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3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规划设计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in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urban planning i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o be regarded as the bibcock of urba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spac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ationally adjust the city layout, perfecting the urban functions, effectively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and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means also got further deepening.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country through thrift and hard 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辨其优劣,只能相对来看,城市设计亦是如此。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
1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
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
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2.1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中的辩证关系
2.1.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1.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2.1.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2.2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2.2.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2.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2.3.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3.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2.3.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2.3.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2.4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2.4.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4.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目前和将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3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基本理念
1.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科技、景观等创作手法,园林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1.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基础坐落在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人文的基座上,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既要结合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还要以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设计,以促进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
1.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相对稳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前卫的设计元素,如新理念、新材料、新手法,始终站在时展的前端。对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形式新颖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对未来发展的展现,很难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佳品。
1.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意境美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以空间、文化、寓意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现代规划设计中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1.5人性化设计理念
以设计出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当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时,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把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延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1.6生态性设计
尊重自然发展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生态原则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适用原则
2.1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物种多样性、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植物种群相互协调,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形成一种和谐有序、互惠互利的关系,由低等植物、草本、灌木、乔木、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综合而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发挥了吸碳制氧、调节温湿度、除尘消噪、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2.2园林规划设计
2.2.1园林规划设计应考虑绿化的功能。不论是公园绿化、校园环境、厂区绿化,还是住宅小区、城市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应合理选用、科学配置绿植材料。
2.2.2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通过点线面的合理运用及不同植物材料的四季特色的变化,使园林绿化巧夺天工,再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似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2.2.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起来,是设计人造景观应注重的事项。历史文化内涵的合理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边环境或其他方面有机协调,以迎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被人们自然接受。
2.2.4认真计算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绿化设计中的人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立体绿量、植物多层次配植、水土保持、有害气体、灰尘有效吸收量及生态效益等绿化指标需分短、中、长期认真计算。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绿植是单选草坪还是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使树林与草坪合理配植、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28-03
1 引 言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也可称作造园艺术。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组合园林各种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形成以园林美为特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园林建设蓝图,展现蓝图的效果如何,就由它的设计艺术技巧来体现。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艺术,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生动优美的环境气氛。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基本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借助各种造型艺术手法来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进而把现实中的风景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升华为诗情画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2 城市园林中协调与对比
城市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明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要取得协调,必须有协调的基础,或是相互关联,或是含有共同的因素,或是有相同的属性。协调是形成园林美的重要原则。协调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等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一致而获得的。运用协调的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更容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使园林环境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
差异程度显著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则产生对比关系。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疏密、动静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点或景观,使之鲜明、显著,引人注目。如在树林边缘配置花灌木。特别是以常青树作背景衬托花灌木,体形、色彩都能产生对比,效果很好,称为烘托对比。需要突出的景物,或色彩鲜明,或位置高耸,以形成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和对比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同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只强调协调而没有对比,则构图欠生动;反之过分强调对比而忽略协调,又难以达到和谐静谧的效果。因此协调和对比在园林中是达到统一的两个对立面,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强调的是构景要素之间的渗透与调和,而不是排斥与冲突。
3 协调统一程度是衡量园林美的标准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做到总体布局上的统一。多样统一又称统一与变化。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程度的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沉闷、单调。所以要求统一之中求变化,或变化中求统一,即多样化的统一原则。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色,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的总体布局上,无论是取曲折淡雅的自然式,还是取严整对称的整齐式,或是取混合式(如取混合式还要有过渡与渗透),都要保证全园协调统一。其次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功能分区中的组成部分与分区、分区与全园、全园与周围环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各功能分区都有它的特殊内容,但内容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达到协调统一。
3.1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制约的因素也较多,但总的是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以观赏效果为标准。要得体合宜就必须从全局通盘考虑,无论是分区规划,还是建筑、水面、道路、小品的布局以及植物配置,都要服从整体,并保证主体景物的“统治”地位。否则,一物不当破坏全局。所谓观赏“比例”标准,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良好适度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包括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以严格的数量关系来衡量,而是鉴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所谓“尺度”既有比例关系,又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熟悉的大小关系。园林中一切景物、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平均身高、肩宽、足长都与园中的许多设施和构筑物有直接的关系。如台阶的宽度、栏杆的高度、路的宽度、大门的高度等,处处都要以人为标准,考虑到人的使用尺度、习惯尺度及与环境的关系。
比例与尺度两者的定义比较接近而且含混,造型艺术方面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整体景观的要求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需要运用一些处理手法根据不同条件安排景物的比例和尺度,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机应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景观效果。
3.2 对称与平衡
自然界中存有两种对称,一种是两侧对称,如人的双手、眼、耳等,植物的对生叶等;一种是辐射对称,如海星的轮生触手,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平衡的,这种平衡也称对称均衡。对称的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相互对称的两组景物质感与量感完全相同,如大门两边在两个对称点上种植两株同一品种、同等大小和形状的树木。对称平衡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定、整齐的感觉。
不对称的两组景物如果外表轮廓相似,但内容、实质并不相同,远望有平衡感,近看并不一样,则是在整体上运用了虚实手法,使之产生平衡感,这种平衡称为不对称均衡。大小不同的两个树丛,分布于轴线两侧,离开支点的距离、大者小、小者大,则能产生平衡感。不对称平衡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因此,广泛运用于自然式园林中,大至整个园林布局,小至树丛、树群、散置山石、自然水池的配置,往往不对称平衡的景观更接近自然。
3.3 联系与分隔
城市园林中各个景物与景区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种是有形的联系,如道路、廊、水系等交通上的相通;一种是无形的联系,如景观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等。在空间构图上造成一定艺术效果的联系关系,还要尽力使景物之间、景观内容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
联系是求得园中各个局部组成一个整体,分隔则是因功能或艺术要求将整体划分若干局部。分隔同联系一样是求得完美统一的园林布局的重要手段。经过分隔后的区域,便于布置具有特色的内容,激发人们不同的游赏情趣,还可以产生大与小、开与合、动与静的对比效果。分隔的内容及其手段要配之得当,有利用实墙、建筑等的实隔,也有采用景廊、树丛等的虚隔,设计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手法,处理好园林中分隔与联系的关系,或步移景异,或小中见大,或相互渗透,互为对景,使营建的园林既有统一的整体性又有适宜的空间感。
3.4 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是指由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它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外,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创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园林景观,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间距的长廊等,即为简单的韵律。两种树林反复交替栽植,登山道踏步与平台的交替排列,即为交替韵律。由春花、夏花、秋花或红叶几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树丛,便形成季相韵律。园路铺装常用几种材料铺成连续图案,也可产生道路铺装的韵律。园林中的花境,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首交响曲,韵律丰富,节奏明快。自然式园林中的溪流有曲折、宽狭、开合之变化,更有水流湍急、舒缓之差异,形成既有形又有声的生动活泼的韵律与节奏。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关系。好的园林景观首先是美的园林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排除浮躁心理,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继承发展优秀的造园艺术,同时大胆引入新理念,灵活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们居游的园林空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包括风景园林师在内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风景园林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迎接新的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54-02
1 引 言
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强城市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注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生态园林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化者和城市自然空间的缔造者,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是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配置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形成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生态园林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其观赏性和艺术美,更要注重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笔者认为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构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要十分重视道路林网、水系绿化等生态廊道建设,形成林路相连、林水相映、林园相依、城郊一体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另外,因为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所以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远远高于草坪。因此,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来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人性化设计原则
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和特色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继承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功能、创造意境,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生态园林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绿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地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提供充足合理的游憩设施和多样性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
4 植物景观多样性原则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表现出植物群落丰富的美感,体现出自然与艺术的和谐,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生态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在树木配置中,常绿树和落叶树、阔叶树和针叶树、以及乔灌草要比例适当、合理搭配,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近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5 植物配置的生态位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常绿与落叶树种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阴灌木树种与喜光乔木树种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植物选择上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乡土树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体现地方特色。
同时园林植物选择还要根据绿地性质和地域环境要求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水体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6 结 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城市绿地景观,创造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70~72.
[2] 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4~2124.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覆盖率越来越高,城市市政排水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规划设计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
1.城市给排水工程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规划合理的体现,而且与居民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铺设规模正在飞速壮大,这种庞大规模对给排水管道的安全施工技术也有越来越高端、越来越严密的要求。同时,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的管线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和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给排水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达到适用、排水无污染效果的城市工程项目。
2.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现状
我们知道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即合理地利用城市水资源、科学地保护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稳步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规划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系统中的问题表现在:城市供水系统的实际供水能力不足,供水的可靠性差;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引发地下漏斗,海水倒灌等一系列问题;水价体制不能使水资源优化利用,即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偏低,同时水价的形成机制不合理,使得价格体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对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低。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原则
1.协调要求
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协调要求,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给排水系统需要结合城市建设的所有工程进行协调规划,设计成具有协调能力的建设方式。协调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城市化的建设效益,促使城市在生活、生产中充分利用给排水系统,保障城市市政给排水具备科学、完善的优势。
2.环保要求
环保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直接要求。目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深化了环保理念,为给排水提供规范的环保标准,要求市政给排水工程既要达到城市建设的环保标准,又要规范自身在施工中的环保表现,平衡市政给排水的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很大程度上树立了环保标准。
3.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最终原则。例如:规划设计的目标要求是满足生活用水,而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则需体现目标要求,根据城市的生活需水的实际状况,提出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城市生活供水的优势,发挥目标要求的约束作用,达到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建设标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和这个城市的水资源存储情况相关联,或者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前景完全由水资源的蕴藏情况所把握。
四、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设计严重脱离实际应用环境
给排水的设计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势特点有不同的设计需要,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应该要以城市的总体区域特点为主,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下结构,道路方位以及整体城市规划等因素,尤其是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设计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或者容易爆发洪水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区域,管道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地势的高低和排进水口的设置位置,一般情况下,管道是由地势高的地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铺设,水流会直接以重力方式排出;对于地势较高的路段,可以采用中间豁口的方法将水流分散排出;对于中间地势低洼的路段,可以借助排水设备保障水流的及时排出。为了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临近河流区域的排水管的设置要尽量高于水位的最高值,以使水流达到高值时能够顺利排出。
2.没有充分考虑污水的排放需要
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排污功能日渐重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废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给排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施工时,经常会出现污水管的设计和埋放位置过浅,最低处的污水管埋放的深度达不到整个管道的水流排放要求,影响了管道整体的倾斜度,产生污水的积留。在设计时,要注意满足管道整体系统的要求,污水排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相邻地区的污水排放问题,设计者往往只注重地区污水的排放功能,而忽视了污水排放的整体性原则。
3.没有充分考虑雨水预留管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多雨的城市和地区,设计排水管道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进排口设计。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管网设计时没有将降水因素考虑在内或者对降水量预估不足,导致设计时雨水的进排口不能满足实际进排水的需要,尤其是雨水进排口过小,在大量的雨水降临时,进水口的容纳量有限,只有少量的雨水能够进入排水管道,而大部分雨水仍然溢流在路面,使得排水管道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效,造成大量的路面积水。
五、城市给排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谁。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多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触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加大给排水设计的力度,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没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管等各部门的权利、积责和监管机制。
4、在城市水系统设计中需增加与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同时需关注设计的多目标化和因地制宜。
5、需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制定合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适应性和连续性,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6、应重视规划的、科学的、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7、在执行规划的过程,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执行规划的力度。
六、结束语
加强对城市市政排水规划的设计研究,能更好的保证城市市政的合理性排水,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科技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科技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
1 科技园区的概述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其是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是一种集科技、经营等多方面的产业园区。当前基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要建造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科技园区规划过程中,其用地类型比较复杂,包含各类用地性质,有工商业用地性质以及混合用地性质等;科技园区中的建筑类型主要为写字楼、研发楼以及高科技生产厂房等。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策略。
2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园区建设的日趋重要,必须提高其规划设计水平,但是目前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1)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其用地规模较难确定。如果规划太小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果用地规划太大,高科技产业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形成。(2)高科技园区就业人口估算问题。科技园区相对于传统工业园区,其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等需求,如果依据经验估算,会导致项目定位的错位。(3)基于高科技产业园区人口密度集中的特点,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交通拥挤、停车场地不足等。(4)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属性不同,各企业的建筑风格要求也不一样。使得规划设计不统一。
3 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3.1城市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城市科技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其建筑具有空间构成简洁合理、可识别性强等特点。比如建筑需要具有层次丰富的园区空间,并且需要具有现代化及高效特征的内部使用空间。同时合理应用景观以及自然光,提供高质量、舒适、环保的办公以及生活空间。运用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将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成为一座真正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综合型区域。高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合理布局,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与不同企业类型相匹配。
3.2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是指依靠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科技园区在规划和设计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和谐共存的系统。
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需要从科技园区的功能性方面进行考虑,需要以城市文化作为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导方向,强调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基于城市本身的地理空间特点,城市科技园区与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于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其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产业结构、建筑风格以及经济水平,综合考量科技园的效益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
3.3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表达为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影响后续发展。并且需要通过以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条件,并且最终实现城市科技园区整体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在规划设计时,所遵循的最最主要原则就是实现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共同稳步的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贯彻落实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的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体现于自然的共生、与环境共存的绿色生态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渗透、融合、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科技园区。
4 加强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加强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基于城市科技园区的具有科研、教学、生产的综合性特点,其在交通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上往往落后于科技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中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并且需要结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科技园区进行长远规划,从而使市政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能适应城市科技园区的发展。
4.2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地方特征。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特征,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著名的城市科技园区,然后结合当地地区产业特征,对科技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发挥当地的科技产业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园区的竞争力。
4.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显现国际化趋势。很多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型国际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并且有些大型国际企业与当地特色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以及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将近100多家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园区的定位将从地方科技产业逐步走向国际。
4.4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模式逐步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方向发展。过去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科技园区,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在科技园区初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其规划范围通常大于实际建设面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发展,使得很多项目需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科技园区初期的规划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科技园区内部会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并且基于个园区的专业自成体系,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等。
5 结束语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对城市科技园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功能。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给人类提供更加亲近自然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城市与现代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毅;刘力.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新思维[J].城市住宅,2009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事业在国名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农村的水利工程亦或是城市的水利工程,它们不仅仅维护着地区的安全,防止灾害的发生,同时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由于水利事业的重要作用,那么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就一定要科学合理,以保障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发挥。
一、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人为地改变了河流的特性,对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等特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流速、水深、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所造成的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很有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未来的水利工程要在衡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上面以及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来规划设计实施,一方面要对地方经济社会有所益处,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还要能够兼顾地方河流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原则
(一)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工程建设,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比如防洪、灌溉、供水等需求,一方面还要兼顾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水利工程设施必须要满足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要求,保障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工程设施一定要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具有一定能力承受洪水、风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要遵循风险最小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水利工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鉴于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料,因此水利工程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在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方案中甄选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规划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如何使得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提高,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科学合理的方法。
(二)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共存的种类成正比,空间异质性越高,物种共存的种类就越多,反之,非生物环境单调,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就是下降,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实施和建设,导致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人为地把河流生态环境单一化,致使河流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能够恢复或者是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应尽量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而不是通过人工种植植被或者是引进其他生物物种,尽可能的符合自然河流的原理,创造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条件。
(三)水利工程规划要注重自然力量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原则
传统的树立工程对自然力量的关注是极大的,很多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往往得益于自然力量,并非是人力。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机械的应用,许多水利项目都寄希望于机械设备,相反效果往往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自然的力量考虑进去,而不仅仅是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尽最大可能的在保护原有地理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当然,必须进行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运用大自然的力量,一方面要对当地的生态物种等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同时还要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物种对其的影响。事实上,大自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人为的工程,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必将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来进行维护,这就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工程的一些特性与自然进化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而在自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使其能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利于水利工程项目可以长久的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四)对地域景观进行必要的维护与建设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以及管理应该把眼光放在大景观尺度以及保持地区景观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一个很小的尺度内、短时期内的局部范围内进行,小范围内的生态修复不论是效率还是成功率都远远不及大景观尺度上的生态修复工程。
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地域景观的维护以及建设,这就要求水利工程规划要有长远性的规划,切实的将水利工程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不对原有的地区景观造成破坏,这就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在进行破坏的同时,要考虑水利工程后续的完善策略,也就是说在水利工程建设后期或者是建设完工之后,对原有景观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与维护。固然,水利工程建设一般来说应该是在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域景观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工作与实施的,对于原有景观造成的破坏也应该纳入到水利工程规划中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自身应该具有较好的美观性,可以为地域景观起到补充的作用。总的说来,对于地域景观的维护尽量的从比较小的角度入手,这样不仅仅能够保值水利工程的建设具备香精的特征,同时也使得每个小的分段工程能够很好地完工。
(五)水利工程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河流修复工程同样需要时间。从时间的角度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成功需要数以百万年的时间,进化的结果就是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变得复杂,生物种类群落性变得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此外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模仿自然河流水利工程的体系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水利工程系统。其实在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以后,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的过程,过程的变化充满了未知数,不一定能够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方向发展,可能出现许多种的可能性。针对一项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理想的情况就是所监测到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变量都是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优值,那么就代表水利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与演替;相反,如果监测到的各个生态变量使人们所接受的最低值,那么,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结语: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就要严格遵循科学的设计理念,严格按照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符合相应的设计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更科学的树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造福地方百姓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29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不仅在旱季能用来灌溉农作物,还能在雨季排洪抗涝,如何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好取水方式尤为重要,本文就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做细致分析。
1设计标准
河流的径流量会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同时农作物对应的种类以及种植面积都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造成灌溉用水量的大幅度变化。因此,灌溉工程既要保证规划设计的标准,也要保障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又要满足灌溉用水量随气候和灌溉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的灌溉设计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灌溉设计保证率,首先应该调查当地灌溉工程的规模,清楚当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最重要的是当地的水源情况,这些是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关键因素。
抗旱天数,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旱季的时间周期,摸排了解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力,保证满足农作物的供水需求,才能确定抗旱天数。
2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1总体规划布局
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地势、发电能力、饮水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系统地做出合理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更好的管理和工程高效施工。做好农田水利灌溉渠系规划设计。
2.1.1利用地形优势 旱季是灌溉农作物的关键时期,要达到自流灌溉的要求,首先要把灌溉渠道布置在地萁细叩牡胤剑以便提高水的流速,实现自流灌溉。到了雨季,排洪抗涝是首要任务,排水沟渠的布置要选择地势相对低的地方,便于农田内多余水量的排出,达到排洪抗旱的目的。由于排水的地势较低而灌溉渠道的地势较高,所以要分开修建。为了不影响全局基础又能有效照顾到局部,所以采取小片灌溉的方式是针对局部高地,采取小片提排的措施是针对局部洼地。在进行渠系布置时,尽量直、整、齐,减少交叉建筑物,这样可以节约渠系规划的成本。
2.1.2安全是主要原则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安全是否顺利完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前提,要做到减少挖方,尽量减少高填方,避免存在难工险段。在地形为山丘时,为避免渠道被破坏,在渠道布置时要尽可能避开小溪和河流,选择透水性极低甚至不透水的土质地带。避开风化岩石层,在满足灌溉要求的同时做好排洪、泄洪的措施。
2.1.3综合利用 因各个地方地势条件不同,在山丘进行渠道布置时,首先要考虑水源和供电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多种用途和一水多用。使用集中落差的渠道布置方式是最可行的,如果在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和落差,灌溉模式可以选择河井相结合的方法。
2.2干、支渠的规划设计
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对灌溉渠道的干、支渠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对平原灌溉区的干、支渠规划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多,地势广阔,结合平原的地势情况和旱涝具体严重程度,对平原地区干、支渠的规划与设计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和部署。
3取水方式与规划设计
灌溉水源决定灌溉取水方式,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确定好取水方式非常重要。根据灌溉水源的地势等因素,有以下两种灌溉方式,即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自流取水灌溉是以河流作为水源,进行有坝取水和无坝取水。在进行取水方式的设计时要考虑开渠建闸,引水地点水位的高低、地点和引水口的长度,方便农民对农田进行灌溉,同时还能节约工程成本。
3.1无坝取水
是否需要修建水闸是进行无坝取水的关键所在。如果不修建水闸,会使引水口无法控制水流量和流速,导致渠道在水的冲击下损坏,严重的还会淹没农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修建水闸,将引水角度掌握在30°~45°之间,这个角度能保证水流相对平稳流入渠道,引水口能够承受相对大的引水量。
3.2有坝取水
3.2.1溢沙坝 通过拦截河流提高水位,可以将雨季多余的水量排出。
3.2.2进水闸 进水闸是引水灌溉的根本,可以有效控制进水量,不让多余的水流入。
3.2.3排沙闸 泥沙流入渠道会造成渠道堵塞,排沙闸的作用就是有效防止和控制泥沙流入渠道。可以考虑修建沉沙槽、沉沙池等防止泥沙的设施。
3.2.4防洪堤 防洪堤的主要作用是在雨季防洪,保护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平时还可减少拦河坝对上游的损失。
4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兴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大力推进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要综合实际情况,建设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造福百姓,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从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
位于海口市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路段的百年文物建筑――骑楼老街是海口市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独特的多元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瞩目。
本文主要从骑楼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挖掘海南海口的历史文化和骑楼本身的环境、人文元素,在理论层面研究街道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旨在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商业区,使其成为海口商业、旅游、居住的适宜之地,从街道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海口骑楼建筑及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论述。
骑楼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尺度上,基于自然和人文背景来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然系统中或者利用自然资源,找到最适合的居住地。我们在进行骑楼景观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与整体设计原则
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的关键,人们对个城市外向性格的了解,是基于街道的外在形象的统性,在景观设计中,应把街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明确街道的设计主题和整体基调,以保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应突出区段性和局部节点个性,完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变化因素。
骑楼老街源于百年前海南归国华侨修筑的主要用于商业的建筑,受南洋风格影响深远,骑楼建筑形态丰富,折中了欧洲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以及适应于东南亚和海南湿热气候而演变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设计,同时加之国人难以割舍的本土文化情节,构成了街道的个基本个性特征。虽然百年期问,沧海桑田,建筑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些新的建筑也参杂在其内,但仍保持了绝大部分建筑的基本形态,五条街道,近700栋建筑鳞次栉比,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骑楼老街的统一建筑天际线。在景观规划中对于整体风格的把握以及对街道民俗文化的发扬,是作为骑楼景观系统性和整体性基本要领。
同时,也应注重横向层面的每栋建筑、每个街道的个性,不同的沧桑变化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外形变化,以及因其本身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不同的使用功能、文化积淀和民俗民风,共同构成骑楼景观的多元、多彩画卷。
2.使用与复合功能设计原则
交通仍是街道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景观规划中应突出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性,侧重于街道的空间功能作用和生活特色。同时,更多地将街道与周边空地和建筑物等相结合,突出空间的连续性与使用功能。
在骑楼街道上,本身是极具复合的,其一层架空的通廊部分是骑楼街最引人关注的空间区域,为室内和街道的过渡空间,是所在商铺展示商家形象和销售商品的空间,成为消费者购物、休憩和行走的通道,同时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人们在闲暇之余,也可在此会客、喝茶,成为邻里感情交流的场所。步行长廊本身就体现了先民们为商业行为而选择的建筑形态,极具复合性的实用功能,在景观规划时可以加强和优化。
最初的通行功能虽仍非常重要,但虽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其交通功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因人流量大的原因,人行道与车行道的混用,使得通向街区内部的交通不便,且场地条件局促,导致交通拥挤。因此在规划时应择地设计利于人流聚散的广场或绿地,拓展街道内部空间,强化街道的使用功能,也能丰富街道天际线和立面。
3.步行与人性化设计原则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脱离了步行,街道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失去了观赏城市和体验城市生活的场所。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突出快捷、安全的步行网络,提供合宜的空间尺度,配合必要的商业、文化、景观设施等,促进人流的汇聚,形成生机勃勃、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人气的街道。
同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街道的识别性和认知度,通过街道指示系统、视觉形象识别和公共环境艺术等方法,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增强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人们对街道特色的记忆和识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老街12米左右宽道路的规划设计最初不是为了现代汽车的通行之功能,其主要还是步行或其他的简单交通工具(如人力车)的使用场地,但在城市化进程和作为现代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的迅猛发展下,其街道的通行功能受到极大的制约,也由于汽车的通行,增加了步行人群的通行危险性。在历次骑楼老街的整治中,部分街道已经还原了初始的步行交通功能,如得胜沙路和中山路,特别是近两年修整规划完成的中山路步行街,建筑得到修缮,街道设置了文化和休憩设施,非常利于市民和游客的购物、赏景、休憩,街道整体形象得到了完善和强化。但骑楼最主要的也是最长的街道――博爱路,建筑立面在逐步修缮,其交通状况却难以得到改善,其作为连接着海府路和长堤路的交通纽带,维系着市区道路畅通的重要功能,使得城市管理者难以决策,但适度控制车流,维护步行通道的安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文化与艺术设计原则
街道景观特征要强调地域文化性。只有与当地自然条件、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艺术化设计,才能加强和突出其地域特征。
海口骑楼处于海南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方面不可避免的深刻烙着海南本土的文化及习俗,另方面与自身建筑结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特有的骑楼文化。这些物质与意识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理应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主角。
一些历史的文化印迹还需挖掘,而一些留存至今仍极具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则要发扬光大。如骑楼的军坡节,骑楼街区得胜沙路的行符日为正月十九,冼夫人纪念馆的神像经过一番打扮,由人抬出挨家挨户去祈福,同时也有舞狮、钻“公祖”等其他的一些祭拜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给游人和市民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审美感受,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亮点。又如骑楼街区的琼剧,骑楼街区曾是表演琼剧最为集中的地方;还有骑楼的饮食文化,那些隐藏在深巷中的味道,是骑楼居民的日食,对于游人来说却是珍馐。将这些地方文化引入街道空间内,把街道作为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场所,突出其景观个性。
另外可在街道或广场空地上设置雕像、壁画、艺术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铺装等,形成街道的地标性空间特征。骑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特定的生活符号,都可以成为这些景观载体的设计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形成个性十足的特色文化景观。
5.积累与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街道特别是新建街道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氛围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发展与积累。海口骑楼老街形成历史较长,在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到1875年海口海关设立,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骑楼街区也开始兴起。1924年,基本形成了新华、博爱、新民、中山、得胜沙、解放路等主要骑楼街道,商业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时至今日,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已然形成了足够独特的街道景观和空间氛围,但历史在发展,骑楼街区也不能固步自封,新兴的意识形态和潮流文化仍需在此驻足并留下印迹,区域特色仍在积累,因此在现时的骑楼景观规划时,不应只回头往顾,还应面向未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同时,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来自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对骑楼街道环境和景观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街道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首先提供一个诱导行为发生的场所,使用者通过使用,加深对设施和环境的认识,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持续形成街道的区域特色。
6.可操作和管理便利设计原则
第一、效益综合原则,即在设计中要充分兼顾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环境效益指的是骑楼环境的优化,即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整体环境;文化效益是在规划中凸显骑楼作为文化老街的形象,保留和发扬其文化特色;社会效益是指其良好的形象能够成为海口文化的一个象征,打造个城市名片;而经济效益则是实现街区商业以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在规划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以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不可片面突出一方面的效益而去损害另一方面的效益。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即在老街规划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的影响,在充分做好街道经济形态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提供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统筹广域和局域的联系,塑造街道空间特色,达到可续发展的效果。
第三、可控性原则,即将老街规划设计的功能布局、开发建设、规划管理等因素转化为可以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供较强的控制性、引导性规定,分期规划,循序渐进的对骑楼景观进行改造,避免一些不可逆转的硬伤。
7.保护与再利用设计原则
骑楼老街在一百多年历史沧桑变化中,积淀着海口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的智慧,当然也综合了地域的自然因子,是典型的历史景观。历史景观真实客观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蕴含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地域的历史文脉,创造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1964年的《威尼斯》及作为其附件的《佛罗伦萨》(1982年)明确提出:将古迹遗产真实的、完整的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各国对历史景观保护的原则各有侧重,但原真性原则是较为通行的做法,即历史景观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工艺和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原真性的保护要克服“整旧如新”的修缮思想,在近几年对骑楼老街的修缮整治过程中,对骑楼建筑基本上是采用集中修缮,一劳永逸,“焕然一新”的手法,未能做到“修旧如旧”的感觉,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些斑驳的墙体、沧桑的色彩等本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残破和寒酸并不是丑陋,它们的存在使得骑楼的历史风韵得以凝固下来,因此在修缮时如何保留原真性是值得研究的。
而历史景观再利用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骑楼老街无论是其建筑本体功能发生变化,还是在其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景观元素,都是时展的必然性。让建筑和街道得以持续发展,发挥它的功能,是骑楼老街生命力的延续,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种保护。
结语
在骑楼景观规划中,做好老街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有利于完整梳理该区域文化演进发展脉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