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1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德育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0-02
每每看到网上报道某地区某校某教师侵犯小学生,某教师惩罚学生方式不妥致学生受到伤害, 某地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或学生自杀的新闻事件……作为一名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我的心在滴血。虽然我痛恨网上报道的这些负面的新闻事件,但这毕竟是令人痛心的事实。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国内一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进修。在进修期间,进修学校的一名学生不小心把我的脚烫伤了,可是,在我治疗期间这名学生居然对我不闻不问……更令我吃惊、伤心的是,这个烫伤了我的脚的学生对我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这一代就是这么自私,我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压力,我顾不了你的感受,这是100块钱,这个够你后期治疗的了,你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后遗症……”要知道,这名学生可是国内重点、一流师范大学培养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啊!
“师范教育好比工业之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师范教育作为实现普及教育和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母机,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名国内重点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所说的、所做的不得不引起本人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与建设。因为小学是儿童养成习惯、打好基础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德育的培养与建设,师范院校起着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创办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乃至研究生学历的小学师资,对不断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小学的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每所高校都把德育看得很重,还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德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本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部分职前教师品德低下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理解范围,有些甚至是“假、大、空、远”,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或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形成各种不良习惯,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时会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这又导致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和不满。我们的德育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空喊口号,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基础上,从“小事”“简单的事”来体现的,是处处可见、时时渗透的,它需要榜样人物的引导,需要每个人以道德为准则,以法律为约束,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本人根据亲身经历及工作的经验,试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小学教师职前师德培养的建议或想法。
一、优化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首先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教学水平,并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未来的教师。
二、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现在有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做得特别好,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有些院校还有待改进。这里本人提出一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想法。
如在开学之初的两周军事训练后用2-3天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请来小学校长、名师、专家学者,介绍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经验、教改与发展及对未来师资要求,使学生产生专业向往,并树立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养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至第四学期,通识课与基础课课时较多,这一时期主要学习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有些理论课理论性比较强,要适当地与实践结合,如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做讲座,或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到大学任教,还可以组织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参观名校教学展示活动、地区教学名师的学科教学竞赛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感受到基础课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己将来的职业,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职业道德基础。
第五至第六学期主要以见习为主,第七学期以实习为主,专业课和基础课相对较少,课程主要开设教学论、课堂管理等,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做准备。在见习或实习时大学要与小学共同进行。这期间要有专业的带队教师和优秀的小学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参加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其他活动。在见习和实习期间,专业的带队教师和小学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们看到榜样的作用,看到在真实的学校及常态课下,我们的教师如何关爱学生,而学生是如何可爱,如何地对知识充满渴求,他们是多么地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由此培养了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也就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影响。因此,大学的带队教师和小学的指导教师要用行动使我们的师范生感受到教师的职责与荣誉,从而养成良好的师德。所以在见习和实习时,一定要挑选富有责任心、爱心和职业道德的教师来担当带队教师。
三、师范院校加强与小学合作
众所周知,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小学教学需要来自大学的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小学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与大学共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职责。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小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学校基地,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互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在这一方面有的师范院校做得比较成功,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说,与小学合作仍存在各种困难,还有待于改进。本人认为在建立学校基地时要选择一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见习、实习的时候,以现实的案例教育那些即将为人师表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灵有所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的师德。同时,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在这些小学参与教师研讨活动,组织实习生讨论,或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学的课堂中执教或支教,一方面为这些学校的小学教师带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把这些小学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大学,加强大学对这些小学真实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此外, 呼吁国家和相关部门关注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呼吁我们的大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艰苦地区的孩子到这些学校去支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磨炼大学教师的意志,提高大学教师的师德。同时,这些学校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可以在大学选修课程,更新知识和观念,参与大学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并反思教学,使自己处于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甚至可以将优秀的小学教师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将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带入大学课堂。这能够让小学教师看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的职业感也会更强,从而也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师德。在校的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同时也可感受到只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学生,努力工作,最终就会得到认同并有所收获,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职前德育,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打下基础。
总之,德育是处处渗透的,不是一两门课、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不是一个榜样、两个榜样就能起到作用的,它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其位,谋其政”,让我们每个教师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吧!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艳.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学报,2005(5).
[2] 王雪光.高师院校应建立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基地[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3] 韩法宝.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指个人在职业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境界。本文中,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经过自我锻炼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其核心为良好的师德,并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师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示范等。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等。
二、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加强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所发放问卷的分析总结以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亟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一是要有爱心。特殊孩子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付出更多无私的关爱,用心、用情去了解特殊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特殊孩子感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二是要有责任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维护残疾儿童的平等权利,为其成长、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应时刻铭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那份责任与期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三是要有耐心。特殊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重复教授多次才能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反复示范才会有所增强,这就需要特殊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有人比喻教育特殊孩子犹如牵着蜗牛散步,不要轻言放弃,残缺的花儿也会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四是要细心。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特殊孩子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进步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当孩子习得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也应及时发现苗头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教师们要随时留意特殊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沟通,特别注意对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措施,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不随意对外泄露。五是要有恒心。部分教师无法忍受特教行业的职业倦怠而选择离职,部分坚守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在调查中也表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对待特殊学生,在长时间看不到学生进步的情况下,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对学生有打骂等行为。教师应该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坚定地在特殊教育这个领域扎根下去,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把握社会价值导向和教育发展势态
我们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除了做到的“四有教师”要求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遵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师德的要求,坚持教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残疾人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残疾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了解和满足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引导特殊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建立师资培养学校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有五个层次:中等师范、专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以上特殊教育以及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一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中心,组建训练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搭建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网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与实践教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展示组成的三个平台。执行人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训练中心工作人员等。在信念、爱心、耐心、恒心等培养主题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主要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素养训练,任课教师在课上渗透素养训练内容,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则采用专题训练、素质拓展等方式训练。
(三)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它已经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面对信息化能力越来越强的学生,我们必须改革传统上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终身化过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AR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教学方式,为在校学习者和社会学习者搭建一座桥梁。学习者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后,可以继续以“学分银行”为枢纽,完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真正变成终身制。
(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以考核促培养”的理念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和学校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根据政策法规,改变以往浮于表面的考核和监督反馈机制,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细化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一套公正、完整、可行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制度,从道德和纪律这两个层面对教师的行为制定限制性的要求,让教师根据考核制度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学校要就考核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改正,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或行为,特别对于个别屡次违反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要给予严重的道德谴责及法律制裁,形成一定的激励和舆论压力,使广大教师从中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教师中的典型行为和模范人物树立为榜样进行奖励及宣扬,以带动其他教师。学校要选派特殊教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专业研讨会等,以保持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健全、优良的人格。为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师生必须遵循科学的师生沟通原则。
1、平等原则。现代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师生教育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关系,而非灌输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同时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平等地位,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去沟通,增进沟通效果。
2、尊重原则。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自己的人,人们都尊重那些尊重他们自己的人。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教育的前提条件。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的权利,违背学生意志,强迫其接受和服从一种道德价值的做法,在教育上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使“许多儿童进一步陷入价值混乱,无法确定应该相信什么”,或者使“许多儿童变成成人的样子,假装相信某些信条”。
3、主动的原则。师生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师生沟通,必须是交往双方畅通的互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常常是主动的一方,老师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气、用词、音调、眼神等)占主导,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把握主动,与老师沟通。
4、体谅原则。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存在冲突,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提高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师生双方遵循让步的原则,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和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师生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未成年人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的特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无法纠正存在孩子身上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我们仍旧在犯。”因此,他建议:“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孩子身上某些东西,我们首先得看看他们是否能在我们身上被改变”。[2]于是,他提倡教师和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无意识影响的一个结果是其人格在儿童的人格形成方面会产生比任何一种说教都要大得多的效果。学校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之一,而老师理所应当成为孩子道德人格发展的引路人。因此,老师的道德人格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人格的修养。
1、做好示范者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方法是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3]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形的道德人格。老师要通过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已,始终保持良好形象。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2、运用暗示的艺术。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的反叛心理,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人教育。因此他们越是感觉到教育意图越小,效果就越好。暗示的艺术在于老师不以道德教育者自居,尽可能采取间接性影响方式。“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这种方式强度虽弱,但效果相当大。[4]因此,老师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科学的运用暗示的艺术。
3、提高移情换位能力。教育者的移情换位能力体现为对学生理解、同情、接纳、信赖。罗杰斯说:“如果教师能如实地接纳学生,并理解学生感情的话,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人格的建设性变化)。”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指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移情换位对师生彼此团结协作、加强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4、重视个性化的要求。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灌输从本质上说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健康的道德教育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对教师、对父母、对社会缺乏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确实显得“无法无天”。这固然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实践,远离社会生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与用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少儿时期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险猎奇心理,新鲜的社会知识往往先声夺人,后来居上,占领了孩子心灵的“制高点”,这样学生非但对教师、家长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存的环境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肯定;少责怪,多原谅,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在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70~171
一、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小学教师只有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给予儿童适合的教育。
小学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享有基本权益的个体。小学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小学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天真活泼、规则意识强等鲜明特点,小学教师要尊重和遵循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学习生活促进小学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师德为先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理性认识萌芽并快速发展、对成人又相对依赖的儿童,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切不可体罚和侮辱任何学生。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进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起始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既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帮助又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三)能力为重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小学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都需要科学设计与合理组织。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强化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开发能力,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
(四)终身学习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及时地给自己充电。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儿童、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发展
人民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了解,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更应该提高个人修养和行为。
(一)对职业理解与认识
教师必须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人民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在信任小学生的同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小学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在教学中让学生时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勤于学习,不断进取,实现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衣着必须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三、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习得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小学生的发展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拓宽视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基石,是教师茁壮成长的铺垫。
近日,广东省一位初二在校学生挥刀砍向自己的同学,造成二死四伤,让人触目惊心。这个案例反映出的教育问题让人深思。作为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一、哲理故事,培育人格
当前,家人、亲友之间的交往远不如以前亲切。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步成为社会的主体,孩子的交往世界更是大大地缩小了。相应地,感情的纽带松弛了,孩子们似乎越来越缺乏同情心、责任心。面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帮你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下说:“我希望快乐。”于是小仙女弯下腰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当她年老时,邻居要求她讲出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通过这个故事,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关爱别人,幸福自己。
二、以身作则,人格示范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班主任,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处处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班上有个学生刚入班时上课经常迟到,不上操,别人上早操的时候他还在寝室睡觉。看到这种情况,我并不着急,只是每次都让学生去叫他,我站在教室门口等他,但从不批评。后来慢慢地他迟到次数少了,最后竟然不再迟到了,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使他不再迟到,他说每次看到我那么着急地站在那里等他,不好意思。
作为班主任,每天的班务我都要认真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时间久了,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班上的日常事务在班干部的组织下处理得井然有序,在学校组织的常规检查评比中,我班连夺十三次第一名,被学校称为“红旗不倒班”。这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因为我的坚持和认真使学生受到了影响,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三、创设情境,培养人格
现在的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少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合作、沟通和承受失败的能力,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学会合作,懂得宽容和尊重他人。
为了克服学生自私、不愿合作的缺点,我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文艺演唱会等,促进师生交流,情感互动。每当课余时间,或在教室,或在校院,师生围在一起轻松交流,放声谈笑,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日清晨,师生一起登上青屏山,在屏峰塔下欢呼雀跃,共同合影,师生关系是那么融洽,气氛是那么和谐,以致于有的学生在合影照的背面写下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间的沟通、合作意识,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为自己的班集体感到骄傲与自豪。在充满爱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中,学生感受到了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人格。
四、学会感恩,孕育人格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Kramsch,1998)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来促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反省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汉典》中“德育”的解释为“养成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
高职学生大多拥有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多为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英语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点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长期滞后。
英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开阔视野,更加自如地应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前期准备
通过将跨文化教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需要在课程前期进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学准备及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1.1 教师德育思想素质提高
目前大多高职英语教师比较年轻,而且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应该熟读跨文化教学的相关书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讲解,教导学生正确学习。其次,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人先正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课程设计准备
为了较好地将跨文化内容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努力寻找可以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师在对所教授的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识中与之内容相接近的部分,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对自己进行指引与“修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感想以及他们对课程掌握的程度,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2.1 开发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相关活动
将跨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发活泼有趣的学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内容,开展跨文化知识比赛;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不同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写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 利用英语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可以将相近主题的英语课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引入点,在对英语课文的讲解上融入中西方文化内容进行概括、评论,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相通的奇妙之处。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翟象俊,2008)教材为例,课文 Thanks,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通过一封在母亲节来临之前写给母亲的信,作者讲述了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关爱与教诲。作者的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儿女,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His Life’s Work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妻子死后,含辛茹苦地将7个年龄从2岁到16岁不等的孩子养育成人的故事,文中透露出了父亲的仁爱,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子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在讲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入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同时可与学生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责任的开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2.3 与英语教材对比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比较。例如,“西方人如何对待工作、生活,西方人怎么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时间概念,西方人的婚恋观, 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魏春霞,2011)讨论不同文化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3 结语
经过将跨文化知识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对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7-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呢?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贴近幼儿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活动,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吸引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1)以生活为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是指在生活中攫取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育。这样的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有次轮到我们班的孩子当升旗手和护旗手,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地神气,在看照片时,易念说:“老师,我要画下来给爸爸妈妈看。”其他的孩子也争先恐后地说:“我也要”。我一想,这是个很好的爱祖国教育活动,就设计了美术活动《小朋友们爱国旗》。我重新模拟了孩子们升旗时的情景,孩子们都特别投入还唱起了国歌。再请幼儿讨论升旗时应该怎么站,并请两个孩子来示范,然后我演示侧面和正面人物的画法,孩子们都学得很认真,每个人的作品都完成得很好,有的孩子还画出了奥运冠军登台领奖的画面。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升国旗真神气!我们的祖国真棒!”我接下去问:“那我们要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呢?”“要好好学本领!”“要保护环境!”“要遵守交通秩序”……这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让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落到幼儿心灵深处。
(2)融合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它对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传统美德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3)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品德培养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行品德熏陶。
陶行知先生对环境是尤为重视的,他认为“大凡思想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适于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1)营造良好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环境布置的教育性是我们布置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在“祖国祖国我爱你”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班上挂上了国旗,贴上了中国地图,与幼儿共同收集“祖国的骄傲瞬间”图片展。幼儿在收集和布置的过程中,萌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自然角中,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激发了幼儿参与劳作的积极性,渐渐地养成了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另外,我们还专门开辟了“大家来学习”展区,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道德行为和故事画下来,鼓励大家一起来学习等等。以环境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和熏陶。
(2)注重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一个品行好、有师德的教师不仅能教会孩子知识,还能教会孩子做人。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注意以身作则,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当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我会弯下腰捡起来放到垃圾箱;每次拿书或盖琴盖时我都会轻拿轻放;在我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我会说:“对不起,老师刚才错了,给我个机会改正,好吗?”。除此之外,我们还重视家长和同伴对幼儿的影响。我们与家长共同分析,探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措施。我们还举办了“家教经验交流会”,请家长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中的经验和心得。每个星期五,我们会评出“每周之星”,让幼儿来说说谁的表现好?为什么?谁需要加油努力,应该怎么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三、加强训练实践巩固品德行为。
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到内化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为训练和实践是巩固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很大声,常规习惯差。于是我开展了“我要轻轻”的行为训练活动。要求幼儿说话时要轻轻,走路时要轻轻,玩玩具也要做到轻拿轻放。在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后,幼儿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养成了做事轻轻的习惯。另外,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总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将在生活这一土壤中,持之以恒,为幼儿提供感受和实践的机会,让品德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8—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新时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自从2005年4月我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发人们非议。因此,有必要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大规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发现如下现象。
(一)培训对象的单一性
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在职教师这一单一主体上,忽视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其实,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
这种仅仅重视在职教师而忽视甚至次然不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与教师教育思想和理论相违背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不合格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队伍。
正如张玲、师书恩所说:“一方面,面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国家投人巨大的人力、财力加紧培训;另一方面我们的师范教育却仍然在为中小学‘生产’不合格的‘产品’”。
(二)培养形式刻板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瀑布式”的培训形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即由中央一级对各省市的培训者进行培训,再由省市级培训者对各县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最后由县级培训者对各科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重视集中培训,忽视后续帮助;默认受训者的统一,忽视学科特征和能力水平;强调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因此,这种大一统的、单一的、刻板的培训形式难于照顾到受训者、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效果也是不敢恭维的。只会造成“语言上的巨人,操作上的矮子”的结果。这种灌输式的培训难于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是与我们培训的初衷相违背的。
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象。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适应各地、各学科、各学员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
(三)培养评价的程式化
评价是培训的重要一环。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脱离过分重视考试的传统评价思想的羁绊。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能力的范畴。对于能力的检测,不仅仅需要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检测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仅仅通过一次教学设计,就判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未免有些勉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师的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
(四)培训内容的脱节性
培训活动是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安排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实现教育任务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等方面。如内容的重复性:在中师或者师专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重复培训;内容的无序性:打破知识的逻辑体系,杂乱无序地排列知识。内容的脱节性:忽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之间内容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各自为政,孤芳自赏。这种重复性、无序性、脱节性的内容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学习困难、培训效果不良等结果。
(五)培训效果的低质性
据调查,“有80%的老师表示,培训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强度大,在短暂的几天培训时间里难以掌握”。因此说,内容的设计是造成培训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受训者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以及培训者忽视受训者的需求分析,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地对受训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培训,也导致了受训者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的结果。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忽视教师教育理念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
二、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其理念
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世界各国一贯的做法。教师教育(以前被称为师范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和培训两个部分。以前,这两个部分(阶段)的任务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来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师范教育的培养体制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纷纷改革师范教育的形式。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式。“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相互沟通不够,因此容易被人误会“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养。现在的“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括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因此,教师教育包含着整体性、长期性、衔接性、知行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把教师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把各级培养教师的机构看作一个整体。长期性是指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教师一生。衔接性是指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教师的各级机构要衔接良好。知行性是指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还要重视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实践的阵地在教育第一线,为此,要把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看作伙伴关系。
这种教育形式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弥补了师范教育形式下的职前和职后相互割裂的弊端。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开展培训和培养工作。
三、教师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一)更新观念,以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
教师教育理论应该成为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指导理论。为此,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考虑。
1.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尽管,目前我国教师选拔机制有所变化,但是,师范生仍然是进入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师范院校就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关,为中小学‘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师范院校要认识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重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课程的地位,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2.重视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者,要重视培训的结果,使培训者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为此,第一,要加强认识和管理;第二,要做好诊断性评价,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第三,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第四,分学科进行培训,让受训者真正感到学有所用;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帮助受训者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
3.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教师教育理念强调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等两个阶段要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1)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教师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2)要认识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任务是不同的。师范生重视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职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具体的学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加侧重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3)在内容上,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衔接性。一方面,重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的相互衔接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各个阶段培养内容的衔接性。在师范生阶段,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要相互衔接;同时。对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而言,也要重视各个层次(中师、师专、师院)之问的配合。在在职教师培训阶段,要重视各个层次(初级、中级、高级)之问的相互联系与衔接。
(二)创新模式,通过网络来实施基于教师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往往是短期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回归工作岗位,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培训者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为被培训者的持续关注和帮助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网络的培训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以及持续服务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有关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论述有很多。但是都是把网络作为实施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手段,鲜有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作为学习共同体来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通过网络,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联系起来,构建“基于网络的职前、职后互动培养模式”,让他们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三)重视评价,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监督和管理
1.重视评价的全面性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忽视或强调任何一种评价的做法,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2.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以目标为依据的,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评价。只有以目标为依据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整合能力)。因此,评价教师的整合能力应该成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此,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检测和评价这种能力。因此,当前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做法,明显是错误和武断的,并没有达到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目标,也难以真正鉴别出教师的整合能力。
3.重视评价的知行性
教师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层次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也是体现在实践层次上的。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以及实际的教学工作,考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让师范生体会和感悟教育技术,在具体的教育实习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应该把这种实践中学生反映出的能力作为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据。
(四)常抓不懈,坚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长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教育理念本身也包含了长期性的、终身性的思想。
为此,应该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考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政策,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组织、引导教师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水平。
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完善内容、更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以及培训机构之间也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规划和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在教学中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具有高尚人格、塑造美好心灵的本领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教育的神圣还在于在我们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也在塑造自我的灵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恐怕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的确,在一个个鲜活的孩子面前,只有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够让自己在“教师”这个称号面前毫无愧色。“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要具有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技艺。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
因此,这是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其中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扑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三、要具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理念。
要成为当今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在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之外,还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光彩,自己的魅力来感召我们每一位学生。
四、要具有淡泊名利、坚守教育的信念
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
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坦言之,我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工作,我们必须为了钱而非为了工作的意义而工作。于是甘愿成为毫无追求的人,沦为匠气十足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以为常,麻木倦怠;于是我们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关照内心,悄然丧失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自己的灵魂家园无以皈依,痛苦不堪。
年5月12日中午14时28分,汶川发生震撼全球的大地震,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沉着、智慧,甚至生命,护卫着一个个花朵般的生命,奏响了感天动地的生命颂歌。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每一种表情都令人动容,每一个瞬间都感天泣地。
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和你我一样平常;当灾难来临时,他们挺身而出!当太阳在废墟上升起时,他们却含笑离去!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体现着生命的尊严与伟大!他们用单薄的身体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生命诠释教师的天职!
面对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锻铸师魂的英雄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她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
既然选择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无关于名利。是的,我们的工资很微薄,我们责任是那么重,我们容颜一天天失去光泽,我们的白发日日增多,既然选择了,那我们就坚守吧,就为这最后一片净土。总而言之,教书是一种责任,经其手,就负起责嘛。所以在每次质量检测中,我所带科目都名列前茅,及格率百分之百,均分都在80分以上,赢得学生的高兴和家长的满意,这时我也感到非常幸福。
通过这次集训和平常的认真学习,并对照自己在工作中的师德师风的各方面表现,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满足于现状,缺乏上进心,概括地说:就是在工作中不够主动、创新,而是领导交代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深入思考。在接受领导交代工作任务时应怎么样去创新完成,也可以说是按传统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去做,只力求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不出比漏就行了,就这样的满足于现状。
2、对学生不够尊重
在检查工作中,经常检查到一些纪律散漫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不进教室,还在教室外面滞留,迟迟不进教室,有时见到一些纪律不强的学生,从课堂中出去大小便,完事后不是及时回课堂,而是借机在外溜达,有时发现自习课堂中的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声喧哗,甚至满堂走动捣乱了秩序。总是上前大声训斥,使师生关系很尴尬,这实在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3、对后进生缺乏关爱
关心爱护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在检查工作中,我认识到,不按时进入课堂上课的学生,课堂中借机出门溜达的学生,自习课中随意走动捣乱的学生,大都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自由散漫习惯的后进生,而对这些后进生,缺乏关爱精神,缺乏耐心教育,缺乏宽容态度,甚至认为那是不可教者。
4.对学生要求过严,有恨铁不成钢的现象。致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下。
5、在自身学习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时有点懒笔。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本人的深入反思,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但是根源却是在思想认识上。
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深,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思想上认为我们这样年纪的中年教师,又加上知识水平有限,在工作上再谈奋发精神再学创新精神岂不招人笑话,故而在工作中认为只要每天正常上下班,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也就是满足于现状。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没有黄中宝刀不老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闪光价值。
2、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不足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但是遇到一些纪律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言行过激有损校风校纪时,特别是受到冲撞时情绪就冲动起来,随之就大声训斥、指责。其根源一是对师生关系认识不是;二是总认为自己是老师,高高在上,不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因而往往影响工作效果。
3、师德师风欠佳
作为教师,特别是肩负检查任务的教师,应该把良好的师德师风均匀地洒给每一个学生。然而,我对后进生关爱不够,特别经常调皮的学生,教育几次后,不改的,更是很铁不成钢,我最喜欢罚他们背书、写字,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不深,认识不透。没把教师特有爱的阳光,爱的春风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没有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错误地认为,后进生是“孺子不可教”者,所以每每训斥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教育方式,经深刻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师德师风认识不深,是个人的教师职业道德欠佳的表现。
通过几天的集训和认真的思考,我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
反思一:差距需要正视。
反思二:事业需要热爱。
反思三:孩子需要欣赏。
反思四:学生需要公平。
反思五:育人需要艺术。
反思六:习惯需要养成。
反思七:职业需要付出。
反思八:思想需要淡定。
反思九:现实需要感恩。
反思十:教师需要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其次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树立几个意识:
(1)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牢固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宁守清贫,不损师德”的意识,发扬教师高风亮节、“红烛”精神,廉洁从教,维护自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探索创新”的美好形象。
(4)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服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76-0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国学大师梁启超说得好:”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马克思也持这种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是,问题很多,积弊已久。最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发展过快、太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思想观念上,“唯文凭论”“教育产业化”猖獗,贻害无穷。据报载,我国目前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超过两亿人,每年招收的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堪称文凭。高校盲目扩张,“合并风”“改名风”“升格风”(学院升大学、专升本)日盛,几股风吹走了高校应有的学术空气、严谨风气、求实风气,本该幽静、典雅、朴实的校园变成了喧嚣、浮躁、热闹的名利场。教师学术造假、道德失范,学生投毒杀人、抑郁跳楼等有悖大学称谓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家朱家新先生认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弊端:
首先,高校行政化、官本位十分严重,行政机构过多、过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行政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教育经费,行政成本过高。有著名高校竟有十几位校长助理。有人调侃: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还有人戏言:社会上有的,大学都有,除了监狱和火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