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1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能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掌握学兵心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兵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关键要了解学兵心理,想学兵之所想,教员与学兵越贴心,教学的吸引力越大。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情感是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每节课中,深入到每个学兵的心扉,情感是开启学兵心灵的金钥匙。
当代的学兵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使学兵克服其逆反心理,教员首先要爱学兵,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始终激励着教员的教和学兵的学。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热爱学兵就要尊重学兵,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语及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情感,传递着知识。教员与学兵的心理沟通特别重要,学兵不愿意在偏见、冷漠、责备、失落的氛围中学习,更不可能在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教员要有宽容的胸怀,满腔热情地爱学兵,才能换回真诚,才能使学兵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才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2 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热情
2.1 注意把握声速语调 讲是教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讲课时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兵产生影响,如声音太小,学兵听不见;语速太快,听不清;语调平平,没有重音,学兵昏昏欲睡;教员课堂组织得再严谨,内容设计得再充实,知识再渊博,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课堂上,教员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语言要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注意把握神态举止 教员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兵,使学兵对教员充满信任和好感,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2.3 注意把握教学细节 把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好的导入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可使学兵很快进入角色,走入课堂,激发学兵的求知兴趣。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兵的心理特点,设计好导入语,使学兵对新内容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兵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兵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从而引起学兵的兴趣。教员提出问题时,态度应温婉随和,学兵回答问题时,教员神情应真诚,面带微笑,让学兵感受到教员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回答问题后,教员应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教员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兵回答内容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学兵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所有学兵都有成功的感觉。对学兵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可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 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3.1 多读多记积素材 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而前提则是教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而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多读书学习。多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更多地摄取知识的营养,还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拓宽思路,增强谋划教育和实施授课的信心。“不动笔不读书”,摘抄、记录、搜集资料是读书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另外,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的矛盾,要求教员每一课都要精练、精彩,而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鲜活事例烘托或准确数据的陪衬。只有平时多注意摘抄记录、收集整理,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收集资料手段方法多样化,不仅可以摘抄记录、剪裁粘贴,还可以复印、扫描、网络下载,只要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一、设计提问,引导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如在讲解例题:“一个弧形拱桥,跨度为 37cm ,拱高为 7cm ,求拱桥圆弧的半径。”中我设计的问题为: 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 2 )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 3 )画出几何图形,标上有关数据; 4 )这个题目中最终是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问题的?这样使学生通过逐步思考,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个例题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转化”,变新为旧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在课堂上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都是有莫大好处的。学生掌握了“转化”思想的运用,不仅能开拓思维,有时还可以把所学的“新知”转化为“旧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求外公切线长时,我通过启发学生在图形中寻找学过的图形(直角梯形),再启发他们进一步把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最后可总结,求两圆外公切线长的实质是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创造,不仅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之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展开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建立起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的目的是转化为解集的形式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
1、问题的提出。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这种偏颇往往表现为不是把教师的引导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教师是否具有渊博学识、能否对课出深刻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密度来衡量教师,而不是用教育教学原理来衡量教师。于是,那些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丰富学识和深刻理解但引导不力的教师,容易受到较高评价;那些学识并不突出却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比较低的评价,甚至被否定。这就偏离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体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上,教学规律体现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规律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学规律:如果教学与教育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如果背离了育人这一本质目的,它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2、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2.1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想如何讲得好,如何让学生佩服自己。这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长。如果执教了十多年仍然停留在“有我之境”上,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问题。单靠讲得好可能暂时赢得学生,不可能永远赢得学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教师本人学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提高,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学生反对。“无我之境”则不然。所谓“无我”。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发展的过程。
2.2 相机诱导和全盘授予。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教学又是诱导的艺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具有一定基础。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当学生的旧知不足以支撑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就要随之变化,变为一种铺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铺垫,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还是思维品质的铺垫。全盘授予则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注重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忽视学生情感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采用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法,面面俱到,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掌握点拨、启发、诱导技能迈进的过程。
2.3 预设式教学和生成式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学习目标,这是对的,符合教学规律。但是,预设式教学则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这里的“无”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非明朗化,“有”是指学生融会贯通后的顿悟。悟出来的东西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以为,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做些研究很有必要。
3.1 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所谓经验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既有成功的总结,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上个世纪至今我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研究得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很不够,我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2 理念对于教学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所谓积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管用、有效;所谓消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空泛浮夸。笔者认为,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的著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的理念来自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是贪图好看好听的。时代在发展,理念要更新,语文教学要前进,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提几个理念即可了得的事情,更不是单靠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要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1.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2)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3)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课的训练中去。
(4)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时刻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敢说,敢表现自我。
2. 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更新教学观念。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即“走出演讲者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领略到英语之美,从而爱学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顺畅的心境中注意力容易集中,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和“练”为重心上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三、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任务型课堂活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任务型的课堂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确定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包括词汇等,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情景和语境。由于任务的完成需要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并且相互间需要合作和帮助,这样有利于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种活动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全部身心,超常规发挥,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不仅能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及时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多给他们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其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提高自学能力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在日常授课中多注意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英语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在日常授课中,笔者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目的是使学生明确高中新教材“话题——结构——功能”这一教学思路和途径,让他们自觉地把握学的方向,指导其尝试构建对话课的学习模式。
五、优化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关键
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素:(l)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2)过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3)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发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随着英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研究有效的听说策略,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这样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将会提升,听说技能也将会得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40-02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课堂教学
1.1抓好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做起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大学新入学的学生,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决不罕见,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授课速度、选择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时学生的入学计算机水平大相径庭,我们却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意思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习题的内容、数量等;对于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的习题,鼓励他们能够在这门课上有所创新;对于极少的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采取的是单独辅导的方式。即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手把手教会他们基本的操作,这样不仅不会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体的效率。根据多年的课堂时间和学生反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失为抓好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2抓好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师水平入手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熟练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而言,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了解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衔接;二是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通过授课,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建设,使其在实践中与计算机知识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以外而又实用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
1.3抓好课堂教学,以教学总结为辅助
总结能力是一种从学习、认知到应用的素质的体现,这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灵活运用。事实上,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考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将它们学到的知识概括、总结并最终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式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在下一个标题中会有所涉及。
2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理论,比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问,“做一个PPT演讲稿,想加一个背景音乐,而要循环播放,如何设置?”。有的学生问,“在Excel 电子表格中,图表生成后,如何一次性将各数据系列设置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学生问,“Word中图片如何翻转,一个小动物如何实现面对面的效果?”。他们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被教材忽略的知识点。同时,因为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从而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泉。
2.2鼓励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改变教师唱 "独角戏" 的老方法,还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而灵活变换、不举一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尝试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讨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亲自设计每一个模块的作业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自我设计一个作业,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在全班内展示,使班内形成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良好学习气氛。
2.3注重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一般由老师来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采取“分类”的模式,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而有些共同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也十分理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的相关计算机基础课成绩也蒸蒸日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6-01
一、分析教材及学生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类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经济现象,得到市场营销战略、策略、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市场营销策划及运用的能力。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综合素质较差,(如理解力、书面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等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弱,而且多半是在还没有明白学习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厌恶学习了。若“强迫”他们学习,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会使他们更厌学。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讲授书本知识,而要改革教学方法,揉合多种教学形式,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锻炼、开发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营销人才。
二、“三分三合”教学法特点
(一)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坚持以达成共识的课程基本体系为主体。一些体现基础原理的章节,教师都必须详细讲解。如营销观念的演变、市场分析和研究、目标市场战略、竞争战略、4Ps策略等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是属于“识记”的内容,是开展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先进性: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营销领域的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如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如提问: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水供应千家万户,这是哪一种市场策略?答: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三)创新性:创新教学结构,揉合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实践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进而推广应用。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并不断交替出现。(1)理论知识的讲授。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竞赛抢答、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发言,教师总结指导。(3)教学中灵活掌握三个环节与四种课型。
四种基本课型是:
讲授课: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本次课的思考题或补充资料的搜集和下次课重点内容的预习或实例检索。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经过“当堂介绍——次堂回顾——后续相关内容提及”等环节,经过不同时间和形式的复习,帮助学生对其熟练掌握。
习题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题或题组,采用竞赛抢答、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讨论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学习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作出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课本知识,进行小组谈论。课下可继续参阅有关资料,观察、合作等手段进行钻研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展示课:这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把整体中的部分知识汇集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从静态的知识体系走向动态的实践展示,将各“公司”的各项讨论内容展示给其他“公司”。同一个“公司”每次派不同职位的成员上台发言展示,其他“公司”成员可给予评价或提问。
(四)适用性: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条件和想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和想法,确定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的内容深浅层次,确定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各种方法所占的比例。对某个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指导等。
(五)延伸性: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中,课堂上讲授和讨论的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经济事例;将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要求学生在课外找资料、收集信息,开展团队合作;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延伸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构建中。
(六)发展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其他事件中,如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三、学生学业评价
分为两部分:基本理论闭卷笔试和实践环节检查,各占50%。其中,基本理论闭卷笔试中,识记的知识占20%,理解应用的知识占30%;实践环节检查中,平时每次讨论主题的完成情况、讨论质量、发言效果、合作精神占20%,各小组最终形成的“公司”企划案的封面设计、结构内容、立意创新占30%。具体的成绩比例分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进步的实际情况略作调整。
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着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竭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活动。善于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采取开放形式。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学习中的创新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用集颜色、状态、气味、光和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来强烈地刺激视觉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用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镁条燃烧、喷泉、爆炸等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这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发明制碱法等化学发展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
二、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制取”时,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来设计更简单实用的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讨论学生设计了几套方案,如试管和长颈漏斗、U形管和止水夹、破损的试管和小烧杯等几种组合。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有学生提出在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然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布密封罐口,观察易拉罐的变形情况。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是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即创新就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力量。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教育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此就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与同行们共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有了兴趣,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180o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或剪拼成一个平角,然后自己用量角器量出这个三角形的总和是多少度。学生亲自动手一下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己总结出的概念,掌握更扎实,运用更准确。再如,教师要认真钻研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展示的美的因素,如对称图形数的美,比例的美,通过演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激发学习兴趣,潜在的能量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敢于追求真理,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教法大胆地质疑,并且善于说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独辟蹊径去解决问题。例如,讲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数据得出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师提问,还能不能找出其它一些关于比例方面的数量相等的关系,教师一质疑,学生纷纷欲试,开动脑筋,把两个比例相等的一组数进行调试成多组数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所以说,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质疑并不是每次都能引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但它仍不愧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的环境
素质教育体制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体现在灵活上,思路体现在创新上,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开拓,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受、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过去的方法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大胆地引入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学习方法有了转变,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一、调研实际问题,整合信息。为探究性教学打基础
1.1 学生有初步探究的知识基础。初中学生在心理、生趣上已经具备了接受生物知识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的一些变化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小学时通过对一些自然学科的学习,对身边的一些动植物有所认识,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特征、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生物有一定的基础。
1.2 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生大脑思维灵活,大脑皮层对新事物产生的兴奋性强,学生对无奇不在的生物急于去了解去认识,想学好,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虽有愿望但不那么强烈,归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没有一整套的好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需要,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结合课程设计,在课堂上大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境,拓宽探究思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因此,构建了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结构,即:①明确目标――提出问题②发现问题――自学③解决问题――讨论④教师讲评――精讲⑤实践巩固――练习⑥体验成功――总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最终解决问题。
2.1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创造性学习活动中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产生更大的创造热情,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要摸清学生储备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基本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使学生在知识网络中找到需要得到的知识。如讲到生物遗传变异时,让学生想一下说一说自己与父母相似的地方;双胞胎兄弟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这些生硬、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一头雾水,听得很有趣,就是没记住。
2.2 设置营造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思考、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使学生毫无困难地接受了新知识。例如:在讲到激素调节一节时,先提出来侏儒症和呆小症,他们的身体都较矮小,是其共同特点,但前者智力和生育能力正常,后者则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外表上有共同的特征,但实质却有如此大的区别,为什么呢?可以先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去讨论,可能得出不标准的答案:他们的父母个头就低,或者是营养不良造的,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个头高的父母,却也出现类似的情况等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踊跃发言,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能力的发展也就通过逐步积累而得到实现,进一步进发出学生求知欲,通过学习知道,这是因为激素的调节在起着作用。其实这也是探究性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例子,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学会运用知识间的串联。体现科学知识的一体性
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对知识的涉猎面较广泛,老师某一方面的提醒,可能就对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就会遇到化生交融的现象。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实现了物质的转化,植物的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能量的转化,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另外在生物课本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学生就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消化现象,一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胃肠的蠕动;二是有了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参与,食物的大分子蛋白质、淀粉等已被分解成了小的、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等。实质上食物经过咀嚼、搅拌、蠕动等就是物理性消化,指食物经过由大的颗粒变成小的颗粒;而经过另一种情况则是化学性消化。又如,在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中,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就变混浊了,这里就有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少的地方就渗透出化学的痕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此我们仿佛看出了化学尤如生物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化学是生物的一个精华部分。
四、注重探究性实验,把问题向实验的纵深处探索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提高科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在实验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多提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一实验,我们在做完了课本上的实验后,又与过过去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了对比,使学生更加理解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先提示学生做实验:用直玻璃管直接向盛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吹气,再看现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经过多次吹之后变混浊,(事先可提示给学生,在化学里,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混浊并有沉淀产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变混浊?并进一步提出,会不会有人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参与了反应呢?另外怎么样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再让他们思考,看是否有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等学生们思考一会,找出时机提出自己的更为科学的实验方法,设置一个对照实验――甲瓶里也盛入与反应瓶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最后反应了,但甲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混浊,而反应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这样就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两瓶里放进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但甲瓶里的并没有变混浊,这就肯定了反应瓶里进入了比甲瓶里要多的=氧化碳,正好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设置问题,步步将学生引出迷团,使他们能够找出答案,豁然开朗悟出科学的道理。近几年,省市对培养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十分重视,实验加试成绩(15分)记入中招总分,这无疑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探究性教学实验改革,学生从盲目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大胆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兴趣地解决问题的人。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能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取;学生也真正体验科学过程,对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