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健康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3-02

有些中职生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表情、情感看出来。下文首先谈及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方便观察出某位中职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之后谈及心理健康对中职生的影响,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最后提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个方法。

一、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通过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出问题的表现,从而确定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可以说,学会观察他们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是治疗他们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骤。

1.自卑。有些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比大学生低,甚至连普通的高中生都不如,而学历也成为他们自卑的重要原因。一些中职生感觉自己身份比不上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他们会觉得,既然本科毕业生找好工作都那么难了,更何况自己。这一切都成为他们内心自卑的原因。平常观察内心较自卑的学生,例如出去活动总不敢走在前面、随便选择位置时总喜欢坐后面等等的自卑表现,就要留意他们的心理问题。

2.迷茫。由于中职生学历远远低于本科生,加上社会竞争力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中职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原因。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么办,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学校放长假时,一旦一个人独处太久,就容易产生迷茫的心情。

3.低沉。低沉是迷茫的更深表现。往往是在考试失败后、思考严峻的未来问题时,会出现心情低沉。偶尔的心情低沉是正常的,但据目前观察,中职生比起本科生心情低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从上面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努力去帮助他们,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对其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出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了解这些影响,我们才知道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的。在中国对心理健康还不太够重视,有些学校不是等到大问题出现都不想去治疗,特别是不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就更不会重视这些问题。

1.成绩下降。最短时间看出的影响是成绩下降。时常迷茫和低沉,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兴奋度,会经常提不起劲来学习,尽管个人也觉得应该要学习了,但感觉就像没有力气那样。中职生主动学习能力差,这跟他们心理健康出问题有关,健康的心理会让他们有更多精神抓紧时间学习,而低沉的心态会让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无心向学。

2.身体健康出问题。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的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如果中职生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体能含有的毒素会增加。此外,生气对个人神经系统的影响、免疫调节的影响,也都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心健康的人往往比较活跃,而内心消极的人往往看起来有点病态。

从上面两方面我们也看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往健康方面发展,对他们学习、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而长期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乐观对待生活。教会中职生乐观对待生活,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己,学会乐观对待生活,对事物持积极态度。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人,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活跃、乐观起来,相信会让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开心。乐观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人乐观,会让大家无意中变得乐观,大家乐观,又会让个人更加乐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2.寻找问题所在。教会中职生学会找到影响自己生活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许多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但是却不懂得去找出问题,更不懂得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靠自己来解决,只是大家不肯付出努力去解决。曾经有位中职生对我表示他过得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过得不开心,他想了想说,因为朋友很少。于是,我教会他怎么去交朋友,时间一长,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友情。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该中职生感到生活不好时,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到不好,更没有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阅读励志故事。励志的书籍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韩国女总统朴瑾惠曾提过,在她人生低谷时期,她曾阅读中国哲学史来激励自己。

4.树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旗帜和方向,许多中职生感到迷茫,是因为缺少一个人生目标,没有目标,人生的方向就会迷茫。帮助中职生树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会漫无边际地游走。

以上三种方法,是基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我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大家也能利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结束语

中职生也是我国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仅仅限于本文的描述。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丁志凯.加强员工心理疏导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员工心理健康维护问题浅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4):48-50.

[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篇2

(1)现代初中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和认知结构的不健全影响着心理健康。

(2)初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逐渐成熟。而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影响到了心理健康。

(3)中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困难,自信心动摇,打退堂鼓,因心态受到破坏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中父母婚姻出现问题,这些都易造成中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2)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家长、老师等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对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处理不当,方法不对头,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通过宣传有关耐久跑的常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耐久跑练习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慢跑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春节过后少数学生穿得太多,我就教育他们体育课穿太多会影响活动;有的女生穿靴子来跑,我就让她们带一双运动鞋来备用。有的学生跑时不注意呼吸,我就利用早操课集中的时间教给全体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告诉他们慢跑呼吸方式最好用鼻子和半张口吸气,用嘴呼气,频率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2.宣传慢跑的好处

比如我利用查到的资料告诉全体师生:“最近30年来,慢跑在西方国家日渐风行。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的统计研究指出,有慢跑习惯者的平均寿命比起没有慢跑习惯者要长。在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600位20~79岁的民众,其中慢跑者发生死亡的机会比没有慢跑者低了63%。”通过宣传,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觉地领跑了,甚至有的说:国家花钱让我来锻炼身体,我为何不参加呢?

三、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付诸实践

1.教学中好的案例进行全校推广。

2.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我们积极组织本校教师结合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配合县课题组到本校进行研究课的观摩和指导。

3.教学中把游戏贯穿到课堂和大课间等活动中。

4.通过其他形式推广耐久跑活动。

(1)大课间活动结合其他活动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冬季长跑”活动。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1-01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心理健康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另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其三,人格的稳定性。言外之意,心理健康应该是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某些方面远未成熟,大学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准成人”。大学的校园相当于半个社会,这个接近成熟的群体――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难以适应环境以及角色的变化导致的焦虑心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造成的抑郁封闭心理;不能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的失落自卑心理;无法承受生活和就业压力导致的迷茫逃避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失败之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来逃避现实;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的仇视抱怨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环境变迁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从此开始独立的生活,自己应付所有的生活琐事。另外,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而在自我推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学业期望

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选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考取各类证书,以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情绪上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心,产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不能取得进步。

(三)人际关系

而大学生们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技巧。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也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或期望太高,导致对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消极影响。

(四)自我认识

在客观现实面前,许多大学生能及时调整自身,重新确立目标,使得自己的所学与能力能够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导致自身出现心态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现象,甚至沉迷于玩乐、放纵,以此发泄对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五)心理冲突

大学时代可以将一个大学生锻炼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样,社会需求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增加,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必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

(六)生活事件

生活中,亲人、朋友、恋人等重要人物的丧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对自身以及今后生活的看法。而荣誉等的丧失,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挫败感,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篇4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活跃,上进心强,自我意识特别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差,这又使他们的心理脆弱,依赖性特别严重。由于上述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们既反感专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欢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民主型的学校教育。民主的管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还能够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之中,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如果实施专制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实施素质教育,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积极的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适度的学习压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33―01

人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妒忌、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要热爱幼儿、关注幼儿。幼儿渴望着我们的爱与关注,我们的爱与关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幼儿说喜欢某某老师,因为“她帮我梳小辨”、“出去散步时,她总是牵着我的手”,老师的这些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理却都代表着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注,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明白地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如果教师能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对他们温柔友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处于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反之,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和温暖,就会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幼儿园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快、没有外在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最后,多给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自主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幼儿生性好动,每个幼儿都有自主活动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幼儿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1. 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

2.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蔼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的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地进行游戏,因此,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一切从孩子出发,多给孩子一些微笑与鼓励,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此外,应设置内容新颖、构思巧妙、使孩子能想、能说、能做,并富有情趣的环境,如在室内设置语言区、结构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等天地,充分开发孩子智力,调动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3.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篇6

语言的发生及发展反映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幼儿的语言水平标志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幼儿的语言发展进程。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所必需的,而且在其他心理活动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幼儿获得语言,被看成是幼儿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1.促进行为和语言的社会化进程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社会化行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促进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2.促进语言兴趣的提高

听和说的兴趣、自信和主动程度都有赖于语言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幼儿一旦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就会主动寻找机会去游戏,进而去听和说,语言的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

二、感觉和知觉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位置

感觉和知觉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幼儿其他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促进幼儿的发展,才是心理学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一)??设良好的感知环境,提供丰富的感觉信息

成人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孩子生下来就有了迫切想要了解周围环境的需要,当幼儿的母亲或任何一个别的大人与他们交谈时,他们若是看不见大人,一些幼儿就会用哭闹表示反抗,因为此时他已经能将视觉和听党联合起来,如果他的视线内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幼儿就会大哭起来。快到4个月的幼儿会对着成人微笑,能用眼睛寻找发声的物体。因此要在幼儿的小床或摇车上挂几个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发响的玩具,有利于幼儿视觉的发展,但是这些玩具不一定总放在幼儿眼前,以免形成习惯,让幼儿的视力得到休息,同时能自由地环视周围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发展特点为依据,设计适合幼儿的感觉训练活动

幼儿阶段是幼儿感知觉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感知能力相继形成,在感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给予良好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是进行训练的重要的依据。例如,针对幼儿不同时期视觉的发展特点,我们要考虑提供给幼儿的玩具、图书的大小、颜色、质地等。幼儿掌握形状、颜色、方位等都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性和顺序性。这些都为我们设计教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我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我通过“学做解放军”“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我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四、情感教育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篇7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篇8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触:如今的学生学习条件比我们以前的学习条件好多了,可为什么很多学生厌恶学习,不思学习,回避学习,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终身学习"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个人认为,问题出现并非是物质环境,而是心理环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所形成的环境。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上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发展到厌学,造成注意力障碍,学习过度焦虑,学习适应不良等种种学习问题。长此以往,教师会变得忧郁、焦虑,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会感到失望,变得烦躁、消沉,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相反,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觉得心理愉悦,心情舒畅,学生信赖并喜欢老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变得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由于青少年正值成长发育的时期,所以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自信心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他们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他们也容易受到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冷遇,师生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等不适心理,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总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低人一等,不敢抬头,害怕面对老师,害怕与同学交往。学生的自尊会受到极大的挫伤,遇到困难时不敢去面对,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如果这样,那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了。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身边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学生常因违反学校纪律使班级被扣分,班主任批评他:"你现在就象厕所里的蛆虫。"从此,这位同学更加变本加厉,和班主任的关系也闹得很僵,整日不思进取,自己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对学生批评的次数越多,学生就会越来越反感老师,师生关系日趋恶化,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现象,最后发展到不学习。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上,也可能体现为做事拖泥带水,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表明: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班级的学习风气浓厚,学生之间自然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往,乐于助人,对同学有爱心、宽容心,对班级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待生活有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人处事沉着,冷静、不骄不躁。

4.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会感到安全,轻松、愉快。学生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失败,会真诚宽容地与同学相处,会热心去帮助别人,会懂得对父母、对老师感恩。这样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冲突时,学生会感到心存压力,心情抑郁,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身心健康的损伤,主要表现为:(1)心理功能下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降低等。(2)负性情感增加。过分压抑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烦恼、易激怒、焦虑等负性情感。(3)情感迁怒于他人,形成抑郁状态等。由于个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排异的心理。容易形成自私、孤僻、冷漠、忧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

篇9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为此,我们做到: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1)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文章,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2)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2.运用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心理教育

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级《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学生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3.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1)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以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2)板报宣传。运用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板报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板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了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隐私。

篇10

小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兴衰和未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内涵。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

1.有一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健全的心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很多能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应运而生。例如,社会暴力、网络游戏等等。还有很多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寄予非常高的期望,这样不仅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还会让他们感觉到很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和教师对立,常常不做作业,甚至顶撞教师,经常和其他学生产生摩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全的心理。

2.我国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我国目前缺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更是严重缺乏。而品德教师往往都不是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有的教师虽接受过一部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因为对技巧过于生疏或者工作上的压力过大,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来学以致用。

3.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知之甚少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我国绝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还有的觉得是没有必要。小学生一旦犯点小错误或者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就只是责骂,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进行正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措施

1.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心,那么他将不会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

如果小学教师能够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适时地评价学生,会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所具备的优点,并且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还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要适当给予赞赏,这样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能够不断激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其耐心的开导和足够的关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3.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所谓心理健康也就是人格健全,是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能够将自己的愿望、行为、目标和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接受现实、改造现实和面对现实。为培养学生较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重新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集体生活,而且特别善于和别人交往,但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孤僻,不喜与人交往。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还要鼓励全班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同学和教师给予的关怀,帮助他们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4.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所就是课堂,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全消除,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加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拥有稳定、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很多的行为学专家以及心理学专家都开始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开展每门学科都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只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就能够使它们更具可行性。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教师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