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经济管理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5 17:35: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济管理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经济管理专业

篇1

21世纪以来,企业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交易方式已从实物型向信息型转变,虚拟经济、电子商务、数字模拟、信息高速公路等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方式;世界范围或一国之内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的生产、交易范围和企业信用体系扩大;WTO等通行的世界商业行业规则在各国普遍推广,跨国企业大量涌现,经济趋于全球化。从国内的形势看,中国正面临向市场经济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企业既要面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体制问题,如:产权不清、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政府寻租现象严重等,又要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企业之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还要面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所特有的现实条件限制,比如:基础设施(如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等)不完善,资源匮乏等。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风险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和“物”,即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变化

这些是最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资产,同时也是企业风险载体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变化的趋势是:“财”的形式更趋多样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更加广泛,如果不能有效掌控,都会使企业预期的财物损失加大。

2.法律责任范围扩大

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各经济主体的责任和利益更加清晰明确、行为规范性增强。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商业的运作规则将逐步向国际惯例、国际规则靠拢。因此,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3.信息和技术资源占据战略性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已经作为一种要素,同技术一道参与到企业的竞争力组成中。技术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信息就成为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机遇的核心要素。反过来,信息的缺乏或不及时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严重损失甚至生存危机。

4.企业品牌等无形价值凸显

这里所说的企业品牌不仅包括企业本身的声誉、企业的信用,还包括企业的产品、注册商标、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意味着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与认可,意味着可以创造价值。如果品牌受到损害,企业受到的损害将是长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5.人力资源含义外延

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的存在与否,更主要的,还要考虑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员工等人力要素的身体、心理与文化素质、行为的合意性以及对企业的诚信度等。

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后三类风险载体在我国企业所面临风险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二、企业风险触发条件

风险载体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未必一定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存在“导火索”,也就是触发条件。如果可以提早发现、控制或切断这些导致风险发生的“导火索”,那么企业就可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拥有主动权。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将是入世所做的承诺在更基础、更核心的领域兑现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企业风险的触发条件将突出表现为:

1.经济利益驱使的过度竞争

市场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选择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入市场的企业也会增加,生产者数量和产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供给量大量增加。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扩大规模简单,反之就不易了。当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时,生产投资的短期不可逆性,就必然引起企业要进行“亏本生产”或者开工率不足,资本闲置。从而引起一连串的支付危机、信用危机、企业品牌危机,甚至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种规律在中国的市场上不止一次的表现出来。如:中国的彩电行业仅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7次价格大战,其结果是,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属全世界最低。而目前,这样的趋势又出现在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如: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地小煤矿大量涌现,房价的成倍上涨导致大量投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利益驱动的过度竞争的危害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有所显现。

2.国际能源价格陡然上升

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对能源行业本身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陡然上升会极大刺激国内的相关能源行业的生产投入。由于这些行业往往是以采掘业为主,因此单纯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只考虑产出而不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就会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是以当地的GDP来衡量的时候,就会对这种价格引起的生产刺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对关联行业的影响。能源行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中以这些能源为原材料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相应的产品价格上升。如果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过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机制传递到下游产业,就会导致更大范围的产品价格上升,甚至全社会范围的价格水平上涨,诱发通货膨胀。

3.政府政策的应急性特征

宏观调控是政府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很好的方式,但倘若运用不当,反而容易成为引发企业风险的诱因。我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往往有应急性的特征,即针对出现的紧急状况而即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之后,又再紧急修正。这虽然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但是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企业的生产是有自己的周期和规律性的,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企业的生产投入不可能迅速转变。如果在一个生产周期还没有结束时就遇到政府转变政策,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政策风险是企业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企业风险管理都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社会财富净损失的最佳途径,也是风险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也应主要放在损失发生前的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上。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风险不仅仅会给微观个体即企业本身带来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而且通过风险的积聚和传递,还有可能对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还应该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风险,引导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积极应对企业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上述两个方面的含义,对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对策。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能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有的还会成长为跨地区、跨行业、资产规模大、关联企业多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风险状况的影响做出评估,力争在损失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状况有所预测,并提前根据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危机预案。

2.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

鉴于企业面临的法律责任范围越来越广,遭受责任损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和专业律师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体系,适当运用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转移法律责任风险,降低企业责任损失。企业的法律事务体系应是分层次的,对于一般性质的公司法律事务由企业的法律顾问解决,而针对特殊的、专业性较强法律案件则聘请专业律师来解决。企业应该在对自身面临的法律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投保、可以投保的责任风险,利用保险工具来转移其责任风险,将自身责任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同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应该注意研究国际商业、行业规则、法律规定的差别,避免由于对规则了解不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强化信托责任,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2

二、经营专项审计的思路及目标

阳泉公司对其所属的集体企业经营审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审计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做到审计全覆盖,以评促改,以强化其管理、素质和服务、创造效益为重点,深化管控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规范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另外,审计时要正确处理好集体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关系,积极顺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持续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在审计目标方面,以完善集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目标,审计要做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确保流畅运转;有利于健全管控体系,加强监督管理;有利于强化核心业务,提高发展能力;有利于强化规范管理,深化依法从严治企;有利于深化重组整合。

三、经营专项审计的重点内容

如今虽然集体企业与电网企业已经脱离了资本纽带关系,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其与主业仍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此,阳泉公司将审计重点确定为:(1)监管体系是否完备。在管控体系方面、制度体系方面、信息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审计,查看集体企业三个体系是否完备。通过审计,揭示其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职责是否明晰;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全覆盖。(2)行为是否遵循依法治企要求。审计集体企业在经营业务、人力资源和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是否规范。查找集体企业在“人、财、物、工程”等关键管理事项中的薄弱点、风险点,从制度上、管理上、流程上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3)关联交易是否公允。审计集体企业与电网主业之间的交易是否按照市场化的公允价格进行,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或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4)重组整合方面。审计集体企业是否稳妥推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部署,以减员增效,瘦身强体为前提,稳步推进同质同类集体企业的重组整合,是否做到了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5)优化服务方面。许多集体企业的主要业务是为电网建设做好服务。审计时要关注集体企业在规范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是否到位,是否为电网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

四、经营专项审计的过程

阳泉公司充分考虑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抽调了各个专业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并邀请了部分内部专家参加。在审计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进度安排等,确保有条不紊。另外做到每两年开展一次专项审计以及后续审计,确保审计频率和审计成果得到切实应用。从审计情况看,发现的集体企业的主要问题如下:(1)重大决策方面,包括:未按照公司“三重一大”决策管理程序要求执行,如有的企业年度未召开经理办公会和党政联系会,未登记会议记录、纪要;投资决策缺乏深入调研,对外投资企业效益较差,甚至亏损倒闭。(2)资产管理方面,包括:部分房产长期缺乏产权证明,房产没有办理土地证;资产处置长期未清理,比如出售已报废车辆没有做账务处理;资产账账核对不符,如车辆管理明细台账与固定资产明细不相符。(3)关联交易方面,表现为:集体企业占用主业的房产未支付租金;主业租赁集体企业的资产所付的租金超过市场价格,尤其是车辆租赁费用。(4)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包括:大额使用现金;存在企业资金私自出借、挪用现象;银行账户开立过多,导致资金闲置;备用金借款长期未清理,3年以上的备用金较多,且备用金管理不严格,支付较随意,没有把好备用金“出口关”。(5)往来款项管理方面,包括:未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存在数额较大、挂账时间较长的往来款项,且长期未清理;往来挂账对方单位已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存在损失风险。(6)物资管理方面,包括:部分物资材料的出入库手续不健全,出库单无领料人签字,入库单无采购人签字;自购材料供货商资质和产品质量证明未收集;未及时办理废旧物资回收手续,废旧物资账实不符,利旧、利库物资手续欠缺。(7)财务管理方面,包括:未按规定打印年度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编号不对应,科目核算不规范;职工薪酬外发生工资性支出,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提前计提工资,跨年度支付;不提、少提、不缴、少缴工会经费;不提、少提职工教育经费,教育、培训费用支付依据不充分;食堂补贴缺少明细;上年收入本年入账,冲减收入,计入下年,冲转成本计入下年度等。(8)业务管理方面,包括:违规分包、转包工程;工程项目劳务分包未履行招标程序,工程项目材料未履行招投标;工程项目结算费用不实,工程结算依据不充分,工程量结算不实,竣工项目部分内容未实施;工程项目未按照计划实施,调整项目地点未报批,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管理漏洞,部分公司无资质出具工程调试报告,工程实施严重滞后,工程项目建设资料管理不规范等。(9)合同管理方面,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未有效执行;部分经济业务发生前未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一方不具法人资格;合同条款未有效执行;违反施工合同支付条款;分包合同签订内容与实际不一致;事前签订包含不确定性内容合同;签订合同主体违规。

篇3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97-04

大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税收贡献巨大,2012年,我国3680户大企业的纳税额超过全国税收收入的50%。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收征管改革顺利推进种经济稳步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目前我国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水平和税收征管措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鉴哥此,笔者拟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国际比较

1.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律及其法规(包含以案例法的形式)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征管程序、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有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制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较大的弹性;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还缺乏普适性的、相对较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大企业管理办法,各地的税务管理部门都是根据各自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的理解和各自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对各自辖区内的大企业实施税收征收管理,导致大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的盲目性,使得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也会表现出有失公平的现象,这对大企业税收实现专业化管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组织机构设置的比较。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税务当局设置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机构,还有很多国家有设立大企业专业税收管理机构的意向。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下设大企业管理局,大企业管理局再按行业、税种、区域下设管理机构,大企业管理局与下设管理机构形成垂直领导关系。美国成立的专业化大企业管理机构在提供更优化服务、应对复杂问题、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国税局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华盛顿成立了“大中型企业管理处”实行统一管理,另在不同地域或行业性质设立管理分局。设在华盛顿的总部统一管理大中型企业的税收相关事宜:对下设的管理分局进行业务指导、预算管理和协调与其它国税部门的工作;管理分局遍及全国各主要大城市,根据行业性质把企业分为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食品药品及零售业、金融服务及卫生业、自然资源业、交通业和重工业建筑业等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与之前相比,大中型企业管理处的成立取得了很好的税收征管效果:一是更熟悉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这为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减少了大企业欠税、转让定价的发生,增加了税收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三是为大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改善了税收征纳关系;四是以较低的税收成本保证了税款入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在2010年进行的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实行统一管理,也在省级和市级设立了大企业管理部门。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统一管理大型企业的税收相关事宜,并对下设的大企业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协调与其它国税部门的工作,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行政级别不对等,大企业多数是中直企业,很多企业都是副部、正厅级单位,行政级别较高,企业中负责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部门大多为正处级部门,而当地主管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是科级单位,即税务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与企业中负责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部门的不对等,给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我国2010年的机构改革是在现有按征管查功能和地区设置税务机构税收征管模式及“分税制”下的按照税种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组织管理形式,在“分税制”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国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地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一些地方税收中的征收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和税务机构设置的模式下,造成管理权限的交叉和重叠,造成管理方面的矛盾和低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

3.征管职能的比较。有些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具备综合的征管功能,即属于“全功能”机构,如:美国、荷兰、西班牙、新西兰、菲律宾和泰国等国都属于“全功能”机构,即上述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兼有税收征收与税收管理的双重职能,但在“征”与“管”上的分量有所不同;也有些国家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如美国的大企业管理局是一个功能全面、高度集中化的大企业管理机构,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主要负责分支机构的工作指导、工作协调、预算管理等;其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主要大城市,负责辖区内大企业的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相关税收事宜。如菲律宾和泰国都是在首都设立一个大企业中心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大企业的所有从纳税申报到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的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等税收管理事宜,其他地区不设分支机构,所有1200家大企业都由该机构进行管理。

我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包含了税收管理的全部、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的部分。国家税务总局的大企业税务管理司直接管辖全国范围内运营的大企业;省级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和市级大企业税收管理处管辖运营范围和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大企业,而大企业的税款征收的职能未列其中,还不能实现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统管和专管。

4.人力资源配置的比较。美国十分重视大中企业局大企业管理局的人才引进和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只有获得会计、法律、税收、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学士学位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美国国内收入局(IntemM Revenue Service)组织的面向全社会的新进人员的选拔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用。美国国内收入局从事大企业管理的人员比例占全体税务人员的50%以上,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注重税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技能的掌握,从事大企业管理的人员除了晋升外,一般不进行岗位轮换和岗位调整,这种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的后续培养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国内收入局对大企业实施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质量。

在德国,凡在大中企业局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考试,考试合格进入税务局后需要接受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教育,此后,所有人员必须通过税收、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国民经济及企业管理等5门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还要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要晋升为领导阶层的人员,首先要有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文凭,并取得硕士学位,然后还要参加为期13个月税收专业培训。作为领导阶层的工作人员,起初只负责比较单一的税收管理工作,当其领导工作能力与税收工作实践经验经考核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可以继续晋升或负责领导综合性工作。

荷兰和新西兰把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调配在大企业税务管理机关工作,并且为了留住高层次人才,还为大企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这会留住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人才,为大企业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在新西兰和荷兰,从事大企业税收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相对较高,在新西兰该指标比其它部门高约5个百分点,在荷兰则高出12个百分点。

在我国,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通常是从国内外名校选拔的高材生,或者是从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高薪聘请的工作人员,他们通常有十分深厚的会计、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较丰富的税收筹划方面的经验。而税务主管单位部门相对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相对比较欠缺,比较缺乏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化管理人才,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缺乏既懂法律相关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比较丰富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和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税收专业管理人才。据笔者了解,目前具备这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当匮乏,现在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与目前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还达不到大企业专业化的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的要求。

5.网络应用的比较。在美国,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中。从20世纪60年代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目前已形成2个全国性的数据处理中心、10个按地区设置的征税服务中心以及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税务所组成的计算机征管网络。美国特别注重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税收征管手段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的运用,税收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税收管理中应用内部互联网络能够高效处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选案及操作过程控制、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税收事项,不仅大大提高了大企业的税源监控质量和税源监控能力,而且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极大方便了纳税人,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税收遵从度,缓和了税企之问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日本,随着先进的科技手段在税收征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大企业实施的税收征管效率也随之提高,在大企业进行税收征管中,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有效地获取各种涉税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目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选案及操作过程控制、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各种税收事项均由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大企业专业化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的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起点相对较低,1986年我国开始进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1994年“金税工程”的运行使得税收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传递和共享,在税收征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金税工程三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China Tax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CTAIS)于1999年试点成功后,全国范围内正式运行。国家税务总局至省、地市局的三级计算机网络己基本建成,部分省市己将网络延伸到区县(分局)税务机关。然而,目前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还不能满足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目前还没有大企业的税源分析和大企业纳税评估模块;大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关信息也不完整;不能有效读取大企业的软件数据等;CTAIS中尚没有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和大企业的分析模型。

二、对我国税收征管实践的启示

1.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首先,尽快完善大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大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有更强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降低相关税收政策的执行弹性和自行裁量权,使其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调节经济;其次,运用准确的、规范的法律术语清楚地界定征纳双方在税收征纳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对征纳双方应遵循的税收征纳程序和税收征纳内容进行明确的界定,增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并消除税收法规漏洞和税收法规缺陷;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制定统一、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以减少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盲目性,同时也能降低税收执法的不统一性与不公正性,进一步加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

2.因地制宜地进行机构设置。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税务总局、省局、市局三层管理机构的前提下,应允许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管理机构: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大企业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资源性和垄断性行业,可以压缩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中的效率缺失,由省局设立大企业管理处进行直接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大企业数量较多且大多数公司有国际投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县(市)级增设一级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以加强管理力度。

3.提供个性化服务。我国属于综合功能型的大企业管理机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和经验,逐步实现由“管理”向“管理加服务”的有效转变,将大企业纳税人作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重点服务的纳税服务对象,在纳税服务的提供中,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异,在对跨省、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或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纳税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纳税服务诉求,为大企业提供分层次、差别化、一站式的纳税服务。

4.改善税源管理模式。针对大企业组织机构相对复杂、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进行生产、经营和实行整体性的战略化管理等经营管理特点,主管税务部门可按照大企业的业务类型对大企业实施分类别的专业化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环节的潜在问题进行重点跟踪、分析、研究,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筛检、梳理、统计、分析、总结,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建立税收征管模型,进行有重点的税收征收、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

5.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造就强势的管理团队。要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针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性强的特点,首先,要注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配备工作;其次,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管理人员知识的范围,提高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并加强岗位练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建立一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专业队伍。专业化大企业税收管理队伍,以适应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不断变化和需要,提高大企业税收的整体管理水平。另外,以合同形式聘用经济专家、税务专家、管理专家、统计分析专家,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65-02

1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1 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不断取得成功。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的特点,这种企业家创业精神主要包括艰苦奋斗、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等。

1.2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

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很乐于进行利润再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值的内在投资。在民营企业这一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活动,将资本投入最需要的地方,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1.3 竞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是国家的非主流经济,难以获得像国企那样的优惠待遇,如优惠政策扶植等。因此,民营企业是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同样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民营企业在人才管理如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1.4 具有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者合伙企业,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民营企业具有很大的人才劣势。而且,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不清晰,难以顺利发展。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很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1.5 管理不完善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单调;计划性不强;重市场不重现场等很多问题。

2 转型期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国际生产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危机,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下,企业的生a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剧烈,利润微薄的价格战随处可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且苛刻挑剔,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变得更高。在当前转型期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它们影响巨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主要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较为灵活,企业内部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基本没有传统国有企业的各项沉重包袱。但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下,民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强。

3 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3.1 股权结构不清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股权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明确公司财产归属,这是企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超过87.6%的民营企业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界限不清晰,权属不明确,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成员在支配公司财产方面很随意。不清晰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不利于企业融资,因为投资于股权结构不明确的企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2 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还有法人治理结构,采用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所有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可以使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和发展。在以往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个人决策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急需改变。

3.3 企业发展战略短视

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上面两个核心重大问题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有许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呈现方式各种各样,比较突出的有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经济转型不够紧迫,从事的行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革新动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感到无从下手;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以上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4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综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4.1 优化股权结构

首先要明确财产权属问题,明确划分公司资产和民营企业家家族财产,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确立公司股权结构,并科学安排股东间的股权分配和比例关系;其次就是在民营企业家家族与企业员工之间调整和优化股权配置比例,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其发挥才能,为公司发展做贡献。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股权配置形式,如公司员工以发明和技术独创的形式入股或者以其他生产要素形式认购公司股份等。

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以法人治理代替民营企业家个人管理,组建和规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逐步推进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渐进式方式,应对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明确股权结构及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要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为人力资源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短视、技术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缺乏。同时民营企业也一直存在着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除了股权结构不明确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束缚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因此,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梅雅.试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6(13):12-13.

[2] 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177-178.

[3] 汪凤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31.

[4] 付锦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0.

篇5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篇6

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概述经济结构具有宏观层面,经济结构转型是需要的,因为经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需要有所突破。经济结构的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式,这是由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具体需要和实际产业过程的要求决定的。在变革过程中,必须确定社会消费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的进出口类型,同时要关注消费哲学资源结构、国际政策形式等社会影响。此外,其他外部因素也有影响,主要是消费观念、资源类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实施,使经济结构被迫转型。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正在构建以消费结构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该国在普及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以及计划生育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消费者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住房消费的增长和人口出行的比重上,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变,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概念

新兴的经济形势使企业管理模式适应了现代企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种模式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改变内部生产计划组织和资源配置,调整企业自身发展,提高经营效率。在工商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在落实工作、加强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和实时监督、纠正不合规经营、实现资源配置、实现总体目标等方面发挥了规范作用。因此,管理者不仅要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还要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相应的资源储备、财务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和安全检查的主要优势。因此,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者需要促进企业的集体凝聚力,使企业员工团结起来,面对未来市场经济的挑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不仅在提高生产活动效率方面发挥作用,而且有助于企业高管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目标。

经济结构转型中企业管理现状

水平不高

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实现在企业的经营效益发展前景、提高工作效益以及提升竞争力方面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无法保证员工的切身利益。虽然已经有很多企业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成功转变,但是这并不适用所有的企业,在实际很难发挥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现在企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内部结构复杂,甚至具有多个内部结构不同的子公司,以及子部门之间沟通难度较大,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所以各部门工商管理之间也需要进行配合。

缺少灵活性

我国很多企业在聘用高职位管理人才时较为谨慎,除自身能力外,更加关注其忠诚和信任程度,如果员工在任职以及调动期间出现分歧,组织结构不完整甚至破碎,就会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发展和管理。如果企业无法灵活的运用这些高素质人才,或者由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导致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那么也会阻碍企业整体的发展,发生的各类问题将无法及时上报给高层并彻底解决。高层的管理人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基层内部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隐患。不信任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外聘人员的行为,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企业执行官的重视。

没有准确的定位

我国企业管理效果不好就是因为企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在整体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自身的位置,便于在后续的发展中有清晰的目标。在我国的工商管理模式实施情况中,很多企业整体上缺乏认知。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我们考虑到整体效益和其他的功效,也必须明确自身的地位,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企业自身的形象,如果没有想好企业未来的目标就会导致现阶段甚至初创时期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偏差,导致企业后期发展竞争力的下降。

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变革

企业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想要塑造更加优秀的团队,就离不开个人的塑造,我们必须围绕其最根本的也就是员工的创造力,来进行管理。首先,所有对员工的培训和技能的提升,必须围绕员工的现有状况,深入了解员工已经具备的能力,以及需要继续学习的技能。在员工培训中,我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在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依据,也要根据人才的个人能力,工作表现和发展方向来决定。其次,对于个人能力提升的培训和培养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员工的任务执行记录来进行分析的。在工作展开过程中要有详细的工作记录,包括员工自身是否遵守准则、是否高效工作、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等内容,以便于企业在工商管理后面培养重点的管理,并进行加强锻炼和提高,使人才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能提供新人,老人更好的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财务管理流程

财务数据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如果相关活动没有正确进行,那么企业的资金流将出现问题,甚至产生浪费、流失等现象。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工商管理需要强化操控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资金循环,避免资金流失和浪费。优秀的财务管理措施,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资金利用率还能有效地控制成本。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工程管理模式中的财务管控,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率。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不断发现、解决自身管理模式的缺陷、积极实现企业管理的进步,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能不断更新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管理模式的真实作用,就能够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竞争氛围,激发各部门的工作热情,使企业从内部实现进步和突破。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的高效运行,但是必须保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得各部门间、基层与高层之间能够有效沟通,还要重视员工个人以及企业整体的发展,目光长远、明确整体战略布局,让各个阶层的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企业需要建设公平的考核绩效制度进行奖励和惩罚,并且对员工的建议和看法表示尊重,从而积极地调动他们的能动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治理思想是不可取的。企业需要摒弃传统思维,采用现代治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模式,高度重视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的企业意识。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同时,还要利用各种合理利用资源,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把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落实现代管理理念。

促进研发管理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对研发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品。利用不断从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支持新产品的研发,通过提高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构建企业管理模式需要注意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合理选择企业战略、优化内部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探索,为构建更加可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路径。必须重视企业管理新概念的引入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玫,许强.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J].区域治理,2019(49):194-196.

[2]吴思嘉.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9(11):52-53.

[3]汪若眉,付正芸.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1):55.

[4]冯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106.

篇7

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发展背景下,快节奏的商业竞争氛围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机会与挑战。困难与机遇并存,改革与转型共通,企业长期沉浸在传统工商管理模式与管理思维模式中,将会面临被行业与市场淘汰的风险。明确企业发展定位,清晰转型发展目标,构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达成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企业创新工商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节省经营试错成本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清晰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构建现代化、系统化的工商管理规范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收获更多管理经验,节省更多资源投入,规避众多转型风险。同时,利用客观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也能够进一步清晰企业发展定位,完善和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背景下,清楚意识到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性,能够减少由于企业盲目改革创新等造成的资源浪费情况。优化企业内外部结构,从而在适应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第一时间把握改革创新先机,收获企业创新改革的发展“红利”。

(二)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梳理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创新管理措施与合作形式,强化提升企业各层级、部门与岗位之间的合作沟通效率,能构建出高效率、一体化的经营运作结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形成良好的内部循环体系与管理机制。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管理内容,尤其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强化资源管理与投入,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防范人力资源浪费与发展风险,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寻找适合当前企业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

(三)提升企业发展凝聚力,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企业在创新转型期间,通常会调整员工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及晋升空间,为了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也会利用学习培训、进修等机会培养高端人才。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背景的人才引进规划方案,能够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企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强大的人力资源效益,能够推动企业经济实力与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企业管理创新及转型改革期间,制定更加适合员工发展的绩效考核标准与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消除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能够为企业调结构、促增长储备更多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

二、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先进的工商管理模式能够指导企业领导层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定位。部分企业受经济能力与经营规模限制,现处于企业发展的摸索阶段,只能根据当前企业发展需求采取改革措施,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会影响企业稳定发展,降低员工工作效率,阻碍企业转型改革。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落后的管理形式与错误的管理策略都会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发展方向渐渐与市场需求脱节,增加企业发展风险与被淘汰的机会。另外,企业在过渡转型阶段,也应当注意管理措施的调整,部分适应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后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层的指导策略到薪酬制度调整、风险防控等方面都要做好应对处理,每一个环节的疏忽和不足,都会为企业管理发展增加风险,积极总结和归纳管理存在的不足,主动完善改进是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创新与优化的有效策略。

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一)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明确工商管理定位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改革离不开清晰的定位,企业领导者不能急躁、盲目地选定发展目标,可以根据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改革创新需求,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着手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调整,确保能够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比如,企业在经济转型初期,明确自身存在的竞争优势与发展劣势,分析企业的经营发展特点或者个性化特征,摒除落后的经营发展思路,通过细化分析与管理措施改革优化等方式,制定出能够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扩大企业发展规模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综合实力。综合分析企业的自身状况,确定管理层人员的领导方向,基层员工的工作目标,能够在营造企业良好发展氛围的同时,制定出适合企业未来成长发展的转型目标,保障企业后续转型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8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一个比较广的学科,里面主要包含了2个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不同的学科。这些不能分离开来,要整体性研究,就要加强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力解决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思考能力,去增强实践经验。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79-02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经营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经营管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转型――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使得人才市场竞争日愈剧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近年来的高校教学评估中,国家把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综合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为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先修要求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知识基础之间的矛盾,《企业管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内容的关键特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本文将对《企业管理》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期为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企业管理》特点课程

课程特点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同时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企业管理》课程的关键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教强。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人、物,也包括信息、技术等资源,涉及到企业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其理论学科既与社会科学有关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理论体系涉及多门学科和专业,是典型的综合型和交叉型学科。从国内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主要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高等教育推荐教材等),《企业管理》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2.先修要求较高。尽管《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点多,加上《企业管理》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多为选修课,总课时安排在32课时左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能详细展开每个职能管理的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对课程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管理》属于典型的管理类课程,课程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原理和基本管理方法、工具,才能较为顺畅地接受和理解课程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课程中包括许多专业性的内容,如财务会计、生产运营、物流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课程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商学知识),才有利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与学习。

3.应用性较强。《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安排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操为基础,是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梳理组织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前面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并没有就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做深入阐释,对相关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分析也是点到为止,不构成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该课程更多的是对理论的管理实践意义进行说明,主要介绍在特定理念下的管理原则、手段、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二、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时间还不长,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安排与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知识领域的差异和课程性质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对于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安排,许多《企业管理》的任课教师忽视了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准备不足的问题,采用与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一样的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如上述,《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需要在教学过程和控制环节上予以体现。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较少甚至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和模拟操作,由于课程性质和总课时量限制,不少学校的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教学中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沙盘演练、计算机模拟操作和企业实地参观座谈,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二是任课教师本身的阅历和知识结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生涩的概念、观点和原则。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尽管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问题,课堂中灌输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1]。

4.学生准备不足。由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准备。从某种意义上看,《企业管理》课程属于通才型教育科目,学生对商科知识不熟悉会对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析与选择

大而全的《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管理学基础为主的内容,二是企业内各个职能的管理。由于各职能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差异较大,难以将这些内容完全整合到一个具有密切逻辑关联的架构中去。各职能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营、研发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详细展开。根据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以将上述内容按照其关联性进行适当合并形成三个篇章:一是将管理学为基础的内容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创新管理进行整合,形成管理基础与决策篇;二是将生产与运营、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整合为企业运营与业务管理篇;三是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整合为企业专业管理篇。对每个篇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别确定主要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教学方式、实践项目、评价方式和支持性资源(包括教材和文献)。

四、《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施

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前准备。由于《企业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确定教学内容后要分析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决定课堂内容顺序;根据学生商科知识预备情况,指定相应的文献和材料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储备。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尝试多种教学方式[2]。如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焦点问题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和发散性的思考;另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培育和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10

1.1小区规划设计与竣工后物业管理成本密切相关

(1)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在建筑造型、景观布置、单体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力求使自己的设计产品更加“完美”,并不真正为购房者考虑小区物业今后的管理成本。例如我司目前在管的一个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小区,在景观设计中做了大量的人工水景,美化了小区的居住环境。这种人工水景针对当地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采用内河取水和小区内人工挖井取水两套方案。但是,由于当地工业废水污染河流并且地下水含铁量太高。结果,两套取水方案均不能满足水景对水质的要求。最终只有到城市供水网取水。但是,此方案除了运行成本高,也不符合节能、节水要求。最后只能降低使用率,采取节假日开放的办法。可见,要降低物业成本在规划设计规划阶段就必须开始。

(2)在防火、防盗、安全等设备设施配置环节同样可以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规划设计而大大改善,给日后业主的物业管理减少物业服务成本。比如小区的消防主机和安防监控位置的设置上,按消防要求,消防主机必须单独设置。结果很多小区设计时把消防主机和安全监控设施完全隔离甚至放在不同的建筑物。这样,在岗位设置时必然要增加人员。如在设计时能结合考虑,把消防主机和安全监控设施放在相邻且可想通的房间,既可以满足消防要求,也可发挥监控功能,又可以节省人工成本。

1.2建筑质量对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的影响

建筑质量的优劣,影响物业维修费用,进而影响物业服务成本。施工单位普遍重主体结构,轻维护、装修工程。比如外墙渗水、地下车库地面起尘、渗水等施工安装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保修期内的物业维修属于开发商的职责,但通常是开发商要求从事前期物业服务的物业企业去做。由于物业企业缺少对原施工单位的制约手段,造成协调不畅,维修不及时,返修质量达不到要求。更严重的是,很多质量问题必须终身维修,其维修投入费用巨大。因此,只有规范和约束建筑商、开发商在建筑质量上的行为,同时依靠有关质量行政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健全质量管理机制,才能为业主提供质量过硬的建筑,降低竣工后的物业修理维护成本,从而降低物业服务成本。

1.3物业管理服务如何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1)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或以住宅物业为主、或以商业物业为主,或以高端物业为主。笔者所在公司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服务质量控制,规范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储备上,已经形成高端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这几年在物业服务中得到业主的认可,并连续中标多个高端写字楼和高档住宅小区,在物业行业中奠定高端物业的地位。物业企业通过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有效降低物业管理服务成本。

(2)做强做大,降低管理成本。做强做大包含两个层面意思。其一,企业要做强做大。企业规模做大,在其后勤管理人员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成本的摊销才可以降低;其二,项目规模做大。单个项目的规模必须做大,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岗位的效率。笔者认为,物业企业应尽可能扩大管理总量并争取大型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引导企业间强强联合,或者通过行政区域划分,把临近的若干个社区合并成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委托一家物业企业来管理,不仅对物业企业有利,对业主来说,也可以减少物业费支出。

(3)人、技结合,减少人员配置,降低人工成本。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能用技防替代,不选择人防。物业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人工成本占管理成本8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物业企业降低管理成本的主要考量。物业企业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要减少人员配置,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技防的投入,以技防结合人防,以技防代替人防。比如增加防盗及监视设施,合理布置监视探头;增强防盗功能,提升防盗等级等等,可以减少秩序维护员的配置;再如减少服务层次,把服务台前移,让服务人员更贴近业主,直接面对业主,也可以减少客户服务人员的配置;又如对大型小区配置机械保洁设备,减少保洁人员配置。上述设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虽然也会增加维修成本,但比起每年一次的人工成本提升,将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4)实行片区管理,节约管理人员成本。物业行业经过这几年的资产重组,购并及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出现跨越式增长。周边几个项目同属于一个物业企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同一个公司把相近的几个项目并成一个片区,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大量减少管理层次的人员;同时,可以资源共享,对一些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可以统一调配。这样做既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1.4物业管理行业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服务行业,且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调整物业管理税收政策,适当减轻物业管理税负,扶持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对有效降低物业管理服务成本也有帮助。

2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理念

我国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是物业管理初期(80~90年代),仅仅对物业进行简单的养护;其次是(90年代~21世纪初),全面对物业进行专业管理:然后是发展到现在(2008年以后),对物业进行专业管理的同时还要为业主提供各种服务,也就是从“物业管理”到了“物业服务”阶段。业主需求的多元化促进了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由管理型、服务型向经营型的过渡。笔者认为“物业经营”将是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物业经营必然成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转变经营观念,创新经营模式

以业主为关注焦点,建立业主满意的物业服务模式。物业管理的服务必须顺应业主的需求而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积极寻求企业为业主服务的新切点、新途径、新模式,寻求开拓服务新领域,创新经营模式。其实,物业服务是一个很大的经营平台。我司近几年来,在总收入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物业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逐年降低。这种情况表明,除了固定不变的物业服务费收入之外,其他有偿服务收入已经成为我司收入及效益增长点。也正是这部分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司在这几年服务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管理区域内多种资源挖掘边际效益,经营利润屡创新高。

2.2整合经营资源,提升经营效益

(1)积极储备物业经营资源。物业服务企业拥有自由处置和经营的物业资源才能带来收益,提升经营效益。物业服务企业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来储备物业经营资源:①向开发商积极争取未出售的店面、车库,或者停车场、会所、游泳池、健身场所等,划归物业服务企业经营,以弥补物业管理费的不足。如我司在温州的管理项目与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把底层店面和社会停车场交给我司经营,收入作为公共部位维修养护费用及增添设备设施支出;将开发商未出售的店面、车库交给物业公司出租,租金归物业公司充抵前期物业补贴;②利用公共部位进行经营,经营收入与业主按约定比例分配。我司所有项目在签订服务合同是均要求业主把公共部位委托我司经营,一方面充分利用业主的公共资源为业主创收,业主高兴;另一方面增加公司的经营收益。

(2)以物业为平台开展多种经营。有效进行业主需求分析,拓展潜在服务空间。为业主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采用合作方式与相关服务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多种经营。我司已开展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多家广告商合作,开展电信业务、移动信号覆盖及开展多项广告业务等。

(3)开展社区专项经营。利用物业优势,开展社区专项经营。随着我司经营规模扩大,保洁量逐年增加,保洁队伍扩大,保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此,我司专门成立一个保洁公司,除了保证本公司日常保洁任务,还对外承接保洁家政业务,利用现有保洁设备,承接如石材保养,地面晶化,洗地毯,办公室保洁等业务,既增加经营收入,又满足业主的需求,也密切公司与业主的关系。

2.3以人为本,注重育才

对于物业管理这一行业,所有的效益都是靠人力创造的,物业管理人应当有优秀的个人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行业专业技能、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企业有高度的忠诚度。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针对员工个体的不同情况和他们的不同诉求,分门别类,采取个性化的措施,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我们的薪酬体系灵活,贴近市场标准,让所有员工的工资水平随市场标准及物价水平的提升而提升,从而满足员工的日常生活的必须;我们制定公开、公平的内部竞聘机制,让有能力的员工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晋升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我们还制定员工培训计划,让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获得技能的提升和物业相关知识的增长;同时,制定员工内部转岗制度,让所有的员工在退休之前,都能在公司找到其合适的岗位,解除了员工“吃青春饭”的后顾之忧。通过上述制度设计,我们稳定了员工队伍,沉淀了一大批物业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储备了大批的人才。“先有满意的员工,再有满意的顾客”。员工是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实施的最终体现,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只有拥有一大批专业、充满激情的、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的员工,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服务品质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

2.4扩大企业知名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

(1)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不足取,孤芳自赏的结果,只能是默默无闻的凋谢。物业服务企业应合理而充分地利用适当的方式、适当的场合、适当的媒体,展示、宣传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影响力。这几年,我们在狠抓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