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综合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2-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宗旨,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本文就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
一、确定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提出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或课余、周末等时间开展,因此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综合实践按活动的研究课题。课题的提出、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方式一,由教师单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提出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方式二:由学生单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些现象或问题产生一些疑问或兴趣,想要探个究竟,因此可以由学生将问题提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方式三: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提出的课题常常范围比较广,或者比较笼统,或者可探究性、可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商讨,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范围、探究思路进行修正,共同提出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内容要求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实用性也很强。要搞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精心选择活动内容,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注意:第一,课题的内容应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平行、或互为补充。教学是一个由前向后、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不能超越教学实际。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的过程,若知识内容超过学生理解的能力,必然会限制活动的开展,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因而在制定目标计划时,首先应计划好教学的进度和活动的内容,不能过于超前和超过课程标准。第二,课题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
二、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最终培养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做贴花实验,制作小型动物模型实验,自己酿制米酒实验。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创造的精品倍出,设计制作的动物千姿百态,制造出的图画各具特色,酿制的酒酿香甜可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2、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当地实际开展
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每个学校的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应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校所处的地方不同,当地的具体情况各异,因此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本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
3、与其他学科联合,实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受限制,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用具、药品或研究方法才能实施,因此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或者可以和其他学科联合实施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实施“南昌市玉带河水质污染的研究”时,除了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外,还在化学学科教师的帮助下,从化学污染角度实施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4、争取学校和领导的支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青少年健康、多元的成长,是国民素质总体提高的必备条件。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对文化的传承,其次是知识的创新。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教育模式不是说变就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知识、重课堂、重考试成绩,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就因运而生,它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技能、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的产物。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是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也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探索,积极积累经验,现结合我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到现在进行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根主线: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自然的规律。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面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由单一的学习空间向个性空间折射。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更深认识。
(三)快乐活动亲身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乐于思、乐于做,让学生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其次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校的位置、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特点,我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兴趣为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3]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4] 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兴趣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兴趣应该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二是学生对生物中具体事物的兴趣。有的同学对植物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则会对动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大型的动植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小型的动植物,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给予个性成长,让兴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比如我班杨曼、宋莉、杨睿同学,他们性格比较腼腆,喜欢花草,我就接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制定一个观察睡莲花期的实践活动。当睡莲的最后一片花瓣沉于泥土之中,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他们争先恐后的向我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他们的疑问、他们的感想。在这一刻我知道他们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
2.以动手为基础
如果说动脑是炸药包,那么动手就是导火线,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享受各种实践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并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动手的能力。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它所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农村的学生没有主动动手的意识,其次是少数有意识的学生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们校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上十分薄弱,从实验中就反应出来:(1)不知道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2)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茫然;(3)缺少对实验的整体把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简单,从何谈起实践活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的先培养学生对实验器具的了解和使用,从课堂教学入手,如解剖刀可以用来做什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那些刀来替代?接着就做课堂实验。初中生物课程有许多学生操作实验,先从简单的操作开始,让他们体验动手的快乐,形成动手的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在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开展好实践活动,最后升华到他们主动的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
3.以生活为纽带
从生活中跳出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一个简单连贯的动作被社会活生生的分开。学生学习就没有生活或者是简单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面向自然、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最后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快乐体验。尽管我们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来源于农村,但大部分学生已经不知道农村的春耕秋收这些词背后的含义。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更应该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这一年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我也忙春耕”主题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垦一小片菜地让学生自己设计他们春耕的内容,如何做?如何管理?发现问题如何解决?我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块场地和一些必要的工具,所有的活动过程必须他们来完成,我定期检查他们的进展并给与适当的建议。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途的垂头丧气、相互推诿,到最后的成功收获,这不仅仅是活动体验,也是一个心智的成长过程。该小组成员向我报告时谈到原来种菜不是想象中的轻松愉快,其中还掺杂着苦与泪,经过实践活动的淬炼,生活在他们眼中也变得如此的鲜活。
4.以体验过程为乐趣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成长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还可以是在活动中体验而得。生物课程内容比较特殊,大部分实践活动不像做化学实验快而见效,如观察花、果实、种子、叶的四季变化,这是需要学生的坚持,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到细微的变化,从含羞待放的花苞到美到极致的花朵,这些奇妙的自然规律只有认真观察的同学才能体会,在得到观察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的乐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
5.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协作的能力为目的
现在的初中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太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父母长辈缺乏感恩之情,对朋友缺乏关爱之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除了读书与自己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关心,而对于家长来说只要成绩好就一切好商量。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做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动手能力差,很多人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果一个人连生存都成为问题,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连与别人交流与合作都不能做到,怎么能奢望他们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因此在我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能力为首要目的。爱自然才能爱家人最后才会爱国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一颗爱世间万物的博爱之心。《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指出:“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6]任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缺乏情感的培养基础上,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活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会问学生,你们这次活动的情感价值目标是什么?如果没有我会要求学生重新设计。如果我发现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团队不协助现象,我会要求学生立即暂停。学生的知识可以中断但学生的情感培养必须坚持,这也是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贯坚持。
总之,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快乐活动,亲身体验,亲身实践。在活动中发现自然规律,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 《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
青少年健康、多元的成长,是国民素质总体提高的必备条件。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对文化的传承,其次是知识的创新。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教育模式不是说变就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知识、重课堂、重考试成绩,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就因运而生,它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技能、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的产物。
1. 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是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也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探索,积极积累经验,现结合我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到现在进行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根主线: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自然的规律。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由单一的学习空间向个性空间折射。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更深认识。
(3)快乐活动亲身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乐于思、乐于做,让学生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其次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校的位置、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特点,我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兴趣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3]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4] 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兴趣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兴趣应该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二是学生对生物中具体事物的兴趣。有的同学对植物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则会对动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大型的动植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小型的动植物,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给予个性成长,让兴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比如我班杨曼、宋莉、杨睿同学,他们性格比较腼腆,喜欢花草,我就接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制定一个观察睡莲花期的实践活动。当睡莲的最后一片花瓣沉于泥土之中,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他们争先恐后的向我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他们的疑问、他们的感想。在这一刻我知道他们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
2.2 以动手为基础:如果说动脑是炸药包,那么动手就是导火线,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享受各种实践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并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动手的能力。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它所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农村的学生没有主动动手的意识,其次是少数有意识的学生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们校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上十分薄弱,从实验中就反应出来:1、不知道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2、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茫然;3、缺少对实验的整体把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简单,从何谈起实践活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的先培养学生对实验器具的了解和使用,从课堂教学入手,如解剖刀可以用来做什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那些刀来替代?接着就做课堂实验。初中生物课程有许多学生操作实验,先从简单的操作开始,让他们体验动手的快乐,形成动手的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在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开展好实践活动,最后升华到他们主动的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
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注重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成绩的提高,对实践作文教学水平地提高比较轻视。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写作的教育意义应该是远大于口头教育模式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利用现实中的事物对学生写作进行积极地教学,不能让文章写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进行《夜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夜空寻常可见,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眼睛和积极美好的想象进行写作。但学生却将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不认真对待,使文章平淡无味。
2.教学模式古板陈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比如,在进行以《我》为题的作文写作时,老师没有通过积极、有趣的互动形式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更加深刻、更加明确的认识。
在进行课题要求时,老师只是照着课本要求进行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人物外貌上,还表现在人物性格和人物日常行为中,下面同学们通过写作介绍一下自己吧!”照本宣科地念完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写作,毫无趣味性,虽然学生对作文要求有了明确认识和理解,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毫无生气,没有可读性。
3.写作内容的局限性
由于农村地区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相对落后,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任务布置时往往会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和思想狭隘性。比如,作文命题往往是“我最难忘的……”“……的一件事”等,这类学生在上小学时就不断写的老掉牙的作文,毫无新意可言,往往只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虽然学生将假话套话运用得极为熟练,但是由于学生的求异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和激
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始终原地踏步,没办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不符合农村学生的身心需要
许多老师在进行作文写作任务布置时,喜欢那种过于高深的作文题目,比如,有些老师让学生以《感知〈大学〉》为题进行写作,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学过《大学》这篇文章,并且对于《大学》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感情都不甚了解,何谈写出自己对《大学》这篇文章的感悟。再如,老师要求初一低年级的学生写《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这类比较富于哲思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农村学生由于本身受教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文章写作往往会丧失信心,导致完任务式写作状况的出现,同时也会加大老师作文批改的负担,加大工作量。
二、作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1.就地取材
在进行作文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就身边的事物进行取材,让学生就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发自内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现在是秋天,老师可以在进行作文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他们自己对一朵花、一棵草、一株树等进行观察,领略秋天独具特色的美。然后以《我眼中的秋》为题,让他们进行写作。
2.实际可行
在实践作文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注意作文主题的可操作
性。比如,老师让学生进行《我最崇拜的英雄》写作时,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人物中取材,让他们通过模仿表演更加深刻的体悟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风采。而在进行《良善》这类文章写作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具体实例体悟“善”这个字应该怎样通过写作表现出?恚?怎样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三、借助作文实践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取材方式多样,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也比较方便,所
以在对学生进行实践写作训练时,老师应该每次根据实际的教学发展目标,制定实践教学策略,促进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致,提高写作水平。
2.组织踏青活动,写活动感悟
农村活动范围大,活动地点较多,学校可以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踏青活动,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了解到更多的人、事、物,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多面性的发展,让他们养成写活动感悟的习惯,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奠定思想感悟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在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并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某些活动课题会受到非常大的阻挠,并最终会挫败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兴趣,不能达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鉴于对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高效并可行的方式。下面就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化零为整,发展综合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分散着许多零散的探究实验或一些可作为实验原理的知识点,把这些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活动课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还能真正地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空气质量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会通过新闻媒体定时空气质量报告。我市空气质量究竟如何,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就可作为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课题。而检测空气质量的哪些指标以及如何制定检测方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课程中寻找答案。
以比较不同环境空气质量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检测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尘埃粒子量、细菌量、有害气体含量。首先检测方法,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就为检测空气中尘埃粒子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方法。而根据八年级上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可制作细菌培养基置于空气中暴露5~10分钟,再密封培养2~5天,最终以菌落数的多少来判断其细菌的数量。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这一课题中难点之一,对于未接触化学的低年级初中学生来说,无法利用化学知识来量化解决这一问题。但根据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对苔藓植物的介绍,可以利用苔藓植物叶片只有一层细胞,容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叶细胞背、腹两面的侵入,进而可以把它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这一知识点,选取一定量的生长状况良好的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置于不同环境,以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的差异来初步定性地对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多少作判断。当然,除了选择苔藓植物外,地衣这一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检测地点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树林、街道、教室、新装修的房子等环境。当然在实际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检测点的具体分布、检测时间、气象条件、实验误差等因素。
二、运用方法,提升实践能力
生物课程中介绍过很多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学生可运用已学的方法对一些复杂的课题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形成报告。
案例:调查这一方法在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中在校园中具体实践过,但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其复杂性和具体性学生并未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这一方法得以更好的运用。
以调查入侵生物巴西龟为例,巴西龟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杀手,已经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多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我国除国内大规模养殖外,每年还约有800万只的流入。因此调查我市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作出研究:我市寺庙、宠物市场、野外等地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巴西龟迅速在我国蔓延的原因;我国是否对巴西龟的进口和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学生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可作出相应的报告,在社区组织宣传活动,并向市环保局呈递调查结果和建议。
三、拓展技能,培养探究意识
很多技能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实践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如果仅停留在对课程中所介绍的技能的简单尝试,只是完成了技能性目标的模仿水平,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课程中已介绍技能的基础上再去选取自己喜欢的课题深入研究,必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兴趣。
案例:“植物的生殖”一节中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对如何扦插紫背天葵这种蔬菜进行了详细介绍,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介绍完成操作并极易获得成功。但很多学生对紫背天葵的兴趣甚小,因此可引导学生自主地对喜欢的材料进行尝试。在活动中需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扦插植物的选择(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于扦插),扦插材料的选择(枝插、叶插或根插),扦插基质的选择(水插、土插或沙插),扦插环境条件的控制(光照、水分、温度等),植物激素的选择等。当然学生乐于实践的植物不是都适于扦插这一种繁殖方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其他的营养繁殖方式,如嫁接、分株、压条、植物的组织培养等。无论哪一种繁殖方式,都要引导学生不能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作简单的模仿,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设计成对照去探究繁殖成功率最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把家里的阳台变成小花园、小菜园,把教室的窗台用活动成果装扮,让学生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还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题好一半功”的效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主题将有利于整个活动的持续开展。选题好,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很顺利,效果会很显著;如果选题不好,研究中就会出现很多困难,例如选题与学生已有经验脱离,或研究条件不具备,或学生不感兴趣,或题目太大等,研究的效果也可能很差,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定主题就是为了初步明确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活动主题确定的指导,有利于促进科技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活动成效。选好主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农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都可以作为农村学校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虽有年级、年龄、性别的区别,但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七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可按照自身的特点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乡镇的特色,做好“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二、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自主选择包括学生选择问题的自主地位,学习目标、研究方式、指导教师的选择等,都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活动主题选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进行及时细致的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组织的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学年,年级组组织各年级的学生自己所熟悉的话题确立活动主题,加以归纳,,确立各年级的活动主题,教师根据计划和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面向学生,注重实际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发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资源都主要蕴藏在学校所在地方。如我曾经指导学生做过的农村题材的活动主题《特色东坝,我的家》、《慢游漆桥古村落》等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都是有关农村题材,老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自己去发现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主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考察活动,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感受,提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四、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学生的教育既有既定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大是非的培养,也有不能既定的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个人体验的小环境的需求。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未来,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如果不能和谐并进,支零破碎,只能彼此碰撞、扭曲、变形,甚至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活动主题时考虑整体与个体的问题,考虑大是非与小要求的关系。如设置活动主题时,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心,设置家乡的传说;家乡的变迁;家乡的楹联;家乡的杰出人才;家乡的旅游资源;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等活动的小主题,也要设置“我爱我的祖国”这样的大主题。这些大主题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小到大、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眼前的与未来的、大的与小的主题的关系是彼此推动、彼此融合的关系。
五、创设主题,开发资源
因为实践活动课是动态的、开放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生成特点,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主题也就会不断生成。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但体验感悟,更会被激发,从而开发出许多其它相关的课题或子课题,沿着子课题我们又可以把课程资源开发得更宽广、深入,课程的触觉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很远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主题促进资源、资源生发主题的良性结构性实施环境。如《慢游漆桥古村落》,第一层次的活动主题可以是“慢游”,可以延伸为:日游、夜游、雨游等许多子主题;第二层次的活动主题可以是“慢食”。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为“慢思”……活动主题进一步被创设,活动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六、关注社会,抓住焦点
关注全球区域化问题来开发一些国际课程资源。今年“天津港炮炸”事件发生后,学生的反响特别大。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事件的发展。那么我们学校开展了“关注身边的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如何认识身边的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学生在活动中也真正的形成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活动使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觉悟品质得到升华。
综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新的主题,尤其是农村学生,结合他们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活动的区域,有针对性创设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主题,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课程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引领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需具备生活性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生活、教学做合一”是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历练数十年所创造的教育理论. 这里的教育即生活,应当说是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所在,社会即生活是我们数学实践活动必须努力实践的前提所在,教、学、做的合一则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之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一般都比较接近农业以及农民的现实生活,对于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理论,应当说其感悟都比较深刻,比较容易运用其理论来指导教育和教学实践,所以无论是数学思想的建立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其生活性的思想都比较容易建立,其生活性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亦比较容易构思和开展. 而教育即生活给我们的启迪意义既深刻又巨大,对实施新课程标准应当说其指导意义十分明显. 我们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也是为了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吗?可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太重视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像文学作品一样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开展活动时往往有弃之不得、动之无果的感觉,尤其是为了考虑有效活动深奥的探究性,所设计出来的活动更会让学生感到神秘难测,长时间难以达成有效目的. 应当说,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可能开展好.
所以,循着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充分考虑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寻求学生的生活源则成了唯一的追求,所以应正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标准,绝对不能只求不切实际的轰动效应而远离或者超越学生的现实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地位,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性以及探求的积极性. 譬如,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学与生活相关课题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在与教师以及学生的高度交往、互动中探求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取诸多学习效果,既能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生活中极为丰富的数学知识,又能使诸多学生提高自身与群体之间合作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生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意义的、比较理想的思维策略.
引领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需具备探索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且可以说,无论怎样的行业都已经比较充分地尝到了创新发展的甜头. 就教育本身而言,创新、创造已使我们的教育绽放出了诸多亮丽的奇葩,诸多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已达到推进课堂教学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尤其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创新、创造已在我们学生的心灵深处逐步萌芽,并深根、长叶、开花、结果. 应当充分肯定的是,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需求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对科学理念的崇尚,虽然还未能显示出极为迫切的需求,但也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了一定的雏形. 他们已不再像我们的小学生那样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娱乐性了,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合乎情理的思考、分析、推理、演绎,也寄希望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他们自己去多多发现问题. 另外,学生也存有诸多欲望,如我的地盘我做主,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解决,他们尤其不希望我们去主宰他们在实践中的探究. 上述欲望均要求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而且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其价值和意义,还要保证学生具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且便于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思考,便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任何课程的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初三阶段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开展好初三阶段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意义非同寻常。
1.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由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积极认知和认识的兴趣。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三学生高级神经中枢兴奋性强,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但神经功能发展还不够完善,易于疲劳。因此,激发和保持初三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培养其稳定持久的兴趣尤为重要。形式多样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为激发和保持这种兴趣提供了可能。
2.克服课堂局限性,满足和促进多样学习
班级授课制从诞生起就有它的局限性,由于人数较多,老师在课上个别指导的机会很少。班内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水平上,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打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形式灵活多样,既可在室内,又可在室外,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特长和需要,自由参加各种活动。
3.增加实践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举办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类似于实际语言实践的语言操练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操练情境中掌握语言,同时再增创学生语言操练和实践机会,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二、在初三学生中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三学生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令人担忧。
1.学业压力过重
目前,毕业和升学双重学业压力日益明显,初三学生的课业负担逐年呈现出课时多、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的“四多”现象,学生们基本被剥夺了看电视、读报纸、玩游戏的权利,与个性发展有关的兴趣发展活动基本取消。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的教育价值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初中学校管理目标和管理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三年级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可能性小甚至遭受挤压,很难保证充分的实施时间和空间。
2.学生心智的特点
英语教师在一线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往往会体会到学生有这样的英语学习过程,即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初三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在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逐渐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的训练方式不感兴趣,注意力也较难集中到学习上来。在此学习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非常幼稚化或脱离生活、缺乏实践性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即使开展,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3.教师观念滞后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课堂抓传授,课外抓落实,培养学生获取英语高分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尽管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摄取课外英语知识和信息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潜意识里还是以完成课堂作业,狠抓中考成绩为头等大事,把课外英语活动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导致了他们平时不愿让学生抽时间扩大英语知识面。
三、对初三学生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如何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英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动静结合的趣味性活动
英语作为一门有声语言,它来源于情景,因此要在情景中来学习。没有情景的语言交际活动难以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因此,在校园开设英语角是比较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学唱歌曲、猜词作画、故事接龙等都是初三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在学习9A第一单元“speak up”时,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开展了一次竞选英语角主席的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写出竞选报告,并用英语进行竞选演说,其余学生作为评委阐述支持的理由。学生参与竞争,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2.源于课本的发展性活动
这一类活动既要源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富于挑战性。可以采用的活动有:讲英语故事和表演英语短剧。初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欲较低年级学生有所减弱,但自尊心和竞争意识较强,适度地让他们表现自己,在荣誉背后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会收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2010年10月举办的英语节目汇演主题班会中,我指导学生改编了课文“The missing necklace”,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好评。演出之后,我因势利导,指出了各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的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此时的批评,对于自尊性较强的初三学生,既乐于接受,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
3.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活动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4.媒体介入的交互性活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如今教师可以端坐在教学媒体前,键盘一按,鼠标一点便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形象直观,引人入胜。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演播方式如无声观看,只听不看,定格观看,创设信息图的方法,再配合其他的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再创表演等)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由于多媒体声音图像同时介入,媒体信号强烈,学生的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再加上讨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因而思维敏捷,发言踊跃,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任务模式”的实践性活动
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任务型”活动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性和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进入初三后,随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学生完全可以接受一些社会调查任务,通过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如:教师提供教材课文8B Wild
animals供学生阅读,布置调查任务: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将活动成员分为4~5组,对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绍各小组调查情况。在每小组理清思路后,写出小组报告,并推选一名报告人与其他各组代表进行陈述交流。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一些学生还做了任务延伸。有人写了故事形式的小短文,有人把它们办成黑板报,还有一些人建议把“保护动物”和团队活动结合起来。校园的英语角经常可以听到他们热烈的讨论。笔者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地增强,情感态度的发展目标较好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了。
总之,笔者认为,在初三年级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从课外开发学生的潜力,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应尽力通过使用各种方法,把集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0 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使这一任务的实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院于1993年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卡片》,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但因多年没有统一的体质评价标准和必要的管理制度,致使大量宝贵的测试资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测试不评价,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些项目的具体指标,而不知道自己体质的水平,加之学生对体质评价的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体质测试,这也影响了教师继续认真坚持体质测量的积极性。可见,建立体质评价标准,进行体质综合评价,已是当前学校体育在落实增强学生体质任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试从目标管理出发,以本省大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有关研究成果和我院部分班级学生中进行的体质综合评价的实践为依据,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 从严格的体质测试着手
严格的体质测试手段和客观真实的测试数据,是搞好体制评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面积的体质测试学生人人参加,每年测验,它要求测试者与被测者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和数据准确可靠。一个教师在人多、场大面大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严格的组织制度和师生的共同配合是难以实现的。为保证测试效果,除按一般常规要求外,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1 测试者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测试前的精心推备(仪器、场地、器材等),对意义、方法的讲解和质量规格的要求上。这对一年级学生的首次体质测试尤为重要。
1.2 测试组织工作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测试员的责任分工和必要的助手培训,并力争做到专人分项把关(每年同期、同项、同质,四年不变)等方面。
1.3 为保持数据管理的严肃性,在测试过程中,由测试员或认定的学生助手分项统一登记。为防止和及时清理误差,采取教师检查和学生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如发现某生某项测试指标异常者,应及时进行复测。
1.4 作为体质内容的素质测试,必须单独进行。其素质项目测得指标,可以代替课堂考核和《锻炼标准》各该项目的成绩。但课堂考核与《锻标》的测验成绩,在一般情况下却不能代替体质测试。理由是课堂考核与《锻标》测验,多是经过准备练习或专门训练后进行的。其规格要求、测验次数与间隔时间也不尽相同。如50米跑,在课堂考核与《锻标》中可以穿钉鞋。有些项目根据教学需要,历经数周分项多次进行测验(包括补测),甚至有时进行达标测验赛。这些都是体质测试所不允许的。
1.5 体质测试后,应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分析意见如能配合有关增强学生体质的理论课,效果更佳。
总之,学生体质测试属于普查,直接应用于本人。它与全国性的体质抽样调查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常规性的体质调查不需要专门的测试班子,但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测试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质量,体质评价才有意义。
2 建立体质综合评价标准
建立体质评价标准是进行体质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依据理想体质的概念(文字略),其内涵因素众多,内容广泛。因此,进行体质综合评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协作组于1987年提出的六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与综合评价方法,是在81项原始指标的基础上,经聚类、判别、筛选和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等,对体质进行综合评分的。这一评价方法经湖北、江苏等省市有关专家验证,认为是科学、简便和可行的。它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数学(评价)模型;(3)评价指标数据;(4)评分等级的划分。
现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参照湖南省高校和我院学生体质现状,建立适用于我院学生的综合体质评介标准。现分项简述如下:
2.1 评价指标体系有七项测验指标:
形态指标取身高、体重;机能指标取肺活量;运动素质指标取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为仰卧起坐)、50米、100米(女为100米)。根据七项测验建立六项评价指标。它们是:
1、体重X100/身高指数:
2、肺活量/体重指数;
3、立定跳远;
4、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5、50米;
6、1000米(男)、800米(女);
2.2 数学(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1至4项有用:
某项得分=[70+{(X-X1)*10}/S]*权系数
2、评价指数5、6项采样:
某项得分=[70+{(X-X1*10)}/S]*权系数
以上各项得分相加即为综合体质分。
2.3 评价指标数据以1990年湖南省大学生各项体质指标为依据。我院地处衡阳,虽系全国招生,但经1993年全院体质普查和对93级男、女生各100人在校三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我院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人体形态、机能发育指标的均值都非常接近湖南省大学生的平均指标(P>0.05或P>0.01),而且相对稳定;四项素质指标煽高于省大学生的均值(见表1)。考虑到运动素质的变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如锻炼不能锻炼、有无体育课以及不符合规则要求的体质测验等,均会引起素质指标的波动),因此,较稳定的形态、机能发育指标的高低应作为制定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为使评价标准相对统一,并使之富有人际,班际以至交际之间的可比性,故采用湖南省大学生体质指标数据是合理的。(指标数据见表2)。
表1 各项体质指标均值对比表
项目
性别
单位
身 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肺活量
(毫升)
立定跳远
(厘米)
引体(男)
仰起(女)
(次/分)
50米(男)
50米(女)
(秒)
1000米(男)
800米(女)秒
男
省大学生
170。四
59.01
4370.3
232.29
7,79
7.44
224.03
我院
170.4
58.8
4138.83
231.00
9.79
7.24
22.146
评价班
170.59
58.25
4306.38
238.19
10.85
7.19
220.27
女
省大学生
160.64
51.54
3065.63
173.86
28.84
9.16
224.18
我院
161.7
52.00
2924.93
183.00
29.10
8.70
219.00
评价班
159.85
50.72
3057.00
184.15
36.95
8.51
215.29
注:评价班是指进行体质综合评价的试验班
2.4评分等级的划分
总
分 —77——73——67——63——
等
级 | 上等 |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
百分位数 —90%—70%—30%—10%—、
依照上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学生个人体质测试指标与省大学生有关体系指标数据代入数学评价公式,即可得到体质综合分以及该分所处的等级。
表2 湖南省大学生各项体质指标数据(90年) 序号
指标项目
男 生
女 生
X
S
权系数
X
S
权系数
1
体重(公斤)×1000/身高(厘米)指数
344.80
28.40
0.21
320.84
30.35
0.22
2
肺活量(毫升)/体重(公斤)指数
74.25
8.16
0.20
59.48
7.68
0.21
3
立定跳远(厘米)
232.29
16.35
0.15
173.86
14.85
0.15
4
引体向上(次)(男)仰卧起坐(次/分)(女)
7.79
3.38
0.15
28.84
9.78
0.11
5
50米(秒)
7.44
0.37
0.15
9.16
0.56
0.16
6
1000米(秒)(男)800米(秒)(女)
224.03
20.10
0.14
224.18
19.48
0.15
3 进行体质综合评价
从1993年秋季开始,先后在我院93级四个男生班(分别属于四个系)及该年级女生(各100人)的第1至第3学年中进行了体质测试数据的综合评价,最近又在96级四个男生班(112人)中进行了较严格的体测与综合评价的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按其得分分布作曲线图和D检验均匀正态(图略)。其评价工作(以男生为例)进行的方法是:
3.1 建立《综合体质评价卡片》(见表3)此卡片学生每人一张。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保持体质评价的连续性,便于了解四年体质变化的曲线,有利于资料的积累、汇总与分析,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供科学数据。
3.2体质评价以班为单位,采取室内授课的方式,讲解综合体质评价的意义、内容和评价方法,学生根据自己体质测试数据,按照评价方法的要求,进行自我测算,然后根据测算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比较。
3.3 课后,教师对学生的测算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汇总,用数据列出全班的体质概貌,并从中找出较集中的优势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增加了透明度。
4 小结与建议
4.1 综合体质评价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体质测试数据的可靠性。通过体质评价的实践,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该评价方法是科学可行的,而且还从根本上扭转了体质测试只测不评价的盲目现象。同时又对体质测试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通过体质综合评价,使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变得更加客观和实际。体质评价的结果易于检查和对比,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与调节功能,为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3 通过学生自我测算与评价,有利加深体质含义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体质评价的方法,明了自己体质的现状和所处的层次,四年后还可画出体质变化的曲线。这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有针对性地增强体质具有积极意义。
4.4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去因缺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一直未能列入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之中。有了体质的量化指标就为全面评价学生体育成绩和建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
4.5 综合体质评价,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具有战略意义。现有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仍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去探索和总结。从这一观点出发,建议制定学校以至全省或本系系统高校《学生综合体质评价标准》,以利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评估与提高,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宏观控制与目标管理作出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表3综合体质评价卡片
年级
时间
项目
一
二
三
四
(例)
形态
身高(厘米)
173
体重(公斤)
62
机能
肺活量(毫升)
4800
素质
立定跳远(厘米)
259
引体(次)仰卧起(次/分)
9
50米(秒)
7.2
1000米(秒)
800米(秒)
215
体重*1000/身高指数
15.7
肺活量/体重指数
14.8
立定跳远
12.9
引体(次)仰卧起(次/分)
11.0
50米(秒)
11.4
1000米(秒)
800米(秒)
10.4
体质综合分
76.3
等级
中上
评语
一年级
该生身体发育指标较好,体能中上,根据立跳成绩,50米速度上有较大潜力,上下肢力量发展不均匀,应加强上肢练习.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1.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筛选与整合形成高质量的实践素材,在实践活动主题阐述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学生除了参加一些传统形式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实验外,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一定的模拟操作,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实践成果。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1.2信息技术优化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过程
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相应的教材课本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在探究过程中也是根据以往成功经验进行的复制模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优化了实践的探究过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发现当前的社会热点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在确定了主题后,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实践素材,制定实践方案。在实践执行和结果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便捷性,能够通过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信息交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实践的高效性。
1.3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拓展与深化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阶段性强,教师往往在课业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而实践完成提交成果后就结束了。这种阶段性的实践方法,在学生能力构建和知识体系拓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记录统计,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为学生创建系统性的综合实践个人档案,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学生综合实践档案涵盖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实践表现以及能力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参考,进行拓展与深化性质的实践安排。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尝试
2.1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深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型软件、网站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选择合理的实践流程。
2.2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上的有限拓展,学生需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问题探究解决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形式进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讨交流的方法,在实践成果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制作。
2.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分享与交流的便捷性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这种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细化,从成果展示、上传录入、观摩讨论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应用的培养。帮助学生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群组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PPT、电子相册等内容的制作与上传,帮助学生学会登录校园综合实践主题网站、板块进行实践心得分享和讨论等。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调动,是在教师既定学习目标下开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够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照辉.初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