教育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也不是为每所学校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知识等因素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瑞典中小学特别关注出于各种理由而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促进男女平等权利,鼓励学生养成不带性别歧视或性别偏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

(3)学生的民利和义务相统一

“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保留观点和表达他们的见解”。因此,学校不但保证每位学生的民利,容纳不同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强调形成个人立场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申明自己立场的各种机会。同时也督促每位学生履行应尽的义务,使其恪守在《教育法》和《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民主的方法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为他们提供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落实民主教育的任务,瑞典中小学努力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民主教育。

1.为民主“对话”创设条件和氛围

民主教育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根据官方规定,瑞典学校要完成的民主教育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师共同负责,这样,为对话创设条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瑞典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为涉及价值和规范的对话创设条件的办法就是将民主价值观念和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将价值观念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把这种结合、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按照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并认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类似。任何学科的教学,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任课教师都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其熟悉和掌握讨论或对话这种民主方式或民主技能。

2.将民主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化

瑞典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担负起知识教学和民主教育的双重任务。瑞典中小学对于知识教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早就有了一套章法,为了使民主教育也具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应的具体程序和规程,瑞典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按照《课程指南》中确立的框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进行了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工作。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当地教育或学校发展计划中会指出某一时期民主教育的重点;有些学校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转化为可以进行测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3.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要想使基本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民主教育就要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说“民主教育”在瑞典的许多学校不像知识教学那样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拘场合、不拘形式地传递和体现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机会。因此,瑞典中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总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4.将学校的民主教育可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虚”,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测评,此外在对民主教育进行测评时也会遇到不同与学业测评的难题,如“学生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担心这会对自己的评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教育学者建议,测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而应是学校本身,要测评的是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否遵行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为了测评学校民主教育的成效,瑞典研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通过这些测评工具考察全校学生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具备了怎么样的分辨和解释道德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以及什么样的民主式的沟通或交往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受到重视的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由此得到了公众的赞誉和好评。民主教育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而目前我们对民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中小学还缺乏对民主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瑞典中小学实施的民主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民主教育。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

由于瑞典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强调民主原则,中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如现在中小学生的民主素养主要是在校外活动中发展起来。尽管我国中小学也赞成民主教育,并具有了一定的民主观念,但往往流于形式,失于肤浅,遇到具体的民主问题时,往往缺乏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履行和捍卫民主原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民主教育时,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民主行为,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立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民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2.创建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从精神层面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具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念,并能按民主价值观念进行教学和管理,成为学生的模范或榜样;其次,要求学校各类成员之间形成足以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人际关系,不仅师生之间要有这种关系,教师之间也要有这样的关系,如要经常讨论民主价值观念的含义,采用平等和反思的方式交流对民主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释,介绍如何将民主教育落实到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经验等。而学校的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从物质层面上讲,学校应该提供齐全的设施,宽敞的活动场所,通风、采光良好的教室,合理有序的校用建筑布局等。

3.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

民主教育是瑞典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工作指南,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民主教育时,应该将其放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上进行全盘考虑,合理分配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往往感到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民主问题,那不妨开展课后讨论;教师没有时间,不妨利用学生助手制,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对话不便用于正式学习场所,不妨在餐厅、操场等地进行;有些学科的性质不便和民主教育挂钩,但不少学科本身就和民主教育直接有关,不妨施行互补,各尽其责。只要将中小学教育及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就能发现许多民主教育的新机会,也能找出实施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4.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教育

瑞典官方要求中小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要为民主教育尽力尽责,学校的任何时空环境都要进行民主教育,从而使现行的学校民主教育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股民主教育的合力。为了避免我国出现民主教育的“真空”状况,使民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按照年龄、年级、学科等类别组建各种组织形式,吸收全校所有成员的参与,使他们之间进行更为密切的交往、沟通、合作、对话等。如可以将教师组建成面向某一组学生的各种工作小组,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行负责;也可以将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组编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比例,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交流、对话等。这些组织形式既是学校落实民主教育的体现,也是为民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aory school system, 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leisure-time(Lpo94). skoleverket.se, 2001.

[2]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aory school system(Lpf94). skoleverket.se, 2001.

[3]方彤.瑞典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乔长森等编著.瑞典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

篇4

一、沃尔多公共行政思想

沃尔多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专著《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中。作者从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结构角度理解公共行政思想,该书的最后以评论为主,作者对若干基本概念例如经济与效率、行政原则、组织理论和科学方法等给与评述,实现了从抽象理念到具体制度的升华。沃尔多的公共行政思想主要体现为其行政伦理思想和民主价值思想。

(一)行政伦理思想

沃尔多的行政伦理思想是集中在他提出的公共行政人员所需的12项伦理义务。这12项伦理义务主要包括对宪法的义务、对法律的义务、对民族和国家的义务、对民主政体的义务、对组织――官僚规范的义务、对职业和职业至上的义务、对家庭和朋友的义务、对自己的义务、对集体的义务、对公共利益或大众福利的义务、对人类或世界的义务、对宗教或上帝的义务。1沃尔多对于这些义务的重要性与否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他对于这一“不到位地图”没有给出具体的绘制。在此,笔者将对这副“不到位地图”做出初步的绘制,以表明各项义务的重要性。这副“不到位地图”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也是最重要的层面,是国家公务员和国家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二层面是社会层面,要求国家公务人员要遵守组织――官僚规范,并且将职业置于重要地位,关心集体和维护公共利益。最后一个是个人层面,主要是对国家,朋友和个人的义务。

(二)民主价值思想

沃尔多民主价值思想在“西沃之争”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西沃之争”是西蒙和沃尔多关于事实和价值是融合还是分离的争论也是公共行政学史上的最具启发性的交锋2。

西蒙认为事实和价值二者是分离的,但沃尔多坚称,价值和事实的分离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思维领域,所以两人在此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而这也奠定了沃尔多的民主价值思想的基础

沃尔多的民主价值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重“价值”轻“效率”的思想上。他认为,公共行政在其最初的十年中不应该为了寻求效率而只关心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进而完全回避了价值问题和道德问题。3沃尔多的民主价值思想促进了由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行政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平等”“公平”“公正”“民主”等社会价值。企图用价值来指导社会的正常运作,扭转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民主价值的根本目标是“人类幸福”和“美好生活”。诚如沃尔多所言,任何政治哲学都必须包括美好生活的讨论,任何公共行政学学者(即使那些标榜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有自己关于美好社会的愿景4。

二、沃尔多的公共行政思想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沃尔多的行政伦理思想和民主价值思想的研究对当前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伦理指导行政行为规范

行政伦理为反腐败提供理论依据,麦金太尔说当代社会是一个道德权威陨落、情感主义盛行、充满道德危机的社会。5所以道德问题和腐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行政管理学界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国家政治的发展和演进,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公权力对“反腐败”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加大反腐力度无疑会净化公务人员的血液,促进行政公务人员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需要行政人员不得不从根源上来找“自律”的依据。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只有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等宏观层面的义务的基础上,也履行对家人、对朋友、对个人的等微观层面的义务,才能更好的严于律己。这就需要国家公务人员遵守三大道德――公共道德、私人道德和职业道德。

公共道德、私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分属社会中的不同领域和范畴,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私人道德是个人美德化的摇篮,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6公共道德与沃尔多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伦理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公共道德所牵涉到的是社会公共问题,公共问题的成本收益分析牵涉到整个社会,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利害相关性,公共问题的域值是整个社会。这要求对个体权利和制度公平的充分认可和保障。而私人道德与沃尔多第三层面的伦理义务是相联系的。私人道德所牵涉的问题是私人问题,私人问题的域值是市场,尊重处理私人问题中的自由选择和解决个人问题的权利,同时也可以发挥市场的有效性。例如遵守家庭美德,正确对待朋友关系。从规范讲,行政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奉公、守法、忠诚和负责四个方面。当前在反腐败的压力中,很多公务员在工作中只能够做到奉公、守法和忠诚,这种不良现象亟待遏制。对此,行政伦理为公务员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提供理论支持,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应履行沃尔多提出的理义务,防止腐败的滋生。另一方面,公务员也应该享受自己的合法权利,让权利得到充分的发挥,防止“行政不作为”的出现,从而公务员的工作不受公权力的压力威胁,公务员可以做出更好和更有利于人民的决定,促使好的公共政策的出台,从而提高政府的绩效。

(二)民主价值推进行政实践发展

我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最初几年,一直在强调行政效率的重要性。例如,我国的大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政府机构还缩减了政府工作人员。又如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完善,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但是行政效率的提高,也给政府运行带来负面因素,重“效率”轻“价值”使得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过多的强调经济职能,追求经济利益。就如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

行政效率提高出现的这些负面因素,让我国也重新重视“价值”的作用。不仅要重视价值的作用,还应该将价值通过法律制度化,即将价值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就可以转化为制度化的价值。例如,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强调价值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自觉研究价值观,应该利用它为经验研究指引方向。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必定是追求“民主价值”,只有通过和公众精神境界的沟通对话才能使理论价值深入人心并指导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沃尔多的民主价值思想对我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在于:首先,民主价值思想有利于“公正政府”建设。“公正政府”建设需要政府深入理解正义观念,公正政府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平等的机会,还要保护社会中弱者的地位。其次,民主价值思想有利于人民权利的实现和对权力的约束,沃尔多民主价值思想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具有指导性。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民主价值思想不仅可以保障人民权利还可以做到对权力的约束,在保障人民权利的同时就是对公权力的约束。沃尔多的民主价值思想对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把握好其民主价值的思想精髓,为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结论

本文对沃尔多行政伦理思想和民主价值思想的阐述,进一步提出这两种公共行政思想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行政伦理思想指导着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不仅为反腐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还能够让公务员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不仅要求公务员遵守公共道德、私人道德和职业道德,还要求公务员消除“为官不为”思想。民主价值思想要求我国以价值为重,消除效率对国家发展中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沃尔多行政思想的学习与考察,就我国公共行政的行为选择和价值目标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为行政行为问题和价值选择问题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那么对沃尔多公共行政思想的研究就能够指导我国行政实践的发展。

注释:

1.Dwight Waldo,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p.103-106.

2.颜昌武:《寻求公共行政的“身份”认同――沃尔多行政思想评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48卷,第161-209页。

3.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Waldo Dwight: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New York,1948.

5.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十章。

6.马奇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关系论析》[J].学术交流.2008,167(2),第47-50页

参考文献:

[1]Waldo Dwight: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New York,1948.

[2]沃尔多:《美国的行政理论:调查与展望》.政治学研究1954年第2期,第85页.

[3][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57-761页.

[4]颜昌武:《寻求公共行政的“身份”认同――沃尔多行政思想评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48卷,第161-209页.

[5]S源致:《瓦尔多与新公共行政运动》,雄中学报第八期,1994年11月1日.

[6]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马奇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关系论析》[J].学术交流.2008,167(2),第47-50页.

[8]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4-385页.

[9]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2-473页.

篇5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14 — 02

一、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

(一)从哲学角度看,目前学界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分别是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无疑包含极大的超越性。

(二)从政治学角度看,学界主要存在以下这些不同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戴木才与田海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郭祖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王艳丽与周国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恩富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组词。

2.有些学者主张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辛向阳把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要通过劳动优先、共同富裕,最终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陈静与周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孙安武把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建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柯题组认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可以比较全面地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心鉴把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有机融合起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杨永志认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不能充分反映人类文明成果,民主公正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概括,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没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没能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凝练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这样的四词八字。

3.有学者把公正、和谐、共享等词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崔春来等认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韩震认为?民主、公正、和谐应该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辛鸣认为和谐、公正、仁爱、共享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但是他认为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像民主、法治、权利等内容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张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共享共建。共享共建既是和谐社会的最大特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4.有学者主张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林元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从正在进行的研究和讨论来看,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用哪几个词组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人本、民主、和谐、公正是提到最多的。我们认为一方面,这些表述多着眼于价值规范的层面,力求凝炼经典,陈述精华,有将其归纳成四字、八字的,也有十六字、二十四字的。但这种“公选”式的提炼,言之者越是字斟句酌,真诚而自信,就越是表现出人们在核心价值的理解上存在着标准多元、层次不一、取舍失度,从而更加陷入莫衷一是、难以决断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从提炼的侧重点来看,目前提炼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围绕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提炼;二是注重涵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诉求;三是侧重体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四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显然,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各有所长,但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有些甚至脱离了四个基本内容的共同平台。

二、 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理论界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陈延斌、邹放鸣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王思敬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体现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要体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三、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四、要体现现实和长久的辩证关系。五、要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关于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路

柯缇祖提出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基本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应该从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群众耳熟能详的思想理念及提法中提炼;应该代表整个进步人类的价值追求,既有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对立、相斗争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可对话、可交流的一面,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狭隘的;既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和准确的含义,又可以在表述上详略灵活,而不一定是语词固定、一成不变的。叶小文认为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正视六对矛盾,搞好六个结合: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要求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要求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模糊统一起来;要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要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要求社会存在具有凝聚和形成共识的基础。

当然还存在与以上三种不同的独特思路:程恩富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思路有四:一是其内涵要与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衔接;二是要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简洁性与完整性相结合,体现唯物辩证法;四是凝练词的排列要有一定逻辑性。

以上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术界的积极思考,许多认识和观点都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用哪几个词组来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准则或者方法论原则,还涉及较少,也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不利于科学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和概括,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成果数量与质量,研究方法与视角,研究广度与深度,还是在研究所依托的学科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要把握层次性。的价值认同是最高层次,它主导和贯穿整个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次之,它属于社会主导的理想和信念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再次之,是社会倡导的精神风貌层;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然是涉及所有人所有领域的行为准则了。因此,在提炼的过程中把要握好层次性。第二则是增加实证研究,增强可操作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途径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以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属于规范主义的方法,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现实状态研究,有助于细化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为我们把握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另一种途径和模式,为理论突破搭建更为稳固的现实基础。〔参 考 文 献〕

〔1〕韩震. 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N〕.光明日报,2011—02—14.

〔2〕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8,(04).

〔3〕公方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J〕.政工学刊,2006,(10).

〔4〕辛向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基本问题〔J〕.人民论坛 ,2010,(08).

〔5〕方爱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 研究, 2010,(12) .

〔6〕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J 〕.理论探索,2010,(01).

〔7〕熊艳,杨越,郭平. 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提炼———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原则〔J〕.前沿,2011,(12).

〔8〕罗文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

〔9〕黄蓉生,习蓉晖. 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J〕. 理论前沿, 2010,(08).

〔10〕公方彬. 以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J〕.时事报告,2010,(02).

〔11〕叶小文.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人民政协报,2011—11—10.

〔12〕程恩富. 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五个方面〔N〕.光明日报,2011—03—28.

〔13〕杨明. 国家与公民:凝练核心价值观的两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1—04—25.

〔14〕韩庆祥. 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凝练〔N〕.光明日报,2011—08—04.

〔15〕柯缇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N〕. 红旗文稿,2012,(02).

〔16〕包心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01—14.

〔17〕王思敬.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2—01—14.

篇6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53-02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贫困人口迅速减少。同时,在成就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差别和矛盾还大量存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不正当竞争行为普遍存在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经济的法律,它的基本理念是平衡协调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1 《经济法》的价值分析

法的价值在于体现公平、正义,《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类型也应把公平正义作为它的基本价值取向,由于《经济法》调整特殊的经济关系,在其运行过程中也有独特的价值目标。与《民法》相比较,《经济法》的特有价值表现在实质正义价值,经济民主价值和经济增长价值。

第一,《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现代社会的正义的含义:一是平等,包括伦理上人格平等,政治上权利平等,经济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分配上的平等;二是大公无私,即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三是正当合理,理即情理、公理、真理。正义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分,以《民法》等为代表的私权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强调个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民法》的这种私法性决定了它体现法的形式正义价值。而《经济法》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等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兼有公法与礼法的特点,《经济法》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经济法》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体现了的价值观、正义观和历史观。

第二,《经济法》的经济民主价值。经济民主,在宏观上是指在将现代民主国家的理论原则、人民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安排依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建立和调整。经济民主在微观上,旨在促进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依靠劳动者的创造性来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法》上的经济民主是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自由体现在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自由、契约自由和经营自由,过多的经济自由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经济民主是在充分尊重经济自由基础上的多数决定及在经济平等理念下的财富共享。包括经济主体的主人地位和主动地位、经济过程的广泛参与、经济成果的平等分配等内容。经济民主不仅与国家行政权、国家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权以及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紧密相关,这些权利本身就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法律形式。

第三,《经济法》的经济发展价值。经济发展是相对于经济增长而提出的,经济增长反映一国的总体经济水平,但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贫穷问题、就业问题和贫富分化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国家干预,通过《经济法》的财政、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来协调。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以说经济发展了。《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点,经济发展价值正是《经济法》社会本位的体现。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发展的根本要求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而且更是强调质量和效益,以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就是平衡,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 《经济法》的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与和谐社会。《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强调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体现正义的本来含义。《经济法》既在宏观层面调整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社会关系,也在微观层面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不平衡的经济利益关系,并强调对消费者、劳动者、被限制自由竞争的经营者等弱势群体具体人格的保护,这不仅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立场,而且充分表明《经济法》剥去了所谓“人格抽象平等、权利机会平等”的外衣,对具体人格而非抽象主体进行真实具体的价值关怀。《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以实质公平、整体秩序、理性自由作为对实质正义特有的解释和价值构成。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正义的要求强调权利的公平、机会的平等、分配的公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第二,《经济法》的经济民主价值与和谐社会。经济民主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的利益侵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企业真正拥有作为法人应有的权利,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经济民主协调了国家、经营者、劳动者的关系,平衡了三方的经济利益,使《经济法》主体的权、责、利、义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只有把经济民主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这正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经济法》的经济发展价值与和谐社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人们不断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说明我们应从侧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变为侧重人们各种需求的满足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已深入到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必然要求健全法制、公平竞争。社会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求尽快减少贫富差距,要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同时,要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篇7

企业之“本”就是企业员工的素质。人既是企业之本,又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建设企业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育人,把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员工放在首位,在广大员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这种激励又进一步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

一、以人为本,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最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提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维系和发展都需要两个纽带,一个是物质、利益、产权的纽带,另—个是文化、精神、理念的纽带。

第二,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思想,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较高层次的管理,是把思想教育、政治优势和情感管理有机结合,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第三,能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科学。提升企业素质,首先要提升员工的素质。

二、以人为本,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企业性质、目标及经营方式等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保证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股东、员工及社会的利益,不断创造解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新途径。构筑“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打造员工理念体系,注重渗透灌输、规范养成、环境熏陶。企业中人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其他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人的一言一行又是靠思想来支配。只有解决了企业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

第二,推行民主管理的企业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党团及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行企业民主管理,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企业党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员工监督,实现十提出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民主管理,积极培养员工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使人才的自我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在抓好企业民主管理中,企业应努力做到有民主作风,不专权独行,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完善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使他们成为企业内部为员工进言、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组织,通过开通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实现领导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为员工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篇8

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勃兴

韦伯以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分类为判准,认为现代社会在追求形式理性而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社会的“意义”或价值也必然受到严重的戕害,追求功利与效率的形式法无法承载以多元价值为内核的实质理性。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认为,以市场经济为内涵的形式法、科层制管理铸就了现代社会的“铁笼”。因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的宗教和其他形而上的价值整合机制解体之后,社会价值的整合被市场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所代劳。但是,市场经济系统在整合价值时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被囚禁在物质的牢笼中;而以权力为媒介的政治系统,依靠强力把人们扭结在一起时,侵犯了公民的独立价值。由于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两大社会整合体系,都以法律代码的名义进行社会控制。所以,在哈贝马斯看来,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价值危机表现为法律的实质理性危机—法律的正当性危机。

哈贝马斯以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分类概念与“合法律性”(或称“形式合法性”)和“合法性”(或称“实质合法性”),以分类范畴结合为标准,对既有的现代社会法律进行了新的分类:一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形式法;另一是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福利法。形式法存在三方面的缺陷:一是放纵了个人的目的理;二是突出了形式平等,而对于事实的不平等视而不见;三是忽略了消极自由背后所隐含的弊端,如漠视弱势人群。这些缺陷引起了改良主义的反思和实践转向,福利国家法律逐渐取代了自由主义的形式法律。因此,形式法和福利法都存有对生活世界的自由、市民社会的自治和公共领域自主的视而不见、忽略实质正义的共同缺陷。基于法律的主体间性特征,哈贝马斯从否定形式法和福利法走向了程序主义法。

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的要素就是良法与信法。西方传统的在主体哲学指导下的良法制定,宣扬的是一种精英民主,虽然突出了个人自由主义的精神意蕴,但阻碍了公众对良法的真正参与,这与在民的思想相违背,必然影响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因此,消解法律的合法性危机的途径,就只能存在于将法律的有效性主张建立在公民自己参与立法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因而提出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概念。这一概念把“良法”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从而消解了精英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紧张、良法制定与公民信法之间的紧张,避免了形式法的“工具理性”对实质理性的遏制和福利法的家长主义对自由的侵害。

程序主义法律强调的民主程序不仅具有法律制定与执行的形式理性,而且能够实现法律的实质理性。即公民的民主交往确立法律的形式理性,而公民的道德交往确证法律的实质正义。①与罗尔斯相比,哈贝马斯更愿意把民主程序的法律观推向实质正义的高度:“法律代码”甚至宪法含义的诠释都应该在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中确证其实质的意义。哈贝马斯对沟通程序提出:命题真实、主张真诚、规范正当的“三要”程序法律观。但现实中的程序民主不得不面临众多难题。

民主程序建制化的难题

如果自由市场能够实现公平、正义,国家实现亚当·斯密的“最小政府”的模式或无政府主义,那么,政治过程就可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腐败或种种不道德。不幸的是,市场并非万能,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出现的多种政府职能反而使传统意义上的“警察”国家被今天的行政国家所取代。政府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致使当今政治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利场所。由于民主过程不可能被设计得滴水不漏,民主过程就往往成为“讨价还价的动态过程”,各种只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策略行为”大行其道。“搭便车”、少数“剥削”多数②、回避政治风险、专注私人利益而漠视民主正义等等,都是这种怠慢现象的表现。

程序民主正义需要主体际起码的道德责任能力。但是,在多元价值中寻求“重叠”共识的工作需要成本与技巧,这对于一般的既缺乏财力又理性不足的公民来说,是一件容易产生疲倦而会轻易放弃的苦差。有论者认为,从东西方的民主实践可以看出,程序主义法律观“高估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能力和意愿,又对于人们不坚持己见、愿意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过于乐观”。③加之,“对政治的不知情和政治组织的庞大规模”④两大力量的存在,政治市场就如同经济市场,同样存在着垄断与其他的不完备性。因此,不完备的民主过程在公民个人、利益集团互为关联的“策略行为”的互动与呼应下,会导致实体非正义。

围绕程序正义对民主程序进行制度性创建

阿罗定理的关键是“第二个公理”—弱帕累托性和“第三原理”—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它们表达了一个社会选择的悖论:社会效用的不可比较性与立基于个人偏好可传递的选择之间的悖论。个人效用不可比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下天经地义的事,也是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基础。同理,民主的选择价值的过程从逻辑上也很难推导出一个以重要性为标准的价值序列,因为每个公民对价值的理解和偏好是不同的。但是,即便民主并不完美,我们也不能否定民主。因为否定民主会导致专制、高压、个人崇拜等一系列反人权的恶果。因此,民主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模式与价值追求是不可动摇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对真理、民主正义的认识思路。传统的所谓真理的、社会正义的绝对性,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文化。我们应当树立起新的正义理念,即“可接受性”正义理念。它表示民主社会必须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公民应当接受这样的结果—经由民主程序反复讨论、比较与选择的价值及其制度化或代言人。这样的结果也许不是最正义的、最好的,但是,那个无法确证的所谓最好的、无法逻辑推导的所谓最正义的,往往只是假想。那么,一个经由公民自己亲自参与、过程公开透明、历经博弈的合意结果就应该被认为是真实的、最优化的结果。

所谓公民的民主人格,就是公民能够以平等、权利、民主、融合的意识与精神积极关注、讨论并参与政治过程的素质与品德。对“民主人格”的建设,有两种哲学进路。一种是自由主义民主进路。但是,“纯粹理论上的自由可能意味着在实践中的混乱无序状态;纯粹自给自足的状态可能意味着对于实际的奴役毫无防备;纯粹的个人独处可能培育不出友爱;纯粹的代议制可能引起政治功能的瘫痪和政治意志力的迟钝。”⑤因此,这与民主所需的人格并不协调。另一种进路是各种版本的整体主义民主观。它强调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被放置在随时可以牺牲的位置上。这种漠视个人利益的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根本不可能容忍公民的民主要求。

如果说,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自由的两个极点,真正的可欲道德可能存在于对两者的平衡中。一方面,私人的空间使公民获得了某种稳定的社会心理和品德;另一方面,社往又把个人的私欲限制在社群“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立基于两者基础上的公民德性,才是民主程序中需要的公民民主人格。

这种民主品性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公民教育与民主实践这两种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使公民具有政治意识和良好精神,为民主品性的形成奠定思想意识基础。但真正的公民教育蕴藏于广泛多样的民主实践中。只有直接的政治参与才能使公民学习理解民主知识,受到民主锻炼,习得民主技术,完善个人的社会“构成性”品格。

正义的程序要素是:主体平等、意见交涉的步骤与顺序、有意识的阻隔、中立的程序控制者、承认经过程序的实体结论的承诺、程序权利的救济渠道等。由此,民主的程序正义的制度性创建,应以商谈正义为依归,以程序平等、程序控制、程序公开、程序制约等为内容。否则,民主难以在实体正义上达成一致。当然民主的过程,也必须建立有意识的阻隔机制。 这样,程序控制、程序公开、程序制约就互为表里。当然,民主程序的制约机制不仅要求民主程序的中立性与阳光性,而且要求民主程序权利的可救济性,以鼓励为民主而生的公民奋勇前行。所以,民主社会在三大诉讼法中增加民主程序权利的侵权保护制度,以便让独立的司法程序有机会参与监督复杂的民主过程。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本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编号为:JUSRP21101)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48页,第549页。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篇9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概念辨析

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断言:“人类的理性必然促成概念本身的不断迁移。这种运动恰恰是人类类本质在生理上的活跃反映,不断迁移的理念最终铸就了人类思想领域极为壮观的移植想象的频繁发生”。维氏的这段话表明,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搬运概念的能力,恰恰是人类类本能的集中反映。就学界所研究的“生态”概念来说,其最原初的涵义和现在的涵义已经差别甚大。

在远古的盎格鲁语系里,“eco”是用“οικοs”来表达的。而在古希腊语里,“οικοs”是指“住所或栖息地”的意思。在古拉丁语里,“eco”是用“icome”来表达的。拉斯卡指出:“icome中的‘i’实际上是中世纪英语的‘I’,即‘我’的意思;而‘come’是指‘从何而来’的意思。合起来讲,‘生态’就是指我所从来者”。也就是说,不论今天的人类如何使用和定义生态概念,其最为原初的“house”涵义当是勿容置疑的。由于“house”和“home”之间的歧义性解释,本研究认为,“house”主要强调的是地理上的因素,包括风向、温度、湿度、阳光的充裕度、丛林的茂密程度等;而“home”则主要强调的是家庭的温馨程度、和谐状况以及生活的价值意蕴,它的地理色彩要逊于感彩。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世纪的奥古斯汀在《忏悔录》中曾明确指出:“经验研究表明,随着历史的演进,生态概念已经加进了生物体的存在状态的内涵”。在今天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官方文献里,“生态”一词全被界定为“环境状态的关系”。受“西学东渐”速度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几乎全把“生态”一词界定为“环境关系”。最具权威的汉语词典《辞海》也把“生态”定义为:“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基于此种认识,国内一些学术权威也把“生态”概念定义为:“一切生物的最原初生存状态,或者说遵循自然法则的存在状态”。事实上,历史演进到今天,生态概念已经逐渐脱去了其最为原初的涵义,而具有了多样化的解释。就学术发展的客观表现来说,今天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生态”概念已经进化到“相互关系”的层面,只不过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关系”,而是具有价值关怀层面的“双向互联”,抑或指在社会领域中具有民生关怀和道德体恤的价值互动。基于以上理解,本文认为,所谓“生态”就是指携带强烈价值关怀和道德指引的辩证关系,这种关联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求和期盼,也暗示着自然对人类的体恤和怜悯。

(二)生态民主主义概念辨析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民主主义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角度来详细阐述学者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法治等诸领域的系统认识,从而形成了缤纷多姿的边缘学科。这些学科涉及政治民主主义、经济民主主义、文化民主主义、法治民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伦理民主主义等交叉边缘领域。其中生态民主主义就是在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促动下而酿生的一种民主主义思潮或流派。生态民主主义坚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民主问题,指出了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必须遵循的生态法则。基于此种认识,本文认为,所谓“生态民主主义”(ecological democratism)是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系统审视自由、平等、正义等民主要素的一种观点和学说。生态民主主义又可以分成三大流派,一是从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这也是目前最为盛行的自然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从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即伦理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流派。这一学派主张民主价值的伦理秩序和道德重构,体现了学术界对民主制度的后现代反思,强调了民主的人性回归和价值关怀,因而具有极为重大的时代意义;三是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照的视角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即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流派。这一流派主张民力的社会回归和民利的二元互补,指出贫富之间、城乡之间、边贫和沿海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官民之间应该实现民主价值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并事实上实现民主约束的根基化和民主规范的公平性。比如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就是属于这一流派。

西方生态民主主义流派分析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生态民主主义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汤因比说过:“生态主义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思想或流派,它只是一些散乱的思想和观点的集合。但在民主价值的存在学意义上,生态主义的民主思考多少具有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和关联性”。据此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生态民主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已形成了系统的观点和派别。尽管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在基本的理念上,生态民主主义一般具有显著的价值理性特点。下面首先介绍在西方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观点和学说。

(一)科尔曼的生态民主主义学说

科尔曼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互动原理出发来论证自己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科尔曼认为,人类具有反思的能力,具有判断和接受引导其生活的价值和原则的能力,具有自我批评的能力,具有与其同伴共同创造丰富文化的能力,这些文化是他们作为一个物种的标志。即每个人都具有保护自己的道德立场和提升自己福利的能力。由此,他从生态主义的观点出发,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政治人“维护自身福利和道德状况的最好捍卫方法就是使那些人尽可能地自我管理”。科尔曼认为,人类是一种社群或社会生活的动物,他们时刻需要在群体生活过程中达到联合决策的最佳的行为目的,这样人类就存在一种联合的自我管理情形,这种情形只不过就是民主内生态的另一种表述。科尔曼从人的自我约束机制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博弈的价值和目的的看法。在他看来,只要人人自我约束,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精彩。事实上,科尔曼的伦理民主意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的类本性很难实现自我约束;况且道德的良善很难是超脱于社会的,因而科尔曼的伦理生态民主主义学说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另外科氏也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两层内涵,即基于生理需求的自然平等和基于心理需求的社会平等。而这两种平等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功效是完全不同的。

(二)马洛里基于性别视角的生态民主主义学说

性别的矛盾从来就是人类社会所永远无法超脱的障碍。有位女权主义者曾经指出,性别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人类一切矛盾的根源。反思今天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发现上述观点的独到之处,那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我们永远无法超脱性别。这里实际上引出了一个性别的平等问题。事实上,性别的平等只有进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才有意义。对此卡特里奥娜·桑迪兰兹指出:“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我想说的是,它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而存在。我的观点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生态女性主义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民主政治视野,尽管这一视野没有被言明”。对于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视野,诺厄尔·斯特金强调:“生态女性主义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作为一种反对性的政治话语和实践,它存在于具体的历史、物质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之中”。对于性别差异的自然生态学思考,马洛里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他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分析的基本前提是,生态危机是欧洲中心的资本主义父权制文化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文化以支配自然和把女性作为自然进行支配为基础。而我们应该把‘男人/女人=自然’这个等式调转过来,把生态危机解释为一种基于支配女性并把自然作为女性进行支配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后果”。很明显,在马洛里看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对男女之间的平等地位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型的民主内生态,这种平等把女人的地位有限约束,进而把男人的角色无限扩展,其最终的结论是:性别歧视恰恰是对人类生理性民主生态的最大破坏。因为性别的差异不能进行定性评价,而定量分析又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人类应该抛开所谓的“妇女节”和“父亲节”等带有性别意蕴的安排,重新回归到自然存在的原生态。马洛里最后兴奋地指出:“那是最为美妙的社会形态,在那里,自由就是平等;正义被解释为公平和自由”。显然,马洛里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是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的。但他由此而生发的男女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生态民主思考却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三)福托鲍洛斯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

1997年,英国著名生态政治学家塔基斯·福托鲍洛斯(Takis.Fotopoulos)出版了一本《走向包容性民主》的著作,在书中他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福托鲍洛斯从人与社会的相生关系出发,指出了“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他指出:“一个自治的解放性社会理应建立自己的道德规范,其中的核心价值必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保持一致,而非核心价值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同。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世界范围的真正的民主社会,必须是建立在表达个人和社会自治的不妥协要求的普世核心价值和赞美差异的各种非核心价值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社会才可以保证和平与解放的共存”。很明显,福托鲍洛斯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共生和谐的生态民主社会,这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既包括人对自然的包容(宽恕自然犯下的各种灾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还包括人对社会存在的尊重和敬畏。在福托鲍洛斯看来,上述三大生态关系就是民主阶段的自然表现。否则远离包容性,任何民主机制和民主理念都会失去自身存在的外生态,因而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福托鲍洛斯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尽管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失性,但他所提出的包容性分析理念对于中国生态民主学说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卢梭的“草根性”生态民主主义学说

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卢梭是极力提倡平等和自由观念的,他曾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卢梭指出:“人天生是自由和平等的,这种自由和平等不是政府或国家给予的,而是天赋的”。卢梭从“天”的虚拟性存在出发,论证了自由和平等之于人类的普适性价值。由此看来,卢梭的所谓“天”实际上类似于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中的“天”,也就是人类自古形成的自然崇拜中的“自在世界”。卢梭讲的自由是一种基于“自然导向”的生态民主观点,属于“自然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卢梭讲的平等是人类个体之间的先在平等,也就是上文所讲的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态平等,这种具备近代民主元素的生态平等属于“伦理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卢梭讲的“公意”和“私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强调社会平等和个人基于社会存在的法权平等,属于“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由于卢梭在最原初的意义上反对“公意”侵犯“私意”、反对法律面前人与人的虚拟平等、反对人类教育的机械化导向,所以他的思想被学者们称为“草根性”生态民主主义学说。

(五)孟德斯鸠的“地缘”生态民主观

现代地缘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或政治体地理核心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区域省的省会、一个直辖市的市址,甚或一个县、乡镇地理核心的选择都事关该行政区域近期发展或长远变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威尼斯虽然是一个建筑在一片盐湖泥岸边木桩上的城市,但它的财富、力量和光荣却远远超过了波河流域的肥沃平原上的任何一个建筑在陆地上的城市,而阿姆斯特丹这个从海洋中捞出来的城市,却比北欧平原上任何一块同等面积的地方获得了更大的民主名声”。在这里,汤因比强调的就是地缘政治对民主机制的影响问题。博物学家摩尔根说过:“在地理上比较相近的国家在民主机制的政治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孟德斯鸠也说过:“对于一个大国的君主来说,为他的帝国选好首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把首都设在南方,那么就有失去北方的危险。如果他定都北方,就很容易保住南方”。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但我们也必须充分看到地缘因素对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变迁和经济发展乃至文化传播的深刻作用。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乏积极的参考价值。

(六)的生态民主主义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过“生态民主主义”的概念,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充满着本文上述的三种生态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出发来论证自己的生态民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还特别强调,只有认识了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人类从此岸到达彼岸,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时候,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能最后实现。很明显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论述,恰恰表明了人对自然征服的局限性和庸俗性。除此之外,马克思还从人类历史的高度认识了自然的演进历程,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由此看来,马克思关于生态和民主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基于“自然导向型”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典型的“自然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的生态民主思维典型的体现在《资本论》、《论住房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自然辩证法》、《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当然主要研究的生产关系领域,当然涵括的是丰富的“道德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思想。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赘述。

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早在三代时期,中国社会就已经出现了生态民主思想。比如尧舜禹时期出现的基于治理水患的原始民主规则,就是以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水道改造方法的一种尝试。这种通过自由讨论来决定生态环境改善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早期生态民主意识的最高水平。商代都城迁移的事件更是说明了生态思维在民主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王国维强调,殷周都邑十三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生态政治中心不断变化的历史,也是统治者不断寻找最佳政治统治中心的历史。从生态民主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盘庚迁都的肇始因素当是黄河的水患问题。水患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也大大地影响着商代的民生问题,进而影响着人民的自治和平等生产问题,因而也是一个民主的实现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曾经产生过非常丰富的基于自然视角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后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幻,生态民主意识被逐渐发扬光大。虽然中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民主”的概念,但他们的生态民主思维确是非常发达的。比如王安石基于“养民”视角的生态民主意识;范仲淹对刑罚大加缓释的法治生态民主思维;康有为基于三世循环的历史生态主义民主思想;三国时期的军事民主生态学说;唐代基于“水舟说”的生态民主理念;清代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民主主义思考等。

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现代,已经脱去了古代学者的保守和庸俗气质,而具备了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是郇庆治和王沪宁。郇庆治从协商政治的角度来探讨他的生态民主思想。郇庆治指出,生态民主涵括道德、认识和制度三个层面:道德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和正义问题;认识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决人对自然的挑战和政府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制度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决人与社会的单方妥协问题。这三大问题共同构成了生态民主主义的壮丽景观。

王沪宁主要从政治制度设计的层面来探索他的生态民主思想。王沪宁指出,“公地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悲剧不是由个人罪恶(贪婪)所引致的,而是制度本身;或者是由于依附于一个一旦达到承载能力就会失效的系统”。要想克服制度的缺陷,必须建立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和规范框架。对于这种约束的价值,他说:“民主政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结构。民主制度化、民主程序化和民主规范化是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展了,民主政治就会卓有成效”。在王教授看来,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一种政治生态,作为一种内生态,这一系统的良性运作必须以自由的氛围、平等的机制、正义的追求作为先决条件。应该说,王氏的生态民主思想的价值是巨大的,其影响力是可以预期的,其价值也是非常明确的。

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生态民主问题是一个一头连着自然变迁,一头连着人类生存政治机遇的重大问题。在一个公平、自由和正义的生态社会里,大众的普遍感觉是幸福、和谐和吉祥如意。具体讲,研究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丰富生态政治学的理论体系。生态政治学是生态学和政治学所交叉衍生的边缘学科,生态政治学强调对自然和环境的政治审视,指出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提出了科学的“生态理性思维”概念,因而近年来在学术界广为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科研究范式。而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恰恰填补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生态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因而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

第二,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民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求以民主的基本精神内核——平等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平等相处。应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维护难度大、修复时间长、危害程度深的问题,不是一人一地一国一时之事,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人与自然才会实现和谐统一。联系今天中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上述生态民主观点将具有极为关键的现实意义。

第三,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意识,从而不断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从现实层面讲,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不弱化,必须重新树立“敬畏自然”的理念。在当今中国,不乏“人定胜天”的思维习惯,许多人甚至认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建好美丽的家园”。事实上,自然是从来没有被彻底征服的。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但自然界的存在永远是客观的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盲目征服自然,最终带来的就是任意破坏自然。在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提倡生态民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诉求,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其实践价值不容忽视。

篇10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和人民政府的本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人民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福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从而对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政府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破除传统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转变、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职能主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提高促使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总之政府主要职能是为了人民提供一切良好的服务,所以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公民民主意识也得到增强,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维护,都积极要求参与公共议程的制定和执行,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参与需求做出回应,需要政府合理做好“简政放权”,服务和鼓励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建设。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公共资源为稀缺资源,根据我国当前实际国情来说,公共产品供不应求,政府服务能力不是很强。改变传统政府管理运营模式,建服务型政府迫在眉睫。只有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兴国安邦。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纵观每次改革,不难发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键问题在于缺乏改革的整体性和规范性。目前我们的行政体制的组织架构、权力结构依然还没有相对稳定,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基于此,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的价值选择,表现为政府的理念、目标、方向等在价值固化的政府“应然”的行政观念,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在政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上形成有利于政府科学的决策制度、监督机制、评估和监督制度等“实然”的行政制度,并形成观念与制度的有效融通。

(一)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应然价值取向1.树立政府“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理念树立“公民本位”的理念,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考虑任何公共服务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努力使政府成为为民谋利,为民服务的亲民政府。回归“社会本位”就是要求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单是提供服务,更多是担当了解、中介,裁判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团体,灵活利用这些资源为人民服务。2.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公开、透明为基本价值目标正如人类把自由、平等视为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追求,服务型政府应以公开、公正、透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首先,政府要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把政府为民服务的项目、程序向群众公开,从而扩大公民的政策参与性和积极行,同时提高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其次,政府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关键,公平是维系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确保公民权利的公平。服务型政府把公开、公平、正义、透明作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3.构建服务型政府把民主与法制作为追求的价值方向自古以来民主和合法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民主的重点在于政府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调动公民的参与性。把公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活动的标准。因此,服务型政府该坚持以公民参与作为其行政决策的基本形式,通过公民参与政务情况来决定社会的价值和效应,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的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未建立规范法制体系,公共权力的行使有诸多不规范问题,那么转型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政府内部的有效管理,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制约权力的滥用。于是必须依法行政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也才能得到落实。

(二)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然价值取向1.健全的政务公开制度良好的制度是规范从事的准绳。构建服务型政府一项基本准则就是要深化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以确保公民知情权。政府要通过完善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例如建立健全社会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参与社会服务的承诺制度、畅通的公民信息查询、咨询制度。2.运行良好的决策机制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建立顺畅的社会沟通和协商机制,同时需要有对重大事项的专家、集体的决策制度和咨询、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政府信息传递的透明化。3.完善的服务绩效评估体制目前,政府已经建立了绩效考评制度,但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差很远。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官员上下级评价和公民满意度相结合的评估体制,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一是评估主体要明确,政府服务的好坏必须取决于人民的满意度,且评估主体需发挥社会各层次、各渠道。二是评价的标准要合理,确立规范的、合法的评价指标。当代政府应建立在公共责任和民主参与的基础上,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