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技术创新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5 17:34: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创新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术创新模式

篇1

按照边际理论当外部技术创新边际产出高于内部技术创新边际产出时必将引导企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的概率提高。(Yost,Devlin1993)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其调查的样本中有93%的风投家将CVC作为其主要的投资策略。(Kortum和Lerner,2000)认为创业企业家可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创新思想。(Kortum,Lerner2000)观察到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创新中更倾向于通过外部投资获取高水平技术专利。通过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在创新路径选择上把CVC投资作为重要技术窗口,以此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2国内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就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许庆瑞2001)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和组合创新模式的内涵,进而详细阐述了组合创新的五个主要方面的关系,即功能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调、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协调、创新的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的协调、创新活动与创新文化的协调、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协调。这五个方面的组合创新对于企业培育核心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林毅夫2007)指出,让我国经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迅速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本积累效率,快速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以最短的研发时间成本快速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万君康2003)基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收益函数,分析了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机制,认为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选择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结合型创新模式更为适合。(李必强2005)以集成管理理论为视角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集成管理的功能模块,及对模块之间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模式;(施培公1999)对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和模仿创新成本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利用后发优势选择模仿创新模式优势。(吴晓波2009)认为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并购加剧使得我国制造企业面临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实现技术赶超我国制造企业应加强联合,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加快二次创新的技术追赶进程。(柳卸林2004)认为国外发达国家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而国内企业并未掌握所有的技术,但中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也存在着相应的优势,即后发优势。因此,中国要积极采取开放的创新战略,更加开放地加强与国内外各种机构的合作和学习。(陈劲2012)认为知识增值是社会系统的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并提出政、产、学、研,以及中介机构大跨度分工合作的创新组织模式。文章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了构建社会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和内涵。

篇2

一、有关跨国公司的创新观点

最早的创新概念是由熊彼特提出的“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一说法。是指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包括六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和研究范式又获得了发展。从技术和市场角度考虑,可以将当今跨国公司创新全球化的模式划分为以下创新的国际化模式、创新的全球化模式、创新的跨国化模式、创新的本地化四个类型。在跨国公司发展的早期,前面两种的创新模式在跨国公司创新中的运用较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创新模式和本地化创新模式在经济中出现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发展迅速。

二、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当今经济和技术全球化速度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使跨国获得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互联网的使用和全球电视网络使跨国公司的宣传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全球营销的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加快,使跨国运输商品的成本下降;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增加了技术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要想解决好全球化技术创新的问题,应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考虑,采取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有效地配置其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服务方面的资源。如此,基于信息技术的角度考察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将其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创新模式,即一直以来,跨国公司为达到其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而采用的线性创新形式。另一种是跨国公司网络创新模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这种复杂性,公司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创新。因此,瑞典网络学派主张任何跨国企业组织都不是孤立的,跨国公司在网络中生存和发展。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就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相互有关联的链接组成的网络,每一个影响技术创新的联系就是一个链接,这种链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B.L MANVALL所提出的要素和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描述,是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关联的关系。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离不开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支持领域的创新。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跨国公司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网络实现。

三、基于先发优势视角的跨国公司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

1、有关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化的观点。跨国公司采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弥补了跨国公司线性创新模式的不足。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中,考察跨国公司是否会在某一国家进行研究开发投资并进行创新,还应该从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的集聚现象几个方面考虑该国创新要素的可得性。

2、基于先发优势因素的思考角度。在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中,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H-O理论强调都是跨国公司在资源,技术,资本等方面具备的静态的优势。若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采取的是传统线型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源优势、垄断优势等。基于当今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考察伴随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的网络型创新模式现象可以归结为基于先发优势的因素考虑。笔者借鉴信息经济学中先发优势这个概念来考察跨国公司的投资原因,以及技术创新转移模式。在信息经济学中,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FMA)指的是某个新产品领域的第一个进入者或早期的进入者所能获得的潜在的竞争优势。对先发优势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得到蓬勃的发展,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与干中学是先发优势的两个主要方面。由于基于先发优势因素的考虑,一方面,为了获取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常常需要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的技术创新才能够具有更大的技术优势,跨国公司从获取技术优势的角度考虑,更多的应用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处于对规模经济和干中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追求,技术创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更多的涉及网络结构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代经济中,跨国公司总是作为先发优势的拥有着,这种优势在波特的理论中也被描述为具有持续性地竞争优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表现为技术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代来的效益。

四、从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角度考察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的效应

1、跨国公司两种技术创新模式的贸易效应。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从FDI的角度进行研究。下文我们借用FDI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情况分析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的贸易经济效应。这些贸易效应可以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情况,通过传统技术创新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贸易替代作用。第二种情况,基于先发优势创新模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作用,对我国企业的出口贸易起到了互补的作用。许多学者以也通过了技术的益处效应等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

2、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王洪庆博士结合有关数据,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情况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在技术创新较低的行业,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替代效益。这个研究结论正好以也验证本文的论点,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表现明显。在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像现代新兴的IT行业、金融业行业等,跨国公司的投资效应表现为通过出口示范效应,技术的溢出效应,竞争效应等方式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对国内出口企业的产品起到了互补提升作用。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外贸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动态的,网络创新,将规模经济,干中学的积极效应发挥出来,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然而,在技术创新较低的行业,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传统的线性模式。

五、基于先发优势视角的跨国公司创新模式对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1、积极寻求加入大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网络的机会。我国国际贸易自主创新需要跨国公司的创新网络。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到跨国公司基于先发优势的网络型技术创新模式的技术和经济网络之中,则意味着相关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对我国企业存在一种“溢出效应”,有关企业部门会因此而获益;同时,公共部门支持和推动的某些R&D(研究与开发)项目又是直接针对与企业有关的技术,某些新技术还是这些技术的主要使用者。这些都是基于先发优势的跨国公司创新网络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在全球化经济中,大型跨国公司基于先发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更为突出,它们的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表现明显。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有重大作用。

2、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商业性研究。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商业性研究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中非常重要,这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中已经得到证实,但目前针对服务创新的商业性研究很少。商业性研究应更加针对服务企业的需求,提高包括创新服务的开发技术、开发方法、开发原则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3、通过先发优势中规模经济效应和干中学的特征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先发优势中规模效应和干中学也可以表现为经常提到的关联效应,激励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建立分包或者供应商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前向和后向关联,融入跨国公司的网络形态创新模式,以实现跨国公司在这一技术创新模式中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干中学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扈华林:国际竞争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157-02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王中华、赵曙东依照技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三大基本模式,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其中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主要模式。代传奇通过总结归纳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内、外部因素,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决策的三层次模型,提出了“不同的企业环境、不同的创新项目应该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张玉韬、吴凤平运用AHP分析法比较了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不断地积累资金和高技术人才,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飞跃的

结论。

1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目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以工业企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单位数为343769个,其中包括9448个大型工业企业,53886个中型工业企业和280455个小型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占据了总工业企业97.3%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担保问题等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企业规模发展。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研究开发费用昂贵以及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性,只能依靠模仿其他产品,并进行生产与销售,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力量不足。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的价格、渠道和广告宣传,而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中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很多企业经营者缺少管理经验,其中还有大部分企业仍然属于家族型企业,企业员工主要是家庭成员,因而缺少技术创新人才,影响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大模式

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立进行管理。

模仿创新(Simulating Innovation)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

合作创新(Collaborating Innovation)即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3.1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由于开发成本较高,并且自主创新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开拓市场。我国目前有少部分中小企业成功地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下面以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是集食用、药用真菌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公司主要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积极与世界上相关国家或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主动参与本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使华丹公司广泛获得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其有效的创新奠定了条件。因而在5年时间里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自公司创建以来,共申报国家专利16项。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加强企业创新理念,吸纳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而且技术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因此,并不建议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而是希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敢于创新同时又拥有大量创新人才的部分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3.2模仿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这种创新方式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企业关注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是在产品已经占据市场的前提下,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较好的市场份额。这种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但是实行这种模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创造。

3.3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可以弥补企业在进入新行业时的资源和能力不足,获得“1+1>2”的整体效果大于局部效果之和的效应,实施合作创新的合作各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因而合作创新模式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又包括企业委托、企业合作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多种情况。

企业委托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资金并确定研发要求和目标,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提供科研人员、必要的技术设备,由这些科研人员自主进行研发,然后将研发成果交给企业。这种模式能够解决企业技术人员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不利于提高企业自己的创造力。

企业合作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一技术或产品研究开发,几个企业相互合作建立合作组织,共同出资、共同开发并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可以是几个企业合作,也可以是几个企业和高等院校、几个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合作各方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加快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多个单位共同参与能够有效分担风险。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但容易造成企业间的一些利益纠纷。

建立产学研基地指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签订合同,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一般由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提供研发所需的一些设备和人员,人员主要是大学生和科研人员。这种方式对高校来说有利于学生接触企业,学到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有利于企业了解更多新技术,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研究成果。

综上,本文认为对于部分创新能力较强,并且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人力资源的中小企业,它们可以选择尝试自主创新模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加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则应以合作创新模式为主,模仿创新模式为辅,主要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等,实现多方的“共赢”。另外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学习其他大型企业,进行模仿创新,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莉莉,黄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模式探究[J].

 东南大学学报,2006,(12).

[2]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

篇4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对于一些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产品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从外部引进这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另外,利用模仿创新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的技术,如果不实施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船舶工业获取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利用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向自主创新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模仿创新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具有综合提升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例如,船用曲轴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软肋,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上重集团等造船单位于2002年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我国首条国产船用曲轴问世。从而一举改变了国内造船工业“船等机、机等曲轴”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 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

 

2 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

 

4 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5 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

 

1 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2 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

 

3 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

 

4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

 

5 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行机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加强专利合同管理,建立专利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专利人对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四、结论

 

篇5

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尚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国有品牌汽车企业理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使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壮大,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同步俱进。汽车工业的历史就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发展史。现代高新技术的成果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未来十年,微电子技术将使汽车充分智能化,传感技术的广泛使用、实时对话、高流量的网络传输、故障预警……汽车将变成一台“流动的计算机”。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将触发新的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选择是民族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突破口。综观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民族汽车发展史,境况很相似,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二战后,汽车企业巨头丰田和日产都在学习轿车制造技术。日产更多地依赖外国技术,曾采用了CKD方式组装英国车,丰田也不得不大量依靠模仿和反求工程,但一直坚持自主学习,且把工厂当作实验室。当时,欧美企业的官僚组织接使研发和生产眼中脱节,丰田企业却把研发与工艺、销紧密结合系统思考和改造。结果是:丰田比日产具有更强的组能力,并创造出了精益生产方式;而日产落伍了,在90年代还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引入外资进行重组。 国有品牌汽车的技术创新是提升我国民族汽车产业水平的关键。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主要走的是合资道路,其初衷是指望在经济和技术上得到扶持。实践证明,长期停留于“进口替代”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民族汽车工业水平的。我国大多数汽车合资企业的常态是自主开发能力及水平低,开发周期长,缺乏有产权的高端技术,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整车开发能力,而主要靠外资方引进,这严重阻碍了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

民族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合资模式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合资公司外资方采取在母公司研发,东道国方连一个螺丝都不能改动,以极力防止技术扩散。当然“好成绩”也迎合了过期的短期利益的需求。我们曾看到中国各地汽车企业竞相扩大规模,数千亿投资形成了数百万辆生产能力的装配车间,二不是竞争力强大的汽车工业。数据表明,从80年代到“十五”末,汽车产量不断增加,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04年,包括轿车MVP、SUV在内,国外品牌占78.7%,自主品牌仅占21.3%;引进技术占89.4%,自主开发的只占10.6%;2005年,轿车自主品牌只占20%左右。

2、国有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在增强和思路在改变

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国有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开发过程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发――市场实验――营销策划――商品化等阶段。这表明。他们已经在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变。奇瑞、华晨等后起之秀更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其研发已向高性能发动机、高端变速箱延伸,其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也在缩短,奇瑞和吉利几乎每年都能推出一个以上的新品或换代产品,以填补产品线的不足,使品牌产品系列化。

3、中小国有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近十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和未合资的国企,如奇瑞、昌河、比亚迪、吉利、中华、哈飞、力帆、中兴、夏利等品牌厂,采用自我设计、委托开发和产品咨询相结合的集成开发模式,在产品上成绩显著,据2005年《中国汽车统计年鉴》,上述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已在我国前十强中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仅以奇瑞为例。该公司用9年建成了五大系列车型,仅2003年就推出QQ、东方之子和旗云三款车型,2006年奇瑞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305236辆,杀入行业四强,成为首家突破年销乘用车307万辆记录的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后,合资公司逐渐整合了我国主要的汽车关联企业,新办内资汽车企业岌岌可危。雪上加霜的是,国家对中小汽车企业一度仅以提高门槛的方式,限制他们准入和发展。奇瑞、吉利等企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做法,给其他民族汽车企业做出了榜样。他们的成功还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拯救了民族汽车产业。对此,我们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早日出台。

国有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推荐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创新战略理论,结合日、韩等国的经验和我国国情,现对适合于民族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归纳。

1、以奇瑞为代表的技术改进性创新模式

所谓技术改进性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的创新过程。其特点如下:(1)技术改进性。创新者同样需要大力投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完善和深度开发;(2)技术和市场的跟随性。创新者做技术和市场跟随者,节省技术和市场开发的前期费用;(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创新者将省去前期投入,创新集中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的中游环节;(4)创新的被动性。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制约和影响创新的实际效果。奇瑞公司扬长避短地利用此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技术创新之路。

模仿的价值原则。一百年的技术落后只有靠模仿,对中小汽车企业更是如此。奇瑞的研发体系基本上走出了逆向开发――此模式的第一个阶段。例如,QQ就是奇瑞逆向开发的杰作。QQ的外观设计被公认为更优于原型车。虽然外界不时有抄袭的指控,但这不能掩盖奇瑞设计团队的创新和对客户价值的创造。没有图纸和数模条件下的反求工程,由于没有证据,因此够不上侵权。

及时的角色转换。一味模仿必然使技术跨越带来的后发优势不断递减。唯一的办法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从2002年起,奇瑞逐渐脱离模仿者的角色,向此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即正向开发阶段进军――首先做早期的概念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解、反复优化和试验,最后产品出线。此阶段对人员和能力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但怎样尽快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呢?当然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奇瑞采用了合作开发模式。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奇瑞具备了整车和主要零部件的正向开发能力,迅速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2、适合众多企业的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联合创新的方式。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根据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以合作性研究开发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和风险,已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适合我国汽车业的合作开发模式如下:

国内集群的联合开发。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我国该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国外供应商纷至沓来,他们用40%的资本,控制了50%的市场,攫取了70%的利润。这也成为了国内企业集团的一大课题。我们建议:诸如上汽、一汽等大型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众多的企业和院所参与创新,带头解决技术难题,并最终通过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所有参与者均受益。

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开发。我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技术一消化吸收一自己生产”之路。成本很高、引进技术有限、且受制于人的结果使得这条路越走越窄。此时,奇瑞人却找到了一条既经济又适宜发展的捷径――与国际一流的公司AVL合作,委托开发核心技术。2005年10月奇瑞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可达欧Ⅳ排放)。该机以优良的功效和节能性赢得了市场。截至2006年8月,此发动机已出口美国市场7000台。它使奇瑞A520和新东方之子整车成本大大降低,品牌的竞争优势凸显。采用此模式不能使企业独占创新成果而获取绝对垄断优势。但如果企业能够“以我为主”,掌握合作研发的主导权,就可克服此局限性。奇瑞与AVL的合作,奇瑞定制产品,AVL协助开发。奇瑞给AVL报酬,便成为创新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篇6

【关键词】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比较

1导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2重庆市优势产业确定与划分

在2001年,余鲁提出了重庆市需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3)第三产业:①交通、通讯产业;②信息咨询业;③房地产业;④旅游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3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差异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3.1创新过程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3.2产品创新差异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3工艺创新差异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3.4创新扩散差异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5创新资源差异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篇7

关键词: 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

Key words: cooperation of industry,academe and research;technical innovation;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04-02

0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或产业)、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合理利用等,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消化、吸收和再生产,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等功能的过程。[1]这种活动的产生既需要合作主体之间有效的互动,又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本文在对陕西省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条件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陕西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模式类型。

1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优势条件分析

1.1 人力资源丰富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人力资源丰富,现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全省在校的大学生有近百万人。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很多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142个专业学科(二级学科)。在高层次人力资源方面,陕西共拥有两院院士49人,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8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915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员8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83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3.11,科技活动人员有15.32万人,其中R&D人员所占比重为43.08%,陕西的优势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能够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支撑。

1.2 科研机构多陕西省的科研机构众多,共有各类的科研机构1061家,其中省部级的独立科研院所有97所;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和野外观测台站7个,国家行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计量中心4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3个,各类测绘与勘查设计及研究机构420个。

1.3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加2009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为189.51亿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较上年增加46.23亿元,增长32.27%,高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陕西省R&D经费支出居全国第10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2%,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5.50%)、上海(2.81%)、天津(2.37%)。

1.4 科技成果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陕西省专利申请量为15570件,授权量为608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858件和1341件。同时,科技成果登记总量也在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了518件。比2004年增长了62.16%。2009年,陕西省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所占比例最大。应用技术类成果417项,占登记的科技成果总数的80.50%;基础理论类72项,占13.90%;软科学29项,占5.60%。这些都说明陕西省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不断增强,陕西省也加大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

2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条件劣势分析

2.1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008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区域总额的58.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总额的45.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2%),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获得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位居全国第三,占到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1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位居全国第一。而上述企业自身投入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发展非常不平衡,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缺位等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拨给研究院所及高校科技经费2.23亿元,仅占到其科技经费支出的1.96%;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1.88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1.13%。现有的合作,也主要以企业向高校、研究院所一对一地委托项目,高校、研究院所组建临时性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2.2 中介机构体系不完整2009年,北京市有中介组织9000多家(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85家),而陕西同期仅有396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只有1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各中介机构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推广与交换平台,只有40.2%的技术转移机构拥有独立的网站,8.9%的机构拥有对内管理和对外推广的数据库系统。二是技术经纪活跃度不高。具有技术经纪业务的中介机构仅占32.6%;71.7%的中介机构的技术经纪人比例在5.0%;有26.1%的中介机构没有技术经纪人。三是复合型人才缺乏。57.6%的中介机构认为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机构的人员结构。四是工作经费少。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弱,84.8%的技术转移机构工作经费在100万元以下。由于目前科技中介机构的现状,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008年陕西高校承担国家863计划148项,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进行了成果转让的29项,占项目总数不到20%。2009年陕西高校共实现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额3.35亿元,其中本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的1.0亿元,占29.9%,外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是本地的两倍多。高校专利的技术转移额600万元,在本地进行的专利技术转移额80万元,仅占总交易额的13.3%。企业对于科技成果需求不旺,缺乏动力。2009年,我省通过技术市场转让的科技成果,近五分之四流向省外,只有五分之一在省内就地转化。科技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产学研合作比较松散、整体的组织配合性不强,对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3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建议

3.1 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可通过联合办学以及共建研发基地的方式,形成产学研办学机构或者建立战略联盟及研发院,为陕西省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国防工业加快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

3.2 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可整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实力,形成与企业关键技术需求相结合的研发模式。也可采用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方式。[2]高校和研发机构把直接应用于企业的成熟技术一次性转让给企业,实现两方共赢。

3.3 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区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3]

3.4 联建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上,可以与企业合作,各方相对独立,优势互补,以协议、合同等方式形成技术与人才供求的长期或临时联建体。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现代科技水平的推进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强工业改革,从传统工业转化为新型机电技术产业。

1机电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般机械零件都是由发动机、启动、传动专向、曲柄连接等这几个重要的部分组成的,如果要想使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提高各个零件的工作性能,从而优化设备的性能。目前,很多钢材原料机械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濒临淘汰,主要原因是质量大,工作效率低,使用期限较短,所以需要寻找新的原料来制造机械产品。目前,学界已经寻找到新的材料来代替钢材,利用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来制造机械产品,其优点是硬度大、质量小,可以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并且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机电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机电技术的发展仅仅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技术革命速度快,自从20世纪60年代机械技术诞生之后,就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推广。长时间的发展也推动了各领域技术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日益成熟,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现在的机电技术,使得机械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在机械的构成和功能、技术结构,还是在相关的管理生产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对传统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3机电技术发展前景

3.1光电技术的应用

光电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产品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可以改善机电技术的动力,提升传感的敏感性,是机电技术的一个延伸,在社会生产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运用在机电系统中可以提高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光电技术运用在新研发的机电产品当中是以后机电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

3.2智能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机电技术也开始朝着智能化、人性化趋势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机电技术的产品智能化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各种信息,这些主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与模糊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成熟为机电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中的芯片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改善保证系统的兼容程度,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必然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3.3仿生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机电技术未来的发展走向会越来越智能化,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信息控制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些都会是机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且未来的机电技术的工作状态就和生物的习性一样,当系统处于动态的状态下,该装置稳定;当系统处于静态的状态下,该装置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是极其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们将机电技术产品融入了仿生化特征,但是实现这种仿生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

3.4微型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机电技术微型化产品的生产已经成为了现实,我国在生产半导体产品时,已经在实验室应用蚀刻技术生产出亚微米级的半导体元件,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将非常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这种技术应用在机电技术中,可以更好地将机械系统的控制器与部分装置区分开来,实现装置的有效融合,提高产品的质量,缩小产品体积,这样即可有效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之前半导体的亚微米级产品的研制成功,笔者相信,在未来这种亚微米级的机械产品也会逐步研发成功,并占领机械产业的部分市场,但是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

3.5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结语

机电技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机电技术不只是一门单独的技术学科存在,它是融合了多种技术,通过一定时间的融合、渗透才形成现在的机电技术,这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机电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前途光明的机电技术也必然会带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世麟.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5).

篇9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弗里曼在1982年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二、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

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是在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崛起的,因此,其具有所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行业,其也具有独特的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首先,数量多,比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的工业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造就了我国制造业行业以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的格局,同时这也符合我国人口多、资源廉价、农村工业刚启动的现实。其次,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起步晚,并且生长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来自国内外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同夹击,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很快实现企业“巨人化”,同时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能源消耗大。再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中国,行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大型企业大多是由国家出资投资兴建,因而多为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多半为民营企业,我国市场逐渐放开,外资企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组织程度差。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在销售方面缺少固定的渠道。特别是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也缺少扶持政策,同时缺少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强。但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信息反馈迅速,因此也具有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如下问题。

1、资源配置落后

技术、资金和管理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在资金和工作环境上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因此导致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尖端创新人才的匾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虽然,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却因为学习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而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开展。“技术做不强,管理跟不上”成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组织结构简单

中小制造业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其内部组织层级少,管理幅度也不大,同时由于受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建立很灵活,富有弹性,易于沟通,有利于减少内部信息交流中的损失,经营管理集中更易对多变的环境作出迅速反应,及时确定创新决策。

3、企业触资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债务比较沉重、资信较差、还款无保证等导致外部金融机构不愿意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上投资,中小制造业在发展上难以筹集到低成本资金甚至筹集不到资金,即使筹集到资金,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则易形成过高的企业负债率而导致企业盈利微薄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县(市)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尽管企业希望依赖政府和银行,但实际上90%的技术开发资金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因此,即使中小企业所选择的项目有前景,但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技术、财务、管理等风险,好项目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和物力,而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实力不强,融资能力有限,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紧张,难以满足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4、国家政策扶持不够

由于我国具有相当长的计划经济的历史,因此,国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一直以来很大,常年的积累导致了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水平相比中小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全都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就现在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资助也不多,导致了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有心无力。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所作的工作依旧是缺乏的。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具有系统性。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没有优惠政策,而且政府虽然有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但是其规模和运营方式都是不够成熟,而且基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的不足。而且很多政策制定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落实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的原因。

5、创新成果保护难

在我国,虽然有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存在,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经常发生,而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旦自己的专利技术被盗,就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一旦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中小制造业企业要么选择昂贵的诉讼费要么选择接受知识产权被盗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技术创新模式有着不同的划分种类,而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在内容上是有交叉的,基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在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同时中小制造业企业更熟悉的就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因此本文将就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中小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只能有一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示一国的创新特征,与技术引进相对,仅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和实现创新过程的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另外,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可以说进行自主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一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适合于采取自主创新模式战略,就大多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很渴望成长壮大,创新的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其在创新资源上还是非常缺乏,首先,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不雄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档次和效率。其次,中小制造业企业无法承受自主创新的长期投入,为了避免半途夭折,许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宁愿选择放弃自主创新。

2、中小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模式分析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由于其起点不高,是现行各国企业为了缩小和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而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模仿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巩固和超越。其中,“超越”是对技术引进更高一层的要求,是进行技术返销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都很弱,技术水平与大型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模仿创新是获取技术后发优势的客观基础。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都表明,模仿创新模式是各个企业都不能逃避的创新手段。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综合来说,模仿创新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接触先进技术的捷径,并且通过模仿创新,中小制造业企业还可以规避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避开了研发的高额投入。

3、中小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如果说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属于企业的内部创新,那么合作创新可以称为一种外部创新,它的出现是由于信息、经济、技术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加剧,技术研发的难度也不断加剧,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瓶颈单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给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完成技术攻关创造了硬件条件。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合作创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进行合作创新,首先要选择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的合作者,从而达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为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能够准确预测出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责、利,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三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互相之间也不具有代替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就不可能选择一种万能的创新模式来包括这三种模式,中小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方式成为保证创新成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战略一致原则、环境匹配原则、适宜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技术积累原则。此外,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新生、成长、成熟、衰退各个时期,都会受到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合理定位,扬长避短,结合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关键性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9-0072-08

技术创新在社会生活以及市场竞争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已无形中成为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重要竞争战略之一。而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创新竞争的成果之一,是内部研发的组成部分或是内部研发阶段的延续,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存在紧密的互补关系。由于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关于技术标准是否促进或者阻碍技术创新,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虽然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表现出限制技术创新成果的选择,但是与此同时,它也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技术标准化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保护,更是新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而Allen(2000)通过对比分析四个案例得出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正的作用远远大于其负的作用的结论。

在“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垄断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中,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最高目标,应该就是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然后推而广之,使其成为“市场标准(即至少达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最高目标全球标准)”。那么实施怎样的技术创新战略,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准则”的技术标准呢?

一、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分析

技术创新从根本上可以分为原创创新和跟进创新,而跟进创新由于知识产权等相关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更难以成为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技术标准。因此,将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联系起来时,最有价值的研究是对原创技术创新的分析和探讨。创新的流程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不断反馈修正的循环过程。当存在以下情况时,技术创新系统就应该对前向步骤进行反馈修正,以明确创新方向,确保创新质量:R&D环节表明技术创意存在欠缺时、产品设计阶段表明技术开发存在问题时、市场开拓时表明产品设计可能存在问题。

从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层面来看,原创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来自技术发展的驱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技术推动层面的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新技术的自我更迭,它的焦点主要在于技术自身的进化发展,创新成果有可能偏离市场预期,导致技术创新的浪费。而市场推动层面的技术创新则主要依据市场需求导向进行相应创新,该种驱动模式提高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有用性,但是有可能背离技术发展的规律,导致技术创新的无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推动型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创新质量,而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则更有利于创新的效率。

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层次来看,技术创新是由企业主导、行业协调以及政府影响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开了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无从谈起;离开了行业影响,技术创新将因无法获取行业资源而降低创新效率;离开了政府的引导,则技术创新将无法明确竞争方向,方向不明确的竞争又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驱动力模式将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两种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融合在一起,并综合考虑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组织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并不是由单一驱动因素所导致,也不是单一层次所能决定的,它是由各种内部以及外部等综合因素所共同决定的。“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驱动力模式往往是在市场潜在需求的指导下,寻求潜在技术的新应用和多种潜在技术的综合应用。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往往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从而激活市场的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上升为技术标准又反过来促进新市场需求的产生。图1显示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分析

市场标准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式或者累计式的流程,迭代循环以及无用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标准的存在没有必要。正是因为标准选择的反复斟酌,才能为社会筛选出最具福利效应的技术创新成果。

在技术创新向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有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主要有:政府行为和行业组织、经济的稳定性;产品的价格、分销以及促销;企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能力等。与技术标准相关的准入机制的不同政策导致不同的技术创新程序。同时,从创新的风险以及技术标准和网络效应相结合产生的消费者福利两方面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导向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对技术标准发展方向的导向同等重要(chinyelu Onwurah,2009)。然而,就目前现实中所有市场标准的形成机制来分析,它们基本上都是由基于市场导向或者基于行业协会、政府指导这两种机制所形成的。

1 技术标准的市场形成机制

Luis Cabral和David Salant(2008)认为遵循市场自身的运作机制,保持多标准并存竞争的情况不仅有利于维持高标准的技术创新支出,同时比政府或者行业协会指导形成的标准具有更高的消费者盈余和社会福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标准的市场形成机制更能保证筛选出最符合市场预期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使消费者福利达到最大化。

由于占据技术标准的实体将会得到巨大回报,因此假定理性创新主体都会选择技术创新。假设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个体为S,无技术创新成果的个体为N(如图2)。若市场状态为(N,N),表明市场上不存在技术创新成果,此时市场上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标准;若市场状态为(N,S)或者(S,N),表明市场上存在单一的技术创新实体或者一组技术创新实体,此时毋庸置疑,该单一的技术创新实体将成为技术标准的持有者,或者该一组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协商或者竞争,最终形成单一技术标准或者几种技术标准并存的状态;若市场状态为(S,S),则此时市场上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创新成果,那么技术标准占据地位的竞争也最为激烈,但最终经过协商或者优胜劣汰式的竞争,市场上形成单一技术标准或者几种技术标准并存的状态。

与此同时,市场上无技术创新成果的实体也可以通过创新投入从而拥有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形成一种标准形成机制的循环。

2 技术标准的行业协会、政府指导形成机制

由于占据技术标准的实体将会得到巨大回报,因此假定理性创新主体都会选择技术创新。根据囚徒困境理论,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两个技术创新实体,如果市场上不存在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指导,技术标准的形成纯粹由市场主导形成,那么此时技术标准的形成是由各个创新实体通过自身实力或者恶意竞争来影响消费者基数,这种途径往往导致整个市场选择出总社会福利最差的均衡状态(如图3)。

如果存在A和B两个实体,A实体进行技术标准恶意竞争,对方维持现状,那么进行恶意竞争者将得到3份回报,而维持现状者将得不到任何回报。如果A实体维持现状,而B实体进恶意标准竞争,那么A实体得不到任何回报,而对方将得到3份回报。经过权衡,A实体会选择恶意竞争以得到1份稳定的回报,B基于同样的考虑,也会选择恶意竞争,那么它也会得到1份回报,这样总的社会福利等于两者之和为2份回报。而如果双方都不进行恶意竞争的话,每个实体将会得到2份回报,那么总的社会福利为4份回报。然而,在不存在正的外力引导作用的情况下,基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假设,每个参与者最终会趋于选择恶意竞争,使得总社会福利为最小值。

此时,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组织的引导作用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他们通过对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明确的技术标准方向,或者促成各个技术创新实体协商确定一个或多个并存的技术标准,亦或制定相应的失信惩罚措施等来规范竞争市场,那么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技术标准竞争的方向,形成良性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相对最大化。研究表明,当存在“市场失灵”等因素可能导致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标准的兼容性差、标准的厂家偏向、对弱势厂商的压制等,以及当标准涉及到产品质量、安全、健康以及环保等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产品类标准、基础性标准的公共性问题时,行业、政府的直接干预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尽管市场根据用户基数选择技术标准具有很高的效率,也更能适应消费者预期。但是市场自身的选优机制也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最为重要的就是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技术发展方向错误,从而最终导致消费者福利受损。因此,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对技术标准的指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创新模式与标准形成的匹配关系分析

鉴于从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来分,技术创新有基于技术发展驱动的模式和基于市场需求拉动的模式;而从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来看,技术标准的形成有基于市场竞争主导的形成机制与基于行业协会、政府指导的形成机制。为此,可构建一个以“创新驱动力”为横坐标、以“标准形成机制”为纵坐标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标准形成的二维匹配图(如图4)。

从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标准形成的二维匹配图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有四种相互匹配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基于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有以下四种模式。

1 “市场竞争”型模式

典型特征:在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驱动力主导下的创新与通过市场竞争、经历优胜劣汰考验的标准形成机制的有机结合。

机理分析:由市场需求激发新的技术创新,并通过市场竞争的选优机制筛选出市场标准,因而此种市场标准基本上是属于“事实标准”。鉴于“市场竞争”型技术创新模式与市场密切接轨,因此也是创新效果最好的创新模式之一。由于此时创新实体的创新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所激发出来的技术创新,很容易被市场认可接受而成为市场上的“主导技术”,所以这种创新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创新效果,进而避免出现无效的创新。然而通过市场形成机制来选择市场标准虽然有可能选择出消费者最需要的创新产品或技术,但是却也无法排除具有强大影响市场导向能力的创新实体对消费者的选择心理进行“强制”引导,最终导致市场选择出低质量的创新产品或技术作为技术标准,最终影响消费者福利。

关键问题:需要具备何种能力,通过利用何种手段、借助于何种途径,整合哪些方面的资源,才能达到有效刺激消费者预期,提高用户需求基数的目的。

实施条件:实施该创新模式的创新实体不仅需要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消费者心理导向的洞察力,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丰富、可持续供给的研发资源。同时,由于技术标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市场自身的竞争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创新实体应该具有很强的营销能力以引导消费者的心理趋向,同时还必须具有在关键时刻能成功游说行业协会、政府获得支持的能量,先期取得政府采购订单或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扶持,以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性效应来影响市场预期,进而达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基数,最终促使本创新实体的创新成果能成为真正的市场标准。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无线通信市场上两种技术标准的竞争就是比较典型的“市场竞争”型案例,一个是由爱立信、AT&T和SBC支持的TDMA标准,另一个是由高通、贝尔大西洋、纽约电话公司支持的CDMA标准。当时双方势均力敌,都无法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市场标准,而高通公司则聪明地通过游说政府得到了行业协会的支持,来达到迫使制造商们生产CDMA产品,进而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基数,最终成为美国通信行业的“事实标准”。

2 “技术竞争”型模式

典型特征:在基于技术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主导下的创新与通过市场竞争、经历优胜劣汰考验的标准形成机制的有机结合。

机理分析:该象限的创新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的选优机制的运作成为市场标准,因而此种市场标准也基本上是属于“事实标准”。由于这一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来推动创新,因此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系统性和配套性将影响到创新产品或技术的有效推广,进而影响到市场对新技术或产品的认可与接受;而通过市场形成机制来选择新技术作为市场标准,则意味着该项新技术必须经历无数艰难的市场推广与宣传,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对未来的消费群体进行广泛性的培育与认知,以促使该项新技术成为市场上的主导技术。此外,其它替代新技术的出现也将会影响到该项新技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成为市场的主导技术,从而决定着采用此种模式实现成为“市场标准”目标的努力能否成功。因此,能否快速有效地将创新技术培育成为市场上的“主导技术”是关键。

关键问题:需要具备何种能力,通过利用何种手段、整合哪些方面的资源,才能达到将创新技术培育成为市场上的“主导技术”。

实施条件:实施该创新模式的创新实体不仅需要具有极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还必须具有把握当代技术发展趋势、跟踪技术前沿的能力,具有能确保新技术的研发具有消费可行性的能力;同时,要求其所创新的产品或技术在性能上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由于技术标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因此是否具备有效地将创新技术培育成市场上的“主导技术”的市场营销能力则成为关键,这就要求创新实体必须具有优势的推广团队,良好的运营策略和市场运作技巧,具备有效地左右市场,快速地实现用户安装基数,影响市场预期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卓越的生产制造能力,能够先于竞争对手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具有影响行业协会、政府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借助它们的力量,实现将其产品或技术快速推广,进而达到将其创新技术推进成为市场“主导技术”的目的。

杜比公司就是通过采取类似的“技术竞争”型战略来促使自己的技术成为音乐和电影产业的“事实标准”。其通过对将其杜比技术授权给具有一定技术资质的音响设备制造商,而对内含杜比降噪技术的录像制品,则采取免费提供这项技术的市场竞争策略,从而建立起了录像制品的销售增长与播放机的销售增长互相促进的正反馈回路,达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预期,进而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基数,实现了令杜比技术成为无所不在的产业“事实标准”。

3 “技术指导”型模式

典型特征:在基于技术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主导下的创新与通过行业协会、政府根据行业发展指导的标准形成机制的有机结合。

机理分析:该象限的创新驱动力主要是基于技术发展的驱动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政府的指导来成为市场标准,因而此种市场标准基本上是属于“法定标准”。由于选择这一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来推动创新的,因而创新成果有可能并不是市场所急需的,不一定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从而不易于成为市场上认可的“主导技术”,同时也无助于避免降低社会福祉的创新;而通过行业协会、政府指导形成机制来选择市场标准虽然能够选择出相对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强势创新实体的“强加”效应。但是这种标准形成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忽略少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导致“多数人的强制选择”,而且如果行业协会、政府选择出现偏差行为,那么对技术标准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彻底,最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实施此种创新模式所形成的市场标准往往会出现落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

关键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借助于怎样的途径,整合哪些方面的资源力量,才能实现成功游说行业协会、政府立项,获得制订标准话语权的目标。

实施条件:实施该创新模式的创新实体在技术上一方面必须具有极强的技术研发团队与研发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把握当代技术发展趋势、跟踪技术前沿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拥有完备的生产制造系统和较高的生产能力,在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做到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较高的质量和快速的速度来满足市场需求,以此为将创新技术上升为市场认可的“主导技术”而奠定技术基础。由于技术标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政府的影响和指导来实现的,获得行业协会、政府的立项,从而取得制订标准的话语权是另一个关键点,这就要求创新实体应该具有很强的政策敏锐性,以及游说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的能力,以及能够适时、准确地掌握政府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导向,做到不失时机的、因地制宜的实施各种游说策略。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体系,特别是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地收集到所在领域的、国际的、最新的标准动态情报,这是成功实现说服行业协会、政府立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韩国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就是采取了类似“技术指导”型战略,韩国政府在国内有部分电信运营商以及设备供应商强烈反对的情况下,坚持把CDMA作为韩国的通信技术标准,从而使韩国由移动通信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先国家。

4 “市场指导”型模式

典型特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驱动力主导下的创新与通过行业协会、政府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指导的标准形成机制的有机结合。

机理分析:由市场需求激发新的技术创新,同时通过行业协会、政府的指导来运作而成为市场标准,因而此种市场标准基本上也是属于“法定标准”。选择这一创新模式由于与市场密切接轨,因此这也是属于创新效率很高的创新模式之一,同时也有助于避免无效的创新;然而由于它是借助于行业、政府的力量来将创新技术或产品转化为市场标准的,这就意味着市场上的哪一项或几项标准最终是否能成为“市场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在行业、政府的手中,综合平衡市场各创新技术或产品的优势,避免强势创新实体的“强加”效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实施取长补短的方式,选择出相对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是此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何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起草“市场标准”的蓝本则是实施此模式的关键所在。

关键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整合哪些方面的资源力量,才能实现成功说服行业协会、政府接受以自己的创新技术作为起草“市场标准”的蓝本的目的。

实施条件:实施该创新模式的创新实体,一是需要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消费者心理导向的洞察力,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丰富、可持续供给的研发资源;二是要求其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三是其创新产品或技术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安装基数,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四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地位和良好的品牌信誉;五是具有在信息或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博弈能力或技巧,能有效地说服行业协会、政府组织接受以自己的创新技术作为起草“市场标准”的蓝本。

中国在研发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方面实施了类似于“市场指导”型战略,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之下,成立了以中科院计算所联合清华大学、上广电等众多国内从事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研发的组织和企业为主体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提出了我国自主制定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并使该标准成为了该领域的产业“法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