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5: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科融合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0-01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上网已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现身,也是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将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教育也正式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虽然教育依然以育人为本,但“育何种人”“育人方式与媒介”却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日渐融合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就是将技术的元素与课程的元素、教的元素与学的元素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分开。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了互联网,必定会用到信息技术,这时信息技术将变成学科课程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那么,在使用了技术元素后我们的课堂效果是否就会变得更好?还是使用了信息技术后我们的课堂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的上课方式,而应该主动去选择更加灵动的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这也意味着,在营造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后,我们便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在很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慕课、生本课堂等,这些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组互动讨论的场景,使我们的课型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教学结构通常理论层面提出较多,而实际操作较少,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将变为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文科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文科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软件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
1 .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
英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
四、活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网络化浪潮在冲击着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冲击和考验着教育界。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服务,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具有融合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能力,切实达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1 对信息技术融合特点的认识
信息技术具有的网络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它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出现于网络,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上查阅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互动,人与机器互动,都能跨越时空,自由进行。信息化的学习,必然为学习主体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权利,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摄取所需的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和所有学科进行融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以语文、英语两门语言学科为例,语文、英语学科都是基础学科,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它们的教学内容,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实践活动,都承担着传承文化、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等重任。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决定了信息技术为二者提供最全面、最优质服务的可能。
2 对信息技术融合模式的探索
现代的学生很难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你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他们学习,他们会反驳说,那样的学习根本没有效率;你用“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求他们,他们会不以为然,网络上什么都有,何必装腔作势去吃苦呢?所以,承担着教育他们重任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在学科的融合中,感受快乐,洋溢个性。具体探索如下:
(1)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的融合。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的横向、纵向结合。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利用网络提供资源给学生作参考,也可以下载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并及时评价。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目,让学生在网上阅读,并写成读书笔记。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辅助教学。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以及与之配套的音频,都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例如,教授《鹤群》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再现“鹤群翔空”、“鹰鹤大战”、“救助伤鹤”等动态画面。这样,在生动、具体的信息技术感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很快就能够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消化。其实,不管是哪科教师,只要网络提供的资源经过查正、筛选,都可以成为他们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资源。
(3)利用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交流。现在,各种信息教育都通过建立网上分布式资源库,来向学生提供系统的超文本和超媒体学习资源。各科教师都可以利用博客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博客里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评论,这样,学生在家里、在异地或是假期里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和教师随时交流。
(4)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使各科教学得到极大的扩展延伸。当把学生带到集体教室,进行音频、视频、画面等远程教育讲析时,学生精神大振。这样,通过这种网络手段,学生很有兴趣地获取了信息,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3 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运用。对于教师来说,学了信息技术不仅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学习之中,但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英语听力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学生学起来感觉很难。在听力训练中,可以活用多媒体,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例如,教学“What are you doing?”现在进行时态时,先教学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然后让学生看图听歌,歌中动词需用现在进行时态,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读写完歌词。在此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分角色表演对白;或创设情境剧,让学生编排剧情;或开展第二课,讲英语故事等,尽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轻松、愉快地进行语言交流。
把接收下来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分门别类,首先进行学科整理,将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科学等各个学科,然后将课堂实录、课件、科学纪录片再逐层分类,使教师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学校花大力气,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了大量空白光盘、DVD机、电视机、电脑等,有了这些设备我们缺少的就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所以学校成立了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校长兼书记主抓,教学副校长亲自抓,远程教育教师任管理员,把优秀的教育教学内容刻录成光盘,现在我们的VCD、DVD教学光盘已经达到几百盘,初步满足了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这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内容深入到基层的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二、利用资源,事半功倍
为了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地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要求每个班级除了每周一节的远程教育资源课以外,可以随时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观看和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与设备,这样就提高了我校的资源利用率。如:“形势教育大课堂”的接收、收看等,使广大教师学生坐在教室中,就了解到了国家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师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落实、见成效,如:远程教育教研教改制度、农远资源教师培训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远程教育有章可寻,步入了正轨。
三、评价资源,共同进步
每位教师在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之前必须亲自观看一遍,将其写入电子教案当中,然后再有选择地、适时地、有效地利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与班级学生共同分享优秀教育资源的独特艺术魅力。授课结束以后,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或是班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调查反馈,找出优缺点,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好务,成为教师、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反馈资源,初见成效
每周五的下午三、四节课为教师讨论和反馈的时间,教师把一周以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说出来,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如教师提出的:“部分内容不太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不能做到因地置疑、因材施教。”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多数教师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城乡的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我们不能说人家的资源不好,也不能说教育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这让我们知道了差距,从而鼓足干劲,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缩小差距,进而使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接受全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之所以我们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推进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成绩有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都源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功劳,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离不开她了,因为她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真正朋友了。
一、融合信息技g,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在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励学生,唤醒他们对知识需要的内在动力。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学生只有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大脑才能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习效果才会变得极其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语言的描述来创设情境,显得枯燥、不够真实,感觉是为学而学。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自然生动地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老师与学生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流。如在教授小学《英语》6AUnit6Keepourcityclean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课前拍摄好的录像,先展示房间被弄脏弄乱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来描述“…make(s)the…dirty/messy.”当学生都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后,再播放一组干净、整洁的照片,小组间展开“Tokeepthe…clean,wecan…”的讨论。可见,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锻炼和提高交际能力开辟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融合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源设计开展具有生活情境的任务型活动。有了具体真实的任务活动,学生产生了学习驱动力,这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信息,保证输入量,使得学生进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导向的教学行为,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特征,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友好。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活动的开展。
1.提高听读能力
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中的storytime版块的英语故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环环相扣,处处设置悬念,十分引人入胜,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如在教授5AUnit1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storytime时,教师先呈现三个问题:1)WhereisGoldilocks?2)Howaboutthesoup?3)Howaboutthethreebeds?学生带着任务听故事,会比较用心地抓住每一个关键词。接着是学生跟读环节和模仿环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生不仅能聆听纯正的语音、优美的语调,还可以通过欣赏动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为正确的模仿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英语,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听读能力。
2.提高阅读水平
当进行延伸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构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
3.提高写作能力
E-mail除了能加强人际交流外,在辅助写作教学方面优于传统教学。到了五六年级已经开始对写作有了一定要求,而如果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太多作文,学生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给他们一点新鲜感,而E-mail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如在学习了小学《英语》5AUnit6Mye-friend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E-mail与好朋友写信。当同学生日、传统节日到来时,也可以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写祝贺信。在写作交流中,学生都是在进行真实的、高度积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4.发展学生个性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通过网络,能更好地开展分层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如在小学《英语》5BUnit7的Funtime板块,教师先安排学生欣赏介绍一年四季的短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储备量,选择性地开展Drawandsay活动,通过活动来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在地理新课教学中的"情景"引入模式
现在由于专业地理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初中的地理均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认。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譬如:一种是"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页法"。即:"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教材第*页*节……"。这样不但将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而且还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了看书划线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一些新教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识图来代替翻"书"。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行之有效的"引入"课堂的新方法均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讲授"世界人种"这一课时,就采用设置悬念法。问同学们:"今天美国总统是谁?"同学们都抢答说:"奥巴马"。教师又问:"奥巴马是什么人种"?同学回答:"黑色人种"。接着设问:"黑色人种的故乡在哪个洲"。同学们回答:"在非洲"。接着教师又问:"那奥巴马怎么当了美国总统了呢"?同学们都无言以对,你看我,我看你。都面带渴望的表情想知道答案,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了起来。然后教师就把"罪恶的三角贸易"的历史知识给大家讲了一遍,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际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也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2.课堂教学中不可获缺的兴趣教学模式
兴趣,是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兴奋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具有乐趣"。因此,教师要想熟练地驾驭课堂,就必须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根据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强烈,思维活跃、敏捷,求知欲望旺盛,但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只要把学习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就这一点,下面要谈一下拙略的看法: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按课标要求来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稀里糊涂。刚开始讲课可能还能听一阵子,估计到课堂的后半时间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听下去了。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应该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互动、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又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成就感。如:在学习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组,展开竞赛活动,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进行辩论环节时,代表南北方的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各自的家乡自然条件如何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特别浓厚。
3.课堂授课中巧用主体式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常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实验生动,不像语文的意境深远,不像英语的互动活泼,满堂的A、B、C、D、加、减、乘、除。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一些古诗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学得津津乐道,并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1.借诗巧记
有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识记一些枯燥生涩的公式和数字,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谐音的古诗记住圆周率π的小数点后30位数字的:从前,有一个爱喝酒的私塾先生,为了有空溜出去喝酒,就常常留一些刁难人的题目让学生做。有一回他酒瘾又犯了,便只好故伎重演,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尔吃酒(3279)。”在课堂上,学生们摇头晃脑的学着古人诵读诗歌的样子陶醉其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也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2.以诗巧导
根据数学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衔接语文学科蕴含的课程资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设疑问,学生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学习气氛极其浓烈。“儿童散学归来早,母亲叫我帮种桃。一棵苹果一株桃。果园周长四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挥汗如雨心欣慰,却想各自有多少?”刚看到首句,学生大概想到古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已发出会心的微笑,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想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数学学习中的植树问题,考虑到这是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类型题,课堂气氛既积极热烈而又轻松活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寓诗讲解
在教学三视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当然,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拓展数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突破数学课堂的单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用诗激励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用诗词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操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大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教师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知道。)教师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应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二、融成语故事于数学教学之中——真情实境扣心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例1】二年级下学期的《认识方向》一课时,教材通过先复习在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的方向达到了八个。教师提示道:“在我们语文课当中有一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在语文上的解释是四周。那你知道这个成语在数学上的解释吗?”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八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但“四面”呢?“谁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先学习了哪四个面?”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个面。教师小结道:“数学是与语文有着紧密联系的吧?今天我们已经把四面八方学完了,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语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释为四周了吧?”学生纷纷点头。
【例2】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典故引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老人每天给猴子8颗栗子,早4颗,晚也4颗,后来日子过得不怎么充裕,老人就改成每天给猴子栗子早3颗,晚4颗,猴子觉得早上怎么变少了,就跟老人讨价还价,于是老人就改成了早4颗,晚3颗,结果猴子听了早上没有变,很高兴地接受了改变结果。学生们听了都感到很好笑,笑猴子太笨了,于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3加4和4加3不是一样的结果吗?从而引入到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难点,比较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原理。
【例3】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中,以一个“僧多粥少”的成语引入,让学生探讨下这个成语说明了一种怎么样的现象。在数学上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在学生经历探究,验证这一结论后,再回到课前谈话中的“僧多粥少”这个成语。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为什么分母越大分数值反而越小的道理。成语的引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到数学的很多知识还可以与语文联系起来,借用成语加以形象化,具体化。
【例4】在教学这样一道数学题时:一个小马虎,在计算一个加法题时把十位上的9看成了6,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8,结果和为456。请问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学生在做好后,以一个“将计就计”“将错就错”的成语概括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既形象又生动,何乐而不为呢?
【例5】教学《长度单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开各种长度单位,设计了一段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成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意思谁能说说?
生:开始只相差一点点,结果却相差千里。形容刚开始只是小小的失误,最终导致巨大的差错。
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表示失误的成语,让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兴致勃勃找出了一些成语,在小组内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和千”。
生2:“千差万错” ——“千和万”。
师: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同样形容失误,“毫厘”和“一、千、万”这些数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3:“毫厘”是长度单位。
生4:“毫厘”是相邻的长度单位。
……
教者加以总结:“我们在填长度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时,一定要注意思考,了解实际情况,不要造成不必要的失误。”通过让学生找成语、用成语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单位要理解意思,防止失误,造成笑话。
三、数学与童话故事的有效沟通——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的在教学中创设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东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这样导入,引人入胜。因为故事童话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思索、探究,“打破砂锅问到底”。把传说故事融合在数学之中,学生在故事的交流中也就接触了数学,感知数学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原来不那么单调、枯燥,语文的优美的故事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再如在教学《可能和一定》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夜深了,猴妈妈呜呜呜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猴不见了。动物们知道了都赶紧帮忙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大象伸出了长鼻子;小熊找来了一根树藤;猴妈妈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底谁能把小猴救出呢?学生们发现这和以往的确定值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所引发的结果又不一样,学生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可能和一定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数学与儿歌成语的完美结合——童趣盎然意正浓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编写儿歌时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能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儿歌的特点,使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用简练的语言文字(数字)表述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用欢欣愉快的歌词代替了单调枯燥的概念,在欢快的歌声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如教学“射线和角”时,设计让学生编唱一首儿歌:
头儿尖尖一个角/小于九十叫锐角,等于九十叫直角/大于九十什么角?是钝角/千万不要太大了,两边一直变平角/绕过一圈成周角,切记切记别忘了!
学生通过学唱这首儿歌,很快便掌握了这些角的特征,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发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再如复习百分数、分数的区别及其相关的问题解决时引用以下儿歌:
百分数,百分率,又叫百分比/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分母全部是100写法要牢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有规律/小数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百分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百分数和分率,应用同一理/读一读想一想谁和谁来比/百分数分数应用题/关键确定单位一/看着分量找分率,一一对应是规律/单位一量若已知,就求它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单位一量若未知,就列方程去分析/已知条件换成数,未知条件换字母,找齐相关代数式,连接起来读一读。
这样使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和区分,从而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1.音乐教学中的特征和原则
1.1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特征。初中音乐教学对师生互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师生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心理上、精神上进行互动,更加自由的交流,更加密切的交换信息,师生g频繁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音乐课程也不仅仅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们吹拉弹唱,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而使养成学生的高雅情趣,由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需要深入到神经层面、心理层面,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音乐理欣赏能力。
1.2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原则。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原则主要有多情景原则、双向构建原则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1)多情景原则。多情景原则对于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多情景指的是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了解该音乐,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音乐。另一方面,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要擅长创设不同的情景,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对音乐的了解也会有所区别,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
(2)双向建构原则。双向构建原则指的是在音乐课堂上音乐互动的建立过程和作用过程必须同时存在,两个过程需要协同作用。音乐互动的应用依赖于音乐互动过程的建立,同时,音乐的互动应用又检验着音乐互动建立的过程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音乐教学中的互动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新知识,并且积极思考音乐之间的区别,构建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正确的理解,对客观对象的表象进行有逻辑的告知,从而使学生能够吸收音乐知识、深入的了解音乐,喜欢学习音乐,提高学习音乐的效率。
2.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教师不能倾听学生心理。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一味地在讲台上教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坦承认真的态度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和学生互动,才能了解学生们的不同想法。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能认真倾听学生想法的现象,这使得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的方法思路,影响教学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在倾听学生想法时放不下教师的架子,不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能完整的听取学生的看法,中途打断学生说话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导致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影响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学习方式,无法发挥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不能通过主动的探究来获取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生气。
2.3教师缺乏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这需要音乐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自身就缺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的进入课堂之中,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上课如同“流水账”,平淡无奇,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中音乐教学中影响互动教学的因素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对于互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音乐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3.1音乐的特点。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是用嗓子传播的,相较于其他学科以对错来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更具抽象性的音乐并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只有音律是否优美的区别。同时,人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差异,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音乐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真正互相彼此分享音乐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老师的说教。
3.2音乐老师的因素。在音乐课程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和人格魅力等都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着影响。教师如果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习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式,用这种僵化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更有积极性进行音乐学习,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能够吸引学习更加喜欢音乐和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音乐学习的效果。
3.3学生方面的影响。在音乐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也是影响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理解因素和观念因素都影响着音乐教学效果,也影响着音乐的互动教学,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4.开展初中音乐课互动教学策略
4.1构建良好的氛围。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互动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表达自我的意向较强,并且这一年龄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意思,会给学生带来焦虑、难过等不良情绪,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和谐民主的n堂氛围,避免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保持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激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和老师一起探究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改进教学方法。前文已经介绍了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方式的弊端,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初中音乐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像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差,学生学习效率低。因此为了提高教和师生互动效果,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类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音乐概念,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并且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不熟练,从而有效的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例如在教授《丰富民间器乐》这类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打击乐曲来进行合奏,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融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更好的进行师生交流和学习。
4.3增强情感体验。由于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等因素各不相同,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也有所差别,这种情感体验上的差别,不仅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对互动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注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且根据学生的体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进而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
4.4提高互动技巧。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对互动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交流技巧和学生沟通,使学生更喜欢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沟通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以及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沟通技巧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双方互动的质量和效率。
5.结论
初中音乐教育和互动教学的融合能够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体验,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音乐教育和互动教学的融合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来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宏发.浅谈互动教学与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
[2]曹洪娟.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问题探究[J].亚太教育,2015(6):51-51.
[3]王小珍.浅谈互动教学与音乐课堂的有效融合[J].小作家选刊,2016(17).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5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22
教育部颁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人文教育将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增进对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了解与把握,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所以人文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导,是“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张文质老师说:人文精神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教育要和生活融合,生活就是历史,就是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笔者以《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为例,谈一谈化学课堂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对历史发展的渗透
在《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中,金属冶炼的历史是课堂设计的重要线索之一。根据由古代到现代的顺序,金属冶炼的发展娓娓道来,课堂显得平滑顺畅,无突兀感。
1.炼铜:古法炼铜兴于商周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炼铁: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西汉初懂得用木炭与铁矿石混合高温冶炼生铁;南宋末年的工匠又掌握了用焦炭炼铁。
3.炼铝:由于早期炼铝十分困难,所以铝的价格十分昂贵,一度超越金银之上,直至19世纪上半叶,铝还是欧洲许多高级珠宝店的高档货。1886年22岁的美国青年化学家霍尔发现了冰晶石(Na3AlF6),降低了Al2O3的熔点,电解法制铝成功,制铝工艺不断改进,现在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杂质)中冶炼铝的技术,使得制铝成本大大下降,铝的价格也一降千丈,走入千家万户。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为上课线索之一,学生在兴趣盎然、潜移默化中明白了人的价值所在。金属冶炼的发展史作为代表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课堂中贯彻这样的历史发展观,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展现。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和人的生存发展。
二、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肖川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虽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至少要尊重和力所能及的传授最基本的文化符号。笔者在授课中大量采用古典书籍中的冶金之法来串联金属冶炼的整个知识脉络。如:
1.炼铜: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宋史·食货志》记有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饶州兴利场、信州铅山场各有岁额,所谓胆铜也。”
2.炼铁:焦炭至迟于明代已用于炼铁。方以智《物理小识》说:“煤则各处产之,奥者烧焙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灭,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也说到:“炼焦炭,备冶铸之用”。
3.炼汞:司马迁在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曾说:“葬始皇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邮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我国有汞的记载已达3000多年,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金(银)汞齐鎏金(银)的技术,可见当时已能制作汞齐。我国汉代魏伯阳《参同契》和晋代葛洪《抱朴子》等著作中有记载,宋代《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和明代的《天工开物》均叙述了炼汞技术和设备。
肖川教授认为人文教育必须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义,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或许大家认为化学和传统文化毫不相干,但我国古代许多著作都详细记载过化学相关的知识,如冶金之法。因此,化学知识也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括的《梦溪笔谈》,因为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一页。
三、对自然规律的探寻
新课程标准要求“突破以学科为中心,实施知识整合的人本教育策略”,要求“改革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能够有勇气探索自然规律。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开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提出了金属冶炼的本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并结合金属冶炼的历史,要求学生探寻其中必然的原因: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熔点越高的金属越难冶炼。学生自然生成了研究金属冶炼的角度——金属活动性(还原性),也理解铝热反应的使用范围。最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金属冶炼的一般规律,如图:
四、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人文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学生的发展必须兼顾到“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例如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全球公民意识。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就可以充分展示“我们共享一个地球”。本课开始展示了大量的矿物图片,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的美丽和鬼斧神工,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本课结尾带领学生讨论了“金属回收的方法”,旨在形成学生主动环保的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课的开始和结尾遥相呼应,好像在不停的呼唤: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了太多太多内容,我们的课堂不能一一言尽,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努力就不会虚无缥缈。
人文,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包含了太多太多感情,我们的课堂不能一一体验,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能体会就必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