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7:16: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关注一个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上应关注的统一是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一味的搞知识灌输会淡化了语文的情感熏陶。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在学习探究中提高人生境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一是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是最敏感、最富激情群体。重大的时事会激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在发生重大时事时刻,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收到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二是把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语文的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平常就注意认真观察,通过自己亲自观察体会的就会有感而发。不会空洞、认真观察一朵花的开放过程。认真观察农民劳动的每个程序,认真观察舞台上一段表演,都会为我们丰富资料启迪智慧。三是用爱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垫道路。学生必须承认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造成对学生个体情感的伤害。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对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爱,才能架起心灵的桥梁。只有处处存在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使课堂民主、高效。人文教育是语文课堂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实现两个转变
1.由灌输向合作转变。建立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要克服课堂唯我独尊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学生信任与友好的基础上,不是拥有批评训斥的权利;不是无条件指挥控制学生;不是让学生敬而远之看。要改变我讲你听,我管你从的关系,应充分认识到许多知识的收获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自主探究而获得会印象更深刻。二要树立“师者是为了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并且要敢于和乐于接受学生的监督。“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三要把“权利”下放给学生。教学要减少教师的活动量,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说、多做、多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权力。四要处处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角色已转变为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指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五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甚至是教学建议,并积极采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六要加强合作,师生之间要不断沟通,不断了解,不断加强合作,学生之间更要加强合作。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学生们个个都是“小诸葛”。师者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要使学生树立互相帮助,密切合作,共同提高的思想,“小组学习”、“小组合作”,都是可行的方式。
2.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改革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益。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选择教学策略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主导要放在导趣、导思、导法、导行上。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自主探究。我们师者应该明确:我们的策略是“教是为了不要教”,使学生能成为后劲足,自主发展的人。学生成主体是要学生能自知,也就是明确学习要求,能主动学习,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能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最主要的还是创新。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将来才有建树。
三、实施三种方法
1.语文课堂师生语言美。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语言是通往心灵的路。一顿“语言盛宴”。对学生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巨大作用。课堂上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生想不喜欢都难!像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更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感受得到学生用心读,用心思考。可以感受到酝酿着的激情,流淌着感动,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语言美的魅力。教师的语言美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动力,只有把情感与智力完美结合,才能形成和谐、生动、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美。
2.语文课堂学生充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语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所谓“据书不厌百回读看,熟读深思里自知”。在语文的课堂中要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魅力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要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之美,领会语言之意。
3.语文课堂学生充分议。“议”能够积极调动思维,增加学识的宽度和广度。师者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层次、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领会、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作品情趣美、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的认同;产生对作品的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的赞赏;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乐于表达。这样“议”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发表观点正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开始时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怕让说,这时候就需要师者的不断鼓励,不断调动,甚至是激励,让学生愿说、敢说、多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善说。这样就会愿议、敢议、善议。对于学生的“议”师者也要给适当的评价,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于之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带着享受的心情去说去议。
四、践行四个问题
1.积极参与。它是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科学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的广度,只有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会;才能使学生获得必须的直接经验。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就可以让学生进来参与,扮演小苗和大树,让学生体会小苗与大树的心理;体会小苗与大树对话时各自的心情与表情。通过切身的体会,一定会增加课堂趣味,使学生真正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和在生活中所具备的品质。
2.敢于发问。它是解决学生自主发展的问题。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指标,不敢发问锻炼不出思维。不会发问,锤炼不出思维深度。这样就不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丢失解决新问题的本领。
回顾过去,新课程理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注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学科特点,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的,使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课堂上那种沉闷、无聊、乏味已荡然无存,在老师亲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们看到了学生时而在专注思考、时而在参与探究、时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场面,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二、对现行语文课堂的几点冷静思考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课堂上表现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课程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逐渐冷却下来,反思走过的路,我们感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弊端和偏颇。
1.过于追求新颖而忽视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求新出彩,与众不同,上课就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干脆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学生回答时言不及义,远离文本,内容空洞,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失去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读写训练机会,学生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归纳整理全文,带领学生回味、品味、学习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2.过于追求主体而忽视了主导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好吗?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老师站在那逐个肯定,“你说得真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好”,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非常浮躁。试想,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的存在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又怎么体现呢?老师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呢?由于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导,结果学生找不到方向感,东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课文弄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缺失自我,没有价值,非常尴尬。
3.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
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场面,有些问题提得很浮浅,根本没有讨论合作的价值,学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装模做样地讨论几分钟,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学实效,为了赶教学时髦而造成课堂浪费。讨论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先有问题,而且问题应该有挑战性,有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要去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讨论的效果。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项目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分几步骤?分工是什么?合作应该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让一部分孩子当“陪看者”。
4.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了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目的是引发学生情感和灵感的生成,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联想,深受学生欢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却变了味,把情境当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辛辛苦苦地准备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如开门见山。因此,创设情境应重点考虑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教材内涵?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是否促进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我们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有效课堂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以评优为目的的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也不是好课;学生一统课堂,老师随声附和、没有调控的课更不是好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就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素养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情绪;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谐、亲切,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解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减轻负担,力求学生大面积丰收。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能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致地参与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兴奋点,走进了字、词、句、段、篇的境界,参与到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把师生传递的知能信息有选择地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知能结构。
(2)能否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地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发,产生灵感;是否能向师生、向教材质疑问难;是否能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地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争辩等,还可以圈点、勾画、听记、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灵活、适用的高效率学习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重点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一个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驾驭教材、定位准确外,还要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强人文性,激发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否优秀。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感染力,评价语言、过渡语言是否准确得体,板书是否美观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3.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1)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有质有量,记忆深刻;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度;动态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启迪,开拓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一、优化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千古不变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作用,笔者实践证明,真正实现“五带”进课堂,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得力法宝。
“五带进”的具体含义是: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的师德言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促进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的参与语文课的学习。
把激励与竞争带进课堂,就是以追求成功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内在动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千方百计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坚持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进而激励学生热爱学习。无论学生是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还是作文写作、课堂练习,教师都要予以真诚的激励。教师还要坚持运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给学生以自尊自信,千方百计激励他们好学上进,真正让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
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切实抓好教学的实施环节,保证优化教学过程核心任务得以实现。
1.备好课。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必须吃透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要求,注重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特别是要是备课更加仔细精确,制定出实施创意和思路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路径。制定出本节课的德育点、创新点、难点、重点和安排给学生的空白点。同时,还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备课的范畴,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同时进行。
2.说好课。做到明确教学思路,注重集思广益,将课程标准吃透,挖深。能够明确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如何引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板书设计、板书主题,使备课的成果得以展示,既有了教学的实施方向,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讲好课。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要充分认识讲课的几个节点,课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为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课首,如何导入新课,采用什么样的导引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
4.评好课。做到教师自评、组内初评、学科互评,学生家长参评,领导点评。特别要注重教师自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师生合作是否融洽,教法采用是否科学,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否得到培养与锻炼。
注重抓好四个环节的教学,切实促进每位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自觉性,促进钻研新教材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优化教学增进责任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提升课堂效益的保证
正众所周知,中等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因此,光靠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技能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个人觉得语文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1 明确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中专语文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职业中专的语文课程设置应该着眼于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努力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促进自身修养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强人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为此,就要大胆调整教材结构,删除重复和过失的课程内容,增设选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具体说,职专语文教师应做“拆”、“补”、“立”三个方面的工作。“拆”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删减“繁、难、偏、旧”的内容。例如职专教材语文基础版的四册教材,就有八个文言文单元,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词语知识和活用现象,还有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知识………文言文篇章的数目与知识点的容量过大、过难。
本人认为职专生大部分是以“技术工人”的角色进入社会,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特别是古籍的研究。职专生只要能够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名篇就可以了。除此以外,职专语文还要淡化语法和修辞教学。“补”就是指对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掌握的一些必须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补课”。否则后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就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写一张几十字的请假字条就有十多个错别字,他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立”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2 建立新型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充分体现课堂多学生的尊重、民主意识
师生关系从内容上可分为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在伦理关系方面教师要做到:一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特定权利和尊严,尊重学生于文中阅读的自我体验,不要把教师的理解强行加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二是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包办代替,消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问题的机会。三是加强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教师要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持道德纯洁的师生关系。在情感关系方面,目前职业中专的师生关系很不理想,主要存在学生对教师的抗拒心理,因为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事学困生,厌学厌校厌师情绪严重。使教育失去了动力源泉。新课改要求师生全面沟通信任,建立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为此教师要做到:一是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不歧视、不冷落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切实帮助激励他们。二是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没理感染学生。
3 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4 摸索“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学好语文,终生受用。而要想真正改变中专生现有状况,想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摸索出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下面就此谈谈体会。
4.1 语文教学兴趣为先。中专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够高。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自然而然地从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语文是有生命力的。
4.2 变“厌学”为“乐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只有让他们学会语文。为此,应当“授之以渔”,充分加以引导,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预习教学内容方面,笔者采用了“分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设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分析、归类、合成的能力。其次是开展课前“课堂展示”的说话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如演讲、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说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创造自由的课堂空间。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学会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其轻轻松松学语文。另外,贯彻激励性原则,多给学生褒扬的词语,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5 在课外活动中,开辟天地
健全的个性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得以表现和巩固。职专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性培养有着广阔的天地。
5.1 建立活动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这个主体之外,还应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保障了学生的语文天赋、潜能、特长都能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5.2 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开辟学生驰骋个性才能的天地。竞赛不局限于课内,可延伸到课外,我们每期都有计划地举行演讲竞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会,举办影评、书评、手抄报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感染激发,个性骤然而生,在竞争中既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承受失败的心理体验,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5.3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创造型的个性。语文教学要注入时代的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纷纭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丰富和发展个性,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于课内,运用语文知识于社会实践,既可以锻炼语文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型的人。
6 评价多样化,使学生内心“活”起来
语文教学脱离生活、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弊端明显,教学目标直指考试高分;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范围来取舍;教学方法推行死记硬背;学习思维约束于标准答案;教学效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而大部分中专学生直接面临的不是升学,而是掌握实用语文知识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坐下来能写会算,站起来能说会道,实践中能文能武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中专生的语文成绩评价就不能只看分数,而要重点看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及其综合运用。教师的评价必须多样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指明方向、做好指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思考
作者简介:
雒 强,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梁 育,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05-01
笔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能有幸聆听不少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时时被老师的优秀教学所感动。他们引人入胜的导课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的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激情讲解,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都是值得笔者学习的好榜样,使我屡屡沉醉其中,如沐春风,着实受益匪浅。以下就是笔者对一堂优秀小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犯错,及时纠正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思考问题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既要客观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待学生的错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读错字音的时候要及时更正,遇到重点的字词和语句要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重复朗读达到强化效果。老师要注意学生读每一句话时的语气,抓住细节,学生如果语气不对,需要马上提醒学生。
二、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 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广泛搜集与所教古诗相关的有趣故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中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恰如其分地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
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抱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教育理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关心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心学习落后的学生;不仅要关注教室前排的学生,也要照顾到教师后排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下讲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学习落后学生的小小进步也要细心察觉,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就可以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学习。
四、通过语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身上最复杂的东西是感情。作家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传递给人们自己的感受,希望可以得到读者的共鸣。所以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改变,情感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文内容的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去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去亲近母语,尽兴地品读课文,尽力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达到陶冶感情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生具有直观、想象、描述的思维特征。教学应该避免采用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过程感性而生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的课文《一片树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中每一个小动物的出场次序而相应的在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出小动物的画面和他们所说的话,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适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六、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完成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 但也不可为情境而创造情境,因为这样的情境是假设的、虚拟的,是不自然和不真实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于无痕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情境与活动融合,甚至情境就是活动本身,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七、教师要用自己感染学生
教师上课时要情绪饱满,激情四射,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带动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宽怀以及博学多才。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沉醉在汉语文的唯美之中。
八、一切从实际出发,弹性追求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的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观。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同时实现三个维的目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而想要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就要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一定拘泥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要一切从学情出发,灵活高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九、适度解放学生主体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普遍已经很宽泛了,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不过我们不能过度地把学生的想法囿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而应适当地予以解放,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有自主的发展时空。其中的核心,就是大脑的解放。当然,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还处于形成的阶段,教师还要适时去矫正学生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不好行为,做到有放有收。
综上所述,一节小学语文课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就算是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因此也是责任最重的老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更为专业的职业品质,而这种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修炼而成的。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⑵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⑶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二、紧扣教材,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⑴习惯与方法。习惯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⑶注重实践与创新。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师控制少了,学生参与多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然而,课堂教学沉闷的景象依旧:学生从不主动发言,安静地当听众,或乐于当观众,看着班里的“活跃分子”发言;分组讨论时,学生不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别的同学陈述过后应声附和简单地表示赞同,就当作是自己的发言了;更有的学生思路没有跟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只顾自己看书,甚至思路脱离课堂做其他事情或睡觉……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降低了老师授课的热情……为此,研究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很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问题集中在教师讲课拘泥于课本,内容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或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无法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丧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其实,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或环境主义为主要特征。其推崇重集体,轻个人;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竞争。
从学生角度来说,保持沉默是他们保全面子的手段。学生害怕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答案是错的,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一旦被点名要求回答问题而回答错误,就会觉得非常尴尬甚至羞耻,所以很多学生为避免被点名回答问题宁愿不回答;即使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很多学生采取的也是课下提问,因为害怕课上提问表现出自己没有听懂而丢掉面子,同时他们也担心若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解答而伤及老师的面子,破坏了课堂的和谐气氛。
在儒家传统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教师无论是在学识还是道德方面都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温顺和服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接纳这份尊重,师生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等级性。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喜欢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他们经常表现出固执,反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提出一些教师计划外的问题或怀疑教师观点。这样教师就认为这些学生干扰课堂教学和其他同学。对于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希望是在课下单独进行,这样即使不能圆满地回答也不会在课堂上学生们面前丢掉面子伤害自己的权威。学生越有创造力,就越容易打破大多中国教师追求的“和谐的等级”,这样的学生也就越难于控制和管理。体面地将课程讲完对于很多教师是很重要的。
二、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途径
所谓“激活”就是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一潭死水”局面。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谈几点做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依据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与学生的中间桥梁,左岸连着“死”知识,右岸连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讲邻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来切苹果给“我”看,苹果核像颗五角星的事,课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形象间接地告诉了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的结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说出了点什么,又感觉没说出什么。我觉得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这一留白,让学生说说你从这里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生1:要想有创造,就要换个角度想问题;
生2:要想发现,就要换个方法试试;
生3:我想回家切个橘子看看。
这个想法打开了学生的思绪,有的说回家切菠萝,有的说回家切番茄,有的说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个个兴趣盎然。这个教材不再仅仅是“死”的教材,而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实践。最后我点题:生活中,我们只要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就会有创新。
(二)注重实践,让课堂走向生活
曾几何时,学习语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认字、抄词、背课文。难怪学生感慨:语文真枯燥,不愿学语文。如果略加改变,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学语文,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学生就不会不愿学语文了。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学生天天在用的一种本领,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采访、搜集、整理、积累素材,说身边人,写身边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55—0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住基本的方向和原则。
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等性质,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就是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二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增添了强劲动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转变观念,不为应试教育所惑,务实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1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1.2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二是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三是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四是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五是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1.3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2.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
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2.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3.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3.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
“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
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4.结果与过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