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篇1

归宿是指病人的心理倾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归宿问题是相当重要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复期往往会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是由诸多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轻则会延缓病人的痊愈期,重则会造成患者自杀,所以,在恢复期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在恢复期对精神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来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康复,同时还能够为以后治疗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药物控制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在出院之后,就应该静养,精心呵护和护理。然而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情况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消极的情绪,给护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护理成为了整个恢复过程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发病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发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再者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受到社会乃至是家庭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恢复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恢复慢等情况发生。例如,精神病患者会遭到家庭长时间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卑,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是悲观的,消极的。因而精神病患者会在发病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卑,消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说长时间感到孤独和悲伤,或者是郁闷和忧郁,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在恢复期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呵护和精心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

(一)随时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

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患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比普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大。对于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孤独和抑郁的。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一举一动,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和病人心得交流,指导或者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如果发现有不良的情绪或者是不好的兆头,要扼杀在摇篮里,来防止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要耐心的开导并且要细致的去护理,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二)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辅导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病人勇敢地战胜病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家人也要积极地关爱和照顾精神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树立战神病魔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一些成功的病历来教育和鼓励患者,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精神病患者来鼓舞他们。让病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心理障碍,早日恢复。

(三)鼓励病人参加有益活动

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精神病患者是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他们都是受到过强烈的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疾病。所以,要采取一些温和的办法和方法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回复,早日回归社会生活。例如说,对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尽力的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活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通过参加这些有益活动可以使病人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战神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三、小结

精神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他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和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细致精心的护理,通过优质的护理才能帮助他们在日康复和回归社会。文章从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对精神病人护理做出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以后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做出了良好的一个借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1]肖颖,住院康复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25卷第24期

[2]申士芹,王秀莉,住院临期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21卷,第06期

篇2

精神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状、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发病期间会出现行为与心理活动紊乱,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也会给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而就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尤以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发病率最高。同时,该类患者的父母不仅需要承担治疗的经济压力,还会因为日常护理而消耗更多的体力,因此其心里健康状况也需要受到广泛重视[2]。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与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进行心里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以此总结分析其心里障碍类型并制定相关的改善措施。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父亲32例,母亲48例,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38.5±11.8)岁,统计其工作类别,体力劳动者28例,脑力劳动者52例,调查其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21例,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无精神疾病的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作为对照组,父亲36例,母亲44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2±10.5)岁,其中体力劳动者29例,脑力劳动者51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9例,高中22例,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32例。事先告知两组受调查人员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开展本次探究,且比较两组受调查人员性别、年龄、劳动类别、文化水平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调查方法:首先采取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来评价两组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与焦虑情况,然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组成类型、与患者的亲属关系、受调查人员的职业类别和文化水平、对精神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心里的负面想法等,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由我院资深主管护理人员负责,对两组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评价方法: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采取百分制,其分数越高,表面受调查人员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同时结合自制问卷的反馈结果,将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程度分为焦虑、抑郁、自责、神经质和健康五个级别。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的调查分析,发现患者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父母,其抑郁和焦虑评分(82.5±11.2、81.3±9.8)显著高于对照组(32.5±8.2、35.3±5.8),P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而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不仅需要坚持工作以满足子女的医疗费用,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患病子女进行简单的治疗与护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父母的心里承受能力,久而久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成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4]。因此,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对该类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本组探究则通过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通过对照调查的方法,评价其心里健康情况,并提出相关对策。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探究资料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心里健康状况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观察组父母心里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由于精神疾病具有反复无常的发病特点,而且治疗过程较长,一些患者父母虽然在初期对治疗抱有极大的信心与热情,但是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其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心里问题;其二是不少患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长期治疗会增大家庭日常开销,不少患者父母就需要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自然会对其心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则是不少患者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排解心里压力,酗酒、家庭暴力等问题频频出现,会导致心里问题进一步恶化。而患者父母的这些负面心里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逐步使其发展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由轻度精神疾病,逐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首先可以定期对患者父母进行心里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父母进行心理指导,可以鼓励患者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心理指导的针对性;其次指导患者父母在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患者父母通过此类方法来排解心里压力,进而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最后可以设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咨询热线,集中处理父母心里健康问题,同时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既询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也做好患者父母的随访调查。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助于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苗春辉,李传琦,钟耕坤,等.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3.

篇3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已步入老年,患者发病时常有思维紊乱和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各种感觉有迟钝表现,患者对自身躯体不适不能准确表达,有可能造成其病情得到不到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监护,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护理该类患者情况,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40例老年精神疾病为观察对象,其中29例为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60~76岁,均龄为(65.2±7.9)岁;病程1-5年,病程平均为(3.2±8.6)年。

1.2方法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避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故,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1护理监护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其自身身体不适反应不敏感,并且也表达不清自身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护理这类特殊患者时,加强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是否有疾病,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脂血症和心电图异常,以及糖尿病和低钾血症等症状。

1.2.2慢性疾病护理

由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需要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护理人员在护理时,通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并做好定时巡检工作,做好预防风险事故的安全护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病情发展状况,以正确把握患者当前精神、躯体症状、

2 结果

上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其合并躯体疾病,该40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反应各有12例,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各有6例,另有4例急性肺炎。经过相关治疗护理以上40例患者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对自身躯体不适等症状不能够清晰表述,使得其他人不能及时发现其自身躯体疾病[2]。为了及早发现该类特殊患者的躯体疾病,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预防安全方面问题并及早发现患者精神、躯体等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加强定期巡回监护,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均在护理人员监护范围内。

在慢性疾病护理时,本组患者一方面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认知力减弱再加上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等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情及加强监测,对其测 T、P、R、以及BP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关注。对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处理,若需转院治疗的则做治疗前准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询问患者过往病史以及在院外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做好定时巡检工作。本组中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是在护理人员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该类患者巡检的重要性[3]。

在给患者护理前,我科室还加强了风险预估,并制定了常见安全性事故预防计划。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专人观察护理定岗定责,并由护士长定时巡检护理人员执行任务情况,通过每天晨会对护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对于本组40例患者,通过仔细、耐心询问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后,对其病情作出专业评估,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动态化护理,护理人员还注意观察患者行为、举止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娴熟的精神疾病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患者异常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融入到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并且为患者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理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本组6例心肌梗患者,患者当时发病时意识忽然消失,面色紫青,联系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使得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为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由于护理人员从精神疾病特点出发,加强了护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并做好了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细心、专业的护理,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使得患者躯体和精神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具备学科护理知识,加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定时巡检密度,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其做好健康宣教,还通过视频和宣传画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意外的安全意识,进而改善了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其自身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相关的治疗护理,改善了患者精神、躯体症状。

可见,对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对老年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值,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措施,其不仅可以限患者的紊乱行为,保障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后期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精神科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医院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82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男患者53例,女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15-55岁。经医院精神科的诊断,这82例患者的病症主要为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分裂样精神病、酒精和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疾病等。

1.2护理方法

1.2.1约束护理方式

在医院精神科,对其病人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主要有体力控制和机械控制两种[1]。在临床护理之中,一般都是在实施体力控制后再实施机械控制,而机械控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约束带。在机械控制约束的过程中,先将患者的双上肢进行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患者的双下肢,其次再采用约束带将换的双腕关节和双踝关节进行约束,最后再缚于床栏上,为了防止患者头部出现碰上的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控制。早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约束带的松紧度和患者皮肤颜色和身体温度的变化。在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准从医生的嘱托适当的松解约束带;对于卧床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对其定时的翻身和按摩他的挤压部位;保持好患者床铺的清洁度、干燥度和舒适度,严禁对患者进行粗暴的拖拉。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其饮食和水分的摄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定时进食和不定时进食[2]。在患者进食的过程中,尽量让患者取坐位,以防出现噎食的情况,尽量的让患者多进食;在水分的摄入上,其每日的摄入量应在2500ml左右,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定时或不定时的给患者补充水分。同时对那些躁动和精神非常激动,身体消耗比较大的患者,其在水分的补充上更需要多摄入。

精神疾病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的过程中,其药物的服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给患者服药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给予耐心的解释,使患者尽量的取得配合。在药物服用过多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分次少量服用的方法,在服药后还需做好必要的检查,以防患者出现藏药的行为[3]。同时在患者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通知医生,以便迅速的作出处理措施。在服药完成后,还需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有异常行为的患者及时的通知医生。

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约束护理完成后,患者在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上的护理,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对约束护理的必要性进行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从中消除患者对约束护理方式的恐惧心理,以便后期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41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实施约束护理后,其心理反应良好,对患者的身体危害非常下,其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明显的由于常规性的护理方式,在满意度上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医院的精神科之中,保护性的约束护理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护理方式。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约束护理在精神科中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和约束方式护理这些方面[4]。在约束护理实施的过程中,患者是不能远离医护人员的视线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工作,在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来避免护理中以外事故的发生,以此来促使患者可以早日的恢复健康。

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约束护理中,其还有一个值得的注意的地方。在精神科实施约束护理,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医疗风险的,一旦出现实施不当的情况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准从医生的嘱托和护理程序,在一个规范化的操作下来实施约束护理程序。同时在约束护理实施前还需要向患者和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免后期出现误会,而在约束护理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的将约束带解除。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约束护理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其后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向东,高玉霞.对住院精神病病人约束保护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3):86.

篇5

躯体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高需求。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所以,深入开展精神科护理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1.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所以,学好《精神科护理》,不但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即便是在综合性医院,也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做好护理工作。作为21世纪的医学生,一方面在分享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再者,她们大多又处于情感和身体不断发展的青春期,是一生中关键的时期。学好精神科护理,将使她们更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科学合理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1.2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2]。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电化教学、作业、小组讨论、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用笔和墨写的,而精神疾病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如先带领学生去精神病院,通过学生们的所见所闻,再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修复破碎生活,再现美好人生”为题的演讲。会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演讲会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精神疾病病人是精神上最痛苦的人,需要人们在心理方面给予温暖、同情和支持,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而且要理解、帮助呵护他们。对于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宣传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使人们学会在应激状态下如何松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了解应对各种应激源的方法,以缓解精神压力,做好精神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2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3]。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3]。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无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超级秘书网

3进行自我精神护理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人,因此,一旦出现情绪非常低落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使自己无暇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如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结婚只有两年,爱妻就不幸去世,海克尔十分痛苦,他说:“只有工作才能使我免于发狂”。于是他每天忘我的工作,一年之内,就写出一本巨著《生物形态学概论》。这种能善于把不良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只会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挫折面前,要学会自我护理。冷静的分析,审慎的考虑,善于用理智驾驭挫折而带来的不良心境,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才能促进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36-02

精神科患者在发病期间无自知力,离不开家属的照顾和管理,家属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随着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深入开展,加强对精神科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按疗程完成治疗。因此,对家属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对精神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比较多,本文就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的住院精神科患者家属156例为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时存在问题而导致患者家属不满意的有51例,占 32.69%。其中,入院时家属的状态不能接受护士讲解内容的12人,占7.69%;护士不了解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9人,占5.77%;健康教育不及时、不连贯的15人,占9.62%;因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精不能满足家属需求的8人,占5.13%;护士缺乏沟通技巧的5人,占3.21%。其他2人,占1.28%。

1.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患者出院时对家属进行调查。

2存在的问题

2.1护士对家属的心理状态不了解,造成健康教育无效果

护士未能在患者入院时对家属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未能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导致在健康教育时,生硬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家属无法接受,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在本次调查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达到7.69%。有关报道说明[2],精神科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神经过敏和敌对情绪等问题。再有近年来医患关系不和谐,家属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均导致健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护士不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造成家属对健康教育不接受

护士未能熟悉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盲目进行健康教育,导致患者家属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从而使健康教育起不到作用。有些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运用医学术语较多,且一次讲述的内容过多,使一些从农村来的文化程度低的家属不明白讲的内容,又不好意思追问,从而使健康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3健康教育不及时,无连贯性

在本次调查中发生的比例最大。有些护理人员未能抓住时机,及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不主动、间隔时间过长等,使家属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从而使家属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治疗。

2.4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缺乏,不能满足家属需求

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掌握不足,在家属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家属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健康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2.5缺乏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不注意沟通技巧,在向家属讲解患者病情时,将患者病情及预后,说得太重或太轻,使家属产生反感或不重视。

3 对策

3.1及时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情绪

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3],不能正确识别精神症状,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造成家属听从患者的意见,从而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及治疗的中断;精神科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可能直接影响他们对精神科患者的态度。精神科患者家属在患者入院后,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痛苦,甚至不敢面对社会。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沟通,使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特点、注意事项,消除家属的紧张情绪,减轻家属的抑郁、焦虑、敌对、神经过敏等心理状态。从而使家属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对患者开展治疗。

3.2及时了解家属健康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患者家属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进行教育前,要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由于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言语、程度及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3.3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精神科开展整体化护理比较晚,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存在敷衍的现象[4]。因此,应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精神科开展健康教育要及时,要有连续性。护理人员要抓住时机,积极主动、不断地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利用家属探视、短信、定期电话联系、书信等方式进行。使家属对患者的情况能够全面了解,对治疗产生信心,从而帮助患者完成治疗。

3.4 加强护理人员精神疾病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些护理人员精神科知识掌握不足,不能满足患者家属需求,尤其是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时间短,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学习的比较少,从而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因此,应加强对精神科护士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沟通技巧,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吕春梅,季兰芳.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前后心理状态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19(3):191.

篇7

一、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所有层面的教学中已屡见不鲜,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精神科护理学中一些较为枯燥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精神科护理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但这些症状相对来说很多、很杂,同时也很难记忆,是本课程学习难点之一,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来加强学习。一是可以提供具有典型精神疾病症状患者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可以提供专门的教学视频,通过专业的教学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复杂繁多的精神疾病常见症状。现代记忆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以图片的形式存储更加快捷长久,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较为生动的PPT,通过区别于课本黑白文字的彩色图片背景和文字作为学生记忆点,由PPT串连起相关知识,以点带面加强记忆,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当总是记笔记的“低头族”。通过PPT的辅助,让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文字,真正做到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甚至课后回忆起PPT的内容便能将整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自己将课程重难点记录下来。

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最重要的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切合课堂实际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感染力。

二、案例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之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理学教师必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的主旨就是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做到让学生真正的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供各种精神疾病案例来教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精神疾病的常用护理措施。例如在讲到精神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精神分裂症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精神分裂症常用的护理措施。案主,男,42岁,半年前发现邻居常“话里有话”,内容涉及患者的隐私,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三个月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半个月前,患者多次走访政府各个部门,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纸写信,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通过分析此案例,找出此患者身上具备的所有症状,根据症状找出适应于此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情景教学法

精神科护理学是探讨研究人类异常精神活动与行为的护理、保健、康复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现代护理学提倡以人为本,而精神科护理学也从原始的封闭式管理向科学的半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转变;从单纯护理患者的躯体问题扩展至关心和处理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问题。通过情景设置,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例如学习到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可以设置教学情景,由老师扮演一位抑郁症的患者去医院就诊,学生扮演护士,在这个仿真的情景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怎么去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

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互动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21世纪人们对“精神”“心理”等词语不再陌生,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心理小测试,先让学生们自己作答,然后再在课堂进行讨论。在讲课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比较归纳法

精神科护理学包含的精神疾病种类繁多,《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常见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种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总结各种类型的相同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时,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这几种常见类型。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归纳,找出这四种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记忆表格相对于纯文字更为简单具体,避免了学生为了记住知识点“记死书死记书”。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使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自己动手,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辨别是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六、参观教学法

护士是为各种疾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一个职业。在每一个护士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会去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而且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也会安排去医院进行各门课程的见习。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也是为了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一部分,现代护理模式已经转变,精神科护理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精神科护士通过对各种精神疾病知识的掌握,运用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专业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更多的关怀,帮助精神科患者发挥最大潜能,使身心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安排一定的见习课程,让学生深入医院,更具体的观察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体验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的职责。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精神疾病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相对较少,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精神疾病医院中还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常见精神疾病患者急危状态该怎么护理。学生在去医院见习的过程中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学习一些更为具体有用的临床经验,而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

七、网络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甚至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解决学生问题都是网路教学的优势所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的重难点制作成一个个的微信多媒体课程,通过校园网放到网上,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加高效的学习。

篇8

一、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群体。有的学生是自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希望能学习职业技术获得谋生技能。有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来职院校学习,希望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尽早进入社会工作。而就社会的大形势而言,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问题就会涌现出来。护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要学习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比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等。在初中课程中,学生们初步接触过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如若基础打不牢,那么建立在基础科目上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问题。而《精神科护理学》也是专业课中的一门,也需要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这些课程作为基础才能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学生的基础虽然有差别,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屡见不鲜。通过多媒体PPT、影像资料的展示,可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精确的讲述给学生,借此来向学生们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但是就目前实际来看仅仅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要求。精神疾病护理的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像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护理学一样进行一定的实训和见习课程,通过实训和见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精神疾病作为相对特殊的一类疾病,实训课程可以教授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避免以后在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不知所措。见习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精神类疾病,直观认识精神疾病,加深对于精神疾病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的想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们以短剧表演的形式来学习精神疾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还可以与时俱进的增加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传教学课件或微课视频,将学习过程中得知识点展现出来方便所有人的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现在普遍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不断的更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真正将职业教育的优势凸显出来。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使我们对许多疾病的生物学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有识之士提出了医学模式应该向“生物――心理――社会”三合一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显得最恰当、最适用,也最需要。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精神病学不仅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也要(或者是更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精神病学不仅要服务于精神病院之内,也要(或者是更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心理健康。但我们课程体系下的精神疾病知识相对落后,外出培训机会较少,图书馆书目相对更新慢,甚至部分教师怠于继续深造学习均导致了精神科护理学的相关教师师资水平常年保持不变。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授《精神科护理学》的老师本身就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精神疾病,只能靠书本的知识来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技能。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如若知识结构不更新,教学方法不改进,就如一潭死水永远没有生气。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不思进取而逐渐的消磨殆尽。希望每一位教师不要停滞不前坐井观天,而要不断通过提高自我素质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9

老年性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指,超过60岁的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患精神疾病迁延至老年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出现精神功能方面的障碍,或因种种原因入院治疗,而这些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若出现安全方面问题,会给医院带来经济和社会声誉方面的损失[1]。一直以来我院对该类患者安全问题较为重视,现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对该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取得的成绩,做以下总结性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37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上述患者未采取护理干预前的安全状况。患者中28例男,9例女;年龄范围60~78岁,均龄为66.1±8.7)岁;病程均超过3年,其中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各14例,老年性痴呆3例以及其他精神障碍6例。

1.2方法

首先,按照常见安全方面问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措施。其次,根据患者个体化精神疾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需注意的安全常识。再有就是在住院全过程实施安全目标监护,以避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方面问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发生躯体被损伤、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大小便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发生躯体疾病情况、发生坠床等意外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1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发生安全问题情况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2.2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自我管理方面:掌握预防跌倒常识、及时反应身体不适、及时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心理疏解能力、自诉大小便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2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方面的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3 讨论

由于精神方面功能障碍主要是慢性疾病,且具有高复发率的情况。如何做好精神方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是当前精神护理方面的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2]。尤其是其中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对其护理时做好患者精神状况的评估,以便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症护理。在实施对患者个体精神心理护理同时,还应加强安全方面的风险预估,提前做好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风险事故的护理计划,并将该护理计划投射进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当中。

本组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较之护理干预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合理人员将专业护理技能运用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患者中发生安全方面问题的情况明显降低,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明显增强。患者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护理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发生躯体被损伤和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明显减少,大小便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得到改善、并且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还避免出现坠床等意外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能够主动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护理时,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支持,对患者饮食和睡眠状况综合评估,护理时还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是否有攻击性和是否有过自伤和自杀行为,同时还了解了患者躯体被损伤情况,并对患者入院前饮食和大小便情况做了详细了解,以便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积极预防安全性问题。由于老年患者本来行走不便,加上患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需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低血压,所以说首先应注意住院环境的安全防护,避免病房光线不充足,对可能造成风险事故的地方未设置危险提示等[3]。同时护理人员还加强了安全巡查,以避免患者在病区内出现安全事故。护理人员还在患者用药后细心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引导患者讲出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护理人员耐心观察,还了解到患者情绪及形成原因,护理时通过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并通过健康宣教方式向其讲解康复知识,在和谐护患关系同时,也深化了护理工作内涵。

综上,本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起到了积极预防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安全方面问题的作用,且护理效果确切,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