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16: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人才能够胜任银行和政府建设主管等金融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筑企业以及工程咨询机构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管理与项目可行性策划与研究以及市场调研与行政管理和头荣资决策与分析,还包括其他一些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一些工作。
1.运用案例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管理体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与培养学习者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把将要发生或者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写着去研究以及分析同时要求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是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开设了各种想工程监理导论与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与建设工程法规等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等,主要讲述一些工程管理过程当中所应用的实际操作方法与管理的原理。工程管理者要提高管理的智慧以及工程建设经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虽说原理内容偏多,可是多数的原理都是工程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工程管理方向有很多专业课,像建设工程法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导论以及管理学原理等,实际工程实践和课程教学内容联系很密切,并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与工程规范的变动通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改变,形势的变化会远远快于教材的变更的速度,要求授课教师能及时把专业动态与教程同步起来及时广泛的进行专业资料的搜集。要让学生正确领会这些改变,仅仅在理论上的讲述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议专业课教师在课程的某些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来布置任务,创造场景,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讨论与组织课堂。在教师指导与辩论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提高,才干得到了锻炼。教师能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对必要的基本的原理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指导。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是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又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与胆量等。这些能力对管理实践的工作非常重要,有助于为学生在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虚拟工程软件拓宽学生的视野
虚拟工程是一个在空域以及时域中可变的虚拟世界,以此来延伸与增强以及扩大自己来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立交道路桥边坡地基处理会随着桥梁造型的复杂程度增加困难度。社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方向学生的管理与工程施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加强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只依靠有限的实习于书本上面的知识的讲授,还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借助虚拟工程的软件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更多复杂的施工原理与结构的分析以及看到更多较为复杂的结构存在于虚拟的世界当中。
虚拟工程软件引入施工课程教学意义重大,过去的施工课程教学包括课堂讲授施工原理和工地实习两个部分,这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问题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施工实习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各个施工环节,更不可能学到甚至看到目前的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等在施工中的应用。学生要学到给多更为先进的施工知识在有限实践内需要借助虚拟工程软件。虚拟工程软件不仅可以仿真各种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已经建成的高层建筑和桥梁的施工过程;还可以仿真建筑的信息化施工,包括利用传感设备从施工现场收集质量信息、设备运行状况等技术数据进行监测,运用网络技术使施工的各协作部门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传递与共享,遥控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并对施工作业面实行视频监控等。已有国内的先进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施工信息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与技术管理规范化。但并不是每一个在校学生都有到大型先进企业去实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运用虚拟工程软件制作的这方面内容,可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技术。同时,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学生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施工技术,例如轧制钢筋、浇注混凝土等,而一个工程项目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学生不可能有时间参与一个工程项目从基础开挖到内外装修的全过程。借助于虚拟工程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施工课程中加入虚拟工程实习的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语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因为土木工程专业管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法、虚拟工程软件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软件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教学改革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学融入高新技术手段,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给学生更多信息,拓宽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和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
2.学校类型
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各类院校的具体数量和百分比分布。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四、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
(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
(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9-02
【Abstract】With large numbers of graduat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a great deal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reveal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ide professional coverage and weak major feature is becoming quite prominent and the low degree of major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 employing unity obstruct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talent fostering mode in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which could embody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and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a set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our school’s talent fostering mode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alent foster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的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国内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专科性院校,有的高校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内,有的高校设在土木工程学院内,还有的学校单独设立建设管理学院开办工程管理专业,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有的高校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的高校在培养上不细分专业方向。
2.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全国范围内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该专业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学生就业方面:随着大批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大量反馈信息显示:①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致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不高。②管理和工程两条线编制,使得工程技术课程不扎实,而管理学科知识毕业后不能够得到马上应用。③该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覆盖范围广和专业核心特色不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制定体现鲜明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将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探讨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研究
对于特定的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专业的个性,是在长期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特色是专业灵魂的表现,往往与该校专业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该校专业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专业办学质量高往往表现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确立上。
1.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中,依据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基于培养目标提出了由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个平台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重点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确立。那么,在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呢?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业界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决定了就业率,高就业率反过来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适应社会需要。②制定加强实践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重点应该放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的应用性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计划,重点放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体现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有预见性的灵活的修订和增设新课程。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先进性、实效性。本科生的实习与实训是要求学生去初步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了解并熟悉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实践与实验环节的学分比重。④创建“应用型”教师队伍。能实现培养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应用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2)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于教指委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制定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懂技术、能管理的优良品质,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出发,在工程管理中,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管理以及工程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同时,注重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下,依据教指委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二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根据所选定的专业方向,结合目前工程领域推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满足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要求,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立比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的教学,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对于经济、管理及法律课程,除开设少数几门与一般管理专业相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课程外,大量的课程是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并带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的交叉科目,如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估价等。同时,注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工程技术方面,一是开设土木工程基础实验,二是开设测量实习,三是开设房屋构造、工程结构和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在管理科学方面,开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研究等课程设计;在工程造价方面,开设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分析计算等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通过工程造价电算化和专业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价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先进手段;加之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总周数达42周。从而使学生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工程投资、工程造价的计算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
三、综 述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懂技术,会应用。通过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及实践,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懂管理,能管理。通过对基础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学习,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
3.懂计量,能计价。通过工程构造、工程结构及工程造价理论的学习,能够对工程进行估价、结算及决算。
4.懂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与计价。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管理软件及计算机计价软件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与计价方法。
总之,通过确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现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专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内部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成为技术员后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运营知识。另外,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发现多数技术人员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管理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重新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
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之初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寻找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初步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工作进行管理。
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有把工程管理归入到管理学院下的,如天津大学,吉林省有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商学院。有把该专业作为土木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里的一个专业方向的,如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有直接把该专业独立为下属院系的,如东北财经大学。有工程与管理兼容的,如国内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著名院校之一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每个学校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有的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有的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或者偏重管理或者偏重技术,各有特色。吉林工商学院把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侧重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偏管理。四到六年弹性毕业制度,毕业工作两年,可以利用所学考取相关的资格考证: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建筑内审员、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近年来,吉林省地方城市面貌巨大变化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省内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将有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
为了全面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吉林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地方针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支持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是作为所有合格本科生需达到的标准,杜绝以偏概全。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突出“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二是体现应用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三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专业改革思路清晰,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贯穿到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中。
注意课程间逻辑关系:一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三是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四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五是相近专业课程间差异程度,六是注意课程间的递进关系。
(1)优化课程结构。依据学科门类整合学科基础课程,同一学科各专业间设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面向同一学科群各专业学生开设(同一学科门类学科基础课程要统一学时、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授课时间、统一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设置要体现本专业特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领域,专业主干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注意课程归属类别的调整。
(2)注意不同类型课程之间,不同课程之间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和脱节,浓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加强选修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杜绝因人设课的情况。
(3)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考研课程、职业资格课程。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创业就业需要,符合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设定选修方向,注意选修课的可操作性。
(4)注意专业课数量
(5)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低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相关规定;二是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群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结构科学、目的明确、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符合专业方向,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要达到计划实验学时的50%~60%,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要科学设计方案,明确目标和要求,注意内容的具体性和总结性,要聘请业内专家开设讲座,参与指导。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其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思想的一次彻底的改革,是一种以传统的高校科研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市场引导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前大部分高校以科研主导,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是科研的引申,教师授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市场较远,学生因为课堂学习的内容落后,以后工作用不到,学习效果不好。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完全与市场需求接轨,也就是高校从科研型向应用型的转化,市场需要什么在课程设置中就重点布置什么,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基于CDIO工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基于大工程的教学模式等等。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是根据国家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引导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现有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主要由新兴交叉专业和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组成,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则属于新兴交叉专业。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者不相符,这导致了工程管理就业方向不明,容易被相关专业代替。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急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专业化、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此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但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教育思路的影响即“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再加上基本技能的培养得不到的重视,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偏弱。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需要掌握关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建筑工程计价知识了解透彻,从而传授给学生。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
(三)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因此缺乏自信心。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本不明确,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性不强。例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还不如学习土木专业,学习造价还不如学习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难以进入管理层。正是由于这个认知,导致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信心偏弱。
(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想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目标,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外语能力强,懂得国际惯例,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许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取法国家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除此之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现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实践环节设施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快速的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核心技能上必须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将目标放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上,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培养学生国际工程管理能力,邀请工作经历丰富,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聘请专业丰富的外籍教师讲授项目管理课程与国际工程,以此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设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需要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需要管理类的课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该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于就业岗位,以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主次分明、思路清晰,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岗位技能之间重叠部分的讲解和训练,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工程管理是以技术为基础,应该贯穿于各个方面,尽量以考试课和必修课的形式设置。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该由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顺序进行,通过分层的训练,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为学生提供多选,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想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了实践效率,而且还强化办学特色。在于企业互动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帮助教师掌握理论和实践。例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的要求,学校确定了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进行分段强化。
三、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生源质量、发展方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专业定位等。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科研能力、专业背景等,凝练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曾文杰,宋学臣.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51-151,18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35-02
1引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提升和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又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本科教育。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兴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
(2)相对于技能型人才有更宽的理论技术基础;
(3)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
(4)“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5)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
2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2.1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概况
沈阳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9月试办招生,2008年通过了本科试办专业的评估。本专业目前已连续招收6届学生,在校生150人。毕业生3届,毕业生人数155人。六年来,我们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入手,以区域经济和能源电力行业人才需求为前提,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
2.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主要的。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的人才需要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各类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和岗位发展需要,我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我校的定位,我们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培养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突出着重实践能力和创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2)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我校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本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整合,制定了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表1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分配表
公共基础课程强化以专业应用为目的,按照教指委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其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全院公共课学时为916,学分57,学时、学分比例达到41%。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水平能力的训练和要求,保证大学四年计算机学习、英语学习不断线。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数据库)两个层次的教学体系,重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体现了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标准,满足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科基础课设置经济学、管理学、电力工程基础、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基础理论课,学分37.5,占培养方案学时的27%,专业基础课程合理扎实。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工程施工、工程估价等为专业核心课程。学分28,占培养方案学时的19%,专业核心课程深度和广度达到足够支撑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依托我院能源与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合理确定专业方向模块,设置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两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具有针对性。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等课程。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工程造价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确定合理,注重工程管理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把理论教学实现了“足够、扎实”。使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从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具备从事其他领域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我校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增加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等实训环节。工程造价实践环节有校内外两种形式:一是在实验室里,利用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关联达软件算量等软件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的环节,学生在造价咨询事务所实习,熟悉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进行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设计:安排学生到我校基建项目、校外实习基地的施工项目以及相关监理单位等建设单位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并结合所参与的实习项目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主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清晰、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构建要合理,实践环节落实到位,这样,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商教研究,2006,(11).
[2]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二、电力工程人才需求预测
1、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预测新建电力工程项目的增加和现有电力工程项目的发行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持续上升。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第二次创业,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2、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质量预测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我国的电力工程的规模呈现大型化趋势,从而要求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电力工程运营时间的增加,安全事故也相应增加,影响着工程运营人员及周边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要求工程建设人才具有精细化作业的能力;科技的发展又使要求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目前,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由此我们认为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缺口较大。为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拟开设电力工程方向。
三、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符合用人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行业市场调研以及该院的定位,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