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优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服务优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服务优化

篇1

2、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①结合科技金融理论,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②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获取更多资源,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均为独立运作,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集成其他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平台使用率,实现良性循环。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④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减少接洽成本。⑤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集成多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避免重复验证,增加时间成本。

3、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

3.1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降低搜索成本。

3.2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系另一方,并进行双方洽谈,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一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二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四部分。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项目执行管理

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后评估流程

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其他服务

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篇2

(1)在银行内部明确一个金融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综合客户服务信息、疏理内部关系、整合内部服务资源、确定全行服务重点及服务策略。(2)互通客户服务信息,上下级行之间、部门之间、机构之间要及时将自身所取得客户需求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或相关营业机构,并相互配合实施联合营销服务。(3)部门之间、营业机构之间避免出现互挖客户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内耗,树立银行服务的良好整体形象。

一、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用心服务意识和服务客户的艺术性

近年来,各银行间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创新服务措施,推进服务的规范化,差别化和精细化,给客户以无微不至的热情,但有时因缺乏对客户的心理需求分析,结果却是银行员工的用心服务意识和服务客户的艺术性存在明显欠缺,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在用心服务方面要引导员工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所有客户。日常工作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有些客户性格随和,有包容心,有些客户说话急躁,自我意识强,遇到问题时不容银行工作人员开口解释,有些客户甚至高高在上,交流起来更是困难。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一定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体验和容纳对方的心理。从中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必须从心开始,用心服务才能让客户满意,才能体现银行的价值和客户价值的统一。要追求银行及其股东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让客户能够在银行直接享受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在银行员工服务客户的艺术性方面,(1)对客户提供需求时,要注意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给客户一定的服务需求自我选择空间;(2)银行员工对得客户要热情有度,服务大方,言语和谐,给客户以自然清新、心绪畅快的感觉;(3)银行服务不做虚套,要重视每一个服务细节,要在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多下功夫。

二、努力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手段,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主体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尤其要加大银行资产类业务的产品创新业务,也要主动增强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自觉性,主动增强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满足全社会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广大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在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货币价值的增值方面,同时还注重自己的时间价值,这对银行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业务量时间性波动较大的网点,银行可以适时增减弹性窗口。因此,要引导客户形成自觉使用电子资助设备的习惯,以有效分流柜面业务量。二要解决好非柜面业务的限时服务问题。不能让客户为了一笔贷款无限度的等下去,只要是银行正在开办的业务都应该有个正常情况下的限时服务的承诺。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而应从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入手稳打稳扎,务求实效。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国内银行相互之间不仅要加强学习,还要注意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做法,为我所用。

四、努力实现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内控的和谐统一,防范化解银行的各类潜在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贷款投放继续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倾斜,对经济企稳回升和调整产业结构其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业金融服务中的还存在着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防范,一是外部诈骗风险,而是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三是持卡人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只有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才能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

五、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过程中,既要体现“二八定律”,还要尊重和维护大众化客户利益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已不仅仅体现在富人的身上,更多的是大众客户的钱,同时由于中国的高储蓄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仍要把广大居民的储蓄业务作为主导性的金融服务来对待,既要在私人银行金融服务中投放大量的资源,去挖掘高端的“富矿”,也大可不必去冷落那些80%的大众客户,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只做“富人”的银行,同时也是服务国家经济,维护社会和谐进步的银行。

六、防范案件发生,开展健康金融服务

综合分析银行业的案件情况,当前要重点防控以下六类案件风险:一是涉及结算账户的案件。二是涉及票据业务的案件。三是涉及信贷业务的案件。四是涉及尾箱现金的案件。五是涉及自助银行业务的案件。六是商业贿赂案件。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06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对优化地方资源配置,服务功能还不健全,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现状

1.对齐市农村整体金融形势分析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覆盖面低

齐齐哈尔地区管辖7个区9个县,管辖区域内能够办理存款、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五百多个,金融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平均每个网点贷款余额为三千万左右,农村每百元GDP拥有贷款不到五十元。齐齐哈尔市目前有县级以下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四百左右,只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仅占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不足百分之一。

(2)增加齐市村镇金融服务机构网点

在齐齐哈尔所管辖的乡镇中,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大部分在乡镇一级,行政村屯没有金融网点,农民办理存款、贷款、汇兑业务非常不方便。据资料调查显示,一百位农民中,认为金融机构网点少,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不方便的占九成,认为金融机构单一、办理贷款时利率高、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担保难、期限短等。

2.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机构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贷款限制条件过多

据不完全调查,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使有的想致富都没有致富的条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通顾客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单独的模式,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宽松的放贷条件,一个小的信用贷款因为额低,不能灵活的农村农民满足施工需要的季节性,大笔钱抵押贷款固定资产,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无法来满足贷款。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服务产品单一缺乏理念创新

齐齐哈尔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主要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限制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不能满足信贷需要农村多样化。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民对金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农民不仅需要生产信贷产品,但也需要多个信贷产品,和种养大户,企业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信贷资金支持,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齐齐哈尔地区的贷款风险具有深度的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更大的资金需求。作为小金额周期长、时效短等现实的贷款产品和贷款利率系统让农民承担能力严重受挫。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不完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资金支持力度增大

招商银行为齐齐哈尔市向借款人发放的可循环使用的授信,支持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除了项目融资外,招商银行还通过公司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金融方式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传统信贷、直接融资、政府财务顾问等推动经济发展。

(3)农村信用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齐市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金融环境尚待优化

(1)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宽松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舒适,如利率自由化,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不规范

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金融环境缺乏认识,一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拖欠债务,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也是如此,严重损害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5.地方金融机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仍有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碰触,因此,齐齐哈尔市地方财政在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弱势地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够明确等。

三、齐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解决对策

1.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齐齐哈尔市应该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盟,加快形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协会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律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或屯设立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综合农业推广,农业科技为先导的贷款品种,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发放新贷款。邮政储蓄将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会选择集中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农副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战略的实施“走出去”。

2.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体系

农业“贷款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信用担保。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仅能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这个难题的贷款担保,并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集团,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改变他们的贷款难。为此,我们需要在农村现引入动产抵押,信用担保模式的创新给齐齐哈尔市市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农业、农村、农民”开发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根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形式应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广移动电话银行网络,相互保险,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积极推行农村财务咨询,保险销售及相关金融服务等。通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更方便和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

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经营效益低下,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要提高我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整体的发展,应积极解决高风险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可以优先选择中心城市、经营状况较好、师范效应较大的农信社,组建农商行,以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制,真正减少和消化历史包袱,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水平,形成经营新机制,提高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我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4.建立多层次惠农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齐齐哈尔市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联合体,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企业信用不足,微观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使用传统的信贷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使金融业逐渐多样化和市场。

(2)发展面向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在齐齐哈尔地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和一些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拓展政府政策性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金融财政问题,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

(3)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发展齐齐哈尔地区民间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产权模式的具体路径应该是在农村地区。如在县级区域一下开展农村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产生在底部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通过人们不受“衍生交易稳定的结构,并提供交易费用更节省的制度规则。

5.全面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外部监管

加强外部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银监会、外部审计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管,改善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把事后监管提高到事前防范与提醒,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手段监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价指标,及时发出预警通告,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出现危机和问题前,及时准确的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低最低。同时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时作出惩罚,审计出现问题及时警告通知,并提出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应积极营造舆论环境,要通过积极宣传,推介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区同业中的营销力和公认度。

(2)加强内部监管

提高内部监督部门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体系监督效能。第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的职能。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要对辖内机构新放贷款质量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对存量贷款要彻底摸清底数,落实债务主体,形成不良的,必须监督落实形成责任和解决责任及措施。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严格监督监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确实加大审计工作力度,以查促改,帮助被查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遏制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第二,完善内控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推进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煜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与发展定位:解析村镇银行〔J〕.改革,2012,(04).

〔2〕邱玉兴,等.健全农信社运营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3,(12).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4-0039-04

一、引言

公共金融服务的内涵在于提供公共金融产品和促进公平。公共金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市场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低效率,这时由政府提供公共金融产品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公共金融服务还存在许多欠缺,特别是县域范围内,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利用程度低,支付结算体系相对落后。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代表应承担起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职责,应更加注重公众享有公共金融产品的公平性,将公共金融产品向农村、农民、涉农中小企业等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倾斜。人民银行寿光市支行(以下简称“寿光支行”)扎实推进公共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全覆盖,构建了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培育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寿光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

二、农村信用体系与公共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体系是在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的环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整理、分析与农村、农民相关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的证明材料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共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自身特点

1. 以农户作为信用主体,而非单个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信用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参与现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借贷行为。在家族特征尚占据主要地位的农村,发生借贷行为往往是一个家庭共同做出的决策,而非单个的个人。这种农户作为信用主体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时要以农户作为信用基本单位。

2. 农村信用有无形的约束。企业是以其资产来承担债务,企业债务对管理者和所有者自身没有影响,而农户作为信用主体,在需要偿还债务时,会以自身的财力甚至家庭的全部财力进行偿还;农户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安土重迁,逃债成本巨大。这种无形的偿债约束机制为农村信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农村信用重人情轻程序。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干力量,而农户联络员长期为农信社业务开展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农户联络员实质上是农村信用社在村庄的业务员,他们熟稔本村风土人情,串家走户联络存贷款业务。受农村家族观念、人情观念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户联络员开展金融服务必然会依赖熟人网络,而轻视程序规范,这不利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信贷风险的防范。

4. 农村信用规模小而零散。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和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现实条件下,农户和村镇企业所需的信用额度小并且分布不集中,同时农户和村镇企业的信用资料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每一笔小额度的放贷,银行都要付出对应的调研、分析、审查成本,积小成多,交易成本巨大。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更愿意放贷给城市居民和大中型企业,这严重制约了银行向“三农”提供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也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

(二)公共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公共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农村。信用体系在城市中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大系统,供企业和个人来使用,为城市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金融服务。而在广大的农村,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这里是信用体系、也是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用的自身特点,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让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金融服务。

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新型公共金融产品奠定基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村脱离了以人情网络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建立起农户信息征集、农户信用评价、农户信用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寿光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了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土壤

寿光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蔬菜的种植、销售,土地流转,林业生产,渔业养殖等,并立足蔬菜种植成立了几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形成了储藏、加工、包装、运输、物流、会展、科研、旅游等一大批行业,也孕育了一大批涉农中小企业。寿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要求信用环境的不断提升。这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评定活动。2006年寿光市就成立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领导小组,提出了建设“信用菜乡,诚信寿光”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寿光支行坚持“小而有为”,追求创新,在社会有地位、在银行有权威,能够协调党委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寿光立足“菜乡”实际,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先试先行,构建了以农户信用创评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为平台、以涉农中小企业评级为引领、以信用示范工程为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1. 打牢基础:持续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寿光农户信用创评经历了由起步到成熟的历程,2000年寿光开始进行试点农村信用户创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农协理员、客户经理、农村信用社、农信联社‘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网络。2003年进行整村整镇大范围信用创评,并以此为依托推进“五户联保”,每户授信额5万,截至目前已组建五户联保小组3.6万个,参加农户16万户,贷款余额31亿元。2007年组建由农村商业银行、村委和农户一体的“大联保”,农户授信额由5万提升到10万,累计对44个村为759户农户发放大联保“2+1”贷款1.4亿元。2008年后,寿光支行组织辖内农商行进行信用流程再造,将户主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农户全部纳入评定范围,发放信易通卡,目前已对975个行政村20.7万户农民进行了信用评定,授信额度182.7亿元,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覆盖面全部达到了100%。

2. 创建平台: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寿光市在实现信用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即由农村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人民银行负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桥梁建设、金融机构跟进信贷服务建设。通过三项建设,寿光市燎原菜果、东方誉源等62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示范社,348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培植单位,并确定了10-15万的授信额度,现累计发放“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商行+农户”的“4+1”模式贷款822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4.3万户。

3. 引领方向:发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到2008年,寿光市为1610家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以此为延伸,寿光支行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贷后评级和商业承兑汇票评级。2009年农商行与评级机构签署对15家企业进行贷后评级的协议,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10年寿光贷后评级模式在潍坊农信社系统得到推广,目前参与贷后评级的涉农中小企业上百家。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商业承兑汇票评级,目前15家企业签发了商业承兑汇票并得到了贴现和再贴现。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有效促进和规范了中小企业的财务行为和经营行为,进而使涉农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贷支持。

4. 信用再造:联合推进信用示范工程。2011年4月,寿光支行协同市委宣传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此次活动从全市22万户中评选出了50000户“文明信用户”,1000户“文明信用个体工商户”,200户“文明信用小微企业”,100个“文明信用村”,10个“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选出的各类文明信用户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1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3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单位和农户可获得银行优先安排发放信贷资金,享有贷款“绿色通道”,获得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推进“富民理财”计划,为每个村的“文明信用户”逐一建立金融服务档案。2011年6月,寿光支行、市团委及金融机构联合组织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试点工作,每村10个青年,全市1万个青年参加了活动,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市选定2018名青年创业者作为扶持对象,目前已有393个青年创业信用示范户获得贷款授信5756万元。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方参与的动机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用宣传,具体组织开展信用评定,收集、整理信用资料,建立信用档案,担当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机构也掌握了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了搜集信用信息的成本,拓展了放贷空间。农户通过参加信用评定、信用联保能够提升信用等级、获得金融机构更多的授信额度,并且信用等级越高所享有的贷款利率越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列入信用示范社可以获得一定的贷款授信或者为合作社的社员进行担保。涉农中小企业通过开展信用评级,有助于规范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及进行集合票据融资。公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足水平是政府社会业绩指标之一,政府执政为民、提升政绩,有动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寿光金融生态环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给政府带来经济业绩。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扩展了社会信用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公共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实施全国联网的有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这两大系统在城市中已被广泛认知。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但也有着自身特点,它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建立的信用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多以县为单位进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广泛开展填补了社会信用体系在农村的空白,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态势,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降低交易费用,节约公共金融服务成本

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原因,银行和农户、中小企业达成贷款协议需要耗费大量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来说,其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贷前调查成本,贷中监督成本和客户违约损失,无论客户贷款额度大小,银行对每一笔交易都要付出对应的费用,由于农户、中小企业贷款笔数零散、违约风险较高,银行需付出大量交易费用。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争取贷款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面临寻租。农村信用体系为交易费用的降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农村信用体系为银行、农户和中小企业搭建了信用资料的共享平台,有效化解了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全面快速掌握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辨别企业状况和优劣。这有助于减少银行的贷前调查成本和监督成本。农户和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用体系凭自身的信用优势获取资金支持。二是农村信用体系能够防范违约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失信惩戒机制,失信者的行为被广泛传播,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进而违约现象大大减少。

(三)扩大三农公共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农民、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长期以来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居民和大企业的融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滞后。对于农户来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其打开了一扇融资的窗户,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前,只有少数农户能够获取贷款,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后,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农户信用状况,同时给予这些农户相应的信用额度,从而使农民的融资机会大大提升。对于涉农中小企业来说,农村信用体系为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在此基础上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这样有助于企业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向金融机构传递真实的信息,进而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五、政策建议

(一)树立合理科学的农村信用体系发展思路

首先,应该结合农村信用自身特点,开发信息结构合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其次,通过农户信用全覆盖、三信评定、文明信用联动联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工作;最后,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活动,促进涉农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二)各银行间信息共享

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往往是少数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行,而获得的农村信用信息尚未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这显然不利于信息最优化利用。从长期看农村信用信息会逐步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从而被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和农户所共享。目前可以尝试建立信息交易机制来促进农村信用信息在商业银行间共享,开拓涉农市场。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利用

多数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这决定了针对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开发多种形式的信用贷款方式是客观选择。商业银行要利用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发适应市场主体特点的信贷产品,以此扩大信贷量,为广大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信用的扩展要求更大程度的信息开放,这必然涉及到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问题,因此以法律形式将合理的信用数据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加以区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部分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征信管理部门也很难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将其逐步纳入信用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顾琴琳.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J].征信,2010.1.

2]卢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篇5

1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存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的某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1.2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抵消。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1.3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国外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1.4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1.5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2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2.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2.2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着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上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1)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①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②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篇6

从民营企业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偏小,有效资产不足;先天性的结构性缺陷比较明显,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区分不严格,诚信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受市场、环境的制约程度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财务状况不佳,偿债能力缺乏保障,致使银行对其资信存有疑虑,对其贷款的审查投放比较慎重、严格。

从社会服务体系上看,就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已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低,而且担保职能定位不准,动作不规范,导致贷款担保难以安全操作。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功能完备,社会联络面广,金融工具多样,信息灵通,具有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诸多优势,因此,应当加快制度和业务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增长源,坚持扬长避短,扶优扶强,把准民营企业的资金运行脉搏,优化增效机制,拓展信贷市场,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纽带和主导作用,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共进”。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变革传统的行政化管制模式

破除市场定位趋同、风险防范机制滞后的制度性弊端,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现化企业制度,加快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

优化信贷管理机制

下放一定的贷款审批权给地方支行,允许基层银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并制定和实施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提高基层银行的贷款主动性、积极性。

完善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改革目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制度,推行目标化、绩效化奖惩方式,加大信贷效益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好、实现银企双赢的信贷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制定和实施适合民企的授权授信制度

科学确定授信审查指标,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创新贷款发放形式,减少管理层次,达到既能方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又能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中央银行采取信贷扶持政策

中央银行应制定与实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再贷款调控和利率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

商业银行应树立新型融资理念

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信贷结构,选准信贷支持重点,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信用良好、经营管理规范、抵御风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作为长期扶持对象,对高科技型、出口创汇型等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派驻客户经理,保证企业有可靠和方便的资金来源,推动其成为优质客户,最终获取高盈利性的信贷资产利润;要细分金融市场,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企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企业组合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适合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品种,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增强自身的赢利能力。

商业银行应不断更新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应以客户为中心,贴近市场,深入发掘现有融资渠道的潜力,满足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采用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充分利用票据业务手段,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民营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及时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临测反馈系统,强化对借款企业的跟踪调查和贷款本息的回收,转化不良资产,及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快信用担保制度立法的步伐,对担保机构的设立、担保基金的来源及管理办法、担保程序、担保费用和保证金收取、受保企业的责任权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制订,出台配套、规范、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成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标,实行会员制,通过入股形式,以财政出资为主,并吸纳银行、企业等多方入股,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应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优化担保结构,充分运用抵押、质押等方式或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从体制上消除银行贷款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瓶颈制约。

构建诚信互利银企关系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银行应立足长远,遵循平等、诚信、公正和互利的原则,搭建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与民营企业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精心培育起高质量的客户群体,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

充分发挥银行机构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网络广泛、信息灵敏和人才济济等优势,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服务网站,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动向、市场需求、各类管理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投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询服务以及人员培训、融资管理等金融专项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协助企业强化财务管理

提供专业化的、适合其经营需要的财务管理工具,规范会计帐务和报表,完善内部财务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帮助企业改善资金管理

篇7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2201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金融管制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制定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金融管制有其必须要性和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采取金融管制的措施,能够更好的保障自身金融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1以金融健康发展为市场开发的基础

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是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明确,开放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的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盲目开放金融市场只会影响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国金融效益的提高是金融体系开放的结果,这种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但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较为脆弱,就有可能无法应对金融体系开放后的巨大压力,导致国内的经济动荡,消费者利益受损。因此,金融市场的开发必须要有策略性,循序渐进的开发金融市场。

1.2建立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管制模式必须要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是对金融管制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要求实现金融产品价格机制、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理性、公开的金融市场机制。其中公开指的就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公正就是要杜绝黑幕交易。公平指的就是要公平的对待国内和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

1.3充分运用金融服务相关协议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金融服务协议》中的审慎例外条款的运用。国际金融体系相对复杂,《金融服务协议》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其附录规定了成员方可以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相应措施。但是在《金融服务协议》的附录中,并没有对审慎性措施作出具体的规范。实施审慎金融管制措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如果有充足的理由,就可以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约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审慎措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审慎,但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世界贸易组织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世界贸易公平,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特殊性权利,这种权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度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审慎条款,最大限度的确保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

1.4加强各部门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往往会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国际交付自由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风险等,这些风险有可能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要求资本必须实现自由化的国际流通,很多金融危机事件都证明,脆弱的金融体系加上资本国际流通,就容易导金融危机。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必须要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国家发展水平的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各国之间加强对联合资本的流动的控制,对流动资本的控制是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的重点。加强各个国家之间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经济体系,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确保区域内的金融安全。另外,国际金融协调组织的建立,提高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比如,国际货币组织和国际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建立就有效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提高了国际援助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2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金融服务贸贸易的背景下,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发展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而言更为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将有可能出现金融系统混乱的危险,因此,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不存在矛盾,相反,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对确保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乐天.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81-06

王立文(1966—),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与流通。(陕西西安710061)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进展

金融业竞争力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在微观上体现为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资金清算速度以及金融机构盈利率和资本盈利率水平的增长率。在宏观上是指金融体系中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第二,一国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乃至抵御国民经济风险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金融体系,才表明金融业竞争力较强。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已经表明,金融服务自由化具有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积极效应。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而言,直接地增加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增加了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规模,从而使市场结构向较为充分地完全竞争的方向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竞争带来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益处。

lensink & hermes[1]认为,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来说,外国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要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因此直接导致了国内银行业市场较低的利差、不断降低的利润和成本,这是市场竞争程度增强的直接体现。claessens[2]等对亚洲地区的8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各自金融业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差和经营成本与外资银行份额呈负相关关系,而获利水平却与外国银行的进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虽然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迫使国内银行降低经营成本,但在利差减少的同时国内银行通过其他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拓展了业务空间,因而,在净利差缩小的条件下仍能提高盈利水平。金融服务自由化对提高东道国金融业效率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这种影响可能是缓慢和长期的。在阿根廷,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与资产的比率从1990年的1.3%降低到1997年的0.5%,同时外国银行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5%提高到22%[3][4]。国内学者彭润中等认为外资银行改善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途径主要为:竞争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人力资本培育效应;金融制度完善效应。[5]

金融服务自由化对提高宏观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金融服务自由化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进入的限制逐渐减少,尤其是针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壁垒日益减少,进而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受到影响,迫使监管当局加强审慎监管和规制,防范自由化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自由化可能会导致金融不稳定,但如果因此而放弃金融服务自由化或阻碍自由化进程,实行保护主义将会带来损害金融效率的严重后果。实践证明,在金融服务自由化过程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加大开放程度是完全可以同时实现的。如欧盟和美国在推进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同时实现了金融服务自由化和构筑稳健的金融体系这两个目标。但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服务自由化中没有构筑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而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二、金融服务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业竞争力:国际对比和经验研究

(一)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与一国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

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国内金融部门的结构改革紧密相关,因此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到的事实是,目前发达国家比发展

我们以银行业为例考察不同地区金融业效率和稳健性的基本情况,全部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资产盈利率是反映金融业效率的经济指标,非清偿贷款比例和加权风险资本比例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表1反映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在欧洲等地区,银行业资产盈利率较高,同时非清偿贷款比例较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较高。这些地区是金融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开放程度高。例如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成员国之间在金融服务的提供和跨境金融机构的投资等领域面临的政策壁垒基本已经消除,因而在这些地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大而且密集。 收集。

第二,东欧国家金融服务开放程度较高,尤其是在匈牙利、捷克等国,外国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70%以上,这些国家的银行服务开放程度在转轨国家中是最高的。因此,这些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在迅速改善,资产盈利率由2002年的0.9%提高到2004年的1.5%,同时非清偿贷款比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很高。

第三,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拉美国家,银行业收益率已经走出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低谷,盈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非清偿贷款比例有了明显降低,加权风险资本比例也较高。外国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造和重组提升了该地区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在1998-2003年期间,拉美地区金融部门跨国并购规模达到了410亿美元,远远高于亚洲国家,年均增长率达到40倍以上①。

第四,对东亚国家来说,采取不同程度有限制的金融服务开放政策是这些国家既定的金融市场开放战略。1997年以前,外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控制程度较低,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更大程度上对外国银行开放了本国市场,伴随资本项目管制的适度放松,以外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fdi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迅速增长,金融部门fdi大幅度增长。虽然没有关于外国金融机构fdi的准确统计数据,但根据thomson fi-nancial对金融部门跨国并购的统计,在1998-2003年,亚洲金融部门跨国并购规模达到230亿美元。同时国际银行贷款出现本地化倾向,如果用当地货币债权占国际银行外国债权的比重来衡量资本流入国的国际银行贷款的本地化程度,东亚多数国家国际银行贷款本地化程度已经超过60%。因此,亚洲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规模和程度都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金融服务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效率、金融稳健性与金融规制

(一)金融效率、金融稳健性与金融规制的关系

1.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既统一又矛盾

一个具有竞争性但不具备稳健性的金融市场是不可持续的,稳健性的缺失不但造成金融体系迟早解体而且会导致经济动荡。而一个具有稳健性但非竞争的金融市场会导致金融体系和经济领域的效率损失。因为金融体系是将社会资源导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的中枢,一个低效率的金融体系将降低其资本分配功能并且减少对储蓄的动员,从而降低经济增长潜力,减少社会福利。从理论上讲,从长期看,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是不矛盾的。一个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提高金融效率的基础保证,因为稳定的金融环境使微观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准确分析和预测,各个交易主体,可以准确评估交易风险和收益。同时长期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金融效率较高的一种体现,没有较高的金融效率,就无法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7]。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如何将金融体系的效率性与稳定性二者协调起来是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2.审慎监管和规制对保持金融体系的高效和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金融部门保持竞争性和健全性的特殊性

金融部门不同于其他生产性行业和竞争性部门,要实现提高金融部门的微观效率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就必须保持金融部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要保持稳健性,就要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规制金融机构微观行为和经营活动,规范竞争秩序,化解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2)保持金融体系竞争性和稳健性的内在协调必须要求审慎的金融规制和监管

现代金融体系内在风险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的特征、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基于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存在,加强金融规制和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监管机构对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不但要实现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目标,还要以最终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为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原则基本上开始由强调安全性向强调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并重的原则转变,各国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安全为主的监管目标,而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活力和金融市场的公正与效率作为首要任务。例如,英国在《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提出了“好监管”的六条原则,美国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清晰地表明“美国开始将国际竞争,赢得全球市场作为目标”。为此,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也应充分体现全新的效率和竞争力理念,把坚持风险防范与促进金融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②。

(二)金融服务自由化趋势下的金融规制框架

1.外国金融机构进入造成竞争加剧,同时金融健全性可能遭到威胁

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后可能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损害竞争秩序,同时自由化导致的资本流动需要监控其规模和结构,保持与经济总量发展相适应的状态,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率、促进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必要条件是宏观经济稳定与健全的金融监管和规制制度。金融服务贸易作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造成金融动荡。按照金融自由化与特许权价值变化的理论分析,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无论银行最初是否进行谨慎性投资,当银行竞争程度提高并引起存款利率快速上升,从而使银行部门的特许权价值变小,一旦利率上升超过临界值时,银行预期投机成功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将超过在投机失败情况下的特许权价值,从而刺激从事谨慎投资的银行投机;而原本就进行投机的银行将会尽量降低自由资本金的持有量以增加预期利润。同时,银行部门不足的自有资金将会产生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激励,因为对企业来讲,即使投资失败了,对所有者而言只承担自有资本损失,而大部分损失是由债权人来承担的,若成功了则恰恰相反。

2.限制外国机构进入的严格市场准入将会被审慎规制替代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审慎监管的关系成为wto多边贸易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在其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可能出现自由化政策与国内政策不一致或矛盾,可适用“审慎例外”原则,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金融附件中有明确体现。即:无论本协定的任何其他条款如何规定,不应阻止一成员方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为保护投资者、存款人、投保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统一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审慎例外要求成员方在其采取的审慎措施与其承担的义务或金融承诺不一致时,该审慎措施不得成为其逃避义务和承诺的接口。而且,wto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适用此规则。

金融业的政策主要分为四类:宏观经济政策、审慎规制、追求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目标以外的非审慎规制和对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

宏观经济政策中对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大影响的是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会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影响,影响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统一的审慎措施。

国际支付政策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一国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gats的调整范围内。东道国对国际支付进行限制的理由是:第一,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或出现支付危机时,东道国根据gats的规定可以对其已经承担的具体承诺进行限制;第二,若对国际支付的限制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些措施构成审慎措施。

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贸易限制措施对审慎规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包括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的贸易限制(例如对其法律实体形式的限制和对外国金融机构参股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比重限制)、对许可数量的限制(包括指标和经济需要测试)、对金融机构营业机构数目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交易额或资产额的限制等。就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而言,虽然可能出于保护国内金融业的需要,但是也可能出于监管的考虑,从而它也可以转化为审慎措施,因为对商业存在的监管需要与母国监管当局共享监管信息,对其监管比较困难。许可数量限制、营业机构数目限制以及资产额的限制在很大意义上不构成审慎措施。

国民待遇可能会构成审慎措施,特别是在东道国陷入危机和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时对国民待遇有影响。

3.保持东道国有效竞争的金融市场与稳健的金融体系间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建立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条件下同时兼顾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原则相适应的制度框架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金融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按照wto的基本规则和发展整理

篇9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服务贸易 收敛性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得到迅速发展,虽然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量明显萎缩,且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仍然很低,但总的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度从2003年开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应该得益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推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将保险服务与金融服务作为两个不同的统计项目分列出来,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具有针对性。中国历年的金融进出口贸易数据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从2003年到2008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幅度达247.7%,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我国银行业机构总资产比例上升至3.75%。有鉴于此种情况,我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奉行“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法,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大部分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与国内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与国内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尤其是M2的增加。而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恰恰正是中央银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不断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历史过程,这是政府对经济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方式以及范围进行的调整变迁,这也是金融控制权逐步从政府向市场让渡的进程。很多主张广义自由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尽其可能的利用竞争的力量和市场机制,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多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政策改革,使得金融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进口、出口快速发展。从2003年以来金融服务贸易发生逆转,逆差从下降趋势转为快速上升,并且逆差态势仍将会持续下去。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虽然逐渐好转,出口回暖,但金融服务贸易逆差却不断加大,同时就贸易地点来说,大量集中在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

金融服务贸易虽然在整个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因其涉及的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金融部门,所以显得更为重要。2009年包括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在内的在华外资银行新增贷款仅为18亿,而2009年国内银行放贷大幅度增长,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新增贷款额达9.59万亿。如果这种大规模放贷的不良后果会在将来某个时刻集中爆发,那么最有可能幸免的只能是外资银行。据统计,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 1.7%。

我国履行了入世承诺,在5年后开放金融服务贸易限制,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制度日臻完善,金融自由化水平不断加深。在外因和内因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应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也不断上升。从商业银行来看:本文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自由化的程度。本研究建立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export=α+β*GDP+χ*freedom+ε

其中export表示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量,Freedom表示用M2/GDP计算的金融自由度,GDP表示全国全年的生产总值。

笔者选取我国1997-2009年期间全国面板数据,利用上述模型进行分析。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收敛的影响分析

针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方法,有如下类型:

绝对β收敛:是将金融服务贸易对其初始水平进行回归,其回归方程为:

(1)

其中,yt和y1分别代表的是报告期和基期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水平,β=e-λt-1,λ代表收敛速度。如果β为负的话,这就代表了存在绝对收敛,变动形式存在长期收敛状态(Mankiw,1992)。

如果存在绝对β收敛的话,这也包含了另一条信息,就是存在条件β收敛,即如下模型:

(2)

实证分析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OLS模型进行回归,模型为式(1),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中各变量都高度显著。代表金融服务贸易增长的gdp系数为正,这与预期是相符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是与GDP正相关。在式(1)中,金融自由化测度系数为负,并高度显著,反映了在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加大的情况下,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进入,另一方面自身的需求也在加大,所以金融服贸易呈现出入大于出的逆差情况。也同时说明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这预示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会明显影响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在金融领域不断开放的情况下,还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收敛性影响的实证结果

根据式(1)绝对β收敛分析结果,进一步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收敛性进行研究。本文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2年、2002-2005年、2006-2009年,每四年为一期,设1998-2002年为基期,见表3。

基于模型中的β系数显著为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可以看出,金融自由化水平不断加深,使得整个金融服务贸易存在收敛现象。

结论

篇10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开始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Francois与Schuknecht(1999)等人评估了各国经济增长与服务部门自由化间的联系,证实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Mattoo、Rathindran与Subramanian(2001)的研究显示服务部门开放影响长期增长绩效,并且金融服务部门要强于基础电信部门。Eschenbach与Hoekman(2005)发现金融服务等部门的改革与服务业FDI流入呈显着正相关。Khoury与Savvides(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度上升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低收入国家没有明显作用。该研究意味着服务部门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关于金融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刘辉煌(2001)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双面影响。詹艺丹(2007)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抱着谨慎态度选择恰当模式、步骤与时机来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阮明烽、沈颖(2011)发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崔艳娟、赵琛、徐晓飞(2013)主要研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发现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效应。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参照同类文献模型的可行性,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意义,以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度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度量经济增长,直接建立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令 GDP、EXPORT、IMPORT分别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选取1997-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为消除汇率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以上数据均折算成美元。笔者在分析时均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记为[lngdp]、[lnexport]、[lnimport],上述变量的一阶差分用[dlngdp]、[dlnexport]、[dlnimport]来表示。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回归系数,其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被称为虚假回归或者伪回归。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来说明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法,模型的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选择了最佳的检验形式和滞后期进行检验后,结果显示[lngdp]、[lnexport]、[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而[dlngdp]、[dlnexport]、[d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平稳的。故该时间序列在1%的显着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一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是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就是用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知,GDP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需对残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方程残差的ADF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证明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4.VAR模型及方差分解

为了反映各个变量的单位变化通过其内在联系对整个系统产生的扰动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映,需要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对[lngdp]、[lnexport]、[lnimport]之间的系统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找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⑴模型的构建。向量自回归[VARp]的一般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xt+εt t=1,2,...,T] (1)

式(1)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同期之间可以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也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

⑵确定滞后阶数。本文根据LR检验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的结果确定模型的阶数,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可以将模型设定为[VAR3]。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可知各特征方程无特征根在单位圆外,模型较稳定,整体拟合度较高,各扰动项也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

⑶方差分解。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即考察变量间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

①我国 GDP 在第1期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影响的强度很小,进口和出口分别为2.191%和0.756%,累计仅为2.947%。随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GDP 的影响逐渐增强,在第10期达到最大,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 46.517%,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26.635% , 二者之和为73.152%。从第4期开始直至末期,这种贡献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可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进

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的促进作用。 ②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其中第1期95.697%的冲击由其自身引起,直到第10期预测方差分解值也达到了50%以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预测方差影响相对比较小,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在第6期之前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从第 6 期之后其影响逐渐上升,到第10期达到33.258%,可见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③金融服务贸易进口起初受到其自身和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大,分别为58.467%和 38.812%。随后两者的影响都有所衰减,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期初的 58.467%减至期末的39.603%,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也从期初的38.812%减至期末的24.784%。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很小,只有2.721%,,此后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到期末时增加为35.613%。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相似,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滞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